基于ahp法企业创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探究

基于ahp法企业创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探究

ID:31776801

大小:60.5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18

上传者:U-991
基于ahp法企业创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探究_第1页
基于ahp法企业创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探究_第2页
基于ahp法企业创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探究_第3页
基于ahp法企业创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探究_第4页
基于ahp法企业创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ahp法企业创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基于AHP法企业创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探究摘要:本文从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益两方面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企业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将模糊数学集合理论与AHP法相结合,构建基于AHP法的企业创新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企业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益进行定量评价,进而得到企业创新的综合评价结果。关键词: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与影响日趋增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以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创新能力既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又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鼓励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对于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企业创新的重要性,需要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与创新成果做出有效评价,客观反映企业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益的真实情况,发现薄弱环节,找出解决方法与发展路径,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文献综述(一)国外文献Scherer和Acs等多采用单一指标来衡量企业创新能力,R&D经费与技术人员投入是最为常用的指 标;也采用专利申请数、技术贸易额等创新产出成果指标来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度与水平。在基于创新过程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方面,Adier(1990)等学者的研究认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不仅需考虑其创新产出,还需要对企业创新全过程进行比较。在创新绩效考核方面,Souttaris(2001)采用了创新数量、创新销售比例、专利数以及研发支出比例等指标;而Iromijn(2002)等选择专利数和产品创新指数等指标;Caloghirou(2004)等则选用显著改进产品数和新产品销售比例两类指标。(二)国内文献魏江(1995)把技术创新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即:确认机会、形成思想、求解问题、得解、开发、运用并扩散;并据此归纳出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要素,包括R&D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生产能力等。傅家骥(1998)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六项能力要素。李向波(2007)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主要考察企业的资源投入能力、R&D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方面指标;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判。胡恩华(2002)提出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评价企业的创新绩效,应用模糊综合判断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进行分析评判。高建(2004)特别针对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特点,提出应从产出和过程两方面考察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构建新的技 术创新绩效评价概念模型。党兴华(2004)则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模型,从技术创新网络化、企业知识与信息资源水平、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组织管理三方面设置绩效评价指标;并通过非线性映射,揭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陈劲(2006)立足于中国企业创新的实际,设计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对经济效益、直接技术效益、技术积累效益与创新过程绩效的评价,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实绩效。现有研究多是从某一角度或侧面,对于企业长期发展与社会贡献等方面指标关注不足。本文认为应将绩效考核与能力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客观的反映企业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与综合效益。二、企业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一)指标体系的内容设计企业创新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科技、经济与社会活动,自信息搜集开始,经创新决策、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直到市场营销的诸多环节构成了企业完整的创新过程。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在创新过程各阶段所体现的各项能力的综合体,创新效益则是指企业创新全过程所产生的综合价值,包含经济效益、市场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本文构建企业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将企业的技术创新作为考察重点,并兼顾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内容,具体从创新战略、创新激励、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创新过程、创新综合贡献六个维度考察与衡量企业的创新情况。各项评价指标 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共同构成完整的企业创新评价体系,准确衡量企业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益的综合水平。其中,创新战略主要评价企业创新目标、战略、方案的制定、实施、监督与反馈,以及员工对战略的认可、执行情况。创新激励则包括对于企业创新激励措施制定、执行、反馈的评价,侧重于衡量企业创新激励措施的可行性、灵活性、有效性。创新投入部分主要考察为企业创新所投入的研发经费、配套设施材料、人员配备与培训、外部联系与合作等。创新成果不仅包括研究开发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如专利、品牌等),还涉及到创新活动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创新过程部分基于创新过程的四个阶段评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即创新准备阶段、创新决策阶段、研究开发阶段、应用推广阶段,分别考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分析决策能力、研发能力、营销推广能力等能力要素。创新综合贡献则重点考察创新经济成果以外的综合效益,包括创新对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创新对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创新的社会价值、创新的环境价值等评价内容。(二)构建指标体系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按照科学性、目的性、实用性、系统性、可比性的设置原则,构建企业创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综合评价体系分别从六个维度考察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益,因而设立6项二级指标,在各项二级指标下再设若干三级、四 级指标。企业创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三)确定评价指标权重(1)构造层次分析结构。将系统进行层次化分解,形成若干层次指标构成的多层结构,即目标层、中间层和指标层。目标层A即总体目标即企业创新综合指数。本文指标体系的中间层又细分为两个层次:主因素层B和子因素层C,包括了为实现总目标需考虑的各方面因素;指标层X则是由各项创新评价具体指标组成的基础层。(2)构造判断矩阵。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征询有关专家、企业髙管、主管部门的意见,确定同一层次各项指标之间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数值,进而用这些标度值来构造每一层指标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中的元素Aij是指标Xi相对指标Xj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表示;显然,判断矩阵的任一元素都满足:Aij二1/Ajio以主因素层B层为例,创新战略、创新激励、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创新过程、创新综合贡献六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数值构成判断矩阵A:A二114/52/32/35/9214/52/32/35/95/45/414/54/52/33/23/25/4115/63/23/25/4115/69/59/53/26/56/5lo(3)确定权重,并作一致性检验。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对应的归一化特征向量,从而得到同一层次指标的权重向量;并用一致性比例CR检验矩阵一致性。一致性检验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一致性指标CI=・;找出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计算一致性比例CR=CI/RIo经计算,得到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入MAX=6,对应的归一化特征向量为(0.120.120.150.190.190.23)T,也即B层六项指标的权重向量。计算得出:CI=0,RI=1.24,CR=0<0.1,则矩阵A通过一致性检验,结果有效。(4)确定 总权重。运用上述步骤确定C层与D层指标的权重向量,并分别通过一致性检验之后,对各层次指标的权重进行总排序;从而得出各项要素对于整体目标A企业创新综合指数的总权重。(四)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本文将模糊数学集合论与AHP法相结合,建立企业创新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根据模糊理论,将指标层对子因素层的评价看成第一级评判,将子因素层对主因素层的评判看成第二级评判,将主因素层对目标层的评判看成第三级评判;从而构建出三级四层的企业创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1)建立评价对象的评语集To模糊评语集T设有优、良、中、合格、差共五个等级;采用专家评分法得到各项指标的评价等级分布情况,然后对等级评判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得出各等级评判所占的百分比,建立起指标Xi的模糊评语集。T={tl,t2,t3,t4,15}={优,良,中,合格,差}。(2)设立模糊评价矩阵R。R表示某一指标的各项下级因素对评语集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将各项指标的评价等级分布情况汇总,得到模糊评价矩阵R:R二RllR12...RinR21R22...R2nRmlRm2...Rmn=R1R2...Rm0R中的元素Rij表示第i项因素得到的第j等级评价所占百分比,i为相应层次的评价指标数目,j为评语等级;并满足:・Rij=l。例如,R1为创新战略实施各项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则有:R1=O.010.300.200.350.050.300.200.250.200.050.100.350.35 0.200.000.150.250.350.150.100.250.450.150.150.00o(3)进行各级模糊评判。第一级模糊评判运算公式为:C*=d*RloC*为子因素层C各项指标的综合模糊运算结果;d为C层指标所对应下级因素的权重矩阵;R1为模糊评价矩阵,表示C层指标的各项下级指标对于评语集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例如,创新战略实施指标C2的综合模糊运算结果C2*可由C2下级指标权重矩阵d2与下级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R1相乘得到。C2*=d2*Rl=[0.140.170.290.230.17]*0.010.300.200.350.050.300.200.250.200.050.100.350.350.200.000.150.250.350.150.100.250.450.150.150.00=[0.170.310.280.200.04]。第二级评判采用与第一级评判相同的方法,则得到第二级模糊评判的运算公式:B*=s*R2oB*为主因素层B各项指标的综合模糊运算结果;s为B层指标的下级各因素的权重矩阵;R2为下级各因素的模糊评价矩阵,表示主因素层B下级各因素对于评语集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第三级评判方法同上,可以得到第三级模糊评判的运算公式:A*二k*R3。A*为B层各指标相对于总体目标A的综合模糊运算结果;k为B层各指标相对于A的权重;R3为模糊评价矩阵,表示B层各项指标对于评语集 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4)计算综合评价值。通过上述三级评判,最终得到多级综合模糊评价值M,即企业创新综合评价指数。设与“优、良、中、及格、差”相对应的分数集合向量为:F二[95,85,75,65,30]T,则综合评价值公式为:M=A**Fo企业创新综合评价指数M的大小,反映企业创新的最终评价结果,为客观评价企业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三、结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上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采用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企业创新模糊评价模型,对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益进行定量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均立足于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现实情况而设计,力求反映企业创新的真实水平;对企业创新情况的客观评价,有助于企业找出问题所在,制定有效战略,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和发展创新能力。参考文献:[1]王德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7期。[2]陈劲、陈铉芬:《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3期。[3]党兴华、王育晓、刘泽双:《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 新绩效评价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4年第12期。[1]魏江、许庆瑞:《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结构、度量与评价》,《科学管理研究》1995年。[2]胡恩华、单红梅:《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综合模糊评价及其应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第5期。[3]F.M.Scherer,Concentration,R&D,andProductivityChange.SouthernEconomicJournal,1983・[4]Adler.P,Shenbar・A.AdoptingYourTechnologicalBase:TheOrganizationolChallenge.SloanManagementReview,1990.[5]Souitaris.V.ExternalCommunicationDeterminantsofInnovationintheContextofaNewlyIndustrializedCountry:AComparisonofObjectiveandPerceptualResultsfromGreece.Technovation,2001.[6]Romijn.H,Manue1.A.DeterminantsofInnovationCapabilityinSmallElectronicsandSoftwareFirmsinSoutheastEngland.ResearchPolicy,2002.[7]Caloghirou.Y,Kastelli.I,Tsakanikas・A.InternalCapabilitiesandExternalKnowledgeSources:ComplementsorSubstitutesfor InnovativePerformance.Technovation,2004.(编辑孙艳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