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管理协同理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路径探究

基于管理协同理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路径探究

ID:31777937

大小:60.59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18

上传者:U-991
基于管理协同理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路径探究_第1页
基于管理协同理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路径探究_第2页
基于管理协同理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路径探究_第3页
基于管理协同理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路径探究_第4页
基于管理协同理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路径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管理协同理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路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基于管理协同理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路径探究摘要:协同创新是髙职院校破解发展瓶颈的战略选择,管理协同理论为推动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基于管理协同理论解读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机制,以资源共享为导向,以实现协同效应为目标,重点突出高职院校与政府、社会、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有效协同,构建各主体资源要素的整合、优化、共享机制是推进高职院校协同创新重要方向。关键词:管理协同理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38-03一、管理协同理论与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内在关联性分析(一)高职院校是一个复杂开发系统协同理论的自组织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如果缺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其本身就会处于孤立或封闭状态。在这种封闭状态下,无论系统初始状态如何,最终其内部的任何有序结构都将被破坏,呈现出一片“死寂”的景象。因此,管理系统只有与外界通过不断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才能维持其生命,使组织系统向有序化方向发展。高职院校是一个复杂性的开放系统,说它具有复杂性是因为高职院校和其他组织系统一样,都是由人、组织和 环境三大要素组成,而每个要素又嵌套多个次级要素,内部呈现非线性特征。同时,高职院校又是开放系统,它只有通过不断地接受政府、社会、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各种信息,把政府、社会、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需求转化为学校的办学目标,通过提供契合政府、社会、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需要的科学服务、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信息输出。可见,高职院校和其他管理系统一样,都是在不断地接收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中促使资源向有序化方向完善。(二)有效协同是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必然要求首先,基于资源的组织管理理论认为,资源提供了组织竞争优势的基础。高职院校的发展是以一定的资源为基础,通过对办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不断提高学校运行效率。因此,随着高职院校市场化改革的日益推进,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培养、提供、整合各种办学资源以及发展组织、集体和个人的专门化知识和能力而获得竞争优势。其次,管理协同理论的观点告诉我们,管理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分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效率高,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高。组织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避免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促进系统内部的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产生1+1>2的协同效应。随着 经济全球化,教育改革市场化的日益推进,高职院校面临的竞争将愈演愈烈,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竞争激烈的内外环境给高职院校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关键是要在协同好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的同时协同外部一切可以协同的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可见,基于管理协同理论的高职院校协同创新,首先,应明确系统概念,在一个动态环境中进行考察,促使高职院校为达到其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整合资源、协调人员、设置组织结构、协调技术研发等之间的关系,实现功能优化。其次,要以追求协同效应为目标,注重整合、开发和利用有形和无形资源,促使办学业务单元在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中一起工作产生比独立运营更高的价值,实现1+1>2协调效应。二、高职院校协调创新路径分析一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一)着力强化办学定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协同,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职教育一直以来被视为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结合部。与高等教育相比较,它具有更鲜明的地域性特点。与区域经济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而且在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诸多方面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特点将对高职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相 适应,我国高职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区域差异。在这种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发展战略定位选择一定要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协同,努力实现办学定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效应。即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以区域经济为依托,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实现高职教育的区域化发展,这不仅是区域经济、高职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效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遵循这一思路,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确立“立足汕尾,服务周边”的办学定位,以把学院办成粤东地区特色鲜明的教师教育和高端型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发展目标。努力通过人才培养、职业培训、产学研结合、技术服务等方式服务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着力为汕尾争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积极对接深汕特别合作区,围绕汕尾实施“深汕合作、海岸经济、宜居城乡、人文环境”四大发展战略,建设“电力能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现代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农业”六大产业基地的战略部署专规划业和人才培养计划,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端技能型人才O(二)着力强化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协同,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是困扰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一方面,学校培养出了大量的学生,另一方面,用人的企业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高等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才培养,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必须把握市场脉搏,契合市场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协同。遵循这一逻辑,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对接市场、对接园区,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首先是加强专业建设。依托汕尾及周边地区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逐步完善以学院改革试点专业、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为基础的二级专业建设体系。根据《汕尾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规划,重点发展包括高端电子信息、旅游管理、服装设计、珠宝鉴定等于区域经济依存度高的现代专业,争取电子信息类、物流管理类、财经管理类专业在深汕特别合作去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深入挖掘汕尾地方民俗特色文化资源,筹建马思聪艺术中心、汕尾地方文化研究中心、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以加强汕尾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洋文化产业研究促进我院专业建设。其次是扎实推进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目标,扎实推进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切实加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能力为目标、素质为特色、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开发,努力形成一系一品牌的专业教学改革新格局。再次,是树立协作培养理念,不断完善实训教学体系。着力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开展学历教育、业务技术培训、人才培养和科技研究等对外合作,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着力构建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 技能大赛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争取各级教育专项资金,建设了师范教育专业群、英语教育专业群、财经和电子信息专业群校内实训实验室56个。其次,以深汕-成信电子信息研究院为载体,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建设各类校外实训基地共80家。再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把技能大赛作为展示学生风采、提高实训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平台。近年来,共312人次参加各类技能大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5个、三等奖15个、优秀奖13个,省级一等奖5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27个、优秀奖22个,获奖率达80%以上。(三)着力强化产、学、研之间的有效协同,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变革中就已经形成,意指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进行协同与集成化,从而促成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这一思路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规律,是优化企业科技行为和提升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遵循这一思路,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着力加强科研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培育、建设,坚持产学研结合,贴近生产和服务一线,发挥技术特长,为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近年来,该院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500多篇,主编教材11本,获得省级以上科研课题20多项,立项院级课题117项,有42篇论文在全国和省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其中一等奖10 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13项。充分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积极与科技部门,生产企业深入合作,建立了汕尾市创新工业设计研究院、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联合会,并以此为重点扎实推进科研平台和研发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强了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四)着力强化学校培养和行业实践的有效协同,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培养髙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联系,充分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资源,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一线生产岗位上去锻炼和成长。遵循这一思路,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进人才强校工程,通过学校培养和行业实践等途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建章立制,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制订《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人才优惠条件暂行规定》、《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选拔、培养与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二是注重教师培养,加强师资培训。制订《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培训暂行规定》,“十一五”期间,共选派300多人次参加省及以上学习培训,1000多人次参市级学习培训,其中选派9人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习,2人到深圳大学挂职学习,1人到浙江大 学访问学习,1人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挂职学习。三是注重“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出台《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和管理工作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建立了专任教师到企业岗位锻炼工作机制,有计划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队伍职称、学历结构基本合理,整体素质较高,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五)着力强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有效协同,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体制机制创新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不竭动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关键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学院资源封闭、分散、低效的格局,消除壁垒、理顺关系,推动资源共享,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不断夯实发展基础。遵循这一原则,学院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首先是注重科学管理,加强内部管理机制改革。要按照责、权、利相互的原则,进一步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充分调动院系两级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加强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国家和省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制订凸显引导性和激励性功能的收入分配制度。再次是拓宽筹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基本建设。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注重建设发展,破解基础薄弱难题,学院方设法筹集资金,逐年进行建设,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基于管理协同理论的协同创新,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坚持 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机制创新一体化的设计思路。以提升高职院校创新能力为突破口,通过协同,提升高职院校人才的创新精神,提升专业建设的创造能力,提升科研成果的创新水平,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和质量的全面提高开拓更大空间,使高职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参考文献:[1]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_sdzx/2011-04/25/content_22604972_l.htm.[2]潘开灵,白列湖•管理协同倍增效应的系统思考[J].系统科学学报,2007,(1):70.[3]白列湖•协同理论与管理协同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5):22.[4]陈喜梅•安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生共振关系研究[J]•江淮论坛,2010,(4):160.[5]巅峰对话: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如何统一?[N].腾讯教育http://edu.qq.com/a/20100128/000157.htm.[6]“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的探索[N].人民网-华南新闻http: //news.sina.com.cn/o/2004-08-12/01463374934s.shtml.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