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权理论视角下智障人士康复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论文

增权理论视角下智障人士康复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论文

ID:32012319

大小:2.02 MB

页数:53页

时间:2019-01-30

上传者:U-22505
增权理论视角下智障人士康复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论文_第1页
增权理论视角下智障人士康复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论文_第2页
增权理论视角下智障人士康复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论文_第3页
增权理论视角下智障人士康复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论文_第4页
增权理论视角下智障人士康复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增权理论视角下智障人士康复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原创性声明illlllllllllllillllllillllilllllilillllJiilY2327626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蹲日期:叫.5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埤导师签名:缚目期:塑!芝:笙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中文摘要⋯⋯⋯⋯⋯⋯⋯⋯⋯⋯⋯⋯⋯⋯⋯⋯⋯⋯⋯⋯⋯⋯⋯⋯⋯⋯⋯⋯⋯⋯1ABS瞰CT⋯⋯⋯⋯⋯⋯⋯⋯⋯⋯⋯⋯⋯⋯⋯⋯⋯⋯⋯⋯⋯⋯⋯⋯⋯⋯⋯⋯⋯⋯⋯⋯⋯⋯⋯⋯⋯⋯3第一章前言⋯⋯⋯⋯⋯⋯⋯⋯⋯⋯⋯⋯⋯⋯⋯⋯⋯⋯⋯⋯⋯⋯⋯⋯⋯⋯⋯⋯.51.1研究背景⋯⋯⋯⋯⋯⋯⋯⋯⋯⋯⋯⋯⋯⋯⋯⋯⋯⋯⋯⋯⋯⋯⋯⋯⋯⋯⋯51.2研究意义⋯⋯⋯⋯⋯⋯⋯⋯⋯⋯⋯⋯⋯⋯⋯⋯⋯⋯⋯⋯⋯⋯⋯⋯⋯⋯⋯71.3研究对象⋯⋯⋯⋯⋯⋯⋯⋯⋯⋯⋯⋯⋯⋯⋯⋯⋯⋯⋯⋯⋯⋯⋯⋯⋯⋯⋯81.4研究方法⋯⋯⋯⋯⋯⋯⋯⋯⋯⋯⋯⋯⋯⋯⋯⋯⋯⋯⋯⋯⋯⋯⋯⋯⋯⋯⋯9第二章文献综述⋯⋯⋯⋯⋯⋯⋯⋯⋯⋯⋯⋯⋯⋯⋯⋯⋯⋯⋯⋯⋯⋯⋯⋯⋯⋯112.1关于智障人士康复的研究⋯⋯⋯⋯⋯⋯⋯⋯⋯⋯⋯⋯⋯⋯⋯⋯⋯⋯⋯⋯112.2社会工作介入智障人士康复的研究⋯⋯⋯⋯⋯⋯⋯⋯⋯⋯⋯⋯⋯⋯⋯⋯132.3有关增权的研究⋯⋯⋯⋯⋯⋯⋯⋯⋯⋯⋯⋯⋯⋯⋯⋯⋯⋯⋯⋯⋯⋯⋯⋯142.4对以上研究的评论⋯⋯⋯⋯⋯⋯⋯⋯⋯⋯⋯⋯⋯⋯⋯⋯⋯⋯⋯⋯⋯⋯⋯17第三章增权理论的基本内容⋯⋯⋯⋯⋯⋯⋯⋯⋯⋯⋯⋯⋯⋯⋯⋯⋯⋯⋯⋯.193.1“增权”的含义及内容⋯⋯⋯⋯⋯⋯⋯⋯⋯⋯⋯⋯⋯⋯⋯⋯⋯⋯⋯⋯⋯⋯193.2增权取向社会工作的特点⋯⋯⋯⋯⋯⋯⋯⋯⋯⋯⋯⋯⋯⋯⋯⋯⋯⋯⋯20第四章无权:智障人士生活的现状⋯⋯⋯⋯⋯⋯⋯⋯⋯⋯⋯⋯⋯⋯⋯⋯⋯.224.1微观层面无权⋯⋯⋯⋯⋯⋯⋯⋯⋯⋯⋯⋯⋯⋯⋯⋯⋯⋯⋯⋯⋯⋯⋯⋯一234.2中观层面无权⋯⋯⋯⋯⋯⋯⋯⋯⋯⋯⋯⋯⋯⋯⋯⋯⋯⋯⋯⋯⋯⋯⋯⋯⋯244.3宏观层面无权⋯⋯⋯⋯⋯⋯⋯⋯⋯⋯⋯⋯⋯⋯⋯⋯⋯⋯⋯⋯⋯⋯⋯⋯⋯25第五章增权:社会工作对智障人士康复的实务介入⋯⋯⋯⋯⋯⋯⋯⋯⋯⋯.275.1智障人士康复介入计划⋯⋯⋯⋯⋯⋯⋯⋯⋯⋯⋯⋯⋯⋯⋯⋯⋯⋯⋯⋯⋯275.2社会工作对智障人士康复的介入⋯⋯⋯⋯⋯⋯⋯⋯⋯⋯⋯⋯⋯⋯⋯⋯⋯28第六章对增权效果的评估⋯⋯⋯⋯⋯⋯⋯⋯⋯⋯⋯⋯⋯⋯⋯⋯⋯⋯⋯⋯⋯⋯326.1微观层面⋯⋯⋯⋯⋯⋯⋯⋯⋯⋯⋯⋯⋯⋯⋯⋯⋯⋯⋯⋯⋯⋯⋯⋯⋯⋯..326.2中观层面⋯⋯⋯⋯⋯⋯⋯⋯⋯⋯⋯⋯⋯⋯⋯⋯⋯⋯⋯⋯⋯⋯⋯⋯⋯⋯一336.3宏观层面⋯⋯⋯⋯⋯⋯⋯⋯⋯⋯⋯⋯⋯⋯⋯⋯⋯⋯⋯⋯⋯⋯⋯⋯⋯⋯一36第七章关于进一步对智障人士增权的对策建议⋯⋯⋯⋯⋯⋯⋯⋯⋯⋯⋯⋯⋯3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1应坚持社会工作专业方法⋯⋯⋯⋯⋯⋯⋯⋯⋯⋯⋯⋯⋯⋯⋯⋯⋯⋯⋯⋯377.2加强政府对智障人士康复的社会政策支持⋯⋯⋯⋯⋯⋯⋯⋯⋯⋯⋯⋯..387-3形成社会关爱的氛围⋯⋯⋯⋯⋯⋯⋯⋯⋯⋯⋯⋯⋯⋯⋯⋯⋯⋯⋯⋯⋯⋯387.4构建智障人士康复长效服务机制⋯⋯⋯⋯⋯⋯⋯⋯⋯⋯⋯⋯⋯⋯⋯⋯一39参考文献⋯⋯⋯⋯⋯⋯⋯⋯⋯⋯⋯⋯⋯⋯⋯⋯⋯⋯⋯⋯⋯⋯⋯⋯⋯⋯⋯⋯⋯.40附录:⋯⋯⋯⋯⋯⋯⋯⋯⋯⋯⋯⋯⋯⋯⋯⋯⋯⋯⋯⋯⋯⋯⋯⋯⋯⋯⋯⋯⋯⋯⋯⋯⋯⋯⋯⋯⋯⋯⋯⋯.42附录一:智障人士家长访谈提纲⋯⋯⋯⋯⋯⋯⋯⋯⋯⋯⋯⋯⋯⋯⋯⋯⋯⋯.42附录二:智障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43附录三:社会小组工作在智障人士小组中的运用⋯⋯⋯⋯⋯⋯⋯⋯⋯⋯⋯.44致谢⋯⋯⋯⋯⋯⋯⋯⋯⋯⋯⋯⋯⋯⋯⋯⋯⋯⋯⋯⋯⋯⋯⋯⋯⋯⋯⋯⋯⋯⋯.47II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ATALOGUEAbstractinChinese⋯⋯⋯⋯⋯⋯⋯⋯⋯⋯⋯⋯⋯⋯⋯⋯⋯⋯⋯⋯⋯⋯⋯⋯⋯⋯⋯⋯⋯⋯⋯⋯⋯..1ABSTRACT⋯⋯⋯⋯⋯⋯⋯⋯⋯⋯⋯⋯⋯⋯⋯⋯⋯⋯⋯⋯⋯⋯⋯⋯⋯⋯⋯⋯⋯⋯⋯⋯⋯⋯⋯⋯⋯一3ChapterOne:Preface.⋯⋯.⋯.⋯⋯.⋯⋯.⋯⋯.⋯.⋯.⋯⋯..⋯.⋯.⋯⋯..⋯..⋯.⋯⋯⋯⋯.⋯⋯.51.1ResearchBackground.........。....。.........。......j.............。......。.....................................51.2ResearchSignificance.⋯.⋯.⋯..⋯..⋯⋯..⋯⋯.⋯..⋯⋯.⋯..⋯.⋯..⋯..⋯.⋯..⋯⋯⋯..⋯..71.3Research0bject.⋯⋯⋯⋯⋯.⋯⋯..⋯..⋯..⋯⋯.⋯⋯⋯..⋯.⋯.⋯.⋯...⋯..⋯⋯.⋯..⋯..⋯...81.4ResearchMethods.⋯..⋯.⋯.⋯..⋯..⋯..⋯..⋯⋯.⋯⋯..⋯.⋯..⋯.⋯...⋯⋯⋯..⋯⋯⋯.⋯⋯.9Chaptertwo:LiteratureReview..........................................................................】【】【2.1Researchontherehabilitationofpcople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ies⋯⋯⋯.⋯.1l2.2Socialworkresearchinvolvedintherehabilitationofpeoplc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ies⋯.⋯...⋯..⋯⋯⋯⋯.⋯.⋯⋯.⋯.⋯..⋯⋯⋯..⋯.⋯⋯⋯⋯⋯.⋯...⋯.⋯⋯.⋯⋯⋯⋯.⋯132.3Researchonempowerment................................................................................142.4Reviewsontheabovestudies⋯⋯⋯⋯⋯⋯⋯⋯⋯⋯⋯⋯⋯⋯⋯⋯⋯⋯⋯⋯⋯⋯⋯⋯⋯.17ChapterThree:Empowermenttheorycontent..⋯⋯.⋯.⋯..⋯.⋯⋯⋯.⋯..⋯..⋯⋯⋯...193.1nemeaningandcontentof”empowerment”⋯⋯⋯⋯⋯⋯⋯⋯⋯⋯⋯⋯⋯⋯⋯⋯⋯193.2Characteristicsofempowerment-orientedsocialwork⋯⋯⋯⋯⋯⋯⋯⋯⋯⋯⋯⋯.20ChapterFour:Power-lessness:thestatusofpeople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iesliving⋯⋯⋯⋯⋯⋯⋯⋯⋯⋯⋯⋯⋯⋯⋯⋯⋯⋯⋯⋯⋯⋯⋯⋯⋯⋯⋯⋯⋯⋯⋯⋯⋯⋯⋯⋯⋯⋯⋯⋯⋯三!二14.】【microlevelpower-lessness⋯.⋯⋯..⋯.⋯⋯.⋯.⋯⋯.⋯⋯.⋯.⋯..⋯.⋯⋯.⋯⋯⋯⋯..⋯..234.2mesopower-lessness⋯⋯⋯⋯⋯⋯⋯⋯⋯⋯⋯⋯⋯⋯⋯⋯⋯⋯⋯⋯⋯⋯⋯⋯⋯⋯⋯⋯⋯⋯2zI4.3macrolevelpower-lessness⋯⋯⋯⋯⋯⋯⋯⋯⋯⋯⋯⋯⋯⋯⋯⋯⋯⋯⋯⋯⋯⋯⋯⋯⋯⋯.25ChapterFive:Empowerment:thepracticeofsocialworkfortherehabilitationofpeople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iesintervention⋯⋯⋯⋯⋯⋯⋯⋯⋯⋯⋯⋯⋯⋯⋯⋯⋯.275.1Rehabilitationofpeople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iesinterventionprogram⋯⋯275.2Empowermenttheoryofsocialworkprofessionallyinvolvedintherehabilitationofpeople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ies⋯⋯..⋯.⋯.⋯....⋯.⋯..⋯.⋯..⋯..⋯.⋯.....⋯⋯..⋯28ChapterSix:Assessmentoftheeffectofempowerment......................................326.1microlevel⋯⋯⋯⋯⋯⋯⋯⋯⋯⋯⋯⋯⋯⋯⋯⋯⋯⋯⋯⋯⋯⋯⋯⋯⋯⋯⋯⋯⋯⋯⋯⋯⋯⋯⋯326.2mesolevel⋯⋯⋯⋯⋯⋯⋯⋯⋯⋯⋯⋯⋯⋯⋯⋯⋯⋯⋯⋯⋯⋯⋯⋯⋯⋯⋯⋯⋯⋯⋯⋯⋯⋯⋯.336.3macrolevel⋯⋯⋯⋯⋯⋯⋯⋯⋯⋯⋯⋯⋯⋯⋯⋯⋯⋯⋯⋯⋯⋯⋯⋯⋯⋯⋯⋯⋯⋯⋯⋯⋯⋯⋯36ChapterSeven:Furtherproposedcountermeasurestotheempowermentofpeople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ies⋯⋯⋯⋯⋯⋯⋯⋯⋯⋯⋯⋯⋯⋯⋯⋯⋯⋯⋯⋯⋯⋯⋯⋯⋯⋯⋯⋯..:;77.1Shallbeinsistontothesocialworkprofession⋯⋯⋯⋯⋯⋯⋯⋯⋯⋯⋯⋯⋯⋯⋯⋯.37III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2Strengthengovernmentsocialpoliciestosupporttherehabilitationofpeople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ies⋯.⋯⋯⋯.⋯⋯.⋯..⋯⋯.⋯.⋯⋯.⋯⋯⋯..⋯.⋯⋯⋯⋯⋯..⋯.⋯⋯..⋯..387.3Theformationofsocialcaringatmosphere.......................................................387.4Buildlong-termrehabilitationofpeople、析mintellectualdisabilitiesservicemechanism.⋯⋯.⋯⋯.⋯.⋯.⋯⋯⋯.⋯⋯.⋯⋯.⋯⋯⋯..⋯⋯.⋯..⋯...⋯⋯⋯⋯.⋯.⋯..⋯.⋯.⋯..:;9References..⋯⋯.⋯⋯⋯.⋯.⋯..⋯⋯.⋯⋯.⋯.⋯⋯..⋯..⋯⋯⋯⋯⋯⋯⋯⋯.⋯...⋯..⋯..⋯.⋯..⋯..40Appendixs:.⋯..⋯.⋯..⋯.⋯.⋯⋯⋯.⋯..⋯.⋯.⋯⋯⋯..⋯⋯⋯⋯⋯⋯⋯⋯.⋯⋯⋯.⋯⋯⋯....⋯...42Appendix1:Theinterviewoutlineoftheparentsofpeople、丽mintellectualdisabilities⋯⋯⋯⋯⋯⋯⋯⋯⋯⋯⋯⋯⋯⋯⋯⋯⋯⋯⋯⋯⋯⋯⋯⋯⋯⋯⋯⋯⋯⋯⋯⋯⋯⋯⋯⋯⋯.z12AppendixII:Theinterviewoutlineoftheintellectualdisabilityserviceagenciesstaff⋯⋯⋯⋯⋯⋯⋯⋯⋯⋯⋯⋯⋯⋯⋯⋯⋯⋯⋯⋯⋯⋯⋯⋯⋯⋯⋯⋯⋯⋯⋯⋯⋯⋯⋯⋯⋯⋯⋯⋯⋯⋯⋯zl:;AppendixIII:Socialgroupworkinthegroupofpeoplewimintellectualdisabilities44Acknowledgements.⋯⋯⋯⋯⋯⋯⋯⋯⋯⋯⋯⋯⋯⋯⋯⋯⋯⋯⋯⋯⋯⋯⋯⋯⋯⋯⋯⋯⋯⋯.⋯⋯..47IV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随着我国智障人士康复事业的发展,传统智障人士康复训练虽然已取得显著成果,但其训练过程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忽略了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本质意义。在接触智障人士及其亲属、工作人员的实际调查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智障人士及其家庭的需要与实际能够获得的帮助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因此智障人士康复还存在较大问题,仍然需要我们更大的努力。智障人士康复工作的局限性迫切要求专业的社会工作参与到智障人士康复过程中,增权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工作既能够对智障人士提供有效帮助。增权理论致力于对弱势群体进行帮助,以改变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增权理论建立在无权以及权力等概念基础上。增权理论从分析案主的无权状态入手,试图从个体的、人际的以及社会的层面改变案主的无权状态,使其获得权力。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重视案主能力的培养,视案主为积极的主体,认为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是一种积极的、平等的伙伴关系。本文以增权理论为指导,分别从微观、中观及宏观层面分析智障人士的现状,详细探讨智障人士的“无权"的现实生活状态。研究发现,目前智障人士还处于严重无权的生活状态。微观层面表现为:缺乏自信,朋辈群体缺失,家庭环境失调。中观层面表现为:学习机会有限,康复环境封闭,社会融入困难。宏观层面表现为:缺乏政府支持,缺乏社会尊重。本研究以增权理论为指导,通过个案、小组、社区工作,采取面对面的个案辅导、小组活动以及社区参与等具体措施,试图从微观、中观、宏观全面介入智障人士的康复。通过评估发现,经过社会工作介入后,微观层面案主的自信心开始有提升,交往范围也扩大了,家庭环境开始改善。中观层面案主在社区中进行学习的机会增加了,也开始融入社区环境。由于受个人能力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限制,本研究并未能在宏观层面的智障人士介入上有所作为,只是发现当前智障人士福利体系不完善以及社会观念上对残疾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的认识存在偏差。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智障人士康复的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应继续坚持社会工作介入,继续发挥增权理论对社会工作介入的指导作用。加强政府对智障人士康复的支持,特别是社会政策的支持。同时,形成社会关爱的氛围,建立智障人士康复的长效机制。2关键词:增权理论;社会工作;智障人士;智障人士康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people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iesinChina,thetraditionalprocesshasachievedremarkableresultsinvolvedintherehabilitationofpeople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ies,butthetrainingprocessismainlyfocmedondruganddevicetherapies,whichisignoringtheperson舔asocialbeingessentialmeaning.Incontact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iesandtheirrelatives,thestaffoftheactualcourseoftheinvestigation,wefindthatthereisaveryobviousgapbetweentheneedsofpeople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iesandtheirfamiliesandactuallybeabletogethelp.Therearestillmoredifficultinrehabilitationofthepeople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ies,andstillneedgreaterefforts.Thelimitationsoftherehabilitationofpeople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iesurgentrequirementofprofessionalsocialworktoparticipateintherehabilitationprocessofpeoplewimintellectualdisabilities.EmpowermenttheoryofsocialworkCanprovideeffectivehelptopeoplewitllintellectualdisabilities.Empowermenttheoryiscommittedtohelpvulnerablegroupstochangetheweakpositionofvulnerablegroups.Empowermenttheoryisbasedontheonthebasisofnotentitledtoaswell嬲theconceptofpower.Theempowermenttheoryfromtheanalysisofthecasemainpowerlessnessstartstryingtochangetheclient’Sindividual,interpersonalandsociallevelpowerlesstoempowerment.Empowerment-orientedsocialworkemphasisonclientabilities,dependingonthecaseofthemainactivesubjectthatisapositivesocialworkerswimthecasebetweenthemainandequalpartnership.Thestudyfoundthatpeople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iesisstillinaseriousnori出tolife.Theperformanceofthemicro—level:lackofconfidence,lackofpeergroup,familyenvironmentdisorders.Meso-level:limitedlearningopportunities,closedenvironmentforrehabilitation,socialintegrationdifficulties.Macrolevel:thelackofgovernmentsupport,lackofsocialrespect.Inthisstudy,thetheoryofempowerment,team,communitywork,totakespecificmeasuresofface—to—faceindividualcounseling,groupactivitiesandcommunityinvolvementthroughcase,tryingtofromthemicro一,meso-andmacrofullyinvolvedintherehabilitationofpeople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ies.Theassessmentfoundthatafterinterventionofsocialwork,micro—levelthe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lient'sconfidencebegantoincrease,Theexchangesalsoexpandedthescopeofthefamilyenvironmentbegantoimprove.Levelcasethemainlearningopportunityinthecommunityhasincreasedalsobegantointegrateintothecommunityenvironment.Duetotherestrictionsofpersonalabilityandothersocialfactors,thisstudyfailedtointerveneonadifferenceinthemacro—levelpeople、析mintellectualdisabilities.Onthisbasis,thispaperputforwardthefollowingsuggestionsforthefuturedevelopmentoftherehabilitationofpeople、加tllintellectualdisabilities:shouldcontinuetoinsistontotheinterventionofsocialwork,continuetoplayaroleinguidingempowermenttheoryofsocialworkintervention.StrengthentheGovernment’Ssupportfortherehabilitationofpeople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ies,especiallysocialpolicy.Atthesametime,formedtheatmosphereofsocialcare,andestablishedthelong-termmechanismfortherehabilitationofpeople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ies.Keywords:Empowermenttheory;Socialwork;IntellectualDisabilities;Rehabilitation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研究背景第一章前言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里,一群规模较大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智力和精神方面,或是在视觉听力、语言表达、认知能力、肢体协调等方面具有多重障碍,无法与人类社会进行正常沟通,从而被屏蔽、隔膜,被世人异化和歧视。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历来被认为是一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同样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智障人士作为弱势群体中最为弱势的一部分,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和爱护。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全球人口中,有严重智力残疾的比例为4‰,而中轻度智力残疾的也占30‰。同样,国内庞大的智障人群的康复工作也给从事康复工作的专业机构带来严峻的挑战,他们迫切要求得到更好地康复训练服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在获得社会资源方面受到不平等的机会,限制其在实现自我实现和自我决定的权力和能力。而因生理障碍作为无权弱势群体的智障人士,则是增权的主要对象,他们更是需要有责任的政府与社会通过增权的途径使其平等地参与社会并享受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激发其个体运用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决策和社会活动,从而优化社会权利结构。增权理论则以优势为导向,关注的是案主的能力和优势,而不是无能力。力图创新的社会工作赋予或充实案主权力,挖掘其所拥有的资源和潜在能力,增进案主的自我感和尊严感,通过与案主长期交流与合作,从案主内部挖掘其潜能,调动与整合社会资源,鼓励案主运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协助案主增权,提高案主自我处理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提升他们进行自我康复的能力,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以达到最终康复的目的。据相关研究表明:智障人士的家长及其他成人大多对智障人士的低期望和低要求,在社会生活中往往采用包办代替的方式,使得智障人士本来就急需发展的适应能力丧失了接受锻炼的机会。这样他们的适应行为只能停留在原有的发展水平,由此更加依赖他人的帮助。传统介入智障人士康复训练过程虽然已取得显著成果,但其训练过程主要集中在借助药物的药物治疗,或者是利用“死的”康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训练工具和器材来帮助案主恢复造成身体缺陷的肢体功能。使其学会和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的能力,改善目前的生存状态。而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拥有某些传统的治疗技术,利用那些可以使案主恢复能力的药物和死的器械工具,将智障人士看成普通的具有身体病理特征的病人,把人所具有的作为社会存在的本质意义和自主性忽略掉,缺乏对智障人士的感官训练和系统操作方法。尽管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智障人士康复训练还算不上是一个社会问题,但是智障人士完成康复工作,最终还是要面临回归到社会的问题,这也是建立我们倡导建立的和谐社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智障人士康复过程提供了恰当的契机。因此,智障人士成为社会工作重点帮助的对象。社会工作增权理论强调以案主为中心,配合以外力协助,通过改变案主的情况,帮助个人、家庭、社区增强其经济、社会和政治力量。增权者致力于提高案主的这些能力: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做出适当地选择;承受所作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通过呼吁和有组织的活动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增权者还致力于在不同群体之问公平地分配资源与权利,而这正是社会工作的鲜明特色。社会工作介入智障人士康复过程能够帮助智障人士学会或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恢复或补偿身体和社会功能,改善生存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增强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的能力。对智障人士的康复训练就应该以人的生存能力需要为核心,也就是说智障人士康复训练的目标是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活质量,适应社会生活。鉴于此,本文从对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理解出发,基于增权理论视角下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技巧,以J智障服务机构和机构内现有的若干名智障人士和工作人员以及笔者参与外展活动跟踪的智障人士及他们的家长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社会工作在智障人士康复训练服务过程中的介入研究,阐明增权理论在智障人士康复过程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对智障人士提供全面的训练内容,分析社会工作用于智障人士康复过程中的现实意义。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要立足于寻求、发现、整合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培养他们初步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智障人士因其生理障碍和其他因素作为传统弱势群体中最为弱势的一部分,是一个需要社会特别关注、政策特别倾斜的群体。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关爱更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当前对于智障人士康复训练服务的研究很多,例如“工作者为本”的介入模式、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早期干预和异常行为矫正以及智障康复家庭训练等,同时国内社会工作相关的增权理论理论模式、价值原则、方法技巧等大都是西方国家的舶来品,而用增权理论以及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介入探讨智障人士康复训练过程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从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理解出发,基于对增权理论的视角下社会工作的解读,阐述社会工作介入过程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技巧,以J智障服务机构和机构内现有的若干名智障人士和工作人员以及笔者参与外展活动跟踪的智障人士及他们的家长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增权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在智障人士康复训练服务过程中的介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社会者在特定领域对解决特定群体的具体问题单单借助于外来理论不能够把握问题的根源。创新增权理论的社会工作对智障人士康复的方法,不仅能够丰富和发展增权理论、探讨增权理论的综合模式,更主要的是能够为案主提供切实的服务,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本土化的发展。1.2.2现实意义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即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协助个人、家庭、团体以及社区通过提高个人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权力,而达到提升服务对象的能力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的最终目的。尽管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智障人士康复训练还算不上是一个社会问题,但是智障人士完成康复工作,最终还是要面临回归到社会的问题,这也是建立我们倡导建立的和谐社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智障人士康复过程提供了恰当的契机。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首先,关爱和帮助智障人士还有着大量的“作业’’有待于继续要做,智障人士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环境需要我们给予尽可能多的关心和帮助;尤其是如何把关爱智障人士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来加以重视,加以改进,加以完善,依然是一项有待于我们着眼提升和着力加强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在这其中,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在全社会继续营造真心诚意关爱智障人士的温馨氛围和良好环境;如何让智障人士不断得到有利于他们生活质量提高和所在环境改善的制度保障和资源配置;这无疑是一大社会课题。总之,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所持有的理念、方法和技术的介入,让所有的智障人士和其他弱势群体“同在蓝天下,共享和谐社会”,需要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的各方面一起给力。其次,本文通过对社会工作介入智障人士康复训练进行实践分析,探讨增权理论下社会工作介入智障人士康复的专业方法,分析智障人士“无权”的生活状态,针对智障人士家长的“习得性无助”和由于其子女“权力”的缺失而使其避免与社会接触,社会对于智障人士的误解、歧视、关注程度低以及政府对智障人士支持力度不够等困境,对于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方法技巧,消除智障人士“无权”的现状,承认智障人士的角色定位,要求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走进智障人士的生活世界,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积极倾听那些被忽视的声音,细致体察他们的生活处境及他们对自己生活的理解,进一步确立了社会工作对智障人士康复训练的介入策略,增强社会工作在智障康复训练的价值,最大限度的挖掘智障人士的主体性和潜能,从学员自身的需求出发,整合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对于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专业理念具有现实意义。1.3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J智障服务机构和机构内现有的智障人士和工作人员以及笔者参与外展活动跟踪的2名智障人士及他们的家长,在深入智障服务机构和家庭进行访谈,通过与智障者本人及家长进行长期的交流与沟通,阅读机构相关文献资料等方式获取所需要的研究资料。运用访谈方式收集资料需要进行样本的选取,笔者经过比较确定以该机构中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名智障人士和外展跟踪的2名智障人士作为研究对象。在智障康复机构智障人士都属于轻度智障,一般都具有生活自理的能力。在这里,每一名入院的学员都会建立学生档案,记录他的个人特质、生活能力、言语行为、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并为其制定一份特殊的教育方案。社会工作者通过调动和整合各种资源,挖掘与激发案主的潜能,使案主获得一种权能感的过程。从另一种角度看,智障人士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技能、自我认知、社会交往的能力,即缺乏一定的权能,这样的群体更需要通过社会工作者和案主一起努力,挖掘案主潜能和资源,消除无权感,来增强案主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力和自信。1.4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采取文献法、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三种研究方法以初步了解智障人士康复的内容、方法、形式以及与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关系。(1)文献法文献法是开展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是研究的重要方法,贯穿于整个论文的撰写始终。通过对本研究相关的期刊、杂志、论文等文献的搜索与阅读,对智障人士康复、增权理论、专业社会工作的一些背景资料和研究成果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并通过总结文献资料,找到研究的切入点,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2)访谈法自2011年9月起,笔者以实习社工的身份进入J智障服务中心。观察机构环境卫生、日常活动安排、工作人员交接班等,包括工作员的书面记录,工作员同智障人士、智障者家属、专业社工的关系及交谈。这里主要是采取半结构化访谈法,通过对几个典型的智障服务机构和智障人士及其家庭进行访谈获得社会工作对智障康复过程的介入优势和影响,并在实务过程中不断检验是否与最终目标一致。访谈内容涉及智障人士康复机构的经费和设备设施,专业人员的构成和培训,社会工作介入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中的经验、康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给予的支持等。在工作人员的工作安排下跟随机构督导定期到智障人士家庭开展外展服务。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熟悉外展相关工作与流程后,开始独立开展外展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同智障人士及其家长建立稳定的、信任的工作关系,并开始逐渐聚焦本研究主题。主要是针对智障人士现有的生活状况、自身发展的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等。访谈资料的收集根据不同人士的特殊性质,笔者设计了不同的访谈提纲,分别包括智障人士、机构社工、智障者家长、社区相关人员的访谈提纲,对智障人士家长访谈主要就智障人士的基本状况、康复训练情况及所面临的困难与需求(详见附录一)。对智障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访谈,主要就本机构的经费和设备设施,专业人员的构成和培训,社会工作介入的内容、方法和形式等内容进行访谈(详见附录二)。(3)问卷法问卷法主要是基于笔者在与案主长期接触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既是研究者,更是服务者。问卷对象主要是机构现有的智障人士家长和智障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主要是针对智障人士现有的生活状况、自身发展的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内容涉及智障人士康复工作中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给予的支持等。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智障人士康复训练的概念、内容、方法以及应用等问题展开讨论,以及就当前智障人士康复过程中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综述进行探讨;其次对有关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内容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对增权理论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文章回顾了有关社会工作增权取向的理论基础,指出增权理论视角是对传统问题视角的一次大的飞跃。2.1关于智障人士康复的研究智障人士由于智力和功能上的限制,适应生活能力的缺陷,产生影响其生存能力的障碍,智力方面低于一般的智力功能,表现出特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并非是具有病理特征的病态,而是一种常态,一种持续的状态,因此这种状态的康复必须经过有效的康复训练,专业的康复训练方法,恰当的指导和鼓励,而不是通过看病、吃药、打针就能痊愈。智障人士也是人,同样具有生存能力的需要,因此对智障人士的康复训练就应该以人的生存能力需要为核心,使其学会或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帮助他们恢复或补偿功能,改善生存状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的能力。也就是说智障人士康复训练的目标是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活质量,适应社会生活。2.1.1智障人士康复的内容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马廷慧指出,智障人士康复训练的内容主要以服务对象的生存能力为核心,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职业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等,并根据每位案主所生活的家庭、社区、工作单位的生存环境所需要的能力来确定训练内容,例如:在厨房做菜的应该知道如何洗菜、择菜等,学会使用水龙头,知道菜板和菜刀如何使用,还要会掌握炒菜的顺序和步骤。嚎复训练内容还包括①马廷慧.成年智障人士康复训练服务的思考与实践中国特殊教育,2004(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詈詈詈量鲁詈詈詈詈置量曼量皇曼量量詈喜皇!量詈毫曼詈詈量詈暑詈詈詈曼詈詈詈皇詈詈詈詈皇曼篁III皇曼曼曼暑曼曼皇置皇曼詈詈曼鼍詈曼詈詈皇皇詈曼詈皇曼曼置皇鼍曼置曼沟通训练,即有利用各种形式和机会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任务分析,即将复杂的行为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再逐步训练;情境训练,即按照当时具体活动进行训练等等。2.1.2智障人士康复的模式有关智障康复训练的研究,前人已取得不少成果,综述研究可以分为关于传统智障人士康复训练的内容的研究及关于传统康复训练的模式的研究。马延慧认为,只要符合智障人士发展需要的服务模式都应当给予肯定。她在《成年智障人士康复训练》(2004)提出三种服务模式:家庭服务模式,即智障人士在其一直居住的家庭环境下,由其家人主要是父母、子女进行康复训练的模式;机构康复模式,即指能为智障人士统一集中在那些可以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康复训练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在这里有政府和社会的支援与支持,有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和有秩序的管理;社区服务模式是指社区组织建设一批专门负责残障人士工作,整合社区资源,为智障人士及其家庭提供支持。综述三种服务模式,家庭服务模式是指在家庭康复训练模式下,智障人士在家人的悉心照顾下训练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家庭康复的非专业性、非系统性的训练模式对于智障人士的康复结果并不理想;康复培训学校中服务质量和教学质量的不高以及专业人员的数量有限仍然不能满足广大智障人士的数量进行康复训练的需求;社区服务模式动员社会关心、帮助和理解智障人士,对智障人士回归社会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2.1.3智障人士的教育智障人士的教育目前还主要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合格公民,虽然该方案的提出并没有系统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课程学习的方式也没有使社会工作成为介入智障人士康复的重点。北京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启动智障群体教育,培智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出路狭窄成为学校和家庭密切关注的突出问题。智障群体虽然在康复中心受过专门的身体康复训练,但由于智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受到限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就业无门更是另广大家长为其智障子女出路乃至今后的生活问题感到担心和焦虑,因此很多康复学校在进行正常身体康复训练的同时增加了诸如职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辅导等课程的开始,为学生提供就业评估,提供从事职业的心理和技能培训,以达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目的,千方百计为智障群体搭建通入社会的桥梁,提升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目前已有一些民营机构改变以往的招聘政策,愿意吸收智障人士,并为他们开辟了家政服务、酒店服务、种植、养殖等项目,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成年智障人士的就业需要,许多家长为智障子女的出路问题仍在四处奔波、求助,其结果仍是无奈。2.2社会工作介入智障人士康复的研究社会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大陆以来,对社会工作的理解的角度不同,学者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但是尽管在专业书目中给予社会工作的定义有所差别,但每一个定义也都是紧紧围绕着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进行综合阐述。社会工作的“人人平等"、“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的理念为智障者获得平等学习的机会以及认识自身价值提供理论依据。2.2.1康复训练研究徐莉、黄玉婷基于香港培泽弱智协进会的元朗马田一舍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针对智障者学习社交技能的问题,倡导社会工作理念,引导智障者主动认识自身。对于受制于智力因素的智障者而言,是需要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协助。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门事业和一门学科①。其目的是提高各年龄层人们的社会功能,因此智障者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对象。对智障人士进行功能训练、智能训练、异常行为矫正训练,以此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和活动能力以及身心协调的能力,并通过增加感知活动和肌肉活动,对大脑刺激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活动的锻炼,以促进大脑机能的修复和补偿。1991年Walker—Hirsch和Champagne在“差序格局”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圆圈概念”,并运用这一概念训练特殊学生的人际交往能①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力①。2.2.2社会化教育研究王雅琳、马德峰(2009)通过在山东济南一家专为智障人士服务的启能中心进行专业的志愿服务,秉持正常化的理念,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尝试着从服务对象自身、所在家庭、社区等领域着手介入,对智障人士提供全面的服务。例如采取小组工作的方法,将智障孩子的家长组成小组,针对如何接纳和教育孩子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相互学习,各抒己见;强调在训练过程中,社会规范的教导是“正常化”实践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如带领学生去敬老院,目的是在接受别人关照的情况下,去关心别人,培养学员关心他人的美德。社会工作介入智障人士康复训练的内容要以该群体需要的生存能力为核心,主要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结合每位智障人士生活的家庭、社区、工作单位的生态环境,每个环境中需要哪些能力才能适应在这个环境中生活、工作的需要,来确定训练内容。例如:在厨房做菜,要知道如何择菜、放垃圾的位置,洗菜使用哪些用具,会开关水龙头,知道切菜用的菜刀和菜板,炒菜用的灶台、炒锅、铲子及油、盐等等,还要掌握炒菜的顺序和步骤。2.3有关增权的研究这一类的文章主要对“增权“概念及定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首先应该理解何谓增权。对于这一概念,大多数学者选择通过辨析权力、无权、增权等概念,通过“增权”实践,消除“无权"状态,达到“权力”目的@。《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1982)在定义增权时,把它说成是“赋予权力或权威;赋予能力;使能,允许"。从这些定义可以假定权力活动是由某人赋予某人的。究竟什么是增权、权力和无权呢?增权亦称“赋权”“充权”,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芭芭拉·所罗门出版《黑人增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中,被西方政治学家用来解决种族问题、提①崔芳,于松梅.利用圆圈概念促进智障青少年人际交往叨.现代特殊教育.2010年(04)②潘利营.一项基于社会工作增权理论的研究一对南京市某福利机构中智障人士生活状况的分析【J】,社会工作,2009(12)1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倡黑人自强运动(潘立营,2009)①,使增权理论开始立足于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标志着社会工作中的增权取向在社会工作中诞生。所罗门在书中明确使用“增权”一词,用来描述美国社会中黑人少数民族因长期遭受同辈团体、优势团里与宏观环境的负面评价所感受到深切、全面的无权,建议社会工作介入增强黑人民族的权力,以解除社会中的恶“制度性种族主义"所加诸的压迫与疏离,以增进赶住个人的自我效能与社会改革的理论。此后,不论是传统还是创新的社会工作取向很快地接纳与融入了增权的观点,成为社会工作实践中重要的参考知识体系,且延续至今@。增权理论中的“增权”就要涉及到权力(power)和无权(powerless),是从无权和去权对立面提出的,因而必须先从了解权力和无权的概念去了解增权(empowerment)。Hirayama和Cetingok(1986)通过搜集相关社会工作文献,发现权力通常被认为等同于个人的适应人类实现和环境进行良好匹配的能力或才能,人们利于这种能力便可以在社会中达到积极生存、发展和实现再生产的状态。陈树强认为,权力无外乎是指人们所拥有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亦即权力感。正是这种权力感可以增进人们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福祉感及重要感。而和权力相对应的无权,也不单指人们缺乏能力和资源的一种状态,同时亦指人们会通过一种内化过程,形成一种无权感。正是由于存在这种无权感,使得人们指责和贬低自己,进而陷入无权的罪恶循环@。近年来,学者们虽然从各个角度和不同层面对增权理论进行详细地探讨和深刻地剖析,并与社会工作服务进行相关结合与思考,但研究较多集中在社会工作具体实务理论中的对策方面,而对其基础理论研究则相对匮乏。2.3.1关于增权的理论研究增权理论的广泛运用可以体现在国外以及港台地区的许多服务机构中,他们将社会工作的增权取向看作是基本的工作方向和工作策略,但目前从相关资料和①潘利营.一项基于社会工作增权理论的研究一对南京市某福利机构中智障人士生活状况的分析叨,社会工作,2009(12)②宋丽玉,施教裕.‘优势观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嗍.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③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田,社会学研究,2003(0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数据来看,增权对我国大陆的弱势群体而言,则是一种理论视野和研究角度的新视角,是社会工作新的实践基础和工作方式。范斌阐述“增权"概念的内涵,从客体和主体两个方面深刻剖析了弱势群体的无权状况,并通过在其假设前提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进而区分弱势群体自我发展所需的个体增权、人际关系增权和社会参与增权等三个层次,并结合中国弱势群体的现状和增权途径,讨论了“主动增权模式"和“外部推动增权模式”的关系及其适用性问题。唐咏认为,增权是既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途径。从理论上来说,增权的模式应是多样化的,可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模式。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增权模式的选择往往受多方而要素的制约。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的增权模式的选择,可以考虑“个体主动模式”与“外力推动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个体主动模式旨在提高个体增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个人在增权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其假设前提是权力存在于案主之中,而不是案主之外;增权并非赋予案主以权力,而是挖掘或激发案主的潜能。当个人通过增权获得更好的自我感觉、自我价值及自我发展能力之时,也就意味着他有了更多的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的知识、技巧、资源和机会。因此,增权的关键在于个体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如果个体没有增权意识不想改变现状,任何人的帮助都是无能为力的。外力推动模式则强调增权过程中外部力量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主张通过外力去激活弱势群体,并通过客体与主题互动的不断循环和建构以达到持续增权的目的。也就是说,外部力量的推动可以有助于弱势群体成员消除社会交往的障碍,改变他们的社会环境,扩大他们的可能性和潜能的范围,使能力和技巧得到更充分的培养,进而获得更多控制他们生活的资源和手段∞。2.3.2关于增权理论的应用研究增权理论大多数以某些具有特殊、相同属性的特定人群为研究对象,并为他们提供固定的服务模式。目前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工作各个实务领域,阅读相关文献,主要在青少年、老年领域,妇女、儿童等领域都有大量①唐咏.中国增权理论研究述评.社会科学家叨.2009(01)1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献资料,丰富和拓展了增权理论的内容。钟涛认为孤儿群体中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只有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助,挖掘孤儿潜能,推动孤儿能力建设,减少或消除无权感,实现增权,最终解决孤儿的心理问题。黄肖静认为青少年无权和消权现象的存在影响了青少年发展,青少年增权提供了一种看待青少年问题的新视野。管桂翠等认为单亲家庭青少年人际交往障碍主要由于权能的缺失和无权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单亲家庭青少年的人格健全发展、深化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老年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孙权如和毕树沙。孙琼如针对不断增加的虐待老年人的社会问题,将增权理论以及理念运用于老年社会工作之中。毕树沙在老年社区教育中探讨了增权的新理念,由于种种原因,老年人大都处于一种失权或无权状态,持有无权感。必须使他们建立可以获得权力的信心,开展为自身发展努力工作的行动,进而为社区老年教育争取更多的资源。除了青少年和老年领域的社会工作讨论外,国内其他领域的社会工作介入及服务手法等话题也有提及。王柳妮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以增权理论为指导,探讨如何结合社会工作中的小组、个案工作等专业方法,以改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障碍现状。刘梦、陈丽云就单亲女性自强小组,探讨了增权观念在妇女小组中的运用。张晓星对处于当代中国转型时期中的贫困家庭进行解读,认为在社会转型的条件下,贫困家庭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权力的缺失和无权感。解决这样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助,开发成员的潜能,增加家庭成员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和再就业的能力,帮助其找到社会支持网络,消除贫困家庭中成员的无权感,实现增权,并借以推动政府与社会对由于社会转型而处于贫困的家庭的政策的改革。董明伟认为对于社区矫正对象,增权有助于他们发挥优势去解决问题并释放矫正对象内在优势。2.4对以上研究的评论综合上述研究综述不难看出,关于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应用领域的研究和关于智障人士康复的的研究较为丰富,而关于在增权理论下进行的智障人士康复的社会工作研究则比较少;而现有的关于社会工作在智障人士康复中的介入研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多集中在社会工作具体实务理论中的对策方面,大多停留在理论普及方面,而对于其基础理论的研究则相对匮乏。本文以增权理论为视角,对于弥补社会工作在智障人士康复过程中的介入研究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不足,具有重要价值。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建构过程,是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依据特定的社会目标,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境共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利他主义的专业助人活动。从社会建构主义角度,社会工作强调以人为本,以社区为本,突出社会工作的政治性(政策倡导)、社会性(关注民生、服务民众)、道德性(价值观),从服务对象的现实需要出发,将宏观的社会工作方法和微观的社会工作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本文关注的是智障人士康复的问题,并力图从社会工作增权理论视角下细致地呈现一个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助人自助的过程,而国内对社会工作增权取向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参考社会学、社会保障、病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见解弥补相关知识的不足,对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式做出了相对全面和准确的概述,着重分析权力、无权和增权等概念,让读者能够对具体问题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和理解。笔者通过案例细致地分析智障人士在康复训练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专业介入方法,评估智障人士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增权,这里既包括问题的提出、现象的分析、理论的阐释,更有实践的操作和反思,从这个过程来看,增权理论视角是对传统问题视角的一次大的飞跃,更加符合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增权理论的基本内容3.1“增权刀的含义及内容增权亦称“赋权”“充权”,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芭芭拉·所罗门出版《黑人增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中,被西方政治学家用来解决种族问题、提倡黑人自强运动①,使增权理论开始立足于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标志着社会工作中的增权取向在社会工作中诞生。所罗门在书中明确使用“增权”一词,用来描述美国社会中黑人少数民族因长期遭受同辈团体、优势团里与宏观环境的负面评价所感受到深切、全面的无权,建议社会工作介入增强黑人民族的权力,以解除社会中的恶“制度性种族主义”所加诸的压迫与疏离,以增进赶住个人的自我效能与社会改革的理论。此后,不论是传统还是创新的社会工作取向很快地接纳与融入了增权的观点,成为社会工作实践中重要的参考知识体系,且延续至今固。增权理论中的“增权”就要涉及到权力(power)和无权(powerless),是从无权和去权对立面提出的,因而必须先从了解权力和无权的概念去了解增权(empowerment)。陈树强认为,权力无外乎是指人们所拥有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亦即权力感。正是这种权力感可以增进人们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福祉感及重要感。而和权力相对应的无权,也不单指人们缺乏能力和资源的一种状态,同时亦指人们会通过一种内化过程,形成一种无权感。正是由于存在这种无权感,使得人们指责和贬低自己,进而陷入无权的罪恶循环。作为社会工作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增权意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关于增权,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赋予其不同的定义,孙莹认为,“增权是指个人、组织、社区从内部挖掘潜能,或从事外界获得力量的过程。这个过程技能提高个入掌握自己的生活能力,又能改善社会资源的分配状况。"《社会工作词典》将增权是这样定义的:帮助个人的、人际的、社会经济和能力,从而达到①潘利营.一项基于社会工作增权理论的研究一对南京市某福利机构中智障人士生活状况的分析叨,社会工作,2009(12)②宋丽玉,施教裕,‘优势观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IMI.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改善自己状况的目的。通过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如小组、个案等方法,帮助案主挖掘或激发潜能,以改善他们的处境①。而从另一种角度看,增权并不是真正赋予无权者权力,社会工作者也并没有赋予案主的权力,而是调动和整合各种资源,挖掘与激发案主的潜能,使案主获得一种权能感的过程@。因此,增权可以看作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一个目标或心理状态、一个发展过程、一种介入方式。3.2增权取向社会工作的特点西蒙(1994)在整理增权取向实践的历史演进中指出历来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工作实践中,把案主看作是具有多种能力和潜力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而无论他们可能或事实上多么弱势、无能力、被贬低或自我毁灭。这些社会工作者设计出和案主之间的一种工作关系,以案主的特殊能力、资源和需求为前提,并支持案主或案主群使日常生活更加有报酬性和在与他人的伙伴关系中施加共享的权力。这种伙伴关系的目的是鼓励案主在追求和巩固已被提升了的自尊、健康、社区、安全、个人及社会权力等的过程中利用他们自己的长处@。简而言之,西蒙认为增权取向社会工作的特点在于:第一,和案主、案主群、社区领导人等建立互相合作的伙伴关系:第二,强调案主和案主群的能力而不是无能力:第三,支持着眼于个人及其社会和物质环境的双重工作焦点:第四,承认案主和案主群是积极的主体,具有相互关联的权利、责任、需求、要求‘I第五,利用自觉选择的方式,把专业的能量指向在历史上被去权(disempowered)的群体及其成员。“古铁雷斯(Guti6rrez)、帕森斯和考克斯(1998)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增权》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由价值基础、介入认可、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有关案主和工作者相互关系的指引以及把助人活动组织起来的一个架构等组成的增权取向社会工作模型固。”这一模型综合了西蒙等人的增权理论观点,提出了一个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较为完善的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型。不难看出,社会工作中的增权概念,就是指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帮助人们增加拥有某些平等地参与社会实践、享受社会资源权力和能力,以改变无权或弱①王柳妮.增权:社会工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的介入.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1)②矫杨.让家庭远离暴力一增权: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预防与干预矫杨.中国社会工作.2011(12)③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05)④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叨,社会学研究2003(05)2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权的地位状况。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增权的实现应立足于个人或群体拥有的权力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的帮助来变化和发展的。一般来说,社会工作介入智障人士康复的增权可以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进行。2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无权:智障人士生活的现状本文所涉及的智障人士主要指那些具有智力障碍或精神发育迟滞的人。这些人在智力功能低于平均水平(IQ在70或以下),而且还包含适应性低于平均水平。智障一定在十八岁以前起病,通常包含多种机能的缺陷,它的基本特征是,智力明显低于一般智商水平,并伴有在沟通、自理、社交/人际技巧、使用社会资源、自我导向、学习技能、工作、娱乐、健康、安全等至少两方面中出现明显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本文试图通过对智障人士无权状态的分析,发现目前智障服务机构采用的社会工作方法专业化程度较低影响智障人士康复过程,遂通过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如小组、个案等方法,帮助案主挖掘或激发潜能,以改善他们的处境∞。笔者认为,智障人士长期生活在无权的状态下,不仅来自自身能力的缺失而且同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相关。无权是同权力相对应的状态,无权(Powerlessness)在增权的概念体系中,是表示能力和资源缺乏的一种状态。对其进一步分析,笔者发现无权状态主要有三种变现形式:(1)无权,即完全没有权力,如因生理或智力等方原因造成的无权状态;(2)弱权,即只有少部分权力,但并不能完全获得改善生活条件的资源;(3)失权,即原来拥有部分权力,由于种种原因被剥夺或失去了权力,如那些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资源和利益被剥夺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则可以归类于失权状态。无论是那种形式的无权,但这些弱势全体普遍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群体成员的普遍缺乏自信,生存能力差、竞争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弱,普遍缺乏可资利用从而改变自己困难处境的必要资源和手段;二是缺乏参与社会交换以换取或争取自我发展的资源和机会的能力;三是由于社会资本缺乏和政治资本的不足,缺乏在社会和政治层面表达和追求利益的能力。智障人士的无权状态主要表现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无权。①王柳妮.增权:社会工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的介入.科教导刊(上旬刊).20lO(0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微观层面无权4.1.1智障人士缺乏自信大多数智障人士在社会生活许多方面都缺乏自信。缺乏自信是微观层面“无权”的重要体现,智障者害怕和陌生人交往,不敢主动尝试新鲜事物,不敢提出自己正当需求,对自己身体缺陷比较敏感,希望得到表扬提升自信,但得到夸奖后又觉得难为情,而这些因生理方面的因素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案饲一:LT老师认为,FF在学习动机上存在很大缺陷,无论怎样她都不跟其他同学一样进行学习,如果强迫始学习她就会向你吐口水、掐人、打人等.笔者试着跟她交流,在和其他同学一起画画时搞播桌子旁边的空住示意她坐下,她也不说话只是盯着笔者看.笔者走过去友好的拉起她的手让始坐下,她就一直笑着拒绝你,但从她的眼神可以看出一种加入学习活动的渴望,可能是由于不自信,担心自己会出错,所有选择什么都不做.4.1.2朋辈群体缺失智障人士在“正常"群体中只能进行“非正常”的社会交往(家长的特殊爱护或朋辈的不理睬),而且很难进入亲戚朋友群体和街坊邻里这样的“正常”交往关系中。智障人士的交往被限制在了家庭和智障学校内部,这两个相似的环境里有着收容所的感觉,家长和教师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在他们与外界之间设立了障碍,严重限制了智障人士的社会交往。朋辈群体缺失体现的“无权”主要是由于智障人士大多生活在自己家里,围绕在他们身边的是自己的父母和家人,缺乏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机会。KK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案饲二:Ⅸ,男,18岁,中度智障,重复话语。身体状况较差,患有严重的哮喘病,无奈之下只毙从智障晨务中心搬离曰家治疗,在这期同他很少与周固的同幸群体接触,也几乎和以前的朋友断绝往来,但从他的口中能经常听刭他默默地重复念叨朋友的名字,。想明,想和明一起玩。,这样的话语经常重复出现.从他的眼神中能够透露出对朋友的渴望,而他现在周围的孩子也不愿意和他一起玩,因为他们之间已经有差距了,也玩不翻一起去.案饲三:盯在辅导班和同学关系相处不错,据机构老师透露,大多数同学愿意和她做朋友,是因为盯会常常给她们送东西.盯认为只有这种方式才能有人愿意跟粕i己、愿意跟.她交往,她并不明白如何才能交捌朋友,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朋友,她认为只有以这种方式才能交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弼朋友.4.1.3家庭环境失调家庭是社会化的重要主体,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美国倡导在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中运用“波特奇方法",强调家庭在智障儿童康复的重要性,主张“以家庭为中心”,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对智障儿童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大多数智障儿童家庭处于失调的状态。笔者通过与家长的谈话了解到由于智障者与家人长时间不接触,再加上智障人士的父母因为子女的生理障碍而产生强大压力,遭受别人异样的眼光。导致这种家庭方面的“无权”主要是由于生活在机构中的智障人士的家人对智障者以及智障人士康复的态度不一:在机构中能够经常有固定家人探访的智障人士表现出更愿意与人交流,而那些经常选择独处的智障人士,很容易观察到他们的家人探访的次数相对较少,在与人沟通交流方面也相对缺乏主动性。案饲四:舶,20岁,极为多动.由于经常撕衣服、扔东西等极端行为,经常被父母绑着,母亲对@-Alt凶,经常打骂.从交谈中,可以体会刭母亲党得案主是累量,甚至说了一句,当年案主落术时,还不如直接死了的好.也许只是母亲十分伤痛的心在言语上的反映.父亲始终笑嘻嘻,自始至终在夸自己的闺女,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不成嚣无奈与伤痛,在案主姐姐身上得刭了极大的补偿。4.2中观层面无权4.2.1学习机会有限智障人士普遍来说具有记忆力和专注力较差,学习领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沟通等方面存在严重障碍的特质,对所学知识较难掌握;从另一侧面来看,智障人士大多生活在固定的社交场所,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缺乏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自主决定的机会,对家人及机构老师存在较大的依赖性,缺乏积极主动性。学习机会的有限性导致的“无权”现象,毫无避免地影响智障人士的康复。案饲五:瞰虽蒜曾经在智障晨务中心进行过教育诩练,能够掌握一些拼音、汉字的读写和简单的敷学题,但由于身体欠佳等原因从智障服务中心搬离曰家治疗,而家庭治疗又缺乏相应的系统教育,隧不敢单独去商店买东西,所掌握的知识也渐渐忘却。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2.2康复环境封闭学校在智障人士康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智障人士实现教育康复的重要场地。学校教育不仅可以传授各种知识技能,锻炼学生体能,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智障人士作为特殊群体的一部分,在学校主要学习生活自理的能力:如:吃饭、穿衣、洗脸、如厕、打扫卫生等能力。这些康复学校大多实行半封闭教学,不允许外人随便参观,也很少带他们到社会上去。这样,正是由于智障人士在社会上的“无权”才被很好的保护起来,令他们只能在机构里活动,这种保护虽然能让智障人士避免社会上遭遇各种伤害,但是不利于智障人士真正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在机构里的学院可以免受社会上的歧视和异样的眼光.在社会上可能会有人认为他们是傻瓜、笨蛋,但是在这里不同,蕞子毙够玩翻一起,很开心.老师也会偶尔跟他们讲解外面的情况,但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和身体康复方面的培养,很少邀请外面的人来一起参加活动,主要是一些大学生又工.一一T老师说.4.2.3社会融入困难社会模式残疾观认为个体残疾过程的关键不在于损伤导致的个体功能限制,而在于所处的环境中社会结构障碍造成的社会排斥。我国社会政策专家唐钧认为,社会排斥是游戏规则造成的。而社会政策研究的目标就是要修订游戏规则,使之尽可能地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而趋于更合理、更公平。所有的游戏规则都是双刃剑,在它使一部分人成为“赢者"时,另一部分人就会成为“输者”①。因此,智障人士先天的特殊身份往往导致后天更多的“无权”以及“权力”的丧失,并最终形成持久的多重剥夺。4.3宏观层面无权4.3.1缺乏政府的支持当前政府在智障人士康复方面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和采取积极措施,但主要是在社会政策方面,且支持力度不够。社会政策方面的支持主要涉及医疗卫生、教①唐钧、王婴.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社会政策两.2002(0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育、政治权利等方面。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残疾人优惠扶持规定的通知》(济政发(2008)42号),强调要加大财政投入,规定市7岁(含)以下残疾儿童,免费实施抢救性康复救助;对纳入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的7-14岁残疾儿童实施免费康复救助。但是应该可以看到,智障人士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政府则是社会资源的主导者和占有者,我国仍然缺乏健全的长期有效的智障人士生活保障机制。康复投入资金总量有限,不足以给予更多有需要的智障人士困难家庭以相应的救助。4.3.2缺乏社会的尊重和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素质已有很大提高,但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歧视智障人士的现象。对智障人士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人认为智障人士是社会的负担。尊重保护智障人士的社会舆论氛围还未形成,人们关心、爱护智障人士、平等看待智障人士的意识还有待提高。案饲六:cL,男,16岁,幼时因为从高处摔倒后头先置地所致中度智障,不会说话,没有经历过正规康复教育.听他母亲说因其智障的身份社区邻里垠他鲜有接触,甚至晃刭他都会躲避。怕伤害捌自己,甚至还会有嘲笑和凌辱.从CL可以看出智障人士所处的不利环境不仅由于自身条件的残缺,更多的是社会舆论造成的社会歧视与偏见,要消除智障人士的“无权”现状,需要智障者加强恢复自身身体状况,更重要的是改变歧视智障人士的现象,纠正不平等的社会环境和意识,促进智障人士平等的享受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和机会。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增权:社会工作对智障人士康复的实务介入“增权”,也称“增能”“赋权”。增权理论是社会工作理论的一个新视角,目的是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助让人有更多的能力、责任感和对权利的认识,从而减少或消除无权感的过程,通过社会工作者在对案主提供服务过程中,相信案主的潜能并善于发现和利用案主的能力,鼓励案主内在能力的转变,其最终目的是使案主能够真正做到“自助”去解决自身问题和改善现状。一般来说,增权是通过三个层面实现的:一是微观层面的增权,发展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认清自我的能力,提高自信;二是中观层面的增权,通过挖掘社会资源,鼓励参与社会实践,对他人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三是宏观层面的增权,对社会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改变标签化观念,使案主被接纳并能够适应和利用社会环境。5.1智障人士康复介入计划通过智障人士现状分析,解读智障认识的“无权”的现实状况,尝试采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专业方法着手介入,对智障人士提供全面的训练内容。5.1.1智障人士康复的介入原则智障人士康复计划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学习任务指标,要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以满足智障人士康复的目的。社会工作者在制定康复计划时要遵循个别化教育原则,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理解每位案主的发展需要。其次,康复计划的制定要相信案主潜在能力和资源的存在,社会工作者通过康复训练可以使案主发现自身优势,进而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使他们有能力得以康复。第三,康复计划要灵活地修整案主的训练目标,计划要与目标相契合。在以往康复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往往根据前测和与家长的交流来制定康复计划,但这种计划由于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经常会使目标出现过难过易的困境。因此康复计划的制定要根据案主的实际状况来制定服务计划,适时调2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整训练目标。第四,康复计划的制定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重视社会网络和社区活动对智障人士康复发挥的作用,在康复计划内容的设置中安插社区活动,使案主能够充分参与社会,鼓励案主挖掘自身潜能、调动与整合社会资源、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提升他们进行自我康复的能力。5.1.2智障人士康复计划书智障人士康复计划书要紧扣主题来制定。由于智障人士特殊性,案主在运动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具有特殊的需要,因此需要为智障人士提供专业的康复计划来指导康复训练进程。首先制定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我们将六个领域的内容叙写成康复训练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其次通过对智障人士的现有能力的分析和面临的基本问题,采取恰当的措施与对策,有效实施康复计划,最后评估康复效果与提出建议。康复计划书要遵循发展性和功能性原则,适时根据案主的变化调整康复计划。(详见附录三:智障人士的小组康复计划)5.2社会工作对智障人士康复的介入5.2.1个案工作对智障人士康复的介入智障人士的个案工作是指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个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案饲七:初次晃刭案主瞰的时候,感觉他是一个置腆害盖的大男孩,不怎么爱说话,常常躲在妈妈的身后偷偷的看着笔者。当督导老师向我们介绍说腻平时喜欢唱歌,并鼓詹他给大家唱首歌时,他就一种盯着我们笑。看得出来他很想唱歌,但又十分害羞,于是我们建议在督导老师的带头下一起遗唱歌边拍手,瞰最终非常开心的加入我们。在后来的训练过程中我们将音乐元素作为主要的教学活动,对提升隧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智障人士由于认识到自身的缺陷导致自信的缺失,其潜能很难发挥出来,因此将智障人士的兴趣爱好融入到康复活动中去,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案饲八:在智障晨务机构,灯在很忘我的跳舞,大家都夸她跳舞蔬得好,她就蔬得更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心了,还主动毒i起笔者的手一起蔬舞.笔者兢此问题和督导老师进行沟通,在平时的诩练中增加。你真棒气。做的真好”等这类的言语激詹,也可以使智障人士遥步提升自信,满足自身的兴趣爱好,在小组活动中也会积极表现自己.5.2.2小组工作对智障人士康复的介入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另一种主要的工作方法,主要是由社会工作者将智障人士妥善安排在适宜的环境中,通过有目标取向的小组活动以及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集体活动,彼此相互鼓励、支持、指导,使小组成员从中获得经验,体会小组活动的乐趣及意义。社会工作者在小组活动中既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通过互动游戏、分享经历实现行为改变、恢复与发展功能,开发个人潜能,学习社交技巧,从而使小组活动顺利进行,成员获得个人成长,以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智障儿童学习动机和认知度较差,他们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学习,但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学习的时候施毙够提高注意力,也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一T老师说.社会工作者设计小组工作要根据案主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特点,运用各种工具和游戏(如表l所示),同时选择合适的训练技巧,在与案主互动合作的过程中辨析社交技巧不足的情况,让案主充分理解学习技巧的运用。社会工作者要注意所设计的问题情境必须反映社交技巧实际运用的现实情境。经过几次扮演之后,在适当的时机让案主把新技巧运用到时机的社交情景中。表l小组活动内容活动名称活动目的时间备注木头入破冰游戏,相互熟悉5“10分钟破冰技巧应用拉力球发展灵敏、协调的身体素质约10分钟成员相互配合吃东西分享零食,培养日常生活能力约20分钟牛奶、饼干才艺表演加深了解超过20分钟表扬与鼓励在笔者的策划和努力下,KK和CL相约在距离KK家不远处的一所大学,外加其他两名同学的协作下一起开展小组活动,地点选在该大学宽阔的操场。笔者发现,由于KK对周围环境的熟悉开始变得异常兴奋,而原本活跃的CL在陌生的环境里沉默了下来。l(1(之前接受过“认识新朋友”训练,在笔者的建议下由KK首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曼!詈量鼍曼量鼍詈曼鼍曼暑E!詈曼鼍量量!曼!詈鲁鼍曼!!!皇!詈!!!曼!曼皇曼曼吕鲁皇喜皇葛li一.i—I詈量曼量皇皇曹詈詈詈詈詈量鲁昌量詈詈詈詈詈寡先进行自我介绍并表达了对CL的欢迎,这样原本两个没有任何交流的智障人士渐渐开始变得活跃。由于接触时间较短彼此仍比较陌生,笔者按着计划选择“木头人”的游戏让两个人慢慢熟悉起来,l(1(、CL、笔者、双方家长及其他两名同学一起说“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不准露出大白牙。”当说完这一段话的同时都必须保持姿势不变,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像木头人一样。活动期间充满欢笑,KK和CL也渐渐熟悉起来,破冰行动顺利完成。拉力球由两根交叉的细线,一个椭圆形的红球和两侧的把柄组成。在拉力球活动中,KK和CL分别手握拉力球两侧带有长线的把柄,把交叉在中间椭圆形红球来回的滑动。KK手臂张开,红球就会滑到CL一边,反之CL将手臂打开,红球再次滑回到KK身边。l(I(个子高,力气比较大,玩的不亦乐乎,CL比不过KK就主动放弃了。虽然拉力球活动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从两个人的欢笑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成为好朋友了。在进行了两轮游戏活动后,l(I【妈妈从包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零食,这也是笔者在小组活动之前事先安排好的,独立吃东西对于智障人士来说有些困难,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掌握。KK和CL分别从笔者的手中接过牛奶,KK很自如的用吸管喝,CL平时习惯用勺子吃东西,但跟着l(1(学着用吸管喝了两口就不喝了,笔者和家长对CL尝试用吸管都给予肯定和表扬。KK喜欢唱歌,在我们的鼓励下大家一起合唱《心中的希望》这首歌,虽然在音律方面并不准确,但还是对他的进步给予了赞扬。活动的最后,KK和CL的双方家长彼此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共同解决所面临的困境,共同分享彼此的资源,相互支持、共同进步。5.2.3社区工作对智障人士康复的介入社区活动是促进智障人士康复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社区活动即不同与在家庭或机构里的教育方式,帮助智障人士走出家门回归社会。智障人士不再是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场所,采取“封闭式”的以管理照顾为主的服务,而是让智障人士回归他所熟悉的社区和家庭,像我们普通人一样享受应有的家庭亲情、社会参与、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社交娱乐等平等权利。在服务过程中,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一系列专业行动,为智障人士争取到他所需要的社区资源支持,以协助智障人士及其家庭挖掘自身潜能,发挥自身主动性和参与性,帮助智障人士提升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JN大学爱心协会的倡导下同机构智障人士来到该学校开展义卖活动。该协会的成员一路发放宣传单吸引学校同学的目光,他们纷纷来参加活动,并为智障人士赠送寄语。看到智障人士亲手制作的手机链、钥匙链、手链等精美手工艺品,路过的同学们不禁表示赞叹并奉献爱心。智障人士友好的跟同学拉手表示感谢。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1微观层面第六章对增权效果的评估通过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合作交流,将社会工作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康复过程中,为案主提供专业支持和技巧调动案主的潜在优势和资源,激发案主的自尊和自信,利用对智障人士建立针对个人身体状况的档案,定期对智障人士进行康复训练测评,评估智障人士的优势及不足,致力于协助案主恢复和发展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家务劳动能力、外出安全技能等能力,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并使他们相信自己是一个有能力、有价值的人。6.1.1案主的自信心有提高鼓励案主的兴趣爱好,通过肯定性训练,主动肯定其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尽可能发挥其优势和长处,引导智障人士获得正确的认知体验,提升自信心。在诩练中,FF胆怯的心态经常不自然流露出来,表现为缺乏自信、做事情没有勇气,笔者开始对其进行肯定性诩练,比如在FF主动完成一项任务时使用语言表示。你真棒”。非常勇敢”或者竖起大拇招做出表示。你做的真好”的手势,在老师、家长、社工等多方努力下,FF逐渐开始喜欢交朋友、勇敢地表达白己的观点,并在话语中流露出自信和满足,。老师,我可以帮助妈妈打扫卫生了乙在各种活动中也勇敢地表现白我,如圣诞节晚会、时装秀表演都能够看瑚FF的身影.通过增权理论下的社会工作贯穿在智障人士康复的过程中,智障人士在个人潜能、生活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后,智障人士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自信心也得以建立起来了。案主瞰扭转最初的怯信,并在督导老师的带头下一起边唱歌边拍手,最终非常开心的加入我们。在后来的训练过程中我们将音乐元素作为主要的教学活动,对提升麟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案主瞰可以展现出兴趣爱好可以使智障A。-I: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逐渐建立案主的自信心,社会工作者要多关心案主的进步,哪怕进步的步伐很小,也要给予表扬。3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1.2案主的交往范围有扩大除家庭、学校外,对个体成长和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朋辈群体。朋辈群体是由一些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相同或相近所组成的一群规模较小、年龄相近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组成的非正式团体。朋辈群体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两个层面:(1)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均有直接影响;(2)伴随个体的成长,朋辈群体在不同社会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笔者按着计潮选择游戏让睬、乱慢慢熟悉起来,并同笔者、双方家长及其他两名同学一起玩曩木头人一的游戏,整个活动期闾充满欢笑,麟和cL也渐渐基悉起来,顺利完成破冰行动.后来他们又通过拉力球活动成为了好明友,从两个人的欢笑中可以看出在活动的互动过程中可以从同龄人那里获得属于彼此的支持.在智障人士康复训练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智障服务机构为服务对象提供正常的生活环境,不能把他们限制在关怀的牢笼里,同时引导家长接纳其智障子女,强化其正行为,鼓励其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构建正常的朋辈群体。社会工作致力于实现智障人士的社会适应的功能,改变以往无助感和无权感,其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使智障人士提高自我处理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激发案主的自信心,不断提供正能量,对案主保持乐观的态度,努力帮助案主改变“无权”或“弱权”的地位状况,引导他们争取所需要的资源和改变负向态度,使其置身困境时有“权力”去应付遇到的情况。6.2中观层面通过增权理论下社会工作的推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进行密切地合作与交流,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为案主提供专业支持,努力激发智障人士的潜能,使之内化成权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达到康复的目的。首先协助家长掌握促进智障人士康复正确的方式和技巧,逐步发挥家庭对智障人士康复的支持作用。其次,在家庭、社区等多方努力下,将他们置身所处社会环境进行康复训练,为智障人士争取有效的外部支持,鼓励智障人士参与社会实践,增加社会对智障人士的理解与接纳,减轻他们在康复过程中的无助感和压力,更好的推动智障人士更好地回归社会。第三,通过各种社会活动的参与,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前该智障服务机构联合当地各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智障人士康复过程中,同时社会各类基金会和爱心人士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6.2.1案主生活的家庭环境开始改善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康快乐的成长,然而智障人士家长在面对自己孩子时总会存在愧疚、负罪、无奈等复杂心情,过于重视孩子的“需要”,这些家长表面看起来坚强,内心却无比脆弱。智障人士家庭不但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另一方面也担心将来孩子的生存和生活问题。KK和CL在一系列活动结束后,双方家长彼此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共同解决所面临的困境,共同分享彼此的资源,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在与智障人士长期的专业服务关系中注意运用倾听和同理心等技巧,为智障人士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对其进行培训以使其能够更加专业的为智障子女康复提供训练;成立智障人士家长互助联盟,使他们通过相互走访、交流等形成相互支持;进行不良情绪指导,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残疾和不幸。案主QQ,20岁,极为多动。由于撕衣服、扔东西,经常被父母绑着,母亲对他很凶,经常打骂。从交谈中,可以体会到母亲觉得案主是累赘,甚至说了一句,当年案主落水时,还不如直接死了的好。也许只是母亲十分伤痛的心在言语上的反映。父亲始终笑嘻嘻,自始至终在夸自己的闺女,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不成器无奈与伤痛,在案主姐姐身上得到了极大的补偿。为了改善QQ撕衣服、扔东西等负面行为,更好的帮助他进行康复训练,使其康复效果得到明显改善,笔者对QQ家开展多次外展活动,向其父母提供教育智障子女的知识和技巧,跟进QQ父母对其的教育情况以及QQ在家的表现情况。QQ父母逐渐改变对其的态度,不再采用捆绑式的教育方式,不再对其打骂,表达方式上也不再对其喝吼,每当QQ有错误时耐心跟他讲解,鼓励和肯定其正确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QQ开始逐渐控制自己的情绪化行为,家里有客人也不再对其有过激行为,还主动将自己的玩具拿出来跟客人分享,有时还能够帮助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母去买东西。家庭治疗对智障人士家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智障人士家庭成员有效互动,帮助智障人士家庭缓和家庭气氛,承担各自的角色和责任,指导智障人士父母采取恰当的方法和技巧教育智障子女,促进智障人士的康复。6.2.2在社区机构学习的机会增加当前有限的智障人士教育机构仍然不能满足庞大的智障人群的需要,教育机构缺乏专业的教育方式和智障人士身体缺陷,使得大多数智障人士都没有接受平等的教育机会。通过了解许多智障人士家庭虽然希望智障子女进入专业的智障康复学校进行学习,但迫于经济压力或身体条件受限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笔者参加J智障康复晨务中心后负责外展工作,进入个掰智障人士謇庭同他们做些简单的游戏和活动.智障人士在笔者的搞导下认真地学习识字拼圈,锻炼他们的体毙和协调能力。每当看翻智障人士钔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以及坚定的执着。笔者眷会露出欣慰的笑客.6.2.3开始融入社区环境以社区化的方式促进社会融合,长期的隔离环境可能使智障人士脱离社会生活,丧失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机会。社区化使机构生在社区中,成长在社区中,是社区生活的一部分,社区生活不仅能使智障人士在真实的环境下与他人交流互动,提高他们的社会技能,还能消除居民对于智障人士的偏见和歧视。对于智障人士来说,社区活动不仅能够调节情绪,提升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还能让他们在活动的互动过程中学习社交技能,建立正常的朋辈网络,从同龄人哪里获得属于他们的社交信息和支持,促进智障人士同普通人的正常交流。在_大学爱心协会的倡导下同机构智障人士来翻该学校开展义卖活动,路过的同学们不禁表示赞叹并奉献爱心.智障人士友好的跟同学拉手表示感谢.社会工作的介入智障人士康复还可以扭转家长对智障子女的错误认识,帮助人们增加拥有某些平等地参与社会实践、享受社会资源权力和能力,以改变无权或弱权的地位状况,缓解家长的心理压力。同时,社工也要为家庭争取外部资源的支持和帮助,改善家长与外界的隔离状态,使其以一个良好的心态配合智障人士回归社会的工作。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3宏观层面由于受个人能力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限制,本研究并未能在宏观层面的智障人士介入上有所作为,只是发现当前智障人士福利体系的不完善以及社会观念上对残疾人的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工作者虽然作为智障人士的增权者,但是由于多种层面的原因,导致智障人士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的权力和资源无法真的得到发挥,在社会生活中遭受各种压力和困境,违背了“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观的核心原则,也与残疾人福利理念背道而驰。6.3.1智障人士福利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及服务制度还不够成熟,政府投入相对不足。大多数残疾人所得到的福利保障项目少水平低,一些残疾人甚至处于保障缺失状态,在基本生活康复教育与就业等方面都面临着许多困难,尚未充分公平地共享到改革开放的成国。智障人士是残疾人中最弱势的一个群体,特别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而我国目前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对其投入很有限,在各地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上,尽管公费开支一直居高不下,但在这种残疾人保障方面的投入上,却向来是呈现出“吃紧”与“不足”的水平。救济经费不足造成的结果就是,救济标准偏低,最后能够发放到智障人士身上的救济金就寥寥无几。6.3.2观念上对残疾人认识的偏差虽然我国的《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已经颁布实施多年,社会上也逐渐形成了关爱残疾人的风气。可是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歧视仍然存在,很多人普遍认为残疾人不能为社会生产发挥作用,是社会的负担。长期以来,残疾人士是受到歧视的社会群体,其中,智障人士受到更多的歧视,政府部门对智障人士缺乏必要的重视。在许多人的观念里,残疾是个人与家庭的不幸,照顾残疾人是家庭的当然责任。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七章关于进一步对智障人士增权的对策建议智障人士及其家庭的压力和困难来自多方面。不仅仅是经济方面,更重要的体现在心理方面。对于智障人士来说,他们由于身体和生理上的缺陷,导致正常生活无法自理,因此必须要有一名家庭成员无时无刻的陪伴。这名家庭成员无法正常工作带来生活上拮据的同时,大多数智障人士的家长将大量积蓄都用在了医治及进行各种康复训练中,所以家庭经济状况大多不好。然而智障人士的家长虽然默默的付出着,但往往存在自责、内疚的心理状态,智障人士的心智障碍并不像普通疾病一样可以通过治疗得到痊愈,因此会容易让他们产生茫然的心理。“家有智障儿”的压力以及习得性的无助,对于智障人士的家长来说是看不到头的折磨。智障人士“权力”的缺失使得家长宁愿将子女保护起来,避免与社会的接触,更加深了社会对智障人士的误解和歧视,严重影响了智障人士回归社会和康复的目的。7.1应坚持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社会工作——这一在大陆内地刚刚起步的行业,也需要在与同行们的交流、探索中才能慢慢走向成熟。智障人士的康复工作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这也为社会工作介入智障人士康复提供契机,因此要坚持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涉及到的微观、中观、宏观等多个方面,即包括智障人士个人潜能、生活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也包括家庭、社区、非政府组织、政府等方面的资源。因此,增权理论下的智障人士康复工作应坚持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相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通过个案工作,可以赋予或充实智障人士及其家庭权力,挖掘其所拥有的资源和潜在能力,增进案主的自我感和尊严感。通过与案主长期交流与合作,从案主内部挖掘其潜能,调动与整合社会资源,鼓励案主运用资源,提升他们进行自我康复的能力,利用自己的长处,以达到最终康复的目的。小组工作是主要是由社会工作者人为地将智障人士安排在适宜的环境中,通过有目标取向的小组活动以及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集体活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动,彼此相互鼓励、支持、指导,使小组成员从中获得经验,体会小组活动的乐趣及意义。通过小组工作进行互动游戏、分享经历,实现行为改变、恢复与发展功能,开发个人潜能,学习社交技巧,从而使小组活动顺利进行,成员获得个人成长,以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充分利用社会内部资源,调动社区内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支持网络参与到智障人士康复活动中,通过各种社区活动,让社区居民对智障人士有~个正确的认识,并为他们提供援助性服务,同时也可以提高智障人士运用社区资源的能力,勇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对智障人士的的关注和了解,为其营造一个理解、接纳的社会氛围,才能让智障人士真正回归社会。7。2加强政府对智障人士康复的社会政策支持本文分别从微观、中观及宏观层面分析智障人士的现状,详细探讨智障人士的“无权”状态,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的应用,提高智障人士的自信,挖掘案主潜能,协助案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社区资源,对智障人士康复工作具有重要作用。但智障人士的康复不仅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及智障服务机构的参与,更需要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支持。政府还应该在社会政策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给予支持,社会也要增加对智障人士的的理解和接纳,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切实保障智障人士康复的顺利进行。社会工作者应该有效的扮演和发挥角色功能,积极协调并推动政府出台对智障人士更有利的政策环境。政府应该出钱资助社工机构或者安排专门的人如社工、志愿者等来照顾智障人士;实施公益计划帮助残障人士及弱势群体就业;根据智障人士不同的智障程度在城市交通中实行优惠制度等。7.3形成社会关爱的氛围通过增权理论的社会工作功能的发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渐理解和接纳智障人士,认识到他们的潜能所在,以及社会支持可以促进他们的康复,逐渐改变对智障人士的消极印象,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发挥慈善事业的通力关爱,加大对智障人士家庭的扶持力度,还可以为智障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士康复服务中心和学校提供物资捐助,改善教师队伍和康复环境;发挥企事业单位的通力关爱,通过爱心捐助、奉献力量,提升企业声誉,丰富智障人士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发挥普通民众的通力关爱,接纳和支持智障人士融入社会,帮助智障人士实现身心和谐发展。7.4构建智障人士康复长效服务机制智障人士康复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更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看到康复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本市某智障机及机构现有的工作人员和智障人士、笔者参与外展活动跟踪的的若干名智障人士及他们的家长为例,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以增强案主权能为中心,发掘案主潜在资源和优势,配合外力协助,促进案主的自我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由于受时间、制度、资金、人力等多方面的因素,笔者基于增权理论下对智障人士康复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止于结案,但若进行跟踪回访,相信必将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当然,智障人士的康复并不能一蹴即至,随着智障人士康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对社会工作介入技巧和策略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笔者相信智障人士的康复工作也会愈加成熟。3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马伊里,吴铎主编:《社会工作案例精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版[3]潘利营.一项基于社会工作增权理论的研究一对南京市某福利机构中智障人士生活状况的分析[J],社会工作,2009(12)[4]宋丽玉,施教裕.《优势观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5]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研究,2004,(12)[6]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05)[7]唐咏.中国增权理论研究述评.社会科学家[J].2009(01)[8]张洪英.成年智障服务的现状与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一以济南Y智障服务中心为例.中国残疾人研究.2008(12)[9]钟涛.增权:社会工作对孤儿心理问题的介入.科技创业月刊.2010(12[10]黄肖静.青少年增权研究述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03)[11]管桂翠,吴毅君,梁慧琳.增权:社会工作对单亲家庭青少年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的介入.《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3)[12]孙琼如.增权:受虐待老人社会工作新理念.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13]毕树沙.增权视角下的社区老年教育.《神州》2011(11)[14]王柳妮.增权:社会工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的介入.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1)[15]刘梦.陈丽云.赋权观念在妇女小组中的运用[J].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6]张晓星.赋权:社会工作对于当代中国贫困家庭的介入.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7]董明伟.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18]郭兰婷,单友荷,张惠开,张秋水,赵小菲.影响学龄儿童适应行为的因素分析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年(04)[19]李园林.中重度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方法研究.广东教育:教研版.2006年(11)[20]马廷慧成年智障人士康复训练服务的思考与实践中国特殊教育,2004(6)[21]徐莉,黄玉婷.智障者社交技能学习研究一以香港培泽弱智协进会元朗马田一舍为例[J],社会工作,2009(1)[22]崔芳,于松梅.利用圆圈概念促进智障青少年人际交往[J].现代特殊教育.2010年(04)[23]王雅琳马德峰社会工作介入智障启能领域之探讨[J],社会工作,2009(10)[24]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5]孙莹.我国政府对社团的增权问题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06[26]矫杨.让家庭远离暴力一增权: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预防与干预矫杨.中国社会工作.2011(12)[27]唐钧、王婴.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社会政策网.2002(06),[28]修宏方李娜.智障人士回归社会的社区服务模式探索一以北京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机构为例[h],2009(23)[29]周沛,曲绍旭.“优势视角”下残疾人康复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10(01)[30]范斌:关于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缺失问题的若干思考[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31]马谷华.社工:帮智障人士重现真实价值.中国社会报.2007(7)4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附录一:智障人士家长访谈提纲1、您能简单介绍您的孩子现在的有关情况么?2、您的孩子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3、您与孩子的感情如何?你怎么看待他/她?4、您的孩子给您带来压力了么?5、您会要求亲戚、朋友、邻居来家庭做客吗?6、您的孩子平时外出吗?是否需要您的陪同?7、您觉得社区居民如何看待您的孩子?您会在意他们的想法吗?8、您的孩子在社区里有朋友吗?9、您向社区求助过吗?10、社区为您提供过什么样的服务?11、您为孩子的康复做了哪些努力?效果如何?12、您希望志愿者定期到您家里为您的孩子提供康复支持和服务吗?13、您认为政府或社区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对智障人士的帮助?14、在您的孩子康复方面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和需求是什么?您觉得影响孩子康复最大的困境是什么4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二:智障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1、您能简单介绍下智障服务机构目前的智障人士的情况及康复情况,是否有总结材料?2、您在智障人士康复服务过程中的工作任务是什么?您的工作流程是什么?哪些值得推荐的经验做法可以提供?(如:面对智障人士情绪问题,如何与案主及时做好沟通交流;如何与智障人士建立康复关系)3、您一般采取何种方式开展康复工作?(如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效果如何?在课堂之外您是否会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或者进行家访?智障者家长对于机构老师家访态度如何?4、您怎样评价智障人士?您如何看待智障人士?智障人士家长如何看待智障人士?社会如何看待智障人士?(同情、可怜、和普通人一样看待)5、您认为智障人士康复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影响因素有哪些?(如:技术、资金、康复设施、指导员专业水平)6、在开展智障人士康复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与需求?在解决措施方面哪些还有待完善?7、您认为社会、政府、社区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对智障人士的帮助?8、您在智障人士康复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参与者、支持者、权力争取者)9、智障人士康复机构的老师有无培训?您是否参加过培训?培训内容是什么?多久培训一次?4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三:社会小组工作在智障人士小组中的运用(一)小组名称:智障人士欢乐多(二)理念:(略)(三)小组目标1.整体目标:通过游戏、相关适应性功能活动让组员们感到快乐、充实、有成就感,增强组员们各自的自信心,提高相应的适应性功能(如运动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引起社会对智障人士的关注,鼓励案主挖掘自身潜能、调动与整合社会资源,努力增强案主权能,帮助其改变“无权"或“弱权”的地位状况,最终使他们真正实现康复的目的。2.具体目标:(1)小组成员感到快乐、充实,提高成员自信心(2)提高相关的适应性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3)倡导社会更多好心人士向智障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四)小组性质及活动简介1.小组原则:发展性和功能性2.工作对象: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全体成员及社区成员3.参加人数:8--一12人4.小组次数:2~3次/周,共4一-.5次(五)招募及宣传1.在社区内张贴、发放宣传单,悬挂横幅2.在机构内部办板报3.通过飞信等方式通知家长活动情况4.到机构报名并确定参加人数(六)工作时间表时间内容目的2月21日一29日准备小组活动充分准备作铺垫3月2日一8日策划书撰写,宣传、招募详细计划,准备开组3月14日一28日小组活动实现长期和短期目标3月31日康复评估对目标效果等评估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预计会出现的困难解决方案1.由于智障人士的特殊,很多游戏不太适合寻找相关资料,咨询机构人员和专他们业社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2.参加人数较少,或小组成员另有安排请求社区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对智障人士的关心和爱护(七)草拟每次聚会计划节数日期名称内容/目标14/3认识你我他建立小组关系,了解成员情况,加深彼此认识16/3节目表演、游戏提高小组成员自信心,调动智障人士的情绪;进行一些危险系数低的游戏,保障成员安全;社区人员与智障人士家长、机构社工交流心得,构建社会网络23/3大家一起来了解并基本会用相关的常用礼仪,提高相应适应性功能四30/3我们相约在这里智障人士家长政策分享;回忆小组过程中的快乐及所获;拍照留念(八)预计会出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3.小组成员的性格和接受能力不同,可能个别成员会出现情绪激动向工作人员了解情况,进行一对一帮助并控制情绪,做好纪录并总结4.活动场面不活跃,有时会没朝气,不积极l改变活动内容,发挥志愿者及部分I学员的带头作用(九)经费预算:笔、纸:15元奖品水果、饼干:20元活动工具:20元共计:55元4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十)评估方法1.在活动结束后自我评价2.填写评估量表(特殊学员工作员访谈后再做)3.小组、督导会评估、讨论4.书写智障人士康复评估报告智障人士康复评估报告班姓名性别年龄别个案记评估年月日任教教师录者日期时长期目标:康复目标短期目标:现有能力分析基本问题措施与对策实施过程效果与建议家长反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任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任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任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在完成论文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感谢含辛茹苦养育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希望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就,以此报答你们。王丽群2013年4月 增权理论视角下智障人士康复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作者:王丽群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被引用次数:2次引证文献(1条)1.吕俊鹏,王静,罗欣广州市精神残障老养残家庭现状调查报告[期刊论文]-管理观察2015(27)引用本文格式:王丽群增权理论视角下智障人士康复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1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