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渊源考论

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渊源考论

ID:32073948

大小:2.39 MB

页数:80页

时间:2019-01-31

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渊源考论_第1页
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渊源考论_第2页
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渊源考论_第3页
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渊源考论_第4页
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渊源考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渊源考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绪言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是否促进了唐代文学繁荣的问题,一直是唐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自宋代严羽明确提出唐“以诗取士”促进唐诗繁荣以来。,这一观点就不断受到质疑。明代王世贞、杨慎都认为“省试诗”中无好诗,从而否定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的繁荣圆。对这一问题真正科学系统的研究始于近代学者,其中陈寅恪的研究方法最具有启发性,他不再通过“省试诗”做形式上的评判,而是用文史结合的方法,联系唐代政治、文化背景,广泛揭示了科举制度下唐代社会风气和文人心态的巨变,通过研究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来研究他们的文学。陈寅恪以其深厚的史学积淀,把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向了

2、深入。建国后程千帆继承了陈寅恪的研究方法,写出了文史结合的典范性著作《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着重研究了科举制度下行卷这种风尚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对于唐代文学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的,并非进士科举制度本身。而是在这种制度下所形成的行卷这一特殊风尚.。程千帆切实解决了行卷与文学的关系,但是他将科举制度与行卷风尚断然分开显然有失偏颇。八十年代傅璇琮推出的《唐代科举与文学》,全面梳理了唐代科举制对文学的影响,可谓是对这一问题研究中的集大成之作,关于唐诗繁荣是否受到唐科举制以诗赋取士的影响,傅璇琮认为:以诗赋作为进士考试的固定的格局,是在唐代立国一百余年以

3、后.而在这以前,唐诗已经经历了婉丽清新,婀娜多姿的初唐阶段,正以璀璨夺目的光彩,步入盛唐的康庄大道⋯⋯因此,那种片面地强调唐代进士以诗取士促进了诗歌刨作的繁荣,在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面前,是站不住脚的.。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47页.o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1015页.o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90页.1应当说,进士科在八世纪初开始采用考试诗赋的方式,到开宝时以诗赋取士成为固定的格局,正是诗歌的发展繁荣对当时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结果.。傅璇琮采用的研究方法最

4、早由皇甫炷提出的o,颇具代表性,即承认“以诗赋取士”实施后对唐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也包括诗歌在内,但是对初唐诗歌逐步走向繁荣是否受到了科举制的影响则要另当别论,皇甫烽的观点是唐进士科何时以诗赋取士,何时对唐诗产生影响,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考证“以诗赋取士”出现的时间,傅璇琮认为科举制确定用诗赋考试在天宝之际,因此初唐诗歌走向繁荣与“以诗赋取士”毫无关系,虽然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意见,如王勋成认为“以诗赋取士”在中宗时期就已经实行了@,但是他仍然采用了傅璇琮的研究方法,把重点放在考证以诗赋取士制度出现的时闻上。事实上这一公认的思维模式显然存在不足。

5、因为任何一项国家制度都不是突然产生的,“以诗赋取士”作为国家选拔官吏的制度也必然有一个酝酿发展的过程,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把隋唐礼仪、职官等制度都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考察隋唐各项制度的渊源,从而更准确地把握隋唐制度的流变。这种研究方法极富启发性。我们要真正准确地理解“以诗赋取士”制度与文学的关系,也必须要对这一制度的渊源进行分析,才能对这一问题做出准确的评价,进而探讨这--N度出现的原因。曹道衡在研究南朝社会重视文学的风气时,列举了两条重要的材料,一是裴子野《雕虫论》中说:大明之代,实好斯文.高才逸韵,颇谢前哲,波流同尚,滋

6、有笃焉.自是阁阎少年,贵游总角罔不摈落六艺,吟咏情性.学者以博依为急务,谓章句为“专鲁”。二是李谔在《上隋文帝革文华书》中说: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嘴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09页。。皇甫煌:‘唐代以诗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南京师院学报,。1979年第一期.’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中华书局,2001年,第319页。2风俗.江左、齐、粱,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徽,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

7、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攉士.利禄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惫茑.于是闽里童昏,责游总卵,耒窥六甲,先制五言,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指儒素为古拙,用词赋为君子.曹道衡据此分析说: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南朝有以诗赋取士的明文规定,至于正式以诗赋取士的进士科则始于隋炀帝大业年闻,但早在此前的裴子野和李谔都把诗与取士联系起来,恐怕并非指应考时作诗,而是指因诗而得进入仕途⋯⋯隋唐之以诗赋取士,实箨于这神南朝以来把诗文写作看成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的风气.因此,南朝士人之致力于诗赋仓j作,实与跻身仕途有很大关系.。曹道

8、衡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在以诗赋取士成为制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