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

浅谈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

ID:32168733

大小:3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01

浅谈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_第1页
浅谈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_第2页
浅谈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_第3页
浅谈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_第4页
浅谈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内容提要】“主问题”是相对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整体行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即课文研读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架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主问题设计运用得好,能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浅层次的“碎问碎答”,而代之以让学生在牵动全篇课文的提问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优化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到位的主问题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总是能够有力地牵动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整体赏析,

2、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最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课堂主问题的设计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和参与课堂中,可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关键词】:原则作用切入点提问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我国的教育家十分重视这一点,孔子所谓“循循然善诱人”;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可见提问重在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在设计主问题时应遵循哪些原则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点:1、与课文有血肉联系,能牵一发而动全身。2、适应课文的教学重点,从课文内容、语言、手法、主旨等方面突出其一或其二。3、应生动、巧妙、有趣、适

3、于学生理解与应对,能激发起热烈的课堂学习情绪。在教学中,“主问题”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节约教学时间。“主问题”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生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又能避免对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肢解,达到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2、把握教学重点。语文教学任务是多元的,但在一堂课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必须对教学任务加以整合,在每堂课上明确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标。“主问题”要从教学内容的整体出发,通过必要的精当的设计,把握教学的重点。3、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主问题”教学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避免对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肢解,达到节约教学

4、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2.把握教学重点。语文教学任务是多元的,但在一堂课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必须对教学任务加以整合,在每堂课上明确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标。“主问题”要从教学内容的整体出发,通过必要的精当的设计,把握教学的重点。3.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主问题”教学法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主问题”教学法要求我们选择最佳切入点,遵循“目标准确、重点突出、科学合理、整体优化”的原则,努力提高提问效率,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关于切入点的选择,笔者作了如下归纳。一、关注能够提挈全篇的文题。如《好嘴杨巴》一文,一位老师从课题切入,设计了

5、“杨巴的嘴好在哪里”这一主问题。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说话的难度,说话的艺术,说话的效果,他人的反应”等多个方面品析好嘴之“好”。在对杨巴的语言进行充分的咂摸之后,得出一个结论:杨巴的回答是绝妙的回答,也是无奈的回答,它表现的是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存的无奈。标题是人们阅读的第一视觉停驻点,是人们阅读文本时获得的第一信息。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围绕标题做文章,设置问题切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二、关注出人意料的语言现象。朱自清的《背影》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做做文

6、章,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此处为何是“不相见”而不是“没有见面”?“没有见面”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不相见”是刻意为之,这说明父子间的隔阂很深。文章中还有一句话:“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在这里,“我的儿子”是否可以换成“他的孙子”呢?答案是否定的,父亲是因为惦记“我”才惦记“我”的儿子,一个小小的称谓的区别,说明父亲对我的宽容和牵挂。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中父亲的一片爱子深情。当教师解读文本发现类似出人意料的语言现象时,可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三、关注课文内容的矛盾处。有位老师在上陶渊明

7、的《饮酒(其五)》一诗时,从矛盾处入手,设置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这首诗的题目是“饮酒”,可是这首诗中连一个‘酒’字也没有,那么陶渊明写这首诗时到底喝酒了吗?”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了答案。一生回答:“欲辨已忘言”说明陶渊明喝醉了,忘了要说的话。另一生的答案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说明陶渊明有了几分醉意,所以自问自答。还有一生细致地分析了“见”字,认为“见”是无意识的,说明陶渊明喝了酒,并有可能喝醉了,否则应改为“悠然望南山”。最后,学生达成一致意见:陶渊明喝了酒,并有可能喝醉了。有时课文中有不一致甚至矛盾之处,由此设计问题,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共同探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