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对崇高的理解

西方美学对崇高的理解

ID:32573871

大小:63.1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2

西方美学对崇高的理解_第1页
西方美学对崇高的理解_第2页
西方美学对崇高的理解_第3页
西方美学对崇高的理解_第4页
西方美学对崇高的理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方美学对崇高的理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崇高的理解n崇高是想象力和知性不能协调于是跳过知性去和理性协调以达到和谐。从痛苦到更高层次的愉悦。康德认为:①、崇高是无形式和无限的(他认为无形式的东西,是不能为感官所把握的东西,不能判定为美;无形无色的东西是不能判定为美的;所有美的事物,必须以相当的形象投入感官,在大与小的两个方向上都应有个限度,大到无限或小到极点,那美便消失了。)[而崇高的事物则必须是无形式和无限的。“自然的美”关系到存在于受限制中的对象的形式,与此相反,崇高却可以在无形式的对象上见到,如果这无限性又被想象成为一个整体的话。→说明一点:康德这里所说的无形式只是“不规则的

2、无秩序”,而不是“电磁波”一类真正无形式的物质!!](另外,关于无限,也是相对的,主要是心理意义上的无限;但不是如:“大海”一样的物质无限!!)②、崇高与理性是相关的(崇高的事物是无形式和无限的,不属于知性的范畴,所以也就与概念和范畴无关,因为它只是把握具体有形的东西。)[在《判断力批判》这本书里,康德认为崇高的的无形式和无限性决定了它属于理性范畴,因为在人的主观能力中,只有理性才能处理和把握无限的事物。理性是提供先验理念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比如在伦理活动中,它要自发地提供意志自由等理念。崇高属于鉴赏范围,是一种反思判断,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确定

3、的理性理念。但理性又要参与其间,出来活动,于是只好以某种不确定的理性理念来处理无形式和无限的事物。据此,康德才说崇高好象是一个理性概念的表现。]③、崇高与量相关(由于崇高事物的无形式和无限性,就出现了一种附带的差异,即美的愉快与质相关,崇高的愉快却与量相关。在《纯粹理性批判》的范畴表里,质的三个范畴是实在性、否定性和限制性。美虽然不涉及客体的存在和属性,却与对象的形式有关,而确定的形式是由主体的先验时空直观整理之后的产物,必然是有限的。有了“限制美”,美的愉悦就与质发生了关系。另外,形式之属于质,也不是完全没有现实根据的。一种形式的性质是由它

4、的内在结构和关系决定的,形式一经确定,其性质也就固定下来,而且与这一形式的大小即量的方面没有多少关系。一个很小的正三角形和一个很大的正三角形在几何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量的变化对这种性质没有影响,因而应从质的观点来看待它。)④、崇高感是消极的愉快(崇高感与美感完全不同,它不是单纯的愉快,也不是直接的愉快。崇高的事物不能直接促进生命力,它要经历“一个瞬间的对生命力的阻滞,接着便是生命力的更强烈的喷涌”,然后才能产生崇高感。崇高没有魅力,不吸引我们的心灵,同时还排斥它,这两种心灵感觉不断地快速交替,就产生了特殊的消极性的愉快。例如:当我们成为宇航员

5、来到月球表面时,亲身可以感到生命永恒的★沉寂★和★冷漠★时,就会立刻感到生命力受到压抑和威胁,产生一种恐惧感;但是同时我们也会意识到人类的伟大创造力,驾驭自然界的的物质力量,这时内心就会产生与单纯的愉快不同的兴奋情绪,月球的景象反而会反过来吸引你,这时人所产生的情绪就是崇高的愉快,康德把它称为消极的愉快。)⑤、崇高是更高的合目的性(美的合目的性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形式的合目的性。形式的合目的性是对象的外在形式适应了主体的心意状态,对象与主体的心灵机能倒到了无利害的和谐一致。而崇高则“根本没有表示出自然本身任何一种合目的之物”。就是说,在现象上

6、或表层上,也就是在形式和主体的想象力、感性的关联这个层面上,崇高现象是不合目的的。但这种不合目的性只是在感性和知性的范围里,如果扩展到理性,不合目的性就会转化为合目的性。崇高的无限性超越了感性能力,我们感性中的一切尺度都无法去衡量无限,从而说明我们的感性在无限面前的无能为力和局限性,因而产生了不愉快,这就是面对崇高现象最初一瞬间的不愉快的感觉。)对我来说,一切感人之所未感,恸人之所未恸的情感,都与人间无涉。英国随笔名家赫兹利特在《谈绘画的乐趣》一文结尾时写道:“那天下午我出去散步,回家时看见金星悬在一户穷苦人家的屋顶上,那一刻我的心里产生了许

7、多别样的思想和情感,那种感觉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也是一种崇高,在作者写出之前,我从未产生类似情感,好在,一经作者写出,我立时在心里唤起了它,好像自己本来就有。反观某些中国作家笔下的情感,从来不会唤起我什么,那是“他”的私产,他越是视如“神圣不可侵犯”,我就越加感到与我无关。u社会角度康德说,这世上唯有两样东西使我深深地震撼,一是头顶浩瀚的星空,二是人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熊培云以此前的热点新闻为例,“前阵子一个警察摔死一个孩子,你去谴责这件事请,这跟信仰没有关系,这是你的是非观念在起作用。其实面对一件事情,大家只要勇敢地站出来说出他是

8、对的还是错的,就那么简单,唤醒这种内心的道德力量。”    “我这不是在简单地批评知识分子,这说到底还是是非观的问题。我们的社会现在底线真的非常低。当然,一定有一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