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江城子教案

2017-2018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江城子教案

ID:32706788

大小:66.2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4

2017-2018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江城子教案_第1页
2017-2018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江城子教案_第2页
2017-2018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江城子教案_第3页
2017-2018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江城子教案_第4页
2017-2018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江城子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江城子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江城子教案教学目标一、体会苏东坡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二、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三、运用诵读法,揣摩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诵读中体会苏轼的情感。教学难点文字中蕴涵的阴阳永隔之悲和身世之痛。教学安排一、导入故事邀趣。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他书,她都约略知道。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

2、,月鱼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世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有一次,苏轼与客人说话,王弗在屏风后面听,后来王弗告诉苏轼,刚才那个人,说话爱说极端,而且都是顺着你的意思说,你干吗和这种人交往?王弗的话后来都应验啦。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1065年5月亡故。王弗26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

3、一个沉重的打击。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于熙宁八年(1075)移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以词悼亡是作者首创)。此时诗人40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二、品读・探讨这首词如春蚕吐丝,如幽山流泉,从诗人胸臆间泻出,质补自然。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使事用典取胜,亦不以锻炼词句

4、生色,纯以平常语出之。然而千百年来却引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共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1.《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这样一首以情动人的悼亡词,请同学们反复诵读作品,细致体会,以声传情,读出作品的味道。[明确]“十〜〜年/生死〜〜/两茫茫〜〜”一一“十年”重读,强调在短促的人生中,这是一段漫长的途程;而词人和妻子竟是生死永隔,不得一见,故要强调“生死”;“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两”字,就不是只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凄婉、沉

5、痛。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不/思量〜〜。自/难〜忘〜”一一强调“不”和“自”,借用台湾电影《搭错车》里的一句歌词来表达,就是"从不要想起,因为也没有忘记”。这里,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描绘出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整整十年间,虽然有继室王润之(亡妻的堂妹)和儿子在相伴,但岁月流逝,生活变迁,都没有冲淡苏轼对亡妻的一片深情,反而是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深沉绵邈。“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一“千里”强调亡妻之坟在眉

6、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孤”突出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妻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无处话凄凉"一句,表面上似乎在说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其实如果近在咫尺,就可以诉说了么?当然不是,这里的“无处"二字,其实写出了阴阳两隔的苦痛,所以要强调。“纵使相逢(声调上扬)〜/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颤音)”一一揣其语气,这三句便是诗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我们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

7、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

8、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所以读到这里可以加上颤音来加强效果。“夜来/幽梦〜/忽(短促)还乡”一一重读“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忽”字要读得急促,以体现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