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乐观与应对方式、健康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乐观与应对方式、健康的关系研究

ID:33611247

大小:1.63 M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2-27

大学生乐观与应对方式、健康的关系研究_第1页
大学生乐观与应对方式、健康的关系研究_第2页
大学生乐观与应对方式、健康的关系研究_第3页
大学生乐观与应对方式、健康的关系研究_第4页
大学生乐观与应对方式、健康的关系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乐观与应对方式、健康的关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够预测将来的抑郁状况。对大学生和保险销售员的研究也表明乐观者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洪兰译,2002)。1.3研究乐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乐观是对积极心理学的补充和发展。积极心理学是一个新生学派,与传统的心理学相比,它还比较年轻,缺乏有效的理论框架,理论体系也相对不够完善。积极心理学的主要使命是弄清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积极品质以及如何培养出这些晶质使其可以为人类谋福。冈此,对积极心理学核心内容之一,即乐观的实证研究对于该学科走向精深和完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乐观是对人格心理学的补充和发展。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乐观是一种人格特质,是人格中重要的积极成分,也属于人格心理学

2、的研究领域。西方心理学界从80年代就已经开始对乐观和悲观进行深入研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乐观和悲观究竟结构如何,中国人的乐观与西方人的乐观是否是相同的概念,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都将推进人格心理学的发展。研究乐观是对临床心理学的补充和发展。临床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冈果关系。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调节冈素和中介因素及其作用的科学探讨越米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并成为临床心理学研究逐步走向精深和成熟的一个标志。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对可能是乐观与健康之间的中介变量,并拟通过建构以应对作为乐观和健康之间的中介冈素模型,从一定群度上深入了

3、解乐观这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4。1,4乐观问题需要全面的本土化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的心理学家就开始对乐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乐观的含义及结构、测量工具的编制及分析、影响因素以及与健康相关的应用研究。而国内关于乐观的研究非常匮乏。中国文化是有着悠久乐观主义传统的。从“乐天知命,故不忧”(《周易·系辞》),到“知足不辱”(《老子》),以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无不体现了这种传统,但中国关于乐观心理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以往的研究都已经表明了在东两方不同的文化背景

4、下,人们对于乐观有着不同的理解。西方的研究结论并不能直接推论到东方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的乐观状况。因此,我们的研究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环境,必须结合中国的大背景,对乐观问题做出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2文献综述2.1相关概念2.1.1乐观的定义两方社会中伴随17世纪现代哲学的开端,乐观和悲观首先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他们认为乐观和悲观是指人类能够达到准确预测未来的能力。西方字典中定义的乐观包含两个相关的概念,第一个概念是指相信好事最终会发生的一种抱有希望的气质或信念;第二个概念更加宽泛,是指信念或相信的倾向本身,即世界是尽可能好的世界。心理学中有关乐观的研究,迄今为止大多是在

5、两方开展的,研究者依据不同的理论来源对乐观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乐观主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有关乐观主义的研究中,研究者普遍认为乐观是人格中较为稳定的一种特质,比较受到认可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乐观人格倾向,也叫气质性乐观;另一种是乐观解释风格。4吴雨晨.医护人员的乐观人格倾向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硕上论文.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p422.1.1.1乐观人格倾向(也叫气质性乐观)乐观是一个与个体的未来密切相关的概念,心理学中的期望.价值理论认为只要个体预期最后的行为结果是成功的、是可以实现的,那么个体就会付出努力去克服凼难;而当个体怀疑行为结果是不能实现

6、的时候,个体就倾向于放弃这种行为。而人们的情感体验也会随着期望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果期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个体会体验到积极的情感;相反地,如果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则会体验到消极的情感。根据期望.价值模型来定义乐观.悲观的概念,即指个体对有关个人生活和社会方面未来积极和消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价值的主观评定5。基于上述模型研究者又提出了行为自我调节模型,该模型认为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对行为结果的期望的影响(Carver和Scheier,1981)。Scheier和Carver6认为除了具体情境中的期望之外,还有一种类化期望,乐观就是一种类化期望。他们首次提出了乐观人

7、格倾向(气质性乐观)的概念。他们认为乐观不仅指在具体情境中的期望,而且是指一种具有跨情境和跨时间一致性的类化期望,乐观人格倾向就人们是对未来积极事件发生的一般期望。乐观人格倾向中将人们视为连续体,一端是乐观者,通常认为好事会发生;另一端是悲观者,一般认为坏事会发生。由于人们可以表现出较为稳定的乐观或悲观倾向,因此研究者认为乐观人格倾向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特质,这种特质是个体对自己的一种重要而又健康的自我暗示。2.1.1.2乐观解释风格解释风格由Seligman的“习得性无助”7概念发展而来。研究者首先在动物学习实验中发现了习得性无助,狗在不可阻止的电击过程中了解到

8、它们的行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