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危机管理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

ID:33654138

大小:205.50 KB

页数:65页

时间:2019-02-28

上传者:U-4187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_第1页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_第2页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_第3页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_第4页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教学大纲编制说明《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课程是按照治安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要求开设。主要讲授公共安全危机与危机事件的含义、特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关系;国际国内研究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背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管理中的义务与责任;公共安全危机的基础理论;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反应以及现场控制与安排,包括人员疏散、需要采取的紧急措施;公共安全危机的风险评价与预警机制;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处置的运行机制;公共安全危机应急处置中对新闻媒介的管理等。本课程的重点是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基础理论与现场处置,包括处置的基本原则、现场安排、人员疏散等应急管理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力求使学生掌握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管理模式,熟悉危机的预防、准备、反应和恢复等各阶段的管理内容,培养学生从事危机管理的基本素质,具备预防和处置危机的能力。《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案例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公安特色。65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教学大纲是本课程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由寇丽平执笔,经征求课程组所有成员的意见,郭太生审阅后,于2009年1月18日由治安系学术委员会审定。65 一、课程名称:《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三、授课对象:治安学专业本科学生。四、总学时数:45,其中讲授42学时,实践3学时。五、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研究背景及当前的研究现状,熟悉公共安全危机的特性。重点与难点:公共安全危机的概念及其与突发事件、紧急状态的区别,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社会背景学时数:6主要内容:第一节公共安全危机的相关概念一、危机的概念不同学者对危机的定义(罗森塔尔、福斯特等)。综合来看,危机是指个人、群体或者组织由于突发事件的出现,因受到破坏,严重地威胁到其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二、危机管理的定义(一)从组织管理或企业管理的视角定义危机管理代表人物:斯蒂文•芬克、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是对于组织前途转折点上的危机,有计划地挪去风险与不确定65 性,使组织更能掌握自己前途的艺术,主要观点是对风险与危机的规避艺术。(二)从公共关系的视角定义危机管理危机管理便是立足于应付组织突发的危机事件,通过有计划的专业处理系统将危机的损失降到最低。危机管理其实是一种应急性的公共关系。(三)从国际政治的视角定义危机管理欧文•杨(OranR.Young)将危机管理看作是争取赢的过程,其目标是迫使对手让步,并在国际上进一步推进己方的利益。综合上述概念,危机管理应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或其他社会公共组织通过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全。(四)危机管理的基本模式1、PPRR模式:预防、准备、反应、恢复2、4R模式:缩减、准备、反应、恢复3、美国联邦安全管理委员会的模式:减缓、准备、反应、恢复4、时间序列模式:65 危机预警及准备、识别危机、隔离危机、管理危机、危机后处理。5、“5P”模式Perception(端正态度),Prevention(防范发生),Preparation(时刻准备),Participation(积极参与),Progression(危中找机)。三、公共安全危机的概念(一)公共安全的定义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的、多数人的健康、生命安全、公私财产的安全。公共安全是一种社会状态,是社会状态的有序。(二)公共安全危机的含义公共安全危机是指因自然环境、社会变迁或人为原因引起的,对公共领域的安全和社会成员的生存具有立即且严重威胁性,需要以政府为领导的公共部门进行动态决策的、具有高度危险性和广泛破坏作用的紧急情境。火灾、爆炸、有毒物质泄漏、矿难、集体中毒、恐怖袭击事件、建筑物坍塌、空难、海难、放射性物质泄漏、铁路、公路与内河航运交通事故、群体性挤踏事件(三)公共安全危机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1.公共安全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区别65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条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往往成为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先兆和前奏,或充当引发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爆发的原因。从逻辑上讲,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必定是突发事件,而突发事件未必就会发展成为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一些突发事件本身就是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一部分,并且是很关键的一部分。当突发事件因处理不当而导致失去控制,向无序的方向发展时,便会形成公共安全危机。2.公共安全危机与紧急状态的区别从理论上以及紧急状态所具有的特征分析,紧急状态也属于公共安全危机,而且是严重的公共安全危机。但在应急管理的实践中,由于紧急状态不同与一般的公共安全危机,其确定与采取的措施有更为严格的法律规定,因此不能将公共安全危机完全等同于紧急状态。公共安全危机只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并经过一定程序的确认和宣布才能成为紧急状态。第二节公共安全危机的特性一、突发性65 公共安全危机的发生虽然有征兆和预警的可能,但由于实际发生的时间、地点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可预警的时间很短,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发生,并造成预料之外、令人触目惊心的灾难性后果,因而发生后留给应急处置的时间极其短暂。二、公共性(一)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一般都危害公共利益,如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财产等。(二)公共安全危机会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三)公共安全危机的应对要动用公共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三、灾难性(一)惨重的人员伤亡(二)巨大的经济损失(三)严重的社会影响大量人员伤亡不仅会使受害者面临家破人亡的悲惨现实,而且会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途径以及各种社会关系使更多的人受到影响,使危机发生地甚至周边的社会公众遭受沉重的心理冲击。四、不确定性危机事件不仅在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方面具有表观的偶然性,而且其发展变化过程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如果处理不当,造成的损害后果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大,甚至导致更大范围的严重的社会危机。65 五、连带性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就急需进行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但由于对预警机制不健全,应急处置可利用的时间短缺,信息缺乏,所需的人员、物资很难在短时间内组织起来,或由于应急处置过程中措施不当,因而一起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引发另一起事件,造成更大的损失。这种由于小事件处置不当而引起的灾难性事件仅仅是连带性的一个方面。连带性的另一方面是一起事件如果处置不妥当,可引发其他的影响公共安全与公共秩序稳定的事件。六、信息不充分由于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而且随着事件的发展演变会出现许多新的情况与信息,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获得充足的、有用的、真实的信息,从而无法为正确决策提供所需的信息基础。第三节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社会背景分析一、全球性风险社会的出现风险作为一种介于安全与毁灭之间的状态,如果认识不到其潜在的危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就可能转化为危机事件。根据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观点,65 风险社会所发生的重大灾难很有可能引发一系列对当前的社会基础、制度目标和伦理规范进行批判性反思。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普遍共识,并作为调整公共安全管理对策、改变公共安全管理观念、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需求。二、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的增长非传统安全主要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安全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恐怖主义、资源安全、环境安全、违法犯罪、甚至自然灾害等。三、社会安全需求的扩展与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体现社会安全需求的扩展,要求政府在管理职能上必须充分体现,而且需要政府在法律制度、机构设置、程序设定、理论探讨等各个层面给予充分保障。政府自身的对公共安全危机的应对能力只是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的重要职能是提高社会公众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能力。四、应急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化,需要更加科学的应急管理(一)现代工业社会的特点导致公共安全危机的规模与损失越来越大。(二)在紧急情况之下的应急协调与协同。(三)来自不同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加。(四)65 媒体的报道会加剧公共安全危机应急管理的复杂程度。五、法制社会的要求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一方面需要国家的法律、法规提供相应的保障,使管理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另一方面,为了保护公共安全与利益,使应急管理工作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多数国家在专门的或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均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责任。第二章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工具主义理论和政治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和不同,理解正常事件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重点与难点:工具主义理论、政治主义理论学时数:3主要内容:第一节政治主义理论政治主义理论提供的理论视角,主要体现在如何正确看待和认识公共安全危机事件这一方面。它不但帮助我们科学认知危机事件发生的真相,而且为我们如何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从制度革新角度恢复社会秩序给予了某些新的启示。65 一、政治主义理论对公共安全危机的认识政治主义理论不是将灾难性事件看作纯粹消极的事件与单纯的威胁,而是更多地将其看作时机,看成政治运作的机会。(一)政治主义理论的假设(二)政治主义理论对公共安全危机的认识1、公共安全危机属于认知范畴。2、无论公共安全危机起因如何,它总是包含很多不同层面上的冲突。3、公共安全危机属于情感范畴。4、公共安全危机包含去合法化因素。5、在基本情况模糊、认知冲突、集体紧张、存在潜在或外显的去合法化背景中,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出现为修改相应的规章制度提供了机会。二、政治主义理论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管理模式的启示符号论政治学对公共安全危机进行了重新理解,产生了分析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模式的五个相关维度,即:(1)控制认识;(2)减少冲突;(3)控制情感;(4)去合法化并再合法化;(5)识别和开发机会。(一)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框定研究公共安全危机的最重要工具是语言。1、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话语权。65 2、话语权的控制。3、危机事件的定义。(二)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掩饰如果说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已经暴露了社会中根深蒂固的问题和管理缺陷的话,那么,公众随后希望看到的就是,危机处置的管理人员在事件的应对过程中采取怎样的主观态度,进行怎样的实际操作。1、传播一种“一切正常”的意象。2、将危机感置换成其他目标或转移到其他领域。3、掩蔽公共安全危机处理的细节。第二节工具主义理论工具主义理论倾向于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如何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进行科学处置。工具主义理论认为,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本身就是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一次非程序化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一、工具主义理论对危机事件的新认识第一,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对策。第二,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信息。第三,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时间。二、从反应到管理的转化65 工具主义理论视野下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管理指的是,相关人员在危机事件的事前、事中及其事后所采取控制活动的整个过程。(一)管理系统的可行性研究1、不同的管理阶段蕴含着哪些挑战。2、在什么程度上拓展公平、综合的管理。3、管理功能的阶段划分及其转化机制。(二)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研究1、公共安全危机预防中的缺陷。2、公共安全危机准备中的缺陷。3、公共安全危机反应中的缺陷。4、公共安全危机恢复中的缺陷。二、从事件到过程的转化(一)事件处置复杂化1、原因的多元化。2、过程的难测性。(二)关键路径分析1、关键路径的内容。2、关键路径的应用。第三节正常事件理论正常事件理论,主要是针对近期在社会高速发展中日益增多的高技术系统而提出的危机分析理论。高技术系统指得是社会中的那些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的系统(如大型化工企业)。实践表明它们极易诱发公共安全危机事件。65 一、高技术系统分析很多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爆发与系统自身状况的缺陷有很大关联的。也就是说是系统本身的问题是导致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分析尤其适用于那些大型的高技术系统。(一)高技术系统构件分析(二)高技术系统过程分析一、正常事件理论的内容(一)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系统构件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我们表面上所看到的那样,一环扣一环式的单线顺次流水作业模式,而且体现在不同构件之间那种多维度、网状式的运行关系。(二)紧密的关联性正因为系统的不同构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关系,所以,如果某一构件或某些构件间出现故障,那么其他构件就会被波及到,从而在不同构件间出现连锁反应现象,最后导致系统的整体性瘫痪。二、正常事件理论的扩展(一)社会性系统中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作为构件载体的“人”,他们之间在短时间内发生的扰乱正常秩序的行为关系。人数的增多自然而然地带来疏导、交流等方面的压力,从而增大了系统正常运行的难度。65 (一)社会性系统中紧密的关联性构件“人”在彼此出现磨擦、冲突等小意外后,又进一步引发群体间更大规模危机事件的现象。第四节社会冲突理论社会冲突理论主要是从宏观的社会因子相互冲突层面来理解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出现的原因,这一理论尤其对于那些属于公共安全危机事件范畴的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社会冲突理论认为,危机事件的出现是社会各阶层、各利益集团在矛盾冲突上升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一、社会冲突理论分析(一)结构功能理论的内容结构功能理论主要从静态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这一理论认为,社会的有序发展是因为有一个规范的社会体系,任何一个社会结构因子都应该遵守这个普遍的社会价值体系。(二)传统冲突理论的内容从社会利益分化会形成冲突的角度,帮助人们解释困扰人类社会的各种严重社会问题。(三)社会冲突理论的内容65 在坚持不和谐是社会固有特征的理论假设框架下,认为社会各阶层之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必然出现差异现象,形成以利益为基础的观念、价值观等的对立状态,这一对立状态一旦冲破社会的承受能力就会产生社会性的危机,即我们所认为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二、社会冲突理论应用在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日渐明朗,利益冲突也在不断升级并加速表面化,再加上社会缺乏有效的利益均衡控制机制,这就导致了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会出现一些带有冲突性质的危机事件。三、安全阀理论(一)安全阀理论的基本内容1、合理控制。2、释放敌意。3、转移矛盾。(二)安全阀理论的应用适度的制度法规其功能就是让社会可以容纳这些不同群体间的分裂与对抗行为,并能够将这些分裂与对抗行为控制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最后在法律上通过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使它具有合法性的外衣。这一行为从本质上讲,就是从制度设计入手,运用“安全阀”理论来预防公共安全危机的发生。第三章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责任教学目的和要求:65 掌握政府职能理论的基本观点,熟练掌握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政治责任、道德责任、法律责任、社会责任。重点与难点: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不同责任形式学时数:3主要内容:第一节政府责任概述一、政府职能理论政府职能理论认为,政府对危机事件进行管理,以保护公民的人身权与财产权,保卫国家安全,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属于政府的基本职能。二、政府责任的基本价值与主要内容(一)政府责任所蕴涵的基本价值1、回应性2、公正性3、弹性4、责任性5、能力性6、诚信(二)政府责任的主要内容1、政府对公民的责任。65 2、政府在不履行其职责或没有很好的履行职责,而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所承担的否定性后果。3、政府及其组成人员必须对他们的行政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三、政府责任的主要形式(一)政治责任(二)道德责任(三)法律责任(四)社会责任四、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承担责任的原因(一)从政府权力的来源看(二)从政府的职能来看(三)从当前公共危机的严重程度看(四)从国际社会的背景看第二节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政治责任一、合法性理论“合法性”(Legitimacy)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是简单地指合乎法律,而是指公民对政治行为的自愿接受性。政治合法性是政府树立权威的前提。政府的合法性对于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加强政府的合法性能力建设对于政治稳定来说至关重要。政府政治责任的履行正是其合法性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65 二、强调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政治责任的意义(一)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二)有利于树立政府权威,维护政府公信力三、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所负有的主要政治责任(一)保持社会稳定恢复正常秩序的责任(二)采取应急措施控制危机蔓延的责任(三)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后果所负的政治责任第三节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道德责任政府道德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所应承担的道德义务及违反道德义务应承担的后果。一、西方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府道德责任的不同观点 (一)西方自由主义关于政府道德责任的学说(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府道德责任的观点二、我国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承担的主要道德责任社会成员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中遭受伤害、损失,政府应对其表示关心、安慰,并助以一定的物质帮助。我国政府的道德责任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共同影响下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是体现政府“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的有力证明。65 第四节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指政府对社会的服务和管理及在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责任。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减少和控制社会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服务是一场基于公共利益、民主治理过程的理想和重新恢复的公民参与运动。与新公共管理建立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观念之上截然不同,新公共服务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观念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员为公民服务并确实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之上的。公民权和公共利益始终处于舞台的中心。二、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主要社会责任(一)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危机意识、普及危机知识(二)提高社会动员能力,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机制第五节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法律责任一、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法律责任的内涵危机管理百余年沿革的历史经验告诉人们,现代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质是法律的管理,这是公共管理发展的趋势,是建立服务型责任政府在非常时期、紧急状态下管理的必然要求。二、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主要法律责任65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规定的相关责任 (二)政府的侵权赔偿责任(三)行政补偿责任第四章公共安全危机的预防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预防的指导思想,掌握预防的基本理论和措施,熟悉风险评估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重点与难点:预防的指导思想、风险评估学时数:6主要内容:第一节公共安全危机预防的指导思想一、可以预防和缩减公共安全危机是大多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并由于各种人为失误导致损失的扩大,因此公共安全危机是可以预防的。二、防患于未然(偶然损失原则)危机的发生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系统存在事故隐患,发生危机是必然的,但危机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大小是偶然的,因此,预防危机必须全部预防。三、原因必须根除(隐患及其隐蔽性原则)危机的发生有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础原因等,预防必须根除造成事故的深层次原因。65 第一节公共安全危机预防的基本理论一、事故倾向理论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某些人具有事故倾向性,比别人更容易引发危机,预防危机就是将这些人从系统中剔除。二、隐患转化理论隐患是导致危机发生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物质危险因素和管理缺陷同时存在的一种状态,隐患不受外界激发,它始终是隐患,一旦受到外界条件的激发,就会转化为危机。三、因果链理论危机的发生是由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危机本身以及危机后果五个互为因果的因素组成的,相互之间就象多米诺骨牌一样,只要其中一个因素发生作用,就会连续地导致最后的结果。四、能量异常释放理论从能量的角度看,任何危机的发生都是系统的能量以非正常的方式向外界释放的结果。五、两类危险源理论危机发生的物质本质是两类危险源,预防危机就是对两类危险源进行辨识,在此基础上防止第二类危险源对第一类危险源的破坏。六、系统失效理论65 危机的发生过程是它所在的系统失效的一种结果。系统失效理论认为危机的发生要经历以下六个阶段:(一)系统形成之初,存在潜在失效现象;(二)系统出现一些小问题;(三)在偶然激发条件的作用下,发生意外事故;(四)灾害事故形成(五)恢复和重建(六)总结和研究第一节风险评估一、对风险的基本认识风险意味着危险发生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风险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社会领域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二、风险的类型风险是以多种形态存在的。按照风险分布的领域、来源、损失承担者、损失标的物、历史形态、认识论的角度可将风险分为不同类型。三、风险评估的理论模式(一)资产评估资产评估是对风险可能影响的各种资产进行分析和评估。资产包括人员、活动、信息、设备等。65 (一)威胁评估威胁评估是指在综合分析多种因素的基础上,识别和评价各种威胁,包括威胁主体的攻击目标、攻击能力、危害的程度及可能性的过程。威胁评估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潜在风险的调查,其目的在于为制定安全计划、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依据。1、辨识威胁的种类2、收集威胁主体相关情况3、预测威胁主体的目的(二)脆弱性分析脆弱性亦称易损性或薄弱性,系统中的易损性决定了风险能够对系统破坏的程度,即系统可能招致损失的倾向性的尺度,或对风险的易感性。易损性包括两方面——易感性和恢复能力。易损性分析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潜在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脆弱性分析的主要步骤包括:(1)保护对象潜在的脆弱性分析;(2)确定预防措施的种类、方法、水平及效能;(3)保护对象脆弱性程度评估。(三)风险等级划分为了定量估计风险的水平,必须要评估每一种事件发生的几率及所造成的人员伤害与财产损失后果。根据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后果来计算每种事件的风险,得到整体的风险水平。65 一、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一)专家会议法(二)德尔菲法(三)头脑风暴法(四)电子会议法第四节公共安全危机的预警机制一、公共安全危机预警的含义公共安全危机预警是根据已有的资料数据,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对某些危机现象出现的约束条件、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作出估计与推断,并发出确切的警示信号或信息,使政府和民众提前了解危机的发展状态,以便及时采取应对策略,防止或消除危机造成的损失。二、公共安全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一)信息收集信息收集就是对各类风险和危机征兆等信息进行收集。(二)信息加工信息加工包括信息整理、信息识别和信息转化。(三)决策决策就是根据信息加工的结果决定是否发出危机警报以及危机警报的级别,并向警报子系统发出指令。(四)警报65 警报就是向危机管理部门和危机的潜在受害者发出明确无误的警报,宣告危机即将来临。(一)咨询公共安全危机的种类繁多,预警所涉及的领域复杂广泛,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为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必须充分发挥专家咨询的作用。在预警体系中,要不断加强专家队伍的建设,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健全专家咨询机制,使决策获得更多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第五节公共安全危机预防的基本措施一、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体制二、开展对社会公众的危机教育,普及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人们在从事危机管理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和安全价值观,它决定着一个社会或社会中的某个群体关于危机与风险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一)安全文化的定义(二)安全文化的层次(三)安全文化的作用1、增强人们的防范意识2、树立正确的灾害事故观念3、培养人在面对灾害时的理智行为4、提高人的安全素质65 (四)危机教育的内容1、危机意识教育危机意识是人们应对危机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危机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危机意识可以通过经验得到增强。2、危机知识教育危机知识包括危机发生的原因、条件、规律,危机发展的规律及各种影响因素等。3、危机道德教育危机道德教育包括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众的社会公德教育。4、危机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公众的危机承受能力使社会成熟度的反映。在危机教育中要加强心理抗打击能力、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使公众在面对危机是能够临危不乱,沉着应对。5、危机生存教育通过系统的危机教育,可以使公众掌握正确的逃生自救技能,面对突发情况能够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自己乃至他人的安全。三、加强对危险源的管理具有危险性质的物质是导致危机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危险源是在工业生产和其他的社会活动中存在的危险物质,以及和这些物质有关的设备、设施和场所。65 (一)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二)重大危险源的评价(三)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四)应急计划四、与保险结构合作以转移风险保险既是一种风险管理的方式,同时在投保人和保险人之间又是一种法律关系。对于和危机关系密切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来讲,转移风险、减少损失,在危机发生后尽快地得到经济补偿,是现代社会预防危机的必然选择。第五章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应急准备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应急预案制定的原则、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熟悉应急预案的演练,了解应急处置的保障系统,能够制定简单的预案。重点与难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学时数:3主要内容:第一节应急预案的制定一、应急预案的作用(一)提高公共安全危机决策的科学性(二)增强公共安全危机决策的时效性65 (三)加强公共安全危机指挥的规范性(四)强化公共安全危机指挥的权威性二、制定应急预案的原则(一)完整性原则(二)预见性原则(三)主动性原则(四)可操作性原则(五)层次性原则三、应急预案的体系(一)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二)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三)公共安全危机事件部门应急预案(四)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地方应急预案(五)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六)单项活动应急预案四、应急预案的制定要求(一)基本情况清楚(二)职责分工明确(三)指挥决策统一(四)信息渠道畅通。(五)建立咨询系统。(六)重视善后恢复。65 五、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一)指导思想和目的(二)基本情况分析(三)组织指挥(四)通讯联络。(五)职责分工和人力部署(六)组织纪律要求(七)规定其他应急措施六、应急预案的编制策略(一)周密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二)制定多种备选方案(三)信息掌握要全面(四)权变性与部分性相结合(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第二节应急预案的演练一、演练的目的和作用(一)验证应急预案的整体或关键性局部是否可能有效的付诸实施;(二)验证预案在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方面所具备的适应性;(三)找出预案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修正的地方;(四)确保建立和保持可靠的通讯联络渠道;65 (一)检查所有有关组织是否已经熟悉并履行了他们的职责;(二)检查并提高应急救援的启动能力(三)让参与处置的各单位、各部门,乃至每个人更好地理解预案,更好地检验预案,进而提高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处置工作的整体水平。二、人员的训练(一)专职人员的训练1、一般训练与特殊训练一般训练就是按照处置预案的常规来演练;特殊训练是指针对遇到的特殊情况,如夜间停电、恶劣天气中出现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如何处置所进行的训练。2、基础训练与应用训练基础训练就是指对预备参与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专职人员进行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教育、学习和训练;应用训练主要指解决各种问题、排除困难能力的训练。(二)兼职人员和志愿人员的训练(三)对社会公众的训练对社会公众的应急训练应当着重于风险意识的培养和在紧急情况下逃生方法的掌握与自救能力的提高。三、演练的方式(一)桌面演练65 桌面演练是指由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的,按照应急预案及其标准运作程序,讨论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时应采取行动的演练活动。(二)功能演练功能演练比桌面演练规模要大,需动员更多的应急响应人员和组织,它是指针对某项应急响应功能或其中某些应急响应活动举行的演练活动。(三)全面演练全面演练指针对应急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检验、评价应急组织应急运行能力的演练活动。四、演练的设计(一)演练设计的注意事项1、安全第一2、熟悉情况3、适度开展(二)演练设计的基本要求第三节应急处置保障系统一、法律保障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必须依法开展,相应法律法规是其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二、组织和人员保障(一)机构体制保障65 (二)人力资源保障公安、消防、交管、医疗急救、市政等队伍是基本的抢险救援队伍,武警和民兵预备役部队是抢险救援的后备力量。人防、地震、防汛、森林消防、矿山、建筑工程等专业救灾队伍,是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行动的骨干力量。三、后勤保障(一)物资装备保障(二)资金保障(三)医疗卫生保障四、信息保障五、治安保障(一)现场秩序维护(二)交通秩序维护(三)重要场所保护第六章公共安全危机应急组织与力量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参与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相关部门及其职责,掌握人民警察在危机管理中的职责,理解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重点与难点:人民警察在危机管理中的职责学时数:3主要内容:65 第一节概述一、公共安全危机应急组织文化(一)组织文化的含义被卷入灾难的人往往缺乏与其他人进行合作与协调的能力与技能,他们的行为倾向于维护他们心目中的组织的利益这些组织往往倾向于指挥更多的人,作出更多的决策。但目的不是出于应急处置工作的真正需要,而仅仅是要表明他们在现场。这种特殊的现象被称为公共安全危机应急处置的组织文化。在公共安全危机应急处置现场,一般情况下会有一个以上的机构或组织的应急人员,或者更多。每个应急组织也会有负责的人员。为了使应急处置工作更好地协调,就需要处理一个领导机构,如果参与的组织过多,就需要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小组。(二)按照组织文化对人力资源的分类按照应急处置过程实际需要的机构、队伍等人力资源情况,以及组织文化的特征,可以大致把应急处置过程的人力资源分为的四种类型。既有组织、延伸性组织、扩展性组织、临时性组织。各种类型的组织形式虽然不同,但在公共安全危机的应急处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二、公共安全危机应急组织的类型与结构65 (一)应急管理组织力量多元化(二)应急管理组织力量的组成1、政府部门2、企业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3、非政府组织或第三部门4、武装力量武装力量包括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5、国际援助如果国内的应急资源有限,可以通过外交途径,经过联合国向国际社会呼吁,请求国际社会援助,特别是周边相邻国家与地区的援助。第二节人民警察在公共安全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职责一、人民警察参与公共安全危机应急的必要性(一)人民警察参与应急管理是由公共安全危机所产生的后果决定的(二)人民警察参与应急管理是由公共安全危机的特征所决定的(三)人民警察参与公共安全危机的应急管理是由其法定的职责和义务所决定的二、人民警察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分析65 (一)维护公共安全危机现场以及相关场所的秩序保证现场秩序稳定是对现场进行有效处置的重要条件。但在公共安全危机突然发生的紧急情况下,现场秩序混乱又不可避免。1、有较多的人被卷入公共安全危机,引起现场秩序混乱;2、有些公共安全危机现场范围较大而且情况复杂;3、直接受害人的家属、亲友、同事等由于焦虑、悲痛、着急而在现场与应急处置人员产生冲突;4、大量新闻机构与媒体的记者在现场获取新闻与进行采访;5、参与应急处置的各个部门与机构的人员由于组织指挥问题,或由于缺乏明确的分工而出现工作无序;6、错误的信息在群众中传播而引起周围群众的心理恐慌等。(二)组织保护现场(三)组织疏散群众在公共安全危机发生的情况下,把处于危险环境中的受害者和潜在的受害者疏散到安全的地方,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认为是核心的工作。(四)对新闻媒介进行管理65 由于公共安全危机具有的特殊新闻价值,因此到危机事件现场以及相关的场所收集新闻资料、进行现场新闻报道的机构和人员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大量聚集。在由政府主导新闻媒体管理的前提下,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应参与对新闻媒体的管理工作。(五)对直接受害人作出处理在公共安全危机中的直接受害人包括死亡的人员、受伤的人员以及失踪的人员。(六)对危机事件引起的社会反应与社会心理影响进行调查、评价与控制公共安全危机发生后,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反应。对这些社会心理的反应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准确而全面的信息,一方面可能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一方面也可能留下长期的隐患而不利于恢复。(七)保护重要设施、目标与贵重财产、物品的安全当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规模较大,现场比较混乱时,人民警察在进行现场控制的同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做好重要基础设施与重要目标的保护,防止违法犯罪分子乘机盗窃、抢劫贵重物品与财产,防止破坏、损毁、冲击重要基础设施与目标,防止灾难性的事故或事件蔓延波及。(八)适时介入调查65 除非是明显的自然灾害,或原因非常明确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否则在应急之后必须由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进行事后调查,如人为事故灾难、恐怖袭击事件、严重的社会骚乱与动乱,以对有关的责任者作出处理。(九)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当发生对抗性的公共安全危机(如社会冲突事件)时,公安机关的性质决定了必须由人民警察依法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三、消防部队我国的公安消防部队在公共安全危机的应急处置过程中担负着最重要、最危险也是最多的任务。在公共安全危机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我国消防部队参与应急处置的范围已不是单纯的扑救火灾,非火警的应急救援处置出动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第三节志愿者组织一、志愿者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实践志愿者组织是社会力量的一部分。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社会自治的程度日益提高,体现社会自治的标志之一是市民社会与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按照在应急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专业特长,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类似于红十字会、救护车队的组织;(二)能够提供专家技术的组织,如海上或高山救援组织;65 (三)能够对受害者本人以及家属提供感情、心理、精神方面的安慰、援助的组织,如英国的妇女皇家志愿服务组织;(四)有特殊技术的个人。二、志愿者组织参与公共安全危机应急管理的理论背景(一)治理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管理活动(二)治理意味着政府不是唯一的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三)治理意味着社会事务管理的参与者会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四)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三、志愿者参与公共安全危机应急管理的意义(一)提供特殊的专业与技术支持从公共安全危机应急处置所需要的资源来说,志愿者最大的作用在于提供特殊的专业与技术支援(二)提供辅助性的工作服务,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有些公共安全危机的应急处置过程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不仅有专业素质的要求,而且数量也很可观,政府与专业应急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往往严重不足,一些辅助性的工作需要动员志愿者来完成。(三)体现社会的自治能力与水平65 志愿者组织是一种在志愿的基础上成立的具有非官方性与非营利性的组织,它存在的价值在于通过保护与促进自身利益与价值的实现,从而提高社会的自治能力。(四)增强社会公众之间的亲和力,促进社会和谐处于灾难中的受害者,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理解、安慰与关怀。志愿者从社会普通一员的身份对受害人给予关心和帮助,使受害人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感情,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之间的亲和力,提升全社会的精神文明与道德水平。(五)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当灾难降临的时候,每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都会在需要的时候投身到应急工作之中去,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志愿者的主动参与和社会责任感也会使现场受到控制而免于陷入失控状态。四、组织志愿者参与公共安全危机应急管理的基本途径(一)充分认识组织发动志愿者的积极意义(二)通过法律与政策制定,保障志愿者参与公共安全危机的应急管理(三)制定相应的职业标准与管理措施第四节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运行机制65 一、协调机制(一)协调的必要性协调有别于协作,协作是指参与应急处置的部门、组织、单位与个人互相配合来完成任务,有合作的含义,而协调是指使参与应急处置的各部门、组织和单位产生协作行为的管理工作,协作的效果取决于协调功能的发挥。1、应急处置工作是一项多部门联合反应的工作。2、保证各个应急组织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3、建立不同层级应急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二)协调机构的职责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上一级政府,应急机构的重要工作是协调而不是控制。1、明确应急体系框架、组织机构及其各自职责。2、合理配置应急资源。3、制定应急政策。4、获取与沟通各方信息。(三)协调机构的职权1、及时获取信息的权力。2、请求协助的权力。3、请求支援的权力。(四)应急管理协调工作的实践二、指挥机制65 (一)指挥的含义指挥是指“社会组织和有组织的群体为了协调一致地达到某个目标,由领导者所实施的一种发令调度的活动。属于一种特殊的领导管理活动。”主要的指挥关系包括:(1)隶属关系。(2)配属关系。(3)支援关系。(二)指挥与协调之间的区别1、指挥功能一般发生在应急处置现场较多。2、在各个参与部门职责任务清楚的情况下,各部门、系统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因而指挥职能主要发生在各应急组织与系统内部3、指挥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指挥者与被指挥者之间应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具有不可违抗性。而应急处置过程的协调关系虽然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强制的程度要低。(三)指挥权与管辖权的区别一般来说,管辖权所反映的只是公共安全危机的性质与种类,并与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全过程相联系,如监测、预防、预警、善后、恢复,甚至调查等工作环节。但在危机事件一旦发生之后的具体应急处置过程中,管辖权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变化,以适应公共安全危机不确定性的特点。(四)指挥的职责与权力1、职责(1)识别紧急情况与潜在的危险,并进行初期处置;65 (2)启动与指挥、协调现场的应急力量;(3)如果必要,下达人员疏散的命令;(4)向上级领导报告情况;(5)请求支援或其他帮助;(6)作出紧急通告。1、权力(1)紧急征调使用的权力。(2)紧急排险权。(3)紧急管制权。(4)即时强制的权力。三、预案启动机制(一)按需分级启动,重视发挥第一反应者的作用这一原则决定了应急预案的启动应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反应,自下而上的原则进行。(二)地方政府的应急资源有限时,及时请求支持(三)按照程序启动第七章公共安全危机的现场控制和管理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现场控制的目标、基本原则,掌握现场控制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措施。理解现场评估的重要性及其主要内容。熟练掌握人员安全疏散的组织指挥。重点与难点:现场安排的内容,人员安全疏散65 学时数:6主要内容:第一节现场管理的目标一、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蔓延扩大二、维护现场秩序,控制违法犯罪三、为恢复创造条件四、保护现场与证据不被破坏第二节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一、快速反应原则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快速反应,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控制事态、减少损失。二、协调联动原则三、安全第一原则四、适度反应原则适度反应原则是指现场管理各种措施应当与公共安全危机的规模、性质、危害程度相当。五、合法性原则六、无歧视原则对所有的受害者,不论其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身份、社会地位,都应得到相同的待遇。65 七、程序性原则公共安全危机的现场管理措施必须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和优先次序,确定现场管理及处置的工作程序。八、资源共享原则危机管理中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政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在大多数情况下,可用的资源往往是有限的,而且这些资源往往掌握在不同的部门或机构手中,只有遵循资源共享原则,建立良好资源准备和配置机制,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危机的重要方面,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综合使用效果。第一节公共安全危机现场评估一、评估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性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所具有的信息不充分的危机特点,决定了在进行应急处置工作时,首先要对面临的现场情况进行评估,而对事件性质的判断又是最重要的,因为不同性质事件的应急处置要求有不同的侧重点。二、现场潜在危害的监测多数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处置现场可能会存在各种潜在危险,会随时发生二次爆发造成事态的蔓延和扩大,导致危害加剧,并对应急处置人员的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在进行应急处置时,必须对现场潜在的危害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避免二次灾难的发生。65 一、现场情景与所需应急资源的评估应急处置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而且是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开展的,因此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其中现场情景与应急资源是否匹配,是应急处置工作取得成功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现场情景以及处置难度的评估分析,及时合理地采取各种措施、调动相应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参与现场处置,是保证应急处置快速、有效应对的重要保证。二、人员伤亡的情况评估人员伤亡情况不仅是决定着事件的规模与性质,而且也是安排现场救护主要考虑的因素。在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制度中,人员伤亡情况是决定事件报告的时间期限、反应级别的重要指标。当人员伤亡的数量超出地方政府的反应能力时,必须及时请求上一级政府应急资源的支持。三、财产和经济损失的估计与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在应急处置初期,对经济损失的估计更侧重于对事件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的估计。四、周围环境与条件的评估在应急处置过程中依然处于积极运动期,随时可能造成新的危害后果,而周围环境和条件就是其再次爆发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应急处置时必须随时注意周围环境和条件对处置工作的影响。对事发现场的周围环境与条件的评估包括对空间、气象、处置工作的可用资源特点的了解与评估。65 第一节应急处置的现场安排一、设置警戒线根据公共安全危机的性质、规模、特点等不同情况或需要,在公共安全危机现场或其他相关场所,应安排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或保安人员、或企业事业单位的保卫人员、或武装警察等应急参与人员实施警戒保护,防止非应急处置人员与其他无关人员随意进出现场,干扰应急处置工作的正常进行。二、应急反应人力资源组织与协调通过对现场情况的初步评估,应根据相关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应急反应的人力资源。公共安全危机的应急处置现场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三、应急物资设备的调集应急处置需要大量的专业设备和工具。专用设备、工具与车辆一般由各专业救援队伍提供,对于一些特殊和所需数量较多而现场数量不足的设备、工具与车辆可以通过媒体向社会征募,同时也可以向有关方面请求支援。四、人员安全疏散决定是否组织疏散人员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一般有:(1)是否可能对群众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危害,特别是要考虑到是否存在潜在危险性;(2)危机的危害范围是否会扩大或者蔓延;(3)是否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65 根据公共安全危机的类型和危害程度,对人员疏散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临时紧急疏散,一种是远距离或相对允许时间较长的疏散。一、现场危险源控制现场的危险源包括:各种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有毒有害物质、电气设备和线路、建筑物局部或整体坍塌等。二、受害人救助与处理(一)现场搜救(二)死亡人员的法医学处理(三)受伤人员的现场救护(四)其他受害人的救助三、重要目标与设施的保护重要目标与设施主要包括特定区域内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设施等。四、对新闻媒介和信息的管理五、现场交通管制六、维护现场治安秩序第一节人员安全疏散一、临时紧急疏散临时紧急疏散常见于火灾和爆炸等突发性公共安全危机的应急处置过程中。65 (一)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反应1、逃避或战斗。2、过度恐慌。3、从众心理。4、趋熟。5、奔光。6、回救反应。(二)紧急疏散中群集行为的控制群集行为就是指人员的成群聚集。人群在移动过程的行进速度并不决定于个体的平均行进速度,而是决定于人群的密度。人群密度越大,群体的行进速度越低。1、成拱现象2、异向群集3、异质群集(三)临时紧急疏散的组织指挥1、改进场所硬件设计,避免群集现象的出现2、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3、组织训练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科学反应的人员队伍4、建立现场信息传播系统二、远距离疏散65 远距离疏散涉及的人员多、疏散距离远、疏散时间长,因此,远距离疏散必须在事先进行疏散规划,通过分析危险源的性质和所发生事件的严重程度与危害范围,确定危险区域的范围,并根据区域人口统计数据,确定处于危险状态和需疏散的人员数量。结合危险区人员的结构与分布情况,可用的疏散时间、可能提供的疏散能力、交通工具、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因素,制定科学的疏散规划。三、人员疏散与返回的优先顺序(一)疏散顺序1、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即将疏散撤离的地区与场所;2、居民与群众;3、工作人员中的非关键人员(包括媒体人员);4、应急关键人员之外的所有人员;5、全部撤离。(二)返回顺序1、应急处置的参与人员;2、现场评估人员与由应急人员陪伴的媒体人员;3、公共设施的维修人员;4、居民、财产的主人以及其他有关人员;5、无限制出入。第八章公共安全危机的新闻信息管理教学目的和要求:65 了解公共安全危机的新闻价值及其影响,熟悉当前在信息和新闻媒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掌握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对信息和新闻媒介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重点与难点:新闻信息管理的具体措施学时数:6主要内容:第一节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与新闻传播一、公共安全危机的新闻价值公共安全危机具有突发性、灾难性等特点,往往会被社会广泛关注,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无论是国内外的新闻媒体,还是普通的社会公众,在对待危机事件的问题上的敏感程度、重视程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信息传播手段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这种现实的情况无疑对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提出了挑战,即对新闻媒体与有关的信息如何进行管理才能更有利于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的应急管理机构如何与新闻媒介进行更好的合作,产生良性的互动关系,使危机管理工作达到最好的社会效果。二、公共安全危机的双重影响65 危机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是由于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消极属性,因此,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如果对新闻媒体的管理不良,或不重视对新闻媒介的管理,则可能加剧其消极作用和影响;如果对新闻媒介的管理科学、合理,也可能通过媒体的作用抵消或减少其消极的作用与影响。一、新闻媒介与信息管理的主要作用(一)舆论监督(二)警示教育(三)社会沟通(四)引导激励(五)信息传播二、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恶意隐瞒(二)口径不一致(三)对新闻媒介管理重视不够第一节现场对新闻媒介的管理一、设立新闻联络点二、设立信息中心三、推荐新闻发言人,确定新闻媒介的管理人员与机构65 新闻发言人的推荐和确定以及它所发挥的作用,在新闻媒介的管理过程以及应急处置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新闻发言人,可以在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与新闻采访人员之间建立起沟通信息的渠道,把危机事件的最新的情况通报给社会公众。一、举行新闻发布会(一)领导任务和重要任务视察现场的安排(二)不同应急管理阶段对新闻媒介管理的重点(三)谣言的控制第一节对谣言和流言的控制一、谣言与流言的产生与传播谣言与流言有共同之处,即都属于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或话,而且都可对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谣言是人们故意编造的,有特定的目的,如出于对别人进行污蔑、毁谤的目的,或出于扰乱社会秩序的目的;而流言有可能是人们出于对一些事物的猜测,在人际之间相互传播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加工、完善,从而产生变异,其目的有时可能不是恶意的。二、谣言与流言的社会危害(一)谣言与流言可以引发局部的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二)人们对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甚至对政府的诚信产生怀疑。三、谣言与流言的控制65 (一)辟谣(二)惩处(三)控制信息源第一节信息和新闻媒介管理应注意的问题一、避免刺激受众的心理新闻传播的过程既是对社会心理进行安抚的过程,也是思想工作的一个方面,要尊重和研究受众的心理和特点。二、保护受害人的隐私三、鼓励应急处置人员的士气(一)对被采访的受害人、目击者要进行选择。(二)注意对应急参与人员进行鼓励。(三)安排好重要人物对应急处置现场的视察与访问。四、注意掌握不同阶段的报道重点根据应急处置的不同阶段,新闻媒介对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报道一般分为前期、中期与后期,在每一个阶段的报道重点应有所侧重。(一)应急前期的报道重点(二)应急中期的报道重点(三)应急后期的报道重点第九章公共安全危机的恢复65 教学目的和要求:熟悉公共安全危机恢复的目的、基本原则、主要参与者,掌握恢复的具体措施,熟练掌握微机心里重建的基本内容。重点与难点:恢复的具体措施,危机心理干预学时数:3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公共安全危机的恢复是指公共安全危机发生后,由政府及社会各方利用各种措施进行复原和重建的过程,既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内容的恢复,也包括对受到影响的组织和个体的恢复。一、公共安全危机恢复的目的(一)促进人的恢复,维护公共秩序(二)把握危机恢复中蕴含的机会1、危机检讨和创新的机会2、部门内部和社会凝聚力增强的机会3、展示公共部门形象的机会二、公共安全危机恢复的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原则65 就是在公共安全恢复中以保障人的生命安全为本,以最大限度的拯救人的生命、救助危机中的个体和保障其应有的社会福利作为危机恢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政府救助、社会救助和公民自助相结合原则在公共安全危机恢复中,由于受损程度、时间、人力、后勤保障等条件的限制,需要在发挥公民自助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实际情况,鼓励民间积极参与配合,以促进恢复工作的开展。(三)时效性和成本效益相结合原则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恢复工作的特点,加快施救的效度,同时科学规划和有效利用公共资源,加强对包括恢复工作绩效评估在内的危机恢复研究,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演练等形式,最终促进社会的尽快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四)恢复与规划、系统防范相结合的原则在恢复工作阶段充分汲取危机教训,总结实战经验,切实着眼于危机预防、应对和恢复的整体需要,系统性的加强危机管理工作。三、公共安全危机恢复的主要参与者(一)政府作为参与公共安全危机恢复的主体,政府往往在整个恢复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二)企业65 企业在公共安全危机恢复工作中作用多样而且关键,有的企业直接从事商业保险业务,有的企业提供直接的资金、物资的捐助支持,对受灾人员和财务予以补偿。(三)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第二节公共安全危机恢复的实施一、公共安全危机恢复的基本步骤(一)建立危机恢复的领导机构(二)开展前期评估1.收集信息。2.确定需要恢复的所有可能对象和内容。3.对危机恢复对象和内容的重要性排序。(三)制定恢复计划1、实体重建实体重建主要是指对危机中受损的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居住区域和生态环境等实体对象进行复原和重建。2、心理重建3、人员疏散和安置4、资源管理5、形象管理危机发生后,公共部门的公信力容易受到质疑,在恢复阶段,公共部门65 应对自身的形象进行客观评估,找出需要改进的措施或紧急补救的手段。(一)总结整改和监督落实1.整改一是恢复体制和机制的调整,二是部门和机构调整三是人员调整2.相关责任人的奖惩对于公共管理部门中的明显的、重要的责任单位和人,可能在危机处置过程中,就给予了必要的惩罚。3.加强监督(五)进行后期恢复评价恢复工作结束后,要对恢复工作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恢复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回顾、反思,来总结经验教训,优化类似危机的处置模式,提高公共安全危机的预防和处置能力。一、公共安全危机恢复的基本策略(一)危机前开展恢复准备工作(二)充分发挥所有恢复参与者的作用(三)因地制宜的开展现场紧急恢复工作(四)及时有效的联络沟通(五)注意开展政府危机公关工作第三节危机后心理重建65 一、受害人的基本特征公共安全危机的受害人是指由于公共安全危机而受到生理、心理、经济损失以及相关的法律关系遭到破坏的有关直接的受害和间接的受害人,一般包括:死亡人员、受伤人员、幸存者、目击者、当事人的亲属、应急处置参与人员,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受害人群体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一)生理特征就直接受害人而言,由于他们是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亲历者,有的直接在灾难性事故与事件中丧失了生命,有的身体受到伤害,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二)心理特征受害人在情感反应上往往会出现震惊、失去信心、困惑无助、失控、易激惹、焦虑、绝望、恐惧和悲伤等反应。(三)社会特征危机事件发生后无论是直接受害人还是间接受害人,其生活中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往往遭到破坏;人的社会化正式场所学校往往也无法正常运转;整个社会结构往往也受到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重大冲击。二、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65 (一)平衡模式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二)认知模式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通过获得理性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分,使人们获得对自己危机的控制。(三)心理转变模式心理转变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天赋和从特别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的产物。干预的目的在于与求助者合作。三、危机干预的具体方法(一)危机干预六步法1.明确问题2.保证受害人安全3.强调沟通4.提出并验证应对危机的变通方式5.制定计划6.获得承诺(二)关键事件应激报告法(CISD)四、危机干预的基本程序(一)设计访谈(二)倾听65 (三)评估(四)确定治疗目标(五)实施影响(六)危机干预的结束第十章国外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概述第一节英国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一、政府参与危机管理的主要机构在英国发生公共安全危机后,一般由所在的地方政府负责处置,直接参与处置的是警察、消防、医疗救护等管理部门,其他地方政府部门及非政府组织予以协助和支持。中央政府负责应对恐怖袭击和全国性的紧急事件。二、政府公共安全危机的处置机制英国政府建立了“金、银、铜”危机处置机制,实现公共安全危机处置的统一高效。金层级主要由危机处置相关政府部门(必要时包括军方)的代表组成,无常设机构,但明确专人负责,并定期更换,以召开会议的形式运作。银层级的目标,是要确保铜层级所采取的行动能够协调、连贯和整合,以达到最大的效益和效率。65 铜层级是由在现场指挥处置的人员组成,直接管理应急资源的运用。三、关于对受害人的护理与处置护理与处置危机中的受害人被认为是公共安全危机处置工作的核心,其对象不仅包括直接受害者,而且也包括他们的亲属朋友,以及可能受到危机不同程度影响与参与危机处置的人员。四、危机管理过程对信息与媒体的管理现场危机处置对新闻与信息的管理工作通常由警察负责。主要工作:控制现场的出入口;保证可能的犯罪现场证据不被破坏;设立新闻联络点;推荐新闻发言人。五、关于危机处置的培训、联合训练与演习英国公共安全危机管理培训体系已基本形成,十分重视计划和准备阶段进行联合训练与演习。第二节美国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一、联邦政府参与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主要机构1979年成立的FEMA是美国联邦政府从事重大公共安全危机处理的独立、专责机构,直接向总统负责。“9·11”恐怖袭击发生后,FEMA被合并到国土安全部的应急整备与响应部门(简称EPR),重组后的国土安全部负责既负责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也负责包括恐怖袭击在内的人为灾害的快速应对。二、州和地方政府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65 三、国家紧急响应计划《国家紧急响应计划》是目前美国国家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之一,主要宗旨是帮助挽救生命,保护公众、响应人员、恢复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确保家园的安全;防范和制止恐怖主义等危机;保护和恢复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四、国家事件管理体系2004年美国国土安全部通过了国家事件管理体系,通过标准化的管理过程、方案和程序来协调联邦、州、部落和地方政府的相应行动。五、危机管理过程中第三部门的参与国家应急管理协会、国际应急管理者协会、美国有关紧急事件和危机管理的公共管理部门协会、美国心理协会的灾害反应网络、美国关于应急管理的公共工作协会委员会、其他对公共安全危机或表示关注、或有兴趣的人。第三节日本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一、公共安全危机处置的政府机构日本政府对公共安全危机的管理部门,可依平时与灾时加以区分。在中央一级,平时由内阁总理大臣召集相关部门以及公共机关共同参与中央防灾会议,制定防灾基本计划与防灾业务计划;灾害发生时则在中央设置“非常灾害对策本部”加以因应。65 二、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机制日本政府灾害处置的决策运作过程是采用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制,各层级在平时都定期召开防灾会议,制定防灾计划并贯彻执行。三、消防、警察、自卫队间的紧密协调和分工合作日本政府为了应对大规模灾害,通过签订部门间的协议实现相互协助首先,互相提供灾害情报,开展日常协作演习。其次,协调在灾区附近的机构以及灾害现场工作。第三,为向运送救援部队的提供帮助。第四节俄罗斯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一、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主要机构紧急情况部担负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类紧急事件有应急救援的职责,是俄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中坚力量。二、公共安全危机的处理模式及运作程序(一)俄罗斯联邦紧急状态预防和响应统一国家体系(UEPRSS)处理模式第一,常态作业。第二,戒备作业,涉及化学性的辐射物和其它装置引发的危机。第三,紧急作业,在紧急情况发生时,“UEPRSS”针对其所造成的社会和环境影响来作处理。65 (二)俄罗斯紧急情况部(EMERCOM)的运作程序1.启动俄罗斯联邦紧急状6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