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如花隔云端——庞德《诗经》英译本女子意象的翻译策略

美人如花隔云端——庞德《诗经》英译本女子意象的翻译策略

ID:33788050

大小:70.47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3-01

美人如花隔云端——庞德《诗经》英译本女子意象的翻译策略_第1页
美人如花隔云端——庞德《诗经》英译本女子意象的翻译策略_第2页
美人如花隔云端——庞德《诗经》英译本女子意象的翻译策略_第3页
美人如花隔云端——庞德《诗经》英译本女子意象的翻译策略_第4页
美人如花隔云端——庞德《诗经》英译本女子意象的翻译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人如花隔云端——庞德《诗经》英译本女子意象的翻译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美人如花隔云端LFX庞德《诗经》英译本女子意象的翻译策略刘晓梅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摘要:《诗经》用赋、比、兴手法创作了大量女子形彖。其中以花、水、虫、月为原型的女子形象,已演变为华夏大地女性审美文化意象。庞德在《诗经》翻译中运用意象构筑的技巧,灵活处理原文文化意象的象征意义,有独特的文学以及翻译研究价值。木文将集中探讨庞德《诗经》译木中的女子意象翻译。关键词:《诗经》;翻译;庞德;女子意象;作者简介:刘晓梅,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基金:西安外国语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一花一木一情怀一一庞德《诗经》译木植物意象研究”(15X

2、WB07)TranslationofFemaleImagesinEzraPound"stheConfucianOdesLiuXiaomeiSchoolofEnglishStudies,Xi,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Abstract:ShihChingortheConfucianOdesistheoriginofChineseliterature,whichcreatesamyriadoffemaleimageswithreferencetoflowers,water,insects,themoon,etc.EzraPound'

3、stheoryoftranslationwasbasedontheconceptof^energyoflanguage",advocatingthepreciserenderingofdetailsorfragmentedimagesotherthanassumingtheunifiedmeaningofthewholework.ThethesisdiscussesPouncTstranslationstrategiesinhandlingfemaleimagesintheConfucianOdes.Keyword:TranslationoftheConfucianO

4、des;EzraPound;FemaleImage;艾兹拉•庞德(EzraPound,1885—1973)是美国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与西方现代诗歌奠基人。庞德钟爱中国文化,翻译过许多中国古诗和儒家经典,在西方掀起了中国文化的热潮。在翻译过程中,汉字的象形表意与汉诗的词约意丰,也成为庞德意象主义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维多利亚式颓靡诗风流行于美国文坛:内容空洞、辞藻堆砌,节奏繁复、基调滥情。时代呼唤着简洁朴实之作,意象主义诗歌应运而牛。庞德是意象主义的先锋,将中国古诗翻译视为革新维多利亚文风的利器。20世纪,西方世界历经两次大战的浩劫,经

5、济凋敝,政治混乱,成了“文化与精神的荒原”。庞德意识到西方文明的没落与衰败,将疗伤与救赎的FI光投向东方的儒家思想。庞徳指出四方需耍孔子,“需耍的含义在于缺乏,患病者需耍求医……孔子是一剂良药”(Pound,1960:203)。庞德希望通过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向西方传达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从而拯救西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选集,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诗集之一,凝聚了我国上古时代的文学成就,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产及生活状况。孔子根据礼仪的标准,对《诗经》进行选编、整理,对其思想内容给出“思无邪”的高度评价。在“孔子的信徒”庞徳看来,《诗经》不再是一部简单的诗歌集选,而是经由

6、孔子选编,且“对于历史具有借鉴意义的'中国史诗'”(袁靖,2012:3)o《诗经》翻译于庞德晚年,他的文学与思想体系业已成熟。《诗经》翻译充分体现了庞德的诗歌与翻译观。本文将探讨庞德《诗经》译本屮女子意象的翻译策略。一、中国意象说与庞德意象主义意象诗于中国文学古己有之,从古典诗词到现代诗歌,其发展己逾千年。中国古代诗人屈原、李白、王维等都有流传千古的意象诗作品,现代诗人郭沫若、艾青、舒婷等也都写过意彖诗。我国最早关于“意”“象”的论述出自《周易》和《庄子》。《周易•系辞上篇》有言,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即要传情达意(“尽意”)必须用“象”(“立象”)。《庄子•

7、外物篇》中表述:“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认为语言的可贵性在于它包含的意义。三国时期,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进一步阐明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彖者也。尽意莫若彖,尽彖莫若言”。第一位真正将“意”“象”两词合并使用并引入文学理论的是南朝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被刘勰视为“驭文之首术”“谋篇Z大端”的方法,就是作者要根据“意象”进行创作。屮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手法是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观的灵感源泉Z-O庞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