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整体的视角解读数学教材

以整体的视角解读数学教材

ID:33842941

大小:59.8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1

上传者:U-991
以整体的视角解读数学教材_第1页
以整体的视角解读数学教材_第2页
以整体的视角解读数学教材_第3页
以整体的视角解读数学教材_第4页
以整体的视角解读数学教材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整体的视角解读数学教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以整体的视角解读数学教材【摘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迷失在细节的挖掘与品味中,此时不妨用“整体视角”來解读教材,注重整休的把握与控制,自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Z感。用“整体视角”解读教材,要求教师能做到:立足新课标,对“四个方面”的整体性解读;宏观构建,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性解读;精雕细琢,对课本例题、练习整体性解读。【关键词】整体视角;解读教材;课程目标;整体实现【屮图分类号J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1005-6009(2017)03-0042-03【作者简介】1•孙海锋,江苏省江阴市青阳第二中学(江苏江阴,214401)教师,一级教师;2•赵韬,江苏省江阴市周庄屮学(江苏江阴,214423)教师,一级教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笔者认为,要实现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一线教师分析教材时要用“整体视角”来解读教材,即要考虑到《课标(2011年版)》中四个方面的整体性、知识框架的整体性、课本例题练习在整个课时中的地位。一、立足新课标,对“四个方面”的整体性解读这里的“四个方面”主要是“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实现这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整体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但是一线教师在 实施操作中往往更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忽视了后三个方血,割裂了总目标。譬如,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2.4线段、角的对称性”的第2课时,课本给出了“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的作法,若授课时教师直接将作法教给学牛,那么其中蕴含的数学思考、问题解决都未能体现,学生对该部分知识只能依赖记忆,缺乏理性认识。长此以往,众多知识混淆,由于记忆的相互抑制而慢慢淡忘,甚至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也会逐步消退。但若在解决该内容时能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找可能解决该问题的数学知识,就会发现两种解题策略。策略一是依据定义作AB的中点,并过中点画AB的垂线;策略二则是依据定理“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依据策略一,如图1,作射线AE;作ZABF二ZBAE;在射线AE、BF上截取线段AG、BH,使得AG二BH;连接GH,交AB于点C,则点C为AB的中点。分别以A、B为圆心,大于AB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I,过点I、C作直线,则IC即为AB的垂直平分线。依据策略二,只要找到距AB两端距离都相等的两点,过这两点作直线,该直线即为所求作的垂直平分线,有学生提出如图2的作法:分别以A、B为圆心,大于AB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C;再分别以A、B为圆心,大于AB长(不等于AC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D;过点C、D作直线CD,CD即为所求作的垂直平分线。比较两种作法,发现策略一的作法中找中点C,本质上是在线段AB上找“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因受条件“在线段AB上”限制,所以略显复杂。因此两种作法中显然作法二更简洁,但能否对作法二进一步优化?于是得到课本中提供的作法,即如图3,具体作法略。 在数学教材中,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譬如运算法则的教学、各种规定的合理性等,若能用“实现整体目标”的角度解读教材、实施课堂教学,日积月累,《课标(2011年版)》屮耍求的“让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不再是空谈。二、宏观构建,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性解读初中数学课程中安排了四部分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各部分的内容既自成一体又相互交融,分布在各册教材中,有较强的逻辑关系。有一些重要的内容、方法等需要学生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逐渐理解、掌握。教材在编写时,采用了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以“数与代数”为例,《课标(2011年版)》中规定初中阶段该部分主耍学习:实数的认识、大小、运算、估算等;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其中数的运算是基础,代数式是核心,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是延伸与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4o因此在解读教材时,要能从知识的整体结构出发,认真思考相应内容在整体结构屮所处的位置及作用,便能较好地理解教材的意图,在实施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尺度,既不会因教师任意拔高难度,让学牛无法理解、望而生畏,也不会因为教师的忽视教材,给学生的长足发展留下创伤。例如,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3.3代数式的值”中“议一议”环节,要求填表:根据所填表格,讨论下列问题: (1)当x为何值时,代数式2x-l的值等于-1?(2)随着x的值增大,代数式2x-1、-3x的值怎样变化?(3)随着x的值增大,代数式x2的值怎样变化?该环节设置意图是让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求代数式的值,教材中设置的问题(1)是借助表格,解决“已知代数式的值,求代数式中字母的取值”的问题,训练学生逆向思?S的同时,让学生休会代数式的方程模型;问题(2)(3)让学生感受变量变化过程屮,代数式的值作相应变化的同时,感受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作铺垫。笔者在实施该部分教学时增设了“议一议23填表并观察上述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增设“议一议3J填表并观察上述表格,你有什么发现?“议一议2”体现了部分代数式形式不一样,但当所含字母取值相同时,代数式的值相同,为后继课程中学习代数式的变形作铺垫。“议一议3”体现了部分代数式的值不会因所含字母取值的变化而变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为后继课程中整式运算、化繁为简的思想等作铺垫。因此在解读教材过程中,将个别知识或片段放置于整体框架中思考,分析其所处地位及作用,理清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便能处理得当,为学生后继知识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三、精雕细琢,对课本例题、练习整体性解读例题、练习是教材的一部分,是知识与技能考查方式、难度等的具体呈现, 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巩固性、探究性、权威性等,它们是一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挑选例题、练习时的首选。但若只是盲从,不探根寻源,便失去其真正的价值。1•课本例题的整体性解读。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10.1分式中有如下两道例题。例1求分式的值:(1)a=3;(2)a=-。例2当x取何值时,分式分别无意义与有意义?例1、例2是本课时的重点,例2还是难点也是今后重点考查的知识之一。若将两题直接呈现,反复训练,会让学生感觉枯燥、索然无味。分析后发现,例1旨在让学生理解分式的值,能理解分式的值随所含字母a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在a的取值不断变化吋,分式的值随之改变。学生在不断取值时就能发现,当a的值为-2时分式的分母为零,那么分式无意义。此时再呈现例2,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例2解决后可以提出更高难度的问题,譬如分式的值为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编题等,从而加深学生对分式的值、分式有无意义等的理解。这里的例1集生成性、过渡性于一体,因此在运用例1时,因势利导才是止道。由此可见,课本例题虽是重耍教学资源,但只有对例题整体分析,弄清编写者的意图,才能在运用例题的过程中抓住最终指向,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2•课本习题的整体性解读。课本习题是编写教材的专家、学者精心设计编写而成,其内涵丰富, 充分利用好课后习题,可以实现其“夯实基本概念教学、着眼常规解题方法、暴露学生典型错误、增强思维逻辑能力”的作用。因此,若对课本习题错误解读,将直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冃标的设置,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6.3一次函数的图像第1课时课后练习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二2x+l和y=2x-l的图像并观察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在解读该部分时,有教师疑惑:对于本课时是否需耍渗透“对于一次函数y=kx+b与y=mx+n,若k=m,bHn时两直线平行”这一结论。若认为“练习是课堂知识的巩固与强化”,那么将该知识点纳入木节课的教学中,必然会出现“时间来不及”“学生不理解”“一次函数图像的生成不到位”等现象,若不及吋补救,会出现恶性循环,这就是因囹吞枣的后果。此时,不妨将该知识放在整章节屮分析。阅读后继课时发现,将该知识点放在第2课时处理更为妥当。这里的练习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的,若对练习中涉及的知识技能不知如何处理时,不妨将其放置于整个章节中进行分析,疑惑自然得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迷失在细节的挖掘与品味中,此时不妨用“整体视角”来解读教材,注重整体的把握与控制,口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总之,用“整体视角”解读教材,要求教师在熟悉课标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从整体性角度分析,既在宏观构建上做到高屋建鉅、横纵交错,乂在实践操作中细致入微、科学设计,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课本资源,在初中?笛0萄?上有所悟、有所得、有所建树。【参考文献】[1]董林伟•从理解到行动:数学“四基”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4(09). [1]江新.妙用课后习题走出教学误区[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12).[2]卢春林•析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的重要性[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4(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