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软实力析论

军事软实力析论

ID:33940266

大小:4.30 MB

页数:62页

时间:2019-03-01

上传者:U-22505
军事软实力析论_第1页
军事软实力析论_第2页
军事软实力析论_第3页
军事软实力析论_第4页
军事软实力析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军事软实力析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1.1对象和问题第一章绪论昂一早殖比1.1.1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了应对冷战后西方出现的美国“霸权终结’’论,1989年∞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JosephS.Nye,Jr.)教授在其《注定领导》(BoundtoLead)一书中首次提出软实力@(SoftPower)概念,并以此来证明美国仍处于霸权地位。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这一实力往往来自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资源。⑨美国不仅拥有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优势,而且还具有文化、价值观和国民凝聚力等软实力优势。归根结底,软实力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同化力和规制力。尽管软实力的概念为审视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由于这个概念过于宽泛且难以量化,因而无法在信奉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界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在中国却恰恰相反,奈的软实力学说在中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与较大的发展。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郑永年的观点:一些西方国际政治学者提出的具有政策导向的概念或者学说,由于存在着明显缺陷,并没能在西方学术界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些理论却得以迅速传播,影响深远。锄奈的软实力学说从1993年被王沪宁引入中国起@,便引发了中国学者的极大兴趣。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介绍、利用和拓展等阶段。尤其是2004年之后,从中国学者到社会大众,都掀起了新一轮有关软实力探讨的高潮。制度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等等各种名目的软实力概念相继出现,覆盖了几乎所有的社会领域,∞关于“软实力”概念提出的具体时间,目前可以看到多种版本,如俞新天认为。软实力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1991年首先提出的概念”(参见俞新天:《软实力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第15页);而张小明认为:“约瑟夫·奈(Josephs.Nye,Jr.)在其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以及他于同年在《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权力》一文中,最早明确地提出和论述了‘软权力’(softpower)这个概念.”(参见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美国研究》2005年第1期,第20.2l页)等等,而约瑟夫·奈在其<硬权力与软权力》一书的引论中却提到“在1989年撰写的<注定领导》(BD£,ndf0£e甜)一书中,我率先提出了‘软权力’的概念”(参见约瑟夫·奈:《软权力与硬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初步推断,奈于1989年写作《注定领导》一书,该书于1990年出版,因此才会出现此种误差。而至于1991年之说则无从考证。由于此问题并非本文所需探讨的根本问题,而且约瑟夫·奈本人的描述理论上讲应该更具可信性,故笔者采用文中的说法。o中国学者对“S0ftPower”大体有“软权力气“软实力”和“软力量”三种不同的译法,作者倾向于使用“软权力”的译法,因为其更能体现softPower的权力属性。但是,一者采用“军事软实力”的译法能够更为直观的与“军事硬实力”相对比,二者由于目前国内基本上已经统一采取了“军事软实力”的概念,因此,笔者最终采取了“军事软实力”这一通用译法。同时引用其它学者的相关论述时,忠实于原作者的选择。但不可否认,“军事软实力”这一译法非常容易使其与“无形军事实力”相混淆,其本身就是导致当前学术界对其概念内涵产生误读的原因之一。oJosephS.Nye,Jr.,.sI口归PD-l,Pr,Fore『c即Po,,cyjNo.80,1。wentiethAnniversary,(Autumn,1990),pp.168。田郑永年,张弛:《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t世界经济与政治》,200r7年第7期。田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复旦学报》,1993年第3期.1 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软权力概念本身也随之拓展开来。冷战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强制行使权力的代价变高,威胁性较小的权力资源就变得更有效了。软实力思想的出现正是契合了这一点,它对长期统治国际关系理论界的现实主义理论重视军事、经济等硬实力的传统提出了挑战,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新时代新理论的提出,无疑是给了传统的重视硬实力的现实主义理论者一个警示:那就是如何在新情况下探索硬实力发挥作用的新途径,具体而言就是硬实力的软使用成为了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军事软实力’’的概念被提了出来。1.1.2军事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及问题2004年,黄建国在《国防大学学报》第7期发表了《军事软实力理论》一文,首次明确提出了“军事软实力”的概念。①中国有关军事软实力的系统研究由此起步。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5月20日作出批示:“如何塑造我军的形象?如何运用好舆论武器?如何增强我军的‘软实力’?是需要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改进的重要问题。望认真研究。’’②此后,对于军事软实力理论的相关研究被列为了我军的重大研究课题。近年来,一批研究成果相继涌现。“军事软实力”是中国学者对于软实力理论创新的大胆尝试,颠覆了经典软实力概念中将军事视为重要的硬实力领域而与软实力理论相对立的传统观念。当前,我国学者对于“军事软实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辨析、理论阐释和运用推广等方面,虽然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对“军事软实力"基本概念的误读和过分延展现象@,甚至简单的将“军事软实力"等同于“无形军事实力’’进而脱离了“软实力"是属于国际关系范畴这一基本命题。而来自经典软实力论者的质疑也大多集中于此。究其根源还在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军事软实力”研究往往集中于“是什么’’和“怎么办"两方面,却忽略了对于“为什么"的探讨。为什么“军事软实力一是存在的?它确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它与传统的软实力概念有何区别?又该如何判断?基于国际政治视角的“军事软实力”的内涵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当前对于“军事软实力"的探讨一直处于发展快、影响小、质疑多,缺少理论基础支持的不利处境。因此,为了摆脱当前“军事软实力”研究的困境,有必要回归到约瑟夫·奈的经典软实力理论之中,基于资源与实力的视角对“军事软实力"存在的理论基础、概念内涵、判断标准等问题逐一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军事软实力的范畴进行重新审视,以利于“军事软实力”的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和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推进。1.2研究的意义1.2.1理论意义笔者认为,“军事软实力一理论探讨的最大障碍来自于约瑟夫·奈软实力思想中对于软硬实力与资源间关系简单的“一刀切”——软实力资源产生软实力、硬∞黄建国:‘军事软实力理论》,《国防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口杨春长、刘戟锋主编:《论军事软实力——兼论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叠如部分学者并不注意。军事软实力”的权力属性,简单套用克莱因国力方程对军事软实力进行概念分析、将战斗精神、军队传统等不加区别的全部纳入“军事软实力”范畴等等做法散见于目前我国的军事软实力研究中,从而降低了“军事软实力”这一概念的说服力.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实力资源产生硬实力。基于此构建的资源与实力二维结构割裂了软实力与硬实力以及软实力资源和硬实力资源之间的关系,导致软实力研究中对“军事"、“经济’’等所谓传统硬实力资源的忽略,并对“军事”等概念产生过于片面的理解。虽然奈曾试图在软硬实力与实力资源间建立某种较为严谨的关联性,但奈也承认这种关联性并不理想。①针对于此,一方面,笔者引入“有形/无形实力资源”概念,试图通过对实力与资源关系的重构,以新的三维结构在对软实力的固有缺陷进行初步修复的同时探讨“军事软实力”存在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学者目前所进行的“军事软实力”研究在概念和内容界定方面与国际关系领域的“软实力”概念存在偏差的情况,重新界定了“军事"的内涵,进而探讨资源与实力视角下的“军事软实力"的定义、内容与判断标准问题。在此基础上,借助“软实力”概念,依据“基于受众效果判断’’原则对“军事软实力”概念、范畴进行重新界定,以期使其更为符合国际关系范畴中“软实力"的定义,从而进一步增强“军事软实力”概念的理论基础。“军事软实力”是中国学者对于约瑟夫·奈经典软实力思想的理论创新,而本文对于“军事软实力”思想渊源、理论基础的探析更是建立在对经典软实力思想中资源与实力关系的重构基础之上的,因此,本研究对于软实力思想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以及“军事软实力’’思想的深入发展均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1.2.2现实意义“军事软实力’’作为我国国家总体软实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发展国家软实力的应有之意,也是未来我军长远发展的重要指针。有关硬实力施展过程中软实力的保持问题一直作为软实力研究的难点而存在。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也相继出炉,如何确保在国家实力上升过程中的软实力同步发展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作为软实力特殊组成部分的“军事软实力”软硬兼具,对于探讨软硬实力同步发展问题的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军事软实力’’是将“软实力”概念与被视为传统硬实力的军事领域相结合的产物,对“军事软实力"的有益探讨和建构可以为新时期我国军队建设、军事外交的开展乃至国家总体软实力战略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国家和军队国际形象的转变、有利于国家外部发展环境的改进、有利于国家和军队的长远发展,将在国家崛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关于这一点,可以参阅JosephS.Nye,Jr-在其功e动口,’gfng~口mrPo,I^,or『dPDn斜(PoⅣ£『c口,sc『enceQua他rfy,voI.105,No.2,1990,pp.177.192)一文第182页底的注释说明。无独有偶,中国学者也在不断尝试厘清混乱的软硬实力与实力资源关系问题。例如,秦亚青为了方便对软实力问题的讨论,尝试将软实力资源限定于无形资产范围之内,从而将奈曾提到的由于强大的军事、繁荣的经济等物质性因素对他国产生的吸引力等等归纳为硬权力的附属产物,进而被排除出软权力的涵义之外。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分析方法,更多的是将“军事”作为狭义的物质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忽略所有有关军事或经济领域内的软实力现象,是有待商榷的。(参见秦亚青:‘观念、制度与政策——欧盟软权力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4S-47页。)3 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事实上,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在西方并未获得广泛认同。除了他自己不断发表文章讨论这个问题之外,其他西方知名学者还很少专门撰文从理论上对软实力进行深入探讨。∞奥巴马就任总统以来,对于“巧实力”(SmartPower)概念尤为推崇,其本质即是对于传统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合理运用@。随后西方有关软实力特别是巧实力的讨论才逐渐升温。而具体到“军事软实力”(MilitarySoftPower)这一概念,则完全可以认为是中国学者的独创,而在西方鲜有将“军事软实力”作为一个完整概念加以探讨的文章。但是有关在军事等传统硬实力领域存在软实力的说法却并不鲜见,主要仍散见于约瑟夫·奈的论述之中。奈曾经提到,军事力量是硬实力,但是军事力量也可以产生软实力。@某些国家可能因一个国家战无不胜的神话而被吸引,命令实力有时也被用于创建制度,之后被视为合法性实力。固美军在2005年印度洋海啸和南亚大地震后的人道救援工作中的出色表现有助于恢复美国的吸引力。军事合作和联合训练计划能够建立跨国网络,从而提升一国的软实力。回而在伊拉克战争期间,联合国未能通过第二次有关授权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决议从而剥夺了美国进行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外交及和平运动使得全球性的辩论话题从萨达姆的罪恶转到了美帝国的威胁。这使得盟国难以向美国提供基地和后勤支持,继而削弱了美国的硬力量。土耳其国会拒绝允许美国过境运送其地面部队,沙特阿拉伯不愿让美国使用1991年就提供的空军基地,这些都是例证。鉴于美国未来的全球军力部署依赖于从他国获得入境和飞越领空的权利,软平衡确实能对硬力量造成影响。@除了奈以外,戴维·埃克斯(DavidAxe)在考察了美国海军军舰Kearsarge号的拉美之行后,认为它所实施的美国海军的MedicalDiplomats计划对美国军方的软实力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海军所施行的代号为“持续履行承诺”(OperationContinuingPromise)的针对太平洋沿岸和中南美洲地区开展的人道主义援助行动对于美军海外形象的塑造乃至美军在该地区军事软实力的增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囝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的太平洋论坛主席拉尔夫·孔(RalphCossa)在谈及美国军方从单纯军事行动向软实力转型时提到,美国政府和军方其实一直都在软实力方面进行尝试,包括军事训练、军事演习以及海啸后的灾难救济等等。尽管拉姆斯菲尔德在任期内假装从未听说过软实力理论,但到了盖茨时代已经承认和接受了软实力的概念了。唧美国Tufts大学F1etcher法律与外教学院的国际政治学教授丹尼尔(DanielW.Drezner)在分析了盖茨上任后有关美国军事战略结合软实力理论进行新调整时提到,五角大楼开始采取更多的行动来增强自己的软实力。包括对不发达地区提供健康服务、医毋龚铁鹰:‘软权力的系统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年版,第25页。霉参见胁I旧砌9^m鲫fca,s'钉narf尸ow盯IJosephS.Nye,功eKDre口7-加醛,De∞mber18,2007;功eU.s.c口门艇c细拥Sm叭户{Dw盯lJo轮phS.Nye,£∞A,’ge『舀nm酷,Jan岫ry21,2009·-参见Josephs.NyeJr.,丁heMj』『faryandS艰Power,TheHuffingtonPost,h丛Q;ZZ丛061型:b女丛ing!QDQQ窭:£Q盟Zl鱼§!乜b:DY呈Z!b皇:盟i!i!自盟:自Q垡:§Q丛:乜Q型垒1211Z:h!也!.2010年3月13日.删Jos印hS.Nye,Jr.,功e幼口疗咖g~口mreD,l^70rJdPower,Po打眦af5cj朗ceQuar细饥VoI.105,No.2,1990,pp.181—182’Jos印hS.NyeJr.,功『nkAg口『n:S斫Power,FDre『gnPof脚,1March2006。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的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D甜憾№,Med-∞lDiptomo毪Keor∞r口fsL鳓nAmen∞nhumonitorloncrui靶tes钰newU.s.military‘s哦pO¨,e广concepfs,5eaPDwer,October2008。_Ralphcos鞫,usm腑ary曲口bfD%矾powP广sfr口feg”theAust憎I.anBroadcast.ngcorporationIABC),b笪仑;ZZ塑塑塑:堕垡lQ§女壁堕虹:D皇!:§gZ巳【Qg旦婴耻i垡!Z丛Q!l呈§Z至QQ墨Q墨Z§23至!三!鱼:b!塑,2010年3月20日.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疗培训以及履行其他人道主义使命等等。∞SarahAmandolare在其《美国军队在中东奉行软实力优先》一文中指出,美军为了赢得部分盟友,在对巴基斯坦和印尼等地区实施人道主义援助之后,开始在中东地区以利他主义为基础实行新的人道主义援助计划,以期增强自身的软实力。固总体而言,目前国外学术界对于软实力尤其是军事与软实力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且缺乏深度和系统性。加之军事软实力本身由中国学者所提出,因此,有关军事软实力的进一步更为深入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中国国内。1.3.2国内研究现状军事软实力概念是我国学者在我国的软实力研究拓展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并形成各自独立的领域内“软实力’’概念的背景下提出的。2004年,黄建国在《国防大学学报》第7期发表了《军事软实力理论》一文,首次明确提出了“军事软实力”的概念。而在中共十七大将发展国家软实力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之前,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便曾于2006年5月20日对于军事软实力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此后,对于军事软实力理论的相关研究被列为了我军的重大研究课题,并成为了构建国家整体软实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有关军事软实力的研究主要分为五个方面:第一,进行军事软实力的概念界定和初步的理论探讨。以黄建国为代表的不少学者都尝试着对军事软实力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以求为我军的军事软实力建设提供理论基础。由于软实力理论本身就没有比较完善和统一的界定,因此对于军事软实力的概念界定也并不一致。学者们多直接按照约瑟夫·奈的软实力定义对军事软实力进行初步划分,或者套用克莱因国力方程,尝试对军事软实力的概念和组成部分做出合理界定。总体而言,这类文章数量不多,且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第二,基于被广为接受的文化软实力概念,对军事领域的文化软实力进行分析和评述。从传统的武德精神发掘到军营文化建设再到军人核心价值观培养,学者们对于军事文化软实力的探讨内容广泛,但是普遍忽视了军事软实力的“权力一属性,因而更接近于对军事领域的无形实力资源探讨。到目前为止,这类文章最多,影响也最为广泛。∞国Da黼w.Dfeu赋.Amerlcotssoftpowermititory.ForeignPolicy,http://d陀zner.foreignpoI.cy.com/posts/2008/07/28/americas_soft-power-mif-tary,2010年3月20日.。sa阳hAmandoIare,u5.M_『『『fa,y删出舀5斫Power胁Mfdd膳如f,FindingDuIcinea,http:,,1^n^n~.f.nd.ngduIcjnea.com/news/intemationaI/JuIy-08/u-s-一MiI昀ry-Prioritjz豁一潍Power-.n·MIddI争East.htmI,2010年3月20日。·对于军事软实力概念做理论探讨的主要有:黄建国:‘军事软实力理论》,‘国防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汤光鸿:《必须重视我军“软实力”建设》,《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6月;王幸生,吴志忠:‘军事软实力刍论》,《解放军报》,2007年6月7日,第006版;范斌,周涛:‘军事软实力理论研究综述》,《考试周刊》,2008年第51期:卢成军:<也谈军事领域的软实力’,《解放军报》,2009年1月29日,第∞2版;袁三标《略论国家安全视野下的中国软实力建构》,‘天府新论',2009年第2期。o有关军事文化软实力的文章较多,主要有:林荣海,崔涛:‘汲取传统武德精髓强化官兵战斗精神》,‘解放军报>,2006年6月13日,第010版;任国福:‘提升。文化软实力”催生“文化战斗力”),‘军营文化天地》,2007年9月;江树培:‘战斗精神教育——军营文化软实力中的关键一环》,<解放军生活》,2007年12月;胡文龙,王永臣:《军事视角中的文化软实力》,《解放军报》,2007年12月18日,第010版;赵发洪:<站在提升军事软实力的高度加强军营文化建设》【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8年2月;刘治国,徐菲菲:‘中国特色军事文化软实力建设探析》【J1,‘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薛杉:‘加强军事文化软实力建设》【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8年6月;5 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着眼于对外军的军事软实力研究。尽管军事软实力概念诞生于中国,但是中国学者往往会在对外军的研究过程中找到对于军事软实力概念的支撑。尤其以美军为主,因为其异常强大的军事实力注定了美国军事软实力的一枝独秀。因此,对于军事软实力的研究,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对外军情况的了解和把握。但总体而言,涉及到外军软实力研究的文章并不多。∞第四,尝试将军事软实力概念应用到军队建设的实际中。从军事任职教育到战斗力生成模式再到军队政治工作,学者们尝试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讨军事软实力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效果,尝试用军事软实力概念来指导现实的军队建设。这一类文章较多,但大多只是借用军事软实力概念分析实际问题,对于军事软实力理论本身缺乏足够关注。圆第五,探讨军事软实力建设的方法和途径。这类文章主要集中在对传媒、新闻和舆论方面对于国家军事软实力影响、军事外交与军事软实力的关系等方面,其主要落脚点仍然是军事软实力建设与国家形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对当前我国军事软实力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独特的意见和建议。@杨春长、刘戟锋主编的《论军事软实力——兼论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是目前我国学术界唯一的一本有关军事软实力的较为系统的理论专著。在积极借鉴近年来国内外软实力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书对军事软实力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不仅系统论述了军事软实力的本质、特点和地位作用,深入分析了军事软实力的结构与功能,军事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辩证关系等,而且还论述了综合国力、国家软实力与军事软实力的关系;不仅提炼了古代朴素的军事软实力思想,而且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军事软实力思想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全书以“软实力”的概念作为逻辑起点,全书分为“总论篇”、“现状篇”和“对策篇”逐次系统展开:不仅对军事软实力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而且对军事软实力的现实问题进行了研究:不仅对我军的软实力现状进行了认真研究,而且还对外军的软实力进行了客观评估分析;不仅分析研究军事软实力的现状,而且提出了增强我军软实力的对王薇,王玲:‘军校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与实践》,‘现代经济》,2008年第7卷第4期:倪合良,王连水,蒋清江:‘浅议军事软实力建设中的传统文化>,‘社科纵横》,2008年10月;卢银桂:《提高军营文化软实力的思考》,《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王春震,朱鹊桥:《繁荣和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对增强软实力的价值探析》,《青年科学》,2009年第1期:王林燕:《军事软实力建设与文化渗透》,《军事记者》,2009年3月:张凤坡,姚永彦,张广起:‘用法规制度保障国防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民兵》,2009年第4期;蒋清江,倪合良:<军事软实力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政工学刊》,2009年4月;尚伟:‘军人核心价值观与军事软实力)。《解放军报》,2009年4月7日,第007版。∞目前对外军军事软实力的研究多集中在美国,除此之外还有印度等主要军事大国。参见苏保成:‘武装到牙齿,“文装”到哪里?——一位中国军官对美国空军软实力的短暂“走读”》,《环球军事》2007年1月;李志东:<美军。软实力”建设与运用》,‘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7年2月;朱琛:‘印度军队文化软实力浅析》,《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第32期。印目前学者对军事软实力的应用探讨仍然主要限于我军内部,主要有顾传龙:‘履行我军使命必须注重提升软实力>,<政工学刊》,2006年第9期;张跃忠,张艳:‘论军事任职教育的软实力》,‘继续教育》,2∞7年第6期:江作舟,张燕:‘着眼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升军事软实力》,‘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8年6月;傅传玉:‘注重增强部队的软实力》,‘政工学刊》,2009年2月;范斌:‘军事软实力与军队政治工作关系辨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2月。口对于军事软实力的建设探讨,参见廖毅文:《传媒——现代战争中的软力量》,‘新闻传递》,2003年第4期:郭慧:《“软实力”与我军海外形象塑造》,‘军事记者》,2007年11月;易文华:‘军事新闻有效传播与我军软实力建设》,《军事记者》,20∞年6月;汪红伟:‘论军事软实力视野下的中国军事外交》,《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彭化义:《以军事舆论影响力增强我军软实力》,‘军事记者>20∞年3月:汪红伟:‘试论中国军事外交:军事软权力运用》,‘理论月刊>,20∞年第4期.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策。这种史论结合、古今融汇、中外纵横的谋篇布局和研究模式,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增强了理论的纵深感和包容度。尽管如此,本书仍然忽略了对于军事软实力概念本身的理论基础的探讨,没有能够很好的回答为什么军事软实力是存在的这一根本性命题,且在军事软实力概念的界定等方面忽视了军事软实力的“权力”属性。总体而言,我国的军事软实力研究起步晚、发展快,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对于军事软实力的定义尚无一致意见。例如:黄建国将军事软实力定义为“将物质与人力资源转化为有效战斗力的能力,是用非强制手段影响与塑造别国的能力,是间接形成威慑与打击能力的实力”,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将军事软实力分为凝聚力、吸纳力、创新力、整合力以及辐射力五个方面。而汤光鸿利用克莱因国力方程式作为解读军事“软实力’’的工具,他认为,我军的“软实力”建设除了人们所熟知的战斗精神、军事作风外,还应包括谋略力、组织力、文化力、外交力等方面。其次,军事软实力的内涵界定过于宽泛。这一问题仍然根源于对于军事软实力概念理解的偏差。杨春长、刘戟锋主编的《论军事软实力——兼论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的一书认为:军事软实力包括对我方的凝聚力、鼓舞力、动员力、整合力,对敌方的震慑力、瓦解力,对友方和第三方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之和。创新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优化体制编制、推进军事文化建设、完善军队政策法规制度、依法从严治军、做好军事外交和对外宣传工作、强化军事教育训练、加强和改进政治工作、大力反腐倡廉等都可以增强军事软实力。从中不难看出,目前学术界对于军事软实力的探讨几乎囊括了所有无形军事实力的各个方面,但却未对所有这些方面是否符合军事软实力的本质要求进行详细考察和鉴别。再次,尚缺乏对于军事软实力概念本身与软实力思想之间关系的理论梳理和探讨。目前几乎所有的相关文章,都是直接将军事软实力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加以描述和运用,但却鲜有对于作为概念本身的军事软实力与传统软实力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梳理,使得军事软实力概念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因而难以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形成较大的影响力。鉴于上述现状,本文拟从梳理资源与实力关系这一根本问题入手,通过对于实力、实力资源等概念的重新界定,构筑军事软实力概念的理论基础,并进而尝试对于军事软实力的内涵、判断标准和范畴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以此弥补我国目前军事软实力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1.4研究目标与方法1.4.1研究目标1.通过对软实力固有缺陷的分析,尝试构建新的实力与资源三维结构来代替旧有的二维体系,从而系统还原“军事软实力”的理论推导过程。2.在新三维结构的基础上,从“军事’’的概念入手,系统梳理“军事软实力’’的内涵、外延、范畴以及判断标准等具体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3.基于资源与实力的分析视角,从有形实力资源和无形实力资源两大方面,对“军事软实力”的范畴进行初步探讨,重新整合当前军事软实力研究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以期对我国的军事软实力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7 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2研究方法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系统分析法、演绎归纳法、实证分析法和比较实证法,围绕“军事软实力”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系统分析的方法。系统的分析方法是指一切事物都作为系统的一部分而存在,都处于大环境中,且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实力与资源的体系结构即构成了一个系统,且其中的各个要素之间呈现出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将对军事软实力的概念辨析放入该系统中进行,从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证。演绎归纳的方法。本文通过对罗伯特·达尔和摩根索以及约瑟夫·奈有关有形实力资源和无形实力资源的论述入手,结合约瑟夫·奈以及多位中国学者有关军事与软实力的相关论述,对原有的实力和资源体系进行进一步演绎和发展,进而归纳出有关军事软实力的概念、判定标准等一系列结论。实证分析的方法。为进一步论证有形实力资源和无形实力资源对军事软实力的影响,本文拾取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行动、抗震救灾活动以及在东南亚海啸之后实施国际人道主义救灾行动等诸多实例,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军事软实力的范畴和作用方式进行分析和论证。比较实证的方法。在论证反恐战争对军事软实力的影响时,系统分析了来自Pew国际的国家形象调查数据,对伊拉克战前和战后的美国国家形象和军队形象进行对比,进而探讨反恐军事行动对于国家军事软实力的潜在影响问题。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理论基础初探第二章军事软实力的理论基础初探:从二维到三维的资源与实力体系的嬗变正如前文所言,“军事软实力’’的概念为中国学者首创,是对约瑟夫·奈经典软实力思想∞的延伸和发展。一方面,它跟“文化软实力”、“制度软实力’’一样以奈的软实力思想为理论基础,但是,另一方面,它却又不像前者而饱受经典软实力论者的质疑。究其根源还在于软实力思想本身的固有缺陷以及国内学者对于军事软实力理论探讨的缺乏。国内有关软权力思想固有缺陷的探讨并不多见,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软硬资源关系简单的“二维结构”设定;二是,在软实力的衡量依据方面缺乏严谨性、科学性。它们不仅影响了“软实力"思想的说服力,也给“军事软实力’’的理论建构带来了巨大困难。那么,这些缺陷是如何影响军事软实力存在合理性的?又应当如何完善?军事软实力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是否存在一个更为严谨的军事软实力定义和判断标准?下面,笔者将会对以上问题做一些初步探讨。2.1经典软实力思想的缺陷及其对军事软实力的影响2.1.1资源与实力的“二维结构"及其缺陷经典软实力理论简单的将军事、经济等划归“硬实力’’范畴,并将之置于与“软实力”相对立的位置。这种简单的将软硬实力与软硬实力资源进行“一刀切一划分的做法造就了经典软实力思想中资源与实力的“二维结构"模式。尽管奈在随后的研究中也发现军事、经济等所谓传统硬实力领域中也存在软实力效应,但受限于“二维结构”模式,奈始终无法对此类现象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而只能将其作为个案来说明,其软实力思想也因此饱受诟病。无疑,这种二维结构成为软实力思想中的最大缺陷之一,也成为了“军事软实力”理论建构的最大障碍。经典软实力的“二维结构"首先反映在逻辑结构方面,奈对软实力和硬实力概念进行简单的“一刀切”划分,而这恰恰导致了其软权力体系内部逻辑的自相矛盾。奈将“软实力"等同于“同化实力"(co—optivepower),认为它往往来自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资源,与此相对应的,“硬实力”或“命令实力”(co咖andpower)则来源于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等资源圆。软实力资源产生软实力、硬实力资源产生硬实力,软硬实力与软硬实力资源是相对立的,当然在一定条件下硬实力与软实力也可以相互影响。该划分造就了实力资源与实力两个维度,且每个维度上的因子之间缺乏足够和有效的关系连接,这种简单的“二维结构”具体则如图2—1所示。∞随着许多学者对。软实力”研究的深入,“软实力”的概念版本众多,因此,为了避免混乱和便于比较,笔者仅将约瑟夫·奈所提出的软实力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并称之为“经典软实力”思想,不包括其他学者对“软实力”的新界定。。Josephs.Nve,Jr.,丁heCha疗gj,'gNatureo,W酬fdPow坼PDfjtic谢Scj朗ceQu口r£erfHvoI.105,No.2,1990,p.181.9 军事软实力的理论基础初探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资源与实力的二维体系结构图(图2—1)实力@)@=Ij甄>不可否认,奈的这种划分可以简单的赋予“软实力"这一新兴概念以鲜明的特征与定位,更容易让人理解它区别于“硬实力”的性质和作用,这在软实力思想创立初期是有助于其推介的。但是,随着软实力研究走向深入,这种简单的“二维结构"模式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现实面前的表现却愈加乏力。而奈不得不承认所谓“特殊”情况的存在。比如,他提到,一些被视为“传统的软实力资源”可能会对硬实力产生明显的影响,例如在好莱坞电影里会出现崇尚性解放的衣着裸露的女人,或者将伊斯兰贬为邪教的原教旨基督教团体,这在美国的自由社会中均非政府所能掌控,但它们损害了政府与伊斯兰国家改善关系的种种努力。∞而一些被视为“传统的硬实力资源”也可能会对软实力影响巨大。奈承认,军事力量是硬实力,但是军事力量也可以产生软实力。当美国的军事力量通过努力发展好自己而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时,当参与国家间军事教育与训练交流时,当军事力量在海啸和地震之后对灾区施以援手时,军事力量同时也为美国的软实力做出了贡献。锄而经济实力既可以转化为硬实力也可以转化为软实力:既可以用制裁来强制他国,也可以用财富来使他国软化。@显然,这些现象都是不符合传统的资源与实力“二维结构”模式的。种种自相矛盾的论述,使得“软实力"缺乏一个严谨的具有说服力的理论体系。奈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是建立在他对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权力转化难度加大以及权力逐渐扩散等趋势的判断之上的。∞因此,在奈看来,文化、价值观等原本与权力无关的因素都成为了实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实力的内涵变得空前复杂。但是由于奈对软硬实力简单的“一刀切"划分,又使本已变得复杂的实力与实力资源之间的关系被割裂了。经典软实力的“二维结构’’使奈无法妥当处理软硬实力以及软硬实力资源之间的关系,也使得整个软实力理论体系过于单薄、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美国学者布兰德利·沃麦克就曾因此提出质疑:“软实力是否确实是一个从硬实力中分离出来的现象,也许它不过是硬实力的光晕,。【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的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5年版,第14页。。参见Josephs.NyeJr.,功eMf:『:『farya疗d5斫PD眦r,TheHu怖ngtonPost,http:,,1^n^n^,.hu仟ingtonpost.com/joseph—nye/the-military-and-soft—poⅥfjJ)_12117.htmI,2010年3月13日.。JosephS.NyeJr.,丁hm七Aga价:5c毋Powf,r,Forejg几Po疗cy,1March2006.。Josephs.Nye,Jr-,S斫PDwer,Fo埘卵Po,jcy,No.即,TwentiethAnniver辐m(Autumn,1990),pp.153-17L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理论基础初探是剑上微光。’’回无疑,在软硬实力划分方面过于简单和绝对已经成为软权力思想公认的最大缺陷。最终,奈也不得不承认,软实力资源往往与同化实力行为相关,而硬实力资源往往与命令实力行为相关。但是,二者关系并不理想。例如,某些国家可能因一个国家战无不胜的神话而被吸引,命令实力有时也被用于创建制度,之后被视为合法性权力。圆简单的“二维结构’’无法妥善处理好软硬实力资源与软硬实力概念的界定问题,无法契合国际政治的现实,模糊的概念和外延自然导致了软实力衡量依据的缺失。2.1.2软实力衡量依据的缺失尽管奈曾指出,“衡量权力有两种途径:一则是资源和潜力的衡量;一则由对结果的影响来衡量”@,但由于“软实力”概念本身的非物质性特征,使得奈并没有处理好软实力的衡量依据问题。对于软实力而言,衡量的第一条途径是对软实力资源和潜力的非物质性的、无形性的感知,而第二条途径则是对软实力作用方式与结果的强调,二者相辅相成。但是奈的尝试大都局限于第一种途径,他曾试图引用吸引外来人口数、文化产品的出口数量、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等来衡量软实力固,并以此来证明美国软实力的强大,但他所列举的这些指标并不具有代表性和足够的说服力。奈也觉得这些只不过是各种力量的资源问题,而并非软实力本身的大小。可见,奈始终没有真正解决软实力的衡量问题。@事实上,奈也注意到了通过一种实力对结果的影响来衡量实力的途径,但是奈的软实力概念却忽略了“权力效果力这一要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权力效果是衡量权力是否存在的最后的也是最直接的要素。@约瑟夫·奈最初阐释“软实力力这一概念时,特别强调软实力即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来达己所愿的能力,这一概念的根本基础在于“达己所愿”。如果A国对B国拥有软实力,那么必然要有B国在这种软实力影响下所做出的符合A国预期的行为作为佐证,否则A国对B国的软实力就无法证明是存在的,最多只能认为A国拥有更多的软实力资源或潜在软实力,其中B国的行为就属于上述权力效果的一部分。而这就属于被奈忽略的“衡量权力的第二种途径”。由此可见,奈对于权力效果的忽略成为了导致其软实力衡量依据缺失的重要原因。软实力衡量依据的缺失对于软实力思想本身的推广和发展均产生了不利影响。加之经典软实力理论的资源与实力“二维结构”,对于软实力理论的科学性、严谨性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严重阻碍了软实力理论的广泛推广和深入发展,这一点对于新生的“军事软实力力概念来说尤为致命。∞【美】布兰德利·沃麦克:<“软实力”评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68页.掣Josephs.Nye,Jr.,功ecf,a,,g旧~口加reD,w6r『dPDM,r,尸D』:『渤bcj芒.仃ceQuarf酬y,VoJ.10s,No.2,1990,pp.181·182。·【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回【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5版),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7页。o胡建:‘软实力新论:构成、功能和发展规律——兼论中美软实力的比较》,‘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口秦亚青:‘观念、制度与政策——欧盟软权力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舨,第4s页。11 军事软实力的理论基础初探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1.3软实力缺陷对军事软实力的影响经典软实力思想的两大缺陷,直接阻碍了“军事软实力”理论的架构。首先,尽管军事软实力概念脱胎于奈的经典软实力理论,但是传统软实力理论中,资源与实力的简单“二维结构"导致了“军事"这一传统硬实力领域与软实力关系的割裂和对立。软实力概念本身就是作为与军事、经济等硬实力相对立的一部分而提出的,又如何会存在于“军事”这一传统的硬实力领域之中呢?所谓“军事软实力’’是属于“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硬实力"的附属品?约瑟夫·奈软实力思想中的矛盾之处在军事领域集中展现出来。显然,经典软实力理论中资源与实力的“二维结构”体系使得“军事软实力"缺乏最基本理论支持。其次,在软实力衡量依据方面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军事软实力概念的判断问题,导致了当前我国学者对军事软实力理解的不同。经典软实力理论对于软实力衡量依据等方面研究的薄弱,既导致了实证研究中对于软实力判断难度的增加,更直接导致了我们无法对军事软实力的衡量标准产生一致认识,使得很多学者的探讨中根本没有依据去界定军事软实力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进而导致了目前“军事软实力"研究缺乏理论支持的局面。综上所述,如果不能对软实力的理论缺陷做部分修补和完善,那么探讨军事软实力存在的理论基础问题就无从谈起。2.2经典软实力理论缺陷的初步修复与完善2.2.1从搿二维’’到“三维":资源与实力体系的修复与重构软实力的第一大缺陷是其内在逻辑结构的混乱,尤其是对软硬权力等诸多关系进行“一刀切”划分所建立的简单“二维结构”。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尝试引入实力资源(PowerResources)这一概念,并依据其物理属性不同将实力资源划分为无形实力资源(IntangiblePowerResources)和有形实力资源(TangiblePowerResources)两部分∞。有形/无形实力资源的引入,加之原“二维结构’’中软/硬实力资源和软/硬实力的划分,实现了新的资源与实力“三维结构’’体系(如图2—2所示):∞事实上,这个概念也来自于约瑟夫·奈,而其出现则可以上溯到罗伯特·达尔与汉斯·摩根索。达尔在分析美国城市NewHaven市内的权力模式时将这些权力资源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有形资产包括金钱、财富、信息、时间、政治联盟、政治地位、以及对就业的控制等;无形资源包括个人性格和领导素质。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可以动用来支持其权力行为的资源更加丰富。汉斯·摩根索也将国家的权力资源分为有形和无形的共九种,包括地理因素、自然因素、工业能力、军事准备、人口、民族性格、国民士气、外交质量和政府质量。为了梳理软硬权力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奈曾经引入了权力资源的概念,并指出无形权力资源即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等等,而有形的权力资源则包括了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等(参见josephs.Nye,Jr.,功e曲口n9f,’g,vafuJ℃0,wDr『dPDwer,PD『『f『c口,sc『enceQu口r衙.『y,voI.105,No.2,1990,p.181)。尽管奈并没有利用这一概念理清其略显混乱的软权力思想,但事实上,对这一概念工具的合理运用对我们梳理和重构软权力体系是极为关键的。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理论基础初探资源与实力的三维结构图(图2—2)实力有形实力资源、\决定//无形实力资源(军事力,经济力I===爿(文化.价值观,村度.⋯。/苗叭外交棘⋯.)/影响\外交棘⋯⋯)资源在传统的软实力理论体系中,软实力资源产生软实力、硬实力资源产生硬实力,这种简单的二维结构在国际政治的现实面前显得较为苍白。而新的三维体系架构(如图2—2所示)则为探讨更为符合当前国际政治现实并且遵循软实力的基本要义的资源与实力关系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新的资源与实力“三维结构”中,处在底层的是物理层面的。有形实力资源”和“无形实力资源"。它们以物理性质的不同为划分标准,前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力、经济力等因子,而后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则包括文化、价值观、制度以及外交政策等方面。有形实力资源的多寡决定了一国潜在硬实力的强弱,而同样无形实力资源的多寡也决定了一国潜在软实力的大小。有形实力资源与无形实力资源都只是物理层面的概念,范围固定,是静态的,其本身并不存在“软~‘硬"之分。奈在论述软实力时所提到的吸引外来人口数、文化产品的出口数量、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甚至好莱坞电影、麦当劳快餐等等,均属于无形实力资源的范畴。而一国的军事优势、经济力量往往属于有形实力资源。通常情况下,在不考虑“权力效果"因素时,无形实力资源和有形实力资源中的大部或全部都可以作为潜在的软实力资源的一部分来看待。居于中间一层的是“软实力资源"与“硬实力资源力,它们是一组动态概念。在旧的“二维结构’’中,根据奈的定义,产生软实力的资源即软实力资源,而产生硬实力的资源即为硬实力资源。因此,通常认为硬实力资源包括了军事力、经济力,而软实力资源包括了文化、价值观、制度、政策等因子,但这种划分往往被认为过于简单和不符合国际关系的现实。相比之下,在新的三维结构中,“软实力资源”和“硬实力资源”是动态的概念,它们与其包含的因子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层不变的。诚如约瑟夫·奈所提到的,软硬实力之间的区别在于其行为的性质和资源的实在程度不同,任何力量资源的效用都取决于它的背景环境。有时同一种力量的资源能影响从强制到吸引等各个层面的行为。一国经济和军事的衰落不仅使其丧失硬力量,也能使其丧失部分影响国际议程的能力,并丧失自身的部 军事软实力的理论基础初探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分吸引力。①在某些情况之下,军事力和经济力也能为国家或者国际行为体的软实力提升贡献力量。而相对的,某些文化、制度、价值观和政策的运用却也能对国际行为体的硬实力产生影响。例如,美军在2005年印度洋海啸和南亚大地震后的人道救援工作中的出色表现有助于恢复美国的吸引力。军事合作和联合训练计划能够建立跨国网络,从而提升一国的软实力。留而在伊拉克战争期间,联合国未能通过第二次有关授权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决议从而剥夺了美国进行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外交及和平运动使得全球性的辩论话题从萨达姆的罪恶转到了美帝国的威胁。这使得盟国难以向美国提供基地和后勤支持,继而削弱了美国的硬力量。土耳其国会拒绝允许美国过境运送其地面部队,沙特阿拉伯不愿让美国使用1991年就提供的空军基地,便是例证。鉴于美国未来的全球军力部署依赖于从他国获得入境和飞越领空的权利,软平衡确实能对硬力量造成影响。@由此可以推断,“软实力资源’’和“硬实力资源”都是介于“资源"与“实力"范畴之间的动态概念,其范围的大小取决于有形/无形实力资源的作用方式、背景和“受动者”的主观感受。这也即是上文中所提到的奈的观点:软硬实力之间的区别在于其行为的性质和资源的实在程度不同,任何实力资源的效用都取决于它的背景环境。软硬实力与实力资源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层不变的,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相互影响和转化,有形权力资源不会恒为硬权力资源,无形权力资源也不会恒为软权力资源。如果在其决定作用基础上,对有形实力资源的特殊使用可以对某些国际关系行为体的软实力产生影响,那么,此时的有形实力资源便属于软实力资源范畴,反之亦然。因此,决定一种实力资源软硬性质的因素不在于资源本身的物理性质(即有形与无形),而在于其发挥作用的途径、背景以及效果如何。换句话说,凡是通过非强制性手段能够对“软实力”产生影响的资源都可以划归“软实力资源”范畴,反之亦然,这就将传统意义上的“软实力资源”和“硬实力资源"概念动态化、中间化了,而这从另一种意义而言,更符合奈的定义一一软实力资源产生软实力,硬实力资源产生硬实力。处于最项层的是“软实力”与“硬实力’’两个概念集合,它们都是通过对软硬实力资源的合理运用而产生的。由于作为其直接基础的软实力资源和硬实力资源都是动态概念,因而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概念也是动态的。具体到软实力而言,所谓“合理运用”则是特指“实力"的作用方式是非强制性的、主要依靠吸引力,而作用的途径都是隐性的。另一方面,正如奈所说,所有的力量都依赖于背景——谁与谁在什么情况下相关一一但软实力较之硬实力更依赖于诠释者及接受者的意愿。@也就是说,国际政治中某种力量的软硬程度一方面具有客观性,但是同力量运用的方式和途径一样,受众的体验和感知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软实力而言更是如此。只有当受动者自愿采取符合施动者预期的行为方式时,施动者的“软实力”才是存在的,否则施动者的。实力’’最多只能算是“潜在的软实力资源”。这一点,也恰恰成为了解决软实力思想的第二大理论缺陷的突破点。o【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的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s年版,第8.12页。qJosephS.NyeJr.,丁h加七一g口加:.Sc归Power,Fo,.efg,’Po脚,1March2006.·【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的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回【美l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的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1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理论基础初探2.2.2软实力的衡量依据初探软实力思想的第二大缺陷是缺乏有效的衡量依据,奈始终没有解决好软实力的衡量问题,这是因为软实力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但同时也是一个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定义与判定标准回。笔者认为,软实力是动态概念,其衡量依据应该充分反映了软实力的共同特征。多年来,诸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对此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上海社会科学院胡键研究员尝试建立的一个关于软实力构成和衡量的方程式尤其值得借鉴,即:Ps=±A(Rs+Rf+Rp)●Ps(SoftPower)即软实力●A(Ability)代表国家运用软实力资源的能力●Rs(StructuralResources)代表国家的结构性资源●Rf(FunctionalResources)代表国家的功能性资源●Rp(PolicyRes叫rces)代表国家的政策性资源●“+一表示接受者对他国软实力积极认可;“一”表示接受者对他国软实力持消极态度曰在公式中,括号内代表的是一国的潜在软实力资源,作为乘数之一,其多寡会对一个国家的总体软实力(Ps)强弱产生影响,但是能对软实力产生倍增效应的却是一个国家或行为体运用潜在软实力资源的能力,包括运用的工具、实施的手段和技巧。众所周知,中国拥有非常丰富的潜在软实力资源,但是中国却缺少能够把如此巨大的潜在软实力发挥出来的工具、手段、技巧和途径。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今后中国的软实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中国运用潜在软实力资源的能力。尽管如此,真正决定软权力性质的却是“±’’,即接受者对他国软实力的积极认可还是消极抵触,其实质便是上文中提到的“受众效果”或“权力效果’’亦即受动者的反应。如果说A、Rs、Rf、Rp影响的是软实力的大小,那么“±”则决定了软实力的性质。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尝试从“权力效果”的视角,依据受动者对他国或其他行为体所施加实力影响的态度进行性质的判断。当实力的“施动者”采用“非强制性”手段使得“受众”对其实力采取积极认可的态度,甚至主动迎合“施动者”的利益诉求时,该实力才真正产生了奈所定义的软实力的现实效果,才能真正被当作软实力来看待,否则即便是满足了非强制性的要求,也只会作为潜在软实力资源而存在。而经典软实力论者对于软实力资源必须具有非物质性要求,笔者认为己不符合国际政治的现实与软实力思想深入发展的要求,可以适当予以扬弃。因此,笔者认为软实力的衡量标准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公认的软实力∞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软实力的内涵界定便有诸多版本,例如,俞新天将软实力的内涵界定为三个部分:一是思想、观念、原则;二是制度;三是战略和政策(参见俞新天:《软实力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第15页);门洪华认为软实力包括五个核心要素:文化、观念、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和国际形象(参见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上)),‘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第18.19页);而阎学通等则将软实力定义为。一国国际吸引力、国际动员力和政府国内动员力的总和”(阎学通,徐进:‘中美软实力比较》,‘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期,第26页);张小明认为,奈所说的软权力具体包含:第一,文化(cuIture)吸引力;第二,意识形态(ideoIogy)或政治价值观念(politicaIvaIues)的吸引力;第三,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参见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美国研究》2005年第1期,第23.24页)。。胡建:‘软实力新论:构成、功能和发展规律——兼论中美软实力的比较》,‘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军事软实力的理论基础初探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作用方式要是非强制性的、主要依靠吸引力来发挥影响,其作用途径是隐性的,满足这一标准的实力资源即为潜在的软实力资源;第二,最终决定软实力存在与否的是受众的权力效果,是受动者对于施动者权力的积极认可还是消极抵触,是否达到了施动者的预期。只有施动者的权力效果符合其预期,潜在软实力资源才真正可以被视为发挥了软实力。经过修复之后的资源与实力的“三维结构”及其判断标准可以较好的解释经典软实力理论中自相矛盾的问题。例如,在经济领域,一国经济迅速增长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其发展模式和经济政策可能成为他国争相仿效的目标,而这又恰恰符合该国推广其经济模式(如市场经济、自由主义等等)的预期,此时该国的经济实力、规模、增长速率等“有形实力资源"作为吸引力的重要来源已经可以划分到“软实力资源”范畴,并可认为该国的经济的确发挥了“软实力"的效应。同样的,在军事领域中,美国军队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灾援助行动、联合国维和行动等等,可以有效改善和提升美军以及美国的国家形象,使得受援国对美国和美军的政策产生认可,有助于美国政策的进一步推行,有效提升国家软实力。此时的美国军事力量也同样可以被看作是“软实力资源”,通过特殊途径来发挥“软实力”的作用。无疑,在新的资源与实力“三维结构”和新的软实力判断标准下,军事软实力理论构建的基础和条件已经成熟。2.3软实力视域下的军事软实力理论的构建由于军事软实力概念提出较晚,当前中国学者对于该概念的理论探讨尚不充分。尤其是在军事软实力的理论根源、含义、内容和判断标准等方面缺少统一的认知。下面笔者将在前文对软实力思想理论缺陷进行修补和完善的基础之上,对军事软实力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讨。2.3.1“军事’’的含义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约瑟夫·奈提出“软权力”概念起直到现在,奈并没有明确提到“军事软权力’’这一名词,说它是中国学者的“创造”也不为过。那么这种提法是否有其合理性,其内涵是什么,又该如何应用呢?“军事软实力”的特殊之处在于其“软实力”之前的定语——“军事"。这个定语是“军事软实力’’区别于包括文化软实力、制度软实力在内的其他类型软实力的根本。因此,如果要对军事软实力的概念进行清晰界定,必须首先明确“军事”的含义。军事从来就是一个集合名词,其包含内容广泛。《辞海》中对“军事’’的定义为:一切直接有关武装斗争的事。如国防建设、作战行动、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等①。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的解释是一切与战争或军队有关的事项的统称。回因此,作为“软实力”的定语,此处的“军事"也应该被看作是一个集合名词,其范畴可以用图2—3表示。。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851页。。左清华:‘国际军事法概念新解》,‘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8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理论基础初探军事概念的范畴(图2—3)军事软实力的基础是各种军事资源。而任何力量资源都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部分,军事力量也不例外。有形军事资源包括军事装备水平、军事科技水平、军队训练水平等:而无形军事资源则包括国家的军事战略、对外军事交流、军队制度与文化、军人的价值观等等。所有这些划分所依据的是各种军事资源本身的物理属性,那么这种划分是否合理呢?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著名的“克莱因方程"加以判断。由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副局长、国家情报与研究局局长、乔治敦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雷·克莱因(R·S·Cline)提出的“现代综合国力方程”最为中国的军事软实力研究者所推崇,其公式如下:PN=(C+E+M)×(S+哪其中,PN为综合国力指数;C为基本实体,由人口和领土面积构成;E为经济实力,由GDP、能源、关键性非燃料矿物、工业生产能力、食品生产能力和对外贸易总额表示;M为军事实力,用一国所拥有的战略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之和表示;S为战略目标,是指在国际环境中要达到的政治目标、需要保护的国家利益等;w为追求国家战略的意志,是指一个国家动员其国民支持政府的国防和外交政策的能力。∞我们尝试将克莱因国力方程的范围缩小至军事范畴之内,不难发现,对于总体军事实力而言,乘号左边所代表的有形军事资源是一国军事实力的基础,而乘号右边的无形实力资源则起到了军事实力倍增器的作用。由此,也可从一个侧面证明我们对于“军事”概念的划分是拥有其合理性的。尽管如此,并不能简单的将无形军事资源与软实力资源等同起来。由于原有实力与资源关系体系的混乱,奈在其大部分有关软实力的著述中都将军事范畴内的无形资源进行了人为分割。他认为一个国家决定参与维和行动是一项能加强该国软实力的政策,又提到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在反对美国战争政策的同时又青睐于美国的科技。但是奈并没有把维和行动这一本来就由军队、警察等暴力机构参与的活动归入军事领域,同时,在其诸多有关科技产生吸引力的论述中,也没有对“科技"概念是否包含“军事科技"的部分加以说明。而在奈明确提及军事力量的部分,他认为,那种认为“军事资源只能产生硬实力”的论调是错误的。一提到硬实力,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坦克、战斗机和导弹,但是军事实力和能力有时也会创造软实力留。显然,在这里,奈将“军事力量”西杨春长、刘戟锋主编:‘论军事软实力——兼论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6页。。Josephs.NyeJr.,7hm七Agc,加jsc归PDwe.r,Fa旷哟nPD^fc”lMarch2006.17 军事软实力的理论基础初探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狭隘的定义为“硬实力一,其本意是特指笔者所谈军事范畴中的“有形力量”。即便是如此,奈也仍然承认,军事力量也可以产生软实力。按照传统概念上的理解,奈的论述与其软实力概念显然是自相矛盾的,但若考虑到广义的“军事"范畴,并将之放在新的权力与资源“三维结构”体系中加以考量,则矛盾自可化解,而这种结合正是军事软实力理论推导的途径。2.3.2军事软实力理论推导诚如前文所言,软实力的衡量标准并不强调实力资源的非物质性。按照新的资源与实力的“三维结构”体系,软实力与无形实力资源之间的绝对关联已经不复存在,因此,无论是无形实力资源还是有形实力资源,都可以在适当的环境下作为软实力资源或潜在软实力资源而存在。而具体到军事领域,传统意义上的有形军事资源也因此获得成为软实力资源、发挥软实力效力的理论可行性。另一方面,在广义的“军事”概念下,作为军事实力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无形军事资源则可以完全纳入“三维架构”中的无形实力资源范畴之中,更加具有与软实力相关联的先天优势。具体而言,既然“软实力"与“软实力资源’’是动态概念,那么“军事软实力"和“军事软实力资源”在其范畴之内无疑也属于动态概念。一方面,对于无形的军事资源来说,当一国的军事战略或军事政策由于其先进性与合理性而获得他国青睐甚至引发他国纷纷加以效仿之时,则此时的军事战略与政策属于潜在的“软实力资源”范畴,其对该国“军事软实力”甚至国家整体“软实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最为明显的例子便是1990年海湾战争之后,美军针对自身实际情况所掀起的“新军事变革”,最终演变为了全球性的探讨如何向美军学习的“新军事变革”。在这场变革过程中,美军作为世界军事领先者的地位和形象被重新加以确立,其影响深远。此外,积极合理的对外军事交流活动、联合培训计划等等则对“软实力”的提升也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合理的军事交流与合作可以对项目参与者的思想观念乃至意识形态产生有助于己方的塑造作用,从而可以提升己方形象,有助于培养己方支持者,最终有助于己方“软实力”的增强。此外,先进的具有吸引力的军事文化和价值观,当其通过某些途径(诸如宣传、交流等等)对他者产生吸引力或者塑造作用时,则也可以划为潜在的“软实力资源范畴",有助于该国“软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就有形的军事资源而言,一国有形军事力量的先进与强大必然会对弱者产生吸引力。奈不止一次提到奥萨马·本·拉登的一句话:能够吸引人们的是强壮的马而不是瘦弱的马。一部运转良好的军事机器能够成为仰慕的根源。∞美国军事力量在海湾战争时期的突出表现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的震惊与艳羡,之后在各国掀起了研究美军、向美军学习的高潮,认同美军发展与改革的思路,美军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各国军队建设的目标和榜样。此时的军事力量便可作为“软实力资源”来看待,其对美国总体“软实力"的影响是积极的。相较于有形军事资源本身的强弱,军事力量的运用是否得当对于“软实力一的影响往往更为明显。这也是奈一直强调的。将军事力量运用到诸如抢险救灾、人道主义援助、国际维和行动等等方面要远比将其单纯运用与战争更有利于国家“软实力’’的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海军通过赴亚丁湾的护航行动,除了对自身实战能力、适应能力是一次难得的训练与考验之外,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中国“军事软实力”乃至国家整体“软实力”的提升都有着重大的积极∞JosephS.NyeJr.,功『n七Ag口『仃:蹄Power,Fore忉只D岫,,1March2006.1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理论基础初探意义。而先进的军事科技是强大的军事力量的主要支撑,同时也是属于奈所提到的能对外产生吸引力的“先进科技水平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一国的先进军事水平为他国所仰慕时,无疑也可以归属于“软实力资源"之列。至于其他诸如军事情报等等,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划归“软实力资源”范畴。例如奈就曾提到过,与友好的外国情报机构发展相互信任的长期关系能强烈影响其他国家对美国和事实的看法。如果软力量也包括塑造他人的看法,共享情报则是重要的软力量资源。。上述分析表明,一方面,无形军事资源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转化为军事软实力资源并对军事软实力的产生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尽管传统意义上的有形军事资源仍是军事硬权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军事硬权力的重要支撑,但是,通过对有形军事资源的适当的运用尤其是当“受众”对于施加权力的效果持有正面的积极态度时,有形的军事资源也能转化为军事软实力资源并进一步发挥军事软实力的作用。至此,军事软实力理论推导中看似矛盾的军事与软实力问题在资源与实力的“三维架构”中得到了初步的解决。这也正是军事软实力存在的理论基础。2.3.3军事软实力的概念和判断标准为了更好的理解和使用军事软实力思想,在前文有关军事软实力的理论推导基础之上,我们有必要对军事软实力的概念以及判断标准等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界定。当前,有关军事领域的软实力问题的论述在学界并不多见,且仅就目前中国学者而言,还存在一些对军事软实力基本概念的误读和过分延展的现象。目前能够看到的仅有的几篇国内学者有关军事软权力理论的文章中,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这种误读和过分延展现象。如黄建国将军事软权力定义为“将物质与人力资源转化为有效战斗力的能力,是用非强制手段影响与塑造别国的能力,是间接形成威慑与打击能力的实力”,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将军事软权力分为凝聚力、吸纳力、创新力、整合力以及辐射力五个方面。圆如果将其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思想相比较,不难看出,黄文中提到的“将物质与人力资源转化为有效战斗力的能力"、“间接形成威慑与打击能力’’等等,其实都不符合奈对于软实力的定义;汤光鸿利用克莱因国力方程式来作为解读“军事软权力”的工具,他认为,我军的“软权力"建设除了人们所熟知的战斗精神、军事作风外,还应包括谋略力、组织力、文化力、外交力等方面。固如果仔细研读会发现,汤文中提到的诸多方面大部分应当属于军事领域中的无形军事实力范畴,事实上是无法简单的将二者等同的;而李志东有关军事软权力的理论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李文中提及的美军重视战时心理作的战事例显然应该属于约瑟夫·奈的“威胁"和“引诱”范畴,而通过提高美军官兵文化素质加强部队战斗力和重视国防教育工作增强军事荣誉感和使命感等④论述是否属于军事“软权力”的范畴,笔者认为尚有待商榷。缺乏一个全面的、具有说服力的军事软实力的定义是当前军事软实力研究中∞[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一世界政坛的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口黄建国:《军事软实力理论>,‘当代军事文摘》,2005年第4期,原文摘自‘国防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汤光鸿:‘必须重视我军“软实力”建设》,‘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田李志东:‘美军“软实力”建设与运用》,‘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7年2月. 军事软实力的理论基础初探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最主要的问题。军事软实力归根结底仍然是以经典软实力理论为蓝本,因此,只有在回到“软实力"思想本身去寻找理论根据的基础之上,才能给出军事软实力一个更加严谨,科学的概念,使之更具说服力。而这也正是前文论述的目的所在。结合前文完善后的软实力“三维体系’’、衡量标准,在考量了诸多版本之后,笔者将军事软实力定义为:一国军事力量通过非强制手段,利用军事资源本身所产生的以及在军事实践中创造和逐步形成的军事软实力资源来塑造和影响目标对象,使目标对象对该国持有正面回应,从而达到国家军事战略目的的能力。这一定义,包括了三个衡量军事软实力的基本准则,即军事软实力的资源、作用方式,以及效用性。军事软实力的第一条衡量准则是军事软实力来源于潜在的军事软实力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有形军事资源和无形军事资源两部分。军事软实力的范围仅限于与军事力量和事务相关的领域,这也是军事软实力区别于文化软实力或者制度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军事软实力的第二条衡量准则是对于军事资源的运用应具有非强制性和非欺骗性。也即是通常讲的对于“硬”实力的“软”使用。虽然对军事资源的强制性使用是军事实力发挥作用的主要渠道,但只有对军事资源的非强制性运用才算是发挥军事软实力的唯一途径。而对于军事资源运用过程中非欺骗性的强调则是为了将军事软实力的行为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战、宣传战等以欺骗为手段而达到军事目的的军事行为相区分。约瑟夫·奈在定义软实力时着重强调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者利诱的方式改变他方行为,从而使己方得偿所愿的能力。∞军事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必须将自身的作用方式与欺骗、利诱区分开来。军事软实力的第三条衡量标准是军事软实力要具有效用性。这包含对己和对人两个维度。对己而言,国家和军队作为权力的施动者,必然有着自身的利益诉求。这些诉求包括确立和巩固国家在世界军事发展中的领导地位,改善军队和国家形象,获取制定军事发展与军事战争行为模式与规则的能力,以及达到国家和军队的各种战略目的等等。当军队作为施动者施加权力影响后,自己的利益诉求应该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发展和实现。而对权力的受动者而言,应该对此权力影响持积极正面的态度,甚至会主动迎合施动者的利益诉求或在客观上有利于权力施动者目标的实现。只有当某一军事实力同时满足以上三条标准时,这种实力才属于军事软实力的范畴。至此,从经典软实力思想到军事软实力的理论推导与建构已经基本完成,其定义与判断标准也已明确。诚如前文所言,在资源与实力的三维体系中,几乎所有的军事资源都有可能被当作潜在的军事软实力资源来看待,这就决定了军事软实力的范畴极为广泛。但这并不意味着军事软实力范畴的宽泛化。在符合军事软实力定义和判断标准的前提下,从无形军事资源到有形军事资源的各种因子如何才能属于军事软实力的范畴,作为潜在的军事软实力资源并最终影响到军事软实力的消长成为了下文讨论重点。∞J∞ephS.NyeJr.,功加七一g口加:S矾Pow∞Fo哟nB嘶,1March2∞6.2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范畴第三章军事软实力的范畴:基于无形与有形军事资源的视角3.1无形军事资源与军事软实力如同“无形实力资源"之于“软实力一一样,。无形军事资源一也是“军事软实力”最为重要的潜在实力资源。一国国家军事软实力资源的一系列构成要素中,具有国际视野的军事战略、具有前瞻性的制度设计、具有大局观的军事外交以及较为优秀的军事文化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国家间军事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上述因素与出众的军事硬实力相结合,透过学术交流、大众传媒甚至军事行为本身可以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在无形中对他国产生吸引力、使他国对本国的战略与制度产生认同或模仿,从而为提高军队和国家形象、获取军事变革以及军事制度的制定能力以及确保军队与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军事软实力的重要来源。3.1.1军事战略3.1.1.1军事战略的定义具有国际视野的军事战略对于一国军事软实力的塑造影响最为深远,相对于军事外交、军事制度、军事文化,它的影响往往是更深层次的,更具战略意义的。为什么一种具有国际视野的军事战略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它与军事软实力的关系如何?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回归于对“战略’’一词的剖析之中。在“战略"一词中,“战”即战争,“略”即谋略、策略,仅从字面来看,“战略"即与军事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事实也是如此。战略观念最早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军事实践而产生的,而这种实践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就开始了。由于不同的社会群体通常会有不同的利益,因此它们之间的互动常常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有战争,人们就会设想如何谋取胜利,这样,“战略观念"就出现了。∞在世界历史上,虽然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战略思想分属两个不同的体系,但其相似点都在于产生于战争之中,脱胎于军事战略。在中国古代,祭祀与战争被认为是国家的两件主要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由于军事事务是国家的主要大事,因此战略观念与战略家就应运而生,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按照史书的记载,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一位著名战略家是姜尚,亦称吕尚、姜太公,他在周朝取代商朝的历史变革中起了重要作用。司马迁说:“周西伯昌之脱菱里,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又说:“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罾就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家而言,第一位完整提出战略理论的伟大人物无疑是孙武。在当今的世界战略学界,《孙子兵法》是得到公认的最早和影响最久远的战略学著作,素有“兵学圣典”之称。该著作所阐述的战略理论体系,强调了军事事务的极端重要性,即“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对于指导战争,该书强调了战略的重要性,即“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作为中。李少军主编:‘国际战略报告:理论体系、现实挑战与中国的选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1478一1479页。 军事软实力的范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国古代战略学家思维的结晶,标志着中国古典战略研究进入了一个成熟期。回在西文中,“战略’’一词的起源是希腊文strategos,该词的原意是“将军一(general)。体现军事职务的“将军"一词,尽管在其后~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并不具有“战略”的含义,但它毕竟与战略观念的产生直接相关,因为它与战略观念都是人类社会的战争活动的产物。将军要在战争中谋求胜利,就必须要运用谋略,这样就必然会推动战略观念的发展。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战略观念最早产生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较为发达的地中海地区。∞在这一地区,曾发生过一系列重大战争,如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两次布匿战争等。在这些战争中,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军事战略家。与中国不同,在西方的早期文明中,没有出现像中国古代那样多的军事学著作,记述当时人们的战略实践和战略观念的主要是史学著作。进入中世纪之后,西方文明中才出现了少数军事学著作。@直至近代,军事学著作才有了系统的和比较大的发展。在西方的早期历史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尽管它的记述没有抽象成为如《孙子兵法》那样的战略学专论,但它完全可以与中国同时代记述战略实践与战略思想的史书相媲美。到了中世纪晚期,伴随着文艺复兴的浪潮,西方的战略思想也复兴了。马基雅维里(NiccoloMachiavelli,1469—1527)作为一个代表人物,其著作就是这一复兴起点的标志。回在马基雅维里的研究中,尽管没有使用“战略"这个概念,但他对战略学发展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恩格斯曾称马基雅维里为‘‘第一个值得一提的近代军事著作家’’。@马基雅维里所阐述的战略思想,为现代战略观念的产生做了必要的准备。卿现代战略观念的形成,是古典战略思想长期发展的结果。如果说在世界范围内古典战略思想的产生是以中国的《孙子兵法》为代表,那么现代战略观念的形成则是以欧洲的拿破仑战争(Napoleonicwars,1799—1815)为标志。在这场战争中所出现的辉煌战例,正是18世纪下半叶以来欧洲政治一军事形势发生变革和军事战略研究得到发展的结果与体现。事实上,正是拿破仑战争的成功的军事战略实践,为现代战略观念在西方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历史条件。克劳塞维茨被西方学者尊称为“现代战略研究之父",其代表作《战争论》(Onwar)则被称为“战略的圣经’’。克劳塞维茨论证了战略的基本概念。他所提出的战略界定是这样的:“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因此,战略必须为整个军事行动规定一个适应战争目的的目标,也就是拟制战争计划;并且必须把达到这一目标的一系列行动同这个目标联系起来,也就是拟制各个占据的方案和部署其中的战斗。”。现有的战略界定,从内涵上来讲,大体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其中狭义的界定是把战略界定在军事范围,即战力就是指军事战略,它仅仅与战争相联系。例如,《国际百科全书》(EncyclopediaInternational)就把“战略”界定为“有∞李少军主编:‘国际战略报告:理论体系、现实挑战与中国的选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o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战略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o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战略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o参阅钮先钟:‘现代战略思潮》,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版,第36、4l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5—446页。o李少军主编:‘国际战略报告:理论体系、现实挑战与中国的选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6页。o[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75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范畴计划地运用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来确保实现战争的目标”。①《格罗里埃学术百科全书》(Gr01ierAcademicEncyclopedia)认为,广义地讲,战略是通过对军队行动进行计划、协调和一般指导,来实现政治、军事的总体目标。@由此可见,军事战略自古以来就是战略的应有之意,是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战略本来只同战斗有关’’。@同时,它又与国际政治联系密切。军事战略影响的往往是战争的所有参加国,通过战争这一手段,最终对国家间关系产生深远影响。不可否认,制定军事战略的初衷便是为国家和军队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谋略,以使其处于战争的不败之地。但是,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军事战略,往往可以通过非战争途径提高军队和国家形象、获取军事变革以及军事制度的制定能力,从而达到确保军队与国家领先地位的作用。杰出的军事战略规划应立足于当前世界军事发展的最前沿、着眼于未来军事变革的总趋势,是对国家军事发展乃至整个国家发展方向的战略性规划。它所散发出的魅力来自于其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这种魅力经由军事力量建设与使用的杰出效果而增强,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得以传播,在国际范围内获取艳羡乃至认同,进而成为潜在影响最为深远军事软实力资源。如同军事软实力建筑在军事硬实力的基础之上一样,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往往只有少数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大国和超级大国才有能力和意愿制定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军事战略规划,并促使其转化为军事软实力资源,其中作为世界头号军事霸主的美国无疑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其新军事变革以及国防转型战略也成为军事战略对军事软实力施加影响的最好例证。3.1.1.2新军事变革新军事变革是美军最为重要的军事战略规划。它们是美军在冷战结束后和新世纪到来之时针对世界安全形势新情况、新任务而对美军下一步的发展和改革制定的长期战略规划。尽管它们最初仅仅是美军立足自身而提出的发展战略,但是却因其是着眼于世界局势的发展,具有无与伦比的前瞻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故而很快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关注,最终引发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变革和国防转型潮流,并在客观上巩固了美军在这场变革中的领袖地位。“新军事变革”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翻译而来,原文为RevolutioninMilitaryAffairs(RMA)。1991年的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及战略学界开始出现关于RMA的论述。固但事实上,最先提出新军事变革理念的国家却是苏联。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基诺夫和总参谋长奥尔加科夫元帅便提出了新军事变革的概念。他们预言,新技术将会引发一场新的军事革命。精确制导技术、军用激光器、新式侦查器材、自动化指挥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无人飞行器等,将彻底改变未来战争的作战式样。基于精确制导技术和新物理原理的武器将取代核武器,成为战争中的重要打击力量;以火力系统为主的对抗将让位于信息系统为主的较量;围绕雷达、通信和光电系统的电子战将在未来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门cyIdbpI}d胁fn£ema酊o,,口J,LexiconPubIications,VoI.17,1982,p.305.。李少军主编:‘国际战略报告:理论体系、现实挑战与中国的选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6页。·[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75页。。熊光楷:‘论世界新军事变革趋势和中国新军事变革>,‘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9页。 军事软实力的范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国由于当时苏联的政治体制、经济实力等诸多条件受到限制,因此,尽管苏联的军事领导人敏锐的观察到了世界军事发展的这一趋势,但是并没有及时付诸实施,所以,数年之后,美国成为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起国。新军事变革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便已开始。在两极格局解体、人类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的大背景下,美国率先提出了有关RMA的问题用以解决后冷战时期美国军事力量转型的问题。由美国发起的新军事变革的实质是信息化革命在军事领域的反映,目标就是要把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队改造成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队。新军事变革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革新”、一个“转变”。四个“革新”也就是:革新军事技术,推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革新体制编制,重新编组军队的结构;革新作战方法,以发挥信息化装备的优势;革新军事思想,以新的理念谋划作战与军队建设。一个“转变”,就是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革新,推动战争形态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方向演变。从老布什政府时期的“区域防务战略’’概念到克林顿政府时期的“有选择地灵活参与战略”以及后来的跨世纪的“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新军事战略方针,再到小布什政府时期的“以实力求和平”,必须建立一支“无可匹敌”的军事力量,必须准备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战争“的战略思想,冷战后美国政府每次军事战略的变化总是代表着其新军事变革的进一步推进。美国针对于其自身发展而发起的新军事变革,是美军将领从世界军事发展的大局出发,立足于21世纪的发展趋势而制定的,具有无与伦比的前瞻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其成果和效用通过美国在冷战后的几次局部战争加之广播媒体的宣传作用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继美国之后,俄罗斯、欧盟、德国、日本、印度、中国等军事大国纷纷开始着手对美国的新军事变革理念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吸收和借鉴,最终推动了新军事变革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展。苏联解体之后,虽然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绝大多数军事财产,但是由于经济和综合国力已远远不可与苏联相提并论,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大幅缩水。目前俄军总人数为120.7万人,居世界第四位,但仅相当于当年苏军总人数的1/4。苏军曾经拥有6万辆坦克,如今俄军只有2万辆左右;苏军有作战舰艇1200艘,如今也只剩一半左右。俄军事专家评估,俄军力比苏联时期总体下降一半左右。⑦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10年转型期的“阵痛”,进入21世纪的俄罗斯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但军力整体大幅落后于美军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美军如火如荼的新军事变革,俄罗斯也开始多面出手,迎头追击。俄军认同了美军关于精简军队,强化协同作战的建军思想,按照《2001年一2005年俄军建设五年规划》,此间俄军裁减36.5万人,其中主要是压缩后勤和指挥机关等不直接参战的单位人员规模。根据俄联邦安全会议的决定,俄军由原来的4个军种改为海陆空3个军种和战略火箭兵、航天兵、空降兵3个兵种。其目的就是通过降低开支、精简机构,使俄军最终成为高效、机动、灵活和战斗力更加强大的军队。与此相对应的,近10年来,俄军频繁调整自己的军事战略,但是习自于美国新军事革新中重视军事科研,强调以科技建军、科技强军的传统却从未改变。俄罗斯将军火出口的利润几乎全部投入到高精尖武器装备的研究之中,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费用在其国防投入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在2002年度国防预算中,俄将其人维持费和部队发展费用从2001年的7:。陈治平、王春茅:‘新军事变革条件下俄罗斯军事高等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第89页。毒高红卫、陶春;‘后现代战争与世界新秩序>,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2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范畴3调整为5.6:4.4,在2005年使这个比例达到3:7。如今,俄罗斯这一政策己初见成效,“白杨一M”战略导弹、“布拉瓦"导弹、“拉达"级潜艇、T一90坦克等一大批新装备开始出现并陆续装备部队∞。尽管现在的俄军距离新军事变革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但是其师法于美军新军事变革战略的做法已经初见成效。为应对美军的新军事变革,欧盟吸收了其重视信息时代军事科技研发、强调灵活、机动、高效的中等建制军队建设的理念,加快研发战略投送、情报侦察和精确制导三大类武器装备,准备生产100架A一400M远程运输机,发展“欧洲战斗机”和“伽利略"导航定位卫星,力争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欧盟加快组建快速反应部队,继2003年完成建立6万人的欧盟快反部队的任务后,2004年2月,法、英、德又宣布组建一支人数更加精干、反应更加灵活、启用更加方便的欧洲快反部队,作为欧盟快反部队的重要补充。德国国防部则推出了一项旨在彻底进行军事改革的庞大计划,根据德国政府2004年2月向联邦议院提交的德国军队改革方案,德国军队的改革将以建设一支更加灵活机动、以轻型装备为主以及质量更加优良的军队为目标,创建一支由“干预部队”、“稳定部队”和“支援部队”构成的新型结构的军队。军队人数将从目前的32.4万人削减至25.5万人,但危机反应部队的人数从目前的5万人扩大到15万人;主战坦克的数量将大幅度削减,节省下的上亿欧元将投入到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发和采购中去。罾相比之下,日本对于美国新军事变革的军事战略的把握较其他国家更为容易。由于受到《和平宪法》的制约,尽管日本早就成为世界第二大军费开支国家,但是其军队规模有限,因此,长期以来日本军队一直有重视军事科技研发,走科技精兵的路线。在新军事变革浪潮中,日本继续加大武器装备自主开发和基础性科研的比例,使科研开发经费逐年增加,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大大超过军费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自卫队也少量裁减员额,调整编制体制,优化部队结构,做到机构简化、职责分明、指挥关系明确,从而提高了自卫队的工作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掣印度和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两个大国,也都在积极学习美国新军事革命理论的基础之上,推进本国的军事战略革新。印度大幅增加军费开支,不断增大军购力度。英国“隼”式教练机、以色列“费尔康”机载预警雷达系统、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米格一29舰载机等一大批新式装备进入印度庞大的武器库中,有力的推进了印度立足于先进军事科技与装备的军事改革进程。实际上,中国很早就注意到新军事变革的问题,1991年海湾战争后便提出了要重视研究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问题。2003年5月23日,胡锦涛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有关新军事变革专题时就强调要加强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研究,把握趋势、揭示规律,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回中国的新军事变革紧紧抓住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主脉络,强调加强军队改革,建立精干、高效、训练质量高的小型化武装部队,加大对军事科研的投入,努力获得包括C4ISR系统在内的先进技术,力争实现部队机械化和信息化双目标的达成。总体而言,发端于美军的新军事变革已经由于其前瞻性、合理性而形成了席。高红卫、陶春:‘后现代战争与世界新秩序》,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5、99页。。熊光楷:‘论世界新军事变革趋势和中国新军事变革》,‘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14-1s页。。刘志清:‘日本的新军事变革》,‘学习月刊》,2008年第6期下半月,第9页。。熊光楷:‘论世界新军事变革趋势和中国新军事变革>,‘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8页. 军事软实力的范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卷全球的改革浪潮。作为美军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军事变革产生外溢效应是基于其内生的先进性,在发展为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的过程中,其手段没有明显的“硬推送”,而表现为一种基于吸引力的“软传播”,带有非强制性色彩。同时,这种传播对于美军而言又有着深远的意义。第一,新军事变革由美国发起,并由于其内在合理性与前瞻性而产生外溢效应,最终掀起全球新军事革命浪潮,其实质是世界各国对于美国军事战略思想的认同。第二,美军开启了新军事变革,新军事变革也塑造了美军领先于世界的正面形象。在全球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下,世界各国都在从向美军的学习中寻找自身的新军事变革之路,这种建立在对美军新军事变革战略的一致认同基础之上的学习多对美军持有肯定、艳羡之意,鲜有批评、反思之声。即便没有通过战争、军演等硬实力的展示,美军仍然透过新军事变革维持了其积极进取、引领世界军事发展潮流的正面形象。第三,新军事变革的扩散,向世界传达了美军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世界军事的领袖地位的信息,在引起他国艳羡的同时,也从战略层面展示了美军强大的威慑力量,客观上有利于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保持。军事战略之于军事软实力,犹如思想观念之于软实力。作为无形军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球视野和前瞻性合理性的军事战略对于国家军事软实力而言有着宏观、深远的影响。而在制度层面,具体到微观视角而言,先进军事制度也会在特定情况下对军事软实力产生重要影响。3.1.2军事制度军事制度,即组织、管理、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制度。主要包括:国家的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国防经济体制、武器装备发展的管理制度、兵役制度、动员制度、国防教育制度和民防制度,军队的组织体制编制、训练体制、政治工作制度、人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后勤保障体制和称谓、标志的规定等。一般由国家(或政治集团)及其军队制定,以法律、法令、条令、条例、规则等规范性文件颁行。军制属于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受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水平和战争局势、战略方针、武器装备、军事理论以及民族、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优秀的军事制度设计往往着眼于世界军事发展的总趋势,利用前瞻的、合理的制度设计,为一国军事力量的发展提供有效、可行的制度保障。于此同时,优秀的军事制度还可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通过交流、学习与合作,军事制度的内涵、设计理念等等可以走出国门,有利于军队和国家的形象塑造、有利于军事领导地位的保持,从而起到增进国家军事软实力的作用。新中国的军事制度设计很大程度上依靠来自于苏联的设计经验,这其中自然有当时特殊的国际政治背景和意识形态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当时苏联的军事制度经过一战与二战的战火洗礼,成熟、合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制度设计之一,因此,新中国军事力量从创立之初便师法于苏联,受其影响颇深,直至现在。以中国的军事工程技术教育体制建设为例。抗美援朝战争激发了中国创办军事工程技术院校的决心,同时也加剧了中国争取苏联援助的迫切性。一方面,美军在朝鲜战场上使用高技术兵器和现代军事战略的先进性极大的刺激了新中国的军事将领和领导人。面对战争中,中美两国所表现出的巨大差距,中国军人意识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性。另一方面,苏联军队作为当时唯一可以与美国相抗衡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范畴的军事力量,其军事体制所体现出的优越性使得它早己成为苏东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模仿的典范。所以当斯大林提出为了适应现代化战争、建设现代化军队,中国有必要组建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院的建议时,毛泽东欣然接受。1952年6月,朝鲜战争尚未结束,毛泽东便将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黄埔军校一期学员陈赓从朝鲜战场调回,创办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工程技术学院,即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啦中国的请求,1952年7月下旬,斯大林派遣由列宁格勒莫热斯基军事航空学院副院长瓦其姆·伊凡诺维支·奥列霍夫(B.H.OpexoBa,1902—1957年)中将率领的有空军、海军、炮兵和装甲兵等方面的军事教育家组成的代表团一行11人到达北京,“协助设计筹办军事工程学院"。圆就苏联帮助创办的军事院校对中国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发展产生的影响而言,如果说培养高级军事指挥军官的典范是黄埔军校、南京军事学院的话,那么,培养高级军事工程技术军官的典范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莫属,而在创办军事工程学院过程中所得到的苏联援助,无论是涉及学科领域之广、理论或技术水平之高、还是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都是史无前例的。四而事实上,不仅仅是哈军工,苏联顾问对整个中国在朝鲜战争期间所创建的军事学院的帮助是巨大的,苏联对中国军事教育体系也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在苏联的指导和帮助下,新中国的军事教育体制都具有非常浓郁的苏联色彩。而苏联对华派遣顾问和专家对苏联形象和在华影响也是极为巨大的。通过苏联顾问和专家的卓越工作,从军队到军事院校再到军工企业,苏联的相关军事制度设计、军事思想、理论、战略乃至思维方式都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这种吸引所导致的普遍认同甚至在某些方面上升到崇拜的程度。例如在1950年8月海军建军会议的总结上,海军领导人就提出对苏联海军要“全面地学’’、“成套地学"。彭德怀也1952年12月24日的全军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联席会议上赞誉苏联军事科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科学”,苏联军队是世界上第一等的军队,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够由此可见,这种影响是隐性的、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又是极为深远的。应该说,直至现在中国军队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影响,无论是军队体制、训练体制、研发体制还是教学体制都处处留有苏联时期的烙印。而很自然的,苏联的军事影响力和吸引力也因此从另一个层面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苏联的国家形象也随之得到树立和增强,其在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地位尤其是在军事领域的领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可以说,苏联合理的、具有前瞻性的军事制度在当时为苏联的军事软实力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军事制度作为一个国家内生性的制度设计,并不能视为军事软实力的主要来源。它作为一种潜在的军事软实力资源,其发挥软实力作用的门槛是较高的。优秀的制度设计要由强大的实际军事力量作为证明和支撑,并通过大众传媒、网络电视甚至军事交流等诸多渠道进行传播,因此,历史上依靠优秀的军事制度设计来获取军事软实力的国家往往局限在少数军事强国与大国范围之内。而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最能直接、迅速提升其军事软实力的途径则在于∞李懋之:‘陈赓将军受命创建军事工程学院》,‘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回忆史料(1953.1988)》,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赵阳辉:‘19s3_1966年的哈尔滨工程学院——刘居英院长访谈录>,‘中国科技史料》,2004年第4期。口赵阳辉:‘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建与苏联援助(19s2.1953)),‘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霉赵阳辉:<中国现代军事院校的创办与苏联援助》,‘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第5期。蛐王亚志回忆,沈志华、李丹慧整理:《回顾与思考——19so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若干问题(之二·中)>,‘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3期,第5争57页。 军事软实力的范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外交。3.1.3军事外交3.1.3.1军事外交的定义“军事外交”与“军事软实力"概念一样的由中国学者首创,1998年,“军事外交"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国国防部发表的《中国的国防》白皮书这一官方文件中。白皮书使用了“中国军队积极参与多边军事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军事外交’’的提法,∞并在2004年的白皮书中再次提及此概念。此前,西方学界曾使用过“防务外交(defensivediplomacy)"、“强制外交”等概念,并以外交和军队的关系、军队的外交作用为主题进行过相关研究,但在中国提出“军事外交一一词之前,几乎没有西方学者使用这一术语。@在我国,军事外交被认为兼具执行国家国防政策和外交政策的双重功能,它是指在根据国家总体发展目标制定的国防政策和外交政策执行过程中,国家军事部门的对外交流合作活动。∞由于军事领域的特殊性和军事外交的复杂性,目前对于军事外交活动的分类尚不成熟。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军事外交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军事外交大体分为普遍性军事外交、交流性军事外交与合作性军事外交三类。普遍性军事外交包括根据安理会的要求进行的军控和裁军等相关领域的谈判和磋商,参与军事有关的国际规则、协议的创制、草拟和修订,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以反恐、海上搜救等为目的的联合军演等。交流性军事外交包括开设武官处、军事人员交往、军事留学生交换、舰艇交换访问、观摩军事训练和演习等。而合作性军事外交则包括国防产业和技术协作、军事贸易、军事情报交流、联合军事演习、共同战术开发,提供军事基地、军事地形测量和地图制作、防卫费用分担等。@应该说,这种分类有一定合理性,且奈所提及的几种军事对软实力的作用方式,也大部涵盖在此军事外交的范畴之内。但是现实使用与学术探讨往往存在一定差别。例如,在新开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官方网站中,有单独的军事外交板块设置,其中包括中国军方与世界各国的军事出访与来访,军队交流以及军事留学生交流等内容,而将军队建设、军事行动、军控裁军以及国防科技等做作为与军事外交并列的板块进行设置。因此,就中国官方而言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采用的是一种狭义的军事外交的定义。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日渐深入,许多以往看似单纯的军事行为都具有了一定的“外交"属性,但不能由此简单的将其归为“军事外交"的范畴,否则会导致“军事外交”概念的宽泛化。要判断一种军事行为是否属于“军事外交”的范围,应该注重考察其行为主旨是否具有“外交”因素,从而将那些附带产生“外交"效应的行为与“军事外交”活动有效地区分开来。因此,笔者在本节中所讨论的“军事外交”同样采用了一种较为狭义的分类方式,即排除包括维和、国际救援、联合军事演习以及战争行动在内的对军事力量进行实际应用的军事行动,而着重关注于军事磋商与合作(包括国际军控与裁军、全球和地区安全磋商、非传统安全合作等)、军事交流(包括军事出访与来访、军队交流与培训、军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第4章,1998年。。韩献栋【韩】金淳洙:‘中国军事外交与新安全观》,<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2期.o韩献栋【韩】金淳洙:‘中国军事外交与新安全观》,‘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2期。。韩献栋【韩1金淳洙;‘中国军事外交与新安全观》,‘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2期.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范畴留学生派遣等)等更具有“外交一属性的军事行为的探讨。一尽管相对于军事战略和军事制度而言,军事外交对于军事软实力的影响范围小、时间短、程度浅,但军事外交却是当今世界各国施展或增强军事软实力的最主要方式。这是因为,一方面,军事外交的常态化与频繁性决定了其作为国家军事战略、制度、文化乃至军备水平等军事资源对外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对于一般国家而言,提升军事软实力不能像超级大国那样依靠自身强大的军事装备实力、科技实力产生吸引力或者通过频繁的军事行动展现其军事机器的高效率而引人艳羡。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军事外交作为一种合理、柔性的使用军事能力的主要方式,其对目标国家所产生的塑造和影响对于达到提升军事软实力和国家整体软实力的战略目的能力显得极为重要。对于这一点,作为创造“军事外交"概念的中国,体会更加真切。近年来,在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的指导下,中国的军事外交在军事磋商与合作以及军事交流等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对于中国的军事软实力建设贡献了较大的力量。下面,笔者将通过对中国在军事磋商与合作以及军事交流等领域的具体实践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军事外交在促进军事软实力建设过程当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3.1.3.2军事磋商与合作军事磋商与合作是指由军方代表参与的或者涉及军事与安全领域的区域性或全球性磋商与合作,主要包括军控与裁军领域磋商、地区安全与全球安全合作、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合作等内容。对于国家军事软实力的塑造而言,一方面,国家和军队参与国际军事磋商与合作可以尝试通过这类行为获取地区乃至全球安全机制与规则的制定或修改的权力,从一个更为隐性的层面塑造国家的军事软实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充分展现和平、友好、合作的姿态,借以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和军队形象。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积极参与和推动对外军事磋商与合作,特别是在“军事外交’’概念提出之后,中国明确赋予该类行为以“外交”属性,其对于国家军事软实力建设的贡献与日俱增。在军控与裁军方面,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一系列重大的国际军控谈判和磋商,在核裁军、禁止生化武器、防扩散、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以及常规武器控制方面都做出了一系列突出贡献。尤其是主持举办了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其意义重大。通过会谈,一方面为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东北亚地区安全以及国际核军控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也较好的改善了中国在国际和地区安全领域的国家形象,客观上有助于国家军事软实力的提升。以《纽约时报》为例,该报曾在2003年2月2日发表的一篇名为ToChina,NorthKoreaLooksRadioactive的文章中批评中国对朝鲜半岛核问题的消极和自私的态度,然而仅仅过了6个月,在第一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于2003年8月27日在北京举行之后,该报又撰文称赞中国在建立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由此观之,中国在解决诸如朝核问题等地区性和国际性安全问题上积极努力的安全磋商与合作对于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是正面而迅速的,对于军事软实力的建设作用是真实而巨大的。在地区安全合作方面,我国积极参加上海合作组织(SCO)框架下的多边合。JosephKahn,『o曲加o,№m肋r即£∞bRad『o口c亡胁,№wyb睹_r加酷,February2,2∞3.10靶phKahn.ChinomKoreoTallcs:TokingDiplomocyUpstoget№wYorkTImes.蚰暑ust杓. 军事软实力的范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作、高度重视东盟地区论坛(ARF)的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中国与东盟、东盟与中日韩的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深入发展。这些行为,在为构建东亚地区安全机制做出了有益尝试的同时,也向地区与周边国家宣传了我国的安全政策和防御性军事策略,有利于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消除周边国家误解,配合我国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在非传统安全合作方面,中国高度重视国际反恐合作,现已参加11个国际反恐怖条约,并依据条约规定,先后组团到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以色列、巴西、古巴、南非、俄罗斯、巴基斯坦等30多个国家进行双边或多边反恐怖交流,接待了俄罗斯、罗马尼亚、法国、意大利、匈牙利、南非、埃及、澳大利亚、白俄罗斯等17个国家的代表团来访。同时,先后组团或派员到法国、以色列、匈牙利、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十多个国家参加特勤业务培训,参加或观摩各类比赛,进行反恐怖专业技术交流等。先后派遣教练组赴罗马尼亚、阿塞拜疆等国家执教或助训∞。所有这些双边和多边的非传统安全交流,均有助于塑造中国在国际反恐领域内的新形象,提升中国的军事软实力。此外,作为首次参与海外护航行动的国家,中国所提出的多国“分区护航"主张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欢迎和支持。@在200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亚丁湾护航国际合作协调会议上,来自欧盟海军、多国海上力量、北约、俄罗斯、日本、印度等执行联合或独立护航任务的国家和组织的代表就如何在亚丁湾实行分区护航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将在这次北京会议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护航国际合作磋商,争取就在国际海事组织批准的“国际推荐通行走廊”实现分区护航合作达成共识。@“分区护航”的主张是中国在积极参与安全领域的国际机制制定方面所做出的重要尝试,而国际机制的制定能力是军事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长远来看,此次尝试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国军事软实力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相对于军事磋商与合作,军事交流往往更具有主动性和目的性,因而更能显示出国家塑造和增强军事软实力的主观意愿。3.1.3.3军事交流笔者此处讨论的“军事交流"主要是指作为中国传统军事外交范畴中主要内容的交流性军事外交。如果说对于军事软实力而言,军事磋商与合作的主要价值在于参与和获取国际军事及安全规则的修改和制定权力,那么军事交流则更为注重对于国家和军队正面形象的宣传与塑造,同时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和军事战略的需要。时至今日,中国己逐步形成开放、务实、活跃的军事外交新局面。截至2008年11月,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建立军事关系,在109个国家设立武官处,有98个国家在中国设立武官处。近两年,人民解放军高级军事代表团出访40多个国家,有60多个国家的国防部长、总参谋长来访。锄中俄、中美、中日国家间高层防务磋商机制日渐成熟,合作逐步深入,同时,中国与东盟、印度、巴基斯坦以及欧洲国家防务部门的合作也在多层次、多领域中得到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第八章,2009年1月.o黄雪平:‘2009年中国军事外交有四大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站,b丛Q;Z£!皇型§:堕Q鱼:gQ望:£DZajQ!Q盟§£YZ2QQ窆:!!Z2QZ£QQ!皇i!皇≥Q§§鱼3:b!虫,2010年3月13日.。‘中国与有关国家和组织积极商讨亚丁湾海域分区护航》,新华网,http://news.x.nhuanet.com/miI/2009.11/19/content12494251.htm,2010年3月13日。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第十三章,2009年1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范畴中国注重与其他国家间的军事交流与交往。在多次派出舰艇对友好国家进行军事访问的同时,还积极促进自身建设的开放与透明。在新安全观的指导下,中国军队近年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形成了陆、海、空军种齐全、诸兵种兼顾、指挥与技术相结合的开放体系,大大提高了军事训练领域的开放程度。自2000年以来,先后5次邀请外国军事观察员或驻华武官,观摩我军举行的军事演习,同时,2001年以来,我军先后9次派员观摩外军军事演习。从1998年起,中国先后五次发表了中国的国防白皮书,阐述国防政策,增加军事透明。2008年5月,中国国防部正式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新成立的国防部新闻事务局,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发布会、书面发布等方式,发布军队的重要新闻。∞2009年4月新创刊的《中国军队》以及8月20日新开通中国国防部网站都成为了中国积极增强自身透明度、提升开放程度、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努力。扩大军事交流与交往,进一步增进军事透明度的增加,其对于国家和军队形象的重要影响已经充分显现。例如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彼得·佩斯在华访问期间,中国军方坦率、开放的让他看到了“一些从不外露的东西一,使得他对中国军队质疑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佩斯在南京和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时说道:“到目前为止,我在中国所看到的,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们将进一步推进两军的相互了解,携手并进。我坚信两国的未来将更加美好。”圆“当你分析一个国家是不是威胁时,你要看两方面,一个是能力,另一个是意图。中国有规模庞大的军队,但中国没有向美国挑起战争的意图,所以我认为中国不是威胁。一@而作为对外宣传窗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站的上线也赢得了国际媒体的积极好评。英国《泰晤士报》称,中国国防部网站的开通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遵循和实践“公开”政策。美联社说,该网站的信息量将能达到美国国防部网站的水平。共同社说,这是中国军方在使其军队实现现代化的同时,改变其全球形象的公关工作的一部分。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说,该网站的开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外开放的重要步骤。《印度斯坦时报》网站说,这是中国军队的一次飞跃。中国军队试图变得更加透明,并且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公共外交”上。④此外,中国军方极为重视开展对外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扩大军事留学生派遣数量。仅最近两年便向30多个国家派出军事留学生900余名。20所军队院校分别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等20多个国家的相应院校建立和保持了校际对口交流关系。共接纳130多个国家的4000余名军事人员到中国军队院校学习。@军事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军事软实力的塑造作用是隐性而深远的。中国外派的军事交流人员在积极学习和了解外军先进技术与理念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军队宣传自身政策、解释国家战略、塑造自身形象的重要渠道。他们一方面以自己的努力取得优异成绩进而改变外界对中国军人和中国军队的看法和印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与外军交流的机会宣传和阐释中国军队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军事外交的微观层面上为增进军队和国家间友好和互信,消除彼此之间的疑虑与误解发挥了较大作用,可以说,一批批军事交流人员同时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第十三章,2009年1月.口汪杰、姚大望:《朱文泉会见美军参联会主席》,‘新华日报),2007年3月25日.-<美参联会主席佩斯:中国不是威胁》,新华网,b篁自;ZZQ皇型;:5iQbu自9堕:£Q匝Zel!Z2QQZ:QiZ2曼Z£QQ!呈D!曼墨墨墨!曼鱼:垫!匝,2010生I:3月13日。o‘国防部网站开通展现军事透明,外媒积极评价》,新华网,b丛Q;ZZ凸皇型§:!l璺b女aD壁:£Q匝£堕l!ZZQQ呈:Q墨Z21Z£QQ!皇!!!!窒21Q垒呈.3:b!匝,2010年3月13日。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R】,第十三章,2009年1月.31 军事软实力的范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演了军事学员与外交工作者的双重角色∞。由此可以看出,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军事交流,不仅是宣传国家尤其是军队的最好形式,也是增进与外军了解、培养对本国友好的军方人士进而增强军事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军事交流和军事磋商与合作相辅相成,成为了军事外交最主要的作用方式,也是增强和发挥军事软实力的最主要和最为显性的组成部分。相比之下,军事文化由于其作用“门槛’’较高,它对于军事软实力的影响则要隐蔽的多,但同样是不可忽略的。3.1.4军事文化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军事文化作为一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家软实力建设尤其是军事软实力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正如文化的本质是社会经济基础在观念形态的反映一样,军事文化的本质是对军事实践的能动的反映。同军事外交一样,军事文化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军事文化是指为了满足广大官兵的精神文化需求所开展的军事科学文化教育、军事文学艺术、军事文娱体育等军事实践与社会文化的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而广义的军事文化则是指军事实践所创造的军事理论、军事艺术、军事科技、军事制度、军事教育和一切含有文化要素的军事装备、国防设施等以及军人特有的心理情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复合体。固尽管军事文化的内容丰富、涵盖范围较广,但是,具体到军事软实力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军事文化都会对军事软实力的产生和增强贡献力量。如同文化一样,军事文化之于军事软实力,其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改善国家形象,根本目的是通过促使他国对本国军事文化的接受进而谋求该国对本国军事战略、政策、行为乃至利益诉求的接受。而要达到以上目的,军事文化必须借助于军事外交等多种对外交流与宣传手段,且军事文化的内容必须是独特的、具有代表性同时兼具或蕴含形象塑造乃至宣传作用。军事思想理论是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军事思想理论能够为一国军事软实力的塑造和提升发挥重要作用。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马汉的《海权论》、杜黑的《空权论》等等优秀的军事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广泛,它们不仅仅代表着当时各个国家军事思想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和无与伦比的前瞻性,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军事乃至政治历史的发展历程。而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是一部谈兵论战、雄放深弘、纵横捭阖、论断精辟的兵书,有着极高的声誉,被称为“兵经"、“武经"。尽管经过了2500多年,但书中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依然魅力四射,一直被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军界、商界人士,视作∞蔡义杰:‘把国歌唱响在异国军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站,凸鲢Q;ZZ!壁型§:盟垒垡:gQ!:£DZ垒i卫!Q盟a£YZ2Q坌璺:Q皇ZQZZ£垒!!gQ!垒Q墨§Q鱼Z:b!巫,2010年3月13日·o‘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文)》,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丛!巳;碰£仑§:Q皇QQ!皇:£Q∞:£DZ鱼壁Z!Q璺Q!呈Z!Q垒Q金星Z曼垒2呈垒!垒:b!盟!,2010年3月13日。·‘论军事软实力——兼论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杨春长、刘戟锋主编,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6页。o徐长安、辛达海:‘军事文化研究综述),‘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范畴经典著作而捧读与广泛运用,成为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据统计,《孙子兵法》现在除有日、法、俄、英、德、意、西班牙等文字版本外,还有阿拉伯、希腊、丹麦、蒙古、印尼、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27种语言文本,不少文本还有不同译本,全世界已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而美、英、法、日等国家也相继成立孙子兵法研究会,许多外国军队将孙子兵法纳入军官学习内容。美国西点军校、海空军指挥学院以及英国皇家指挥学院等高等军事院校都将《孙子兵法》列为战略学及军事理论的第一本必读书。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出版的《真正的战争》一书,多次运用《孙子兵法》的观点研究分析战争的谋略。而老布什总统在任时更是将《孙子兵法》和《凯撒传》一起作为仅有的放在办公桌上的必读书目。《孙子兵法》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直接导致了世界对于中国以及中国军队的态度变化。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是一个包括军方与民间人士在内的以研究《孙子兵法》等中国古代兵学理论及其在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性群众学术团体。近几年,由该会主办的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都吸引了来自英、美、日等多国专家学者的参与。而正是由于《孙子兵法》来源于中国并在世界上广为传播,加之中国有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中国军队成为了外军眼中最擅长“谋略"的军队之一。如果说军事思想理论对于军事软实力的影响是潜在的、长期的、传统的,那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军事影视作品等新生军事文化逐渐走出国门,成为影响军事软实力的现代因素。依托于好莱坞以及传媒业的雄厚实力,诸如《拯救大兵瑞恩》等一大批以美国军队为主角的军事题材电影和电视作品不断涌现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美军借助于影视作品的力量,成功塑造了其纪律严明、尊重生命、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而这种“光辉形象”背后所暗示的某种“正义性”对于现实中人们对美军在世界各地的军事行动的“忍耐度’’和“公众支持度”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无疑,军事文化借助于影视媒体的传播效应对于军事软实力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军事文艺作品天生就具有宣传作用,因而对于军事软实力建设产生作用的门槛相对较低,相比之下一些军事传统、理念等内生性军事文化,往往在一些特殊条件下,才可能对军事软实力产生影响。例如,2008年,中国武警教学组通过赴古巴援外执教的机会,将从严治兵、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训练和管理理念,通过实际行动和要求传授给古巴特战队员,赢得了古方的一致赞誉。∞从抵触到接受,中国的练兵理念在被古巴接受的同时,也塑造了自身严谨、细致的良好形象,与中国军队“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特征相吻合,自然有助于中国军事软实力的增强。总体而言,军事文化对于军事软实力的作用“门槛”还是较高的,且与军事外交相比目的性不强、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因而往往会被忽视。而且,即便是在论及军事文化对于军事软实力的影响时,也常常因为对于其发挥软实力效力的条件和环境没有细致划分而导致论述的宽泛化。因此,只有在充分认清军事软实力作用条件的基础之上才能对军事文化的效应进行较为深入探讨。从军事战略到军事制度、军事外交以至军事文化,无论是从传统的软实力视角还是军事概念本身的划分来看,无形军事资源无疑是国家军事软实力最主要的实力资源。但是,正如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样,有形军事资源在某口阿坤:‘走向世界的<孙子兵法)-》,‘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8月z3日.。刘牧:‘中国警官和他们的异国勋章),《解放军报》,2009年12月30日,第8版。 军事软实力的范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些特殊条件下也可以对军事软实力的产生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一点往往是为大多数人所忽略的。3.2有形军事资源与军事软实力有形军事资源是与无形军事资源相对的概念,其内涵上接近传统的“军事硬实力”范畴,包括了军队的训练水平、战斗水平、科技水平、装备水平等等。按照其作用方式,又可简单划分为军事行动和军事科技两部分。前者包括维和行动、国际救援、联合军演以及反恐战争等在内的多种使用军队武装力量展示军队训练水平、作战能力的准军事和军事行为;而后者则主要包括军事科研理念以及军事装备水平、科技水平等物化因子。按照新的资源与实力“三维结构”体系,有形军事资源与无形军事资源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军事软实力资源体系,因此有形实力资源对于军事软实力的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而按照传统观念的理解,国家对于硬实力尤其是军事硬实力的使用是不利于国家的软实力塑造的。例如美国JAMEST0wN基金会专家J锄esHolmes与ToshiYoshihara在对中国海军的发展过程研究中就曾经提出这样~个问题:当一个国家开始运用军事硬实力时,又应该如何维持其软实力呢?堆是,通过对现实中诸多“军事硬实力”使用实例的分析,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相对于无形军事资源,有形军事资源对于一国军事软实力的影响的确表现出更为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有形军事资源的使用可以对国家的军事软实力产生消极影响,但另一方面,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对有形军事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完全可以达到塑造和促进军事软实力的作用。正如奈所言,在某些情况之下,军事力也能为国家或者国际行为体的软实力提升贡献力量。@这其中,最为明显的也是最为直接的便是军事行动对军事软实力的影响。3.2.1军事行动作为有形军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军队的训练水平、战斗水平往往是通过各种军事或准军事行动展示出来的。而根据行动的性质和与军事软实力关联程度划分又可以将其简单划分为维和行动、国际救援、联合军演以及战争行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对于军事软实力的塑造和提升而言其目的背景不同、作用条件不同、因而影响也不尽相同,其中最为直接与军事软实力关联的当属维和行动和国际救援。3.2.1.1维和行动国际维和行动是一国参与国际事务、体现国际地位与作用、促进世界和平的实际行动。通过国际维和行动,还可以表达一国对特定地区与领域的维护与关注,提醒国际社会不要随意影响其在该领域的利益。特别是具有全球利益的国家,都注意积极参与全球的国际维和行动,这样既彰显了和平与正义,又在联合国的合。JamesHoImes,『c晤埘y∞由m口raf,schma口驾∥Ⅳ口l,口,Power7,PubIi∞tion:ChinaBriefVoIume:9I辐ue:17。丝仑;以坠堕堕:瞳卫星丛Q型Q:Q!型巳[Qg堕堕§压堕凸i垒!!鲤墅篮!!Z2黛丛D皇坠堕竖墨垒丛一凸皇塑§丝墨Q!≥墨垒!三垒照鲢凸呈堂§整§邑垒§£k£i垡整墨旦三璺!垒垦nQ£§£b皇三墨,2010年3月13日。口、o蛇phS。》~eh,IThInkAgoin:so缸Power.For西gnPoll印。1M甜出如Q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范畴法框架下实现了自身利益。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发表的白皮书显示,人民解放军自1990年以来共参加18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有8名维和官兵在执行任务中牺牲圆。截至2008年11月底,中国有1949名维和官兵在联合国9个维和任务区和联合国维和部执行任务。固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派出的维和军事人员最多。尽管中国迄今为止只提供工程、运输、医疗和其他后勤服务,但是中国维和官兵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联合国和维和当地民众的高度赞扬。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阿兰·勒罗伊在北京和中国军方领导人会晤后说就曾对外界表示,中国在维和问题上不排斥任何国家,中国在苏丹、黎巴嫩、利比里亚、海地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等国完成了“非常专业’’的维和作业。2009年,中国还主办了北京国际维和研讨会,勒罗伊说,这也是“非常正面的”。④而2010年1月,联合国驻刚果(金)特派团维和部队司令盖伊(Babacargaye)中将抵达刚果(金)南基伍省布卡武市中国维和工兵分队营地“中国半岛”,视察中国第十批赴刚维和工兵分队时也表示:“你们承建的瓦隆古至沙本达和乌维拉至巴拉卡两条主干道,赛欧难民营建设等重点工程,工程进展速度快,质量一流。你们以装备精良、技术过硬、纪律严明为联刚团维和部队树立了榜样,获得了当地民众的尊敬,并为联合国和中国赢得了荣誉。’’@相似的例子在印度的维和过程中也非常突出。印度是联合国在非洲维和部队的积极参与者,自1960年参加联合国第一次在非洲派驻维和部队以来,印度已多次参与非洲维和,截至2007年5月,印度共派出将近35000人参与非洲维和,为维护非洲的和平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付出了重大代价,在1992—1994年索马里维和行动中,印度有7名士兵和3名医生牺牲。回印度的维和行动获得了非洲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好评,如在索马里维和中印度就获得了索马里政府和冲突各方的赞可,他们认为“印度军队努力理解我们的文化与传统,作为发展中国家,他们尤其考虑到我们问题的特殊性,印度是联合国维和部队中表现最好的国家。施索马里的部族领袖还曾多次要求印度维和部队延长其维和时间。@另外,印度的维和行动还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联合国前副秘书长LouiseFrechette就对印方的良好表现深表赞赏“我非常感谢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在非洲维和中发挥的作用,它们在非洲部署了大量的维和人员。这些维和人员在许多危险和苦难的任务中发挥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忠于维和事业,这种忠诚是联合国秘书长非常重视的,也是我们的组织非常需要的。’’@事实上,通过参与国际维和行动所产生的正面效应改善和塑造自身形象,以∞杨春长、刘戟锋:‘论军事软实力——兼论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5页。o该统计截止到2008年,不包括2010年在海地地震中遇难的8名中国维和人员。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8年中国的国防》,第十三章,2009年1月。o‘外电:语言障碍影响中国军队实施海外维和任务》,新华网:httQ:碰news.xinh坠iQet.com,worIdZ2009-11,24,content12530368.htm,2010年3月13日。-《联刚团司令盖伊中将视察中国第十批赴刚果(金)维和工兵分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站:b丛巳;碰D皇塑!:堕!Q型:gQ!:£QZ目丛iQDZ2Q!Q:Q!Z!垒Z£Q卫!曼旦!垒!!Z璺昼Q:b!匝,20lo年3月13日。●ModyandMehr.,,nd『a,sRofe『n伪e咖jfed~aC幻nsf工945—{995,80mbay:shrjS·M·SachdevforAmedPub¨shersLimited,1995,p.59.。R.Chengappa,5Dm口,,;cm,门dja,,S‘,cc鸭s铆,J,,c打口7bday,31Aug,1994,p.76.9朱明忠:《印度与非溯:1947—2004》,《南亚研究》,200s年第1期。掣Ruchita陡n:加d『口,s舡?eo『仃口p叩c2加4—.j:c口,5fr口昀忙Anafy始,Vo|.32,No.2,March20Q8,p.204. 军事软实力的范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增强自身军事软实力的做法已经为许多国家所重视,并开始在维和过程中采用更多积极的方式将这种正面效应进一步扩大化。以日本为例,日本己把参与维和、向海外派兵作为达到“发挥大国作用"的重要步骤。日本把赋予自卫队维和任务看作是提高其国际地位和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基础。日本在选派维和人员时十分慎重,特别重视维和人员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素质,以期在国际军事舞台上塑造良好的日本军人形象。在维和任务区,日本维和部队的内控措施十分严格,以防“出事’’。在联柬机构工作的日本军事观察员出手比较大方,经常自掏腰包,买食品分给外国同事和当地老百姓,以塑造“和平使者”的形象。①而事实也再次证明,日本通过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较好的维护和塑造了日本军人和军队的形象,为日后进一步派兵参与维和奠定了基础。与一般意义上的维和行动相比,联合国框架下多国海军在亚丁湾海域实施的护航行动可以算作是一种另类“维和”。近年来,作为世界航运最重要水域之一的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海盗作案数量逐年递增,仅2008年就达80多起,被劫船只40余艘,涉及我国船只和人员的有8起,其中香港有3艘船舶被劫持由于索马里自1991年以来长期处于战乱状态,过渡政府没有能力遏制其领海内的劫船行为,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1816、1838、1846和1851号决议,呼吁和授权世界各国到亚丁湾海域打击海盗。此后,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均派舰艇展开护航行动或打击海盗。亚丁湾云集了10多个国家的40多艘军舰,成为一个展示“软实力"的舞台。2008年12月26日,按照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经中国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中国海军“武汉”号导弹驱逐舰、“海口力号导弹驱逐舰和“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组成护航舰艇编队,从海南省三亚启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保护中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船舶、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这次被誉为15世纪以来中国海军的首度远征在维护了国家海外利益的同时,也为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海军创造了机会。截至2009年12月27日,中国先后派遣四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在圆满完成了150批1300多艘中外船舶的护航任务,实现了被护船舶和人员装备的安全。中国海军卓越的护航行动集中展示了中国的大国风范,改善了国家和军队形象,赢得了被护商船与所属国家的一致好评。第二批护航编队共为85艘外国商船提供护航,解救4艘遇袭外国商船,接护l艘获释外国商船,中国海军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外国商船对中国的敬重和赞誉。菲律宾副总统德卡斯特罗称赞,中国海军前往亚丁湾海域护航,为包括菲律宾在内的其他国家船只提供帮助,真正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圆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在努力完成护航任务的同时,还积极以此为契机,积极拓展与亚丁湾各国护航编队之间的交流与互访。仅中国第三批护航编队就与俄罗斯海军护航编队、北约海军508护航编队、欧盟海军465护航编队、美国海军151特混编队、韩国海军护航舰艇等多国海军开展的登舰互访交流,同时还与俄罗斯海军护航编队进行的中俄联合护航、联合演练,与荷兰海军互派青年军官驻舰交流,丰富了中国海军对外军事交往的形式和内容,在彰显自信与开放的胸怀之时,向世界展示了一个重道义、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杜农一:‘略论日本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日本问题研究’,199s年第3期。。‘中国‘深圳’舰曾与68艘索马里海盗船对峙1.5小时》,原载《解放军报》,来源:凤凰网,丝Q;ZZ!皇塑§:i鱼ig:£Q堕Z塑i!Z222QQ212Z≥2233垒Q!垒墨§2垒≥:§监堕!,2010年3月13日。o<中国海军第三批护航编队护航期间对外交流纪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站:b笪巳;ZZD皇塑§:虫垒垒:gQ!:£DZ§£!iQDZ2QQ呈:2至ZQZZ£QD!曼哒皇!Q呈Z墨Z:b!堕,2010年3月13日。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范畴维和行动是对于国家军事力量的一种极为特殊的使用方式。对于一般国家而言,参加国际维和行动成本不高,不仅可以通过执行维和任务历练军队,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外界赞誉与好评,在国际社会展现出的对国际责任的担当与勇气。因此,参加维和行动成为了国家动用军事资源谋求塑造自身形象,提升自身军事软实力的最优选择。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若想对军事软实力的塑造产生促进作用,一国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必须是持久、合理和高效的,而相比之下,将军事力量投入到国际救援之中所获取的国家和军队形象的改善往往更为直接,更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3.2.1.2国际救援国际救援可以被看作是广义的国际援助的一种。它是指有关国家在他国遭受自然或人为灾难时,出于国际人道主义原则而对受灾国提供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等力所能及的援助的行为。由于国际救援往往表现出时间紧、任务重、规模大、距离远等诸多特点,现实中各国国际救援力量的主力依然是军队或者有军队支持的国际救援队伍。尽管动用军队救灾乃是常识,但由具有全球军事部署能力与目标的国家向积怨甚深的地区派遣军队,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不产生政治影响。回因此,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在遂行人道主义援助任务的同时,也已成为公认的改善国家和军队形象,拓展政治影响力,明显提升军事软实力和国家整体软实力的有效方式。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向来重视利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提升美军以及美国的国家形象。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发生地震并引发了强烈海啸。这次海啸造成约30万人遇难或失踪,同时对各受灾国经济、社会、生态也造成极大损害。在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将向灾区提供3。5亿美元人道主义援助之后,美国军方迅速成为实施救援行动的主角。为更好地组织和协调救援行动,美国防部在泰国的乌塔帕空军基地专门设立了救援指挥中心。在五角大楼的统一指挥下,海空军成为整个救援行动的主力。短短10天左右,先后有24艘美国军舰驶抵受灾国海域,其中包括“亚伯拉罕·林肯"号航空母舰和“好人理查德"号直升机航母。这期间,美军向灾区派出了7艘专门制造淡水的船只,每日生产的淡水高达63万加仑(约286.4万升)。此外,停泊在美国本土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港、可同时收治1000名伤员的“仁慈”号海上救护船也按照指令拔锚起航,驶往受灾地区。除了庞大的舰队外,美军还有各式运输机、直升机,以及海上侦察机等大约80架飞机参加救援行动。在亚洲受灾地区参与救援行动的美军官兵总数多达1.5万人,其中绝大部分在舰艇上工作,另外1400多名海军陆战队员被分配在陆地上工作。这些人员中还包括美军最精锐的特种部队,即专门执行侦察、协防和反恐等非常规作战任务的“海豹”突击队员。在救援工作最为紧张的时刻,美国防部还考虑从日本横田机场启运8所野战医院。这种机动式医院小的可以用一架C—130运输机运送:而大一点的、拥有25张病床的也只用两架C—17运输机即可完成搬运工作。除了印度之外,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都能见到美军的身影。据报道,这些人员分别来自美国本土,以及美国在日本、韩国和西太平洋的关岛军事基地。从救援人员及其设备到位情况看,完全是按战时要求进行部署的,其完成速度之惊人显然需要有关方面周密的计划与协调。就这一点来说,此次临时决定的救援行动过程堪称是一次全面检验美军后勤保障和。李少军,‘印度洋海啸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月2s日. 军事软实力的范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支援能力的大演习。①(表3_1)资料来源:P钾G10balAttitudesProject:16-NationP明GlobalAttitudesSllrvey,[阴/oL]h主主坠;』』卫曼!g!Q坠垒!:Q!g』!呈您Q!主曼』堕i曼卫!垒!:卫鱼您2£垦g曼!立三墨QQ。印度洋海啸期间,美军通过对东南亚国家的大规模人道主义援助,较大幅度提升了受援国政府和民众对美军以及美国政府的好感和信任,从而提升了美军在该地区的软实力。来自于Pew国际的一份民意测验报告显示:对美国有好感的印尼人,在1999—2000年占75%,2002年占6096,2003年下降到15%,而在海啸灾难救援与援助后又回升到38%;美国对东南亚海受害者的援助,79%的印尼人持积极看法,14%持负面看法(见表一)。Pew甚至认为,出于对美国在东南亚海啸中出色的人道主义援助的正面反馈,印尼对于美国外交政策持正面看法的人也由2003年的25%上升至2005年的59%。留除此之外,TerrorFreeTomorr0W组织在2006年1月所做的测验也表明,由于美国在印度洋海啸期间给予印尼大力的人道主义援助,对美国持正面评价的印尼人从一年前的34%上升至2006年1月的44%。而对美国持负面评价的人也从54%下降到41%,并且在对美国持有正面评价的印尼人中,有63%的受访者表示这是由于美国向印尼提供了海啸援助。固从改变印尼人对美国的印象这一角度来看,这些实际的援助行动确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邻国日本,“应对国内外的大规模灾害等各种事态"已经成为与“国家防卫”和“构筑更为稳定的安全保障环境”相并列的自卫队三大任务之一。日本《自卫队法》第83条也明确规定,自卫队要参加国内的灾害救援行动。日本自卫队的国际救灾活动始于1998年。当年11月洪都拉斯发生飓风灾害,日本陆上自卫队出动了一支80人的紧急治疗救援队,携带相关装备搭乘6架C一130型运输机赶赴灾区展开救援活动。1999年8月土耳其地震后,日本海上自卫队出动3艘军舰向灾区运送了500套简易房。2001年1月印度西部地震后,日本空中自卫队出动6架C-130型运输机,向灾区空投了帐篷441顶,毛毯4475条。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灾难后,应泰国、印尼要求,日本陆海空三自卫队与联合参谋部共∞‘美国立体海啸救援模式暴躁浓重军事色彩》,原载‘环球>,来源:新浪网,b壁娶:碰news.sina.com.cnZ燮Z2005.01.27210595685591.shtmI,2010年3月13日._PewRe辘archCenter,U.s.Jma口e£,pS,『口,,t蚍8仉5fⅢfVe口a盯v岛b丛目;ZZQ呈型g!垒垒§!:垒£臣[!巳垒[垒Z女壅Q!§)[:垒b巳!£§g皇!Q三曼QQ,2010年3月13日·’1盯f讲Freelom叫faⅥ.20【16PoH:HumonitorionRene|sustoinsChonqeInMuSIImPublic0pini∞.吡垒:越幽M。terrorfreetomorrow.or“articIenav.巨h口?id=82,2010年3月13日.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范畴出动兵力1000余人,实施了成军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救援行动。此外,自卫队还参与了2005年8月的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2005年lO月的巴基斯坦震灾、2006年5月的印尼爪哇岛地震等救灾行动。由于地域因素,日本的国际救灾援助通常集中于以东南亚为主的亚太地区,所以其救灾行为在东南亚国家往往获得的“收益"更为明显。例如在BBc最新的全球形象调查中,印度尼西亚人对日本持有正面评价的比例达7096,而菲律宾更是高达76%。相比之下,对中国的正面评价比例分别只有39%和43%。∞公允的说,日本自卫队能够通过人道主义救援活动在东南亚施展其软实力,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背景,即半个世纪以来日本长期对该地区的经济援助。战后日本把经济援助看作在这些国家改善自身国际形象的重要手段。“日本在东盟国家的利益以及它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所做的一切,最明显地表现在它对它们的经济援助上。’’圆战后日本对这一地区的官方援助占其对外援助总额的45%以上。过去的援助也确实使这些国家改变了对日本的看法,日本首相到东南亚国家访问时受到的异常热烈的欢迎就是明证。印而自卫队在该地区的人道主义援助从另一个侧面改善了日本军队的形象,增强了其软实力,这一点从日本向海湾派遣自卫队的行为受到这一地区大部分国家的理解便可证明。固随着国际救援行动的“软实力价值”日益显现,同时也是出于对国际人道主义理念理解的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入到参与国际救援行动的队伍中来。2010年1月12日下午(北京时间13日5点53分),海地发生7级强烈地震。地震中大量建筑严重受损,海地首都太子港变为一片废墟。据海地公共卫生部长亚历克斯·拉森15日说,预计死亡人数超过5万,另有25万人受伤,近150万人无家可归。而包括8名中国维和警察在内的数十名联合国驻海地维和人员也在地震中遇难。地震发生后,在联合国呼吁下,来自中国、冰岛、英国、美国、法国、西班牙等超过16支国际救援队伍在第一时间赶赴海地参加救援。来自中国具有军方背景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成为了第一支在海地降落的国际救援队伍。对此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法新社等国际媒体都予以了突出报道:国际救援是从中国救援专机抵达开始的,专机在国际维和部队中国士兵的注目礼中降落。太子港国际机场欢迎的中国搜救队,是海地获得的第一支国际救援力量。包括在太子港机场指挥调度的国际部队指挥官塞缪尔内斯在内的法国救援人员,是在中国专机之后降落的。@除了中国国际救援队之外,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部队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便赶赴海地首都太子港进行救援。而中国维和女警汪雪艳徒手从瓦砾中挖出五条生命的事迹经过媒体的报道更是被传为美谈。除中国外,俄罗斯也采用派遣空中机动医院等方式前往海地实施救援工作。而作为最重要国际救援力量的美国更是派出了包括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和康福特号医疗船在内的数十艘军舰以及数千名官兵前往海地执行国际救援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康福特号医疗船曾经于2009年4月前往海地执行持续承诺2009人道主义援助行动,而该行动正是本文第∞BBCWorldservicePoLL:ⅥewsD,C:f,『na口几d肋ssj;口Decf加e加6『06a,Po,『,February6,2009,b堑巳;以塑凸!Q些:型Q!!垒Qg垫!i£QQi!lQ垒:Q£gZ巳!口iZ仑垡f臼堕垒Q型垦垦£E!自!§E皇垒Q皇..[Q!:E垡!,2010年4月7日。毒CharkesE.Morrison,Japanand柏eASEA~Countries:t^eEvofutfona!fJap口n,sRegfonafRok0fnfnoguc,.fandD七『mof卯ds,砌ePo舾cDf£c0肿m,,巧幻p口仃,V01.2,stanfordunivers时Press,stanford,1988,P.438.(转引自焦佩:‘从印度洋海啸分析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模式》,‘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第3期)口【日】卫藤沈吉,<综合安保与未来的选择》,山本吉宣讲坛社,1991年,第49页。(转引自焦佩:‘从印度洋海啸分析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模式》,《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第3期)。焦佩:<从印度洋海啸分析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模式》,‘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第3期·李牧:‘中国搜救队是第一支降落海地的国际救援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中国军网:n丛Q;ZZ£bn:£biD§丑j!:£Q虫:£nZ;型2Q!Q;g垡;jY垡!b璺Z2Q!Q:Q≥Z!§厶EQ凸!皇蹩璺≥2墨!三Z:坠巴,2010年3月13日彰田jj包.39 军事软实力的范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章所提到的美国海军针对太平洋沿岸和中南美洲地区开展的旨在塑造美军海外形象、增强美军在该地区军事软实力的“持续履行承诺”计划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国际救援已经成为了各大国争相使用军事力量谋求改善军队和国家形象、拓展国家海外影响力、塑造军事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国际救援与维和行动对于军事软实力的影响大多是正面的、积极的,它们对军事软实力发挥塑造作用的“门槛”并不高,相比之下作为军事行动重要组成部分的联合军演以及战争行为对于军事软实力的影响则要复杂的多。3.2.1.3联合军演联合军事演习,是指两个或者多个国家为了一个共同的公开目的或者隐性威慑而举行的军事演练。联合军事演习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按照威胁的性质大体可以分为局限于联盟或准联盟国家间带有威慑性质的传统联合军事演习以及友好国家间以加强防范非传统安全、增强灾难处理与救援能力、联合行动能力为目的的非传统联合军事演习。“9·11’’事件之后,美国处于其海外战略利益的考虑,与亚太盟国、北约成员国、中东、北非以及南美部分国家举行了形式多样的联合军演。通过军演,不仅宣传了美国的反恐战略,促进了与演习国家的双边关系,提升了军事合作的层次,还对潜在对手进行了威胁和牵制。印度为成为“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频频与美、俄等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以扩大军队的国际辐射力和影响力。据印度国防部透露,自2005年以来,印度军队与俄罗斯、欧美、中国甚至亚洲其他国家总共进行了40余次联合军事演习,其目的是“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了解最新的军事技术和战略,提高印度军队在国际社会的形象”@。日本为了获得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其自卫队每年都要与美军举行联合军演,展示自身实力,增强与美军的协同作战能力。∞除此之外,中国也积极开展多边或双边联合演习和训练。2007年以来,共与20多个国家举行了20余次联合军事演习或综合演练。2007年8月,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6个国家,在中国新疆和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共同举行了以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为课题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在境外参加的较大规模的陆空联合演习。2007年7月和2008年7月,在中国广州和泰国清迈分别举行了中泰陆军特种作战反恐联合训练。2007年12月和2008年12月,在中国昆明和印度贝尔高姆地区分别举行了中印陆军反恐联合训练。两年来,中国与俄罗斯、英国、法国、美国、巴基斯坦、印度、南非等14个国家海军举行了双边海上联合演练。中国还与有关国家举行了多种科目、多种形式的多边海上联合演练。2007年3月,在阿拉伯海与巴基斯坦等7个国家共同举行“和平一07”海上联合演练。5月,在新加坡附近海域与新加坡等8个国家共同举行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多边海上联合演习。10月,在塔斯曼海域与澳大利亚、新西兰举行三边海上联合搜救演习。@与此同时,在新安全观的指导下,中国军队近年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形成了陆、海、空军种齐全、诸兵种兼顾、指挥与技术相结合的开放体系,大大提高了军事训练领域的开放程度。自2000年以来,先后5次邀请外国∞‘印度强化外交抗衡中国影响力》,‘参考消息》,2007年5月11日,第l版.。杨春长、刘戟锋:‘论军事软实力——兼论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8年版,第192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8年中国的国防》,第十三章,2009年1月.4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范畴军事观察员或驻华武官,观摩我军举行的军事演习,同时,2001年以来,我军先后9次派员观摩外军军事演习,我军到境外与外军联合军演的次数不断增加,合作国家数目不断增多,地域分布不断扩展。①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非传统联合军演日渐成为联合军演的主体,如今,联合军演已经成为国家间军队进行友好交流的重要形式。参演各国通过联合军事演习可以增进彼此了解、增强军事互信,为改善彼此之间的军队形象、增强自身军事软实力产生重要作用。但是,相较于战争行为而言,联合军演对于国家军事力量的使用是小型和短暂的,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带有“演习’’的面具而更利于演习国家的外交公关,将使用军事力量的行为标榜的更为正面,利于军事软实力的建设。而战争行为则不然,作为公认的“软实力杀手”,战争有没有可能对国家军事软实力建设无害甚至产生有益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3.2.1.4战争行为战争是国家对于军事力量运用的最后手段也是最高形式,它展现出的往往是国家和军队强硬和冰冷的一面。因此,战争通常被视为对“软实力"的“杀手”。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而战争之于军事软实力也不例外。战争行为对国家军事软实力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国家形象方面。战争会对国家形象造成最直接的影响,进而波及到国家的文化、制度、价值观等吸引力的发挥,从而影响到国家整体软实力水平的发展。可以说,国家形象是战争行为与软实力之间最主要的联系方式。但是,这种影响都是负面的吗?并不尽然,笔者认为战争行为能否对国家形像产生中性乃至正面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战争行为的正当性。具有一定正当性的军事行动,往往更容易得到本国乃至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这使得在此类行动中动用军事硬实力资源不用担心承担过多的风险。“9·ll’’事件之后,美国以清剿“基地组织力为借口发动了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拉开了美军全球“反恐”战争的序幕。而2003年,布什政府再次以“反恐”为由发动了旨在颠覆萨达姆政权的伊拉克战争。这两次军事行动对于美国的国家形象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来自Pew国际的调查显示,200卜2002年,美军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对美国的全球形象造成大的负面影响,在被调查的25个国家中,大部分国家对于美国的印象变化不大,甚至加拿大和俄罗斯对美国的国家印象好感率还出现了上升的情况。但是在2003年以后由于伊拉克战争的影响,美国的国家形象普遍出现了大幅下跌(见表二)。这主要是由于阿富汗战争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在受到残酷的恐怖袭击之后对于恐怖组织的一次有力回击,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正当性的,而伊拉克战争却与此截然不同。由于缺少足够的证据和联合国授权,美军在伊拉克的行动被普遍认为是美国霸权主义侵犯民族国家主权的不义之战,这种观点在穆斯林国家尤为强烈。来自Pew国际2004年5月的调查就曾显示,53%的约旦人和51%的巴基斯坦人就认为,美国进行反恐战争的真正目的是攻击对美国不友好的政府和穆斯林群体。∞而大部分被调查的国家都认为,美军颠覆萨达姆政权的行动并没有使得世界变得更安全,相反却∞章沁生:‘中国的军事外交》,‘学习时报》,2007年5月14日。。PewResearchCenter,Amerjca,s,magejn曲eworld:Fjn咖95弦omt^ePewGf06afA£tjtud髂PrDfeff_,Released:03.14.07,b笪巳;ZZ巳皇塑g!Q垒ii:Q!gZ£Qg!虫壁B塑凸碰垡i§目!§)[:巳b乜2△凸§!Y§l垡Q三!Q羔窆,2010年4月7日.41 军事软实力的范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得世界陷入更大的危险之中(见表三)。Pe-认为,是伊拉克战争加剧了广大穆斯林的反美情绪,致使反美主义在欧洲、中东和亚洲辙增。。(表卜2)资料来源:Pe-G10balAttltudesProject:25№tlonP盯GlobalAttitudess州T:con“den㈩nOb衄aL1ftsusI∞ge^roundthe冒orld匝B/0L],丛韭』血坚吐些丛止强盘盟堕韭出韭吐虹止b乜婴呈卫篮丛型t2010年4月7日·(表3_3)资辩来源:A啪rica’sI髓E⋯th-orld:9indl。gs‘r皿‘he竺6酱681^ttitudesProject.Pe_Re洲chcenter'l}eleaged;03H07[EB/0L],b£塑:』』p!Ⅱ!Q虹!:!!g』£Q!墼B!翌!』d;§P1§z:世Ⅲ!些§!¥垂§!芝lQ!野2010年4月7日。。P鲫Re*afdl乜巾‘吡『啪"up蛳l机鼬t删№和帆脚m辩砌c甜时,1B~咖脚d曲a,^f血删E妇r嘲知Ie挫d:05z3∞,M哇曲H!d血吐£吐!∞也世Ⅲ&业哑业扯宝}垒!§堕-2010年4月7日.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范畴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带来的截然相反的后果,其对美国软实力的影响是极为不利的。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上的行为甚至开始让很多人怀疑美军发动阿富汗战争的初衷。2006年,甚至有38%的巴基斯坦人和24%的约旦人相信本·拉登在国际事务中的做法是正确的。而更有超过半数(56%)的摩洛哥人和49%的约旦人认为,针对美国及西方的自杀式袭击是合情合理的。①美国因为“9·1l”事件所获得的广泛同情以及在反恐战争初期所塑造的“反恐领袖”形象已经因后来错误的发动伊拉克战争而损失殆尽。与美国相比,俄罗斯在使用军事力量进行战争行动方面的做法显得成熟许多。2008年8月8日,俄罗斯对格鲁吉亚发动的被称为“五日战争”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对于俄罗斯来说,抛开五日战争之前南奥赛梯地区的利益博弈以及俄美的大国较量,但就其对格鲁吉亚的军事行动分析,显然属于一种对“违反约定者的惩罚"行为。俄罗斯的大举出兵是建立在格鲁吉亚首先出兵攻打南奥赛梯的基础之上的。这就使俄罗斯处在了一个较高的道德维度上。尽管,西方媒体接近全力的在战争期间和战争之后塑造格鲁吉亚尤其是萨卡什维利的“民主英雄”、“舆论领袖”的形象,但是对于这场战争的起因,却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归咎于格方。美国哈佛大学戴维斯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科尔顿(TimothyJ.C01ton)在瓦尔代会议上公开表示,格鲁吉亚率先出兵,这是百分之百的错误。实际上,连美国驻俄罗斯大使也早在冲突发生之后,就在公开的场合明确地表示,格鲁吉亚错误地发动了这一场战争,美国一直在劝说格鲁吉亚放弃这次冒险,直至开展之前的最后一刻。罾这就决定了,只要俄罗斯在此次对格军事行动中对军事硬实力运用得当,就不会陷入苏联当时遭到全世界一直谴责的窘境,国家形象就不会因此而受到较大损害。而事实也证明如此,在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爆发五日战争之后,世界各国政府的反应相当复杂。就美国而言,从冲突还没有发生的那一刻起就表现出骑墙态度。美国在坚决支持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同时却又在极力劝阻格鲁吉亚不要轻举妄动。甚至当俄罗斯单方面承认南奥赛梯和阿布哈兹独立时,美国仍然一直避免采取强硬制裁手段对付俄罗斯。这主要是因为俄美之间仍然存在较多的利益纠葛,美国的反恐斗争也需要俄罗斯的支持与帮助,相较之下,美国没有必要仅仅为了格鲁吉亚而与俄罗斯陷入“新冷战"。而法国总统萨科奇积极出面调停更主要是出于要借此提升其糟糕的国内外形象的目的,因此,在此次事件的处理中,他更倾向于采用了一种务实态度,而避免了带有意识形态化和偏见的抨击行为。而在自诩为“道义国家”的德国,多数民意支持与俄罗斯保持良好关系,并认为格鲁吉亚有错在先,是萨卡什维利首先越过了红线。据德国学者的判断,甚至相当部分德国民众认为俄对格鲁吉亚的反击是有道理的,所以默克尔不得不考虑民意向背。有利的国际环境使得俄罗斯政府在对格鲁吉亚采取军事行动之后没有遭受到西方政府一致、强烈的反击与制裁,同时,自然也没有政府在背后尽全力影响和破坏俄罗斯的国家形象,损害俄罗斯的软实力。相反,由于俄罗斯在此次俄格战争中的分寸把握得当,在达成停火协议后便主动撤至了开战前的分界线,由此赢得更多的是世界媒体和部分国家对于俄罗斯所谓“惩戒"格方理由的信任和认同,以及对俄军队强大作战能力的赞叹和艳羡。从某种意义上讲,俄格电pIe^NRle:sea心c皂№r,Americalslm09eintheworld:Findings|romthePewGIobolA性itudes户r9,Bc‘ReIeased:03.14.07,b丛Q;Z£巳皇塑g!Q垒§!:Q[g[£Q堕!n】皇D!自D碰垡i§乜l自)[:乜b巳2△旦自!)[皇i§!Q三≥Q!坌,2010匀:4月7目。。参见俄罗斯总统网站(塑!笪:&丝盟堕!g)所发表的关于2008年瓦尔代会议的发言记录,转引自冯绍雷:‘从俄格冲突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危机政治经济学”——俄罗斯与大国关系的变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俄罗斯研究>,2009年第3期.43 军事软实力的范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战争有利于复兴中的俄罗斯吸引力的提升,其军事软实力也自然随之上升。第二,拥有强大的舆论宣传工具和正确的对外宣传策略。事实证明,战争行动过程当中的媒体战、舆论战、宣传战对于战争国家的形象保持意义重大。丰富的媒介资源、强大的宣传工具和正确的外宣策略可以有效的缓解战争行为对国家软实力的破坏作用甚至将之塑造为增进软实力的重大实践。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以其迅速及时的战况直播闻名天下,奠定了其在全球新闻领域的地位。海湾战争不仅成就了CNN,而且也将一场纯正出自美国视角的“正义"战争的全景推向了世界,令美国在国际舆论和道德舞台上收获颇丰。而尝到甜头的美国五角大楼在第二次海湾战争中采用了更直接的利用媒体的方式,这种尝试方式被称为“武装记者"(weaponizationofreporters),即让记者随军队一起出征。这一尝试被约瑟夫嚎评价为一次正确使用软权力的尝试,认为它摧毁了萨达姆通过宣称美国军队任意杀害城市平民的方式引起了国际愤慨的战略。①唯一不同的是,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两次战争间歇期间“阿拉伯半岛电视台”等新媒体的崛起,使得美国已不再拥有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那种占据绝对优势的信息控制权。这引起了奈的担忧,他认为美国必须采取一种新战略来保持其软权力。后来媒体爆料的“虐囚事件”等对美军形象具有极大杀伤力的消息的确曾令美军宣传部门措手不及。但尽管如此,奈依然认为,让记者随前线军队出征可能引起其他问题,但这无疑是面对时代变迁的明智反应。圆第三,也是最具有戏剧性的一个条件是,如果要想战争行为对军事软实力产生正面作用,战争的结果必须是有利于该作战国家的。这其实从另一个侧面支持了“硬实力是软实力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基础”这一论点。只有当一个国家所采取的战争行动获得了胜利或者至少是取得有利于本国利益的结果之时,它才有可能会引发人们正面的关注与思考。美国和俄罗斯都不同程度的从阿富汗战争和俄格五日战争中获得了有利于国家军事软实力的效益,但是很难想象作为失败一方的阿富汗或者格鲁吉亚会从战争中得到提升软实力的机会。借用奈经常引用的本·拉登的一句话:能够吸引人们的是强壮的马而不是软弱的马。@国家几乎没有可能通过一场失败的战争展示出任何的吸引力进而获取软实力,即便诸如中国鸦片战争这种具有正义性但却最终失败的军事行为也是如此。战争对于军事软实力的影响是双向的,如何减小战争行动对软实力的损害,甚至如何尝试从战争行为中获取软实力都是非常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而这也恰恰说明战争行为与软实力建设是存在极为密切的关联的,因此,对于战争行为的探讨理应成为军事软实力理论建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国际维和、国际救援还是联合演习乃至战争行动都清晰表明军事行动与军事软实力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军事行动能够圆满、顺利实施离不开军事科技的充分保障,而作为有形实力资源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军事科技也拥有着一套别具特色的影响军事软实力的渠道和方式,值得我们充分注意。玛刀∞∞卯阳&:跎忱№吣∞啊惦蟾岖胆胍专{眦景糍蛳胁蛔sI鬻:l∥∥钆糍伽耐耐卯."阳.釜黧咖睢雌;蒌眦附附卟卟吣e;8:轮坶协b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范畴3.2.2军事科技一国的军事科技往往是该国最先进技术水平的代表。它不仅包括先进的科研成果及其所凝聚而成的各种先进技术与装备,也包括指导科研的各种领先理念。因此,一国的军事科技往往包括了领先的科研理念以及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乃至与之相关的技术合作与贸易等多个层面。笔者认为,军事科技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对军事软实力产生与众不同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的基础源自于一国军事科技与科研理念先进性的吸引力;军事技术标准乃至游戏规则的制定能力;科技合作和军售的影响力以及军事实践高效率的吸引力四个层面。美国作为全球军事科技的领航者,无论是其在军事科技领域中的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是首屈一指的。它通过上述四个层面表现出来,为美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笔者将以美国为例对军事科技软实力的相关理论进行具体分析。但是,如前所述,军事科技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泛的领域,而武器系统恰恰是各种先进军事科研理念与技术的物化成果,被视为军事科技的集大成者,因此,为了避免泛泛而谈,笔者将以美国空军最近服役的F/A一22“猛禽”战斗机与F一35“闪电II’’战斗机系统为切入点,对美国在军事科技领域的软实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首先,美国F/A一22等新战机所代表的军事科技的先进性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可以有效提升美国的军事软实力。F/A一22“猛禽"是美国空军在21世纪的主力战斗机,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第四代战斗机,可以说它是集二十一世纪初期美国航空工业的诸多尖端军事科技于一身的终极之作。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超隐身性能和超可维护性成为了F/A一22最大的亮点,而这些亮点背后是美国极为先进的军事科技作为支撑。正是由于它背后所代表的美国新军事技术、新设计思路以及新战争理念,“猛禽”从立项之初便备受世人关注。2005年12月15日,美国空军宣布,美国研制的最先进的具有隐身、超音速巡航和精确打击性能的F/A一22“猛禽’’战斗机当天正式投入现役。∞伴随着F/A一22的服役,人类迎来了隐形空军时代,世界各主要国家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新一代战斗机的设计和建造计划,如俄罗斯的I一21(意为21世纪战斗机)工程、印度的MCA(MediumCombatAircraft,意为中型战机)计划、日本的下一代战斗机“心神’’的设计方案以及韩国名为KFX的未来战机开发项目等等。所有这些项目无论是否公开说明,事实上都是针对美国的F/A一22或者其简化版F一35而设计定型的,其项目标准和设计理念无不大相径庭。如俄罗斯对其第五代战斗机圆的主要作战性能要求是多功能性(即可空战,也可打击地面目标)、超级机动性(能完成低速和大攻角的可控飞行)、隐身性(光学、红外和雷达波段的低可探测性)、超声速巡航飞行、短距起降能力(使用长为300’400米的跑道起降)等。@而日本的下一代战斗机“心神’’将具备“F3”能力,即“先敌发现”(FirstL00k)、“先敌进攻’’(FirstShoot)和“先敌摧毁”(FirstKill),。闵增富:<美国未来空军》,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172页。。俄罗斯在战斗机研制计划中,把具有全天候攻击能力的“米格一23”划为第三代,将“苏.27”和。米格一29”视为第四代,所以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实际相当于西方的第四代战斗机。o姜亦勤、张晋平:‘呼之欲出,困难重重——俄罗斯启动第五代战斗机研制计划’,‘现代军事》,2003年1月. 军事软实力的范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并着重强调隐形性和高机动性,并在外形设计上大量参考F/A一22并遵循其隐身设计准则。∞此外,内置弹舱、保形油箱、外倾双垂尾等等与F/A一22相似的设计在各国项目中则更是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又意味着什么?笔者认为,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F/A一22乃至F一35代表了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设计理念,而这些先进的军事技术是极有吸引力的。正是基于这种吸引力,在美国之后,其他国家相关的下一代战斗机项目中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了类似的设计和技术。无论这些国家确立该项目时到底是出于一种自愿、威慑还是无奈,至少他们对具体的相关设计和技术的选择及采用是主动的,均源自于对F/A一22所代表的军事技术的先进性的认同。以F/A一22最引以为豪的隐身技术为例,其优越的隐身技术使F/A一22的正面雷达反射截面积(RSC)约为0.08—0.065平方米,仅为传统战机的l/1000,是“台风"这类所谓“低可视”战机的1/100左右。在F/A一22应用的众多隐形技术中,又以外形隐形最为关键;美国在隐形外型设计上拥有大量经验,被普遍认为领先于世界20年。就目前全球隐形技术发展来看,除非应用在研的等离子隐形技术圆,否则很难有国家的战机在短期内在外形隐身性能上达到F/A一22的级别。固但不幸的是,美军“猛禽”、“闪电II’’等新战机的问世集中展示的美军外形隐身技术的高效与先进,这使得即便是在等离子隐身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俄罗斯也不得不效仿美国将目光转向了外形隐身技术的研究固,这使得本已因为缺乏资金而陷于尴尬境地的等离子隐身技术研究更加举步维艰。至于其他国家更是如此,这一点从目前已经透露的各国下一代战机研制计划便可看出端倪。而一旦全球争相将隐身技术研究转向外形隐身领域,美军在该领域领先数十年的优势便明显展现出来。可以说,正是美军的F/A一22等项目所代表的先进军事技术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使其他国家对美国在军事领域拥有绝对先进的技术这一观点产生认同,吸引着其他国家按照美军发展的思路进行本国的国防建设,同时,由于美国在相关军事科技领域中所占有绝对领先地位,不觉间便从另外一个方面确保了美国对世界军事潮流的领导,从而达到了服务于美国的国家战略的目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先进的军事科技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的确是有助于美国军事软实力的提升的。其次,F/A一22的出现表现出了美军“制定”第四代战斗机的“国际标准”的能力。F/A一22“猛禽”战斗机研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国防部提出的先进o‘国际展望》编辑部:《威胁中国——亚洲隐身空军时代的来临》,‘国际展望》2007年第17期。o等离子体隐身主要是采取相关的技术途径在飞行器表面/周围形成等离子体,并通过等离子体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对雷达波实施碰撞吸收、反射和耗散衰减,当存在磁场时,在等离子体中沿磁场方向传播的电磁波的极化方向会产生所谓法拉第旋转,从而使雷达接收的回波极化方向与发射时的不一致,造成极化失真.利用等离子体的这些特性对雷达进行无源干扰。(孙宗祥:“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f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2000年6月,第115-116页)作为一种全新的隐身途径,苏联专家受导弹和飞船再入大气层时形成等离子鞘致使通信中断等启发,对等离子体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展开了大量研究。目前,虽然美俄两国均在从事相关研究,但国际上一般认为俄罗斯当前等离子隐身技术研究较美国领先,而美国在隐形外形设计方面更胜一筹。尽管尚未用于实战,但面对当前美国在隐形外形设计等领域的遥遥领先,等离子体隐形技术被普遍认为是最有希望打破美国在隐身技术领域独大局面的新手段。相关技术文献可参阅:ven.k.sAviation(维基航空百科);b丛仑2Z望060型:i皇!Q!ig主|£§:!女Zi堡垒i!皇Z仑!a§盟aZind金!:b!虫,2009年3月12日.o张云强:《诡影匿踪——F.22能独霸未来天空吗?》,<国际展望》,2007年第3期,第36.39页。田早在2009年8月有俄罗斯专家透露俄第五代战机将是F.22与su-35的组合,而2010年曝光的新战机照片也证实了这一点。这充分说明了美军的设计理念对于传统军事大国俄罗斯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参见:‘俄专家称第五代战机外形是F.22与苏.35的组合》,凤凰网:http.//news.舱ng.∞m/mjI/sp氍iaI/eI∞siwudaUi/zuixin/200908/0814_93巩1527831.shtmI,2010年4月7日.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范畴战斗机(ATF)计划。当时的ATF计划办公室主任弗恩空军准将将其归结为五点:高隐身性、高机动性、不开加力超音速巡航、航程远、载弹量大。∞事实证明,ATF计划是极有预见性的,ATF的最终成果——F/A一22“猛禽”战斗机所具有的“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隐身、可维护性"(即所谓的S4概念,也有资料将“短距起降"包含在内,称为S5)成为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事实上的划代标准。@这一点可以非常容易的得到证明,尽管学术界对于F一35以及其他国家在研的下一代战斗机是否都属于第四代战斗机存在争议,但几乎所有的军事专家都承认F/A一22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第四代战斗机固,原因无非就是F/A一22所具有的极为先进的性能完全符合美军所提出的S4标准(无论学者们对这种标准是否过高存在争议),而符合S4标准便意味着已经达到了当今世界战斗机技术指标的顶峰,也就自然属于第四代战斗机的范畴之内了。值得注意的是,美军最初仅仅是将S4(或S5)作为自己下一代作战飞机的设计和建造标准来提出的,并没有刻意采用强制手段推广自己的这一标准(尽管美军对自己的新战机先进性一直也在进行宣传),但为何却在数年之后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第四代战机标准?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就在于F/A一22所代表的军事科技的先进性所具有的吸引力使其他国家产生了认同感,进而对其设计理念、标准产生了认同,最终使美军获得了事实上的制定第四代战斗机的“国际标准”的能力。而这恰恰符合约瑟夫·奈所谓“该国能够建立与其社会相一致的国际规范’’④的软实力的定义,因此,完全有理由将此看作是军事科技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再次,F/A一22是美空军转型和新军事变革中的重要一环,其背后所代表的美军战略思维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犹如前文所讨论的军事战略尤其是新军事变革对于军事软实力的影响一样。军事装备系统作为军事科技和研发理念的结晶,自然也蕴含着国家战略转型的因子。美军军事革命和转型最根本的目的是将今天的军队转变为2l世纪的部队,维持和扩大美国的军事优势,巩固美国在世界格局中唯一超级大国地位。2000年,以美参联会的《2020年联合构想》为依据,美国空军研究制定了《2020年空军构想》,将美国空军未来建设的总目标确定为“全球警戒、全球到达、全球力量"。以此为目标,美空军强调六种核心能力,即航空航天优势、全球攻击、全球快速机动、精确作战、信息优势和灵活的战斗支援。@而作为美空军在21世纪的主力战斗机,F/A一22“猛禽”已经初步具备了上述的大部分相关能力,这无疑使它在美国空军转型和军事变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美国空军目前服役的最先进的战斗机作战系统,F/A一22的设计和理念是完全符合美国未来空军建设的总目标的。因此,作为美军最新军事科技的结晶,它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实现其战略和军事变革的军事科技能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自从美军开始新军事变革以后,其他国家纷纷步美国后尘,结合自身国情开启了各有特色的军事变革进程。而F/A22“猛禽”的出现,在让人们毋闵增富:‘美国未来空军》,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页。方方:‘王者之翼——美国空军现役F-22战机飞行性能优势探析》,‘国际展望》,2005年第s期。·关于第四代战斗机的划分其实并没有一个全球一致的标准,对于此也有中国学者进行了思考(参见王旭东:‘四代机标准之我见——未来战争需要什么样的战斗机》,<现代军事》。2006年第9期),但就现实而言,美军的四代机标准无疑是影响最大而且认同度最高的划分方法之一,因而本文中采用了上述观点·-闵增富:‘美国未来空军》,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页。田【美】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约瑟夫·s·奈,门洪华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9闵增富:‘美国未来空军》,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第50-s7页。 军事软实力的范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看到了美国军事转型尤其是空军转型的巨大能力和成果的同时,也让进一步吸引和刺激相关国家“以美为师”加速军事变革进程,这一点仅从相关国家继F/A一22之后纷纷推出自己的下一代战斗机研制计划便可窥其端倪。从这个意义上讲,F/A一22的出现有利于展示和保持美国在世界军事变革进程中“领头羊”的位置,从而达到维持其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目的。第四,F/A一22和F一35的军售问题以及卜35所代表的国际合作理念具有重大的影响力,有助于美国军事软实力的增强。作为目前全球唯一一款高端的第四代战斗机,早在1998年,美国国会就颁布法令,明确禁止向国外出售F/A一22战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F/A一22集合了美国最前沿的军事科技,拥有过于先进的性能,它的出口不利于美国在敏感领域的军事技术保密并有可能威胁到美军在此领域的领先地位。尽管如此,日本作为目前对F/A一22最感兴趣和也是最具有购买实力的国家,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获得该型战机。为此日本不惜花重金雇佣华盛顿公关公司,游说美国国会撤销《高级技术限制法案》,但最终美国参议院基于确保美国全球空中霸权的考虑,剥夺了F/A一22战斗机的任何出口机会。但由于F/A一22的强大性能对于日本具有绝对的吸引力,因此日本并没有放弃对F/A-22的购买,有消息称,即便是2007年8月11日,日本宣布开发下一代隐形战机,也仍然有引起美国反应,促使美方尽快解除对F/A_22的出口限制的用意。圆如果说,F/A一22的军售问题仅仅表现出日本一国在该型战机先进性的吸引下加强日美关系、甘受美国掣肘,从而增强了美国对于日本的军事软实力,那么在有关F一35的研制和销售过程中,美国的军事软实力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挥和增强。由于F/卜22的极端先进性和高昂的装备成本,美军迫切需要一种虽然性能稍逊于F/A一22,但成本相对低廉的战机以期在未来与F/A一22形成类似于目前F一15和F—16的高低搭配,于是,卜35“闪电’’II应运而生。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美国之外,英国、意大利、荷兰、加拿大、土耳其、澳大利亚、丹麦和挪威8国作为合作国家参与了F一35项目系统研发和试验(SDD)阶段的工作,共为此投入研发经费45亿美元。此外新加坡和以色列尽管没有提供资金,但是也参与到了F一35的研究项目之中。因此,F-35又被称为“世界战斗机”。@事实上,8国都是受美国在该领域极为领先的军事技术的吸引而参与到该项目中来的,这可以从项目后来多国与美国在F~35相关技术资料共享方面的分歧中得到证明。在F一35的敏感技术共享方面,美国将参与计划的8国按照参与程度高低分为3个等级,不同的等级在未来获取F一35战机方面拥有不同的优先权限。但是,即便是在与英国(F_35项目美国唯一的l级合作伙伴)之间,在F一35的相关军事技术共享方面美国仍然有所保留。2006年12月6日英国影子内阁国防大臣吉拉德·豪沃思就曾表示,如果不能同美国分享这种新型战斗机技术成果,特别是计算机核心代码,以利于英国自主维护、升级飞机,英国就可能退出F一35研发计划。固从吉拉德的发言中不难看出,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共享,无论是参与计划的8国还是未来将会购买和装备F一35的计划外国家,都会在战机维护、升级等∞张海龙:‘日本:想买“猛禽”不容易》,‘环球军事》,2007年5月,第12.13页。原文中该型战斗机的型号为F-22A即为本文中的F/砧22,这其实是国内学者对于该型装备编号尚无一致标准的体现,但不影响本文的观点。霉刘光耀:‘美国对外军售玄机多》,‘环球军事》,2007年10月,第60-61页。。张振华:‘F.35联合攻击战斗机研制过程中的几个特点》,《现代军事》,2007年9月,第52.s4页。回张振华:‘F·35联合攻击战斗机研制过程中的几个特点》,‘现代军事》,2∞7年9月,第52.s4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范畴多个方面受到美国的掣肘。对此,F一35的合作伙伴国纷纷表示不满,针对这一情况,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各项目参与国都与美国签署了PsFD(生产、持续保障与后续研制)阶段政府间谅解备忘录(MoU),但可以预见的是,在各方技术分享方面的分歧绝对不会如此简单的加以解决,美国不可能将全部核心技术拱手让与其他任何国家,因此可以推断,日后卜35的出口和装备一定会增加相关国家对美国的依赖程度,从而增加美国的影响力。同时通过有限制的开放部分军事技术,F一35的合作研制和大范围部署一定会加深相关国家在新一代战机设计和建造方面与美国的认同程度,从而达到提升美国军事软实力的目的。最后,军事实践的高效率能够有效的吸引他国,塑造形象,从而增强国家软实力。约瑟夫·奈在提及军事领域软实力时曾经指出,军事力量通过努力发展好自己可以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如前所述,F/A一22和F一35所代表的美国高新军事技术已经对其他国家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而作为实践,在F/A一22部署日本后的一次美日联合演习中,F/A一22以144:O的压倒性胜利则更加强化了这种吸引力,有利于美国军事科技超级大国形象的塑造。奈还曾提到,2003年美国军事入侵伊拉克初期的军事高效率引起一些外国人的艳羡,但是这部分软软实力很快由于占领后军事力量不足所带来的尴尬,以及阿布格莱卜(AbuGhraib)监狱的“虐囚事件"而削弱了。圆从这段论述中不难看出,奈也认为军事实践的高效率是可以为美国赢得软实力的。而这种高效率的一个重要来源便是美国先进军事科技所保证的超强军事实力。因此,完全有理由认为,超强的军事科技在塑造美国军事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军事技术与军事行动一起构成了有形军事资源的主体,而有形军事资源又与无形军事资源一同成为了军事软实力的不竭源泉。既然军事软实力已经被证实存在于军事领域和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方方面面,那么如何认识军事软实力这种“特殊"的存在?它的地位和作用形式是什么?如何正确把握和促进军事软实力建设?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不能也无法回避的。。JosephS.Nye,Jr.,7he^叽Wt口,yandSI鼋厅PowIer,TheHufFingtonPost,!丛±巳;ZZ望!i!型:b女丛iQ整Q!巳垒壁:£Q堕ZiQ§皇Qb:QY!Z!b皇:虫i!i!a旦亡§!旦:§!亘!:仑Q型坠≥21羔Z:丝虫!,2010匀:3月13日.。Josephs.Nye,Jr-,功加七Ag们:5妒Powe‘阳^哟nPo『j劬1March,2006。49 军事软实力的意义、地位和作用路径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军事软实力的意义、地位和作用路径当前我国学者对于军事软实力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概念混乱、定位不清甚至过分夸大的情况。其根源还在于对军事软实力本身理论的缺乏。只有对军事软实力理论本身有一个理性、清晰的认识,厘清军事软实力存在的意义、地位以及作用路径等一系列问题,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合理的运用军事软实力理论去分析实际的问题。4.1军事软实力的意义军事软实力是国际关系学与军事学进行学科交叉后产生的概念,是中国学者对于约瑟夫·奈传统软实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军事软实力仍然以奈的软实力理论作为其理论来源与根基,但同时结合国际政治以及军事领域的特殊现实对其加以优化和整合,其实质是对软实力理论的一种再创造。冷战结束之后,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巨大的利益交汇区域,从经济、政治到社会、文化,国家间的相互依赖进一步增强,这使得强制行使权力的代价变的更加高昂,而相比之下威胁性较小的权力资源就显得更加有效了。具体到军事领域而言,如何寻找军事领域内的次权力资源,如何寻找威胁性较小的使用军事资源的方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军事软实力的价值就在于此。军事软实力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在理论方面,军事软实力的产生丰富和拓展了软实力思想的内容,是软实力思想在当前中国学界和军界的最新发展。对于军事软实力的理论推导,有助于明确军事软实力定义、厘清军事软实力判断标准和范畴,有助于我国军事软实力相关研究的继进一步深入。而有关军事软实力理论探讨的过程,也是对软实力自身不断修复与完善的过程,因而对于软实力理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美国詹姆斯顿基金会的J锄esH01mes与ToshiYoshihara在对软实力的研究过程中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国家开始运用硬实力时,又应该如何维持其软实力呢?①无疑,有关硬实力施展过程中软实力的保持问题一直作为软实力研究的难点而存在。美国在美伊战争中运用其超强军事实力获得倒萨行动胜利,但与此同时它也不得不面对由此而带来的巨大的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对于美国的软实力而言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军事软实力由于其独特的属性,成为了传统硬实力与软实力直接交汇的产物。尽管军事软实力的提出并不能直接解决J锄esH01mes与ToshiYoshihara所提出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软实力形式,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创新,可以开拓更为广阔的思路。就这一点而言,军事软实力概念的出现和探讨也许对于解决这一难题不无裨益。现实方面,军事软实力作为我国国家总体软实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发展国家总体软实力的应有之意,也是未来我军长远发展的重要指针。对“军事软实力"的有益探讨和建设可以为新时期我国军队建设、军事外交的开展乃至国家总体软实力战略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以军事软实力的角度重新审视我国的中JamesHoIm鹳,丁豳Myos,,m口r口,,s叻加口口Sc!弦1vav叫PDwer^Pub托∞tion:ChinaBr-efVoIume:9I轱ue:17.丝巳;ZZ塑塑型:j§虫皇!地篁幽:Q丛£巳[Qg匣虫“£丛璺§垒!l!型墅D脚皇Z2丛丛D呈塑竖整§垦丛堕呈塑§竖墨Q三墨曼垒呈2鱼堡丛Q皇篁竖丝墨堡垒9£S£j垡2§5Q三璺!垒鱼QQ£自£b壁三!,2010年3月13日.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意义、地位和作用路径国防政策、军队建设以及军事交流等各个环节,制定具有长远目标的大战略,有利于国家和军队国际形象的转变、有利于国家外部发展环境的改进、有利于国家和军队的长远发展,将在国家崛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诚如前文所言,军事软实力概念的产生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军事软实力的地位提升到绝对的高度。对于军事软实力而言,只有理性的对其进行定位,才能更加准确的予以把握,才能将其影响发挥到最大。4.2军事软实力的地位军事软实力与军事硬实力一样都是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和军队的战略目的而存在和发展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同时军事软实力又是以军事硬实力为基础的,没有军事硬实力的强大,军事战略、军事外交等无形军事资源也不会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为军事软实力服务。对于军事软实力而言,军事硬实力是基础、是保障,而对于军事硬实力而言,军事软实力则是其补充甚至在某些时候起到倍增器的效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有了巨大的提高,相比之下,中国的军事实力仍然较弱。但无论是苏联的教训还是冷战后的国际政治局势都已经不允许一个国家将自身的大部分资源完全用于发展军事实力,且对于中国而言,军事发展的国际环境较为恶劣,各种版本的军事威胁论层出不穷,所有这些条件都表明,中国的军事建设注定了要步履艰难。而军事软实力的出现也许会给中国的军队建设提供一个新的方向,有助于缓解军事硬实力建设当中所遇到的种种阻力。无疑,军事软实力为国家的军队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其重要作用不可忽视,但是面对无政府的国际政治现实,军事软实力还没有重要到可以媲美甚至代替军事硬实力的程度,在对军事软实力的探讨过程中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个定位,不能过于强调军事软实力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国家军事硬实力的建设。正如约瑟夫·奈所指出的,“世界政治只是部分发生了变革,传统的地缘政治议程依旧重要,某些军事实力的转换依旧存在。军事硬实力的保护作用是国家间讨价还价的重要资产。而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只是对当今世界政治变化做出适宜的反应,不是要放弃关注军事力量均衡的传统,而是要接受其限制,并以相互依赖的洞见作为补充。"①应该看到,军事软实力仅仅是国家整体军事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相比于传统的软硬实力关系,军事软实力对于军事硬实力的依赖性更强。约瑟夫·奈曾经举到教皇不依靠硬实力而拥有强大软实力的例子,并以此证明软硬实力之间的依赖关系不是绝对的。不过对于军事软实力而言,它对军事硬实力的依赖却近乎绝对。无论是美、俄、英、法还是日、德、印、中,凡是能够拥有一定军事软实力的国家必然也拥有足可依仗的军事硬实力。具有前瞻性的军事战略、完善的军事制度、发达的军事科技、成功的军事行动⋯⋯几乎所有对军事软实力产生影响的因素背后都有强大的军事硬实力的影子。一个没有军队的国家是无所谓军事软实力的,而一个军事硬实力弱小的国家也是很难拥有足够的军事软实力的。尽管如此,一个国家的军事硬实力的强大必然导致国家军事软实力的增加吗?答案并非如此,而这还要从军事软实力的作用路径谈起。。JosephS.Nye,Jr.,s斫Power,Forefg疗P嘶,No.印,T恍miethAnnive体am(Autumn,19∞),pp.156-1∞.51 军事软实力的意义、地位和作用路径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3军事软实力的作用路径军事软实力的作用路径与传统的软实力类似,它主要通过提升国家和军队形象、展示自身魅力所产生的吸引力以及通过制定国际规则和引导国际潮流所形成的规制力来发挥作用。在奈看来,软实力的精髓就在于吸引力。这一点奈在不同的文章中均有所提及,例如在“ThinkAgain:SoftPower"一文中,他指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资源由三部分构成:对他国有吸引力的文化、在国内和国际上都能得到遵循的政治价值观、被视为合法和享有道德权威的外交政策。"而在“SoftPower’’一文中,他认为“软实力往往来自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资源。刀在《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他又提到“(软实力)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尽管存在诸多的差异,但是,如果仔细分析,无论是哪种表述,“吸引力’’都是其中最核心表述方式。对此,北京大学王小明教授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软权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非强迫别人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同于硬实力或命令实力的“引诱’’(胡萝卜)或者“威胁"(大棒),“吸引力"是软实力发挥作用的最主要形式。而“吸引力’’的实质,是能够通过它来达到那种“让你期望去做我所期望的事情"∞的理想状态,而这也是软实力思想的精髓所在。而具体到军事软实力而言,通过提升国家和军队形象、展示自身魅力等途径来提升自身的吸引力无疑也是军事软实力在当前阶段发挥作用的最主要途径。一国的国际形象是主权国家的国家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要素的综合展示。它是一个国家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影响和发展环境。国际形象作为国家可信度的重要标志,对于实施其国际战略并最终实现其战略目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留诚如前文所言,先进的军事战略、军事制度与军事文化以及卓有成效的军事外交等无形实力资源都会对国家和军队形象产生正面影响。例如,美军的新军事变革成功塑造了美军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先锋形象,同时也使美军成为了世界各国军事革命的榜样。每年都有很多国家派遣军事留学生和军事代表团前往美国学习、观摩。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各国的军事力量而言,美国的吸引力因为新军事变革的成功而大幅增加。而这种吸引力本身即是美国军事软实力的重要表现。依靠这种吸引力,美国的军事软实力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巩固了美国的军事霸权地位,从而有利于其国际战略目标的实现。如果说先进的军事战略、军事制度与军事文化以及卓有成效的军事外交等无形实力资源都是对国家和军队形象的一种塑造,那么军队在军事行动中所展现出来的高效率以及军事科技的先进性则通过展示实力、展现魅力达到提升国家吸引力的目的。美军在海湾战争中首次向世人展示了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形态,美军高度的协同作战能力以及先进的军事科技水平与革命性的战略战术都经过这场战争得到了完美的展示。美军的魅力也因此得到了完整的展现,其所带来的吸引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国就是在海湾战争之后备受震动,主动对美军行动进∞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美国研究》2005年第1期。。[美]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约瑟夫·S·奈,门洪华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管文虎:‘国家的国际形象浅析',‘当代世界>,2006年第6期。S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软实力的意义、地位和作用路径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向美军学习,最终提出了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新的建军目标,拉开了中国新军事变革的序幕。各国纷纷因此效仿美国、学习美军,客观上也就承认了美军在世界军事发展浪潮中的领头位置,自然也可以看做是美国军事软实力所取得的重大胜利。除了发挥吸引力之外,展现规制力也是军事软实力发挥作用的重要路径。除了制定四代战机标准时所展现的规制力,美军在国际军事协商当中所拥有的对规则的影响和制定能力更加明显。无论是有关国际裁军还是国际反海盗会议上,美国的意见和态度总是最具有影响力和决定意义的。对于国际裁军进程的设计、亚丁湾护航的规则等等各种国际规制的制定,美军都拥有绝对的发言权。这种对国际规制的制定能力的背后都代表着美国雄厚的军事软实力,自然也是美国军事软实力的重要作用路径。总体而言,作为软实力理论的派生概念,军事软实力发挥作用的路径仍与软实力的作用路径相同。但是,由于军事软实力理论提出时间较晚,相关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相对于软实力,其作用路径仍显单调。但是,在可预见的将来,伴随着军事软实力理论研究和实际建设的不断加快,一定还会有更为多样的作用路径出现。 对军事软实力的几点思考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对军事软实力的几点思考约瑟夫·奈曾经提到,软实力好比爱情,易于理解却难于把握。而对于军事软实力而言,能够准确进行理解已经殊为不易,更何况要正确把握了。但所谓学以致用,笔者认为在对军事软实力存在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表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之后,有必要对如何认识和把握军事软实力以及我军如何运用和建设军事软实力提出一些自己的浅显看法。5.1准确认识运用军事软实力的四个前提从“军事软实力"概念在我国发展的现状来看,影响“军事软实力’’理论建构的障碍在于软实力中实力与资源的二维结构以及对于“军事”概念的理解偏差;而导致“军事软实力”理论过分延展的原因则在于研究者没有牢牢把握好“软实力”思想的本质,脱离了权力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框架:单纯从字面去理解“军事软实力",将其与“无形军事实力”相混淆,扩大了其范围,进而从侧面削弱了“军事软实力"思想的严谨性、说服性。因此,为了军事软实力思想的更好发展,除了对军事软实力理论基础进行初步建构以及对军事软实力的概念、范畴、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界定之外,还应该进一步明确正确运用军事软实力的四个前提。正确使用军事软实力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要在理论层面正确使用军事软实力作为理论分析工具,注重军事软实力概念的使用规范;其二是要在现实层面正确认识和发挥军事软实力的现实作用,探讨军事软实力对于国家软实力战略的影响和意义。无论是“军事软实力”还是“军事软实力资源"分别作为“软实力"和“软实力资源”的一部分都是合理存在的。同时这种存在并不与军事资源本身的有形与无形特性相关联,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那么,在应用“军事软实力’’及其相关概念作为分析工具时应该如何把握?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军事软实力"是“软实力”思想的一部分,因此仍然是一个在国际关系范畴中的概念。作为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奈的软实力思想始终属于国际关系范畴。亦即只有当一种实力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时,才可以使用软实力概念对其加以判断和处理。后人对“软实力"概念的发展虽不一定局限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范畴,但仍须牢牢把握权力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属性。因此,当军事、经济等因子被笼统的称之为“硬实力”时更注重的是其物理属性,而一旦将其与“软实力”相提并论,则也同“软实力"一起具有了施动与受动关系的属性。忽视这一点而单纯谈论所谓“软实力"是不可取的。因此,对于军事软实力概念的使用也必须遵循“软实力”概念的使用规范,任何单纯的对于军事领域内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探讨都不可简单套用该概念,只有放在国际政治层面或者存在军事实力的施动者与受动者时,才可能运用“军事软实力"这一理论工具进行分析。其次,“军事软实力”仅仅是军事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当前的国际关系现实而言,其重要性仍然远不及“军事硬权力一,因此不能对此过于夸大或者延伸。尤其是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努力发展军事硬实力,弥补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于军事发展的“欠账"才是增强中国军事实力的根本所在。但是,中国发展不均衡、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的现实又制约了中国军队采取苏联式的畸形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军事软实力的几点思考方式,因此,在军事硬实力发展速度受限的情况下,积极发展军事软实力可以作为国家军事实力的一种重要补充加以看待。再次,“军事软实力"同样以“软实力’’思想中的“吸引力’’为精髓,包括了塑造力、影响力等等类似概念,并不可将其与军事欺骗、心理战等性质完全不同军事行为相混淆。在奈看来,软实力的精髓在于吸引力,强调的是一种自愿。在行为术语中,软力量系能吸引人的力量。就资源而言,软力量的资源即产生吸引力的资产。①吸引力是软实力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奈在多篇著述中不止一次的提到过这种吸引力@。特别是在他与基欧汉合写的《信息时代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一文中,更为明确的指出“软实力是指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手段,达到你所期望达到目标的能力”@。不同于硬实力或命令实力的“引诱"(胡萝卜)或者“威胁"(大棒),“吸引力’’是软实力发挥作用的最主要形式。而“吸引力’’的实质,是能够通过它来达到那种“让你期望去做我所期望的事情"④的理想状态,而这也是软实力思想的精髓所在。不少学者在对军事软实力发挥作用的渠道进行讨论时,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战争行为中利用网络、电台、传单等多种手段进行心理作战的实例,但如果紧扣军事软实力的“软实力"属性,这些带有明显欺骗性的做法并不能算作是军事软实力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它们无法拥有依靠“吸引力”而得到的塑造力和影响力等最终效果。最后,“军事软实力"仍然奉行“软实力"中基于受动者权力效果进行判断的原则,而我们平常所言的如何提升“军事软实力’’,并未包含有关受动者权力效果的因素,因此,严格说来应该是属于潜在的“军事软实力资源’’范畴,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军事软实力”。尽管为了便于讨论和研究,这种并不严谨的“军事软实力”提法可以被接受,但在实际使用中,学者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以上是在理论层面有关如何使用“军事软实力”概念作为分析工具进行理论分析和判断的注意事项,那么在现实层面,具体到中国,应该如何努力增强中国的军事软实力呢?笔者认为,结合当前中国军事软实力建设的现状,在进一步构建军事软实力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明确软硬实力定位,以硬实力为基础,将军事软实力与军事硬实力建设有机结合;第二,加快建立完善的军事外宣机制,争取更多的国际信息发布权和国际话语权,增强国际舆论疏导能力,这是当前我军软实力建设能否在短期内实现飞跃的关键。5.2进一步增强军事硬实力是我军军事软实力建设的基础约瑟夫·奈曾经指出,软实力当中的文化以及意识形态所具有的吸引力根植于物质力量的胜利与影响,经济和军事实力增长会提高自信心以及对自身文化的优越感,由此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由此观之,军o【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一世界政坛的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s年版,第6页。o事实上,吸引力是奈的软权力理论中最为强调的作用方式,因而在其多篇著作中都有提及,如s碲-Power,TheChonglngNotureo|worldPower-Powerondinterdependenceinmeinlbrmotionoge.ThinkAg口『n:_s斫Power等等。_Robert0.KeohaneandJosephs,Nye,Jr.,,,ower口,,d加矗已rdepI亭r’d朗ce,nt,,e,,∥_o,竹’口t幻n口gP,FclrlE洒,t4疗鼢,voI.77No.5(sept./Oct.1998),p.81-94。田[美]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约瑟夫·s·奈,门洪华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簟杨春长、刘戟锋:‘论军事软实力——兼论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第49页. 对军事软实力的几点思考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事软实力的建设也必然要以军事硬实力的增强为基础。军事硬实力对于军事软实力建设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在:第一,强大的军事硬实力是吸引力和同化力的重要源泉。正如一个强大的国家会使其文化、价值观产生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和吸引力一样,军事硬实力雄厚的国家必然也会有助于其在军事领域产生吸引力,并且以榜样的力量生成对弱国的同化力量,进而有利于军事软实力的增强。美国军队强大的硬实力注定了其军事技术的超前性和军事行为的高效率,由此产生的吸引力使得美国成为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榜样,引领了世界军事的发展方向,巩固了美国军事一枝独秀的突出地位,有利于其军事软实力的增强。第二,强大的军事硬实力为军事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方面,美国是依靠了其由航母、战舰、舰载机以及地面部队所构成了立体运输网络,才能在整个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中确立其主导地位,塑造其光辉、仁慈的国际形象。而作为军事软实力重要来源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其维和装备、人员和费用主要由各维和国家自行负责,没有强大的军事硬实力作为支撑,大规模的参与国际维和便无从谈起。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的军事硬实力取得了显著增强,但总体而言仍与美、俄、欧、日等军事强国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新军事变革,大力加强国家军事硬实力建设仍然是当前我军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中国拥有了强大的军事硬实力为基础,中国的军事软实力建设才能迎来质的飞跃。那么,中国军事硬实力的现实否意味着当前中国的军事软实力建设就无法取得大的进步呢?当然不是。事实上,按照当前中国军事硬实力的水平加以衡量,中国在维和、护航以及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都是巨大的。当前中国军事软实力建设的最大问题并不在于投入力度的不足,而在于中国没有获得与投入相对应的回报。不利的国际环境、意识形态的壁垒以及国际话语权的缺失都使得中国的军事软实力建设事倍功半。从这个意义上说,投入多,产出小才是当前我军军事软实力建设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军事外宣体制建设,构建合理高效的军事外宣体系。5.3建立完善的军事外宣机制是我军军事软实力建设的关键军事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挥实际效用的对象是他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以某种方式与外界建立联系。因此,从提升国家军事软实力的角度来看,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对外宣传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完善的军事外宣机制可以有效的增强国家和军队建设军事软实力的行为效果,扭转被动局面。20lO年1月,海地震后救援活动展开后,包括法新社在内的法国媒体纷纷表示了惊诧,第一批抵达海地的救援人员,居然是中国人,比“近在咫尺’’的美国人整整早了两个小时。美国距海地仅几百公里,比中国距海地不知要近多少倍。而且有很多海地侨民生活在美国。法国《快报》在报道中抱怨说,美国人尽管比中国人晚到海地两个小时(如果美国距海地的距离与中国一样的话,那就不是晚两个小时了),但奥巴马的公关水平却是中国人望尘莫及的。西方国家电视台一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军事软实力的几点思考一以及中国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台——都播出了奥巴马邀来两位前总统在白宫向美国人呼吁募捐救灾的画面。希拉里·克林顿还亲自前往这个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了行政机构的国家。于是,美国救援强势占领了世界电视画面。o而中国尽管也付出了许多实际努力,但却由于宣传力度不足,重视不够,无法将自身的潜在软实力资源通过外宣有效转化为国家军事软实力。而相比之下,美国强大的宣传机器和有效的外宣机制使得美国在海底地震救援过程中,迅速而有效的扭转了对己不利的国际舆论,为增强自身军事软实力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完善的军事外宣机制可以有效争取国际话语权,反击不利宣传,引导国际舆论向有利于自身军事软实力建设的方向发展。在处理拉萨3.14事件的过程中,解放军的行动有理、有力、有节。但是由于在事件发生初期没有对国际舆论和对外宣传有足够重视,而是简单的采取了信息封锁的方式,没有及时开放官方信息发布渠道,同时也未对后期国际反华势力的错误宣传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一度导致我军形象乃至军事软实力受到较大损害。此次事件充分证明,封锁只会增加外界的猜疑与攻击,而适当可控的开放透明反而会对舆论导向和局面控制更为有利。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救援过程中,我国汲取了以往的教训,采取了包括邀请海内外媒体前赴灾区实地采访在内的多种积极、开放、合理的外宣措施,有效宣传了我军在地震救援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对塑造我军文明之师、英勇之师、爱民之师的良好形象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长期以来,我军一直在对外交往中注重树立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并采取诸多措施为增强我军软实力提供支持,但是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等原因,当前中国的国际环境并不乐观,中国军事威胁论等反华论调不仅对我国、我军的国际形象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更使得我军增强军事软实力的种种努力收效甚微。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努力做好我军对外宣传工作,使国家和军队掌握足够的信息发布权和国际话语权才是当前我军大幅增强军事软实力的关键。事实证明,我军在应对大规模突发性事件和复杂情况的紧急预案中尚缺乏与之同步的形象塑造、对外宣传和舆论引导手段,在应对过程中往往缺乏体系,策略性不足,较难占据主动,对此,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首先,我国应进一步重视对于外宣和舆论的影响和控制。要将外宣工作当做对外交往工作的重点之一进行加强,在反击各种反华言论的同时,积极努力争取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努力引导国际舆论朝有利于中国国家和军队形象的方向发展。其次,我国应该加快建立一系列外宣渠道建设,争取国际信息发布权。我们可以汲取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先进的外宣经验,采取诸如派遣随军记者报道中国维和部队和护航编队在世界各地的英勇行动和无私奉献,开通官方的具有权威性和时效性的信息发布通道,设置对世界媒体舆论的实时监督机构,及时监督和应对各种对自身不利的国际舆论,扭转不良舆论取向等等诸多措施,构建完善的外宣工作体系。再次,要注重包括平面、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宣传方式的整合,把握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努力开拓国内媒体对外宣传渠道。面对各种不同舆论采取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策略,以舆论引导代替信息管制,努力获取舆论和信息领域的主动权。。郑若麟:‘法媒t中国救援队比美军更早抵达海地的背后》,原载‘文汇报》,来源:凤凰网:匦望;ZZ凸宝型§:i丝凸g:£Q虫ZmllZ型2Q!四≥ZQ!三皇丝21墨!鲤呈垒:§b!虫!,2010年4月7日. 对军事软实力的几点思考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新成立的中国国防部新闻事务局以及新建立的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我国在建立军方外宣机制方面所做出的有益尝试。虽然相较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灵活的使用参联会主席、国防部长、太平洋总部司令等直接担任新闻发言人的情况,我国的国防部新闻人制度才刚刚起步、并不成熟,但这毕竟是我国在军事外宣领域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其意义重大。事实证明,一套完善的国防外宣机制是国家整体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采用多渠道、多方式,利用传统和现代媒体的多种传播手段开展国家和军队的外宣工作,是国家和军队争取信息发布权、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支撑。对于该机制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让军方和政府在处理外交突发事件和常规问题方面占据主动,更可以有助于影响舆论走向,塑造国家和军队正面形象,为提升国家军事软实力服务。对于当前的中国军事软实力建设而言,军事硬实力基础依然薄弱,国家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以及战略选择都决定了中国的军事硬实力难以在短期内取得质的提升,因此,对于军事软实力建设而言,完善的军事外宣机制、积极的军事外宣政策将有望成为中国现阶段军事软实力建设取得飞跃的关键所在。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语军事软实力是巧实力的最佳表现形式随着中共十七大报告的出台,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少有的将增强国家“软实力”写入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的国家,这其中自然有充分的战略考量。而军事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也在近年开始逐步升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之后,开始在不同场合对美国之前的单边主义政策进行反思,并重新开始注重对多重国家力量的整合与使用。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则更明确的指出:“美国不能独自解决所有的难题,而世界离开了美国也不行⋯⋯我们必须使用巧实力(SmartPower),动用一切的工具去处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①而所谓“巧实力’’则正是约瑟夫·奈曾不断提及的概念,他认为是“巧实力’’一种对硬权力(表现为胁迫与利诱)和软实力(表现为吸引力)加以整合以达成战略目的的能力②,“是将硬实力与软实力整合为一种成功战略的能力"③而反观军事软实力,其实质正是一种对传统军事硬实力领域中软实力因素的有益探询。传统军事硬实力注重的是威慑与强制,软实力则注重吸引与塑造,而军事软实力则是探讨如何利用传统硬实力资源中的各种有利因素为软实力的塑造和增加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军事软实力正是对于“巧实力"概念的独特注脚,甚至可以视为“巧实力’’的最佳表现形式。可以预见,对于军事软实力的探讨一定会对包括“软实力’’、“巧实力”等概念的深入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因此,系统探讨军事软实力的理论渊源、构建军事软实力的理论基础、分析和挖掘分散在军事领域内各个层面的军事软实力要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这也恰可以看作是本文最大的意义所在。。JosephS.Nye,功PU.5.c口n船c柳m怎m口rfPDw已一£Ds加ge『es_r_m酷,January21,2009.。JosephS.Nye,触co坩砌gAmerj幻名_Sma厅PDwe一功e勋re口丁棚es,December18,2007曲JosephS-Nye,加M『de口sC纳P60a,『5气marfPowe广,功e8DsfDnGfD6e,Augustl9,2006. 致谢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时光如白驹过隙,不觉间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已近尾声。蓦然回首,有收获亦有惋惜,一如这篇论文,尽管己现雏形,但仍显稚嫩,且有不少缺陷之处尚待完善。不过作为硕士三年的成果,我仍然对它的价值深信不疑。不得不承认,论文写作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也是我实现人生蜕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得到了难以计数的无私帮助,让我不懈坚持,不断努力,一直走到了今天。在即将为自己的硕士生涯画上句号的时候,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要向所有在这三年中帮助我、鼓励我和支持我的人真诚的道一声:谢谢你们!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朱新光教授,没有他的循循善诱和悉心指导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就没有现在的我。感谢甘峰教授,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与正直的做人准则永远是我人生的榜样。感谢倪稼民教授,是她教会了我如何去发散自己的思维,如何做一个懂得思考的人。感谢赵银亮副教授,感谢他用言语与行动让我知道了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所应该有的沉稳与锲而不舍。感谢王燕萍副教授,她带病上课的身影让我真正懂得了敬业的含义。特别地感谢浙江大学的甘均先老师,是他把我带进了国际政治这扇大门并在这条路上为我指点迷津。感谢曲阜师范大学的杨春梅副教授和杜宪兵老师,既是良师又为益友,他们给我的帮助与支持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谢我亲爱的同学们,辛向勇、韩冬涛、冯映宇、刘二伟、邱昌情、胡建虎、罗刚、周晓颖、刘佳,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他们都是我学习的典范,他们给予我的帮助与支持是弥足珍贵的。感谢我的女友范春燕,感谢她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当中带给我快乐和温馨,也带给我希望与动力。最后也是最需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他们二十余年含辛茹苦,至今没有从儿子这里得到一丝回报却从不计较,每念及此,心中总是充满愧疚与不忍。对于这份至真至纯的亲情是无法用任何字眼来表达我心中的感激的,唯有发自心底的为他们祈祷:生活幸福、平安健康!∞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一、专著类(一)外文书目[1]EncyclopediaInternational[Z].LexiconPublications,V01.17.1982.[2]ModyandMehri.India’sR01eintheUnitedNations:1945一1995[M].B伽bay:ShriS·.M·SachdevforA11iedPublishersLimited,1995.[3]CharkesE.Morrison.Japan锄dtheASEANCouIltries:theEv01utionofJapan’sRegionalR01einlnoguchi8nd0kimotoeds[M].ThePoliticalEconomyofJapan.V01.2.StanfordUniversityPress,Stanford.1988,[4]卫藤沈吉.综合安保与未来的选择[M].山本吉宣讲坛社,1991年.(二)中文书目[1]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2][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M].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3]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M].(第2版,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4][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的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6][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5版)[M].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7][美]约瑟夫·奈.软权力与硬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8]李少军.国际战略报告:理论体系、现实挑战与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9]秦亚青.观念、制度与政策——欧盟软权力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10]钮先钟.现代战略思潮[M].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版.[11]杨春长.刘戟锋.论军事软实力——兼论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12]龚铁鹰.软权力的系统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13]高红卫.陶春.后现代战争与世晃新秩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4]阂增富.美国未来空军[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15]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战略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16]李懋之.陈赓将军受命创建军事工程学院[G].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回忆史料(1953一1988).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7]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8年.[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 参考文献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报刊类(一)外文报刊[1]JosephS.Nye,Jr.SoftPower[J].ForeignPolicy,No.80,TwentiethAnniVersary,(Autu肌。1990).[2]JosephS.Nye,Jr.TheChangingNatureofworldPower[J].P01iticalScienceQuarterly,V01.105,No.2,1990.[3]JosephS.Nye,Jr.ThinkAgain:SoftPower[J].ForeignPolicy,lMarch2006.[4]JosephS.Nye,Jr.U.S.Pa霄erandStrategyafterIraq[J].ForeignAffairs,July/August2003,V01.82,No.4.[5]JosephS.Nye,Jr.TheU.S.CanReclaimⅣSmartPower一[N].LosAngelesTimes,Januaury2l,2009.[6]JosephS.Nye,Jr.RecoveringAmerica’s珂SmartPower一[N].TheKoreaTimes,December18。2007.[7]JosephS.Nye,Jr.InMideast,theGoalis埘SmartPawe,[N].TheBostonG10be,August19,2006.[8]Robert0.Keohane.JosephS.Nye,Jr.Powerandinterdependenceintheinformationage[J].ForeignAffairs,v01.77No.5(Sept./Oct.1998).[9]DavidAxe.MedicalDipl伽ats,Kearsarge’sLatinAmericanh岫锄itariancruisetestsnewU.S.mi1itary—softpa霄erⅣconcepts[J].SeaPower,October2008.[10]JosephKahn.ToChina,NorthKoreaLooksRadioactive[N].Ne-YorkTimes,February2,2003:[11]JosephKahn.ChinaatKoreaTalks:TakingDiplomacyUpstage[N].NewYorkTimes,August30.[12]RuchitaBeri.India’skeeoingpeaceinAfrica[J].StrategicAnalysis,V01.32,No.2,March2008.[13]R.Chengappa.So舰1i:龃IndianSuccessstory[J].IndiaToday,3lAug,1994.(二)中文报刊[1]俞新天.软实力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J].国际问题研究,2008(2).[2]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J].美国研究,2005(1).[3]郑永年.张弛.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7).[4]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J].复旦学报.1993(3).[5]黄建国.军事软实力理论[J].国防大学学报,2004(7).[6]汤光鸿.必须重视我军“软实力”建设.[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6).[7]王幸生.吴志忠.军事软实力刍论[N].解放军报,2007年6月7日(006).[8]范斌.周涛.军事软实力理论研究综述[J].考试周刊,2008年(51).[9]卢成军.也谈军事领域的软实力[N].解放军报,2009年1月29日(002).[10]袁三标.略论国家安全视野下的中国软实力建构[J].天府新论.2009(2).[11]林荣海.崔涛.汲取传统武德精髓强化官兵战斗精神[N].解放军报,2006年6月13日(010).[12]任国福.提升“文化软实力”催生“文化战斗力”[J].军营文化天地,2007(9).[13]江树培.战斗精神教育——军营文化软实力中的关键一环[J].解放军生活,2007(12).[14]胡文龙.王永臣.军事视角中的文化软实力[N].解放军报,2007年12月18日(0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