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

ID:34000499

大小:2.27 MB

页数:54页

时间:2019-03-03

上传者:U-24835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_第1页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_第2页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_第3页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_第4页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万方数据山西大学2012届硕士学位论文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培养单位学习年限韩薇张民省教授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9年9月至2012年6月二。一二年六月 万方数据ThesisforMaster’Sdegree,ShanxiUniversity,2012EmptynesterspensionmodelStudentNameW色iHanSupervisorMajorSpecialtyDepartmentProf.Min—xingZhangAdministrationSocialSecuritySchoolofPoliticalScienceandPublicManagementResearchDurat.ion2009.09.2012.06June,2012 万方数据目录【lIIIIlllIIIIIII1111IIIIIIlY2682841中文摘要⋯⋯⋯⋯⋯⋯⋯⋯⋯⋯⋯⋯⋯⋯⋯⋯⋯⋯⋯⋯⋯⋯⋯⋯⋯⋯⋯⋯⋯IABSTRACT⋯⋯⋯⋯⋯⋯⋯⋯⋯⋯⋯⋯⋯⋯⋯⋯⋯⋯⋯⋯⋯⋯⋯⋯⋯⋯⋯⋯⋯⋯⋯⋯⋯⋯⋯⋯⋯⋯⋯..III引言⋯⋯⋯⋯⋯⋯⋯⋯⋯⋯⋯⋯⋯⋯⋯⋯⋯⋯⋯⋯⋯⋯⋯⋯⋯⋯⋯⋯⋯⋯⋯⋯⋯.1第1章“空巢”家庭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社会问题⋯⋯⋯⋯⋯⋯⋯⋯⋯⋯⋯⋯⋯41.1“空巢”家庭的形成⋯⋯⋯⋯⋯⋯⋯⋯⋯⋯⋯⋯⋯⋯⋯⋯⋯⋯⋯⋯⋯⋯⋯⋯41.1.1人口出生率下降⋯⋯⋯⋯⋯⋯⋯⋯⋯⋯⋯⋯⋯⋯⋯⋯⋯⋯⋯⋯⋯⋯⋯41.1.2人口老龄化的加速⋯⋯⋯⋯⋯⋯⋯⋯⋯⋯⋯⋯⋯⋯⋯⋯⋯⋯⋯⋯⋯⋯51.1.3平均寿命延长⋯⋯⋯⋯⋯⋯⋯⋯⋯⋯⋯⋯⋯⋯⋯⋯⋯⋯⋯⋯⋯⋯⋯⋯61.1.4人口迁移、流动加速⋯⋯⋯⋯⋯⋯⋯⋯⋯⋯⋯⋯⋯⋯⋯⋯⋯⋯⋯⋯⋯61.1.5代际关系和代际支持的弱化⋯⋯⋯⋯⋯⋯⋯⋯⋯⋯⋯⋯⋯⋯⋯⋯⋯⋯71.2城市“空巢”家庭的特殊性⋯⋯⋯⋯⋯⋯⋯⋯⋯⋯⋯⋯⋯⋯⋯⋯⋯⋯⋯⋯..71.2.1年龄结构年轻化/空巢期提前化⋯⋯⋯⋯⋯⋯⋯⋯⋯⋯⋯⋯⋯⋯⋯⋯⋯81.2.2家庭关系多样化⋯⋯⋯⋯⋯⋯⋯⋯⋯⋯⋯⋯⋯⋯⋯⋯⋯⋯⋯⋯⋯⋯⋯81.2-3“空巢”老人心罩问题突出⋯⋯⋯⋯⋯⋯⋯⋯⋯⋯⋯⋯⋯⋯⋯⋯⋯⋯.81.2.4“空巢”老人安置问题亟待解决⋯⋯⋯⋯⋯⋯⋯⋯⋯⋯⋯⋯⋯⋯⋯⋯.91.3城市“空巢”家庭带来的社会问题⋯⋯⋯⋯⋯⋯⋯⋯⋯⋯⋯⋯⋯⋯⋯⋯⋯101.3.1经济收入问题⋯⋯⋯⋯⋯⋯⋯⋯⋯⋯⋯⋯⋯⋯⋯⋯⋯⋯⋯⋯⋯⋯⋯..101.3.2心理精神的需求问题⋯⋯⋯⋯⋯⋯⋯⋯⋯⋯⋯⋯⋯⋯⋯⋯⋯⋯⋯⋯..101-3.3疾病医护和生活照料的问题⋯⋯⋯⋯⋯⋯⋯⋯⋯⋯⋯⋯⋯⋯⋯⋯⋯..111.3.4养老方式的选择问题⋯⋯⋯⋯⋯⋯⋯⋯⋯⋯⋯⋯⋯⋯⋯⋯⋯⋯⋯⋯..12第2章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132.1城市“空巢”老人的经济情况⋯⋯⋯⋯⋯⋯⋯⋯⋯⋯⋯⋯⋯⋯⋯⋯⋯⋯⋯132.1.1城市“空巢”老人的收入来源⋯⋯⋯⋯⋯⋯⋯⋯⋯⋯⋯⋯⋯⋯⋯⋯..132.1.2城市“空巢”老人的消费情况⋯⋯⋯⋯⋯⋯⋯⋯⋯⋯⋯⋯⋯⋯⋯⋯..142.2.3城市“空巢”老人的理财情况⋯⋯⋯⋯⋯⋯⋯⋯⋯⋯⋯⋯⋯⋯⋯⋯..162.2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内容⋯⋯⋯⋯⋯⋯⋯⋯⋯⋯⋯⋯⋯⋯⋯⋯⋯⋯⋯162.2.1城市“空巢”老人的同常活动⋯⋯⋯⋯⋯⋯⋯⋯⋯⋯⋯⋯⋯⋯⋯⋯..172.2.2城市“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的困难⋯⋯⋯⋯⋯⋯⋯⋯⋯⋯⋯⋯⋯..182.3城市“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18 万方数据2.3.1血缘情感需求⋯⋯⋯⋯⋯⋯⋯⋯⋯⋯⋯⋯⋯⋯⋯⋯⋯⋯⋯⋯⋯⋯⋯..192.3.2亲密情感需求⋯⋯⋯⋯⋯⋯⋯⋯⋯⋯⋯⋯⋯⋯⋯⋯⋯⋯⋯⋯⋯⋯⋯..192.3.3友谊情感需求⋯⋯⋯⋯⋯⋯⋯⋯⋯⋯⋯⋯⋯⋯⋯⋯⋯⋯⋯⋯⋯⋯⋯..192.3.4社会情感需求⋯⋯⋯⋯⋯⋯⋯⋯⋯⋯⋯⋯⋯⋯⋯⋯⋯⋯⋯⋯⋯⋯⋯..202.3.5自我情感需求⋯⋯⋯⋯⋯⋯⋯⋯⋯⋯⋯⋯⋯⋯⋯⋯⋯⋯⋯⋯⋯⋯⋯..20第3章城市“空巢”家庭现有养老方式分析⋯⋯⋯⋯⋯⋯⋯⋯⋯⋯⋯⋯⋯⋯⋯⋯213.1家庭养老模式⋯⋯⋯⋯⋯⋯⋯⋯⋯⋯⋯⋯⋯⋯⋯⋯⋯⋯⋯⋯⋯⋯⋯⋯⋯⋯2l3.1.1家庭养老模式的优越性⋯⋯⋯⋯⋯⋯⋯⋯⋯⋯⋯⋯⋯⋯⋯⋯⋯⋯⋯..223.1.2家庭养老模式的不足⋯⋯⋯⋯⋯⋯⋯⋯⋯⋯⋯⋯⋯⋯⋯⋯⋯⋯⋯⋯..223.2机构养老模式⋯⋯⋯⋯⋯⋯⋯⋯⋯⋯⋯⋯⋯⋯⋯⋯⋯⋯⋯⋯⋯⋯⋯⋯⋯⋯233.2.1机构养老模式的优越性⋯⋯⋯⋯⋯⋯⋯⋯⋯⋯⋯⋯⋯⋯⋯⋯⋯⋯⋯一243.2.2机构养老模式的不足⋯⋯⋯⋯⋯⋯⋯⋯⋯⋯⋯⋯⋯⋯⋯⋯⋯⋯⋯⋯..243.3社区养老模式⋯⋯⋯⋯⋯⋯⋯⋯⋯⋯⋯⋯⋯⋯⋯⋯⋯⋯⋯⋯⋯⋯⋯⋯⋯⋯253.3.1社区养老模式的优越性⋯⋯⋯⋯⋯⋯⋯⋯⋯⋯⋯⋯⋯⋯⋯⋯⋯⋯⋯一263.3.2社区养老模式的不足⋯⋯⋯⋯⋯⋯⋯⋯⋯⋯⋯⋯⋯⋯⋯⋯⋯⋯⋯⋯..263.4居家养老模式⋯⋯⋯⋯⋯⋯⋯⋯⋯⋯⋯⋯⋯⋯⋯⋯⋯⋯⋯⋯⋯⋯⋯⋯⋯⋯273.4.1居家养老模式的优越性⋯⋯⋯⋯⋯⋯⋯⋯⋯⋯⋯⋯⋯⋯⋯⋯⋯⋯⋯..273。4。2居家养老模式的不足⋯⋯⋯⋯⋯⋯⋯⋯⋯⋯⋯⋯⋯⋯⋯⋯⋯⋯⋯⋯一28第4章着力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的措施⋯⋯⋯⋯⋯⋯⋯⋯⋯⋯⋯⋯⋯⋯⋯⋯⋯⋯⋯294.1加强政策引导,发挥政府职能⋯⋯⋯⋯⋯⋯⋯⋯⋯⋯⋯⋯⋯⋯⋯⋯⋯⋯⋯294.1.1实现居家养老模式的制度化、规范化⋯⋯⋯⋯⋯⋯⋯⋯⋯⋯⋯⋯⋯..294.1.2多渠道筹措资金⋯⋯⋯⋯⋯⋯⋯⋯⋯⋯⋯⋯⋯⋯⋯⋯⋯⋯⋯⋯⋯⋯.304.1.3相应的组织管理职能⋯⋯⋯⋯⋯⋯⋯⋯⋯⋯⋯⋯⋯⋯⋯⋯⋯⋯⋯⋯..314.2扩大社会参与,实现自身价值⋯⋯⋯⋯⋯⋯⋯⋯⋯⋯⋯⋯⋯⋯⋯⋯⋯⋯⋯324.2.1构建社会参与渠道⋯⋯⋯⋯⋯⋯⋯⋯⋯⋯⋯⋯⋯⋯⋯⋯⋯⋯⋯⋯⋯..324.2.2提供社会参与平台⋯⋯⋯⋯⋯⋯⋯⋯⋯⋯⋯⋯⋯⋯⋯⋯⋯⋯⋯⋯⋯一324.3培养老年服务人才队伍,提供专业服务⋯⋯⋯⋯⋯⋯⋯⋯⋯⋯⋯⋯⋯⋯⋯334.3.1大力培养专门人才⋯⋯⋯⋯⋯⋯⋯⋯⋯⋯⋯⋯⋯⋯⋯⋯⋯⋯⋯⋯⋯..334.3.2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344.3.3建立从业资格认证制度⋯⋯⋯⋯⋯⋯⋯⋯⋯⋯⋯⋯⋯⋯⋯⋯⋯⋯⋯.,344.3.4积极培育志愿者队伍⋯⋯⋯⋯⋯⋯⋯⋯⋯⋯⋯⋯⋯⋯⋯⋯⋯⋯⋯⋯..34 万方数据结语⋯⋯⋯⋯⋯⋯⋯⋯⋯⋯⋯⋯⋯⋯⋯⋯⋯⋯⋯⋯⋯⋯⋯⋯⋯⋯⋯⋯⋯⋯⋯⋯⋯⋯⋯⋯⋯⋯⋯⋯⋯⋯⋯36参考文献⋯⋯⋯⋯⋯⋯⋯⋯⋯⋯⋯⋯⋯⋯⋯⋯⋯⋯⋯⋯⋯⋯⋯⋯⋯⋯⋯⋯.37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38致谢⋯⋯⋯⋯⋯⋯⋯⋯⋯⋯⋯⋯⋯⋯⋯⋯⋯⋯⋯⋯⋯⋯⋯⋯⋯⋯⋯⋯⋯⋯⋯⋯⋯⋯⋯⋯⋯⋯⋯⋯⋯⋯⋯39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0承诺书⋯⋯⋯⋯⋯⋯⋯⋯⋯⋯⋯⋯⋯⋯⋯⋯⋯⋯⋯⋯⋯⋯⋯⋯⋯⋯⋯⋯⋯⋯.41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42 万方数据ContentsChineseAbstract⋯⋯...⋯⋯⋯⋯⋯⋯..⋯⋯⋯⋯⋯⋯⋯⋯⋯.....⋯⋯⋯⋯⋯⋯..⋯.....⋯......⋯⋯.⋯⋯.IAbstract⋯......⋯⋯⋯⋯.......⋯⋯⋯⋯⋯⋯⋯⋯⋯⋯.⋯⋯⋯⋯⋯⋯⋯......⋯⋯⋯⋯⋯⋯⋯⋯..⋯.......⋯IIIIntroduction⋯⋯......⋯.⋯⋯⋯⋯⋯⋯...⋯..⋯⋯⋯⋯⋯⋯⋯⋯.⋯.⋯⋯.⋯⋯⋯⋯⋯⋯⋯⋯⋯⋯.⋯.⋯...1Chapter1¨Emptynest"familieshasbecomeamajorsocialproblemsofurbandevelopment............⋯⋯⋯⋯⋯⋯⋯.......⋯⋯⋯⋯⋯⋯⋯⋯⋯⋯⋯⋯.....⋯....⋯⋯⋯⋯.⋯⋯⋯⋯⋯⋯41.1Theformationofthe”emptynest"families⋯⋯⋯⋯⋯⋯⋯⋯⋯⋯⋯⋯⋯⋯⋯⋯⋯⋯41.1.1Decliningbirthrates⋯⋯⋯⋯⋯⋯..⋯⋯⋯⋯⋯⋯⋯⋯⋯⋯⋯⋯.⋯⋯⋯⋯⋯⋯⋯.⋯...41.1.2Accelerationoftheagingofthepopulation⋯⋯⋯⋯⋯⋯⋯⋯⋯⋯⋯⋯⋯..........51.1.3Averagelifeexpectancy⋯⋯⋯⋯⋯⋯⋯⋯⋯⋯⋯⋯.....⋯......⋯...⋯⋯....⋯⋯⋯⋯.61.1.4Populationmigration、Flowaccelerated⋯⋯⋯⋯⋯⋯⋯⋯⋯⋯⋯⋯⋯⋯⋯⋯⋯..61.1.5Weakeningofintergenerationalrelationshipsandintergenerationalsupport71.2Theparticularityofthecity,”emptynest”families⋯⋯⋯⋯⋯⋯⋯⋯⋯⋯⋯⋯⋯⋯⋯..71.2.1Agestructureyounger/Theemptynestperiodinadvance⋯⋯⋯⋯⋯⋯⋯⋯⋯81.2.2Diversificationoffamilyrelationships⋯⋯⋯⋯.....⋯⋯...⋯⋯...⋯⋯....⋯.⋯⋯..81.2.3Elderlyheartproblemshighlightthe”emptynest”⋯⋯⋯⋯⋯⋯⋯⋯⋯⋯⋯⋯..81.2.4”Emptynest”oldpeopleresettlementproblemstobesolved⋯⋯⋯⋯⋯⋯⋯.91.3Thesocialproblemsbroughtaboutbythecity,”emptynest”families⋯⋯⋯⋯⋯.101.3.1Incomeissues⋯⋯⋯⋯⋯⋯⋯⋯⋯⋯⋯⋯⋯⋯⋯⋯⋯⋯⋯⋯⋯⋯⋯⋯⋯⋯⋯⋯⋯⋯⋯101.3.2Thepsychologicalneedsofthespirit⋯⋯⋯⋯⋯⋯..⋯⋯......⋯.....⋯.....⋯⋯⋯101.3.3Diseases.healthcareandlirecare⋯⋯⋯⋯⋯⋯⋯⋯⋯⋯⋯⋯⋯⋯⋯⋯⋯⋯⋯⋯..111.3.4Thechoiceofpensionways⋯⋯⋯⋯⋯⋯.⋯...⋯⋯..⋯⋯⋯⋯⋯⋯⋯⋯⋯⋯⋯.....12Chapter2City”emptynest¨oldpeople’Slivingconditions⋯⋯⋯⋯⋯⋯⋯⋯⋯⋯⋯⋯⋯.132.1Economicsituationofthecity”emptynest”oldpeople⋯⋯⋯⋯⋯⋯⋯⋯⋯⋯⋯⋯一132.1.1Sourcesofincomeoftheurbanelderly”emptynest”⋯⋯⋯⋯⋯⋯⋯⋯⋯⋯一132.1.2Consumptionofthecity”emptynest”oldpeople⋯⋯⋯⋯⋯⋯⋯⋯⋯⋯⋯⋯.142.2.3Thefinancialsituationofthecity”emptynest”oldpeople⋯⋯⋯⋯⋯⋯⋯..162.2Thelivingcontentsoftheurbanelderly”emptynest”⋯⋯⋯⋯⋯⋯⋯⋯⋯⋯⋯⋯⋯..2.2.1Thedailyactivitiesoftheurbanelderly”emptynest”⋯⋯⋯⋯⋯⋯⋯⋯⋯⋯.172.2.2Thedailylifeofthedifficultiesoftheurbanelderly”emptynest”⋯⋯⋯⋯18 万方数据2.3Theemotionalneedsoftheurbanelderly”emptynest”⋯⋯⋯⋯⋯⋯⋯⋯⋯⋯⋯⋯..182.3.1Consanguinityemotionalneeds.................................................................192.3.2Intimateemotionalneeds⋯⋯⋯⋯⋯⋯⋯⋯⋯⋯⋯⋯⋯⋯⋯⋯⋯⋯⋯⋯⋯⋯⋯⋯⋯192.3.3Friendshipemotionalneeds.......................................................................192.3.4Social—enmtionalneeds⋯⋯⋯⋯⋯⋯⋯⋯⋯⋯⋯⋯⋯⋯⋯⋯⋯⋯⋯⋯⋯⋯⋯⋯⋯⋯202-3.5Self-emotionalneeds⋯⋯⋯⋯⋯⋯⋯⋯⋯⋯⋯⋯⋯⋯⋯⋯⋯⋯⋯⋯⋯⋯⋯⋯⋯⋯⋯.20Chapter3City’’emptynest"familiesandexistingpensionwayanalysis⋯⋯⋯⋯一21:;.1Familysupportmodel⋯⋯⋯⋯⋯⋯⋯⋯⋯⋯⋯⋯⋯⋯⋯⋯⋯⋯⋯⋯⋯⋯⋯⋯⋯⋯⋯⋯⋯⋯213.1.1Thesuperiorityofthemodeloffamilypension.......⋯⋯⋯⋯⋯⋯⋯⋯.....⋯..22:;.1.2Lackoffamilypensionmode⋯⋯⋯⋯⋯⋯⋯⋯⋯⋯⋯⋯⋯⋯⋯⋯⋯⋯⋯⋯⋯⋯⋯223.2Institutionalpensionmodel..⋯.⋯⋯⋯⋯⋯⋯⋯⋯⋯⋯⋯⋯⋯⋯.........⋯......⋯⋯⋯⋯.⋯233.2.1Thesuperiorityofinstitutionalpensionmodel..........................................243.2.2Lackofinstitutionalpensionmodel⋯⋯⋯。⋯⋯⋯⋯⋯⋯....⋯⋯⋯⋯⋯⋯⋯⋯⋯243.3Communitycaremodel⋯.....⋯....⋯.....................⋯⋯..⋯....⋯⋯⋯⋯⋯⋯⋯⋯..........253.3.1Thesuperiorityofthecommunitycaremodel.........。.......。.....。.。.。.。.。..。.。.。.。.。。263.3.2Lackofcommunitycaremodel..⋯⋯⋯⋯⋯⋯⋯⋯⋯⋯⋯⋯⋯⋯⋯⋯⋯⋯⋯⋯.⋯26:;.4Homecaremodel⋯⋯⋯⋯⋯⋯⋯⋯⋯⋯⋯⋯⋯⋯⋯⋯⋯⋯⋯⋯⋯⋯⋯⋯⋯⋯⋯⋯⋯⋯⋯⋯.273.4.1Thesuperiorityofthehomecaremodel⋯⋯⋯⋯⋯⋯⋯⋯⋯⋯⋯⋯⋯⋯⋯⋯⋯.273.4.2Lackofhomecare.⋯...⋯⋯⋯⋯⋯⋯⋯⋯⋯⋯⋯⋯⋯⋯⋯。⋯.....⋯.⋯⋯⋯⋯⋯⋯⋯28Chapter4Strengtheningpolicyguidance,Focusontheimplementationofhomecaremodel⋯⋯⋯⋯⋯⋯⋯⋯⋯⋯⋯⋯⋯⋯⋯⋯⋯⋯⋯⋯⋯⋯⋯⋯⋯⋯⋯⋯⋯⋯⋯⋯⋯⋯⋯⋯⋯⋯⋯⋯⋯⋯..294.1Measurestopromotehomecaremodel⋯⋯⋯⋯⋯⋯⋯⋯⋯⋯⋯⋯⋯⋯⋯⋯⋯⋯⋯⋯⋯294.1.1Homecaremodelofinstitutionalizationandstandardization⋯⋯⋯⋯⋯⋯..294.1.2Multi—channelfinancing⋯⋯⋯⋯⋯⋯⋯⋯⋯⋯⋯⋯⋯⋯⋯⋯⋯⋯⋯⋯⋯⋯⋯⋯⋯..304.1.3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functions⋯⋯⋯⋯⋯⋯⋯⋯⋯⋯⋯⋯⋯⋯⋯⋯⋯314.2Expandedsocialparticipation.⋯............⋯...........⋯...........⋯⋯⋯⋯⋯.⋯⋯⋯⋯⋯⋯324.2.1Buildchannelsforsocialparticipation.......⋯......⋯....⋯⋯⋯.⋯.⋯⋯⋯.⋯.....324.2.2Theprovisionofsocialengagementplatform⋯⋯.⋯⋯⋯⋯⋯⋯.⋯⋯⋯⋯⋯⋯324.3Trainagingservicepersonnel,Provideprofessionalservices⋯⋯⋯⋯⋯⋯⋯⋯⋯.334.3.1Greateffortstotrainspecializedpersonnel⋯..⋯⋯.⋯.⋯..........................,..334.3.2Stafftraining⋯⋯⋯⋯⋯⋯⋯⋯⋯⋯⋯⋯⋯⋯⋯⋯⋯⋯⋯⋯⋯⋯⋯⋯⋯⋯⋯⋯⋯⋯⋯..34 万方数据4.3.3Qualificationcertificationsystem.⋯.⋯⋯⋯...⋯.⋯.⋯⋯.⋯.⋯...⋯.⋯..⋯⋯.⋯.344.3.4Activelycultivateateamofvolunteers.⋯⋯.⋯.....⋯⋯.⋯.⋯.⋯.⋯.⋯⋯.⋯⋯..34Conclusion⋯...⋯...⋯⋯⋯⋯⋯⋯..........⋯⋯⋯⋯⋯...⋯⋯....⋯..⋯⋯⋯⋯⋯.⋯⋯⋯..⋯⋯⋯⋯⋯⋯..36References.⋯⋯⋯⋯⋯⋯.....⋯......⋯⋯⋯⋯...⋯.......⋯......⋯⋯⋯⋯⋯.⋯.⋯.........⋯⋯⋯⋯⋯⋯⋯37Researchachievements..⋯....⋯⋯..⋯⋯.⋯⋯⋯....⋯...........⋯⋯⋯⋯⋯⋯.⋯⋯⋯⋯⋯⋯⋯⋯⋯..38Acknowledgements.⋯⋯⋯⋯⋯...⋯............⋯.....⋯.⋯⋯⋯⋯⋯⋯.............⋯.......⋯..⋯⋯⋯⋯..39Personalprofilesandcontact⋯⋯⋯.....⋯.........⋯.....................⋯⋯⋯⋯⋯⋯⋯⋯⋯⋯⋯⋯⋯40Letterofcommitment⋯⋯⋯⋯⋯⋯⋯⋯⋯⋯⋯⋯⋯⋯⋯⋯⋯⋯⋯⋯⋯⋯⋯⋯.⋯⋯⋯⋯⋯⋯⋯⋯⋯.41Authorizationstatement.⋯......⋯...⋯⋯⋯⋯⋯⋯⋯⋯⋯⋯⋯⋯⋯⋯⋯⋯⋯..⋯⋯..⋯⋯⋯⋯⋯.⋯.42 万方数据中文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现实和急迫。我国在人口转型的背景下,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模式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模式演变,加之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等,家庭这一基本单元受到冲击,城市家庭“空巢化”现象同益严峻,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巢家庭具有自身的养老特征,所以根据其特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依据城市空巢家庭的养老特征、养老需求,提出了大力推行居家养老模式,力求激活、调动空巢老人自身、家庭、社区和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力量,为城市空巢老人提供一个立体化的,涵盖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养老支持力。居家养老模式从形式上仍保持着传统家庭的养老格局,但在内涵上却实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从单一养老方式向立体化养老体系的转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家庭养老方式功能的弱化、社会养老方式的不适应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的诞生及对其的探索成为现实所需。通过对各种现有养老模式的分析与研究,本文提出大力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经过各种养老模式的分析比较得出居家养老是目前最适合我国空巢老人生活的养老模式。社区老年服务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积累了不少经验,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民问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志愿者服务的供给格局,在满足城市老年人需求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与居家养老模式的有效结合,即可以使老年人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又可以充分享受到居家养老模式的各种服务。因此,对与“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选择更合适自己的养老模式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使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罩,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更好地享受所需要的服务,从而安度幸福晚年。关键词:城市;空巢家庭;养老模式;居家养老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ABSTRACTWiththeacceleratedprocessofpopulationaging,pensionproblemsoftheelderlyinoilrcountryhasbecomemcreasmglyrealisticandurgent.China‘●--⋯一inthecontextofdemographictransition,populationreproductionpatterncharacterizedbyhighbirthrate,lowdeathrate,high—growth’。modetothelowbirthrate,lowdeathrateandlowgrowth¨modelevolution,coupledwithmoder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familyabasicunitisunderattack,¨emptynest¨phenomenonoftheurbanhouseholdsareincreasinglysevere,havebeenexpanding.EmptyNestfamilyhasitsownpensioncharacteristics,accordingtoitscharacteristics,correspondingtothepensionmodelhasimportan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Pensionfeatureofthisarticleinaccordancewithcityemptynesters,pensionrequirements,vigorouslypromotethehomecaremodel,andstrivetoactivateandmobilizetheemptynesters,families,communitiesandgovernmentandevensocietyasawholeforceforthecityempty—nesterstoprovideathree—dimensionalcoveringfinancialsupport,thepensionsupportiveoflifecareandspiritualsolace.Homecaremodelremainsformallytheold—agepauernofthetraditionalfamily,buttheconnotationfromthetraditionalmodeltoamodernmode,fromasingleold—agepensionsystemtothethree—dimensionaltransformation,hasirreplaceableadvantages.Theweakeningoffamilypensionmodefunction,thesocialold—agewaysuitedtothesocio—economicdevelopment,makingthebirthofanewpensionmodelanditsexplorationneededtobecomeareality.Analysisandresearchthroughavarietyofexistingpensionmodel,thispaperproposestovigorouslypromotethehomecaremodel.Aftertheanalysisofthepensionmodelcomparisonsofhomecareisthepensionmodelismostsuitableforempty.nesterstolive.Communityelderlyservicesafterdecadesofdevelopment,andaccumulatedalotofexpel‘ience,hasformedagovernment—led.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andsocialforcestO111 万方数据participateinthesupplypatternofvolunteerservicetomeettheneedsofurbanelderlyplayedalotofrole.Theeffectiveintegrationofhomecaremodelthatcanenabletheelderlydonotleavetheirfamiliarenvironment,theycanfullyenjoyavarietyofservicesforhomecaremodel.Therefore,therighttoselectamoreappropriatepensionmodelandtheelderlyin”emptynest¨familieshasanextremelYimportantpracticalsignificance,SOthattheelderlyintheirownfamiliarenvironment,accordingtotheirneedsandtheactualsituation,tobetterenjoytheservicestheyneed,SOhappyoldage.Keyword:city;Emptynesters;Pensionmodel;HomecareIV 万方数据引高1、研究的背景己I言Jl口伴随着上个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稍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模式越来越多地被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多样化的小家庭模式所取代,如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等,正在构成我国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20世纪末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空巢家庭、空巢家庭老人有了很大的增长。近些年来的数据如下: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有65岁①及以上老人的老年家庭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20.09%,即约每5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是老年家庭,其中的空巢家庭户为1561.64万户,占老年家庭户的22.83%,即约每4个老年家庭中就有一个空巢家庭。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有2339.7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城市空巢家庭户443.74户,占空巢家庭户的28.42%,城市空巢家庭的老人有706.83万,占空巢老人总数的30.21%④。2、研究的意义空巢家庭及其养老问题,近些年来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涉及到社会学、社会保障学、文化人类学、人口学、老年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及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这些基于不同学科视角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宝贵文献资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该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通过查阅资料和检索发现,目前学术研究中宏观“统而论之”的多,具体研究的少;对空巢家庭自身情况研究的多,与其它家庭结构联系起来的少,在研究中把空巢家庭和与其相对应的非空巢家庭在养老方面进行比较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本研究力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现有的家庭结构理论和养老理论进行些许补充,为家庭结构核心化、空巢化趋势下的养老提早做好准备,并对未来养老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空巢家庭的日益增多已是必然趋势,它将成为老年人家庭的最主要形式。老年家庭的“空巢化“现象使经济尚不发达、政策制度尚待完善的我国面临了许多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居住养老是其中最。’现在通用的统计数据中,一般将65岁作为划分老年人的年龄界限,但是红为数1i少的一些人们看来,一般60岁及以上的人员就可称其为老人,所以笔者舀:文中引用的资料中的老人一般指65岁及以}:老人,而进行分析时所采用的调金数据则是指的60岁及以I:的老人。2固务院人LJ普查办公室,2002. 万方数据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为紧迫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入在物质保障、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社会权利、医疗保健等方面的需求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这些都对老年人居住环境提出了崭新的、更高的需求。因此,对老年人这样一个庞大的、具有特殊的心理、生理和社会活动的群体必须进行专门研究,明确各方面的需求,以尽快应对城市老年人口的适老环境构建问题、经济供养问题、照料问题、服务问题和精神慰藉问题。3、国内外研究动态(1)国外研究动态养老是一个历史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养老的内涵与养老模式也在不断变化。纵观世界上养老模式的发展过程,随着人口转变、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养老已被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世界各国的养老模式都普遍是家庭养老。在未老先富的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在实行家庭养老的同时,国家也大量投资兴办各种养老机构,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开始兴起。在种种矛盾的压力下迫使人们不断探索新的养老模式,丰富养老模式的内涵和形式,形成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系统总结国外主流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独立型欧美国家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主要流行于欧美国家,欧美国家法律并没有规定子女供养父母的经济责任作为代际关系的支柱,但是老年热却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利益,同时精神和情感的需求依然能够从家庭中得到满足,家庭养老功能入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西方文化强调独立和自给自足的价值准则,老年人愿意独立居住,是欧美社会强调个人在尽量少的依赖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生存的价值观的体现。第二种是高福利新加坡家庭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新加坡政府推行的以强制储蓄为原则的中央公积金制度。这种养老方式为老年人的生活捉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得利于政府的大力宣传,认为孝道是伦理道德的起点,可以稳固国家、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因此政府倡导建立尊老敬老、赡养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三种是同居型的日本家庭养老模式。在同本,从人们的家庭观念和养老观念来看,儿女与父母共同居住时理所当然的,“尊老敬老”这一传统美德在日本人心中根深蒂固。另外,政府支持和鼓励同居型的家庭养老方式,规定和实行了一系列有 万方数据利于推进养老的社会保障措施。(2)国内研究动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经济发达水平还是国民富裕程度,与发达国家比较尚有明显的差距。现在我国已经迈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加上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特殊国情,都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家庭养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首选的养老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的。这就是中西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导致对待老人赡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费孝通先生曾经这样说中西方文化在亲自关系上的差别:赡养老人在西方并不成为子女必须负担的义务,而在中国却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随着城市化和人员社会流动的加快,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造成的少子化,导致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关注和重视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尤其进入90年代,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1992年东南大学提出的《城市老年人居住环境研究》课题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该课题的研究带安定了我国老年居住环境建设的框架与理论基础。对空巢家庭的专门研究主要在社会领域,2002年出版的法学博士穆光宗《挑战孤独、空巢家庭》是第一本关于空巢家庭的专著,它讨论了空巢家庭的含义和类别、现状和趋势,提出了老年需求结构假说来诠释老龄化问题的本质。然而目前现有的养老模式的发展上看,并不能很好的解决空巢家庭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本课题需要从空巢老人特有的心理、生理和社会活动的特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进而研究出一个更适合老年人养老的新型模式。4、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研究的方法,在论文写作初期尽可能收集了相关理论及国内外关于养老方式的文献资料,从中得到许多重要观点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同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现象的性质直接进行描述和分析。质性研究认为,研究是一个对多重现实的探索和建构过程,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他们不必受到事先设定的科学规范的严格约束。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空巢老人,由于大部分老人年龄大了,厶匕只匕一/tKE]好的完成问卷填写的几率不大,此方法强调自然主义的探索传统,要求研究者必须在自然的情境下进行,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和交流更加有利于了解空巢老人真实的生活状况。揭示城市空巢老人所获社会支持的最基本的现状。 万方数据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第1章“空巢’’家庭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社会问题空巢家庭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化背景下的必然结果,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使家庭这一基本单元受到激荡:传统家庭模式解体,家庭结构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小型化、核心化,直至空巢化,而这一过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上海政法学院教授陈晓敏说得好:“我倾向于把空巢阶段视为一个文化有益的事件,认为它不是一种危机,而是生命周期更替和律动的正常表现。”据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亿,占总人口10.3%,已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空巢老年人就有4000万人之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调查资料显示,最近十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1987年我国空巢家庭在老年家庭中所占的比例是16.7%,2000年上升到26%。目前,我国空巢老年人家庭约占老年人家庭的25%,而且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预计2030年后,空巢老年人家庭在老年人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将达到9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②1.1“空巢”家庭的形成“空巢”老人是老年人中有独特需求的弱势群体。“空巢”家庭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独立生活,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老年家庭。“空巢”老人就是指生活在这样家庭的的老人。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来看,“空巢”期作为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家庭的代际关系此时己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老人和子女在居住上开始分离。“空巢”家庭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纯“空巢”家庭,包括由单身老人构成的单身“空巢”家庭和由老年夫妻两人组成的配偶“空巢"家庭;二是类“空巢”家庭,属于那些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有其他亲属生活在两人身边的“空巢”家庭。目前,我国城镇”空巢”家庭呈迅猛增长的趋势。空巢家庭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经济、文化等宏观层面的因素,又有居住方式、就业方式变迁等中观层面的因素,还有个人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变化等微观层面的因素。1.1.1人口出生率下降空巢家庭是家庭结构小型化、简单化、核心化的直接结果,而人口出生率下降。刘同昌.“空巢”现象与社会支持的对策研究——青岛市独居老年人的调查与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4:152-156.售邬沧萍.提高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科学认识.人u研究,2002,26.陈晓敏,杨柳.现代化进程中的窄巢家庭.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35.48.4 万方数据第l章“空巢”家庭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人社会问题无疑是导致家庭结构朝核心化演变的直接原因。从统计数据看,上世纪中期我国人口出生率水平一直保持在3.5%一4%左右的高水平,我国的生育最高峰在1963年,当时的人口出生率是43.37‰。从6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城市开始下降,70年代初期,随着全国计划生育的实施,出生率迅速下降,由1969年的34.1‰迅速下降到了1979年的17.8‰,下降了50%。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的入口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人口出生高峰在1973年就已经结束,该年以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就下降到20%o以下,此后直到2006年再也没有超过20‰。④我国仅用50年左右的时间就进入了人口的“三低”阶段。人口的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人口出生率的迅速降低,无疑加速了老龄社会的到来。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从1990年以后,老年人口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总人口增长的速度。按联合国界定的标准,1999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中国已步入了老龄化社会。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许多城市夫妇纷纷响应“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家庭子女人数锐减,家庭结构迅速演变为核心家庭。据新华网2007年1月23日的报道,我国领取独生子女证的户数已达到9000万。㈤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对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降低人口出生率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所导致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也随之产生。1.1.2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人口的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人口出生率的迅速降低,无疑加速了老龄社会的到来。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的国际通用标准是:如果一个国家(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者一个国家(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就说明该国家(地区)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③根据联合国人口司最新发表的人口预测报告显示,全球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60岁以上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到2050年预计将增长到目前数量的3倍。其中发达国家的老龄人口每年平均以1.9%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50年人口数量将从目前的2.64亿增长到4.16亿;发展中国家的老龄人口年增长率则超过3%,预。数据来白《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6.。转0l白http://ncws.xinhuanet.com/edu/2007.OI/23/content.5642765.htm的数据。‘汤兆云.我困人u政策运行过程研究。北京,中圉宣‘实Ⅲ版礼,2007,153. 万方数据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计到2050年人口数量将从目前的4.75亿增长到16亿。①从如此庞大的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世界老龄化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国早在2000年底就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的队伍。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截止到2008年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73万人;其中在2008年人口数及构成中,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分别为60667和72135万人,各自所占比重分别为45.7%和54.3%;60岁及以上老人为15989万人,所占比重为12%,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10956万人。@这说明我国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1.1.3平均寿命延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九五”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8.3%,“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以上。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注重科学技术发展和卫生保健工作,注意开展增强人民体质的工作,使得全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古同。丰富的物质生活、愉悦的精神文化生活,无疑会大大延长国民的平均寿命。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死亡率从50年代初期的2.5%下降到20世纪末的0.69%。1999年一2000年间,我国国民平均寿命增长了2.85岁,总体水平达到了71.4岁,其中城市人口平均寿命为75。2岁。平均寿命的延长,意味着空巢期的延长,这就大大增加了城市空巢家庭的数量和规模。1.1.4人口迁移、流动加速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迁居到另一地点已达一定时间而改变了永久居住地的现象,按照迁移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是人口在短期离丌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或从军~段时间,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随着社会发展,人才在地区问流动的壁垒日渐消除,“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观念正被逐渐打破,加之市场经济之下的职业竞争日益激烈,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呈加速状态,而这又是导致城市空巢家庭产生和加剧的重要原因。城市人口迁移与流动主要表现在:其一,异地求学,包括①|-湘江.顾震球.联合国预测世界人H2050年将突破90亿学2008年中困主要人口数据.6 万方数据第l章“空巢”家庭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人社会问题国内求学和海外留学。中国自古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传统,而“求学”又是成龙、成风的重要途径,大部分城市家庭支持孩子上大学,甚至不惜代价送子女出国深造,这就导致了新的空巢家庭出现。据资料显示,近10年来,海外留学人数已达46万人,留学人数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其二,异地就业,子女要么为获取更好的发展空问,要么迫于就业严峻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子女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发展,经常随工作跨地域迁移。其三,异地成家,独生子女家庭,因婚嫁而离家导致出现空巢家庭。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传统意义上,男娶女嫁习俗造成的仅是纯女户的空巢家庭。现代婚嫁观的改变,使男方到女家落户也成为可能,部分有子家庭也可能形成空巢。1.1.5代际关系和代际支持的弱化代际关系主要反映的是父辈和子辈之问的关系,像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就体现了代际关系。从社会学交换理论的角度来看,家庭对老人的“照顾”这一行为是其子女用经济、劳务或精神上安慰的形式,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行为;而且将通过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代际支持,使之一代一代地实行下去。如果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表述,则属于一种债务上的“偿还”。简单来讲就是父母生育孩子,并抚养其长大,孩子在长大后再照顾父母的晚年生活。中国是历来讲求“孝道”的国家,尊老爱幼、赡养老人也一直被作为美德广为传颂。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家庭的代际关系被不断受到冲击,代际支持也出现了弱化甚至反向支持的现象。由于我们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出现了“四·二·一”家庭,使得家庭规模逐步趋向缩小,家庭可提供的养老资源也变得越来越少,代际支持中子辈对父辈的赡养关系就出现了超负荷的负重状况。随着现代生产和生活节奏加快,劳动强度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各种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人们的生活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家庭中的夫妇除了要有自己的家庭生活,照顾孩子以及要进行工作等等,还要照顾双方的四个老人。有人曾做过一个调查,现在中国青年的生活压力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25倍。㈨因此年轻夫妇在照顾老人方面呈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特点,代际支持也呈现弱化的趋势。1.2城市“空巢”家庭的特殊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会会长熊必俊指出,随着家庭结构核心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空巢家庭增多是必然趋势。特别是城市地区的空巢家庭数量更为突出。母现代社会孝了难当.http://news.sohu.com/20050524/n225682249.shtmt7 万方数据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城市空巢老人是老年人中的特殊群体,与农村空巢家庭相比,城市空巢家庭也有自己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年轻化、空巢期提前化、心里问题较突出,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较高的文化水平、相对开放的思想观念、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城市空巢家庭所具有的独特性就决定了其在养老方面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家庭结构类型中的空巢家庭及与之相对应的非空巢家庭是本文研究的兴趣所在。所以,本文以城市空巢家庭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城市空巢家庭的特殊性,进而研究城市空巢家庭中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本部分将通过回顾家庭结构的变化和趋势,揭示城市空巢家庭出现的必然;并对城市空巢家庭的独有特点加以概述。1.2.1年龄结构年轻化/空巢期提前化与非独生子女“空巢”家庭相比,如今城市“空巢”家庭的成员大多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年龄比较年轻,不再局限于60岁以上的老龄人,而是集中在45岁左右的中年人。我们可以来试想:六年小学,六年中学,8岁开始步入大学校园时,父母中女41岁,男43岁;如果按子女25岁结婚算,父母也才女48岁,男50岁。可见,如今城市“空巢”家庭的父母大多处于40多岁的中年黄金阶段,这类“空巢”家庭中大部分父母的社会角色出现很大变化,不再是原来单一的离退休,而是存在不同的状态:有的正处于工作的黄金阶段,事业正蒸蒸日上;有的可能因为一些社会原因处于离职、下岗状态等等。1.2.2家庭关系多样化一方面,相比原先的“空巢”家庭,如今城市“空巢”家庭的父母有较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由于家庭结构向“四·二·一”方向发展,城市“空巢"家庭的父母需同时担负着养老和继续抚养下一代的重任。他们往往需要赡养四位老人,而且子女虽然离家可能并没有完全脱离和家庭的经济关系,例如子女外出求学,人虽已离家但仍需要父母给以经济支柱等;而原先的“空巢”家庭的子女从家庭中搬出去后,经济一般是独立的,不再依赖于父母,而且由于原先的“空巢”家庭结构是树形结构,相比如今倒树形的家庭结构,他们的养老任务也相对轻松许多。另一方面,原先“空巢”家庭的家庭关系的改变有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从主干家庭到“空巢"家庭要经历一个由第一个孩子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家的过渡阶段,而如今城市“空巢”家庭的家庭关系的改变就没有这个过渡阶段,是骤变,猛然由核心家庭转变为“空巢”家庭。1.2.3“空巢”老人心里问题突出“空巢”家庭老人普遍都有一种“窄巢”感,也就是孤独感。有“空巢”感的R 万方数据第l章“空巢”家庭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人社会问题城市老人,大都心情抑郁,空虚孤寂,很少与社会交往,有些问题严重的老人甚至会悲观厌世。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的李德明、陈天勇等的研究表明①,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是引发空巢家庭老人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空巢”症的核心是缺乏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爱的饥饿是一种缺乏症。从现代心理应对理论来看,各种与应激作用过程的环节有关的心理健康因素,如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个性特征和社会支持等可能通过身心中介机制会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起重要作用。家庭问题是常见的心理刺激来源之一,面对家庭结构和环境的变化,使老人产生焦虑不安,悲观失落,惆怅抑郁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强烈或持久的反复体验即成为一种长期的精神刺激,长期精神刺激对“空巢”老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伤害。老年人由于缺乏跟子女和亲友之问的交流,会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尤其是孤身一人的老人,表现更为突出,感到孤独和寂寞,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长期空巢引发空巢综合症集中表现为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的下降,出现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质量差,头痛,乏力,消化不良,心慌气短等症状,导致诱发或加重冠心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躯体疾病。有调查分析表明:空巢老人的主要躯体症状和影响生活质量的健康问题依次是:肢体疼痛、麻木、视力障碍、睡眠障碍、排尿问题等,而且往往多种不适症状同时存在,给老人带来很大痛苦,这些身心的疾患导致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全面下降。1.2.4“空巢”老人安置问题亟待解决“空巢”家庭老人身体状况好时同常生活可以自理,但随着年龄的同渐增加和精力的衰退,将来总有一天会难以独立照料自己的吃用行等等。单身独居老人对此忧虑还要更大些。长期空巢除了导致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外,还可以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最基本的问题如老年人的生命安全,经济供给,生活照顾,医疗保健,精神慰籍等方面的问题。孤身老人在家中暴病,无人救助,甚至因病死亡多时无人知晓的例子也曾有报道。空巢老人所缺的主要是生活上的照顾,尤其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单身老人,除了生活需要帮助以外,其他如看病,购物,外出,聊天等,他们需要社会的帮助是多方面的,而在工作压力和社会流动R益增大的情况下,子女或亲属很难侍奉不离,往往只能够通过支付货币来换取社会服务,以保证老年人的需要。有调查李德明,陈天勇:中国引.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9 万方数据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显示:独居老人担心生病无人照料的比例在城市为50.4%,在农村为48.3%。对于年老体弱而没有生活来源,长期患病又无人照料的老人,需要社会的援助更为迫切。较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社会养老制度的建立,国家对老人问题的经济承受能力,社会秩序的稳定,青年人对老龄化社会的责任感,和谐社会建立的基础等,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空巢家庭问题,除了直接引起上述问题外,还可能让青年人对未来失去信心,从而影响社会文明水平的程度。1.3城市“空巢’’家庭带来的社会问题对空巢家庭问题的研究主要在于空巢家庭老人的问题和空巢家庭养老的问题,“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表明当今中国家庭结构走向核心化、小型化已成为一种必然。应该说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步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但由于“空巢”家庭中老人这一群体自身的特殊性及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特点,极易使老人遇到来自经济、身心、生活照料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在目前以及未来半个世纪里,大量空巢家庭的出现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尽管我们强调,城市家庭空巢化并不是一种危机,而是生命周期更替和律动的正常表现,但我们亦不能无视它可能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影响。1.3.1经济收入问题从全国范围看,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养老保险覆盖不足等,特别是农村,总体经济生活水平较低,老年人主要以子女供养为生活来源,经济上就会比较拮据。随着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迅速增多,很多子女在成家后都将面对夫妇俩赡养四位老人的现实。虽然相比于农村老人,城市中的空巢老人多数有退休金或养老金,经济赡养问题还不是很突出。但不排除那些低收入甚至是没有养老金、身体状况又极差的高龄空巢老人仍有经济困难问题;还有的空巢家庭是一方配偶没有退休金,而老年人通常极易患病,这样一老养一老的家庭表现出的拮据就可想而知。同时,对于城市中特殊的“中年空巢”家庭而言,由于大部分独生子女刚走向社会时,经济上常表现出无独立能力支付高额学费或婚嫁费用,因而只有求父母伸以援手,而现实是很多空巢期的中老年人自身往往处于下岗、离退休或身体状况不佳等问题的困扰中,因此这样的“中年空巢”家庭自然就会有较大的经济压力。此外,老人们还非常担心因突发大病所导致的难以承受的额外费用。1.3.2心理精神的需求问题生活中,空巢家庭的老人不仅要面对退休后社会地位下降的精神压力,还要面10 万方数据第1章“空巢”家庭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社会问题对子女不在身边缺乏情感交流的现实。所以“不少空巢老人存在精神空虚,心理寂寞,情绪低落,表现为情绪上低落不稳,急躁不安,孤僻,生理上机能失调,食欲减退,睡眠不好等症状的‘空巢综合症’。∽尤其是老人的孤独感还会增添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如:那些心情抑郁、惆怅孤寂的空巢老人,很容易在退休后产生“人老不中用”的自卑心理和孤苦伶仃的消极情感。心理学家指出,“精神上的温暖是老年人所缺乏的,长期寂寞,孤独的生活使他们大多患有抑郁症。据北京市老龄科研中心的一项调查,5%一10%的高龄老人经常感到心理紧张,害怕。26%的老年人表现出各种忧郁症状。”④所以,关注精神慰藉是保证空巢老人健康的重要前提。空巢老人的家庭关系,特别是老人与子女的经常联系沟通,是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要内容。老年人对“空巢模式”的反感主要从空巢老人缺少家人的慰藉这一点上发生的。如果老人能够经常得到家人的精神慰藉,空巢家庭模式则可能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打电话和到老人居所看望是子女和老人联系的主要方式,但由于子女工作、生活等原因,这种精神慰藉还显得不够。对配偶和子女的倾诉是空巢老人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1.3.3疾病医护和生活照料的问题科技进步确实可以治愈很多疾病,对于空巢家庭的中老年人来说,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生活尚能自理,可一旦他们受慢性疾病困扰,再发达的医疗技术也需要长期的健康照顾相配合。而空巢家庭的子女大多不在老人身边,不能及时给予照顾,这就意味着老人最好的治疗疾病时期会被耽搁,疾病恶化的可能性也会加大。此外,子女不在身边还会给空巢老人带来很多的生活不便。去医院看病取药是空巢老人特别是高龄空巢老人的最大困难,生病带来的不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陪同、护理照顾的问题。这些在平常人看来生活上普通的事情,在空巢老人特别是高龄空巢老人都是困难的事情。如:日常生活中忘关煤气阀或不慎使用电器设备等小事都有可能引发空巢老人和邻居的生命财产风险。所以,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的基本保障因其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需要社会的帮助。还有孤身老人,如果平时与外界生活隔绝,孤立生活,再加上如果有耳聋等生理缺陷的话,很难想象在他病倒的时候怎么能得到及时治疗。离退休老人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述这些情况,这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应该予以关注的问题,因为大量个体问题就会变成影响秩序和谐的社会问题。仅在看病问题上,就有20.7%的空巢老人认为存在困难,处于调查的十项①伞利民.老年社会T作.11海,o}东理工人学出版礼,2006,376圆工怡,繁人.孩了小4.家.北京,新世界出版{},2002,30.11 万方数据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日常生活存在困难事项中的首位,比处于第二位的“打扫卫生”高了9个百分点。①1.3.4养老方式的选择问题空巢老人都会经历一个由低龄到高龄、由身体健康到体弱多病的自然发展过程。养老问题是摆在空巢老人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被打破,来自子女的养老照顾非常有限。空巢老人大多选择与老伴相依为命,但老人逐渐年高体弱,总会有老人无法相互照顾和自顾的那一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就成为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社会问题。从老年人的立场来说,他们往往受到传统观念的约束,尊崇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不愿意到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安度晚年。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模式,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由子女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8.4%的人需要承担多位老人的养老负担。在现实环境下,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逐渐增多,许多青年人不得不面临同时照顾多位老人的困境,显然力不从心。从青年人方面来谈,他们大部分属于“80后”独生子女,在这些独生子女中,有一部分人思想上较为保守,认识上不能与时俱进,他们认为赡养老人是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即使养老院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质量,他们也会碍于面子而不把父母送到养老机构。也有一部分青年人在对中国传统孝道的继承上有所缺失,更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尊崇个人本位主义,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在他们身上缺乏赡养老人的责任意识。2009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己达1.67亿人,占总人口的12.5%:而加08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已近1.60亿人,占总人口的12.0%,其中,城镇老年人口为O.73亿人,占老年人口的45.7%。④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日趋减弱。然而由于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费用高昂,以及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所以导致老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也很低。根据全国老龄委的调查,老人愿意到养老服务机构生活的仅为6.8%。由于老人养老普遍不愿离丌自己久居而熟悉的环境,因此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城镇老人的首选,其中48.5%的老人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而且随着家庭“空巢化的到来和老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肯定会迸一步增加,因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不断满足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就成为当前我国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①赵芳、陈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l:会支持休系分析.南京师大学搬(社会科学版),2003,5.②赵晓艳.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供给主体.两北人学.2008,5圆《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IlJ}究》新闻发布稿.令困老龄r作委员会办公室门户网,2008,212 万方数据第2章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在中国老龄化的背景下,老人的数量增多使空巢老人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必须得到家人及社会的关注。在老人的生活中会面临种种问题,但是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一般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而经济供养又是其中最为基础的,对于空巢老人而言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在本章中主要选择空巢老人的经济情况、生活的内容以及情感的需求三方面着重论述。2.1城市“空巢”老人的经济情况在一切都被货币化的市场经济社会里,要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前提就是要有可靠的经济支持,而这对城市老年人来说更显重要。“空巢”家庭已经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由于子女独立门户,均有各自的家庭经济收支结构,所以“空巢”家庭在经济上虽具有独立性,但对于老年人的生活仍显得不富足。一般可从生活来源分析养老经济支持渠道。由于掌握资料有限,缺少城市空巢老人生活来源数据,但空巢老人作为老人的一个特殊群体,亦可从对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数据中,大致分析出空巢老人的养老经济支持渠道。2.1.1城市“空巢”老人的收入来源城市老人的经济收入的来源涉及:(1)继续从事工作的工作收入,生意收入,从事炒股、买国债、买彩票、买其他有价证券等经济活动的收益收入,股份分红,离退休金,存款和利息收入,及其他个人收入。(2)子女给的钱,孙子女给的钱,亲戚给的钱,以及与家庭相关的人情收入和其他补贴等收入。(3)政府救助款,集体救助款,所得的社会养老保险金和企业养老补贴等社会性收入等。如图2—1显示,我国城市老人现阶段生活来源的主要渠道是退休金,占65.46%,其次为亲属供给,占24.62%。然后依次为劳动收入、保险救济和其他。同样可以看出,年龄越大,依靠退休金的比重越低,而依靠亲属供给的比重越高。由此可相应推出,城市空巢家庭的经济支持渠道主要以退休金为主,其次为亲属供给,而8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更多地依靠亲属供给。一些针对城市空巢家庭的区域调查也印证了上述分析,一些针对城市空巢家庭的区域调查也应证了上述分析,如徐州师范大学的李学芹在徐州进行的调查显示,76.4%的空巢老人是离退休职工,稳定的离、退休金收入是他们生活的基本经济来源。④南京师范大学的赵芳、陈芸在南京市鼓楼区的调查显示,有94.1李爱芹:城市窄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l:会支持实证研究——以徐州m为个案.社会_丁作,2007,313 万方数据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的空巢老人有离退休金或工作收入(如表2.1所示)。①表2—12004年城市60岁及以上分年龄主要生活来源统计表(单位:人)劳动收入退休金保险救济亲属供给其他年龄总数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60.6413118134110。22879667.052451。87242018.453162。4165.69117806485.5825470.072191.86242820.612311.9670.7490532652.93610167.392152.37231625.581561.7275.794947811.64304461.531513.05158231.98891.880.842571331.284129550.37953.7108442.16642.4985+1290l81.450138.845l3.9569854.11221.71合计4275923865.582799l65.469762.281052824.6287820.5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5))计算得出2.1.2城市“空巢”老人的消费情况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我国更是在法律上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随着城市的发展,在养老金、退休金的保障下,空巢老人大多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中国的老人是最无私的,他们总是处处为子女着想,尽量不给子女添加负担。在对武汉市524位空巢老人对子女经济上是否依赖及依赖程度的调查中发现,空巢老人自给自足的占多数。调查显示,524位被访者中,429人表示子女没有给生活补贴,占总数的81.9%。当然,这早面有大部分老人表示自己的退休金或其它收入已经够花了,不愿要孩子们的;调查中还发现不少老人甚至还要拿钱补贴其经济困难的子女,“啃老”族现象比较普遍。在对消费情况调查中,发现空巢老人消费形式比较单一,生活上的开销是空巢老人的主要消费内容。在对问题“你的收入主要用于哪些消费?”(多选)的回答上,选购买生活用品的522人次,几乎99.6%选择,用于水电、电话费用的481人次,占91.6%。此外看病也是老人重要消费项,选择看病的有255人,频率达48.7%。另①赵芳、陈芸:城市窄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南京师人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4 万方数据第2章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外选择用于孙子女或子女消费的人也比较多,有96人次,达18.7%;选择用于报刊书籍游玩等休闲消费用的人最少,仅50人次,频率仅9.5%(也就是说仅一成空巢老人在休闲娱乐上有所消费)。另外,选择“其它消费”的123人次,23.4%。调查中发现在选择“孙子女消费”及“其它消费”中存在不少子女啃老的现象。重吃不重穿,生活求节俭“民以食为天”。对于空巢老人来说,饮食显得尤为重要。在同老人攀谈中,笔者了解到大多老人,对于饮食都是非常重视的,倒是对穿着打扮不太讲究。表2.2空巢老人的饮食营养自我感觉统计表频率百分比十分丰富489.2比较丰富26250.0一般水平15629.8不太丰富295.5很不丰富214.0无所谓81.5合计524100。O总的来看,空巢老人吃的较好。选择比较丰富,十分丰富的比例较高占了六成,而在对穿着程度自我感觉的调查则有些相反。表2—3空巢老人的穿着自我感觉统计表频率百分比非常好lO1.9比较好10920.8一般29656.5很不好8616.4不太好91.7无所谓142.7合计524100.0 万方数据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空巢老人们不是很重视穿着,选择“比较好”和“很好”的只有五分之一多。“重吃不重穿”既反映了老人们对身体和健康的重视,也说明老人对自我形象的忽视。可想而知,空巢老人们在处世方面持较多的消极心态。当然老人自有他们的道理:“身体是我们的本钱,重视饮食少生病何乐而不为;而穿着上,我们又不出席什么重要场合,只求穿着舒适就行了。以前的旧衣服都穿不完。食要营养,衣要保暖。”2.2.3城市“空巢"老人的理财情况“精打细算,有备无患”,与过着贷款、今天花明天钱的年轻人不一样。大多数老人在理财上还是喜欢勤俭节约、脚踏实地,过日子精打细算,将钱节余下来存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这大概是大多数老人的理财习惯吧!在问到月收入除去各种开销后,月底是否有节余的问题时,524位被访者中有313人回答有节余,占总数的近60%。这倒不是说他们的收入水平高,更多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习惯、理财习惯。当然这也跟老年人生活不稳定,缺乏安全感有关。不少老人表示“多少还是要有些节余”、“没有节余的话,有个病有个灾可怎么办呀?”同时也要看到,仍有121人表示月收入“没有节余”,占总数的23.1%;而回答“不一定有节余”的人,大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绝大部分没有节余的老人表示自己的生活状况已有些紧迫,甚至“连基本丌销都不够维持,遇上别的消费怎么办?”调查发现,没有节余或不一定有节余的空巢老人累积达40。3%的,也就是说有四成多的老人很有可能因病或其它不可预知的事情而使生活陷入困境。2.2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内容在发展需求满足方面,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求知、参加各种活动等达到充实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实际上,这就牵涉到空巢老人关注、参与社会方式和程度的问题。根据零点调查数据:对于空巢老人来说,他们的日常活动主要是做家务、看电视、锻炼身体,甚至是闲坐(如表2-4)。①而在美国,网络己成为老人求知、交友的一个新平台,有些老年网站的点击量能达到当地老龄人口的一半以上。美国每周上网1次以上的老人超过80%,而我国不到1%②o李德I刿:城市空巢与非窄巢老人生活和心理状况的比较.中困老年学杂志,2006,3.9吴翔,易锦媛:中国老人对生活满意吗7.环球时报生命刷刊,2005~ll—l,第16版16 万方数据第2章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表2—43组老人最主要的日常活动(%)组别家务劳动锻炼身体看电视娱乐聊天闲坐其他独居组21.423.922.210.316.26.0夫妻同住组27.223.918.213.07.89.9非空巢组30.219.421.O12.310.36.8数据转引自吴翔、易锦媛,((中国老人对生活满意吗?》.《环球时报生命周刊》,2005—11—1,第16版2.2.1城市“空巢”老人的日常活动就日常活动的场所而言,空巢老人去得最多的是室外空地(71.4%),其次是公园(45.6%),接下来依次是村头/社区小商店(15.0%)、市民广场(13.9%)、老年活动室(11.8%)、老年大学(7.3%)、老年人协会(2.4%)、老干部活动中心(0.7%)等。表2-5城市空巢老人闲暇活动场所活动场所人数(人)百分比(%)活动场所人数(人)百分比(%)室外空地20571.4老年人学217.3村头商店4315.0老年人协会72.4市民广场4013.9老干部活动中心20.7公园13145.6托老所00.O老年活动室3411.8以上都不去3411.8在日常活动的内容方面,本次调查数据表明,空巢老人所有的兴趣爱好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听广播/看电视(84.7%)、散步(66.6%)和看书读报(53.7%)。除此之外,逛街(34.8%)、种花/养宠物(31.4%)、打太极拳/太极剑(28.2%)、旅游(26.8%)、棋牌麻将(18.8%)、唱歌/跳舞(18.5%)、球类运动(10.8%)与跑步(10.5%)等也是空巢老人比较喜欢做的事。什么兴趣爱好都没有的空巢老人很少,只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0%。可见城市空巢老人的闲暇生活还比较丰富。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社区在老年人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社区举办的文体活动更是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 万方数据城市“窄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2.2.2城市“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的困难空巢老人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生活上的照料也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问题。调查中,我们列出了日常生活中有代表性的十项事:吃饭穿衣、洗澡、上厕所、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洗衣、管理财物、购买日常用品、去医院看病。调查显示有95%以上的老人在吃饭穿衣、洗澡、上厕所等个人日常生活中无困难。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此次调查被调查者有50%在70岁以下,且有约3/4的老人身体尚好;另一方面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空巢老人有自我承担的思想,没有特别过不去的困难不轻易寻求帮助,而是自求多福。但从表2-6我们也可以看出,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仍有诸多不便:有7.2%和5.4%老人分别在买菜做饭和购买FI常用品上有困难,11.7%矛116.3%的老人在打扫卫生、洗衣方面有困难,另有20.7%的老人去医院看病存在困难。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健康状况的下降,困难明显增大。显然,对空巢老人的日常照顾应集中在那些有病或高龄的老人身上。如去医院看病是空巢老人生活上遇到的最大困难。生病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有陪同、护理照顾等相关问题。空巢老人反映看病困难主要表现在手续繁,离家太远,行动不便,没有照顾和陪同等。表2-6日常生活中有困难所占比例(%)年龄段吃饭打扫管理购买医院洗澡上厕所买菜做饭洗衣日常生活事项穿衣卫生财务用品看病60.690.92.74.570—791.83.64.53.6O.91.8lO.880+2.71.83.64.52.71.83.65.4合计4.53.67.211.762.75.420.72.3城市“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马斯洛的“需求等级”学说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感、尊重与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在此理论基础上,可把老人的需求也概括为三个层次:生存需求,即满足衣食住行、健康、卫生、安全等方面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主要表现为经济性和服务性的需求;情感需求,即满足在亲情、伦理和情感生活方面的需求,一般通过来自子女的孝敬、配偶的关爱或亲属的关怀来获得满足;发展需求,即在娱乐、交友、求知等方面充实自我和肯定自我的发展需求,一般要通过入际交往和 万方数据第2章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学习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来满足。实际上,第一个层次属于物质层面的需求,而第二、三个层次属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这说明老人的生活质量不仅需要良好的经济支持、体贴的生活照料,还需要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理层面的舒心。毫无疑问,在“儿孙满堂全家福,天伦之乐笑开颜”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空巢化”使老人进入了“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状态,这本身就造成了城市老人的精神慰藉缺损。在情感需求满足方面,费孝通老先生曾说:“中国人对西方‘空巢’模式的反感主要从老年人缺少家人的慰藉这一点上发生的。”①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子女、配偶乃至亲属在老人精神慰藉上占据重大作用,而这又以子女慰藉为主。老年朋友的情感需求,和年青人相比,在强度上应该没有多少不同,但在情感类别、内容和范围等方面则有明显区别,值得深入探讨。老年朋友的情感需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2.3.1血缘情感需求这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之一。在老年期表现最突出。主要表现为:1、对父母的更加亲近和尊重。虽然同为老年人,但对更老的父母尽孝之心胜于以往任何时候。2、对子女的更加关注。很多老年人表面不管子女的事业、家庭,其实内心时时牵挂。因为已知自己时日不多,总是期望自己“走”后,子女能过得更好。3、对孙辈的更加宠爱。老年朋友普遍比较宠爱孙辈,胜过关心子女。原因主要是:传统的血缘观念;弥补过去关爱子女不够的“遗憾”;与幼小的孙辈同为弱势群体,都需要别人照顾等。2.3.2亲密情感需求这也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之一。在老年期,其范围和内容已较过去大大扩展。主要表现为:1、性爱情感转变为厮摩情感。前者以性为基础,后者以依赖为基础。夫妻f刚几乎没有了年青时的激情,但相互依恋、牵挂却超过年青时段。,2、对旁系亲属表示关注。过去不太关心他们,年龄越大越想知道他们的情况。认为他们也是亲人。3、对护理人员表示亲近。尤其长期需要护理照顾的老人,对自己满意的护理人员很容易建立亲密感情,有时甚至超过了血缘情感。很多子女不理解。其实这是老年期心理功能衰退造成逻辑思维丧失、简单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结果。2.3.3友谊情感需求这类情感需求是人类较高级的情感需求。在老年期表现出不同的范围和内容。费孝通:家庭结构变迂中老年赡养问题.北京人学学报,J983,319 万方数据城市“窄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主要表现为:1、朋友情感比过去更为重要,但圈子大大缩小。过去的一般朋友日益疏远,而好朋友、知心朋友、老朋友的关系却同益紧密。与这些朋友相处、通电话等都会得到情感的极大满足。2、战友情感依然保持,但不如年青时紧密了。除非战友情感上升为朋友情感。3、一般同学情感逐渐淡化(不同于青年期),少数上升为朋友情感。2.3.4社会情感需求这类情感需求是人类最高级的情感需求。老年期虽然不及青年期表现强烈,但仍然十分重要。老年朋友尽管不能在社会中再有多大作为,但他们仍然十分关心社会中的种种事情,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表示参与,从而获得情感满足。汶川大地震后,流眼泪最多的恐怕就是老年朋友了;“献爱心”捐款数量与收入相比,比例最大的也是老年朋友。2.3.5自我情感需求这也是人类基本的情感需求之一。老年期比青年期更为突出(其实是更为固定而己)。主要表现为:l、顽固的生活观念。虽然很多老人都能够“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但是与年青人相比还是“顽固”的。对于符合他们观念的事物,他们就愉快的接受;不符合的则本能的予以排斥。不论接受还是排斥,只要他们做到了,就会得到自我情感的满足。2、固定的生活习惯。很多老年人明知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不好,如:抽烟、过量饮酒、洁癖等等,但认为几十年了,改它何用?当这些习惯在家中受到限制时,他们会很不舒服。不是因为这些习惯影nl;SN他们的生存,而是影响到他们自我情感的满足。3、习惯性的回忆过去。老年朋友对过去“情有独钟”。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幸福经历还是痛苦经历,都“喜欢”回忆品味一番。这种回味可以让人得到一种新的情绪体验,一定程度的满足自我情感需求,弥补老年人在现实情感方面的缺失,从而达到心理平衡。老年朋友的这些情感需求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一种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往往要影响的别的需求的满足状态。一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形成的不良心理反映,又可以通过别的需求满足来予以调整。 万方数据第3章城市“空巢”家庭现有养老方式分析第3章城市“空巢"家庭现有养老方式①分析城市空巢家庭养老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本应有与之特征相适应的养老模式,但由于我国城市空巢家庭问题暴露的时间还不算长,社会保障体系还处于不断改革完善之中,针对城市空巢家庭的养老模式亦处于探索之中。养老方式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养老方式可以分为家庭养老、个人养老和社会养老。家庭养老资金来源于家庭,由家庭成员提供;个人养老完全靠自我的储蓄和能力养老;社会养老资金来源于社会,由社会通过养老金或社会救济金等形式提供。而根据老年人养老场所的不同,则可以分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以及居家养老。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为老人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养老是以生活的社区为主要活动场所;如果以养老院或老年公寓等作为生活的主要场所,则称为机构养老。目前对养老方式的划分没有统一标准,但对本研究影响不大,故在本研究中养老方式包括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3.1家庭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所谓“家庭养老”,即指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或亲属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养老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家庭养老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是我国养老的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在养老保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家庭养老的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了其功能的逐步弱化。家庭养老,受“孝”文化、儒家文化等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及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长期以来以家庭养老为主,而这又“经历了从宗族家庭养老、小家庭养老到大家庭养老,再到现在保持的家庭养老四个发展阶段。”②家庭养老在我国城市仍然是最基本的养老方式,主要依靠配偶、子女和其他亲属。在法律层面,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明确规定:“老年人养老“’养老方式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根据资金米源的4i蚓,养老方式口J。以分为家庭养老、个人养老和刘:会养老。家庭养老资金来源于家庭,由家庭成员提供:个人养老完全靠自我的储蓄和能力养老;社会养老资金来源于社会,由社会通过养老金或社会救济金等形式提供。Jnj根据老年人养老场所的卅il刊,则口J以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前者足以家庭为老人生活的主要场所;如果以养老院或老年公寓等作为生活的主要场所,则称为机构养老。目前对养老方式的划分没有统一标准,但对本研究影响不大,故在本研究的叙述中将』e模糊化。以后成文中养老方式包括家庭养老、个人养老、衬:会养老、机构养老、依托于社区的居家养老等等。。陈功:我圉养老方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版礼,2003,300.21 万方数据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3.1.1家庭养老模式的优越性家庭养老具有以下优越性:由亲属、朋友和邻居们提供的养老照顾相对来说成本较低;亲属、朋友对老年人的照顾能使之感受精神、情感上的慰藉,特别是当老年人面对健康和社会生活危机的困扰时,亲人、朋友能够给与老年人精神、情感上的支持;家庭养老涉及面广,特别是那些按照社会服务机构的条例和例行程序难以得到照顾的老年人可以得到关心和照料;家庭养老在一些情况下比专业养老机构提供更加迅速、更有效的即时服务;由亲属、朋友或是邻居组成的连续式人员互相支持,在协助老年病者康复方面十分重要,可以协助患病老年人出院后较快融合到社区生活中去。实际上,家庭养老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对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上。一方面,建立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庭,是老年人感情和精神的重要支柱、生活的主要场所。对血缘、地缘文化观念浓厚的老人来说,他们不愿意脱离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生活环境,只有家庭才能带给他们舒适和满足感。另一方面,在家庭中由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融洽的亲情关系,是任何其他社会关系所无法替代的,所以,由子女、配偶提供的精神慰藉亦是其它精神慰藉无法替代的,这或许正是大部分空巢老人愿意家庭养老的重要原因。零点公司的调查显示,61.5%的夫妻空巢老人、58.1%的独居空巢老人认为将来养老主要依靠家人。∞3.1.2家庭养老模式的不足选择家庭养老的“空巢”老人,在如今人口流动的加剧,成年子女工作节奏加快的现实下,与父母分开居住的距离加大,这些因素都使得家庭养老中的生活照顾与精神慰藉名存实亡。而空巢老人已经退出工作岗位,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疏远,再加上赋闲在家时问多,子女又不能带在身边,或者没有充足的时间陪伴老人,不可避免老人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和被冷落感。另外由于代沟的存在以及年龄的原因在老人身上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已造成老年人精神苦闷。由此可见,空巢危机成为一个便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空巢家庭结构同益普遍化的条件下,解决好空巢老人的空巢心理危机,想完全依靠家庭养老中子女的精神支撑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城市空巢家庭作为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小型化、核心化的产物,其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甚至缺失是不言1而喻的,但在现实中这种弱化是过之而无不及。家庭养老主要“李德I!jJ等:城市空巢‘j1I窄巢老人生活和心理状况的比较.中国老年学杂忠,2006,322 万方数据第3章城市“空巢”家庭现有养老方式分析依赖配偶、子女和亲属,而这些来源渠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其一,配偶支持养老的可能性不断下降。对配偶空巢家庭而言,配偶是生活照料的主要依靠。然而,由于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群中丧偶的比例在不断增加,而有偶的比例在不断下降。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32.9%的老人没有配偶,而老年人口丧偶率有两大特点:一是丧偶率女性高于男性12.38个百分点;二是年龄越高丧偶率越高。另一方面,老年人的再婚面临窘迫。其二,子女支持养老面临诸多困难。尽管子女不在空巢老人身边,但他们仍是家庭养老极其重要的支持力,在对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方面尤其如此。但在现实中,子女支持养老却受多重因素制约:首先,子女难以承受养老负担之重。在我国低出生率的背景下,“四·二·一”家庭模式同益普遍,子女的人均养老负担加重。一对年轻夫妇要赡养4个或更多的老人,纵使再有孝心,也难以承受精神、生活上的过重负担。其次,在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的现代社会,子女迫于社会竞争压力,往往忠孝两难全,无暇顾及空巢老人的需求,更难以恪尽对老人床前膝下、呼之即到的养护之情;再次,城市中青年人的跨地域职业流动加大,对于子女不在同一居住地的空巢家庭来说,随着距离的不断扩大,子女支持养老也是鞭长莫及,以电话等现代通讯方式进行的精神交流亦是隔靴搔痒。第四,新老两代人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代际差异,以及“重幼轻老”的代际倾斜,也直接影响和弱化子女养老的质量。3.2机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是老人通过每月交纳一定的费用给养老机构,以获得由专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等养老服务的养老方式。我国目前的养老机构的总量有限、供给非常不足,如前所述,总床位数仅占老年人总数的1.3%,与发达国家3%~5%的比例相比差距相当大。机构养老也是目前国内外纷纷设立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是指由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服务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了专业的养老服务,减轻了子女照顾老人的压力,缓解了因老人带来的各种家庭矛盾,对老人来说也建立了另一种社会交流的网络,更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从居住方式来看,养老院所包括老年公寓、托老所、养老院、老年护理院等。老年公寓是指实行家庭式的生活方式,符合老年人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托老所是指为老年人提供Ft间照料的院所。养老院(包括福利院和敬 万方数据城市“窄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老院)是指为生活没有保障的老年人以及有养老需求的一般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为主的综合性服务的院所,是机构养老的主体。老年护理院是指为需要护理服务的老年人提供以生活照料、疾病康复护理为主的院所。3.2.I机构养老模式的优越性1、全面专业照顾。不管是综合性养老院所还是专业护理性养老院所,选择入住的很大一部分“空巢老人”在生活上不能够完全自理。因为养老院所可以对老人进行比家庭照料更为专业和全面的照顾,这样不仅保障了老年人的生活,也正式地将照顾老人的功能从家庭中分离出来。2、尽情享受生活。老人住在机构养老,由养老院所全面负责其生活,使老人摆脱了其家庭烦恼:一方面,可以不再从事繁重的家务和承担扶持子女的责任,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享受晚年生活;另一方面,住在养老院所,与子女分居,也使得彼此的生活方式、习惯、爱好上的差异得到了尊重。3、生活更加规律。养老院所的生活一般比较有规律,这对老人的身体、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机构养老以其自身的优势,成为了家庭养老的有益补充。3.2。2机构养老模式的不足机构养老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选择机构养老存在缺乏家庭氛围,仍会让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没有儿孙们在膝间的围绕即使住在环境优厚、条件优越的养老机构仍不能让老年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一些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大多数不愿意住进养老院,他们更加愿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愿意在自己的家中度过晚年。一些子女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后就很少关心和探视他们,使得老人们倍感孤独;有些子女虽然经常探望老人,但是与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无法相比,他们需要亲情交流、需要精神慰藉,这些养老机构都无法提供。老年人生活在养老院虽然有其他老年人相伴,但是由于思想交流仅限于老年人之间,使老年人更容易产生伤感、恐惧的心理。老年人人住养老院所,相对家庭而是进入了一个不够熟悉的环境,可能会不够适应而觉得不如家庭舒服和自由。而且养老院所缺乏亲情氛围,更多的只是承担了老人的生活照顾功能。不能与子女随时相聚,更是难以满足老人对家庭生活的需要和对亲情、天伦之乐的精神需求。1、机构养老难以普及。机构养老作为社会集中供养的一种方式,是空巢家庭养老资源缺乏的有效补充,但由于供给能力、供养质量等方面存有弊端,使其难以普及。首先,从供给能力上看,我国老年人福利设施严重不足,即使在老年事业起步’‘1 万方数据第3章城市“空巢”家庭现有养老方式分析较早、经济条件较好的北京,养老服务设施供给状况也很严峻。其次,从供给质量上看,多数养老院的制度还未十分完善,服务内容单调,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质,机构管理的理念仍然是以行政为本,而忽视老人的需求和利益。目前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没有配备具有专业护理、老年心理学、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等知识的服务人员。∞同时,养老机构缺乏活力和归属感,使老人缺少由家庭和亲人带来的精神慰藉。再次,从老人支付能力看,按照目前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普遍高于老年人的实际收入状况,机构养老的成本偏高,低收入空巢老人难以承担。第四,从老人的观念看,千百年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根生蒂固,觉得去养老院没面子,怕被人耻笑。2、缺乏家庭氛同。老年人人住养老院所,相对家庭而是进入了一个不够熟悉的环境,可能会不够适应而觉得不如家庭舒服和自由。而且养老院所缺乏亲情氛同,更多的只是承担了老人的生活照顾功能。不能与子女随时相聚,更是难以满足老人对家庭生活的需要和对亲情、天伦之乐的精神需求。3、与外界沟通较少。老人长期在院所里养老,缺乏或较少的与外界沟通,身边所接触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看到许多老年人患上病痛甚至死亡的事例,会产生与社会隔离、甚至是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心理上承受较大的负面影响。4、个人口味难调。一部分养老院所服务不够完善,难尽人意。如医疗条件不充足,饭菜不合口味,住宿条件不理想等,不能完全满足其个性化需求。3.3社区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是是一种新的养老方式,兴起于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我国社区服务最初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任民政部部长的崔乃夫同志,在大连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领导下,发动和组织社区内的成员开展互助性的社会服务活动,就地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翌年,时任民政部副部长的张德江同志也提出了一个界定:“社区服务是指在社区内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这相隔时间很短的两次给社区服务概念的定位,充分表明了国家和政府对社区服务的重视。也使社区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倡导和推广,这对于社区服务乃至整个城市社区的发展,起到了开路先锋的积极意义。《七成养老机构小提供护理》,http://newsl.jrj.corn.cn/news/2006—10—20/000001719377。htm25 万方数据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3.3.1社区养老模式的优越性参加社区活动对空巢老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助于他们强身健体、缓解心理压力和障碍、调节情绪、排遣孤寂、增长见识等。社区照顾解决了空巢老人“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的问题,那么社区活动则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教”可开展时事政治教育,“四信”教育(“信仰”、“信念”、“信任”、“信心”)、“四科”教育(“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其目的旨在用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理论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世界;“老有所学”主要是根据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学习兴趣,通过老年大学等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如学习保健知识、太极拳、舞剑、跑步等,这可以充实他们的晚年生活;“老有所乐”主要是社区开展以娱乐为目的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尽量将前面的学习和教育结合起来,做到有教有学有比赛。3.3.2社区养老模式的不足社区服务内容和项目较少,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社区老年服务是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其服务内容应符合老年人的需求。但从目前来看,社区服务的内容涵盖面小,社区老年服务只是提供老年人急需的生活照顾和医疗照顾,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则考虑比较少,对老年人渴望的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内容更是涉及很少。事实上,老年人对后两者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有些社区对老年人提供的服务也是一概而论,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情况的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没有考虑到不同老年人存在的个体性差异。即使提供的服务内容种类看似很多,但却大同小异,根本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1、社区专业人刁。少。目前社区养老福利机构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涉及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心理调适、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各个方面,建立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服务队伍,是实现养老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我国养老服务人员非常缺乏,服务的内容也非常简单,根本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全方位要求。2、社区老年服务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我国居家养老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譬如,在资金方面,目前社区养老的经费主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缺乏多渠道的社会资金筹集,甚至一些地区所需经费主要来源于街道的补助、社区办公经费的占有及募集,经费的短缺导致社区养老工作发展艰难。3、在服务内容方面,目前服务项日偏重于日常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而医疗保26 万方数据第3章城市“空巢”家庭现有养老方式分析健服务设施较少,精神慰藉服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服务质量层面,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人员主要是下岗工人和外来打工人员,虽然他们要经过一定的培训,但也只是基础培训,只能达到家政服务的一般水平,缺少护理照料方面的专业知识,更不用说其它高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要求,致使服务质量无法满足空巢老年人越来越高的要求。3.4居家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是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养老模式。它主要以社区为依托,以居家养老模式的形式为主,以居家养老模式为辅,相互结合,取其各自的优点,弥补各自的不足。所谓居家养老,既不同于传统的由家庭承担全部养老责任的家庭模式,又不同于“全托式”的机构养老,而是能够结合这两种养老方式优点的新型养老方式。其主要涵义为:①在经济上,仍以社会供养为主,家庭供养和自养为辅。如前所述,城市空巢老人一般都有退休金或养老金,而各种形式的城市居民补贴、福利也为经济供养提供了条件。②在居住方式上,空巢老人仍是居住在家。在我国采取居家的方式养老,既可以节省资金、缓解当前资金不足的矛盾,又迎合老年人的心理,易于被接受。③社区向社区内的空巢老人提供尽可能多、立体化的养老服务。④以各种养老制度为保障。3.4.1居家养老模式的优越性居家养老体系符合空巢家庭的养老特征,实现了老人“老不离家”,从形式上仍然保持着传统家庭的养老格局,但在内涵上却实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从单一养老方式向立体化养老体系的转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其一,着眼于激活空巢老人自身、家庭、社区、政府乃至全社会的能量,优化自我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资源配置,从而实现不同养老方式之间的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为空巢老人提供一个立体化的养老体系。对于城市空巢家庭而言,很难有单一的养老方式能全面满足他们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养老需求,而居家养老体系的核心,就是着眼于调动一切力量,尽可能地激活养老资源,为空巢老人提供立体化的养老体系,满足他们全方位的养老需求。其二,居家养老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是在工业化和积累社会财富之后,社会有了足够的能力维持养老保险制度,JJ‘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伴随着老龄人口增多,养老压力增大,逐渐由机构养老向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回归。而我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条件下就“跃”入了老 万方数据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研究龄化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的资金、制度、人才等各方面还缺乏应有准备。因此,在经济、物质条件很不充裕的情况下,单靠政府的力量来发展养老福利事业是不现实的。居家养老强调养老支持力来源的多元性,加之具有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能够有效地分散“未富先老”状况所带来的社会养老压力。其三,居家养老适应空巢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能够取得更佳的养老效果。在老龄化过程中,环境、个人以及个人与环境的结合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如一个尊老敬老、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的环境,对老年人晚年生活满意度的提高是非常有效的。因此,环境对空巢老人的养老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居家养老把“家”作为养老的基础,让“家”成为空巢老人接受家庭、社会和政府服务的“载体”,这就使老人生活在常态化的环境中,没有割裂他们的社会网络,所以能够适应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达到良好的养老效果。其四,居家养老有助于推动社区建设和提供就业岗位。社区在多元化居家养老体系中是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重要支撑点,而这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挖掘社区发展潜力,增强社区的实用性,从而推动社区建设。同时,社区照顾需求量的增长,也可以提供新的就业岗位,解决部分就业问题。3.4.2居家养老模式的不足然而,尽管居家养老在一定范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看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其实质更倾向于一种家庭养老,同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大体说来,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资金短缺,资金来源方式单一。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靠财政支出。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财政收支也不同。因此,地方财政短缺的地区,很可能在居家养老财政投入中大打折扣。而筹资的渠道又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于社会福利彩票的福利金,而社会福利彩票的收入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资金来源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波动性,居家养老服务难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其二,社区服务工作不能适应居家养老的发展。社区服务是居家养老模式中重要的支持系统,但从目前来看仍难以满足居家养老的需求。在实践中暴露的上述问题,表现出的最终结果就是居家养老与供给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错位。毫无疑问,“居家养老”作为多元化居家养老体系的核心,现行的居家养老、居家养老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在构筑城市空巢家庭居家养老体系中亟待解决的难题。’K 万方数据第4章着力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的措施政府对推动居家养老模式的构建的责任是毋庸置疑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负有什么样的责任,政府应该如何负责任。从社会宏观层面维护空巢老人的权益在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家庭空巢化形势下,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帮助“空巢”老人克服诸多生活及心理危机,保证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是国家和政府义不容辞的社会义务和历史责任。政府除应逐步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老年福利设施等外,还应针对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以空巢老人的需求为导向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从宏观层面维护空巢老人的权益.以解决空巢老人面临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最终使空巢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4.1加强政策引导,发挥政府职能在居家养老模式中,要以政府为主导,搭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一是由政府统筹建立居家养老的评估体系,不仅对城市空巢家庭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需求进行评估,以保证政府的补贴资金发挥最大的资金效益,而且要对各个居家养老的质量、效果、效率进行评估,同时还要对居家养老的发展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现行政策是否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评估。二是政府要进行宏观上的引导控制。对于社区服务机构,政府只保留所有者的权利,而将生产经营权交由服务机构,并定期或不定期对社区服务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违反其经营宗旨的,政府有权做出处理。构建居家养老模式,强调尽可能激活一切社会养老资源,加强空巢老人、家庭、社区、政府四方互动,实现养老支持力来源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政府职能削弱,相反政府的引导、协调、强制作用还应进一步加强,从而构筑一个有序、有力的政府支持系统。所谓政府支持系统,是指国家和各级政府提供的所有形式的支持,其中以制度化的支持为主,也包含政策性支持。政府支持系统在居家养老模式中居于主导地位,尤其对体系的规范化、制度化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由此,构建政府支持系统从根本上,也是从常规意义上说,就包含了建立、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社会优抚制度等。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体系提供支持。4.1.1实现居家养老模式的制度化、规范化居家养老模式要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政府首先应该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为每个支持系统的有序运行提供法律、政策保障。对居家养老模式中涵盖的几个系29 万方数据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统,目前尚未有相关政策和法规的,政府应尽快制定,不完善的应尽快完善。建立比较完善的多元化居家养老的政策和法规是养老体系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各地方也要根据自身实际,加快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如社区为老服务管理规章、社区为老服务设施管理规章等等。对已有的政策和法规要加强监查力度,确保真正落实到位。居家养老模式要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政府还需促进形成相关工作机制。建设一个创新、高效的工作机制,能保障居家养老模式的有效、稳定运行。譬如某些地方正在试行的“服务储蓄”、“义工”等,在居家养老体系中意义深远,但从目前试行效果来看,很大程度上只具有社区自助和互助的色彩,而“义工”活动很多带有政府行为,远没有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丰富、自觉。这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机制保障,这除了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给“服务储蓄”、“义工”一个合法的“名分”外,还需将自觉行为和制度化行为相结合,让年轻人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志愿者、义工等队伍,并把这些“服务记录”作为升学、就业,甚至升职的考察依据,促使更多年轻人自觉参加到为老服务中去。4.1.2多渠道筹措资金毫无疑问,具有福利性质的居家养老模式必须要有资金保障。从我国正在实践的居家养老或居家养老现状看,资金短缺、资金来源方式单一是其突出问题,也可以说资金困难是构建居家养老模式的一个非常现实的“瓶颈”问题。尽管倡导自我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但调查显示,大多数老人认为居家养老的经费应采取“政府出大头,老人出小头”的方法,且承受范围在每月50——100元之间。因此,政府支持系统就应确立经费来源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政府是各种资源的最大拥有者,没有政府的支持,仅靠民I目的力量,很难保证居家养老体系的有序运行。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是社会公众的公共物品,而政府公共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有效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物品,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平分配。因此,国家应从法规上保证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一定的款项用于居家养老体系的构建,此外还应该规定市、区、县各级政府每年对社区服务的投入比重,并保证所投入的资金落实到位,真『F的用于居家养老服务上面来。2、发行福利彩票。福利彩票不仅积聚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而且可分担政府的财力负担,也实现了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意图。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福利彩票的发行力度,创新兑奖方式,以吸引更多高收入的个人和企业来购买。同时,可以提30 万方数据第4章着力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的措施高公益金的提取比例,用更多的资金为民造福,真正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福利彩票发行宗旨。3、政府应积极引导鼓励非政府非盈利组织分担相应的老年保障责任。非赢利组织因为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其资金来源相当开阔。从我国目前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非赢利组织的收入来源有财政拨款;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资金、附加收入,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社团会费收入、社会各界的捐赠收入等数十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非赢利组织越来越“以社会各界的捐赠收入”作为筹资的主渠道。政府可以用税收优惠的政策来调动非赢利组织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积极性。这种非强制性的筹资方式将能够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将为居家养老体系注入了新鲜、广阔的资金支持。4、可以借鉴日本把社会保险原理运用于老年照顾服务方面的经验,在我国城市开展建立老年照顾保险制度的可行性研究,使居家养老有稳固的资金保障。4.1.3相应的组织管理职能政府支持系统除了建立规章制度,筹措资金外,还需在居家养老模式中承担着相应的组织管理职能,而这亦是政府支持系统的重要内容。1、监督评估。政府应该对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实行有效的监督,对可能出现的偏差行为予以预防,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规范它们的行为,保证居家养老服务能正常、优质地提供。同时,还应做好评估工作:一方面,加强养老需求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评估组织,给每个空巢老人建立全面的档案,对其身心等多方面进行测评,分不同等级,确定各个等级的护理要求,并能及时更新及时提供给服务者。另一方面,还应对政府出资购买的养老服务项目的运行状况,适时效果和达成预期目标的程度等进行科学地评估,建立起收益分析的机制(社会评价体系)、信息处理的机制(信息网络体系)、政府官员和公民的制衡机制(政务公丌体制),实现“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2、统筹规划。政府要注重居家养老设施的统筹规划,居家养老各类服务设施的建立,需要政府出面,将其纳入到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配套运作。对于社区内企业、机关、学校的资源,如闲置场地、设施等,政府出面协调、整合、丌发,合理利用社区资源为空巢老人提供相互交流、活动锻炼和医疗服务、日间照料的场所,使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得到优化利用,实现资源共享。3、营造敬老氛围。政府需要调动媒体资源,发挥舆论力量,在全社会宣传尊老、3l 万方数据城市“窄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养老的光荣传统,表彰孝敬、赡养空巢老人的模范家庭,谴责虐待、遗弃空巢老人的悲劣行为,并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精神,号召社会各界关爱空巢老人。政府应当在营造社会敬老风气中起到表率作用,将对老人的关怀和照顾渗透到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例如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颁布一系列规范及标准努力使各项基本设施无进出障碍,使得空巢老人安居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不断得以改善,且老年人在享受各种公共设施和服务中都享有优先、优惠甚至免费的特权,在全社会营造养老、敬老的氛围。4.2扩大社会参与,实现自身价值社会参与,主要是指老人参加和从事各种有偿或无偿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经济活动、公益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社会参与能使空巢老人追求自身价值、寻求精神寄托、获得心理满足,实现“老有所为”。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应当为老年人参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社区作为老人参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和窗口,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空巢老人参与社会提供途径和舞台。4.2.1构建社会参与渠道如设立老年人才开发机构、成立老年人才市场等。老年人才开发机构主要是落实和实施老年人才开发政策、法规,制定老年人才开发计划,管理和指导老年人才开发的管理服务工作等。社区应建立相应的办事机构,做好老年人才预测与规划,建立健全老年人才开发服务管理体系。包括老年人刁‘教育培养规划,老年人才智力流动规划和老年人才使用规划。在有条件的社区应着手建立老年人才供求信息库,利用先进管理手段,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老年人才信息,做好及时向社会推荐老年人才的工作。老年人才市场主要是向社会推荐老年人才。4.2.2提供社会参与平台居家养老体系的运行需要大量人力资源支撑,在人员缺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老年入资源进行互助,亦可为空巢老人提供社会参与平台。这可采用“劳务储蓄”的机制,即让低龄空巢老人在身体状况尚好的时候为社区中的高龄老人提供一定的义务照顾,所花费的劳动用时问单位记入个人“帐户”,当自己高龄或生病时,便可从社区其他低龄老人处得到同样时问的免费照顾。这不仅充分解决了社区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而且也为空巢老人提供了社会参与平台,也使他们通过劳务的代际交换实现了自我养老。在打造社区支持点的同时,还需要扩大社会的支持来源,充分调动和培育每个 万方数据第4章着力推行居家养老模J=℃的措施支持点,寻找新支持点,这有利于形成强劲的综合支持力。目前,社会支持系统中有代表性的支持点主要有两个其一,非政府组织是社会支持系统的主力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部分职能外移,非政府组织活跃在政府支持系统难以触及、无暇顾及、不便包揽的领域,日渐发展成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以盈利为目的的老年服务机构。通过发展老年产业,把社会资源吸收到养老产业上来,采取企业的运作方式,为城市空巢老人提供多元化、立体化的服务。由于企业组织的经营方式灵活,需求导向性强,加上政府适当的引导,就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空巢老人的差别性需求目前已兴起的私人养老机构、老年健康咨询服务部、老年心理咨询服务部、老年婚姻介绍所等,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不仅有利于空巢老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他们的精神慰藉也起到了一定作用。4.3培养老年服务人才队伍,提供专业服务居家养老模式的构建,除了有政府的主导和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外,培养专业的老年服务队伍的也是一个重要的系统支持。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可以使居家养老低成本高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于老年人的服务不论在规模、数量,还是范围、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客观地说,与许多国家的针对老年人的专业服务相比,目前我国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我国需要明确定位对老年人的专业服务队伍,重视工作的基本性质,注重实效;要加强服务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要壮大专业人才。数量;要丰富为老人服务的形式,要更多地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等服务,以真正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要。开展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和人员必不可少。因为两者直接影响到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行的好坏。一般来说,人力资源的多与少和专业化程度,直接决定了社区服务发展的质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要培养一支能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4.3.1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要大力培养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事业,积极试点社会工作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工作,培养一支具备现代居家养老服务理念、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专业工作队伍。对于社区服务人员来讲目前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已经从事社区服务职业的人员,另一种则是即将从事社区服务的储备人才。对于第一种情况的服务人员要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要 万方数据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研究加强专业知识的普及性。在内容上要侧重于培训专业、敬老价值观方面,组织相关专家到社区对服务入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对第二种情况,则就是在现有的高等院校中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个案管理者等等高素质人才。4.3.2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要加强培训居家养老工作者的工作力度,开办社区工作专业培训班或进修班,学习相关的培训内容,让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接受这些方面内容的专业学习、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水平。对他们除了加紧学习平常的课程之外,还应多安排他们到社区里进行实践学习活动,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为以后更好的服务于老年人、成为未来社区老年服务的后备力量做准备。4.3.3建立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居家养老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居家养老从业人员具有与律师、会计师、医师相同的职业特点,推行资格认证制度,有利于改变居家养老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的局面,树立居家养老工作的专业权威。为了规范社区服务者的职业技能,应设立同司法考试、会计证等同等地位类似的职业资格考试,并根据情况设立不同的级别。目前比较相关的就是社会工作者考试,分为三个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高级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其中后两个级别需要通过规范的考试,合格后颁发证书获得,而高级社会工作师的获得标准则另行规定。另外,我们应该加强对社会工作者考试的监督机制,并要求专业人员持证上岗,保证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同时在给老年人提供的具体服务方面,应加强(新闻媒体和社区居民)监督和评估机制,通过对老年人的回访,了解服务人员的服务情况,并按照一定的标准给服务人员适当的奖励和惩罚。4.3.4积极培育志愿者队伍积极培育年轻的老年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达到“老有所需,老有所用”的目的。具体措施有:一要与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再就业工程相结合,大力开展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建立养老护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持证上岗,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和陪护等专业化服务,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二要整合社区人力资源,大力提倡、组织和引导志愿者活动,动员各类人员参与为老服务,努力造就一支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倡议社区老人成立老年义工组织,发动老年人参加社区互助活动。老年人也可称为社区34 万方数据第4章着力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的措施志愿者的重要力量,组织相对“年轻”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当义工,让年龄相近的人凑在一起聊天、做家务,更容易心贴心,更有话说,也更能使服务到位,可避免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因代沟造成的心理隔阂,该模式能自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能保证老人们定时定期地享受到需要的服务。将助老视为本职工作的重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多想办法解“空巢”老人面对的各种问题以高效优质的解决实际问题。发动社区其他成员,动员辖区单位或个人与居家的孤寡老人结对;发动学生成立青年志愿服务队,创新开展社区互助活动;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发动青少年分别与老人组成“祖孙配”,参加各种助老活动。三是社区居民中由地域居住关系结成的“地缘”互助团体、由友情关系结成的“友缘’’互助团体,分担以往由血缘集团担负的扶养功能。这是在社会的变动中对建构新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探索,也是试图从传统的邻里互助文化中寻找新的家庭支撑点。为调动义工组的积极性,建议采取劳动时间储蓄券的制度。即你提供了多少服务时间,可在年老或生病时,由社区服务组织根据你服务的时间,由其他人为你提供相应时fBJ的服务。四要广泛宣传,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万方数据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J=℃研究结语本文从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养老需求以及现有各种养老模式的分析与研究出发,发现对于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给出建议,提出居家养老模式,促使新的养老方式得到更好的发展。为现在的老年人服务,就是为将来的我们服务,因此要从不同的角度解决老年服务存在的问题,从老人的真正需求为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在实践中要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和普及型,使不同情况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服务。更要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不断调整社区老年服务内容,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和老年人的沟通,做到真正的为老年人服务,使老年人达到老有所养的境界。与此同时,老年人自身也要积极的进行调整,以积极乐观和不断上进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晚年生活。本文也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因为精力有限,在调查上还存在不够深入的问题。其次,在研究过程中,着重于存在问题的共性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化,而其中较为深入的问题则没有详细展开,比如国家对社区老年服务的具体投入比例、监督和评估机制的具体实施细节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和研究中逐步解决和完善的。最后,居家养老模式没有真『F上升到和其他广泛学科相结合深度,但实际上对于社区老年服务的研究和实践需要很多学科的铺垫。居家养老模式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因此,我们应把各地区发展的情况结合起来,努力克服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共同将社区老年服务发展好。而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等目标,除了社区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政府、社会和老人自身的努力。我们期待着能使全国的老年人都能很好的享受服务,有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136 万方数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穆光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2]邓伟志.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4]若兰.老年人生活习惯于心理辅导.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5】王树新.人口社会学.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117.【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北京.2006(12).[7]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北京一匕京大学出版社,2006(7).[8】邬沧萍,姜向群.老年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阎坤.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0]文lJ文海.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11】梅陈玉婵,齐铱,徐玲等.老年学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穆光宗.挑战孤独·空巢家庭.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13]探索中国特色的未来养老之路一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综述.老龄问题研究,1998,(10).[14]杨光辉.中国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中国人口科学,2005增刊.[15]姜向群.对老年人社会价值的研究.人El研究,2001(2).【16]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人151学刊,2000(3).[17]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人口经济,1999(2).[18】陈洁君.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比较与借鉴.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19]王森.借鉴国外养老模式,探讨我国健康老龄化的实现方法.生产力研究,2007(9).[20]童欣.日本家庭经济制度变迁与养老方式选择的思考.现代R本经济,2005(1).[21]张一华.中国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人口研究,1996(6).[22]丁润萍.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下篇).能源基地建设,1999(2).[23]熊巍俊.论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社会养老问题.人口学刊,1994,4.[24]潘求满.中国养老模式问题探讨.理论观察,2007(3).[25]何金定.“健康老龄化”在我国.人口学刊,1996(6).[26]阎坤.多元化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思想.财贸经济,1998,(03). 万方数据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韩薇.当代中国人的慈善意识及其培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4):178—179 万方数据致谢致谢三年前,带着对知识的无限渴求,怀着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无限好奇来到了美丽的山西大学,开始了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当时的心情记忆犹新,现在的感觉思绪万千。随着论文的完成,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也将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三年时光匆匆而过,难忘课堂上老师们至真至善的教诲,图书馆里如痴如醉的阅读,操场上充满活力的运动。一千多个同日夜夜,我的学识更加丰富,身体更加强健,心智更如完善。这三年,因为有了家人、老师、朋友的关心与帮助,我才得以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的翱翔,在美丽的校园里吮吸知识的乳汁。感谢我的导师张民省教授,三年来,恩师那渊博通达的知识,至诚至善的人品让我受益终生。恩师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我悉心的指导,而且在生活上也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论文的写作虽告一段落,但张民省老师的谆谆教导和无尽的关怀仍历历在目。正是张老师的精心指导和不倦教诲,学生才得以不断进步;正是张老师对学生论文研究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学生才得以顺利完成这篇论文,也使我学到了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在此,向张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我的父母和我的家人,正是因为您们的帮助和鼓励,才使我有机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规划,为今后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最后感谢论文的评阅人以及答辩委员们,谢谢您们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此论文进行审阅并提出宝贵意见。39 万方数据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1)个人简况:姓名:韩薇性别:女籍贯: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个人简历:2005年一2009年:就读于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09年一2012年:就读于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联系方式:联系电话:13453439210电子信箱:hanw718@163.corn40 万方数据承诺书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作者签名:20年月日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篡嘞I/、导师签名:气&V‘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