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版】让学生在学数学中学会质疑.doc

【5A版】让学生在学数学中学会质疑.doc

ID:34359150

大小:8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5

【5A版】让学生在学数学中学会质疑.doc_第1页
【5A版】让学生在学数学中学会质疑.doc_第2页
【5A版】让学生在学数学中学会质疑.doc_第3页
【5A版】让学生在学数学中学会质疑.doc_第4页
【5A版】让学生在学数学中学会质疑.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5A版】让学生在学数学中学会质疑.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7A版优质实用文档让学生在学数学中学会质疑宁波市鄞州区田莘耕中学姚立婧邮编:315153电话:13345968291《标准》的总体目标在情感与态度第四点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这样的情感与态度,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师和书本的良好习惯,还学生质疑的权利。谈到质疑,我们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低年级的学生,经常和老师交流思想,谈论问题,非常喜欢问为什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越来越臣服于老师、课本,从前那么多的问题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乐于接受现成的无须思考的答案,变的服服帖帖,

2、成了典型的传统“好孩子”。当然,学生由原来的喜欢质疑到现在的“没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开阔,自己慢慢地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受我们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一讲到底,没有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一番;或者是教师为了维护师之尊严,怕被学生问倒,怕自己出丑,也就不能容忍学生的别出心裁了。如何营造一个学生敢于质疑的课堂氛围,如何创设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和谐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独特见解走进课堂,同教师、教材对话,在相互摩擦中吸纳共享,生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审美追求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以下是笔者

3、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一、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质疑。这是让学生在学数学中学会质疑的首要条件。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67A版优质实用文档7A版优质实用文档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因为学生在质疑的同时,他们的内心是焦虑的,在他们看来,教师、课本的说法、理论都是正确的,无庸质疑的,甚至是需要顶礼膜拜的,而此时,他的提问就更需要教师的肯定,更渴望老师的赞扬。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质疑立刻否定,其他有不同想法的学生就会暗自庆幸自己的少言,同时,在以后

4、的教学中,他们就会越来越沉默,思维也会逐渐狭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质疑,实际上是保护学生的联想动力,为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激发提供保障。在讲解圆的相关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如图,已知圆内接四边形ABCD中,AD≠AB,∠DAB=90°,对角线AC平分∠DAB,若AD=a,AB=b,则AC为多少?我设计安排这个题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结合图形特点,利用旋转变换的性质,将△ADC旋转到使BC和DC重合的位置,那么△ACE就成了等腰直角三角形,则AE=a+b,所以得到,如图①。图①图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努力,顺利实现了我的教学设计,

5、正当我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班里有一个同学举手发问:“老师,您的这种方法好是好,但是如果没有您的引导,我们想不到,而我是这么想的,因为∠DAB=90°,AC是角平分线,所以AC很像正方形的对角线,如果能构造含对角线AC的正方形,应该可以做出来。通过△CBF≌△CED,不难证明四边形AFCE是正方形,设BF=,则ED=,因为AF=AE,所以b-=a+,即,所以AF=,AC=,如图②。这个学生说完后,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赞同他的解法比老师的好,我也高兴地肯定了他们的观点。这位学生已不满足于依葫芦画瓢,能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和已有经验出发,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思

6、考,用适合他们的知识来链接,实属不易。借此机会,我告诉学生: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完全可以大胆质疑,在师生的交流对话中,才能提升对真知的理解和认识,才能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质疑精神。67A版优质实用文档7A版优质实用文档二、利用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师主动设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无论是讲授、谈话,还是引导学生产生疑问,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在数学课上,学生往往只注意数学知识的学习,注意知识的增长,而未曾注意联结这些知识的观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即使有所察觉,也是处于“朦朦胧胧”

7、,“似有所悟”的境界。这时,就需要教师的热情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运用力所能及的原则,提高学习能力,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在九年级上学期,学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时,我同书本一样,出示了以下一个例题:为了测量校园内一棵不可攀的树的高度,学校数学应用实践小组做了如下的探索:根据《自然科学》中光的反射定律,利用一面镜子和一根皮尺,设计如图③的测量方案:把镜子放在离树(AB)8.7m的点E处,然后沿着直线BE后退到点D,这时恰好在镜子里看到树梢顶点A,再用皮尺量得DE=2.7m,观察者目高CD=1.6m,请你计算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