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较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

第八、较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

ID:35154241

大小:93.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3-20

第八、较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_第1页
第八、较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_第2页
第八、较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_第3页
第八、较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_第4页
第八、较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八、较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安乐集讲记 13第八、较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十方净国,不愿归西方。是义云何?问:有人说,愿生到十方清净国土,不愿意归向西方。对此如何看待?答曰:此义不类,于中有三。何者?答:生十方跟生西方并不类同,有三个方面可以区分这两种发愿和效果的差别。哪三种呢?一、十方佛国非为不净,然境宽则心昧,境狭则意专。是故《十方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土皆为严净,何故诸经中偏叹西方阿弥陀国,劝往生也?’佛告普广菩萨:‘一切众生,浊乱者多,正念者少。欲令众生专志有在,是故赞叹彼国,为别异耳。若能依愿修行,莫不获益。’”

2、一、十方佛国不是不清净。但是就初修者来讲,如果所观境非常宽广,心就散漫暗昧;如果境狭小,心就专一。所以求生十方一切净土,观境宽泛,心很难专注而导致暗昧。这是就一般众生而言。所以《十方随愿往生经》里,普广菩萨问佛:“世尊!十方佛土都是庄严清净的,为什么经中偏赞西方阿弥陀佛国,劝导众生专一求往生呢?”佛告诉普广菩萨:“安乐集讲记 13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众生多数内心非常浊恶杂乱,具正念者很少。我是想让众生立定专一的志愿,心能够系在一个所缘上,所以赞叹西方佛国,这是别有用意。以这种特殊方便,使得众生能够即生生到净土,无不获得大益。”也就是,一往生后,

3、就能得不退转而随意往游十方佛国,广度众生直至成佛。如果没有把握好,一开始观境太宽泛了,众生的心力无法专一,这样难以达成效果。因此佛说,只要以指方立相的方便,依着自己所立的愿去实修,那无不得到利益。所以我们要听从世尊的教导,按照这个方法专一求生西方,不要自己别生什么异见。二、十方净土虽皆是净,而深浅难知。弥陀净国乃是净土之初门。何以得知?依《华严经》云:“娑婆世界一劫,当极乐世界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当袈裟幢世界一日一夜。”如是优劣相望,乃有十阿僧祇,故知为净土初门,是故诸佛偏劝也。余方佛国都不如此丁宁,是故有信之徒多愿往生也。第二、十方净土虽然

4、都是净,但是其中的深浅度很难测知。摄受凡夫、以极简单条件而往生的弥陀清净国土,是净土的初门。换句话说,一进了这道门就能真正深入净土了。怎么知道呢?依据《华严经》所说:“安乐集讲记 13娑婆世界的一劫,相当于极乐世界的一昼夜;极乐世界的一劫,相当于袈裟幢世界的一昼夜。”像这样辗转地优劣比较,乃至有十阿僧祇那么多的级别。因此知道西方是净土的初门。所以诸佛偏偏劝导凡夫往生西方。因为凡夫特别容易生入极乐净土。其他佛国都没有这样叮咛、嘱咐,因此具信心的徒众多数都是发愿求生西方。三、弥陀净国,既是净土初门;娑婆世界,即是秽土末处。何以得知?如《正法念经》云:

5、“从此东北,有一世界,名曰斯诃。土田唯有三角沙石。一年三雨,一雨湿润不过五寸。其土众生唯食果子,树皮为衣,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复有一世界,一切虎狼禽兽,乃至蛇蝎,悉皆有翅飞行。逢者相啖,不简善恶。”此岂不名秽土始处?三、弥陀国土是净土初门,娑婆世界是秽土末端。怎么知道呢?如同《正法念处经》所说:“从这里往东北方向走,有一个世界,叫做斯诃。那里只有三角沙石。一年下三次雨,每次的降雨量不到五寸。彼土众生只吃果子,以树皮作为衣服,那是很苦难的世界,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又有一个世界,一切虎狼禽兽乃至蛇蝎,身上都长了翅膀,能够在空中飞行。一遇到就相互吃,不

6、知善恶。”像这样的世界当然是秽土的始处,因为非常浊秽。然娑婆依报乃与贤圣同流,唯此乃是秽土终处。安乐世界既是净土初门,即与此方境次相接,往生甚便,何不去也?安乐集讲记 13然而娑婆的依报环境,是和贤圣住在一起,所以它是秽土的最后一处。安乐世界属于净土的初门,和此方的境界依次相接,往生是非常方便的,为什么不去呢?第九、据《摄论》与此经相违,料简别时意语者依据《摄论》与本经相违,分析别时意趣的话题。今《观经》中佛说,下品生人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依《摄论》云:“噵佛别时意语。”又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但得作往生因

7、,未即得生。何以得知?论云:“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即得生,故名别时意语。现在《观经》里佛说:“下品往生者现生造了重罪,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以十念念佛就得以往生。”《摄论》中说:“这是佛的别时意趣语言。”古来通论之家,也多判这段经文说:临终十念只能作往生因,不是随即就得以往生。怎么知道呢?《摄论》里说:“好比以一钱贸易到一千金钱,并不是指一天就得到一千金钱,而是指在未来别时将得一千金钱。”以此了知,十念成就只是作了未来成就的因,不是当时就得到往生,所以叫做“别时意语”。安乐集讲记 13如此解者,将为未然

8、。何者?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这样理解并不对。如何呢?凡是菩萨造论解释佛经,都是想辅佐世尊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