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14讲对应文字

《入行论》第14讲对应文字

ID:35945006

大小:56.0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9-04-26

《入行论》第14讲对应文字_第1页
《入行论》第14讲对应文字_第2页
《入行论》第14讲对应文字_第3页
《入行论》第14讲对应文字_第4页
《入行论》第14讲对应文字_第5页
资源描述:

《《入行论》第14讲对应文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案第十四节课昨天学习了“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是梵语,指人或者众生。”中的“自行利益”,也就是说,具有菩提心的人,从五个方面来赞叹他的功德,首先讲了自行利益自行利益:无需他人劝诫,自行饶益众生。,现在讲第二个问题“是殊胜施主”。己二、是殊胜施主:意思是什么呢?三界当中的所有施主,没有一个比得上发了菩提心的这种人。有些出家人、修行人认为:哪个居士对我经常供养,他就是我的大施主。但实际上真正的大施主或者说所有众生的施主,就是发菩提心的这种人。世间上的施主如果对某某出家人、某某高僧有信心,就经常供养他,但对其他人却从来不理、不闻不问,而

2、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却与此相反,他实际上是所有众生的怙主。颂词是这样说的: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何况恒施予,无边有情众,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文档实用标准文案此处用了几个方面的对比,说明发了菩提心的大士是所有众生的依靠处。首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偶尔准备一些微劣的食物,以轻蔑的态度布施给少数众生,解决他们大概半日的温饱问题,这样的话,人们都认为此人非常了不起,交口称赞他在多年中一直布施,说这是很了不起的善举。那么,作为大乘佛教发了菩提心的人,恒时对无量无边的众生赐予无上安乐,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这种精神和行为更珍贵难得

3、,更加值得赞叹。以下从几方面来具体对比。前者:从时间上讲,只是偶尔的布施,大概只有二十年或者几个月,时间并不是永远的,也不是生生世世;从所施物上讲,他施予的钱财食物或者一些零星物品,并不是获得快乐的因,只不过是一些普通财物而已;从布施行为上讲,就像有些大老板、大施主一样,虽然给别人一些东西,但行为不一定非常恭敬,而是以轻蔑的态度来进行施舍——“要的话,就过来吧,给你给一点!”犹如有些人平时遇到乞丐,一边骂他,一边开始给几毛钱(菩萨的布施不是这样,就像《入中论》所讲,菩萨听到外面乞讨的声音,如同阿罗汉获得了出世间禅定一样欢喜,求之不得);从所施对境上

4、讲,只是少部分众生,而不是普天下的无边众生,比如说,有些老板解决了公司员工的午饭问题,大家就觉得他非常善良,“你看这里有几百个人,每天吃午饭都是免费的,他对员工如何如何好啊……”文档实用标准文案实际上,若以智慧来真正分析,从对境上讲,并不是所有的众生,只不过是几百个或几千个众生而已;时间上讲,也不是生生世世,只不过是这一辈子的几十年而已;从所施物的角度来讲,是一般的食物;从时间上讲,只能解决半天当中不饿。如果这也能获得世间人们的认可、赞叹,那作为一个菩萨就更不用说。为什么呢?因为从时间上讲,菩萨的利他是恒常的,就像《释迦牟尼佛广传》所说,哪怕自己变

5、成了旁生,前世的利他心也不会舍弃,这辈子利益众生,下辈子还是利益众生,乃至生生世世,一直到佛果之间恒时利益众生。关于他的态度,颂词中不是特别明显,但我们也能间接体会到。大家都知道,世间人在布施时有侮辱的态度,而菩萨在布施头目手足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恭敬众生呢?哪怕自己的头都断了,也要用右手按照印度的习惯,用右手表示尊重。来进行布施,只要能满足众生的意愿,什么样的方式都可以。从所施对境上讲,世间人布施的对境只是有限范围内的极少数人,而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对境是无量无边的众生,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是地球上的所有人,人类以外的众生也包括在里面。从所施物

6、上讲,菩萨布施的并不是有漏的财物(如一些吃的穿的,解决一两天的生活问题),而是暂时的人天安乐以及永久的具有无量胜法功德的佛果。我们都知道,世间上的布施是极为有限的,比如说你要吃的,每天可以给你解决,但如果再要穿的,就不一定再给你衣服了,世间上的人就是这样:“我对你该解决的已经解决了,每天都给你安排午饭,还要什么穿的?太过份了!不要呆在我这里,快给我离开!”但菩萨并不是这样,只要众生需要什么,他就满足一切众生的愿,这一点在《释尊广传》中也看得出来。文档实用标准文案我希望这次参加学习的道友,遵照华智仁波切的传统,边学边看《释尊广传》。去年我们用了半年的

7、时间学习了这部广传,很多人几乎能记得每一个公案,但对以前没有学过的人来讲,希望你们一天看一个公案,应该在一年之内看完。如果了解了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发菩提心的意乐和行为,就会知道我们平时的发心是很值得惭愧的,而且自己也会有一种动力:我是一个佛教徒,是一个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以后不能这样随随便便对待众生,一定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菩萨能满足一切众生的愿,这一点,与世间法对比起来,的确是不相同的。虽然佛法不离世间法,但这并不是说佛法提倡所有的世间法,若是这样的话,二者就没有两样了,佛法就不是出世间法了。要知道,世间法的有些理念跟佛法完全不同,比如,世间上很

8、多人认为,满足所有众生的愿是相当困难的事,但对于大乘菩萨而言,由于心量特别广大,只要能让众生获得快乐,他都愿意全力以赴,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