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月考题

十一月月考题

ID:36094033

大小:21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05

上传者:U-2437
十一月月考题_第1页
十一月月考题_第2页
十一月月考题_第3页
十一月月考题_第4页
十一月月考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十一月月考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十一月物理月考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错选0分。14.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多次实验总结出来的一条实验定律B.库仑通过著名的扭秤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C.亚里士多德发现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D.开普勒三大定律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14解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不是通过实验得出的,A错误;引力常量是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出的,库仑通过扭秤实验测出了静电力常量,B错误;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C错误;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为后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D正确。答案 D15.据央视报道,奥地利著名极限运动员鲍姆加特纳曾从距地面的高度约3.9万米的高空跳下,并安全着陆,一举打破多项世界纪录。假设他从携带的氦气球太空舱上跳下到落地的过程中沿竖直方向运动的v-t图象如图1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A.0~t1内运动员和所有装备整体所受重力大于空气阻力B.t1秒末运动员打开降落伞,此后做匀减速运动至t2秒末C.t1秒末到t2秒末运动员竖直方向的加速度方向向下,大小在逐渐增大D.t2秒后运动员保持匀速下落直至落地15.解析 由题中所给图象可知,0~t1内运动员竖直向下做加速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Ff=ma>0,所以mg>Ff,选项A正确;由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大小表示加速度大小可知,t1~t2时间内运动员竖直向下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选项B错误;t1秒末到t2秒末运动员在竖直方向的加速度方向向上,大小在逐渐减小,选项C错误;t2秒后运动员先匀速再减速下落直至落地,选项D错误。答案 A16.某河流中水流的速度是2m/s,一小船要从河岸的A点沿直线匀速到达河对岸的B点,B点在河对岸下游某处,且A、B间的水平距离为100m,河宽为50 m,则小船的速度至少为(  )图1A.0.5m/sB.1m/sC.1.5m/sD.2m/s16解析 船要渡河到达B点,最小速度应满足=,即船的速度至少为1m/s。答案 B1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航天事业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已成功实现机器人登陆月球,2014年1月14日21时45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控制下,“玉兔号”月球车对月球进行了全面的科学探测。已知在某次实验时,将一小球由距离月球表面h高处无初速地自由释放,经时间t小球落在月球的表面,又已知月球的半径以及自转周期分别为R和T,引力常量为G,假设月球可视为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v1,月球的质量为M,月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则下列表达式正确的是(  )A.g=B.v1=C.M=D.r=17解析 由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h=gt2,所以g=,A错误;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近月卫星的运行速度,根据重力提供向心力有mg=m,所以v1==,B错误;在月球表面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有m0g=G,所以M==,C错误;月球同步卫星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G=mr,解得r==,D正确。答案 D18.(2015·南京模拟)如图4甲所示,粗糙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质量为0.3kg的小物块静止在A点。现有一沿斜面向上的恒定推力F作用在小物块上,作用一段时间后撤去推力F,小物块能达到的最高位置为C点,小物块从A到C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g取10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4A.小物块到C点后将沿斜面下滑B.小物块加速时的加速度是减速时加速度的C.小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D.推力F的大小为6N18.解析 撤去推力F后,物块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由v-t图象求得小物块在加速和减速两个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m/s2,a2=10m/s2,在匀减速直线运动过程中,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mgsin30°+μmgcos30°=ma2,μ=,选项B正确,C错误;由此判断mgsin30°=Ffm=μmgcos30°,因此小物块到达C点后将静止在斜面上,选项A错误;在匀加速阶段F-mgsin30°-μmgcos30°=ma1,F=4N,选项D错误。答案B 19.如图3所示,在O处有一点电荷,该点电荷电场中有三个等间距的等势面a、b、c(以虚线表示),已知两相邻等势面的间距相等。如图中实线所示是一质子以某一速度射入电场后的运动轨迹,其中1、2、3、4表示运动轨迹与等势面的一些交点。由此可判定(  )图3A.Uab=Ubc=B.O处的点电荷一定带负电C.a、b、c三个等势面的电势关系是φa>φb>φcD.质子在1、2、3、4四个位置处所具有的电势能与动能的总和一定相等19解析 质子在电场中只受电场力作用,由质子射入电场后的运动 轨迹可知场源点电荷为正点电荷,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即φa>φb>φc。在点电荷的电场中,虽然两相邻等势面的间距相等,但电场为非匀强电场,UabUbc。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质子在运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电势能与动能总保持不变。故本题选C、D。答案 CD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汤姆孙最早提出的B.铀核(U)衰变为铅核(Pb)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C.一群氢原子从量子数n=3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最多可辐射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D.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可能因为这束光的强度太小答案 BC21.4.(多选)摩擦传动是传动装置中的一个重要模型,如图11所示,甲、乙两个水平放置的轮盘靠摩擦传动,其中O、O′分别为两轮盘的轴心,已知r甲∶r乙=3∶1,且在正常工作时两轮盘不打滑。今在两轮盘上分别放置两个同种材料制成的滑块A、B,两滑块与轮盘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两滑块到轴心O、O′的距离分别为RA、RB,且RA=2RB。若轮盘乙由静止开始缓慢地转动,且转速逐渐增大,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11A.滑块相对轮盘开始滑动前,A、B的角速度大小之比为ωA∶ωB=1∶3B.滑块相对轮盘开始滑动前,A、B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aA∶aB=1∶3C.转速增大后最终滑块A先发生相对滑动D.转速增大后最终滑块B先发生相对滑动21.解析 由题意可知两轮盘边缘的线速度大小相等,有ω甲r甲=ω乙r乙,则ω甲∶ω乙=r乙∶r甲=1∶3,所以滑块相对轮盘开始滑动前,A、B的角速度大小之比为1∶3,A正确;滑块相对轮盘开始滑动前,根据a=ω2r得A、B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aA∶aB=(ωRA)∶(ωRB)=2∶9,B错误;据题意可得两滑块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分别为FfA=μmAg,FfB=μmBg,最大静摩擦力之比为FfA∶FfB=mA∶mB,转动中两滑块所受的静摩擦力之比为FfA′∶FfB′=(mAaA)∶(mBaB)=(2mA)∶(9mB),由此可知,当轮盘乙的转速缓慢增大时,滑块B的静摩擦力先达到最大,先开始滑动,C错误,D正确。答案 AD22.(9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某同学利用如图11所示的装置来验证由小车与钩码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图11(1)现提供如下器材:A.小车 B.钩码 C.一端带滑轮的长木板 D.细绳 E.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F.纸带 G.毫米刻度尺 H.游标卡尺 I.低压交流电源 J.220V交流电源实验中不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填写器材前的字母),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2)为尽可能消除摩擦力对本实验的影响,使验证结果尽可能准确,则小车质量M和钩码质量m的关系应该满足________。(3)小明和小军同学在做该实验时,小明认为只要采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将摩擦力平衡掉就可以了,无须满足(2)问中小车质量M和钩码质量m的关系,而小军却否认小明的看法,你认为小明的看法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两位同学统一观点后完成实验,得到一条纸带,去掉前面比较密集的点,选择点迹清晰且便于测量的连续7个点(标号为0~6),测出相关距离如图12所示,要验证在第2点与第5点时系统的机械能相等,则应满足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小车质量M,钩码质量m,打点周期为T)图1222解析 (1)实验不需要游标卡尺,距离由刻度尺测量,电火花计时器直接使用220V交流电源,不需要低压交流电源,不需要的器材是H、I,还需要天平测量钩码的质量。(2)为尽可能消除摩擦力对本实验的影响,使验证结果尽可能准确,则小车质量M和钩码质量m的关系应该满足M≫m,这样能使摩擦力做的功相对少些,以减少机械能的损失(3)小明的看法不正确,因为平衡摩擦力后,摩擦力还做负功,系统机械能不守恒。(4)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v2=,v5=从第2点到第5点时系统的动能增加:(M+m)()2-(M+m)()2从第2点到第5点时系统的重力势能减小量:mg(d5-d2) 应满足关系式mg(d5-d2)=(M+m)()2-(M+m)()2答案 (1)H,I 天平 (2)M≫m(3)不正确,因为平衡摩擦力后,摩擦力还做负功,系统机械能不守恒(4)mg(d5-d2)=(M+m)()2-(M+m)()223.(6分)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待测电阻Rx约为200Ω,电压表的内阻约为2kΩ,电流表的内阻约为10Ω,测量电路中电流表的连接方式如图1(a)或图(b)所示,结果由公式Rx=计算得出,式中U与I分别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若将图(a)和图(b)中电路测得的电阻值分别记为Rx1和Rx2,则________(填“Rx1“或“Rx2”)更接近待测电阻的真实值,且测量值Rx1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测量值Rx2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图1解析 由于==10,而==20,可见>,应采用图(a)电路测量更准确,即Rx1更接近待测电阻的真实值;由于Rx1=,其中R真=,而U>UR,I=IR,则Rx1>R真,即测量值Rx1大于真实值;又由于Rx2=,R真=,其中U=UR,I>IR,则Rx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