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孙蓉

《木兰诗》孙蓉

ID:36146057

大小:6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6

《木兰诗》孙蓉_第1页
《木兰诗》孙蓉_第2页
《木兰诗》孙蓉_第3页
《木兰诗》孙蓉_第4页
《木兰诗》孙蓉_第5页
资源描述:

《《木兰诗》孙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案例《木兰诗》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海浒学校孙蓉【教材分析】《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

2、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创新批注以情致导一、导入:播放歌曲《谁说女子不如男》,听歌曲,交流。3—5分钟6教学案例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

3、,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二、了解作家作品。(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情况,教师补充)《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

4、、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情况6教学案例自主学习 一、诵读诗歌,熟读成诵。1、听配乐朗诵,注意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和句中的停顿处理。2、同桌大声互相朗读,并纠正对方错误。3、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教师重点强调:“十二转”的“转”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中的

5、“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可汗”,读kèhán,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二、整体感悟: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明确: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听读互读,纠错概述故事情节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10—15分钟6教学案例合作学习一

6、、教师根据学生小组学习中提出的疑问,整合学习目标。(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6)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7)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二、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1)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

7、,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2)(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三、分析本诗的语言特色。交流学习时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达成学习目标。学生讨论明确。学生结合语句思考,交流。15—20分钟6教学案例明确:(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

8、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四、人物赏析:你觉得花木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