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成长性教师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成长性教师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

ID:36296398

大小:62.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08

农村学校成长性教师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_第1页
农村学校成长性教师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_第2页
农村学校成长性教师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_第3页
农村学校成长性教师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_第4页
农村学校成长性教师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村学校成长性教师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农村学校成长性教师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梨林中心校课题组摘要:目前,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遇到了难以逾越的瓶颈:教师的编制问题、教师的结构性问题、教师的年龄偏大的问题、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等等,都制约着农村学校的内涵发展。在新时期下的今天,如何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提升教师的教研意识?如何给教师搭建一个自我成长的平台呢?梨林中心校通过开展行动研究,从打造教师团队和班主任团队入手,创设教师成长平台,引领教师自我发展;建立多元培养机制,引导教师全面提升;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保障教师可持续发展。行动研究带来了明显成效:团队成员教

2、师专业发展明显,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教研水平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现了显著提升,教师团队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突破。一、问题的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纵观中西方的教育,都在探索适合自己国情、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改革,用轰轰烈烈、风起云涌毫不为过。就拿我国而言:华中师大的叶澜教授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华南师大的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以及苏州大学的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等等,各种教育改革层出不穷。但仔细分析,不管是什么派别的实验,最终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人”身上。即关注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尤其是教师的自主成长成为了优质教育

3、的决定性因素;离开了优质师资,优质教育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梨林镇位于济源市城东,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平原乡镇。梨林镇中心校目前共有在编教师253人,其中50岁以上的教师人数就达到了101人,近几年教师纷纷向城市流失,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先后向城区流失教师达100余人,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个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部分学科专业教师缺口较大。梨林镇仅有的一所初中,仅英语学科教师就缺编6人,目前仍是学校聘请代课教师,语文、数学教师也缺口4人。而小学教师更是青黄不接,民师转正的多,年龄偏大的多,音美等专业教师缺口更大。

4、由于小学布局调整仍不到位,目前七所小学中有三所小学学生不足200人。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我们在不停思考:城市化进程加快,优质师资向城区流动,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而优质师资的流逝又导致老百姓纷纷倾其力送孩子进城择校。这作为一个区域教育发展来说,尤其在教育均衡化、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形势下,无疑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均衡教育发展,在这历史机遇下,如何从自身建设入手,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就成了我们迫切解决的问题。如何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怎样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如何让教师在自觉成长的过程中对自

5、己从事的职业充满自豪感?通过多方面的调研,基于让一部分教师先成长起来的思想。我们认为给教师搭建一个自主成长的平台,让教师自觉成长中享受到成就感,就需要给教师组建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四射的团队,在这个团队中体会到自我发展的快乐。因此,我们梨林中心校在2009年就确立了“打造教师团队,培养地域名师”的培养教师的思路,并按照这个思路,积极进行农村学校教师团队建设的研究与探索,并于2010年系统地对我中心校的教师团队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梳理和行动研究。通过搭建教师发展平台,教师的团队意识增强,团队教师的发展机会增多,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

6、提高,迸发出强劲的内驱力,逐渐成为学校发展的主力军。二、开展调查研究,诊断问题:如何做到解决问题有的放矢?我们梨林中心校第一步就团队建设进行了先期的学习、调查。了解关于学校团队建设的理论根据,掌握教师心理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我们开展教师团队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们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做法,开展层层递进式的调查,追根溯源,找到建设教师团队的关键要素。(一)、学习借鉴:为教师团队寻找理论根据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Alder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

7、要理论即ERG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由此,我们认为打造教师团队,给教师一个活跃的平台,充分激发其内需力,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就会增强,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是期待专业成长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吸收或接受,所以我们要关注每位教师学习需求的差异性。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现,学校管理者组织与开展一定的教研(学习)活动时,即使其内容与形式是根据教师的普遍需求而产

8、生的,具有问题针对性,但在实质上,与教师个体真实的学习愿景与主动建构意义依然是有距离的。20世纪60年代,国际教育界就提出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主张。当时,教育专家、学者提出学校应该建设教师专业团队,实现“同伴互助”(peercoaching)。学术界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心从以往的关注教师的自治和个人发展,转向强调教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