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交线、平行线.

相交线、平行线.

ID:36300089

大小:1.81 M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5-08

相交线、平行线._第1页
相交线、平行线._第2页
相交线、平行线._第3页
相交线、平行线._第4页
相交线、平行线._第5页
资源描述:

《相交线、平行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时10相交线、平行线安阳县永和乡第二初级中学王新红课标要求考点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平行线与相交线等角的余角(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垂线、垂线段等概念、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探索平行线性质∨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作这直线的平行线∨度量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知识梳理】①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对顶角相等。②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有一

2、个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或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两个角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③垂线: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④垂线段:设点p是直线l外一点,po⊥l,垂足为o,线段po叫做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⑤垂线的性质:ⅰ.过直线上或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ⅱ.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上各点所连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⑥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为平行线。⑦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⑧平行线的性质

3、:ⅰ.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ⅱ.平行线的传递性: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⑨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Ⅰ.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Ⅱ.平行线的判定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⑩数几何图形个数的方法:Ⅰ.数交点个数:N条直线最多有n﹙n﹣1﹚/2个交点。Ⅱ.数直线条数:过任意三个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n点可画n﹙n﹣1﹚/2条直线。Ⅲ.数线段条数:线段上

4、有n有个点时,共有n﹙n﹣1﹚/2条线段。Ⅳ.数角的个数:从一点出发的n条射线可组成n﹙n﹣1﹚/2个角。Ⅴ.数直线分平面的个数:平面内有n条直线,最多把平面分成〔1﹢n﹙n﹢1﹚/2〕个【能力训练】一、选择题:1.如图(1)所示,同位角共有(   )A.1对B.2对C.3对D.4对2.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为2和6,第三边为偶数,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A.10          B.12         C.14         D.163.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中,钝角的个数最少为(   )A.0

5、个B.1个C.2个D.3个4.下图中,∠1和∠2是同位角的是﹙﹚A.B.C.D.5.如图(2)所示,l1∥l2,AB⊥l1,∠ABC=130°,那么∠α的度数为(  )A.60B.50°   C.40°D.30°6.适合的△ABC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7.一个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它外角和的5倍,则边数n等于(   )A.24         B.12         C.8         D.6二、填空题:8.如图(3)所示,已知∠AOB=50°,PC∥OB,

6、PD平分∠OPC,则∠APC=∠PDO=°9.平行四边形中有一内角为60°,则其余各个内角的大小为,,。10.如图(4)所示,OP∥QR∥ST,若∠2=110°,∠3=120°,则∠1=。11.一个五边形五个内角的比为4∶2∶5∶4∶5,那么这个五边形各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12.如图(5)BC⊥ED于点M,∠A=27°,∠D=20°,则∠B=°,∠ACB=°13.已知△ABC的周长为18cm,AB边比AC边短2cm,BC边是AC边的一半,则AB=,BC=,CA=。三、解答题:14.如图(6),DE⊥AB

7、,EF∥AC,∠A=35°,求∠DEF的度数。15.如图(7),已知∠AEC=∠A+∠C,试说明:AB∥CD。16.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相等,每个内角与每个外角的差是90°,求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17.已知如图(8),△ABC中,AB>AC,AD是高,AE是角平分线,试说明四、思考题:18.如图,每一个图形都是由小三角形“△”拼成的:⑴      ⑵           ⑶            ⑷观察发现,第10个图形中需要个小三角形,第n个图形需要个小三角形。19.如图(11),BE∥AO,∠

8、1=∠2,OE⊥OA于点O,EH⊥CO于点H,那么∠5=∠6,为什么?谢谢指导再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