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I)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I)

ID:36513631

大小:56.6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1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I)_第1页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I)_第2页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I)_第3页
资源描述: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3.欣赏本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授课过程:一.导语:1.提到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同学都了解它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2.老师小结:提到台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发达的影视业、便利的交通、美丽的夜景等。其实台湾虽小,但它却有着宜人的风景。今天我们就学

2、习一篇介绍阿里山的文章。因为在台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2.本文作者吴功正,他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的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产生了。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2.老师小结:这种写

4、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3.作者真正开始描写阿里山的景色是从第几节开始的?(第四节开始)4.那么第三节的作用是什么?(过渡,承上启下)5.第一节不写景与课文有何关系,可否去掉,为什么?(不可,作用是奠定抒情基调和引出下文。)6.文中一共描写了几幅画,请同学们试着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深山水潭、青苔幽径、原始林海、千年神木)三.欣赏美景,赏析语言。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配乐朗诵每幅图2.学生分小组讨论语言的特点。(老师提醒从修辞手法、语言的节奏美、图画的情韵等角度去讨论。)3.老师小结:A.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B.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

6、式多样,富有美感。四、拓展与讨论1.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这说明什么?2.假设在坐的是游客,而你则是小导游,请设计一段阿里山景区的解说词。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