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影响的研究

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影响的研究

ID:36635993

大小:64.1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3

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影响的研究_第1页
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影响的研究_第2页
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影响的研究_第3页
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影响的研究_第4页
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影响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影响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影响的研究作者:赵满荣,席晓华,杨香敏,宋巧,史万英,赵明哲【摘要】目的探讨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影响的研究。方法90例高血压并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者、分对照组、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观察治疗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CPR)的影响。结果缬沙坦组和依那普利组较对照组除降压外还有降低sh-CRP的作用。结论缬沙坦有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的作用改善血管内皮结构与功能,有助于判断高血压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关键词】缬沙坦C-反应蛋白;高血压脑梗死  国内外

2、大量研究,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目前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不是简单的动脉壁脂质沉积性疾病,而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1]。CRP人体非特异炎症反应的敏感性标志物之一[2],炎症反应即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又可导致动脉血栓形成、甚至闭塞。缬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阻滞剂具有独立降压之外的降低炎性标志物hsCRP的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探讨缬沙坦降低C-反应蛋白对防止动脉硬化及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伤有重要意义。7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自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急诊科、神经内科、老

3、年内科就诊的高血压并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6~72岁,平均60.6岁;依那普利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2~75岁,平均63.3岁。缬沙坦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0~76岁,平均61.3岁。病程在2~72h入院。3组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均经头颅C-T及MRI确诊。  1.2试验方法  3组病例入院后以稳定血压、脑保护剂抗凝降颅压治疗,降压药以尼群地平或氨氯地平为基础治疗,依那普利组在对照组基础

4、上加用依那普利5~10mg每日1次口服,缬沙坦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160mg每日1次口服疗程均为4~8周。3组均在入院后当日或次日早7点抽静脉血。CRP升高者分为3组,治疗4~8周复查血清CRP。Hs-CRP试剂盒由北京九强生物技术公司提供,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日立7060型。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7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2结果2.1血生化变化  3组治疗前后hs-CRP检测见表1。表13组治疗前后hs-CRP比

5、较(略)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老年高血压病并脑梗死患者和老年健康者CRP较正常组明显升高  见表2。表2老年高血压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和老年健康者的血浆CRP比较(略)注:正常值<6mg/L;t检验,P<0.01  2.3不良反应、安全性、依从性7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总的不良反应少、安全、依从性好。对心脑血管有多种保护作用。3讨论  研究提示、高血压并急性脑梗死时,机体巨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均合成释放TNF-α、IL-2/IL-6,肝

6、细胞在TNF-α、IL-2及IL-6等因素作用下合成CRP。  CRP是一种血浆蛋白,在正常人含量甚微,当机体处于感染外伤及炎症病变的急性期时,CRP的水平急剧上升,若损伤继续进行,可导致高浓度的CRP,是一项敏感的炎症反应的标志物。炎症在动脉硬化和缺血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CRP水平正在接受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发生严重冠脉事件1(心肌梗死和猝死)的独立预报因子[3]。炎症引起脑梗死的机制,ROSS[4]研究认为炎症在动脉硬化的形成、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炎症反应引起血管壁损伤继而激活血小板,引起血小

7、板聚集、黏附形成不稳定斑块,感染因子又进一步促进不稳定斑块部位的局部免疫,同时加剧血管细胞的凋亡、斑块溃疡,血栓形成从而引起脑梗死。本组高血压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测定C-反应蛋白治疗前后水平,说明缬沙坦、依那普利能有效降低炎性标志物hsCRP的作用。缬沙坦还可有效阻滞AngⅡ与AT1受体结合所产生的血管收缩,醛固酮释放、促进血小板聚集、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促进平滑肌细胞迁移与增殖以及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等不利作用,在选择性与AT1受体结合后,还能促进AngⅡ7与AT2受体结合,强化AT2受体所介导的抗增殖、抑制细胞生长、扩血管、

8、促进细胞修复、刺激肾脏分泌前列腺素及缓激肽等两性作用[5~7]。从而松弛全身动脉平滑肌、降低血压、保护血管内皮、修复和改善不良的血管内皮功能。  缬沙坦是受体选择性最高的药物,可以更加完全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不良作用,而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进而减少对AT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