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例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ID:36819224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6

例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_第1页
例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_第2页
例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_第3页
例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_第4页
例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_第5页
资源描述:

《例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例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岳阳市第十中学佘引香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要求学校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马克思说过:“数学教育具有创造之本型,数学是人类自由的创造物。”这句话明确了数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育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最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

2、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就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了。下面就此谈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创设情境的做法:一、       饮水思源,从筑基开始,提出问题,预设情境我在上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习题课的过程中,从资料上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一列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列慢车长220m,时速为48km,问:  (1)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2)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到刚好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6  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

3、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并没有直接给出原题(*),而是将(*)中的题目条件变改,出示给学生的是下题:  (△)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座桥长220m,火车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桥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动静态的应用题,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作出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在学生弄清此题后,我便开始——  二、挖沟引水,从研究、探索开始,延拓创新问题,创设情境  我要求学生将(△)中的条件“一座桥长220m”任意更换为其它条件,提示他们最好改变为动态的事物,重新自编应用题(学

4、生分组讨论)。之后我将学生自编的应用题收集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山洞长220m,火车从车头进洞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洞需要多少时间?  第二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akm,(这里由于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时速,故用akm代),问两列火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第三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akm,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快车前,快车从车头与慢车车尾相接到刚好与慢车车头完全错开需要多少

5、时间?6  更有优秀的学生,在第二、三类题中增加“两车距离bkm”的条件,第一类题与(△)当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第二、三类题则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个过程渗透了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的创设。  三、水到渠成,解决问题,体验情感  我要求学生自己解答以上自编的问题,他们都能准确的给出解答过程,并都能清楚的说出分析问题的步骤。此时,学生兴趣特别浓,结束之后,我告诉学生,事实上,我本要出示的原题正是第二、三类的综合应用题。学生此时情绪更高,我便顺水推舟,启发学生今后遇到问题时,不仅要

6、会解答,更重要的是要在解答过后善于总结,发现新的问题,因为我们在书本上遇见的常是一些较实际问题简单的问题,而实际问题往往又正好是这些问题的延拓。  由上面的教学例子可以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集体思考、使学生的各种感观和心理活动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潜能相结合、求得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的最佳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些正是情境创设教学功能的体现,下面再具体谈谈我对情境创设教学功能的感悟。6  在上初二《全等三角形》

7、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对应相等,第三边上的高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解决这道习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仍采用前述“三步曲”模式,其功能主要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对于上述的几何证明题,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但我诱导学生不要停留在命题的愿意上,分组讨论,试更换命题的条件,看结论是否依然成立。结果学生给出下面几种命题:  第一类:将“第三边上的高线”换成“第三边上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  第二类:将“两边”换成“两角”,

8、并将“第三边”换成“两角的夹边”。  第三类:将第一类、第二类命题综合成一个命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对应相等,第三边上(或两角的夹边上)的派生线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