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

ID:37295242

大小:6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1

醉翁亭记(导学案)_第1页
醉翁亭记(导学案)_第2页
醉翁亭记(导学案)_第3页
醉翁亭记(导学案)_第4页
醉翁亭记(导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垸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123678大垸镇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年级:八年级主备人:胡先军审核:课题课型课时使用者上课时间《醉翁亭记》预习展示3课时师用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全文,体会文言虚词“也”的用法。  2、抓住文眼,理清思路,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习重点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教师寄语: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一、文学常识积累(加线的文字要识记)

2、写作背景: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简介作者: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欧阳修是

3、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二、预习检测1.加点字的注音 A 林壑()尤美  觥()筹交错   林霏()开 B 树林阴翳()    泉香而酒洌()岩穴暝()     C 伛偻()提携   蔚()然而深秀  山肴野蔌 () D 晦()明变化   颓()然乎其间者 酿()

4、泉为酒2.解释下列加点字:①野芳发而幽香( 清淡)②日出而林霏开(雾气)③苍颜白发(苍老)④伛偻提携(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1、学生自学  要求:大声诵读,读懂大意,参考课文下面注释及语境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记录疑难。2、教师指导①课堂交流,解决自学中的疑难②检查朗读效果,点拨指导“也”、“而”的朗读语气。四、理解字词,翻译课文(一)重点文言词义1、环滁皆山也      2、林壑尤美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4、山行六七里      5、峰回路转       

5、6、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7、名之者谁        8、太守自谓也     9、饮少辄醉10、醉翁之意不在酒 1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13、云归而岩穴暝   14、晦明变化者    15、野芳发而幽香16、佳木秀而繁阴   17、风霜高洁      18、至于负者歌于途19、伛偻提携       20、泉香而酒洌    21、杂然而前陈者   22、宴酣之乐       23、非丝非竹      24、觥筹交错   25、颓然乎其间者   26、已而夕阳在山  

6、27、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陈述(用于描述景物)、肯定(用于介绍人名)、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而”的用法 :表并列、表承接、表修饰、表递进、表转折;“之”的用法代词(译为“他”“它”)、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语气助词,为了凑足音节、动词(去、到))。 1、而  泉香而酒洌    表并列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承接杂然而前陈者  表修饰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2、也  环滁皆山也   表陈述太守自谓也   表肯定而乐亦无

7、穷也表感叹 3、之  醉翁之意不在酒   名之者谁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错(四)翻译课文(小组接力方式翻译)五、探究文本,难点突破大垸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123678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明确:乐。2.文中写出了谁“乐”?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

8、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