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味”论析要

“词味”论析要

ID:37343882

大小:360.8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2

上传者:U-2595
“词味”论析要_第1页
“词味”论析要_第2页
“词味”论析要_第3页
“词味”论析要_第4页
“词味”论析要_第5页
资源描述:

《“词味”论析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词味”论析要陶礼天内容提要 “味”是中国古代文论、古代美学中的核心审美范畴之一,就研究现状而言,学术界对“诗味”论等研究较多,而对“词味”论研究不足。本文从原材料出发,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词学理论批评中的“词味”论,以之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关于词的创作原则和审美理想。通过研究说明:中国古代的“词味”论,其理论批评内容不仅较为丰富,而且也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就是与词的“尊体”观念、词的特殊的表现方法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种独特性主要就是与词的“尊体”观念、词的特殊一 引言的表现方法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另外,“艺味”论的研究,无疑涉及到一个理论上的重要问题:即“味”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古代美学中味觉作为审美感官能否成立?对此本文在结尾部分的核心审美范畴之一,大量有关的种种“艺味”论也作了简要论析。(包括诗词、音乐、书画等),也深刻反映了中国文艺理论批评的民族特色;而且“味”这一范畴迄今二 词的“尊体”观念与仍然被广泛运用于我们的文艺理论批评中,即使在宋元明时期的“词味”论日常口语中,我们也习惯说某某作品有“味”。就学术界研究情况来看,对“诗味”论等探讨较多,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1084—1151)的《论①而对中国古代词学理论批评中的“味”论研究严重词》,对词的体制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不足。提出了词乃“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强调词必须在词学理论批评中,有关“词味”论的观点也符合乐律的规则,达到能“歌”的要求:“盖诗文较为丰富,其中可以清代的许昂宵、周济和陈廷焯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的“词味”论为代表,周济、陈廷焯等人的“词分清浊轻重。”批评“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味”论,无疑受到前人的“诗味”论特别是晚唐司等人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空图论诗的“味外之旨”说(即所谓“味外味”者”。此外,她还认为词要雅致、“典重”:要讲究论)的影响。词本就属于诗歌艺术,而有关词论中“铺叙”;要善于运用“故实”等。所以她批评柳永“味”的概念,往往也是从诗论中“移植”而来的。的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认为秦观词“专就其“味”的美学范畴本身所包含的理论内涵的深主情致,而少故实”,指出晏几道词“苦无铺叙”度而言,与“诗味”论相比,“词味”论并无突出等。这些理论批评观念,表明她主张词的创作,应的贡献;不过“词味”论也有其自己的独特性,这尊“婉约”为正体。·47·©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文学评论 2005年第3期苏轼以及南宋的辛弃疾等不少著名词人,其词础上提出的。有一部分作品的风格是较为“豪放”的(张炎《词如,宋末元初张炎(1248—1320?)著有《词源源》称这类作品为“豪气词”),这与“婉约”体不》《(词话丛编》本),其论词主张要“雅正”、“清同。吴曾(南宋人)认为:“苏东坡词,人谓多不空”、有“意趣”,“淡雅”而有“味”,其理论可以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视为李清照《论词》的发展。《词源序》曰:“古之者。”又批评黄庭坚词“不是当行家语,是著腔子乐章、乐府、乐歌、乐曲,皆出于雅正。粤自隋、②唱好诗。”这也就涉及到旧题陈师道《后山诗话》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至唐人则有《尊前》、③所谓“以诗为词”的问题,吴曾也是认为词与诗《花间集》。”《词源》曰:“美成负一代词名,所作是有分别的。而宋胡寅(1098一1156)《题〈酒边之词,浑厚和雅,善于融化诗句,而于音谱且间有词〉》认为:“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古乐府未谐,可见其难矣。”这是说词要协音律,风格体者,诗之傍行也。”视“词”为“诗”的流别,认制要“雅正”。又曰:“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为诗和词“发乎情则同”,故赞同这种观点者又称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词为“诗余”,为“乐府”等。胡寅认为东坡词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此清空质实之说。”从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清空”与“质实”的角度,赞美姜夔(张炎乃姜④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王灼夔之词友),而批评吴文英。又曰:“词以意为主,(南宋人)《碧鸡漫志》(《词话丛编》本)卷二《各不要蹈袭前人语意。”认为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家词短长》更明确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几时有)、白石《暗香》、《疏影》等,“皆清空中有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意趣”。又称赞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顾侪辈。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是遭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元人陆柳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魏辅之《词旨》《词话丛编》本()认为:“‘清空’二庆之词话》(《词话丛编》本)载曰:“《后山诗话》字,一生受用不尽,指迷之妙,尽在是矣。”郭绍谓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解释说:“大抵张炎所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余谓后山之言过谓清空的词是要能摄取事物的精神而遗其外貌;质矣。”接着举东坡赤壁词(大江东去)、中秋词(明实的词是写得典雅奥博,但过于胶着于所写的对⑥月几时有)等,认为“凡此十余首词,皆绝去笔墨象,显得板滞。”这些分析较为精确,不过,“质畦迳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三叹。若实”当还包括铺陈与结构不够浑成,写景抒情不够谓以诗为词,是大不然。子瞻自言平生不善唱曲,融化的弊端,特别是“意脉”有所谓“破碎”(李故间有不入腔处,非尽如此。后山乃比之教坊雷大清照《论词》)的不足。张炎实际上是不喜欢“豪使舞,是何每况愈下,盖其谬也。”南宋范开《稼放”一路的词作的,他说:“辛稼轩、刘改之作豪轩词序》认为:“世言稼轩居士辛公之词似东坡,气词,非雅词。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非有意学东坡也,自其发于所蓄者言之,则不能不之诗耳。”并认为元好问虽称诵辛词,但其作“初坡若也。⋯⋯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无稼轩豪迈气”,“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邦彦)、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秦(观)。”(《词源》)总之,张炎以“清空”、“蕴所变态,无非可观。无他,意不在于词,而其气之藉”而又具有“意趣”、“雅正”的词,谓之有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尔也。其间固有清而“味”(馀味之意),其观点对后代特别是清代前期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词之所独的浙西词派产生了重大影响。宋明时期还有不少⑤也。”这也是称赞辛词的“豪放”品格。“词味”论观点,如(均见《词话丛编》):总体而言,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说和胡寅、(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二:王灼等人的“诗余”说,都为后人在一定程度上加“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以认可,而同时又始终有各自的影响。宋、元、明可偏也。如晁无咎作中秋洞仙歌辞,⋯⋯其后时期有关“词味”的观点,就是在这种理论批评基云:‘洗尽凡心,满身清露,冷浸萧萧发。明·48·©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词味”论析要·49·©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文学评论 2005年第3期·5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词味”论析要五十二家词,其中特别增补了柳永、刘过、吴文英在此,周济吸取司空图的“味外之旨”的诗味等人的词。在《词选序》中,张惠言认为词本源于论观点,转用于评词,主要认为词要含蓄淡远,有诗(这与浙西派反对“诗余”的观点不同),具有真情实感,不是“逐韵凑成”,要雅而不俗、真而“意内言外”的要求,并从文字考据的角度来立论,不伪,这样才能有“味在酸咸之外”的词味。他还所谓“词,意内而言外也,从司从言”。因为要寻提出词的“神味”、“意味”的概念,其《宋四家词觅词的“寄托”大义,故其《词选》的品评中,就选眉批》(《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附录)评周邦彦有不少穿凿附会的解说,但其认为词不能一味“醇《过秦楼》(水浴清蟾):“入此三句,意味深厚。”雅清空”,要有“比兴寄托”,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这与其后陈廷焯论词的“厚味”、“味外味”的观点极意义。金应在《词选后序》中批评当时词坛有是较为接近的。其所谓“意味”,无非是说词要有“淫词”、“鄙词”、“游词”这“三弊”,批评当时词含蓄的寄托而己。又评周邦彦《满庭芳》(凤老莺的创作不良风气。从张惠言到周济等,都非常称赞雏):“体物入微,夹入上下文中,似褒似贬,神味苏、辛词,直至晚清,常州派都占居词坛的主要地最远。”评秦观《金明池》(琼苑金池):“此词最明位。总体上讲,常州派词主要纠正了浙西派脱离现快,得结语神味便远。”其所谓“神味”,就是指词实的偏颇,常州派的“词味”论,同样也是与他们的咏物写景能够细微入神(传神)而已。周济同张的宗旨即主张词要讲比兴、重寄托的观念紧密联系惠言等一样,对姜夔、张炎词的评论,并不是十分在一起的。常州派的词学理论家代表者有周济公允的,其间门派之见亦深。(1781—1839)、陈廷焯(1853—1892)等。晚清至近代的陈廷焯、刘熙载、况周颐等,在周济论词的基本观点,代表常州派的宗旨,但词学研究上具有一定的贡献,他们对“词味”论也又有其自己的见解。如他也反对浙西派以姜夔、张有很多论述,其主要宗旨大体本于常州词派。陈廷炎为宗,其《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词话丛编》焯论词,与周济不同,取径较广,对姜夔的词也特本)批评姜夔词曰:“白石号为宗工,然亦有俗滥别推重。其《白雨斋词话》(《词话丛编》本)卷七处、寒酸处、补凑处、敷衍处、支处、复处,不可曰:“熟读温、韦词,则意境自厚。熟读周、秦词,不知。”又批评张炎的词无“味”,“玉田(按:张则韵味自深。熟读苏、辛词,则才气自旺。熟读炎)才本不高,专恃磨砻雕琢,装头作脚,处处妥姜、张词,则格调自高。熟热碧山词,则本原自当,后人翕然宗之。⋯⋯宅句安章,偶出风致,乍卫,规模自远。本是以求风雅,何必遽让古人。”见可喜,深味索然者,悉从沙汰。”主张词要有其《白雨斋词话·自序》曰:“夫人心不能无所感,“寄托”,有所谓“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著有感不能无所寄,寄托不厚,感人不深,厚而不名观点,而特别推尊周邦彦(清真)、辛弃疾(稼郁,感其所感,不能感其所不感。”所以他特别重轩)、王沂山(碧山)和吴文英(梦窗)四家词,视以“比兴”之法“寄托”情怀,要求词的创作做这就又与张惠言的词论有所异趣。在“词味”论到“情长”而“味永”,沉郁顿挫,继承“风雅”上,周济也有不少论述,如他说:传统。陈氏论词好言其“味”,略举其《白雨斋词  北宋主乐章,故情景但取当前,无穷高极话》有关者数则,以见其概:深之趣。南宋则文人弄笔,彼此争名,故变化  飞卿更漏子三章,自是绝唱,而后人独赏益多,取材益富。⋯⋯北宋含蓄之妙,逼近其末章梧桐树数语。⋯⋯不知梧桐树数语,用温、韦,非点水成冰时,安能脱口即是。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二章之厚。(卷一)柳、黄、晁,皆喜为曲中俚语,山谷尤甚。此美成词有前后若不相蒙者,正是顿挫之当时之软平勾领,原非雅音。若托体近俳,而妙。⋯⋯后人为词,好作尽头语,令人一览无择言尤雅,是名本色俊语,又不可抹煞矣。雅余,有何趣味。(卷一)俗有辨,生死有辨,真伪有辨,真伪尤难辨。黄思宪知稼翁词,气和音雅,得味外味。稼轩豪迈是真,竹山便伪。碧山恬退是真,人品既高,词理亦胜。(卷一)姜、张皆伪。味在酸咸之外,未易为浅尝人道白石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过扬州)云:也。(《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51·©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文学评论 2005年第3期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数语,写兵燹后番,拂水飘绵送行色”之句,暗伏倦客之根,是其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法密处。故下接云“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卷二)条过干尺。”久客淹留之感,和盘托出。他手至王碧山词,品最高,味最厚,意境最深,此,以下便直抒愤懑矣,美成则不然。“闲寻旧力量最重。感时伤世之言,而出以缠绵忠爱。踪迹”二迭,无一语不吞吐。只就眼前景物,约(卷二)略点缀,更不写淹留之故,却无处非淹留之苦。稼轩词有以朴处见长,愈觉情味不尽者。直至收笔云“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遥遥如水调歌头结句云:“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挽合,妙在才欲说破,便自咽住,其味正自无穷。栽。”信手拈来,便成绝唱,后人亦不能学步。《白雨斋词话》卷一()(卷六)所谓周邦彦《兰陵王·柳》一词,能够做到“只就《白雨斋词话》有论曰:“极沉郁之致,穷顿挫眼前景物,约略点缀,更不写淹留之故,却无处非淹之妙”(卷一评冯正中词);又曰:“贵情余言外,留之苦”,所谓“遥遥挽合,妙在才欲说破,便自咽住,含蓄不尽”(卷一评吴贺词),这几句话可以用来阐其味正自无穷”,真正会做“词”者,都有这种体会和释陈廷焯的“词味”论的理论内涵。他说的“意要求。能够仔细体会到上引陈廷焯的这段鉴赏批评味”、“情味”、“厚味”等概念,主要就是从立意抒“话语”中的精妙,就能够把握住“词味”和“诗味”表情方面而言的,强调的是要有“寄托”而已;他说现的不同之处。的“韵味”、“趣味”、“味外味”等,是从表现角度而言的,就是要有“意境”,“情景逼真”,含蓄不四 余论尽,品格淡雅。能够如此,就是有“味”,有“味外味”。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味”这一审美范近人况周颐(1859—1926)论词以“重、拙、畴,主要是用来概括中国古代“抒情艺术”的美感特大”为作词“三要”:“重”即要厚重凝炼而出之点。晚唐司空图的“味外之旨”即苏轼所谓“味外味”“自然”,且要能够沉郁顿挫;“拙”即要有真率朴论,已经将中国古代抒情艺术那种“近而不浮,远而直之美,至乃令人有顽钝之感;“大”的含义较为不尽”,以及“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意境特点和美复杂,或指“托旨”之大,或指境界浑厚,或指气感特征揭示出来,此后,无论是诗论、词论,还是乐象博大等。由此,其《蕙风词话》曰:“初学作词,论、画论等,都提出过许多“味”的范畴,但就其理论只能道第一义,后渐深入。意不晦,语不琢,始称深度而言,基本没有突破“味外味”论的内涵。合作。至不求深而自深,信手拈来,令人神味俱晚清刘熙载(1813—1881)《词概》认为“词也者:,厚。”(卷一)又评莫子山的《水龙吟》、《玉楼春》词,认为其“浑成而意味厚”(卷二),把词的“神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又曰“词之妙:,莫妙以不言言味”与意境的浑厚联系起来;又曰:“涩之中有味、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因此他把司空图论诗的“味有韵、有境界,虽至涩之调,有真气贯注其间。其外之旨”和严羽论诗的“兴趣”,推为词的最高境界,至者,可使疏宕,次亦不火凝重,难与貌涩者道《词概》说“司空表圣云:‘梅止酸:,盐止于咸,而美在耳。”(卷五)“重”而“拙”,故有“至涩”之审美酸咸之外。’严沧浪云:‘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感受,况周颐指出词有“涩味”,较为有新意,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此皆论诗也,词以得词境为“涩”而不滑,自然“雅”而不俗。超诣。”那么“艺味”,(包括“词味”)从何而来?这是清代论及“词味”者尚多,限于篇幅,不再绍述。讨论中国古代“艺味”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回答这个最后,可以陈廷焯所说的一段话结束本节的论述,因基本问题,一言以蔽之,可以说“艺味”产生于对“艺为这段话说明了“词味”产生和品鉴的特点:境”(文艺作品的“意境”或曰“境界”)的一种审美品  美成词极其感慨,而无处不郁,令人不能遽鉴。而对这种“艺味”的把握,是一种具有“通感”审lv•窥其旨。如兰陵王(柳)“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美心理的艺术直觉体验。倦客”二语,是一篇之主。上有“隋堤上,曾见几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中丰富的“艺味”论,说·52·©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词味”论析要明在这些诗论家、词论家们看来,在审美过程中,人说,在艺术作品的审美品鉴中,味觉美、嗅觉美乃是的五觉(或者除触觉之外的四觉)之官能,虽然就“认从视觉美、听觉美产生的:而由于审美“通感”心理的识”的功用而言无疑有别,各有职司,但都可以作为作用,在审美活动过程中,人的“五官感觉”是整体审美感官。为了说明味觉也可以作为审美感官之问的、相互沟通的,是一种“板块式的”有机统一。题,这里不妨对黑格尔的有关观点略作论析。黑格尔在《美学》中,明确地说:①见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郭绍  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题曰《论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词》,今据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赏无关。因为嗅觉、味觉和触觉只涉及单纯的350页物质和它的可直接用感官接触的性质,例如嗅②《能改斋漫录》其卷十六、十七论词,唐圭章辑觉只涉及空气中飞扬的物质,味觉只涉及溶解为《能改斋词话》收入《词话丛编》。本文下引的物质,触觉只涉及冷热平滑等性质。因此,这词活著作语,所据唐圭章《词话丛编》则直接于三种感觉与艺术品无关,艺术品应保持它的实文中注明作者、书名及卷数,中华书局1986年际独立存在,不能与主体只发生单纯的感官关版。凡未入《词话从编》者另注。系。这三种感觉的快感并不起于艺术的美。③《后山诗话》曰:“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这样,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词”,云云。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lw•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9页。黑格尔这些论述是与他对“美”的本质认识联系④毛氏汲古阁本《宋六十名家词》。在一起的,黑格尔从他的哲学体系出发,认为对美可⑤涵芬楼影印汲古阁抄本《稼轩词》。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的这:⑥《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同①,第470页一定义,出于这样一种思考“感性的客观因素在美:注。里并不保留她的独立自在性,而是要把它的存在的⑦朱彝尊、汪森编《词综》,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直接性取消掉(或否定掉)”“所以在它的这种客观;版,第9页。存在里只有那使理念本身达到表现的方面才是概念⑧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四部丛刊》初编lx•的显现”。因此,在黑格尔看来“知解力”是不可能,本。把握美的。与德国理性主义的哲学家、美学家黑格⑨厉鹗《樊榭山房文集》卷四《张今涪红螺词序》,尔等这种认识论美学、“逻辑概念”论美学不同,英国《四部丛刊》初编本。一些经验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就承认味觉感官是审⑩张惠言、张琦等编《词选·续词选》,中华书局美感官,认为味觉也能够“品尝”美。至于西方的现1957年版。代美学,更是指出审美中的通感心理的存在,而心理lv•参阅钱钟书先生《通感》一文,见《七缀集》,学科学对通感心理现象也有实验性的研究。在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国,强调审美直觉的创造性特点,重视审美心理中的lw•lx•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通感体验,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书馆1984年版,第48—49页,第142页。早在《文心雕龙·总术》篇中,刘勰就说“视之则:ly•引据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人民文学出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断章版社1958年版,第656页。(按:即完篇之意)之功,于斯盛矣。”ly•这是从视觉、听[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觉、味觉、嗅觉审美感官角度,对作品审美境地提出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最高要求,已经涉及到审美“通感”的问题。可以责任编辑:吴子林·53·©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