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市农民增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开题报告]

F市农民增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开题报告]

ID:374671

大小:5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07-29

F市农民增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开题报告]_第1页
F市农民增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开题报告]_第2页
F市农民增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开题报告]_第3页
F市农民增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开题报告]_第4页
F市农民增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开题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F市农民增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  目:   F市农民增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其中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绝大部分(在2009年为87.4%),所以又称之为农业大国。2009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3亿元,其中农业所占比例只有其中的17.1%。我国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5176.9元,只有前者的30%。农民收入的提高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

2、对策对今后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意义重大。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一)农民增收影响因素研究1、体制因素——城乡二元结构王明胜(2010)认为出于国家战略上的考虑,建国初期所采取的“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业后农业”的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中更多体现的是效率,而非共同富裕。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动导致城乡差距的缩小,在我国受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惯性的影响,经济增长在中长期内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王海燕(2009)认为,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及相应的政策和投入安排,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制度性原因。在体制上,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城乡之间物资

3、资金、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制约着整个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利益损害最大的是农民。在政策上,与城乡二元结构相适应,国家财政向城市和城镇居民倾斜,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农业、农民和农村基本上被排除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之外。城市居民拥有就业、退休、医疗、保障等待遇,农民则没有同等待遇。郭斌(2009)认为我国从农村汲取过度,国家对农村投入不足,尤其是对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不足,加重了农民的隐形负担。万明义(2005)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因素主要表现为户籍制度因素和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因素。户籍制度一方面将城市和农村割裂开来,限制了人口、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

4、置,降低了经济投入的产出效益,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农业经营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和购买力受到制约。二元的社会结构必然带来二元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当等级制度和身份制度明确地把农民排斥与城市就业的大门之外以后,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就直接与城市户口联系起来了。沈飞(2009)认为,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恶性的城乡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单纯重视工业部门的发展而忽视农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或工业部门的转移受阻、长期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使农业缺乏发展资金。这种二元结构产生了许多不平等现象:城乡居民社会政治权力的不平等、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等、农业和非农产业发

5、展的不平等和城乡社会发展的不平等。2、人力资本质量因素——农民素质较低杜心灵(2004)认为7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和善及,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薄弱。由于文盲半文盲多,再加上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比重低,因此许多农民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淡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科学、准确地判断市场变化规律。今天的农民很难把握住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为主的农业科技革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收入也无从谈起。王海燕(2009)认为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的相关关系。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素质低。二是劳动技能低。由于长期封闭的自然半自然经济的影

6、响,农民的商品、价值、成本、效益等观念普遍较差,市场、诚信、质量、环保等意识也较为淡薄。农民的这种素质状况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市场极不适应。高文敏(2010)认为。农民收入增加的关键。社会现实状况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技术水平偏低,严重影响着收入的增加。据统计显示,全国5亿多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6.87%。文化程度的低下,影响着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很难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中得到实惠,无法了解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靠老经验种地,靠天吃饭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发展,更谈不上收入的增加。潘丽(2007)认为

7、农民是农村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内在因素。然而,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加上没有专业技术,农民难以接受科技知识,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致使广大农村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农村劳动力退出农业生产的基础不稳。同时,低水平的文化素质使得农村劳动力适应不了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比较困难,相当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因为缺少专业技术,一般都依靠卖苦力挣钱,收入也不高,极大地影响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