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学设计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学设计

ID:37610601

大小:33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6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学设计_第1页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学设计_第2页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学设计_第3页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学设计_第4页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二历史上册第17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学设计荣成二十九中学孙洪强一、课标解读:《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其中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属于学生历史学习的识记层次;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七七事变开始,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属于历史学习的理解层次。二、教材分析:本课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

2、始;其二是南京大屠杀。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从此,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本课在整册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成为热点,应注意培养学生珍爱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重点: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难点: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三、学情分析1、初始能力: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广,在语文课上已经接触卢沟桥事变,而且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对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有一定的认识,

3、因此,在课堂应顺应学生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的认识以感性认识为主,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具有朴素的爱憎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插入与教材相关的现实素材或相应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情感。2、信息素养:学生已具备上网查找资料等信息素养,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在课前做了很大努力去收集关于日本侵华的一些资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采用诱导探究策略,并辅以创设情景、小组合作探究、启发类比、当堂操练策略。教法:五步教学法:

4、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获取新知─汇报交流,整合信息─质疑释疑,分析探究─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学法:课前查询信息、阅读、讲述、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四、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达到:1.通过观看图片、挖掘史料信息和阅读教材,掌握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识到卢沟桥事变是日军发动的侵略战争。2.通过史料研习,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七七事变开始,了解民族危亡的关键

5、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3.通过史料论证和学生辩论,掌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提高学生学会收集、调查、整理、甄别、取舍资料的方法。4.通过图片举证和史料研习,理解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五、评价设计根据“评价设计优先于教学设计”的理念,达到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设计了四个评价活动:1.为了实现对目标一的评价,设计了活动:“侵略还是共荣”的思考探究,通过学生展示活动,进行课堂评价

6、活动,90%以上学生完成识记层面的学习任务。2.为了实现对目标二的评价,设计了活动:“合作还是对抗”的思考探究,通过史料研习创设问题,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进行学生的即时性评价。3.为了实现对目标三的评价,设计了活动:“事实还是谎言”的思考探究,90%以上的学生完成理解层面的学习任务。4.为了实现对目标四的评价,设计了活动:“遗忘还是借鉴”的思考探究,通过学生情感体会表述进行评价反馈,90%学生达到理解层面的要求。六、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教师:歌曲中提到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中

7、国人民发出了怎样的“吼声”,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7课,走进那个灾难深重的年代,和革命志士共同践行----“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板书)(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第一篇章:处心积虑鲸吞中国展示:事变目的的比较侵略还是共荣?事变经过的比较事变结果探真相在这一板块中,我们通过事变目的的分析比较、事变经过的比较、事变结果的探寻,思考日本发动的对中国的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还是要实现共同繁荣?(一)事变目的的比较—日本方面:材料一:“日本在诸多战场的胜利,给了东南亚和印度人民通往独立的梦想和勇气”,“解放饱受压迫的邻国和人民”。材料二:“如欲征服世界,必

8、先征服支那;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1927年田中义一的《田中奏折》问题思考:(1)依据材料一回答,日本宣扬的对东南亚包括中国在内国家战争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满蒙就是指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