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永萍

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永萍

ID:37720006

大小:18.9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9

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永萍_第1页
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永萍_第2页
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永萍_第3页
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永萍_第4页
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永萍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高永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东川四小高永萍一、《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本诗的教由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2、过程

2、与方法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三、教学过程预设:(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1、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2、学生读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4、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

3、蓄,具有哲理。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1、出示诗2、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徘徊)(1)指名读(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从标点

4、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知诗景.]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1)释渠:指方塘如许:如此,这样(2)谁再来问一问?指导读好第三句5、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了呢?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同桌讨论)小结: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齐读第一二句(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通过图文对照,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感受渠之清.]6、学习一二句理解:

5、鉴1、镜子2、照3、仔细看,审察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5)学生讨论选择联系《望洞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鉴”,轻松突破难点。](6)“徘徊”什么意思?(1、来回地走2、来回移动3、比喻犹豫不决)(7)学生讨论选择(8)连起来说说一二两句的诗意。7、学习三四句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1)、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诗中那个词提示你原因了?(为)(2)、“活水”什么意思?(有源头

6、而常流动的水)结合插图理解“活水”(远处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3)、连起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4)、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小结: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心中的喜欢之情)(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2、教师启发: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你学到这儿,有

7、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4、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5、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打破常规,反诘诗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索的兴趣,变“让我读,让我说”为“我要读,我要说”,让学生在激烈的辩

8、驳中享受了诗的理趣。](四)、拓展延伸温故知新1、朱熹先生写了一首这么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