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2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2

ID:37773788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30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2_第1页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2_第2页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2_第3页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2_第4页
资源描述: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案]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教学设计第六课 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  (2)文字的作用、意义  (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理解:(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见证  (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

2、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重点、难点]:中华文化的特征  解析(1)明确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  (2)明确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3)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3、的见证—文字和史学典籍,运用事例  (4)说明并理解源远流长的原因—包容性[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逻辑导入:明确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古代辉煌的历程:  殷周时期 →  春秋战国时期 →秦 →  汉  →  隋唐 →  宋元明  →明清  讲述利用课本事例及说明,辉煌历程,并加以明确各自的地位。利用课件,学生填图表,并辅之以相关的练习。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源远流长 利用例题加以解释  (2)中华文化的见证:  ①文字:  明确文字的发展历程,加深对文字的意义及作用的理解  作用:

4、使文明得以传承,书写中华文明  学生利用相关联接的内容,加以明确  意义: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  利用课件,加以明确一些经典的史书典籍,让学生了解。  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原因: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并设有史官  特点:规模大、存留丰富、为世界所仅有。  利用材料,让学生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即:导出下一个问题,并利用材料让学生讨论说明包容性——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含义及意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容并蓄。  ①

5、含义  和谐相处,吸收和借鉴  ②意义  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明确基本的历程即:  (1)经历了衰微的过程、原因、了解  (2)再创辉煌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  (3)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崭新一页。  [课堂小结]  明确本课主要问题及相应的重难点。  学生撰写小论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起草。 [课堂练习]  1、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秦朝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2、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

6、果看,其特征是:  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  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间不同  3、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   )  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③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

7、和谐相处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       )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现④洋务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