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是否可教_——兼解柏拉图《美诺篇》

德性是否可教_——兼解柏拉图《美诺篇》

ID:37877654

大小:426.0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01

德性是否可教_——兼解柏拉图《美诺篇》_第1页
德性是否可教_——兼解柏拉图《美诺篇》_第2页
德性是否可教_——兼解柏拉图《美诺篇》_第3页
德性是否可教_——兼解柏拉图《美诺篇》_第4页
德性是否可教_——兼解柏拉图《美诺篇》_第5页
资源描述:

《德性是否可教_——兼解柏拉图《美诺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学科建设】德性是否可教?——兼解柏拉图的《美诺篇》马永翔(摘要)在《茭诺篇》中,柏扛田试图放弃他承自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的信禽,烈彻底与智者决裂。但圃于定,L论思雄方式的固有局限,混淆了道德德性和技艺德性。只有循着亚里士多德的思珞,厘清技艺德性、遭檐德性和理智德性之阀的相互关系,我们才能辩明抽拉图在《蔓诺蔫》中陷入的因局,井合理解答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关键词)柏拉田亚里士多德德性技艺德性《美诺篇》(中田分类号)B82—02[文献标识码]A[文t缩号]1007—1539(2007)05—0021—06德性是否可教?柏拉图在《美诺篇

2、》中提出这一问题,与他对智者的反对直接相关。众所周知,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时代,以教授各种智术如演讲术、论辩术、挣钱术等为业的智者或智术之师公开主张并大肆宣扬德性可教,从而招揽了大批崇尚德性的年青“顾客”。他们纷纷掏出腰包里的银钱,希望智者们可以给他们教授德性。智者们正是打着“德性可教”的旗号大发其财的。然而,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看来,以各种实用对象如从政、挣钱等为目的的智术的流行,恰恰败坏了人们的德性,智者们正是导致人们德性败坏的罪魁祸首。所以,批判和反击智者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面临的重要且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他们必须首先否弃智者的旗号;

3、德性可教。在《美诺篇》之前,柏拉图在《普罗泰戈拉篇》中反思过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选择著名智者普罗泰戈拉作为苏格拉底的论敌,其用意是明显的:如果普罗泰戈拉都不能为。德性可教”提供充分有力的论据的话,那么智者们主张德性可教就是值得怀疑的。应该说,仅就对“德性可教”提出质疑而言,《普罗泰戈拉篇》不能说是失败的。因为在这篇对话中,普罗泰戈拉并没有成功地说服苏格拉底。然而问题在于,虽然。德性可教”看来值得怀疑,但对话中的苏格拉底也没能提出一个有力的替代性意见以说明德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以及是如何来的。相反,在《普罗泰戈拉篇》的结尾,柏

4、拉图陷入了矛盾,他自己也坦率地承认这一点。这种矛盾发生在“德性可教”和他本人承自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的信念之间。[13确切地说,柏拉图一方面想否弃“德性可教”,另一方面又试图坚持“德性即知识”的信念,这之间是不可调和的。因为如果德性的本质是知识的话,那么作为知识的德性必定是可以教授的。实际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持的“德性即知识”的信念与智者的“德性可教”的主张在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正是这一点使得苏格拉底与智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柏拉图站在前一立场上否弃后者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在《普罗泰戈拉篇》的结尾,我们看到,虽然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极

5、力想弄明白德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但柏拉图不得不安排普罗泰戈拉匆匆离开。因为在这个时候,柏拉图本人还没能从“德性可教”和“德性即知识”的两难冲突中走出来。然而,德性可教是必须予以否弃的。不仅因为智者们打着这一旗号哗众取宠,混淆视听,而且因为在这一旗号之下,人们的德性的确有被败坏的可能。毕竟,这一旗号隐藏着一个深刻的信念危机,即如果德性可以教授,而人们花钱可以买到教育的话,那么这意味着人们花钱就可以买到德性。这无疑是卑俗的,也是不可接受的。既然如此,那么究竟如何否弃德性可教呢?2l万方数据至篷蔓_走J∥2007年第5期在《美诺篇》中,柏拉图改变了《

6、普罗泰戈拉篇》中的思路。这种改变体现在:他试图放根本上批判甚至否弃自已继承自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的信念,从而彻底与智者们划清界限。这正是柏拉图撰写《美诺篇》的思路之一。不过,柏拉图的自我批判和否弃显得相当犹疑,最终的结论似乎也不怎么可靠。对话伊始,柏拉图借美诺的嘴道出了人们对德性来源所持的三种通常的意见:(1)德性通过教授而来(这意味着德性可教);(2)德性通过实践而来;(3)德性是人的一种天性或天赋。除第一种意见是《美诺篇》的主要批判对象外,其他两种意见也是柏拉图反对的。因为,一方面,如果德性通过实践而来,那么柏拉图似乎有理由怀疑:人的理

7、性或理智是否成了多余?而且,实践也使得神的位置不好摆放。另一方面,如果德性是一种天性或天赋,那么这意味着人一开始就拥有德性,从而无须培养,也无须教育。怎么看待这些问题呢?对话中的苏格拉底认为,在明确什么是德性或德性的普遍本质之前,我们无法讨论德性的来源,也无法明确德性是否可教。于是,对话转移到探讨德性的普遍本质上来。不过,在这一探讨中,苏格拉底除了反驳美诺提出的德性是“有能力获得和享有优秀事物”的定义,以及通过“灵魂回忆说”指出德性的普遍本质存在于不朽的灵魂中外,他们似乎并没有达成实质的共识性意见。然后,带着这一犹疑,他们勉强地重新讨论德性是否

8、可教。在讨论的过程中,柏拉图让苏格拉底放弃并批判了他此翦所持的“德性即知识”的信念。这种放弃和批判是面临风险的,因为柏拉图似乎并没有提出强有力的替代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