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1

《马说》教案1

ID:37978975

大小:3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4-27

《马说》教案1_第1页
《马说》教案1_第2页
《马说》教案1_第3页
《马说》教案1_第4页
《马说》教案1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说》教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马说》教案教材分析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应注意安排好预习环节,关键是字词的掌握。提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题目,要求他们自己利用工具书及资料,解决字词难点。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落实词、特殊用法、句子,分门别类,便于学生掌握。《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依据新课标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结构,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比较阅读

2、《杂说·龙说》。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依据学生的情况分析制定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比较阅读《杂说·龙说》。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学情分析: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体现了诵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古诗词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

3、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课时安排:1课时课堂类型:合作探究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投影仪、挂图创设情境:如果你是人才,但你不会被赏识你会发出怎么的呐喊?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伯乐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

4、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伯乐识马的故事令人感动感慨,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首先我们来熟悉一下《马说》的写作背景,了解一下作者是在什么境况下写作的本文。二、背景及文体简介1、写作背景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

5、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我们看到题目中有一个“说”字,这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呢?我们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2、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

6、》、《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三、分析结构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不是仅仅为了说马,他是有其用意的。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作者是如何一层层展开,把自己的意图阐述清楚的。作者首先进行了正面论证,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但是作者认为光正面论证还不足以证明自己的观点,紧接着又进行了……(学生:反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为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千里马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也免不了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那么作者给我们揭示了千里马怎样的遭际呢……(学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

7、以千里称也)。千里马如此遭遇令人叹息,那么又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了千里马的这种境遇呢?(学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吃不饱,力量就不够,再强的能力也不能施展出来,从根本上来说,又是怎样的原因导致了食马者不能给千里马足够的食物呢?(学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我们从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韩愈对食马者的无知非常痛恨,他发出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的控诉,他觉得单纯一个“不知”还不能完全刻画出食马者无知的嘴脸,接下来他又用了哪些语句进一步刻画食马者的嘴脸呢?(学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

8、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可见,在这么多个“不”面前,千里马怎么能不被埋没?作者行文至此,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他将对无知的食马者的控诉最终归结为一句话……(学生“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凝结了作者的不平和悲愤,将控诉的情绪达到了顶点,揭示了全文的……(学生:“中心”)归纳全文结构先正面立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再反面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