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

ID:37980637

大小:46.1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28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_第1页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_第2页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7)【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概念解释】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五四运动——伟大的开端(1919)1、背景(1)必然性:①民族矛盾激化: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略中国,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②阶级矛盾激化:北洋军阀对外卖国,对内掠夺、混战,人民苦不堪言。(根本原因

2、)(2)可能性: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②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经济基础)③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阶级基础)④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觉醒。(思想基础)(3)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2、经过:(“一口号”,“两阶段”,“三成果”)阶段中心主力斗争形式口号成果:取得初步胜利1919.5.4-6.3北京学生(先锋队)罢课、游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还我青岛”。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19.6.

3、3日后上海工人“三罢”斗争3、特点:规模大、群众基础广泛(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多阶层参加。)4、意义(1)性质:是一次伟大的、彻底的、群众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彻底”指斗争的坚决性、精神意志上的不妥协、不达目的誓不不罢休的精神。)(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合作探究】: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新”在哪?名称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性

4、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阶级(最根本)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依靠力量脱离农工依靠农工革命前途资产阶级共和国社会主义国家革命范畴世界资产阶级革命一部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时间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革命的新曙光3(一)历史条件:1、思想基础: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2、组织基础: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中间,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各地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3、阶级基础: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5、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4、有利的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二)成立1、标志: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先在上海秘密召开,后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1)内容:①通过党纲,确定党名为“中国共产党”;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②中心任务:组织领导工人运动;③选举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理解:“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新型政党的领导;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2)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3)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4)代表的阶级利益:不

6、仅代表工人阶级,还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5)属于新的革命范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2)意义: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有了全新的革命政党领导。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2.中共“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现阶段奋斗目标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对军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三、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924——1927)(一)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原因

7、:(1)中共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二大”正式确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中共“三大”通过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2)孙中山方面:孙中山认识的转变,主张“以俄为师”,接受建议,同意合作。(3)共产国际的帮助。2、实现:(1)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由于其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相一致)而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确定了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