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继新:教师不读书是没活出教育的滋味

陶继新:教师不读书是没活出教育的滋味

ID:38010079

大小:3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4

陶继新:教师不读书是没活出教育的滋味_第1页
陶继新:教师不读书是没活出教育的滋味_第2页
陶继新:教师不读书是没活出教育的滋味_第3页
陶继新:教师不读书是没活出教育的滋味_第4页
陶继新:教师不读书是没活出教育的滋味_第5页
资源描述:

《陶继新:教师不读书是没活出教育的滋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陶继新:教师不读书是没活出教育的滋味读书和教师的思维方式,话语系统,生命状态,幸福指数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经常说,老师是读书人,文化人,那什么是文化人?我认为,文化能够改变你。如果老师们能够把经典文化内化到生命中,那你的生命将会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我想从这个视角与大家进行交流。1教师读书,成长必需  老师和其他人一样,需要空气、阳光、水、食物等,没有这些就没有办法生存。但作为老师,还要有一个生存的必需,即读书。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老师是智慧的传递者,精神的锻造者,有着特殊的历史担当。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周游

2、列国14年,经受了很多的磨难,甚至有生命的危险。他曾经到匡这个地方被当地人围困了,为什么会被围困呢?因为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孔子带着弟子来到这个地方后,当地人以为阳虎又来了,所以他们把孔子围起来,想杀之。很多人很担心,特别是他的弟子。孔子不仅不担心,还说了一句话,“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周文王已经死了,文化难道不在我孔子这里吗?如果上天要毁灭这文化的话,文化就不复存在了;如果上天不想毁灭这文化,匡人想毁灭我是没有办法的。孔子是何等的气魄啊!  这

3、里面有一个“文不在兹乎”,意为“文化难道不在我这里吗?”因为孔子也是老师,老师在我们的心目当中就是文化的拥有者和代言人。然而,老师们要想有资格说出“文不在兹乎”这句话,那就要不断地读书,来丰富自己的智慧。从这个角度来说,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  很多老师看《简•爱》,简•爱这个女主人公的真诚、善良、自尊、自爱、自强等形象就会润物细无声的走入你的心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思想境界的提升,心灵的升华。所以,我认为所有的好书都可以锻造我们的人格。那老师呢?恰恰需要一种高尚的人格,从这个视角讲,读书也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2读书

4、走向,取法乎上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我们阅读大师的作品很难达到大师的水平,但是我们可以达到中层,但是我们读中层的书,就只能在下层徘徊了。  陆游有一句名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以,我认为老师们除了读教育类的书,还要读教育之外更高层次的书。在这种情况下读书的话,你就会像苏东坡说的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会达到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有人会问,读教育之外的书跟我们的教学有关系吗?太有关系了,它和你的生命、人生有关,而教学过程也是生命的过程。经典,都是向大师学习的。我认为,如果“取法乎上”

5、,你的生命状态肯定不一样。  现在的书有优有劣,有上有下,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读书,如果你不关注它的走向,不关注它的规则,只是一味的读书,那你可能感到很有兴趣,但是若干年之后,你就会发现,你跟读经典书籍的老师是有天壤之别的。为什么?因为如果你读最高层次的书,你就是一直在向大师看齐,向他学习,听他上课。所以,我认为读好书相当于拉长你的生命。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还主张老师们做一个生命成长规划书。3读书内容,古今经典  什么是经典?所谓的经典就是大浪淘沙,时光流逝之后,仍然能留存在思想和文化品德里那一道一道的精神产品,这些精神

6、产品完全可以把你改变。当然有中国经典,也有外国经典。中国经典怎么读?诵读结合,有读也有背诵。古代的经典很难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果能把它背诵下来,那意思基本上就明白了。在这上面,我有好多的教训和经验。我系统地读了两遍《论语》之后,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只能读懂字面上的一点意思,甚至有的连字面上的意思也读不懂。后来到了山东教育报刊社,我又读了两遍,字面上的表意了解稍微多一些了,但是我觉得孔子的思想依然离我很遥远。在我49岁这一年,我突发奇想,把它背诵了怎么样?我就把论语里面的80%打印下来,每天上班、下班就在车上背,这一年

7、连续背了三遍,背完以后老师们可能想也想不到,我感觉到我的心灵能安顿下来了,以前是比较急躁的,现在没有那个感觉了。原来我写一万字的文章,大概需要5天。但是现在我最多需要三天,两天基本完事,而且写的质量也比以前好了。我从这个地方受到教育以后,就开始陆续的背书,从1965年到1966年这一年,我把《大学》《中庸》和《周易》背得滚瓜烂熟。记忆力不行,怎么办?我就每天早上上山锻炼时,在上山的路上开始背,背了一遍再背一遍,我反复地背,然后再转到另一个视野。既要读又要背,这是针对古代经典。  现当代经典不一定这样,比如《鲁迅全集》,我是1982

8、年读完的。有一些近似于经典的也可以阅读,比如台湾李敖的《法源寺》,我建议老师们看一看,他从一个纵向的现实写一个经典的事件,荡气回肠、大气磅礴,很有味道。当读了这些书以后,很多的老师就能解决自己一个很困惑的问题——写作,那就太简单了。  “一书不尽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