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保存剂食品防腐剂

食品保存剂食品防腐剂

ID:38305550

大小:852.50 KB

页数:61页

时间:2019-06-08

食品保存剂食品防腐剂_第1页
食品保存剂食品防腐剂_第2页
食品保存剂食品防腐剂_第3页
食品保存剂食品防腐剂_第4页
食品保存剂食品防腐剂_第5页
资源描述:

《食品保存剂食品防腐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篇食品保存剂1第一章食品防腐剂第二章食品抗氧化剂2第一章食品防腐剂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食品防腐剂各论第三节防腐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第四节食品保鲜剂31.1食品变质一般是指在某些因素(内在、外在)的影响下,食品质量(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第一节概述4①因空气的氧化与干燥作用②因食品内部所含氧化酶的作用(氧化酶、过氧化酶、淀粉酶、蛋白酶等)③微生物的污染、繁殖(主导作用)④昆虫的侵蚀繁殖和有害物质的直接或间接污染食品变质的原因5①食品腐败:指食品受微生物污染,在适宜的条件下,微生物的迅速增殖导致食品的外观和内在发生劣变而失去食用价值的现象。②食品霉变:指霉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糖酶,分

2、解食品中的糖类而导致的食品变质的现象。③食品发酵:指微生物代谢所产生的氧化还原酶促使食品中所含的糖发生不完全氧化而引用的变质现象。微生物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6食品的防腐办法干燥(风干、晒干)、腌渍、糖渍、加热、发酵、冷冻真空干燥、喷雾干燥、冷冻干燥、远红外干燥、真空包装、无菌包装、灌装、气调贮藏、超高温瞬时灭菌、超高压灭菌、辐射杀菌等传统保藏方法工业化新技术物理保藏法7化学保藏法:防腐剂保藏法在下列情况下考虑采用防腐剂:①当一些食品不能采用冷、热处理方法加工时;②作为物理保藏方法的一个补充以减轻其处理的强度,同时使产品的质构、感官或其他方面的质量得到提高。891.2食品防腐剂定义:是指能防

3、止微生物所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的食品添加剂。又称抗微生物剂或抗菌剂。中国功能分类代码,17;CNS:17.◇◇◇101.2.1食品防腐剂的分类杀菌剂按作用抑菌剂按来源和性质酸性防腐剂有机防腐剂酯型防腐剂无机防腐剂生物防腐剂特点:未解离分子的防腐功能最强,防腐效果随PH而定,一般在酸性条件下才有效。e.g.苯甲酸、山梨酸、丙酸及其盐类没有绝对界限,常常因浓度高低、作用时间长短和微生物种类等不同而难以区分。杀菌作用抑菌作用特点:杀菌作用较酸性防腐剂强,防腐效果受pH影响小。e.g.对羟基苯甲酸酯及其盐类e.g.二氧化硫、亚硫酸及其盐类、硝酸盐类e.g.乳酸链球菌素和纳他霉素11

4、1.2.2食品防腐剂作用机理食品防腐剂防腐的原理是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增殖,从而有效地防止食品的腐败或延缓食品的腐败时间。一般认为,食品防腐剂对细菌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细胞的亚结构而实现。12食品防腐剂的作用机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①对微生物细胞壁和细胞膜产生一定的效应②干扰细胞中酶的活力③使细胞中蛋白质变性④对细胞原生质部分的遗传机制产生效应e.g.亚硝酸盐类e.g.壳聚糖e.g.苯甲酸及盐类、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乳酸链球菌素e.g.苯甲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丙酸及其盐类13防腐剂应具备的条件:①性质稳定,在一定时期内有效,使用及分解后无毒;②在低浓度下仍有抑菌作用;③本

5、身无刺激性气味和异味;④不应影响人的机体代谢,也不应影响正常的肠道菌群活动;⑤价格合理,使用方便。14第二节防腐剂各论我国GB2760允许使用的防腐剂约为30种,美国约50种,日本约40种。在我国最常用的防腐剂为苯甲酸及其钠盐类、山梨酸及其钾盐类。152.1苯甲酸及其钠盐CNS:17.001(17.002);INS:210(211)又名安息香酸(钠),分子式C7H6O2(Na),相对分子质量122.12(144.11)。结构式:苯甲酸及其钠盐之间的换算:1g苯甲酸相当于1.18g苯甲酸钠;1g苯甲酸钠相当于0.8479g苯甲酸。16性状白色颗粒或结晶粉未,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中;沸点24

6、9.2℃。其水溶液具有酸性。酸性条件下易随水蒸汽挥发;化学性质稳定,具有吸湿性。白色颗粒或结晶粉未,无臭或微带安息香的气味,味微甜,易溶于水,溶于乙醇;其水溶液的pH为8,属强碱弱酸盐。酸性条件下出现离析(不易溶解);在空气中稳定。苯甲酸钠苯甲酸17防腐作用机理:苯甲酸类防腐剂是以其未离解的分子发生作用的。未离解的苯甲酸亲油性强,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干扰霉菌和细菌等微生物细胞膜的通透性,阻碍细胞膜对氨基酸的吸收;酸化细胞内的储存碱,抑制细胞的呼吸酶系的活性,阻止乙酰辅酶A缩合反应。其中苯甲酸钠的防腐效果更好。18防腐效果:苯甲酸和苯甲酸钠属广谱抗菌剂,其抗菌有效性依赖于食品的pH值,

7、其抑菌作用的最适pH为2.5~4.0。对一般微生物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05~0.1%。苯甲酸类防腐剂在应用过程中一般与其他防腐剂或抗氧化剂复配使用。19毒性苯甲酸LD50:2.7~4.44g/kg体重(大鼠,经口)ADI:0-5mg/kg体重(苯甲酸及其盐的总量,以苯甲酸计)。解毒机制:限量的苯甲酸类的物质进入机体后,大部分(66%~95%)在9~15小时内与甘氨酸反应形成马尿酸后能随尿液排除;剩余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糖苷而解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