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教育思想的解读

《孟子》中教育思想的解读

ID:38987360

大小:3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3

《孟子》中教育思想的解读_第1页
《孟子》中教育思想的解读_第2页
《孟子》中教育思想的解读_第3页
资源描述:

《《孟子》中教育思想的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孟子》中教育思想的解读引言孟子创立了孟学,流传下来了《孟子》,不仅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和地域,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当时以及前代的儒家学说,同时,还因为孟子的家世、家教以及身世,共同促进了孟子的思想的诞生和发展。其中,孟子的家世、思想和家教以及由此使得孟子形成的一种独特个性,并且对孟子学说产生了独特德尔影响。《孟子》这一思想巨著主要阐述孟子所倡导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性本善”,《孟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理论,整个《孟子》都散露孟子的教育思想,虽说很多学者都尝试对孟子思想进行归纳分析,但笔者认为还有太多值得去研究。一、孟轲和《孟子》《孟子》记录着孟子以及他的学生的言行。孟子,名轲,

2、字子舆,是战国中期的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与孔子的故乡曲阜较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政治家,并且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宋孝宗年间,朱熹把《孟子》列为《四书》之一,由此开始,《孟子》被放置在了最高的位置。元、明两朝代后,《孟子》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于是,成为每一位读书人必不可少的读物。与当年的孔子相同,孟子也曾经带着学生周游魏、齐、鲁、宋、薛以及滕等国,此外,还被齐宣王请为客卿,无独有偶,孟子与孔子一样,政治主张都被排斥,所以便选择返回家乡开设学堂自己讲学。《孟子》一书,汇编了战国时候孟子的言论,记录了孟子和其他诸家思想的争鸣、对弟子的言传身教以及出访游说诸国等,据说由孟

3、子和弟子万章等共同完成。本书记录孟子的治国及政治观点,提倡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格君心之非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此外,孟子对于气节也看得非常的重要。认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对于嗟来之食,孟子认为应该不屑一顾,由此可以认为其相当看重气节。本书完本于战国中期,属于儒家经典之作。在朱熹认定的“四书”中,《孟子》所占的比例最大,约为三万五千字,直至清末,“四书”都是科举备考。《孟子》一书的理论不仅纯粹宏伟,而且文章也堪称雄健优美。本书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

4、,(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二、《孟子》主题思想和写作风格(一)《孟子》主题思想《孟子》思想的核心可以认为是性善论,并且以此为基础,孟子还提出了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人性占重要地位。孟子认为人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都是与生俱来。此为与禽兽的区别,也是仁、义、礼、智、信的根本,而恶则是后天养成的。孟子强调善心每个人都是与生俱来,尧、舜与普通人一样,所以不断自觉努力,人人皆可成为尧、舜;孟子提倡人们自觉修养,反对自暴自弃;孟子还认为,如要知天,则要做到尽心和知性,修心养性是事天的途径,由此,孟子认为人的心性决定了“天”的好坏。于是,无需占卜、祈祷,

5、完事可求自己。孟子的这种想法大大地鼓励了人们对自身进行道德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当然,也阻止了中国文化走向宗教化的的进程,在这一点上,从多个角度体现了孟子对于我国的发展做出的杰出的贡献,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在孟子的仁政学说方面,其提倡君轻民贵,此为民本思想的发源。该思想的核心是得民心的天下,失民心失天下。为得民心,孟子研究并且提出了诸多具体措施以及政策,而且认为,解决民众温饱是进行道德教化的基础。修养方面,孟子注重对人的道德价值的实现和道德自觉精神的培养。认为要有自觉接受艰困磨砺的觉悟,这种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行程影响深远。(二)《孟子》写作风格孟子的写作特点是:气势充沛

6、、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具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喜欢用寓言小故事以及巧妙地比喻来深入浅出的阐述道理。此外,文章中随处可见的缜密纯熟的辩论也体现了孟子的辩论技巧。他喜欢运用逻辑推理,借助掌握别人心理的优势,因势利导进行辩论。此外,频繁的使用比喻和寓言,使得孟子的辩论生动形象。三、《孟子》中教育思想的解读《孟子》中的教育思想分为若干部分,分别是教育作用和内容、教育与受教育双方的思想,以及最终所期待的一个尊师重教的美好社会的理想。(一)《孟子》教育思想中的教育内容和作用孟子的一生都在提倡性本善,所以也就认为教育可以引导人们保持善良的品性,不受后天生活中的丑恶污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信

7、五种道德品质皆是与生俱来。《孟子》中所言的性本善,并非天生就品质优秀,而是出生时候心性纯洁,没有被丑恶污染,具备形成仁德的先天的素质,不过倘若想让这种优势展现出来,就需要进行后天的教育了。教育是实施仁政的前提,所以孟子也认为得民心者的天下,一般情况下使用政治手段远不如使用教育手段有效果;也只有通过教育手段才能真正的让民众从内心里顺服,从而确保自己根基稳固。在教育内容方面,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伦理道德的基础。将之作为君子的标准,一次来显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