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ID:3917495

大小:388.4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1-25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_第1页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_第2页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_第3页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_第4页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X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北京外国语大学蓝纯提要: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研究汉语的空间隐喻,其前提是:(1)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2)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即以空间概念为始原域,构建其它非空间性的目标域。由于人类的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因此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研究重点在“上”和“下”两个概念上,旨在通过对真实语料的分析,找出“上”和“下”分别沿着哪些隐喻义拓展,换言之,就是要找出汉语里哪些抽象概念是通过“上”和“下”来构建的。笔者通过对真实语料的分析初步得出下述结论:

2、(1)汉语中有这样一种倾向,即“上”通常与好的事物相连“,下”通常与不好的事物相连。(2)“上”与“下”被发现用来构造下述抽象目标域:状态,数量,社会等级,及时间。(3)除上述抽象概念外“,上”还被用来描述横向位置的改变。关键词:隐喻,意象图式,始原域,目标域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11引言念。简言之,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本文从认知角度研究汉语的空间隐喻现象思维的主要途径。象。“空间隐喻”指的是将空间方位投射到非空从结构上说,隐喻是将始原域(sourcedo2间概念上的隐喻。本文重点研究“上”和“下”这

3、main)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targetdomain)之两个空间概念,对取自语料库的真实语料进行上,这种投射是单向的,不存在从目标域到始原定性定量分析,以求达到下述目标:域的投射。这种投射又是部分的,因为始原域○揭示汉语的“上”“、下”两个概念是沿着怎样的框架只有部分会被投射到目标域之上。这种的隐喻路径拓展,从中发现汉民族怎样通过投射不是随意的,它遵循Lakoff(1993)提出的空间隐喻来构造其他非空间概念;theInvariancePrinciple,即所投射的结构应与○揭示所发现的隐喻拓展(metaphoricalext

4、en2目标域的原有内部结构相一致。sion)的经验基础(experientialgrounding)和认知语言学赋予隐喻下述重要特征:第一,实现方式(realizations);隐喻概念系统的运行是自动的、无知无觉的、经○为今后进行不同语言的认知隐喻研究提供常的,不易被人们察觉;第二,大部分的新鲜隐语料分析的可操作模式。喻(newmetaphors)都是约定俗成隐喻(conven2tionalmetaphors)的延展,因此具有与后者一样21西方认知隐喻研究简述的特性,受同样的原则约束;第三,有些隐喻概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从

5、性质上说,隐念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例如“时间即空间”隐喻,喻不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属于认知的范畴,我另外一些隐喻则表现出更多的文化特征。们在日常语言中见到的隐喻表达法不过是隐喻语言所体现的概念系统包含了成千上万的概念系统的浅层表现。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认知隐喻。问题是:这些隐喻的产生是随意的、式,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淅的偶然的还是有据可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X本文初稿曾在第七届国外语言学(1998,洛阳)研讨会上宣读,作者根据与会者的意见做了一定的修改。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总第120期)·7·基础,经验

6、现实主义(experientialrealism)提供metaphor),它将作为始原域的空间概念投射到的答案是:人类的认知离不开他们的身体体验抽象的目标域上,在这一过程中,空间意象及其和日常生活经验;认知隐喻的产生同样源于我内在的逻辑都被保留下来。们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一个认知Lakoff对意象图式(imageschema)的定义隐喻一旦广为大众接受,就会反过来将它自身是“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的结构强加于现实生活,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重复出现的结构,如容器、途径、联系、外力、平现它的影响。最明显的例

7、子有温度计和股价走衡,或如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上—下,前—后,势图,二者均直观地表现了“多”与“上”之间的部分—整体,中心—边缘”(1987:267)。这些结联系。又如卡通画中常以卡通人物耳朵眼里冒构对人类来讲具有直接的意义,因为它们都源烟来表现愤怒,这正是ANGERISHOTFLU2于人类的直接身体体验。据Langacker(1987)IDINACONTAINER这一隐喻的形象体现。认知语法理论,意象图式主要由动体(trajector,需要指出的是隐喻的经验基础和实现之间TR)、陆标(landmark,LM)和路径(PATH)

8、三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区别仅在于一个先于隐喻部分组成,表现的是TR与LM之间某种不对存在,一个后于隐喻出现。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称的关系,TR为这一不对称关系中的主体,其在上一代人眼里属于隐喻实现的现象,在下一空间方位有待确定,LM为参照物,为主体的方代人看来很可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