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

ID:39223409

大小:973.81 KB

页数:48页

时间:2019-06-28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_第1页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_第2页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_第3页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_第4页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单元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诸子百家: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以形容学派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百家争鸣: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历经春秋--战国--秦--至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结束。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老、庄则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重难点分析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2、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

3、,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主要

4、思想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兼爱”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非攻”“尚贤”继承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历史向前发展、政治改革主张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节俭春秋战国秦朝西汉初汉武帝宋明明清4、儒家思想的发展:兴起蔚然大宗遭到打击复苏正统高潮新的儒学体系新思想批判时代特色第一阶段:前秦儒家思想,儒学的勃兴第二阶段:董仲舒的改造,成为正统思想第三阶段:程朱理学,新的儒学体系第四阶段:对儒学批判继承,构建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孔子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

5、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六经》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学习方法: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思想地位孔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世界的历史地位;文化史上的地位孔子本人在历史上的价值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2)具有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展。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他倡导的“礼”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6、,规定了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限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观念障碍。他所强调的“不怨天,不尤人”,不正视矛盾,不具开拓精神,形成中国人内敛的性格特点。“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君主专制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长期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有民本主义的调节

7、,使君主滥用权力的现象不能不有所遏制,而不至于公然以天下为敌,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所谓的“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吏为民役”等,是中国历史上民本主义的思维定势和施政方略。当然,古代的“民本”、“重民”,根本上不同于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它的核心内容是为民之主或为民作主,是把民众作为君主治国的基础,而绝非让民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无不对民心所向问题从政治层面上予以极大的关注,看成是为政者功名成败的关键。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政治实践重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