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逻辑“纲要”的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逻辑“纲要”的教学模式

ID:39645336

大小:873.00 KB

页数:37页

时间:2019-07-08

基于问题逻辑“纲要”的教学模式_第1页
基于问题逻辑“纲要”的教学模式_第2页
基于问题逻辑“纲要”的教学模式_第3页
基于问题逻辑“纲要”的教学模式_第4页
基于问题逻辑“纲要”的教学模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问题逻辑“纲要”的教学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报告人:陈殿林(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8.11于安徽师范大学主要讲三个问题:一、什么是问题逻辑的“纲要”课程教学模式?二、为什么提出问题逻辑的“纲要”课程教学模式?三、问题逻辑的“纲要”课程教学模式如何操作?一、什么是问题逻辑的“纲要”课程教学模式?基于问题逻辑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模式,着眼于教学形式和“纲要”课程内容两个方面。就教学形式而言,是指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到学生的发问,从对学生问题的辨别到问题导向,从预设问题解答到形成问题逻辑的过程;就“纲要”课程内容而言,要建构以“四个选择”(中国人民为什么和怎样

2、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为核心的问题逻辑体系,形成以大问题套小问题的内部逻辑结构,在教学中着力于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国情的认识中形成以“四个选择”为核心的认知链。二、为什么提出问题逻辑的“纲要”课程教学模式?(一)研究背景(二)理论基础(一)研究背景1.教育部新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两个转化”,我在2011.7《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已经提出这种教学模式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需要,尝试探索实现从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路径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二、为什么提出问题

3、逻辑的“纲要”课程教学模式?——问题逻辑的“纲要”课程教学模式实现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纲要”可以采取问题逻辑的教学模式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问题意识是转化的基本出发点,问题导向是转化的关键环节,问题逻辑是转化的重要步骤。按照这一路径来实施教学,需要激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把握明确问题导向,形成并展开问题逻辑。按照这一路径实现转化,既是有效实现教学目的的需要,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也是教材体系转化的内在需要。——问题逻辑的“纲要”课程教学模式为探索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提供方法论意义大学生从中学历史学习中、从现实生活中、从其他

4、传播媒介中获取的信息必然呈现于其认识过程,往往这些信息良莠不齐,表现出“混沌”状态,其间价值抵牾并不鲜见,阻碍思想政治教育从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怎么想”、“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问题”分为三类,即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纲要”课程在教学中也会遇到学生的这三类问题,呈现型问题一般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而后两类问题非常有助于学生确立信仰体系。因为这些与实际情境相连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究出来的,不同于肤浅地认识一些概念和停留于知识表面的问题。如果此时能够恰当地将这些问题以一定的逻辑形式

5、系统化,就可能成为探求教学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的重要方法。(一)研究背景2.教育部新近提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原来“三个选择”基础上提出“四个选择”,使得问题逻辑更加鲜明,契合了教育部教改的要求;二、为什么提出问题逻辑的“纲要”课程教学模式?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一)研究背景3.基于问题逻辑的“纲要”课程教学模式契合我的学术背景与教育经历,并且经过我前期的理论研究,形成一

6、些初步的研究思路。二、为什么提出问题逻辑的“纲要”课程教学模式?(二)理论基础1.“主体间性”理论;二、为什么提出问题逻辑的“纲要”课程教学模式?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也常被译为主体际性或交互主体性,是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概念,指主体间(际)即主体和主体关系中内在的性质。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或规范一个主体如何与另一个独立的主体互相作用的。德国哲学家胡塞尔首倡主体间性概念,他在解决认识论上的先验的“我们”如何可能的问题时引入了这个概念。胡塞尔认为,主体性是指个体性,主体间性是指群体性,主张用主体间性取代主体性。他认为,

7、自我的存在方式是社会性的,即社会性存在的个体性。主体间性既包含着社会性,也包含着个体性。主体间性既否定原子式的孤立个体观念,也反对社会性对个体性的吞没。主体既是以主体间的方式存在,其本质又是个体性的,主体间性就是个性间的共在。二、为什么提出问题逻辑的“纲要”课程教学模式?海德格尔认为主体间性的根据在于生存本身,人与其他物的存在不同的是,人的存在是在世界之中(beingintheworld)。人的生存不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进行的主体构造和客体征服,而是主体间的共在,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在现实存在中,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不是直

8、接的,而是间接的;它要以主体间的关系为中介,包括文化、语言、社会关系的中介。而主体间性反映的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因此,海德格尔认为主体间性比主体性更根本。二、为什么提出问题逻辑的“纲要”课程教学模式?从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