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复习

为政以德-复习

ID:40242434

大小:183.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7-28

为政以德-复习_第1页
为政以德-复习_第2页
为政以德-复习_第3页
为政以德-复习_第4页
为政以德-复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为政以德-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为政以德一、知识框架1、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的“德政”思想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即“修己”与“治人”。“修己”是指为政者自身基本素质的修养;“治人”则是对民众的管理与教化。相关术语:“德政”“为政以德,治国以礼”2、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3、如何理解孔子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孔子反对武力征服,主张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

2、善而教不能,则劝”。4、领会孔子提出的“均无贫”的含义: 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主张上下各得其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是为了调合阶级矛盾。区别:农民起义“均平富”的口号“均平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二、小结:《为政以德》,以为政以德为主题,倡导尚德精神,崇尚有德的思想、风俗、制度,追求道德文明。具体的 理念有:为政以德,德教为本,德刑相辅,重德轻刑,富而后教,节用爱民,反对攻伐,反对厚敛,正己以正天下等治国的德治理念。三、本课的孔子形象一位追求道德文明,追求道德至上的“尚德”旗手,“德治”的卫道

3、士,努力推行着“德治”的理念。试题举例(一)2009年浙江省高考说明参考试卷 阅读《论语》中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现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

4、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

5、费。(二)2009年浙江高考卷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予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24、 (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

6、不教”亦可)。(三)2010年浙江省高考说明参考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24.(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24.(1)(1分) 升(登)堂入室 (2)(3分) ①共同特点: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 ②教育特色:针对性。

7、(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 ③评析:略。 每点一分。(四)2010年浙江高考卷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2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五)2011年浙江省高考说明参考试卷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

8、成23——24题。甲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3、(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