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浓度第三章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溶液的浓度第三章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ID:40651510

大小:1.19 M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8-05

溶液的浓度第三章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_第1页
溶液的浓度第三章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_第2页
溶液的浓度第三章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_第3页
溶液的浓度第三章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_第4页
溶液的浓度第三章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溶液的浓度第三章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一:质量摩尔浓度1:质量摩尔浓度:溶质B的物质的量nB(mol)除以溶剂的质量mA(kg),用符号bB表示,即:(SI单位:mol·kg–1)2:例题:见P11,例(2-1).第一节常用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二:物质的量浓度1:物质的量浓度:溶质B的物质的量nB除以溶液的体积V,用cB表示,即:(SI单位:mol·m–3;常用单位:mol·L–1或mol·dm–3)2:例题:见P12,例(2-2).三:摩尔分数1:摩尔分数:混合物中物质B的物质的量nB与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n总之比,为物质B的摩尔分数,用符号xB表示,即:显然,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摩尔分数之和等于1.(2):

2、见P12,例(2-3)2:例题:(1):68%硝酸溶液(密度1.41g·mL–1)100mL,硝酸的摩尔分数为A.0.378B.0.189C.0.233D.0.011(A)第二节其它浓度的表示方法(自学)一质量分数:溶质B的质量mB与溶液的质量m之比称为该溶质B的质量分数,用符号ωB表示,即:二体积分数:在与混合气体同温同压下,混合气体中组分B单独占有的体积VB与混合气体总体积V之比,为该组分B的体积分数,用符号φB表示,即:三质量浓度:溶质B的质量mB除以混合物的体积V,用符号ρB表示,即:(SI制单位:kg/m3;常用单位:g·L–1或g·ml–1)第三节各浓度之间的换算(自学)例题:

3、见P14例2-4,例2-5本章小节:掌握常用溶液浓度的表示法,各种浓度之间的相互换算。稀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bB、摩尔分数xB及物质的量浓度cB之间的关系如下:第二章习题:1、3、4第三章: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第一节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中有四个重要的相平衡性质,即:蒸气压降低和沸点升高(溶质为非挥发性物质)、凝固点下降(凝固时析出纯溶剂固体)以及渗透压。它们都只决定于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数量(物质的量),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故称为依数性。注意:当溶液为电解质,或为非电解质但溶液很浓时,上述依数性规律就会发生变化,故我们只讨论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规律。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1:饱

4、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2:蒸气压下降:在同温下,把不挥发的非电解质溶入溶剂形成稀溶液后,稀溶液的蒸气压(实际为稀溶液中溶剂的蒸气压)比纯溶剂的蒸气压低。此称为溶液的蒸气压下降。3:拉乌尔定律:定温下,稀溶液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与溶剂摩尔分数的乘积。即:4:拉乌尔定律的另外两种表述形式(1):在定温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值p与溶质的摩尔分数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推导:假定xB为溶质的摩尔分数,(2):在定温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下降值,近似地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推导:拉乌尔定律只适用于非电解质的稀溶液,在稀溶液中:若假定溶液的质量摩

5、尔浓度为bB,溶剂的摩尔质量为MA,则,5:例题:见P18,(例3-1)二:溶液的沸点升高1:沸点和正常沸点:2:溶液的沸点升高:溶液的沸点总是高于纯溶剂的沸点。3:溶液的沸点升高值: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值近似地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4:例题:见P20,例3-3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三:溶液的凝固点降低1:正常凝固点2: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溶液的凝固点总是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3: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近似地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4:例题:见P21,例3-4,例3-5在路面上撒水盐水(如CaCl2)

6、,可加速冰雪熔化四:溶液的渗透压1:渗透:半透膜的特性是只让溶剂分子通过,而溶质分子不能通过,这种现象称为渗透。2:渗透压:(见P22图3-2)为了阻止渗透进行,必须对溶液的上方施加压力,我们把阻止渗透作用而施加于溶液上方的最小额外压力,称为溶液的渗透压。第二节依数性的应用(阅读)1:测定分子的摩尔质量;2:制作防冻剂和制冷剂;3: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掌握等渗溶液,高渗溶液和低渗溶液等概念(P25)。4:反渗透技术;植物依靠渗透从土壤中吸收水份1、临床输液中,输入液体的浓度有何要求?2、输入高渗或低渗溶液,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可能导致体内水分失调及细胞变形和破坏(见下图)。思考:第三章习题

7、1、4、7、9、10、1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