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式教学【教学设计】《传染病及其预防》(人教)

发现式教学【教学设计】《传染病及其预防》(人教)

ID:41062206

大小:431.3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15

发现式教学【教学设计】《传染病及其预防》(人教)_第1页
发现式教学【教学设计】《传染病及其预防》(人教)_第2页
发现式教学【教学设计】《传染病及其预防》(人教)_第3页
发现式教学【教学设计】《传染病及其预防》(人教)_第4页
发现式教学【教学设计】《传染病及其预防》(人教)_第5页
资源描述:

《发现式教学【教学设计】《传染病及其预防》(人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传染病及其预防》青岛48中李涵教学模式介绍:发现式学习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究未知的理性策略可以传授给学生。其模式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临疑难境,学会搜集和加工资料,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本课通过H1N1的影片导入,在学生认识到传染病的巨大危害后,带领学生分析传染病传播的三个环节,接着

2、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出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措施,完成教学。根据教材的实际需求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层次由浅入深的各个小目标,让学生去感知教材,链接生活,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教师按小组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引导,点拨,利用教学中预设的各个层次

3、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诊断反馈环节是贯穿本模式的一条主线。从形式上看,练既可以是综合、书面的,也可以是整体、口头的;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知识掌握,也可以是思维训练;既可以是巩固强化,也可以迁移延伸;从教学程序上看,主要是安排在新课结束后巩固所学、迁移知识、培养能力,但也可以安排在新课开始前的导入性训练。“大教学观”指出,要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课外实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延伸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升认识水平,为进一步获得生物知识奠定良好的技能

4、与心理基础。教材分析《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是新课标确立的“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内容繁杂,概念较多,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情况,准备给学生一些现实的资料和接近他们生活的素材,希望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自主的建构概念。学习本节内容,为使学生日后珍惜健康,关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列举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

5、措施。【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运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2)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艾滋病,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奉献爱心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传染病的概念。2、了解和关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关心他人的情感。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

6、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教师播放H1N1流感纪实影片。学生观看影片。(紧张、恐慌的场面,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竟有如此严重!能用什么办法来遏制它的传染和流行呢(提出问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的有关知识(导入新课)。二、目标导学“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当然需教,而尤宜致力于

7、‘导’。导者,多方设法”。怎样“教”呢?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指出:欲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愉快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在目标意识驱使下,产生永恒的“内驱力”。显然,“导学”环节就成为“六环节”模式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一堂课中“时间篇幅”最长的一段。【目标分解】三、导思点拨在目标导学环节后,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学习,起到加强印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符合“认知——思考——再认知”的认知规

8、律。【讲授新知】(一)表达交流、归纳概括:学生:交流课前完成教材表格的情况,并说出:这些疾病哪些是传染的?判断“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依据是什么?二者病因有何不同?教师:a、引导学生尝试概括病原体和传染病的概念。b、多媒体展示几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病原体能引起哪些传染病?进而归纳出传染病按病原体分类的三种类型(即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二)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