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

ID:41077151

大小:2.72 M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8-15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_第1页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_第2页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_第3页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_第4页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畅言教育本课时编写:巢湖柘皋中学葛庆国老师第二单元·鉴赏·评论《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课文导入清代有一本风格独特的小说《老残游记》,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哲学家胡适,为这部小说写了一篇评论,让我们来细细品读这则评论吧。3、了解作者,了解《老残游记》,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的兴趣。1、熟读课文,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2、掌握

2、本文的论证方法。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麋、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作者简介千仞()周匝()譬()喻讽()嘲虐()政陵()嵯峨()价()嗤嗤()溜()孑()澎湃()熨()斗nüèfěnglíngcuōéjiechīchīliùjiépéngpàiyùnrènzāpì检查预习读准字音2在课文中,作者从不同的方面,主要阐释了自己的哪些观点?作者引用了

3、一段《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为例证。这一段文章好在哪里?3作者亮出他的论点后,却不进一步加以阐述,而是又去谈《老残游记》里的“千佛山倒影”,这是为什么呢?无论写人还是写景都要写出个性的差别,写出个别性质;描写要有精细的观察作根据;表现无可见形象的音乐,不能不用具体物事作譬喻;赞赏白描。从中得出结论:“不但人有个性的差别,景物也有个性的差别。我们若不能实地观察这种个性的差别,只能有笼统浮泛的描写,决不能有深刻的描写。”这里的目的是从正面把自己的主张加以阐明了。先是从正面说明实地考察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说明,如果不实地考

4、察,就抓不住特点,也就只能用一些套语了。合作探究1刘鄂的王小玉说书这段描写好在哪里?对王小玉声腔音韵的形象描摹。这是语言运用的艺术美,表现在演唱技艺的具体描绘之中。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里,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构成通感,把无形的声音之美变成了有形的物象之美,写得酣畅淋漓,一波三折,读来栩栩如生,亲切感人。重点突破以胡适的个性差别说,分析《琵琶行》与王小玉例各自表现音乐的特点。两篇文章比喻的共同点:总的就是胡适说的音乐只能听,无可视形象,不容易用文字表现,所以要用许多具体的物事来譬喻;喻体多为美好的事物,且都有一系列的比喻,产生

5、叠加效应,使所喻事物的特征显得鲜明;都表现了音乐的从高到低,从低到高。重点突破1.《琵琶行》重在表现琵琶乐声本身的音乐质地。2.王小玉例重在表现那节节攀高,又节节降低,再从无到有。3.《琵琶行》很好表现了音乐停息后,听者的情绪体验仍在延留,仍沉浸在艺术享受中,但未用比喻;4.通过其他感觉,特别是内部感官的感觉来体验音乐的听觉感受,即“通感”。5.比喻由低忽高,《琵琶行》用银瓶破裂,听觉、视觉结合,重在音乐质地的贴切转换;王小玉例用忽地五光十色、天女散花的东洋烟火,仍重在通过视觉形象获得对音乐的感受。以胡适的个性差别说,

6、分析《琵琶行》与王小玉例各自表现音乐的特点。不同点重点突破课外阅读《老残游记》,比较自己的感想与胡适观点的异同。运用提升课堂练习当堂完成本课同步题一、二、三。课后作业1、完成同步作业剩余内容。2、课外阅读《老残游记》,比较自己的感想与胡适观点的异同。课后练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