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PPT课件

《传播学原理》PPT课件

ID:41124737

大小:1.34 MB

页数:29页

时间:2019-08-17

《传播学原理》PPT课件_第1页
《传播学原理》PPT课件_第2页
《传播学原理》PPT课件_第3页
《传播学原理》PPT课件_第4页
《传播学原理》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播学原理》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本章学习重点、难点:1、三类传播模式的优缺点2、大众传播的“四功能”和负功能3、发展传播学经历的阶段及特点第一节传播的结构一、何谓结构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相互关系(静态)从过程角度看,即事物的运动状态和程序(动态)二、结构(过程)研究之意义1、学科研究(从宏观把握现象)的第一步2、从具体现象上升至一般规律,这也是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可借助模式来实现第二节传播的基本模式一、何谓模式定义: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功能:1、组织:揭示各系统间的次序及相互关系2、解释:用简洁的方式提供复杂或含糊的信息3、预测:对事件的进程或结果给出预测,建立

2、研究假设类型:图像模式(最常见)、文字模式、数学模式二、传播研究的三类模式(一)线性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5W模式的贡献和缺憾贡献:(1)第一次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2)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缺憾:(1)作为典型的线性模式,把传播过程看成是单向传送信息、呈直线的形态(2)割裂了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3)没有表达出讯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4)“效果”可能有或无,是环节而非“要素”2、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申农与韦弗一起提出传播的数学模式申农-韦弗线性模式的优缺点优点(1)“媒介”被细分为“发射器”、“讯息

3、”和“接收器”(2)把讯息分成“发出的”和“接收的”两个部分,提示求得传播一致的困难(3)引入“噪音”概念,注意到传播和环境的关系缺点(1)传者和受者角色固定化,忽视二者的互动和转化(2)未能注意到社会过程对传播的影响和制约(二)控制论模式1、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主要特点:(1)增加反馈机制(2)强调噪音影响整个过程,无所不在2、奥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论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论模式的优缺点优点:(1)传播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没有传者和受者的概念,传播主体处于不断相互作用之中(2)任何传播活动的参与者都可视作“传播单位”,兼有传受两重身份(释码者),四种功能:“传送

4、”(发信),“接受”(受信),“编码”(“符号化”),“译码”(“符号解读”)缺点:(1)各传播单位间传受机会并非完全均等(2)传播也并非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原封不动回到起点(3)仍未能显示传播结构、过程与社会结构、过程的紧密联系(三)社会系统模式1、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C=传者R=受者优点:将传播置于总社会过程之中考察其受到的影响缺点:仅仅提示了一个“框架”,分析尚欠细致2、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马莱茨克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的优点(1)传播过程的结构要素齐全,且相互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2)深化了社会过程和心理过程对传播作用的认识(3)为研究大众传播过程提供

5、了一份清单第三节传播的功能一、传播的基本功能作用:维持人类的生存,推动人类的发展手段:传受信息二、“两功能”说:工具性和消遣性(一)工具性功能作为一种工具,帮助人们有效地生活教育部:高中及普通高校学生均须接受军训(二)消遣性功能作为一种游戏,能给人带来快乐《快乐男声》西安预选赛——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三、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1)个人层次了解环境变动,学习社会规范和各种知识(工具)调节身心(消遣)(2)组织层次为决策提供依据,协调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工具)调节组织成员的情绪(消遣)(3)社会层次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传承社会遗产(工具)提供娱乐,调节大众身心(消

6、遣)四、四功能说:社会传播和大众传播(一)监测环境持续不断地、及时地注意环境的变动五一临近,曝光中国最黑的十大景区(二)协调关系聚合人们对环境采取一致的、有效的行动温家宝在江西考察称:农民富国家安是真理(三)传承文化知识和社会规范等精神遗产的世代相传于丹:《论语》心得(四)调节身心娱乐、休闲以保持活力郑秀文戒烟备战复出个唱,身材圆润露麒麟臂传播功能的范畴、层次和类型层次范畴目的手段内容宏观(基本)生存和发展传受信息信息微观(具体)实用性传播监测环境传受新闻性信息新闻协调社会传受劝服性信息言论传承文化传受教育性信息知识消遣性传播调节身心传受娱乐性信息文艺对传播功能的认识

7、应当注意:(一)功能的相对性(1)功能与内容的对应关系是相对的(2)信息的功能有主次之分,且受个体身份、心境、需求等因素影响(二)功能的双向性传播是双向和交互的第四节大众传播的负功能一、三功能说(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林嘉祥猥亵幼女事件(3)麻醉精神:接触媒介耗费了时间又疏于行动二、传播负功能研究的渊源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现实(直接)环境+虚拟(间接)环境1、现代人同样生存在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中2、但“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3、人们对“虚拟环境”的验证能力(相对)大大缩小三、负功能的恶性循环后果“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