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Ⅰ Statistics

统计学Ⅰ Statistics

ID:41233314

大小:1.26 MB

页数:429页

时间:2019-08-20

上传者:新起点
统计学Ⅰ Statistics_第1页
统计学Ⅰ Statistics_第2页
统计学Ⅰ Statistics_第3页
统计学Ⅰ Statistics_第4页
统计学Ⅰ Statistics_第5页
资源描述:

《统计学Ⅰ Statistics》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课程编号:1104112统计学ⅠStatistics总学时:64总学分:4课程性质:必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每周4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工商管理本科财务管理本科相关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学、管理学、EXCEL等教材:《统计学》,贾俊平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推荐参考书:1.《统计学》,袁卫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统计学》,徐国祥等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3.《商务与经济统计》,(美)戴维·J·安德森等著,中信出版社,2003年4.《统计学的世界》,(美)戴维·S·穆尔著,中信出版社,2003年5.《SPSS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张文彤,闫洁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统计学》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基本目标是:系统地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及其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统计思想,培养对统计的兴趣,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具有应用这些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相关的统计软件对具体问题加以分析、判断及决策。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导论4学时1.1什么是统计学1.2统计学数据的类型1.3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第2章数据的搜集4学时2.1数据的来源2.2调查数据2.3实验数据2.4数据的误差2.5数据文件第3章数据的整理与显示6学时3.1数据的预处理3.2分类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3.3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1 3.4统计表第4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4学时4.1集中趋势的测度4.2离散程度的测度4.3偏态与峰态的测度第5章抽样分布2学时5.1三种不同性质的分布5.2一个总体参数推断时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5.3两个总体参数推断时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第6章参数估计6学时6.1参数估计的一般问题6.2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6.3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6.4样本容量的确定第7章假设检验6学时7.1假设检验的一般问题7.2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检验7.3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检验7.4假设检验中的其他问题。第8章列联分析6学时8.1分类数据与列联表8.2拟合优度检验8.3独立性检验8.4列联表中的相关测量8.5列联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第9章方差分析6学时9.1方差分析引论9.2单因素方差分析9.3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9.4双因素方差分析第10章相关与回归8学时10.1变量间关系的度量10.2一元线性回归10.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估计和预测10.4残差分析10.5多元线性回归及预测第11章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6学时11.1时间序列及其分解11.2时间序列的描述性分析2 11.3平稳序列的平滑和预测11.4有趋势序列的分析和预测11.5复合型序列的分解第12章统计指数6学时12.1统计指数概念与分类12.2加权指数12.3指标体系12.4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12.5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1章重点是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类型,难点是统计量与参数的理解。第2章重点是调查数据、数据的误差,难点是调查问卷的设计。第3章重点是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方法,难点是数值型数据组距式分组。第4章本章重点是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测度值的计算,难点是样本标准差、标准化值得理解与计算第5章本章重点是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难点是对两个总体参数估计时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第6章本章重点是总体均值和比例的区间估计,样本容量的确定;难点是两个总体总体均值和比例的区间估计第7章本章重点是总体均值和比例的假设检验,难点是总体均值和比例假设检验的小概率原理的反证法的理解及假设的提出方法。2第8章本章重点是拟合优度和独立性检验,难点是х统计量的构造、对列联表进行相关分析第9章本章重点是方差分析原理、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难点是多因素方差分析。第10章本章的重点是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拟合优度的分析、显著性检验的方法,难点是回归系数的抽样分布、回归系数标准差的计算,以及利用回归方程进行估计和预测。第11章本章重点是时间数列的分析指标、影响因素及分解原理,难点是复合型序列的分析及预测,特别是趋势预测中的最小二乘法及三和法。第12章本章重点是加权指数的编制、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难点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四、主要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结合案例分析、统计软件演示以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方法与手段,以有效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课程将会给学生留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实践案例等,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典型作业练习3.04为了确定灯泡的使用寿命(小时),在一批灯泡中随机抽取100只进行测试,所得3 结果见book3.04。1)利用计算机对上面的数据进行排序;2)以组距为10进行等距分组,整理成频数分布表,并绘制直方图。3)制做茎叶图,并与直方图作比较。4.03在某地区抽取的120家企业按利润额进行分组,结果见book4.03。1)计算120家企业利润额的均值和标准差;2)计算分布的偏态系数和峰态系数。6.08从均值为μ=4.5,方差σ2=8.25的总体中,抽取50个由n=5个观测值组成的随机样本,结果见book6.08。1)计算每一个样本的均值。2)构造50个样本均值的相对频数分布,以此代表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3)计算50个样本均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差7.02从某快餐店想要估计每位顾客午餐的平均花费金额,在为期3周的时间里选取49名顾客组成了一个简单随机样本。1)假定总体标准差为15元,求样本均值的抽样标准误差σ;X2)在95%的置信水平下,求边际误差;3)如果样本均值为120元,求总体均值95%的置信区间7.08从两个正态总体中分别抽取两个独立的随机样本,它们的均值和标准差如下表:来自总体1的样本来自总体2的样本n1=14n2=7x1=53.2x2=43.422S1=96.8S2=102.01)求μ1-μ290%的置信区间。2)求μ1-μ295%的置信区间8.06某厂家在广告中声称,该厂生产的汽车轮胎在正常行驶条件下超过目前的平均水平25000公里。对一个由15个轮胎组成的随机样本作了试验,得到样本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27000和5000公里。假定轮胎寿命服从正态分布,问该厂家的广告是否真实?(α=0.05)8.11调查了339名50岁以上的人,其中205名吸烟者中有43个患慢性气管炎,在134名不吸烟者中有13人患慢性气管炎。调查数据能否支持“吸烟者容易患慢性气管炎”这种观点?(α=0.05)9.02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了n=200的样本,调查后按不同属性归类,得到如下结果:各类别在总体中的比例,nnnnn=28,====56,48,36,3212345依据经验数据分别是:π=====0.1,ππππ0.2,0.3,0.2,0.212345以α=0.1的显著性水平进行检验,说明现在的情况与经验数据相比是否发生变化(用P值)10.02某家电制造公司准备购进一批5#电池,现有A、B、C三个电池生产企业愿意供货,为比较它们生产的电池质量,从每个企业各随机抽取5只电池,经试验得其寿命(小时)数据见book10.02。试分析三个企业生产的电池的平均寿命之间有无显著差异?如果有差异,用LSD方法4 检验哪些企业之间有差异?(α=0.05)11.05某汽车生产商欲了解广告费用(x)对销售量(y)的影响,收集了过去12年的有关数据。通过计算得到下面的有关结果:变差来源dfSSMSFSignificanceF回归2.17E-09残差——总计111642866.67———Coefficients标准误差tStatP-valueIntercept363.689162.455295.8231910.000168XVariable11.4202110.07109119.977492.17E-091)完成上面的方差分析表。2)汽车销售量的变差中有多少是由于广告费用的变动引起的?3)销售量与广告费用之间的相关系数是多少?4)写出估计的回归方程并解释回归系数的实际意义。5)检验线性关系的显著性(α=0.05)13.08一家水产品加工公司最近几年的加工量数据(单位:吨)见book13.08。对这一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与分析。14.03某家具公司生产三种产品的有关数据见book14.03。计算下列指数1)三种产品的生产费用总量指数;2)以基期生产费用为权数的加权产量指数;3)以报告期生产费用为权数的单位成本总指数;4)分析产量和单位成本变动对总生产费用的影响。六、课程考核方式期末考试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以考核基本理论、方法为主,占70%。平时成绩以学生出勤、作业为主,占30%。5 课程编号:1104113统计学ⅡStatistics总学时:54总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四学期,54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贸易专业,专科相关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西方经济学》教材:《统计学》,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推荐参考书:1.黄良文、曾五一,《统计学原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2.陈珍珍、罗乐勤,《统计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3.袁卫、庞皓、曾五一,《统计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徐国祥等,《统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的基本目标是:系统地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及其在经济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统计思想,培养对统计的兴趣,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和应用这些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与国际贸易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学时第一章导论4学时第一节什么是统计学第二节统计数据的类型第三节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章数据的搜集4学时第一节数据来源第二节调查数据第三节实验数据第四节数据的误差第三章数据的整理与展示4学时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第二节分类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第三节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第四节统计表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4学时6 第一节集中趋势的测度第二节离散程度的测度第三节偏态与峰态的测度第五章概率与概率分布3学时第一节随机事件及其概率第二节概率的性质与运算法则第三节离散型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第六章抽样分布3学时第一节三种不同性质的分布第二节一个总体参数推断时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第三节两个总体参数推断时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第七章参数估计6学时第一节参数估计的一般问题第二节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第三节样本容量的确定第八章假设检验6学时第一节假设检验的基本问题第二节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检验第三节假设检验中的其他问题第九章一元线性回归6学时第一节变量间关系的度量第二节一元线性回归第三节利用回归方程进行估计和预测第十章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6学时第一节时间序列及其分解第二节时间序列的描述性分析第三节平稳序列的平滑和预测第四节有趋势序列的分析和预测第十一章指数6学时第一节加权指数第二节指数体系第三节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第十二章总复习及各章主要练习题讲解2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章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导论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章数据的收集调查数据第三章数据的整理与展示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集中趋势的测度、离散程度的测度7 第五章概率与概率分布离散型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第六章抽样分布三种不同性质的分布第七章参数估计参数估计的一般问题、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第八章假设检验假设检验的基本问题、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检验第九章一元线性回归一元线性回归及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第十章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时间序列及其分解、有趋势序列的分析和预测第十一章指数指数体系四、主要教学方法对于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以主讲教师授课为主,并辅之适当的课堂讨论,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对于统计方法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具体运用,多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阐明统计理论与方法,避免了烦琐的数学公式推导与证明。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促进师生教学互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已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配合相应的统计软件,给出习题和案例,让学生上机完成作业,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提高动手能力。五、典型作业练习1.从一个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容量为8的样本,各样本值分别为:10、8、12、15、6、13、5、11。求总体均值95%的置信区间。2.调查了339名50岁以上的人,其中205名吸烟者中有43个患慢性支气管炎,在134名不吸烟者中有13人患慢性支气管炎。调查数据能否支持“吸烟者容易患慢性支气管炎”这种观点?(a=0.05)3.某部门8个企业产品销售额和销售利润资料如下:单位:万元企业编号12345678销售额1702203904304806509501000销售利润8.112.518.022.026.540.064.069.0要求:(1)计算产品销售额与利润额的相关系数。(2)建立利润额依产品销售额的直线回归方程,说明回归系数的经济意义.4.某厂生产三种产品资料如下:产品计量产量单位产品成本(元)名称单位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甲件100012001012乙只5000500044.5丙个1500200087要求: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总成本变动的原因.六、课程考核方式笔试(闭卷、统考)8 课程编号:1104114统计学ⅢStatistics总学时:54总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54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相关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西方经济学》教材:《统计学》,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推荐参考书:1.黄良文、曾五一,《统计学原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2.陈珍珍、罗乐勤,《统计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3.袁卫、庞皓、曾五一,《统计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徐国祥等,《统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的基本目标是:系统地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及其在经济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统计思想,培养对统计的兴趣,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和应用这些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与国际贸易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学时第一章导论4学时第一节什么是统计学第二节统计数据的类型第三节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章数据的搜集4学时第一节数据来源第二节调查数据第三节实验数据第四节数据的误差第三章数据的整理与展示4学时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第二节分类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第三节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第四节统计表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4学时9 第一节集中趋势的测度第二节离散程度的测度第三节偏态与峰态的测度第五章参数估计6学时第一节参数估计的一般问题第二节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第三节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第四节样本容量的确定第六章假设检验6学时第一节假设检验的基本问题第二节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检验第三节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检验第四节假设检验中的其他问题第七章一元线性回归6学时第一节变量间关系的度量第二节一元线性回归第三节利用回归方程进行估计和预测第八章多元线性回归6学时第一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第二节回归方程的拟和优度第三节利用回归方程进行估计和预测第九章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6学时第一节时间序列及其分解第二节时间序列的描述性分析第三节平稳序列的平滑和预测第四节有趋势序列的分析和预测第十章指数6学时第一节加权指数第二节指数体系第三节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第四节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第十一章总复习及各章主要练习题讲解2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章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导论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章数据的收集调查数据第三章数据的整理与展示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集中趋势的测度、离散程度的测度第五章参数估计参数估计的一般问题、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10 第六章假设检验假设检验的基本问题、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检验第七章一元线性回归一元线性回归及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第八章多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及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第九章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时间序列及其分解、有趋势序列的分析和预测第十章指数指数体系四、主要教学方法对于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以主讲教师授课为主,并辅之适当的课堂讨论,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对于统计方法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具体运用,多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阐明统计理论与方法,避免了烦琐的数学公式推导与证明。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促进师生教学互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已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配合相应的统计软件,给出习题和案例,让学生上机完成作业,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提高动手能力。五、典型作业练习1.从一个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容量为8的样本,各样本值分别为:10、8、12、15、6、13、5、11。求总体均值95%的置信区间。2.调查了339名50岁以上的人,其中205名吸烟者中有43个患慢性支气管炎,在134名不吸烟者中有13人患慢性支气管炎。调查数据能否支持“吸烟者容易患慢性支气管炎”这种观点?(a=0.05)3.某部门8个企业产品销售额和销售利润资料如下:单位:万元企业编号12345678销售额1702203904304806509501000销售利润8.112.518.022.026.540.064.069.0要求:(1)计算产品销售额与利润额的相关系数。(2)建立利润额依产品销售额的直线回归方程,说明回归系数的经济意义。4.某厂生产三种产品资料如下:产品计量产量单位产品成本(元)名称单位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甲件100012001012乙只5000500044.5丙个1500200087要求: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总成本变动的原因.5.某农场通过实验取得早稻收获量与春季降雨量和春季温度的数据如下:O收获量(公斤/公顷)y降雨量(毫米)X1温度(C)X2225025634503384500451011 675010513720011014750011516825012017(1)确定早稻收获量对春季降雨量和春季温度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2)解释回归系数的实际意义。(3)根据你的判断,模型中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六、课程考核方式笔试(闭卷、统考)12 课程编号:1104115统计学ⅣStatistics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每周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市场营销本科、物流管理本科、工业工程本科相关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学、管理学、EXCEL等教材:《统计学》,贾俊平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推荐参考书:1.《统计学》,袁卫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统计学》,徐国祥等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3.《商务与经济统计》,(美)戴维·J·安德森等著,中信出版社,2003年4.《统计学的世界》,(美)戴维·S·穆尔著,中信出版社,2003年5.《SPSS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张文彤,闫洁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统计学》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基本目标是:系统地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及其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统计思想,培养对统计的兴趣,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应用这些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相关的统计软件对具体问题加以分析、判断及决策。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导论3学时1.1什么是统计学1.2统计学数据的类型1.3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第2章数据的搜集4学时2.1数据的来源2.2调查数据2.3实验数据2.4数据的误差2.5数据文件第3章数据的整理与显示4学时3.1数据的预处理3.2分类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3.3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13 3.4统计表第4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4学时4.1集中趋势的测度4.2离散程度的测度4.3偏态与峰态的测度第5章抽样分布和参数估计6学时5.1抽样分布5.2参数估计的一般问题5.3区间估计5.4样本容量的确定第6章假设检验5学时6.1假设检验的一般问题6.2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检验6.3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检验6.4假设检验中的其他问题。第7章列联分析4学时7.1分类数据与列联表7.2拟合优度检验7.3独立性检验7.4列联表中的相关测量7.5列联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第8章方差分析4学时8.1方差分析引论8.2单因素方差分析8.3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8.4双因素方差分析第9章相关与回归6学时9.1变量间关系的度量9.2一元线性回归9.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估计和预测9.4多元线性回归及预测第10章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4学时10.1时间序列及其分解10.2时间序列的描述性分析10.3平稳序列的平滑和预测10.4有趋势序列的分析和预测10.5复合型序列的分解第11章统计指数4学时11.1统计指数概念与分类14 11.2加权指数11.3指标体系11.4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11.5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1章重点是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类型,难点是统计量与参数的理解。第2章重点是调查数据、数据的误差,难点是调查问卷的设计。第3章重点是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方法,难点是数值型数据组距式分组。第4章本章重点是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测度值的计算,难点是样本标准差、标准化值得理解与计算第5章本章重点是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总体均值和比例的区间估计;难点是对两个总体参数估计时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及区间估计第6章本章重点是总体均值和比例的假设检验,难点是总体均值和比例假设检验的小概率原理的反证法的理解及假设的提出方法。第7章本章重点是拟合优度和独立性检验,难点是х2统计量的构造、对列联表进行相关分析第8章本章重点是方差分析原理、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难点是多因素方差分析。第9章本章的重点是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拟合优度的分析、显著性检验的方法,难点是回归系数的抽样分布、回归系数标准差的计算,以及利用回归方程进行估计和预测。第10章本章重点是时间数列的分析指标、影响因素及分解原理,难点是复合型序列的分析及预测,特别是趋势预测中的最小二乘法及三和法。第11章本章重点是加权指数的编制、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难点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四、主要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结合案例分析、统计软件演示以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方法与手段,以有效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课程将会给学生留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实践案例等,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典型作业练习3.04为了确定灯泡的使用寿命(小时),在一批灯泡中随机抽取100只进行测试,所得结果见book3.04。1)利用计算机对上面的数据进行排序;2)以组距为10进行等距分组,整理成频数分布表,并绘制直方图。3)制做茎叶图,并与直方图作比较。4.03在某地区抽取的120家企业按利润额进行分组,结果见book4.03。1)计算120家企业利润额的均值和标准差;2)计算分布的偏态系数和峰态系数。15 6.08从均值为μ=4.5,方差σ2=8.25的总体中,抽取50个由n=5个观测值组成的随机样本,结果见book6.08。1)计算每一个样本的均值。2)构造50个样本均值的相对频数分布,以此代表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3)计算50个样本均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差7.02从某快餐店想要估计每位顾客午餐的平均花费金额,在为期3周的时间里选取49名顾客组成了一个简单随机样本。1)假定总体标准差为15元,求样本均值的抽样标准误差σ;X2)在95%的置信水平下,求边际误差;3)如果样本均值为120元,求总体均值95%的置信区间8.06某厂家在广告中声称,该厂生产的汽车轮胎在正常行驶条件下超过目前的平均水平25000公里。对一个由15个轮胎组成的随机样本作了试验,得到样本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27000和5000公里。假定轮胎寿命服从正态分布,问该厂家的广告是否真实?(α=0.05)8.11调查了339名50岁以上的人,其中205名吸烟者中有43个患慢性气管炎,在134名不吸烟者中有13人患慢性气管炎。调查数据能否支持“吸烟者容易患慢性气管炎”这种观点?(α=0.05)9.02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了n=200的样本,调查后按不同属性归类,得到如下结果:各类别在总体中的比例,nnnnn12345=28,====56,48,36,32依据经验数据分别是:π12345=====0.1,ππππ0.2,0.3,0.2,0.2以α=0.1的显著性水平进行检验,说明现在的情况与经验数据相比是否发生变化(用P值)10.02某家电制造公司准备购进一批5#电池,现有A、B、C三个电池生产企业愿意供货,为比较它们生产的电池质量,从每个企业各随机抽取5只电池,经试验得其寿命(小时)数据见book10.02。试分析三个企业生产的电池的平均寿命之间有无显著差异?如果有差异,用LSD方法检验哪些企业之间有差异?(α=0.05)11.05某汽车生产商欲了解广告费用(x)对销售量(y)的影响,收集了过去12年的有关数据。通过计算得到下面的有关结果:变差来源dfSSMSFSignificanceF回归2.17E-09残差——总计111642866.67———Coefficients标准误差tStatP-valueIntercept363.689162.455295.8231910.000168XVariable11.4202110.07109119.977492.17E-091)完成上面的方差分析表。2)汽车销售量的变差中有多少是由于广告费用的变动引起的?16 3)销售量与广告费用之间的相关系数是多少?4)写出估计的回归方程并解释回归系数的实际意义。5)检验线性关系的显著性(α=0.05)13.08一家水产品加工公司最近几年的加工量数据(单位:吨)见book13.08。对这一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与分析。14.03某家具公司生产三种产品的有关数据见book14.03。计算下列指数1)三种产品的生产费用总量指数;2)以基期生产费用为权数的加权产量指数;3)以报告期生产费用为权数的单位成本总指数;4)分析产量和单位成本变动对总生产费用的影响。六、课程考核方式期末考试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以考核基本理论、方法为主,占70%。平时成绩以学生出勤、作业为主,占30%。17 课程编号:1104217高级财务会计AdvancedFinancialAccounting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六学期周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财务管理本科相关课程: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教材:《高级会计学》,阎达五、耿建新、戴德明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推荐参考书:1.《高级财务会计》,梁莱歆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2.《高级会计学》,常勋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3.《会计》,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一、课程目的及要求课程目的:在学习《初级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一些特殊的会计领域、比较深奥的会计课题深入学习,加深对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拓宽和加深学生专业知识,以便让同学们在将来的会计实务操作中能得心应手地应付各种会计问题。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高级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及业务范围,并能熟练地掌握一些特殊的会计领域、特殊会计业务的核算方法,能较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高级会计的定义第二节高级财务会计学的理论基础第三节高级财务会计学的研究范围第四节高级财务会计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期货合约会计10学时第一节期货合约与期货合约会计第二节投机套利会计第三节套期保值会计第四节期货经纪人会计第五节我国商品期货业务的会计处理第三章外币业务会计7学时第一节外币业务与外币业务会计第二节外币交易第三节期汇合同18 第四章企业合并3学时第一节企业合并的方式第二节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第五章合并报表编制理论6学时第一节合并会计报表的意义第二节并会计报表的合并理论第三节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第四节企业合并报表的种类和编制原则第五节控股权取得日合并报表的编制第六章合并会计报表14学时第一节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程序第二节合并资产负债表第三节合并利润表和合并利润分配表第四节合并现金流量表第五节内部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的抵销第六节内部销售及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第七节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第八节内部盈余公积的处理第七章外币报表折算4学时第一节外币报表折算的意义第二节外币报表折算的方法第三节报表折算损益的处理第四节外币报表折算举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绪论该章的重点与难点是:高级财务会计与一般财务会计的区别;高级财务会计学的理基础;高级财务会计学的研究范围第二章期货合约会计该章的重点与难点是:期货合约的概念,投机套利会计;套期保值会计第三章外币业务会计该章的重点与难点是:外币业务的相关概念;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期汇合同第四章企业合并该章的重点与难点是: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购买法,权益结合法第五章合并报表编制理论该章的重点与难点是: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理论;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第六章合并会计报表该章的重点与难点是: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抵销处理项目;合并利润表和合并利润分配表的抵销项目;合并现金流量表;内部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的抵销;内部销售及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内部盈余公积的处理19 第七章外币报表折算该章的重点与难点是:外币报表折算的概念;外币报表折算的方法;外币报表折算损益的处理方法四、主要教学方法理论教学,讲解例题五、典型作业练习期货合约会计2-3题;外币业务会计2-3题;企业合并1-2题;合并会计报表5-6题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20 课程编号:1104218审计学Auditing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选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七学期周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财务管理本科相关课程:《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学》《税法》教材:《审计学》,耿建新宋常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推荐参考书:1.《审计学》,朱荣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审计学案例》,张建军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审计学——案例与教学》,李若山,刘大贤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4.《审计》,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审计学(修订本)》,秦荣生、卢春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6.《现代审计学》,卫建国李雪主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课程目的:通过《审计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有初步的审计基本方法的运用能力;使学生明确审计作为一门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经济监督学科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现实作用。审计学是一门较高层次的课程。学习本课程必须具有比较扎实的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税法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本课程是一门业务技术性比较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还必须抓紧抓好作业练习这一环节,以便巩固所学内容,掌握从事审计工作应有的本领。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审计的定义及性质(特征)第二节审计的目标、对象、职能和作用第二章审计的分类3学时第一节审计的基本分类第二节审计的其他分类第三章审计体制5学时第一节审计体制概述第二节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第三节审计管理体制21 第四节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第四章审计证据审计标准与审计准则6学时第一节审计证据第二节审计标准第三节审计准则第五章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7学时第一节审计责任第二节审计风险第六章审计方法7学时第一节审计方法体系第二节审计抽样第三节审计查账第四节分析性复核第五节其他审计方法第七章审计计划与程序4学时第一节审计计划第二节审计程序第八章审计文书8学时第一节审计文书概述第二节审计业务约定书第三节审计工作底稿第四节审计报告第九章内部控制制度审计6学时第一节内部控制制度概述第二节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绪论该章的重点与难点是:审计的性质;审计的目标、对象、职能作用第二章审计的分类该章的重点与难点是:审计的基本分类;审计的其他分类第三章审计体制该章的重点与难点是:国内外审计机构设置情况。审计人员的基本条件和职业道德;审计人员的职责。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第四章审计证据审计标准与审计准则该章的重点与难点是:审计证据的概念及种类;审计证据的特征。审计标准的概念及分类;审计标准的特点及使用。审计准则的概念及分类;审计职业道德准则及技术准则。第五章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该章的重点与难点是:审计责任的概念;审计人员的责任对象;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22 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审计风险概念及类型;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审计风险的性质;审计风险要素及模式。第六章审计方法该章的重点与难点是:审计方法体系;审计抽样;变量抽样法及属性抽样法;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审阅法、复核法、核对法、调节法;分析性复核;盘点法、调查法、函询法、调查表法、鉴定法。第七章审计计划与程序该章的重点与难点是:审计计划概念及种类;审计程序的概念;民间审计与国家审计程序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后续审计、复议。第八章审计文书该章的重点与难点是:审计文书的概念及种类;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概念及主要内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概念、编写第九章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该章的重点与难点是:内部控制制度概念、内容及基本方式。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四、主要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为主,同时适当结合案例五、典型作业练习审计证据习题2-3题;审计责任习题1-2题;审计风险习题2-3题;审计抽样2-3题,审计方法3-5题,审计报告2-3题。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占70%23 课程编号:1104216财务报表分析FinanceAnalysis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学时分配:第六学期;3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和专科相关课程:相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学》、《企业管理学》、《财政与金融学》与《计算机技术基础》等。教材:《财务分析》张先治、陈友邦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推荐参考书:1.《财务管理学》荆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3版;2.《财务管理案例教程》陈勇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一、课程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掌握财务报表会计分析的有关指标与方法,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实务分析方法;掌握财务报表财务分析的有关指标与分析方法;掌握财务综合分析的有关指标与分析方法。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财务分析理论(4学时)第一节财务分析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财务分析的内涵与目的第三节财务分析的体系与内容第四节财务分析的形式与要求第二章财务分析信息基础(4学时)第一节财务分析信息的种类第二节财务报告内涵与作用第三节会计报表第四节会计报表附注与财务情况说明书第五节审计报告第六节财务分析法规与政策依据第三章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4学时)第一节财务分析基本程序与步骤第二节战略分析与会计分析第三节比率分析与因素分析第四节财务综合分析评价技术第四章资产负债表分析(6学时)24 第一节资产负债表分析的目的与内容第二节资产负债表分析第三节资产负债表附表分析第四节资产负债表附注分析第五章利润表分析(4学时)第一节利润表分析的目的与内容第二节利润表分析第三节利润表附表分析第四节利润表附注分析第六章现金流量表分析(4学时)第一节现金流量表分析的目的与内容第二节现金流量表分析第三节现金流量与利润综合分析第七章综合分析与业绩评价(4学时)第一节综合分析与业绩评价的目的与内容第二节杜邦财务综合分析及其发展第三节企业经营业绩综合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应重点掌握财务分析的内涵、体系、形式和内容。财务分析体系和内容作为难点。第二章应重点掌握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表做为难点掌握。第三章应重点掌握会计分析、比率分析和因素分析。会计分析和比率分析应做为难点掌握。第四章应重点掌握资产负债表分析的内容、方法,资产负债表附注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的内容、方法应做为难点掌握。第五章应重点掌握利润表分析的内容、方法,利润表附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的内容、方法应做为难点掌握。第六章应重点掌握现金流量表分析的内容、方法。现金流量表分析的内容、方法应做为难点掌握。第七章应重点掌握杜邦财务综合分析的方法和内容、企业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方法。杜邦财务综合分析的方法和内容应做为难点掌握。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讨论、提问题以及课后做练习。五、典型作业练习资产负债表水平分析和垂直分析练习题,利润表水平分析和垂直分析练习题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25 课程编号:1104103财务管理基础FundamentalsofFinancialManagment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开设学期学时分配:第4学期每周3课时适用专业及层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和专科相关课程:相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企业管理学》、《财政与金融学》与《计算机技术基础》等。教材:《财务管理学》刘树艳、张天旺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财务管理》,陆正飞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推荐参考书:1.《财务管理学》荆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3版;2.《财务管理》陆正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3.《财务管理案例教程》陈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4.《财务管理原理》,王明虎等主编,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5.《财务成本管理》,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一、课程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财务报表的有关指标与分析方法;了解财务综合分析的有关指标与分析方法。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财务管理概论(5学时)第一节财务管理目标第二节财务管理内容第三节财务管理职能、原则第四节财务管理环境第二章资金时间价值(5学时)第一节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第二节资金时间价值的应用第七节生命周期理财模型第三章财务预算(5学时)第一节财务预算概述第二节财务预算编制方法第三节现金预算第四节财务总预算的编制第四章财务控制(5学时)26 第一节责任中心第二节责任中心业绩评价指标第三节平衡计分卡技术在职能部门的应用第四节EVA技术的应用第五章资本预算(7学时)第一节资本预算与企业价值第二节资本预算的程序第三节资本预算中现金流量的估算第四节资本预算评价方法第五节风险分析与最优资本预算第六章营运资本管理(5学时)第一节营运资本特征第二节营运资本管理基本模式第三节营运资本需要量的确定方法第四节企业增长与营运资本需求第七章现金及有价证卷管理(5学时)第一节现金管理第二节短期有价证卷管理第三节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第四节现金日常管理第八章应收账款管理(4学时)第一节信用和收账政策第二节信用申请人分析第三节应收账款日常管理第九章存货管理(4学时)第一节存货资产的规划第二节存货控制第十章短期融资(3学时)第一节短期融资概述第二节短期融资方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应重点掌握财务管理的目标、内容和财务管理的环境;难点:财务管理的目标。第二章应重点掌握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难点:生命周期理财模型。第三章应重点掌握财务预算编制方法、财务总预算的编制;难点:现金预算的编制。第四章应重点掌握责任中心业绩评价指标;难点:EVA技术的应用。第五章应重点掌握资本预算评价方法、风险分析与最优资本预算;难点:风险分析与最优资本预算。第六章应重点掌握营运资本需要量的确定方法;难点:企业增长与营运资本需求。27 第七章应重点掌握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方法;难点: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方法。第八章应重点掌握信用和收账政策;难点:信用和收账政策。第九章应重点掌握存货控制;难点:存货控制方法。第十章应重点掌握短期融资方式;难点:短期融资方式。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讨论、提问题以及课后做练习。五、典型作业练习资金时间价值的应用、生命周期理财模型;财务预算编制方法的应用;营运资本需要量的确定方法应用;存货控制方法应用;信用和收账政策分析。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28 课程编号:1104115成本管理会计COSTANDMANAGEMETACCOUNTING总学时:64总学分: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四学期4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财务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教材:《成本与管理会计》,李守明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推荐参考书:1.《现代成本管理会计研究》林万祥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成本论》林万祥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9月3日星期一3.《现代成本管理论》陈胜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4.《新成本管理大辞典》中国成本研究会编,物价出版社,1994年5.《管理学原理》王德中,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6.《竞争战略》《竞争优势》波特,华夏出版社,1997年翻译版7.《社会会计》闫达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8.《会计大典》4、5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9.《成本会计》,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成本会计》,刘访月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11.《管理会计》,孙茂竹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管理会计学案例》,王忠等编著,中国审计出版社,2002年13.《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上海三联书店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程序等,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并将成本信息和财务信息应用于经营管理决策中;这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又要通过练习以及案例并结合企业的实际进行学习。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成本管理会计基础3学时第一节成本与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第三节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第四节会计的职业道德和教育第二章管理及成本概念1.5学时第一节管理与组织第二节成本与费用29 第三节成本分类第三章产品成本计算基础11.5学时a)成本计算原理b)成本计算程序c)直接材料的计算d)直接人工的计算e)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f)制造费用的核算g)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第四章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10学时第一节生产类型、管理要求和成本计算方法的关系第二节品种法第三节分批法第四节分步法第五节联产品、副产品成本计算第五章变动成本法6学时第一节成本形态分析第二节变动成本法第三节变动成本计算法与完全成本计算法的比较第四节案例分析第六章本——量——利分析6学时第一节本——量——利分析基础第二节本——量——利分析第三节本——量——利分析应用第四节案例分析第七章企业经营预测4学时第一节预测基础第二节销售预测第三节成本预测第四节利润预测第五节资金需求预测第六节案例分析第八章短期经营决策4学时第一节决策基础第二节短期经营决策的常用方法第三节生产决策第四节定价决策第九章责任会计4学时第一节责任会计的产生30 第二节责任会计基础第三节责任中心第四节内部结算价格第五节责任预算的编制与业绩考核第六节社会责任会计第七节案例第十章成本控制4学时第一节成本控制概述第二节标准成本制度第三节成本差异的计算与控制第四节质量成本控制第十一章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4学时第一节作业成本计算法的产生背景第二节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基本概念与特点第三节作业成本计算程序与实例第四节作业成本计算管理概述第十二章人力资源管理会计3学时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第三节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核算第四节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应用第十三章战略管理会计3学时第一节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第二节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及主要特征第三节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和对象第四节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成本与管理会计基础本章重点:成本与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间的联系与区别第二章管理及成本概念本章重点:成本的分类第三章产品成本计算的基础本章重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计算分配方法和帐务处理,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本章难点: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制造费用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约当产量法第四章产品成本计算基本方法本章重点: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应用31 本章难点:逐步结转分步法以及成本还原,平行结转分步法第五章变动成本法本章重点:混合成本的分解、变动成本计算法本章难点:变动成本法对经理人员的业绩评价第六章本—量—利分析本章重点:盈亏平衡点或实现目标利润的销量及销售收入的计算、在多种产品条件下应用本量利分析,有关因素变动对盈亏临界点及实现目标利润的影响本章难点:多品种条件下应用本量利的分析第七章企业经营预测本章重点:成本预测、资金需求预测第八章短期经营决策本章重点:短期经营决策的分析评价方法及其在生产决策、定价决策、存货决策中的应用本章难点:多种产品数量决策、产品生产批量决策第九章责任会计本章重点:责任中心、成本(费用)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概念及分类、内部结算价格的类型及优缺点本章难点:内部结算价格的运用第十章成本控制本章难点:标准成本及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与控制,产品质量成本的内容及控制方法本章难点: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第十一章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本章重点:作业、成本动因等基本概念,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的运用本章难点:作业成本有关的概念理解第十二章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本章重点: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第十四章战略管理会计本章重点: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思想和方法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演讲法、案例教学法五、典型作业练习本课程练习很多,有大量的计算分析,主要以课后练习为主,另外增加部分案例分析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32 课程编号:1104108电算化会计Computerized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总学时:72总学分:4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每周四个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财务管理相关课程:《FoxPro》、《Excel》、《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教材:《电算化会计》,欧阳电平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推荐参考书:1.《会计电算化原理与应用》,曲吉林、杨晓光、赵冠华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2.《金蝶授权培训中心统编教材》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各个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非常高。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电算化会计的原理与应用是非常必要的。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电算化会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等基础上,掌握电算化会计系统运行的规律性,并能够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分析,提出设计方案;通过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增强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既能动脑,又能动手且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电算化会计概论4学时第一节电算化会计的产生、本质与特征2学时第二节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2学时第二章电算化会计的基本原理6学时第一节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与电算化会计2学时第二节存储程序式计算原理与电算化会计3学时第三节数据库原理与电算化会计3学时第三章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与开发过程6学时第一节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3学时第二节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3学时第四章账务处理子系统分析与设计14学时第一节账务处理子系统的目标、任务与特征2学时第二节账务处理子系统需求分析2学时第三节账务处理子系统概要设计2学时第四节金蝶财务软件账务处理子系统上机操作实例8学时33 第五章工资子系统分析与设计6学时第一节工资子系统的目标、任务与特征1学时第二节工资子系统需求分析1学时第三节工资子系统概要设计2学时第四节金蝶财务软件工资子系统上机操作实例2学时第六章固定资产子系统分析与设计4学时第一节固定资产子系统的目标、任务与特征0.5学时第二节固定资产子系统需求分析0.5学时第三节固定资产子系统概要设计1学时第四节金蝶财务软件固定资产子系统上机操作实例2学时第七章采购及应付账款子系统分析与设计4学时第一节采购及应付账款子系统的目标、任务与特征0.5学时第二节采购及应付账款子系统需求分析0.5学时第三节采购及应付账款子系统概要设计1学时第四节金蝶财务软件采购及应付账款子系统上机操作实例2学时第八章销售及应收账款子系统分析与设计4学时第一节销售及应收账款子系统的目标、任务与特征0.5学时第二节销售及应收账款子系统需求分析0.5学时第三节销售及应收账款子系统概要设计1学时第四节金蝶财务软件销售及应收账款子系统上机操作实例2学时第九章会计报表子系统分析与设计4学时第一节会计报表子系统的目标、任务与特征0.5学时第二节会计报表子系统需求分析0.5学时第三节会计报表子系统概要设计1学时第四节金蝶财务软件会计报表子系统上机操作实例2学时会计电算化综合模拟实验18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电算化会计概论教学重点与难点:电算化会计的含义、本质与特征;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的异同。第二章电算化会计的基本原理教学重点与难点: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依据;电算化会计模型中会计数据加工原理;概念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及用E-R图描述的建模方法;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从E-R模型导出关系数据模型的方法。第三章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与开发过程教学重点与难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和结构化设计方法,以及相配套的分析工具和设计工具。第四章账务处理子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账务处理子系统的目标、任务与特征;账务处理子系统需求分析方法;账务处理的业务流程;账务处理子系统概要设计;通过使用电算化会计软件掌握账务34 处理的基本步骤。第五章工资子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工资子系统的目标、任务与特征;工资子系统需求分析方法;工资核算的业务流程;工资子系统概要设计;通过使用电算化会计软件掌握工资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第六章固定资产子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固定资产子系统的目标、任务与特征;固定资产子系统需求分析方法;固定资产核算的业务流程;固定资产子系统概要设计;通过使用电算化会计软件掌握并完成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第七章采购及应付账款子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采购及应付账款子系统的目标、任务与特征;采购及应付账款子系统需求分析方法;采购及应付账款的业务流程;采购及应付账款子系统概要设计;通过使用电算化会计软件熟悉采购及应付账款的核算和管理。第八章存货子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存货子系统的目标、任务与特征;存货子系统需求分析方法;存货的业务流程;存货子系统概要设计;通过使用电算化会计软件熟悉存货系统的加工处理核算。第九章销售及应收账款子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销售及应收账款子系统的目标、任务与特征;销售及应收账款子系统需求分析方法;销售及应收账款的业务流程;销售及应收账款子系统概要设计;通过使用电算化会计软件熟悉销售及应收账款的核算和管理。第十章会计报表子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会计报表子系统的目标、任务与特征;通用会计报表子系统需求分析;通用会计报表子系统概要设计。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上机辅导。五、典型作业练习《金蝶授权培训中心统编教材》上机操作练习题。六、课程考核方式笔试和上机考试相结合。35 课程编号:1104105高级财务管理AdvancedFinancialManagement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7学期周3适用专业及层次:财务管理,本科相关课程: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教材:《高级财务管理》张延波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推荐参考书:1.《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毛付根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2.《国际财务管理》,王化成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企业集团财务》,王斌张延波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4.《高级财务管理》,陆正飞朱凯编著,浙江出版社,2002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必修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具备对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本课程相对于财务管理基础和中级财务管理,主要特点是性质上的专题探究和内容上的发散性。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概述(2课时)第一节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及其本质第二节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特征第三节本课程基本思路与内容结构第二章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体制(4课时)第一节公司治理结构概述第二节企业集团治理结构第三节财务管理体制第四节财务组织与决策制度第五节财务控制制度第三章企业集团财务战略(4课时)第一节财务战略体系第二节财务战略规划第三节财务战略实施策略第四节财务战略实施的保障体系36 第四章企业集团预算控制(4课时)第一节预算控制理论第二节企业集团预算组织体制第三节预算目标规划第四节资本预算控制第五章企业集团投资政策(6课时)第一节投资领域与投资方式第二节投资质量标准与投资财务标准第三节投资决策制度安排第六章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政策与管理策略(6课时)第一节固定资产投资战略与决策制度安排第二节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第三节固定资产存量重组第七章企业集团无形资产投资政策与管理策略(3课时)第一节无形资产功能与营造战略第二节无形资产创新经营策略第三节品牌战略的误区及其防范第八章企业集团购并投资与公司分立(2课时)第一节购并投资政策与管理策略第二节公司分立及其管理策略第九章金融衍生工具投资(4课时)第一节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功能第二节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特征第三节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策略第十章企业集团融资政策与管理策略(4课时)第一节融资涵义与融资管理目标第二节融资政策与资本结构规划第三节融资策略与融资控制第四节公司上市与退出策略第五节财务公司与资金融通第十一章企业集团纳税计划与股利政策(3课时)第一节纳税计划第二节股利政策第十二章企业集团经营者薪酬计划(3课时)第一节经营者激励机制第二节经营者薪酬结构设计第三节管理绩效评价与知识资本报酬的确定第四节经营者薪酬支付方式及其选择第十三章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监测与危机预警(3课时)37 第一节财务风险监测第二节财务危机预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概述重点是本课程基本思路与内容结构,要使学生对本课程有概括性的了解。第二章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体制难点是财务控制制度具体、详细,将环节性规定概括为理论方法的综合。第三章企业集团财务战略重点是财务战略实施策略。第四章企业集团预算控制重点是预算控制理论和企业集团预算组织体制。第五章企业集团投资政策重点是投资质量标准与投资财务标准第六章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政策与管理策略重点是固定资产存量重组第七章企业集团无形资产投资政策与管理策略重点是无形资产创新经营策略第八章企业集团购并投资与公司分立重点是购并投资政策与管理策略第九章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重点是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策略第十章企业集团融资政策与管理策略重点是公司上市与退出策略第十一章企业集团纳税计划与股利政策重点是纳税计划第十二章企业集团经营者薪酬计划重点是经营者薪酬结构设计第十三章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监测与危机预警重点是财务风险监测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五、典型作业练习通过企业购并、企业薪酬体系案例的了解,达到理解相应教学内容的目的。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38 课程编号:1104109会计学ACCOUNTING总学时:64总学分:4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二学期(物流管理本科、市场营销本科),每周4学时第四学期(国际贸易本科),每周4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贸易本科、物流管理本科、市场营销本科相关课程:税法教材:《会计学》,解秀玉等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推荐参考书:1.《初级会计学》谷卫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会计学》曹海敏、李永言、段九利主编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对会计教育改革和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创新、发展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会计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会计理论、相应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方法。同时,在开展会计工作时,拥有综合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成为既能满足社会需要,又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领域复合型人才。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总论(10学时)第一节会计的涵义、职能与目标第二节会计对象第三节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第四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原则第五节会计核算方法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3学时)第一节会计科目第二节会计账户第三章借贷记账法(4学时)第一节复式记账法第二节借贷记账法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18学时)第一节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第二节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第三节产品生产过程的核算第四节产品销售业务的核算39 第五节财务成果的核算第五章账户的分类(4学时)第一节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第二节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第六章会计凭证(5学时)第一节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第二节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第三节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第四节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第七章会计账簿(6学时)第一节会计账簿的意义和种类第二节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第三节会计账簿的选用、启用和登记规则第四节对账和结账第八章财产清查(6学时)第一节财产清查的意义及种类第二节财产清查的方法第三节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第九章会计核算程序(4学时)第一节会计核算程序的意义及种类第二节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第三节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第四节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第五节多栏式日记账核算程序第六节日记总账核算程序第十章财务会计报告(4学时)第一节财务会计报告概述第二节资产负债表第三节利润表及其附表第四节现金流量表总学时64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总论本章重点与难点: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本章重点与难点:会计科目的分类,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第三章借贷记账法本章重点与难点: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40 本章重点与难点:资金筹集业务的处理,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产品生产过程的核算,产品销售过程的核算,财务成果的核算。第五章账户的分类本章重点与难点: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第六章会计凭证本章重点与难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第七章会计账簿本章重点与难点:更正错账的三种方法:红字更正法、划线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第八章财产清查本章重点与难点: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第九章会计核算程序本章重点与难点: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第十章财务会计报告本章重点与难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相关知识。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启发式教学。五、典型作业练习会计分录的业务题。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占30分,考核方式:考勤、提问、作业等。期末考试占70分,考核方式:闭卷考试。41 课程编号:1104110会计学基础ACCOUNTINGPRINCIPIES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一学期每周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财务管理本科相关课程:本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的第一门课程,必须在本课程的基础上学习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教材:《会计学原理与实务》,李慧芝韩国薇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推荐参考书:1.《初级会计学》,杨纪琬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2.《初级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会计学原理》立信会计出版社一、课程目的及要求会计学是经济管理课程体系中属于微观经济管理方面的重要学科,《会计学基础》则是会计学各分支的基础,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会计学基础》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在讲解时应要求学生着重掌握会计核算的各种基本方法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要注重“原理”的学习,吃透原理,活学活用。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总论7学时第一节会计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会计的对象第三节会计的任务第四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第五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第六节会计核算的方法第二章会计科目与账户9学时第一节会计要素第二节会计等式第三节会计科目第四节账户及其基本结构第三章复式记账4学时第一节复式记账原理第二节借贷记账法第四章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应用10学时42 第一节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第二节资金筹集业务第三节生产准备业务第四节产品生产业务第五节产品销售业务第六节财务成果业务第五章账户的分类2学时第一节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第二节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第六章会计凭证3学时第一节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第二节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第三节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第四节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第七章账簿4学时第一节账簿的意义和种类第二节账簿的设置和登记第三节对账和结账第四节账簿登记和使用的规则第八章会计核算组织程序3学时第一节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意义第二节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第三节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第四节多栏式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第五节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第六节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第七节通用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第九章财产清查3学时第一节财产清查的意义和种类第二节财产清查的方法第三节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第四节会计报表3学时第五节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第六节财务状况报表第七节财务成果报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总论本章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学习本章要求着重理解会计职能和特点,掌握会计的对象和任务,在对会计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概括了解的基础上明确会计核算方法的组成内43 容和相互联系。第二章会计科目与账户本章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会计科目和账户,基本原理——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要素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法,重点掌握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影响,明确会计科目的作用以及科目内容和级次,进而掌握设置账户的必要性以及账户的基本结构,为学习下一章复式记账打下基础。第三章复式记账本章阐述复式记账的理论和方法。账户和复式记账是会计核算特有的方法,是《会计学原理》的核心内容。学习本章,要求理解复式记账的原理,着重理解和掌握借贷记账法的理论依据、记账符号、账户结构、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第四章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应用本章通过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较详细阐述账户和复式记账法的应用,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企业资金筹集、生产准备、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财务成果等业务的活动内容,账户设置(账户的性质、用途和结构)及主要业务的账户对应关系。通过本章学习,要能进一步掌握账户和复式记账法的具体应用。第五章账户的分类本章阐述账户的分类,重点是研究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学习本章,要求了解账户按经济内容分为那些类别,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为那些类别,各类账户能提供什么性质的经济指标,怎样纪录经济业务,理解各类账户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各类账户在提供核算指标方面的规律性。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能正确运用账户登记经济业务,善于利用账户提供的数据资料。第六章会计凭证本章阐述了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问题。在前面的章节中介绍了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在此基础上进入了会计实务处理的学习,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会计实务中的第一个环节。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理解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以及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掌握填制会计凭证的技术方法。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能够正确使用会计凭证这种方法。第七章账簿本章阐述各种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学习本章,要求理解设置、登记账簿的意义;熟悉日记账、总账、明细账的内容、格式、登记方法;掌握账簿启用和登记的规则,包括错账的更正规则;通过本章的学习,能较熟练的登记账簿,利用账簿。第八章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本章在研究会计凭证和账簿的基础上,阐述各种凭证和各种账簿结合使用的方式,即会计核算形式问题。学习本章,要求理解合理建立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意义和基本要求,明确各种会计核算程序的基本内容,包括凭证、账簿的设置,账务处理程序和优缺点,并根据企业的业务性质、经济规模、财会人员业务水平等条件,研究各种核算组织程序的适用范围。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能掌握几种基本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以便对实际工作者多种多样做法能把握其基本原理和基本处理程序。44 第九章财产清查本章研究在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的基础上保证账簿纪录真实性和财产保管使用合理性的方法,即财产清查。学习本章要求理解财产清查的必要性和种类,着重研究各种材料物资、货币资金和往来款项的清查方法,并理解财产清查的业务处理和账务处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财产清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十章会计报表本章阐述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对经济活动定期进行总括反映的方法,即会计报表。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着重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结构原理和基本的编制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能初步掌握编制和阅读主要会计报表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演讲法,问题教学法。五、典型作业练习编制会计分录、登账、试算平衡、编制会计报表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45 课程编号:1104111税法TaxationLaws总学时:64总学分:4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三学期,每周4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财务管理相关课程:《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经济法》教材:《税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版本每年更新推荐参考书:1.《中国税制》,杜莉、徐晔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2.《中国税制教程》,朱为群,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经济活动离不开税收政策和税收法规。税法是对我国不同行业、不同经济业务和不同行为所适用的税收政策和法规进行研究的课程,是融合会计学和经济法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了解我国税法现状,理解和掌握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及相关法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对我国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各税种的相关知识要求能灵活运用,并对给予的经济业务能进行熟练的计算和税务处理。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税法概论(2学时)第一节税法的概念第二节税法的地位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第三节我国税收的立法原则第四节我国税法的制定与实施第五节我国现行税法体系第六节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第二章增值税法(12学时)第一节征税范围及纳税义务人第二节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第三节税率与征收率的确定第四节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第五节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六节几种特殊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第七节进口货物征税46 第八节出口货物退(免)税第九节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纳税期限第十节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及管理第三章消费税法(6学时)第一节纳税义务人第二节税目、税率第三节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四节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第五节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六节兼营不同税率应税消费品的税务处理第七节进口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八节出口应税消费品退(免)税第九节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纳税期限第四章营业税法(6学时)第一节纳税义务人与扣缴义务人第二节税目、税率第三节计税依据第四节应纳税额的计算第五节几种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第五章城市维护建设税法(1学时)第一节纳税义务人第二节税率第三节计税依据第四节应纳税额的计算附加:教育费附加的有关规定第六章企业所得税法(11学时)第一节纳税义务人及征税对象第二节税率第三节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第四节资产的税务处理第五节股权投资与合并分立的税务处理第六节应纳税额的计算第七节税收优惠第八节税额扣除第九节征收管理与纳税申报第七章个人所得税法(6学时)第一节纳税义务人第二节所得来源的确定第三节应税所得项目47 第四节税率第五节应纳税所得额的规定第六节应纳税额的计算第七节境外所得的税额扣除第八章土地增值税法(4学时)第一节纳税义务人第二节征税范围第三节税率第四节应税收入与扣除项目的确定第五节应纳税额的计算第九章城镇土地使用税法(1学时)a)纳税义务人b)征税范围c)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十章房产税法(2学时)第一节纳税义务人及征税对象第二节征税范围第三节计税依据与税率第四节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十一章车船使用税法(2学时)第一节纳税义务人第二节征税范围第三节税率第四节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十二章印花税法(3学时)第一节纳税义务人第二节税目、税率第三节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十三章契税法(2学时)第一节征税对象第二节纳税义务人与税率第三节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十四章资源税法(2学时)第一节纳税义务人第二节税目、单位税额第三节课税数量第四节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十五章关税法(2学时)第一节征税对象及纳税义务人48 第二节进出口原则第三节原产地规定第四节关税完税价格第五节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十六章税收征收管理法(2学时)第一节税收征收管理法概述第二节税务管理第三节税款征收第四节税务检查第五节法律责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税法概论重点与难点:我国税法的制定与实施、我国现行税法体系、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第二章增值税法重点与难点: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几种特殊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出口货物退(免)税、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及管理第三章消费税法重点与难点:税目、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兼营不同税率应税消费品的税务处理第四章营业税法重点与难点:税目、税率、计税依据、应纳税额的计算、几种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第五章城市维护建设税法重点与难点:纳税义务人、税率、计税依据、应纳税额的计算、教育费附加的有关规定第六章企业所得税法重点与难点: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资产的税务处理、股权投资与合并分立的税务处理、应纳税额的计算第七章个人所得税法重点与难点:应税所得项目、税率、应纳税所得额的规定、应纳税额的计算、境外所得税额扣除第八章土地增值税法重点与难点:纳税义务人、征税范围、税率、应税收入与扣除项目的确定、应纳税额的计算第九章城镇土地使用税法重点与难点:纳税义务人、征税范围、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十章房产税法重点与难点:纳税义务人及征税对象、征税范围、计税依据与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十一章车船使用税法重点与难点:纳税义务人、征税范围、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49 第十二章印花税法重点与难点:纳税义务人、税目、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十三章契税法重点与难点:征税对象、纳税义务人与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十四章资源税法重点与难点:纳税义务人、税目、单位税额、课税数量、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十五章关税法重点与难点:进出口原则、关税完税价格、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十六章税收征收管理法重点与难点: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法律责任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五、典型作业练习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练习题。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占30分,考核方式:考勤、提问、作业等。期末考试占70分,考核方式:闭卷考试50 课程编号:1102113税收学ⅠTaxation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三学期,每周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工商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会计学》教材:《税收学》,杨斌、雷根强、胡学勤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03.01.24出版推荐参考书:1.《中国税制》,许建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1版2.《中国税制》,杜莉、徐晔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3.《中国税制教程》,朱为群,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税收学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税收的基本政策和制度。学习的内容包括税收的基本概论、税收负担及其转嫁、我国税制等基本理论;还包括我国的主要税种如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的核算内容,从而为学生从事税收实务、科研或开展税务咨询打下专业基础。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税收基本概论(4学时)第一节税收的定义、特征及本质第二节税收的起源及发展第三节税收的职能第二章税收负担及其转嫁(4学时)第一节税收负担的概念与分类第二节税负转嫁与归宿第三章税收制度(4学时)第一节我国税收制度的概况第二节税制原则第三节税制要素第四章增值税(10学时)第一节增值税概述第二节增值税的征税范围第三节增值税的纳税人第四节税率第五节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51 第六节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第五章消费税(6学时)第一节消费税概述第二节消费税的税目及税率第三节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四节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第五节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六章营业税(6学时)第一节纳税义务人与扣缴义务人第二节税目、税率第三节计税依据第四节应纳税额的计算第七章企业所得税(8学时)第一节纳税义务人及征税对象第二节税率第三节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第四节应纳税额的计算第五节税额扣除第八章个人所得税(6学时)第一节纳税义务人第二节应税所得项目第三节税率第四节应纳税所得额的规定第五节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六节境外所得的税额扣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税收基本概论重点与难点:税收的定义、特征及本质;税收的职能第二章税收负担及其转嫁重点与难点:税收负担的概念与分类;税负转嫁与归宿第三章税收制度重点与难点:税制原则;税制要素第四章增值税重点与难点: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增值税的纳税人;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第五章消费税重点与难点:税目及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六章营业税重点与难点:税目、税率;计税依据;应纳税额的计算52 第七章企业所得税重点与难点:税率;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应纳税额的计算;税额扣除第八章个人所得税重点与难点:应税所得项目;税率;应纳税所得额的规定;应纳税额的计算;境外所得的税额扣除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五、典型作业练习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题。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占30分,考核方式:考勤、提问、作业等。期末考试占70分,考核方式:闭卷考试。53 课程编号:1101114税收学ⅡTaxation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三学期,每周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市场营销专业相关课程:《会计学》教材:《税收学》,杨斌、雷根强、胡学勤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03.01.24出版推荐参考书:1.《中国税制》许建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1版2.《中国税制》,杜莉、徐晔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3.《中国税制教程》,朱为群,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税收学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税收的主要税种的核算,具体而言包括税收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税收负担及其转嫁,我国税制的设计原则和税制要素,我国的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核算等相关税制的内容,从而为学生从事税收实务、科研或开展税务咨询打下专业基础。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税收基本概论(3学时)第一节税收的定义、特征及本质第二节税收的起源及发展第三节税收的职能第二章税收负担及其转嫁(3学时)第一节税收负担的概念与分类第三节税负转嫁与归宿第三章税收制度(3学时)第一节我国税收制度的概况第二节税制原则第三节税制要素第四章增值税(6学时)第一节增值税概述第二节增值税的征税范围第三节增值税的纳税人第四节税率第五节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54 第六节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第五章消费税(4学时)第一节消费税概述第二节消费税的税目及税率第三节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四节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第五节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六章营业税(3学时)第一节纳税义务人第二节税目、税率第三节计税依据第四节应纳税额的计算第七章企业所得税(6学时)第一节纳税义务人及征税对象第二节税率第三节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第四节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八章个人所得税(4学时)第一节纳税义务人第二节应税所得项目第三节税率第四节应纳税所得额的规定第五节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六节境外所得的税额扣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税收基本概论重点与难点:税收的定义、特征及本质;税收的职能第二章税收负担及其转嫁重点与难点:税负转嫁与归宿第三章税收制度重点与难点:税制原则;税制要素第四章增值税重点与难点: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增值税的纳税人;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第五章消费税重点与难点:消费税的税目及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六章营业税重点与难点:纳税义务人与扣缴义务人;税目、税率;计税依据;应纳税额的计算第七章企业所得税55 重点与难点:纳税义务人及征税对象;税率;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八章个人所得税重点与难点:应税所得项目;税率;应纳税所得额的规定;应纳税额的计算;境外所得的税额扣除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五、典型作业练习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占30分,考核方式:考勤、提问、作业等。期末考试占70分,考核方式:闭卷考试。56 课程编号:1104115中级财务管理IntermediateFinancialManagement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每周3课时适用专业及层次:财务管理本科相关课程:先行课程:财务管理基础、金融市场学后继课程:高级财务管理等教材:《中级财务管理》,宋献中等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推荐参考书:1.《筹资管理学》,刘俊彦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分配管理学》,张玉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投资管理学》,吴大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认识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于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和改善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熟悉各项财务活动和各项财务关系;掌握财务管理的各种业务方法,学习运用财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服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者掌握现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具有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所必须的财务管理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达到会计师、经济师、财务主管、财务经理、首席执行官应具备的财务管理业务水平。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金融市场与有效市场假设第一节金融市场第二节有效市场假设学时:2学时第二章风险和收益第一节风险及其衡量第二节资产组合风险第三节证券投资组合第四节资本资产定价学时:8学时第三章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第一节资本成本第二节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57 第三节最佳资本结构第四节资本结构理论学时:10学时第四章股利理论与股利政策第一节股利理论第二节股利政策第三节股利支付程序与方式学时:4学时第五章股票融资第一节普通股融资第二节优先股融资第三节普通股及优先股估价学时:8学时第六章长期负债融资第一节公司债券第二节债券估价第三节定期借款第四节租赁融资学时:10学时第七章认股权证与可转换债券第一节认股权证第二节可转换证券学时:6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金融市场与有效市场假设本章教学重点:金融市场的概念、种类、构成要素和有效市场的基本内容本章教学难点:有效市场假设第二章风险和收益本章教学重点:风险及其衡量方法、资产收益率的计算本章教学难点:资本资产定价第三章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本章教学重点:资本成本估算的基本方法、杠杆原理、企业目标资本结构确定。本章教学难点:资本结构理论第四章股利理论与股利政策本章教学重点:影响股利政策的基本因素、股利政策的种类和股利分派的基本形式。本章教学难点:股利理论的两大流派观点第五章股票融资本章教学重点:股票筹资的发行方式与发行费用、普通股和优先股的特征。本章教学难点:普通股及优先股的价值评估58 第六章长期负债融资本章教学重点:债券价值形式及债券价值的计算方法本章教学难点:债券价值评估第七章认股权证与可转换债券本章教学重点:认股权证的价值形式及其价值计算本章教学难点:可转换债券的价值形式及其转换方式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五、典型作业练习通过思考题、练习题、案例的学习与练习,达到理解相应教学内容的目的。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59 课程编号:1104101中级财务会计Middlefinancialandaccounting总学时:128总学分:8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二学期中级财务会计(上)64学时,第三学期中级财务会计(下)64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相关课程:《会计学基础》《税法》教材:《中级会计实务》,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推荐参考书:《会计》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指定辅导教材编委会编著东北财经出版社2007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中级财务会计是在基础会计学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的具体业务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处理的一门会计类课程,该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对现行课程会计学基础的理论加以巩固和深化,另一方面要对主要行业的所有经济业务按会计准则要求掌握规定及具体操作。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和领会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并能够结合企业具体经济业务进行实务会计处理,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实际会计处理方法,毕业后能尽快投入到实际工作中。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总论8学时第一节财务报告目标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第三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四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第五节会计计量第六节财务报告第二章存货6学时第一节存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第二节存货发出的计价第三节存货的期末计量第三章固定资产6学时第一节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第二节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第三节固定资产处置第四章无形资产4学时60 第一节无形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第二节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第三节无形资产处置和报废第五章投资性房地产4学时第一节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第二节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第三节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和处置第六章金融资产8学时第一节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第二节持有到期投资第三节贷款和应收款项第四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第七章长期股权投资8学时第一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第二节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第三节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和处置第八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4学时第一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第二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第九章资产减值10学时第一节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认定第二节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和减值损失的确定第三节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第四节商誉减值的处理第十章负债6学时第一节应付职工薪酬第二节应付债券第三节其他负债第十一章债务重组4学时第一节债务重组方式第二节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第十二章或有事项4学时第一节或有事项的特征第二节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计量第三节或有事项会计处理原则的运用第十三章收入10学时第一节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和计量第二节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第三节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和计量61 第四节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和计量第十四章借款费用6学时第一节借款费用的确认第二节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第十五章所得税10学时第一节所得税会计特征第二节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第三节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第四节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第十六章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差错更正6学时第一节会计政策变更第二节会计估计变更第三节前期差错更正第十七章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6学时第一节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概述第二节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第三节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第十八章外币折算6学时第一节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第二节外币报表折算第十九章财务报告12学时第一节财务报告概述第二节资产负债表第三节利润表第四节现金流量表第五节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第六节附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二章存货发出的计价第三章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第四章无形资产处置和报废第五章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第六章持有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第七章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第八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第九章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第十章应付债券第十一章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62 第十二章或有事项会计处理原则的运用第十三章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和计量第十四章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第十五章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第十六章前期差错更正第十七章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第十八章外币折算第十九章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四、主要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必须运用多种教学媒体、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织教学。五、典型作业练习《中级会计实务》配套习题集中业务处理题.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占30分,考核方式:考勤、提问、作业等。期末考试占70分,考核方式:闭卷考试。63 课程编号:1104219资产评估ⅠAssetsEvaluation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七学期周2适用专业及层次:工商管理本科相关课程:《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经济学》《统计学》教材:朱萍,资产评估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9推荐参考书:1.虞晓芬,汪初牧《资产评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2.崔劲,朱军《资产评估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一、课程目的及要求资产评估是把资产评估思想和方法与会计融为一体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新发展。本课程对于系统研究企业在资产评估中的特殊问题,使学生牢固树立资产评估观念,并运用资产评估的基本原理、方法于评估资产的实践中,增强经营管理和决策能力,完善专业知识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资产评估学课程,旨在使学生树立资产评估观念,明确资产评估任务、目的和意义,掌握资产评估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参与实际资产评估工作的技能,以备在实际工作中之用。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资产评估的基本概念2学时第一节资产评估与市场经济第二节资产评估的特点第三节资产评估的目的第四节资产评估的主体与客体第五节资产评估的工作原则第二章资产评估的基本原理2学时第一节资产价值形成理论第二节资产的价值类型第三节资产评估标准第四节资产评估的假设第五节资产定价原则第三章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6学时a)成本法b)收益法c)市场比较法d)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64 第四章机器设备评估2学时第一节机器设备评估概述第二节成本法在机器设备评估中的应用第三节市场法在机器设备评估中的应用第五章房地产评估6学时第一节房地产评估概述第二节房地产价格第三节房地产评估的成本法第四节房地产评估的收益法第五节房地产评估的市场法第六节房地产评估的剩余法第七节基准地价修正法第八节在建工程评估第六章流动资产评估4学时第一节流动资产评估概述第二节实物类流动资产的评估第三节债权类流动资产的评估第四节货币性资产及其他流动资产的评估第七章无形资产评估4学时第一节无形资产评估概述第二节无形资产评估的一般方法第三节专利和专有技术评估第四节其他可确指无形资产的评估第八章长期投资及其他资产评估2学时第一节长期投资与长期投资评估第二节债券的评估第三节股权投资的评估第四节其他资产的评估第九章企业价值与商誉评估2学时第一节企业价值评估概述第二节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方法及其选择第三节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第四节商誉的评估第十章资产评估报告2学时第一节资产评估报告概述第二节资产评估报告的内容第三节资产评估报告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本章重点为资产评估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要素,资产评估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和作用;资产评估的主体特性及要求,难点为资产评估客体的界定和分类,要求学生领65 会和掌握资产评估的目的及其重要性,熟悉资产评估的工作原则;第二章:本章重点为资产评估标准的实质及其适用条件,资产评估的三种假设,资产评估目的、评估标准与假设的关系,以及国际资产评估标准、资产评价原则;难点为资产评估假设的理解及评估价值类型的界定;第三章:重点讲授重置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概念;掌握重置成本有形损耗、无形损耗的计量方法。收益现值法基本原理及其关键参数的确定。市场比较法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注意事项。难点为三种主要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相互关系;第四章:要求熟悉机器设备的概念、分类及其评估特点,了解其评估程序。掌握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在机器设备评估中的相关应用。掌握进口设备的评估法,了解其它特殊机器设备的评估;难点为进口设备评估中重置成本包括的项目及取值方法,现行市价法评估时可比指标的选择、量化以及参照物价格的调整方法。第五章:本章重点讲授房地产及其市场特征,房地产评估的专业性原则,房地产价格类型、价格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要求学生了解土地使用权评估程序;难点为土地使用权价格评估的市场比较法、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和剩余法评估方法的使用,房屋建筑物评估的市场比较法、剩余法评估;第六章:本章重点讲授流动资产的分类、特点,以及其评估程序。难点为实务类流动资产评估的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债权类及货币类流动资产的评估方法;第七章:本章重点为无形资产的概念、范围和分类,无形资产成本特性、价值特性及其评估特点。无形资产的评估目的、标准和方法。要求了解专利、专有技术、工业版权、商标、著作权、租赁权与合同权益、专营权等常见技术类和非技术类无形资产的概念及其评估特点;难点为无形资产经济寿命的概念、特点,及其评估方法;无形资产评估的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及其在各种常见无形资产评估中的应用。第八章:重点讲授长期投资的概念、分类、收益及风险来源,长期投资评估的特点,债券要素、债券种类,及其风险评价,债券评估的现行市价法和收益现值法。直接投资的评估,股票投资的含义、特征,与评估相关的股票分类、特点及其价格类型。难点为股票评估的收益现值法、现行市价法的具体应用。第九章:重点讲授整体资产评估的概念及实质,区分整体资产评估与单项资产评估。企业整体资产评估的含义、特点及评估目的、适用假设和标准。熟悉商誉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其评估的超额收益还原法和割差法。难点为企业整体资产评估的收益现值法及主要参数的确定,熟悉加和法、市场比较法等其它方法。第十章:重点讲授资产评估报告的内容,资产评估报告的编制要求与编制方法,及应用领域。难点为资产评估报告的编制方法。要求学生掌握资产评估报告的编写方法,能独立完成一项资产的评估并撰写相应评估报告。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五、典型作业练习1、资产评估的主要评估方法有哪些?简述其评估思路,及适用范围?2、结合所学内容,对一企业的各项资产进行评估,并完成相应的技术报告。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66 课程编号:1104220资产评估ⅡAssetsEvaluation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周3适用专业及层次:财务管理本科相关课程:《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经济学》《统计学》教材:《资产评估学教程》,朱萍,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9推荐参考书:1.《资产评估》,虞晓芬,汪初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2.《资产评估案例》崔劲,朱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一、课程目的及要求资产评估是把资产评估思想和方法与会计融为一体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新发展。本课程对于系统研究企业在资产评估中的特殊问题,使学生牢固树立资产评估观念,并运用资产评估的基本原理、方法于评估资产的实践中,增强经营管理和决策能力,完善专业知识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资产评估学课程,旨在使学生树立资产评估观念,明确资产评估任务、目的和意义,掌握资产评估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参与实际资产评估工作的技能,以备在实际工作中之用。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资产评估的基本概念2学时第一节资产评估与市场经济第二节资产评估的特点第三节资产评估的目的第四节资产评估的主体与客体第五节资产评估的工作原则第二章资产评估的基本原理2学时第一节资产价值形成理论第二节资产的价值类型第三节资产评估标准第四节资产评估的假设第五节资产定价原则第三章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8学时第一节成本法第二节收益法第三节市场比较法67 第四节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第四章机器设备评估4学时第一节机器设备评估概述第二节成本法在机器设备评估中的应用第三节市场法在机器设备评估中的应用第五章房地产评估8学时第一节房地产评估概述第二节房地产价格第三节房地产评估的成本法第四节房地产评估的收益法第五节房地产评估的市场法第六节房地产评估的剩余法第七节基准地价修正法第八节在建工程评估第六章流动资产评估6学时第一节流动资产评估概述第二节实物类流动资产的评估第三节债权类流动资产的评估第四节货币性资产及其他流动资产的评估第四章无形资产评估6学时第一节无形资产评估概述第二节无形资产评估的一般方法第三节专利和专有技术评估第四节其他可确指无形资产的评估第五章长期投资及其他资产评估4学时第一节长期投资与长期投资评估第二节债券的评估第三节股权投资的评估第四节其他资产的评估第六章企业价值与商誉评估6学时第一节企业价值评估概述第二节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方法及其选择第三节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第四节商誉的评估第七章资产评估报告2学时第一节资产评估报告概述第二节资产评估报告的内容第三节资产评估报告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68 第一章:本章重点为资产评估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要素,资产评估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和作用;资产评估的主体特性及要求,难点为资产评估客体的界定和分类,要求学生领会和掌握资产评估的目的及其重要性,熟悉资产评估的工作原则;第二章:本章重点为资产评估标准的实质及其适用条件,资产评估的三种假设,资产评估目的、评估标准与假设的关系,以及国际资产评估标准、资产评价原则;难点为资产评估假设的理解及评估价值类型的界定;第三章:重点讲授重置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概念;掌握重置成本有形损耗、无形损耗的计量方法。收益现值法基本原理及其关键参数的确定。市场比较法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注意事项。难点为三种主要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相互关系;第四章:要求熟悉机器设备的概念、分类及其评估特点,了解其评估程序。掌握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在机器设备评估中的相关应用。掌握进口设备的评估法,了解其它特殊机器设备的评估;难点为进口设备评估中重置成本包括的项目及取值方法,现行市价法评估时可比指标的选择、量化以及参照物价格的调整方法。第五章:本章重点讲授房地产及其市场特征,房地产评估的专业性原则,房地产价格类型、价格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要求学生了解土地使用权评估程序;难点为土地使用权价格评估的市场比较法、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和剩余法评估方法的使用,房屋建筑物评估的市场比较法、剩余法评估;第六章:本章重点讲授流动资产的分类、特点,以及其评估程序。难点为实务类流动资产评估的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债权类及货币类流动资产的评估方法;第七章:本章重点为无形资产的概念、范围和分类,无形资产成本特性、价值特性及其评估特点。无形资产的评估目的、标准和方法。要求了解专利、专有技术、工业版权、商标、著作权、租赁权与合同权益、专营权等常见技术类和非技术类无形资产的概念及其评估特点;难点为无形资产经济寿命的概念、特点,及其评估方法;无形资产评估的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及其在各种常见无形资产评估中的应用。第八章:重点讲授长期投资的概念、分类、收益及风险来源,长期投资评估的特点,债券要素、债券种类,及其风险评价,债券评估的现行市价法和收益现值法。直接投资的评估,股票投资的含义、特征,与评估相关的股票分类、特点及其价格类型。难点为股票评估的收益现值法、现行市价法的具体应用。第九章:重点讲授整体资产评估的概念及实质,区分整体资产评估与单项资产评估。企业整体资产评估的含义、特点及评估目的、适用假设和标准。熟悉商誉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其评估的超额收益还原法和割差法。难点为企业整体资产评估的收益现值法及主要参数的确定,熟悉加和法、市场比较法等其它方法。第十章:重点讲授资产评估报告的内容,资产评估报告的编制要求与编制方法,及应用领域。难点为资产评估报告的编制方法。要求学生掌握资产评估报告的编写方法,能独立完成一项资产的评估并撰写相应评估报告。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五、典型作业练习1.被评估设备为1995年从德国引进设备,进口合同中的FOB价是20万马克。200069 年进行评估时德国厂家已不再生产这种待估设备了,其替代产品的FOB报价为35万马克,而国内其他企业2000年从德国进口这种设备的FOB报价为30万马克。按照通常情况,设备的实际成交价应为报价的70%一90%,境外运杂费约占FOB价格的5%,保险费约占FOB价格的0.5%,被评估设备所在企业,以及与之交易的企业均属于进口关税、增值税免税单位,银行手续费按CIF价格的0.8%计算,国内运杂费按CIF价格加银行手续费之和的3%计算,安装调试费含在设备价格之中不另行计算,被评估设备尚可使用5年,年运营成本比其替代设备超支2万元人民币,被评估设备所在企业的正常投资报酬率为10%,评估时马克与美元的汇率为1.2马克:1美元,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8元人民币:1美元。要求:(1)计算被评估设备的更新重置CIF价格;(2)计算被评估进口设备的重置成本;(3)计算被评估进口设备的评估值。2.有一待估宗地,剩余使用年限为40年,还原利率为6%,现搜集到A、B、C、D四宗地交易实例,具体情况见下表,表中交易情况、区域因素和个别因素都是参照物与评估标的相比较,以评估标的为基准确定的数值。该城市此类用地容积率与地价的关系为:当容积率在1.5~2之间时,容积率每增加0.1,宗地地价比容积率为1.5时增加2%。该城市从1998年到2002年,每年地价指数上升1%。宗地成交价交易时间交易情况容积率区域因素个别因素剩余年限评估标的2002.101.70040A22002001.1-1%1.60-1%38B24002001.101.8+2%140C23002001.101.70039D21002000.1-2%1.60-1%38试根据上述条件评估待估宗地2002年1月的价格。3.某被评估企业拥有黄河集团发行的按年付息的四年期付息债券1000张,债券面值共计100000元,年利率15%,单利计息,评估基准日距到期日3年,当时国库券利率为12%。经评估人员分析调查,发行企业经营业绩较好,两年后有还本付息的能力,风险不大,风险报酬率取值3%,以国库券利率作为无风险报酬率,折现率为14%。要求计算债券评估值。4.某企业要对其库存的某种钢材进行评估。该种钢材是分两批购进的,第一批购进时间是上年10月,购进800吨,每吨3800元;第二批是今年2月购进的,数量100吨,每吨4500元。今年3月1日评估时,经核实去年购进的此种钢材尚存500吨,今年2月购进的尚未使用。试求其评估值。5.某企业拟转让其拥有的某产品的商标使用权,该商标产品单位市场售价为1000元/台,比普通商标同类产品单位售价高100元/台,拟购买商标企业年生产能力100000台,双方商定商标使用许可期为3年,被许可方按使用该商标的产品年销售利润的30%作为商标特许权使用费,每年支付一次,3年支付完价款。被许可方的正常销售利润率为10%,收益率按10%计算。要求:根据上述条件计算该商标使用权的价格。6.对某整体企业进行资产评估,预测其未来5年内的收益额分别为580000元、62400070 元、653000元、672000元和697000元;经过调查研究,前期各年折现率为10%,从第六年起本金化率定为15%,永续年金收益为700000元。计算该企业资产的重估价值。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71 课程编号:1105101-1运筹学ⅠOperationalResearchⅠ总学时:64总学分:4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三、四学期,4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工业工程本科、物流管理本科相关课程:线性代数、管理学、技术经济、高等数学、概率统计、财务管理教材:《运筹学基础及应用》,胡运权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推荐参考书:1.《运筹学》,《运筹学》教材编写组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2.《经济管理运筹学》,徐永仁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3.《管理运筹学》谭家华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4.《运筹学》,陶谦坎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了解运筹学对经济管理最优化决策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特点和方法,理解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图与网络等运筹学分支的基本优化原理,掌握其中常用的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具备建模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线性规划与单纯形法(10学时)第一节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第二节图解法第三节单纯形法原理第四节单纯形法的计算步骤第五节单纯形法的进一步讨论第六节应用举例第二章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10学时)第一节对偶问题的提出第二节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第三节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第四节影子价格第五节对偶单纯形法第六节灵敏度分析第三章运输问题(6学时)第一节运输问题的典例和数学模型第二节表上作业法72 第三节产销不平衡的运输问题及其应用第四节应用举例第四章整数规划与分配问题(10学时)第一节整数规划的特点及作用第二节一般整数规划问题与分枝定界法第三节0——1型整数规划问题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及隐枚举法第四节分配问题与匈牙利法第五节应用举例第五章目标规划(5学时)第一节问题的提出与数学模型第二节目标规划的图解法第三节目标规划的单纯形法第六章图与网络分析(9学时)第一节图的基本概念与模型第二节树图与图的最小部分树第三节最短路第四节网络的最大流第五节最小费用第七章计划评审方法与关键路线法(8学时)第一节PERT网络图第二节PERT网络图的计算第三节关键路线和网络计划的优化第八章动态规划(8学时)第一节多阶段决策问题第二节最优化原理与动态曹的数学模型第三节离散确定型动态规划模型的求解第四节离散随机性动态规划模型的求解第五节一般数学规划模型的动态规划解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线性规划与单纯形法掌握线性规划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熟悉其应用范围,以及单纯形法的解题步骤。第二章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掌握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熟悉其应用范围,以及对偶单纯形法的解题步骤。掌握当线性规划问题参数发生变化时对问题最优解的灵敏度分析方法。第三章运输问题掌握产销平衡与产销不平衡问题求解的表上作业方法,熟悉运输问题的应用领域。掌握如何建立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第四章整数规划与分配问题掌握分枝定界法、匈牙利法和0-1型整数规划问题的建模,熟悉各种方法的应用范围。73 第五章目标规划用单纯形法求解目标规划的方法。第六章图与网络分析熟悉图与网络的相关概念,掌握用破圈法和避圈求最小支撑树、用标号法求最短路、网络最大流的求解方法。第七章计划评审方法与关键路线法熟悉PERT、CPM的相关概念,掌握网络图的绘制方法与规则,以及最小费用与关键路线的求解方法。第八章动态规划熟悉动态规划的相关概念,掌握动态规划求解问题的步骤,以及其应用领域。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五、典型作业练习1、用图解法求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MaxZ=2x+5x12⎧x1≤4⎪⎪x2≤3⎨x+2x≥8⎪12⎪x,x≥0⎩122、把下列线性规划问题标准化,并运用单纯形法求解MaxZ=2x−x+x123⎧3x1+x2+x3≤60⎪⎪x1−x2+2x3≤10⎨x+x−x≤20⎪123⎪x,x,x≥0⎩1233、写出下列原始问题的对偶问题:MaxZ=x+2x+x123⎧x1+x2−x3≤2⎪⎪x1−x2+x3=1⎨2x+x+x≥3⎪123⎪x≥0,x≤0,x无约束⎩1234、已知某公司下设3个加工厂,其生产的产品分别运往甲、乙、丙、丁四个销售地,各加工厂的最大产量、销售地的最大销量及各产销地间的单位运价表1所示,求使总运费最小的调运方案。74 表1单位运价表销地甲乙丙产量加工厂12016243002101085003M1810100销量2004003005、用匈牙利法求解下面的指派问题,已知效率矩阵为:ABCD甲791012乙13121617丙15161415丁111215166、将下列数学模型转换为整数规划模型Maxz=3x+f(x)+4x+g(x)1234满足约束条件(1)2x−x+3x≤15123(2)下列条件之一成立x+x+x+x≤1012343x−x−x+x≥201234(3)下列条件中至少有两个成立5x+3x+3x−x≥3012342x+5x−x+3x≥301234−x+3x+5x+3x≥3012346x−2x+4x−x≥301235(4)x=2或3或4或03(5)x≥0(j=1,2,3,4)j又知⎧−10+2x,如xf022f(x2)=⎨0,如x=0⎩2⎧−5+3x,如xf044g(x4)=⎨0,如x=0⎩47、用破圈法或避圈法,求下图的最小支撑树75 7252342413231132448、某公司在五个城市c1,L,c5中有分公司,从ci到cj的直接航程票价记在下述矩阵中(i,j)c的集团上,∞表示无直接航班,请帮助该公司设计一张从1到其他城市间的票价最便宜的路线表。⎡0,40,∞,50,25⎤⎢⎥40,0,25,20,∞⎢⎥⎢∞,25,0,∞,15⎥⎢⎥⎢50,20,∞,0,10⎥⎢⎣25,∞,15,10,0⎥⎦六、课程考核方式考试70%+平日成绩30%76 课程编号:1105101-2运筹学ⅡOperationalResearchⅡ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四、六学期,3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物流管理、工业工程本科相关课程:线性代数、管理学、技术经济、高等数学、概率统计、财务管理教材:《运筹学基础及应用》,胡运权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推荐参考书:1.《运筹学》,《运筹学》教材编写组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2.《经济管理运筹学》,徐永仁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3.《管理运筹学》谭家华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4.《运筹学》,陶谦坎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在掌握了运筹学1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基础上,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了解非线性规划、存贮论、对策论、决策论等高级运筹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熟练掌握这些方法的概念、原理、方法。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无约束问题(10学时)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一维搜索第三节无约可极值问题的解法第二章约束极值问题(10学时)第一节最优性条件第二节二次规划第三节可行方向法第四节制约函数法第三章排队论(8学时)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到达间隔的分布和服务时间的分布第三节单服务台负指数分布排队系统的分析第四节多服务台负指数分布排队系统的分析第五节一般服务时间M/G/I模型第四章存贮论(8学时)第一节存贮论的基本概念77 第二节确定性存贮模型第三节随机性存贮模型第五章对策论(12学时)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矩阵对策的基本定理第三节矩阵对策的解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无约束问题掌握线一维搜索、无约可极值问题的解题步骤。第二章约束极值问题掌握二次规划、可行方向法、制约函数法的解题步骤。第三章排队论掌握单服务台负指数分布排队系统的分析方法、多服务台负指数分布排队系统的分析方法及一般服务时间M/G/I模型。第四章存贮论掌握存贮论的基本概念、确定性存贮模型以及随机性存贮模型的应用。第五章对策论矩阵对策的解法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五、典型作业练习教材各章后习题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日成绩30%+考试70%78 课程编号:1105101-3运筹学ⅢOperationalResearchⅢ总学时:80总学分:5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5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工商管理本科相关课程:线性代数、管理学、技术经济、高等数学、概率统计、财务管理教材:《运筹学基础及应用》,胡运权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推荐参考书:1.《运筹学》,《运筹学》教材编写组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2.《经济管理运筹学》,徐永仁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3.《管理运筹学》谭家华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4.《运筹学》,陶谦坎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了解运筹学对经济管理最优化决策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特点和方法,理解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图与网络等运筹学分支的基本优化原理,掌握其中常用的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具备建模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线性规划与单纯形法(14学时)第一节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第二节图解法第三节单纯形法原理第四节单纯形法的计算步骤第五节单纯形法的进一步讨论第六节应用举例第二章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12学时)第一节对偶问题的提出第二节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第三节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第四节影子价格第五节对偶单纯形法第六节灵敏度分析第三章运输问题(8学时)第一节运输问题的典例和数学模型第二节表上作业法79 第三节产销不平衡的运输问题及其应用第四节应用举例第四章整数规划与分配问题(10学时)第一节整数规划的特点及作用第二节一般整数规划问题与分枝定界法第三节0——1型整数规划问题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及隐枚举法第四节分配问题与匈牙利法第五节应用举例第五章目标规划(6学时)第一节问题的提出与数学模型第二节目标规划的图解法第三节目标规划的单纯形法第六章图与网络分析(10学时)第一节图的基本概念与模型第二节树图与图的最小部分树第三节最短路第四节网络的最大流第五节最小费用第七章计划评审方法与关键路线法(10学时)第一节PERT网络图第二节PERT网络图的计算第三节关键路线和网络计划的优化第八章动态规划(10学时)第一节多阶段决策问题第二节最优化原理与动态曹的数学模型第三节离散确定型动态规划模型的求解第四节离散随机性动态规划模型的求解第五节一般数学规划模型的动态规划解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线性规划与单纯形法掌握线性规划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熟悉其应用范围,以及单纯形法的解题步骤。第二章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掌握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熟悉其应用范围,以及对偶单纯形法的解题步骤。掌握当线性规划问题参数发生变化时对问题最优解的灵敏度分析方法。第三章运输问题掌握产销平衡与产销不平衡问题求解的表上作业方法,熟悉运输问题的应用领域。掌握如何建立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第四章整数规划与分配问题掌握分枝定界法、匈牙利法和0-1型整数规划问题的建模,熟悉各种方法的应用范围。80 第五章目标规划用单纯形法求解目标规划的方法。第六章图与网络分析熟悉图与网络的相关概念,掌握用破圈法和避圈求最小支撑树、用标号法求最短路、网络最大流的求解方法。第七章计划评审方法与关键路线法熟悉PERT、CPM的相关概念,掌握网络图的绘制方法与规则,以及最小费用与关键路线的求解方法。第八章动态规划熟悉动态规划的相关概念,掌握动态规划求解问题的步骤,以及其应用领域。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五、典型作业练习1、用图解法求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MaxZ=2x+5x12⎧x1≤4⎪⎪x2≤3⎨x+2x≥8⎪12⎪x,x≥0⎩122、把下列线性规划问题标准化,并运用单纯形法求解MaxZ=2x−x+x123⎧3x1+x2+x3≤60⎪⎪x1−x2+2x3≤10⎨x+x−x≤20⎪123⎪x,x,x≥0⎩1233、写出下列原始问题的对偶问题:MaxZ=x+2x+x123⎧x1+x2−x3≤2⎪⎪x1−x2+x3=1⎨2x+x+x≥3⎪123⎪x≥0,x≤0,x无约束⎩1234、已知某公司下设3个加工厂,其生产的产品分别运往甲、乙、丙、丁四个销售地,各加工厂的最大产量、销售地的最大销量及各产销地间的单位运价表1所示,求使总运费最小的调运方案。81 表1单位运价表销地甲乙丙产量加工厂12016243002101085003M1810100销量2004003005、用匈牙利法求解下面的指派问题,已知效率矩阵为:ABCD甲791012乙13121617丙15161415丁111215166、将下列数学模型转换为整数规划模型Maxz=3x+f(x)+4x+g(x)1234满足约束条件(1)2x−x+3x≤15123(2)下列条件之一成立x+x+x+x≤1012343x−x−x+x≥201234(3)下列条件中至少有两个成立5x+3x+3x−x≥3012342x+5x−x+3x≥301234−x+3x+5x+3x≥3012346x−2x+4x−x≥301235(4)x=2或3或4或03(5)x≥0(j=1,2,3,4)j又知⎧−10+2x,如xf022f(x2)=⎨0,如x=0⎩2⎧−5+3x,如xf044g(x4)=⎨0,如x=0⎩47、用破圈法或避圈法,求下图的最小支撑树82 7252342413231132448、某公司在五个城市c,L,c中有分公司,从c到c的直接航程票价记在下述矩阵中15ij的(i,j)集团上,∞表示无直接航班,请帮助该公司设计一张从c到其他城市间的票价最便1宜的路线表。⎡0,40,∞,50,25⎤⎢⎥40,0,25,20,∞⎢⎥⎢∞,25,0,∞,15⎥⎢⎥⎢50,20,∞,0,10⎥⎢⎣25,∞,15,10,0⎥⎦六、课程考核方式考试70%+平日成绩30%83 课程编号:1105101-4运筹学ⅣOperationalResearchⅣ总学时:54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3学时/周(共18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市场营销本科、财务管理本科、城市管理本科相关课程:线性代数、管理学、技术经济、高等数学、概率统计、财务管理教材:《运筹学基础及应用》,胡运权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推荐参考书:1.《运筹学》,《运筹学》教材编写组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2.《经济管理运筹学》,徐永仁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3.《管理运筹学》谭家华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4.《运筹学》,陶谦坎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了解运筹学对经济管理最优化决策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特点和方法,理解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图与网络等运筹学分支的基本优化原理,掌握其中常用的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具备建模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线性规划与单纯形法(10学时)第一节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第二节图解法第三节单纯形法原理第四节单纯形法的计算步骤第五节单纯形法的进一步讨论第六节应用举例第二章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8学时)第一节对偶问题的提出第二节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第三节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第四节影子价格第五节对偶单纯形法第六节灵敏度分析第三章运输问题(6学时)第一节运输问题的典例和数学模型第二节表上作业法84 第三节产销不平衡的运输问题及其应用第四节应用举例第四章整数规划与分配问题(10学时)第一节整数规划的特点及作用第二节一般整数规划问题与分枝定界法第三节0——1型整数规划问题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及隐枚举法第四节分配问题与匈牙利法第五节应用举例第五章目标规划(4学时)第一节问题的提出与数学模型第二节目标规划的图解法第三节目标规划的单纯形法第六章图与网络分析(6学时)第一节图的基本概念与模型第二节树图与图的最小部分树第三节最短路第四节网络的最大流第五节最小费用第七章计划评审方法与关键路线法(4学时)第一节PERT网络图第二节PERT网络图的计算第三节关键路线和网络计划的优化第八章动态规划(6学时)第一节多阶段决策问题第二节最优化原理与动态曹的数学模型第三节离散确定型动态规划模型的求解第四节离散随机性动态规划模型的求解第五节一般数学规划模型的动态规划解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线性规划与单纯形法掌握线性规划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熟悉其应用范围,以及单纯形法的解题步骤。第二章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掌握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熟悉其应用范围,以及对偶单纯形法的解题步骤。掌握当线性规划问题参数发生变化时对问题最优解的灵敏度分析方法。第三章运输问题掌握产销平衡与产销不平衡问题求解的表上作业方法,熟悉运输问题的应用领域。掌握如何建立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第四章整数规划与分配问题掌握分枝定界法、匈牙利法和0-1型整数规划问题的建模,熟悉各种方法的应用范围。85 第五章目标规划用单纯形法求解目标规划的方法。第六章图与网络分析熟悉图与网络的相关概念,掌握用破圈法和避圈求最小支撑树、用标号法求最短路、网络最大流的求解方法。第七章计划评审方法与关键路线法熟悉PERT、CPM的相关概念,掌握网络图的绘制方法与规则,以及最小费用与关键路线的求解方法。第八章动态规划熟悉动态规划的相关概念,掌握动态规划求解问题的步骤,以及其应用领域。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五、典型作业练习1、用图解法求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MaxZ=2x+5x12⎧x1≤4⎪⎪x2≤3⎨x+2x≥8⎪12⎪x,x≥0⎩122、把下列线性规划问题标准化,并运用单纯形法求解MaxZ=2x−x+x123⎧3x1+x2+x3≤60⎪⎪x1−x2+2x3≤10⎨x+x−x≤20⎪123⎪x,x,x≥0⎩1233、写出下列原始问题的对偶问题:MaxZ=x+2x+x123⎧x1+x2−x3≤2⎪⎪x1−x2+x3=1⎨2x+x+x≥3⎪123⎪x≥0,x≤0,x无约束⎩1234、已知某公司下设3个加工厂,其生产的产品分别运往甲、乙、丙、丁四个销售地,各加工厂的最大产量、销售地的最大销量及各产销地间的单位运价表1所示,求使总运费最小的调运方案。86 表1单位运价表销地甲乙丙产量加工厂12016243002101085003M1810100销量2004003005、用匈牙利法求解下面的指派问题,已知效率矩阵为:ABCD甲791012乙13121617丙15161415丁111215166、将下列数学模型转换为整数规划模型Maxz=3x+f(x)+4x+g(x)1234满足约束条件(1)2x−x+3x≤15123(2)下列条件之一成立x+x+x+x≤1012343x−x−x+x≥201234(3)下列条件中至少有两个成立5x+3x+3x−x≥3012342x+5x−x+3x≥301234−x+3x+5x+3x≥3012346x−2x+4x−x≥301235(4)x=2或3或4或03(5)x≥0(j=1,2,3,4)j又知⎧−10+2x2,如x2f0f(x2)=⎨0,如x=0⎩2⎧−5+3x,如xf044g(x4)=⎨0,如x=0⎩47、用破圈法或避圈法,求下图的最小支撑树87 7252342413231132448、某公司在五个城市c,L,c中有分公司,从c到c的直接航程票价记在下述矩阵中15ij的(i,j)集团上,∞表示无直接航班,请帮助该公司设计一张从c到其他城市间的票价最便1宜的路线表。⎡0,40,∞,50,25⎤⎢⎥40,0,25,20,∞⎢⎥⎢∞,25,0,∞,15⎥⎢⎥⎢50,20,∞,0,10⎥⎢⎣25,∞,15,10,0⎥⎦六、课程考核方式考试70%+平日成绩30%88 课程编号:1105216ERP原理与应用ⅠPrinciplesandApplicationofERP总学时:40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六学期,2.5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工业工程本科相关课程:计算机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与结构教材:《ERP原理、设计、实施(第2版)》,罗鸿、王忠民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推荐参考书:《VisualBasic开发ERP系统实例导航》,求是科技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必修课,是涉及多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综合性专业应用课程。本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ERP的内涵,掌握ERP的概念、基本工作原理、ERP应用的各个阶段的分析方法和注意事项;对ERP市场和当前中国企业信息化有所了解。同时使学生把前修课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ERP理论的形成与ERP基本概念1学时1.1用友NC——酒泉钢铁(集团)1.2用友U8——西安车辆厂1.3金蝶K3——青岛双桃精细化工1.4浪潮通软ERP——华泰集团1.5沈阳鼓风机厂ERP应用案例451.6上海二纺机股份有限1.7广东某电子企业ERP1.8北京某厂ERP应用案例481.9案例启示491.10教训53第2章ERP实施案例与软件工程基础1学时2.1基本MRP592.2闭环MRP632.3制造资源计划(MRP-II)642.4企业资源计划(ERP)662.5企业资源管理理论应用研究7189 第3章业务流程再造与项目开发规划1学时3.1物料编码753.2物料清单(BOM)773.3工作中心(WC)843.4提前期与计划展望期873.5工艺路线883.6独立需求与相关需求903.7工作日历90第4章销售管理原理1学时4.1销售环境与生产类型924.2销售管理业务概述944.3销售系统功能95第5章主生产计划1学时5.1主生产计划定义与作用975.2粗能力计划(RCCP)985.3主生产计划理论102第6章物料需求计划1学时6.1定义与作用1136.2计算模型1136.3MRP报表118第7章能力需求计划1学时7.1能力需求计划的概述1207.2能力需求计划的分类1217.3能力需求计划的计算方法1227.4能力需求计划的平衡与输出124第8章采购管理原理1学时8.1采购业务的作用1278.2采购业务概述1278.3采购子系统的运作与8.4采购子系统与其他第9章库存管理原理1学时9.1库存的分类1349.2库存的作用与弊端1359.3库存量的控制1369.4库存管理策略1409.5库存作业与信息处理142第10章车间管理原理1学时10.1车间管理概述14610.2车间工作任务14990 10.3加工单15010.4派工单与作业排序15110.5投入产出控制15310.6成组技术155第11章JIT管理原理1学时11.1JIT工作特点15911.2JIT系统的实现16011.3JIT系统的运行、使用流程162第12章财务管理原理1学时12.1财务管理业务概述16512.2标准财务电算化的实现16612.3集成化财务的实现170第13章固定资产管理1学时13.1固定资产业务管理概述17313.2固定资产的增减17413.3固定资产业务处理176第14章成本管理1学时14.1成本构成18014.2ERP的成本计算18114.3成本类型与成本计划18714.4成本差异分析与成本控制188第15章设备管理1学时15.1设备管理的基本内容19015.2设备管理系统的业务处理191第16章质量管理1学时16.1质量标准19416.2质量检验19716.3质量控制19816.4质量分析199第17章分销资源计划1学时17.1分销资源计划管理要17.2分销架构20417.3数据收集20517.4数据分析与销售计划20717.5分销网络财务政策与核算209第18章人力资源计划1学时18.1人事管理21118.2人力资源计划管理(HRP)21218.3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21318.4员工招聘21491 18.5培训计划21518.6绩效评估21718.7报酬管理21918.8人力资源的测评220第19章供应链管理1学时19.1供应链管理的形成22119.2如何构建供应链管理22319.3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第20章客户关系管理1学时20.1客户关系管理的产生23320.2客户关系管理的实现235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程重点和难点在ERP计划管理系统的原理与设计,对应教材的第5章主生产计划中的主生产计划指定程序、第6章物料需求计划中的MRP计算模型、第7章能力需求计划中的能力需求计划的计算方法和第27章计划管理系统设计中的计划管理业务流程图、E-R关系图设计、模块功能设计。其他各章重点分布:第1章:ERP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第2章:金蝶K3的ERP案例。第3章:业务流程再造的方法。第4章:销售管理业务流程。第8章:采购管理业务流程。第9章:库存管理业务流程。第10章:车间管理业务流程。第11章:JIT管理的拉式作业和看板技术。第12章:财务管理业务流程。第13章:固定资产的业务内容。第14章:ERP的成本计算。第15章:设备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第16章:质量控制和质量分析。第17章:数据分析与销售计划。第18章:绩效评价方法。第19章:供应链管理的结构模型。第20章:CRM的架构。四、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机房上机指导相结合。五、典型作业练习分析生产计划;设计ERP各子系统流程;基于VB开发ERP的各个子系统。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92 课程编号:1105205ERP原理与应用ⅡPrinciplesandApplicationofERP总学时:48总学分:2.5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六学期,3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物流管理本科相关课程:计算机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与结构教材:《ERP原理、设计、实施(第2版)》,罗鸿、王忠民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推荐参考书:《VisualBasic开发ERP系统实例导航》,求是科技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企业资源计划(ERP)是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必修课,是涉及多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综合性专业应用课程。本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ERP的内涵,掌握ERP的概念、基本工作原理、ERP应用的各个阶段的分析方法和注意事项;对ERP市场和当前中国企业信息化有所了解。同时使学生把前修课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针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特点,特别重视掌握ERP中仓储物流管理系统的原理以及开发技能。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ERP理论的形成与ERP基本概念1学时1.1用友NC——酒泉钢铁(集团)1.2用友U8——西安车辆厂1.3金蝶K3——青岛双桃精细化工1.4浪潮通软ERP——华泰集团1.5沈阳鼓风机厂ERP应用案例451.6上海二纺机股份有限1.7广东某电子企业ERP1.8北京某厂ERP应用案例481.9案例启示491.10教训53第2章ERP实施案例与软件工程基础2学时2.1基本MRP592.2闭环MRP632.3制造资源计划(MRP-II)642.4企业资源计划(ERP)6693 2.5企业资源管理理论应用研究71第3章业务流程再造与项目开发规划1学时3.1物料编码753.2物料清单(BOM)773.3工作中心(WC)843.4提前期与计划展望期873.5工艺路线883.6独立需求与相关需求903.7工作日历90第4章销售管理原理1学时4.1销售环境与生产类型924.2销售管理业务概述944.3销售系统功能95第5章主生产计划2学时5.1主生产计划定义与作用975.2粗能力计划(RCCP)985.3主生产计划理论102第6章物料需求计划2学时6.1定义与作用1136.2计算模型1136.3MRP报表118第7章能力需求计划1学时7.1能力需求计划的概述1207.2能力需求计划的分类1217.3能力需求计划的计算方法1227.4能力需求计划的平衡与输出124第8章采购管理原理1学时8.1采购业务的作用1278.2采购业务概述1278.3采购子系统的运作与8.4采购子系统与其他第9章库存管理原理4学时9.1库存的分类1349.2库存的作用与弊端1359.3库存量的控制1369.4库存管理策略1409.5库存作业与信息处理142第10章车间管理原理1学时10.1车间管理概述14610.2车间工作任务14994 10.3加工单15010.4派工单与作业排序15110.5投入产出控制15310.6成组技术155第11章JIT管理原理2学时11.1JIT工作特点15911.2JIT系统的实现16011.3JIT系统的运行、使用流程162第12章财务管理原理2学时12.1财务管理业务概述16512.2标准财务电算化的实现16612.3集成化财务的实现170第13章固定资产管理1学时13.1固定资产业务管理概述17313.2固定资产的增减17413.3固定资产业务处理176第14章成本管理1学时14.1成本构成18014.2ERP的成本计算18114.3成本类型与成本计划18714.4成本差异分析与成本控制188第15章设备管理1学时15.1设备管理的基本内容19015.2设备管理系统的业务处理191第16章质量管理1学时16.1质量标准19416.2质量检验19716.3质量控制19816.4质量分析199第17章分销资源计划1学时17.1分销资源计划管理要17.2分销架构20417.3数据收集20517.4数据分析与销售计划20717.5分销网络财务政策与核算209第18章人力资源计划1学时18.1人事管理21118.2人力资源计划管理(HRP)21218.3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21318.4员工招聘21495 18.5培训计划21518.6绩效评估21718.7报酬管理21918.8人力资源的测评220第19章供应链管理4学时19.1供应链管理的形成22119.2如何构建供应链管理22319.3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第20章客户关系管理2学时20.1客户关系管理的产生23320.2客户关系管理的实现235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程重点和难点一是在ERP计划管理系统的原理与设计,对应教材的第5章主生产计划中的主生产计划指定程序、第6章物料需求计划中的MRP计算模型、第7章能力需求计划中的能力需求计划的计算方法和第27章计划管理系统设计中的计划管理业务流程图、E-R关系图设计、模块功能设计。二是在物流管理系统的原理和设计,对应教材第9章库存管理中的库存管理策略、库存作业与信息处理;第19章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链管理的运作计划模型和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各章重点分布:第1章:ERP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第2章:金蝶K3的ERP案例。第3章:业务流程再造的方法。第4章:销售管理业务流程。第8章:采购管理业务流程。第10章:车间管理业务流程。第11章:JIT管理的拉式作业和看板技术。第12章:财务管理业务流程。第13章:固定资产的业务内容。第14章:ERP的成本计算。第15章:设备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第16章:质量控制和质量分析。第17章:数据分析与销售计划。第18章:绩效评价方法。第20章:CRM的架构。四、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机房上机指导相结合。五、典型作业练习分析生产计划;设计ERP各子系统流程;基于VB开发ERP的各个子系统。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考试70%96 课程编号:602226Matlab与管理决策MatlabandManagerialDecision总学时:40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七学期2.5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工业工程本科相关课程: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运筹学教材:《管理数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杜纲,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推荐参考书:1.《MATLAB实用教程》,郑阿奇、曹弋、赵阳,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高等应用数学问题的MATLAB求解》,薛定宇、陈阳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为工业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在管理决策中常用的数学模型和决策方法。进而,在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编程基础以及运筹学的基础上,能够利用Matlab编程及其工具包来解决这些管理决策中的经典问题。使学生把前修课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矩阵理论基础2学时第1章线性动态系统1学时第1章层次分析方法AHP1学时第1章多元统计分析2学时1.1线性变换及其矩阵表示1.2方阵在相似变换下的标准形1.3方阵特征值的估计1.4矩阵分析1.5应用举例一:线性动态系统1.6应用举例二:层次分析法1.7应用举例三:多元统计分析第2、3章泛函分析与凸分析2学时2.1距离空间与巴拿赫不动点定理2.2线性赋范空间与有界线性泛函2.3泛函的极值2.4应用举例:最优控制习题23.1凸集与凸集分离定理3.2凸函数与次微分97 3.3凸函数的极值与凸规划3.4凸集上的不动点定理3.5应用举例:数理经济第4章模糊数学基础1学时第4章模糊多元分析1学时第4章模糊评价与优化1学时第4章灰色系统分析2学时4.1模糊集4.2模糊关系4.3模糊灰集与灰关系4.4应用举例一:模糊多元分析4.5应用举例二:模糊评价与优化习题4第5章随机过程2学时第5章排队系统分析1学时5.1随机过程的一般概念5.2马尔可夫过程5.3应用举例:排队系统分析参考教材(2)第10章遗传算法1学时参考教材(2)第10章神经网络1学时参考教材(2)第10章启发式算法综述2学时10.1模糊逻辑与模糊推理10.2神经网络及其在数据拟合中的应用10.3遗传算法及其在最优化问题中的应用10.4小波变换及其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10.5粗糙集理论与应用10.6分数阶微积分学及其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的重点在矩阵理论、模糊理论、随机过程和启发式算法,对应教材内容如下:第1章矩阵理论第4章模糊理论第5章随机过程参考教材第10章启发式算法难点如下:第1章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第4章模糊评价、灰色分析第5章排队系统分析参考教材第10章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四、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和上机指导相结合98 五、典型作业练习基于Matlab设计AHP、主成分分析、模糊评价、随机分析、遗传算法、神经网络和其他启发式算法。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考试70%99 课程编号:1106201采购学Procurement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5学期,2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物流管理本科相关课程:物流学导论、管理学教材:《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霍红编著,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推荐参考书:《采购管理》,梁军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是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是在学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经贸活动中的采购过程的综合技术和策略技巧。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采购的有关概念,掌握采购过程中的方式选择、供应商的选择方法、决策技术、策略技巧和管理方法,初步具备从事商贸活动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物流管理的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教学中在采购有关概念、决策方法、策略技巧进行必要的讲授的基础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讨论、案例分析,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日后从事实践工作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供应链中采购管理的价值2课时第一节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概述第二节采购概述第三节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管理的价值第二章采购流程体系4课时第一节采购作业流程概述第二节采购作业流程之一第三节采购作业流程之二第四节采购作业流程之三第五节采购作业流程之四第六节采购流程的优化第三章采购管理的目标与组织2课时第四章供应商管理6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供应库的建立第三节供应商关系管理100 第四节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第五节供应商的控制、绩效与激励第五章采购的招标与投标5课时第一节招标投标方式第二节招标采购的筹备第三节投标、开标程序与方法第六章采购价格与谈判技巧4课时第一节价格的确定第二节采购的谈判第七章采购绩效评价5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三节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四节建立绩效标杆第八章采购管理的发展4课时第一节JIT采购第二节MRP采购管理第三节供应链VMI采购第四节国际采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概论学习要点:理解采购的概念和基本属性,市场、经济和法律因素对采购的影响;掌握采购的原则和程序,供应市场的分类与构成,采购物品的细分方法及相应的采购策略。了解采购的任务、采购的分类以及采购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市场信息的作用、分类及收集方法,市场调查和预测的方法。自学采购的发展历史及市场经济条件下采购理论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采购方式学习要点:掌握各种采购方式的优点和缺点,以及选择不同采购方式时应该考虑的因素,理解各种采购方式的适用条件,了解招标采购的操作过程,自学有关采购方式分类的内容。掌握政府采购的含义、特点、方式、程序,网上采购的方法,理解政府采购方式的精髓,了解政府采购、网上采购的发展趋势,自学国内各地区政府采购的发展状况,国内各企业运用网上采购的情况。第三章采购计划学习要点:掌握采购计划的细分程序、计划的编制方法,理解采购计划工作的重要性、采购计划在整个采购过程中的作用,了解采购计划的编制基础。理解采购批量的含义、掌握经济订货批量的实质,物料需求计划的编制方法。第四章采购成本分析与控制学习要点:掌握采购成本的分析与控制的常用方法、如何运用有利的计价方法促成采购的良好经济效益,理解采购相关成本的概念,了解各种降低采购成本的方法,自学市场101 价格理论知识。第五章供货商管理学习要点:理解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因素,价值分析方法的实质,掌握供货厂商选择的定量技术,以及价值分析方法在采购中的运用,了解供应商选择的基础知识、选择供应商的原则,自学供货厂商的种类。理解国外企业供应商管理的严格性,掌握国外企业供货商审核、供应商考评等技术方法,了解国外政府采购中对供应商资格的认定情况,国外企业供应商审核与考评的指标体系。第六章采购谈判与合同管理学习要点:理解采购谈判含义和适用条件,掌握采购谈判的要素和方法,了解有关的采购谈判策略,自学有关讨价还价的基础知识。理解采购过程中的违约情况,了解采购合同的签订过程,掌握采购合同的主要内容、采购中违反合同的处理办法以及采购结算的常用方法。第七章采购业务管理学习要点:重点:采购计划,采购人员管理,采购业务的计算机管理掌握采购计划的编制、人员管理方法,了解采购交货期的管理,采购的技术经济指标,自学第四节的内容。理解采购信息的内容和分类以及采购业务流程,掌握采购业务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了解有关采购业务系统分析的基础知识、采购决策支持系统、有关的采购管理软件。第八章几种特殊采购学习要点:理解企业采购与生产企业采购的异同;服务采购与一般商品采购的异同;MRO采购与直接生产材料采购的异同;政府采购与企业采购的异同。掌握JIT采购的本质;政府采购的根本目的;流通企业采购与服务采购的特殊性。四、主要教学方法讲课、研讨、讨论、案例、小组项目、实验等。五、典型作业练习a)短论文以一具体问题为中心,如采购流程、供应商选择与评价、供应商绩效测量与控制激励、各种现代采购方式等等,运用采购学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围绕其解决方法写3-4页的论文。b)小组形式采购案例讨论(包括对所布置的内容进行讨论的小组会议)。小组要提供讨论问题的复印件、小组答案和过程,以及小组对通过讨论所学知识的主观评价。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日成绩30%+考试70%102 课程编号:1105209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7学期,2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各专业本专科相关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教材:《电子商务》(第二版)黄学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推荐参考书:1.《电子商务概论》,朱水林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2.《电子商务概论》方美琪,清华大学出版社3.《电子商务基础》周永钢,高教版4.《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瞿裕忠,高教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电子商务活动产生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经济社会网络化互相整合的直接产物。作为迎接经济全球化的关键手段,电子商务是实现经济变迁的重要措施和途径,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信息时代的地位和发展命运。为适应经济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迫切需要,开设这门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及本质、实现的技术基础、安全认证技术,以及电子商务影响经济的原理和机制。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电子商务概述(4学时)1.1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1.2电子商务的含义和特点及其作用1.3电子商务的模式1.4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第二章Internet基础(2学时)2.1计算机网络概述2.2Internet基础第三章电子数据交换EDI(2学时)3.1EDI概述3.2EDI工作方式3.3EDI标准3.4电子商务与EDI第四章电子支付(4学时)4.1传统商务的支付体系103 4.2电子支付4.3电子金融第五章安全认证技术(4学时)5.1电子商务安全问题5.2数据加密5.3CA认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5.4安全电子交易的协议第六章网络营销(4学时)6.1网络营销的含义和特点6.2网络营销手段6.3企业网络营销战略第七章网络商务信息处理(4学时)7.1网络商务信息的概念和收集7.2常用检索工具7.3网络商务信息的处理7.4企业网上市场调查第八章电子商务与物流(4学时)8.1物流简介8.2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8.3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第九章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4学时)9.1概述9.2规范电子商务当事人的法律9.3规范电子商务合同的法律9.4电子商务支付的法律调整9.5电子商务中队消费者的法律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电子商务的含义、特点、模式(熟练掌握)第二章EDI的概念、分类、标准、工作方式(掌握)第四章电子支付(熟练掌握)第五章数字证书(熟练掌握)、主要安全技术(掌握)第六章网络营销手段(掌握)第七章常用的检索方法(熟练掌握)第八章电子商务与物流、电子商务与供应链(掌握)第九章规范电子商务支付、合同的法律调整(掌握)四、主要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讲授有关基本概念,动态演示基本原理等知识,同时结合案例分析。五、典型作业练习104 调查EDI在哪些领域中有应用?分析其构成及特点,写出调查报告。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日成绩30%+考试70%105 课程编号:1105119工效学Ergonomics总学时:48总学分:2.5课程性质:必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3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工业工程本科相关课程:无教材:《人因工程》,孙临岩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推荐参考书:《人类工效学》,朱祖祥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工效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什么是人类工效学第二节人类工效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人在人—机—环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四节人—机—环界面关系第五节人类工效学的发展简史第六节人类工效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人体生理特性5学时第一节神经系统与感觉系统第二节人体的运动系统第三节能量代谢第四节心血管与呼吸系统第五节人体的忍耐力实验一4学时第三章人体测量4学时第一节人体测量简介第二节静态测量第三节动态测量第四节典型标准第五节人体测量的应用实验二4学时第四章认知及其绩效6学时106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及人的信息加工模型第二节信号识辨与持续警觉第三节记忆学习和技能培训第四节思维第五节注意第六节人的信息输出实验三4学时第五章作业环境及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4学时第一节温度第二节照明第三节噪音第四节运动与震动第六章作业空间设计4学时第一节作业空间设计概述第二节作业空间设计的视觉要求第三节作业空间设计第四节工作台设计第五节座椅设计第六节虚拟车间与虚拟工厂实验四4学时第七节作业空间的设计评价第七章显示器与控制器设计5学时第一节视觉显示器设计的工效学要求第二节听觉显示器设计的工效学要求第三节控制器设计的工效学要求第四节显示与控制组合设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难点是人类工效学的概念和人—机—环界面关系,要求学生通过人类工效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来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理解人—机—环界面关系。第二章人体生理特性本章重点、难点是各人体生理系统的特征,要求学生通过神经系统、感觉系统、运动系统、能量代谢、心血管与呼吸系统、忍耐力的了解,掌握人体生理特征。第三章人体测量本章重点、难点是静态、动态测量及应用,要求学生通过对静态、动态测量,以及典型标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人体测量的运用。第四章认知及其绩效本章重点、难点是对人机系统的科学认知,要求学生通过运用认知科学的观点阐述在人机系统中,人所进行的脑力作业与技能作业的特征、方法及其基本规律,从而为提高人107 机系统的整体效率以及人机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第五章作业环境及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本章重点、难点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各种作业环境,要求学生通过对作业环境的理解,掌握温度、噪音、照明和振动等环境条件对人的工作效率和健康的影响以及对这些环境条件的改善。第六章作业空间设计本章重点、难点是作业空间设计的视觉要求和作业空间的设计,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影响作业空间设计的主要因素如人和机的因素,来掌握坐姿作业空间与站姿作业空间,虚拟车间、工厂以及作业空间的辅助用具,以及作业空间设计。第七章显示器与控制器设计本章重点、难点是显示器和控制器设计的工效学要求以及显示与控制的组合设计,要求学生通过理解显示器和控制器设计的工效学要求,来掌握坐显示与控制组合要求。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验室实验。五、典型作业练习实验报告。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日成绩30%+考试70%108 课程编号:1161290工业工程概论IntroductionofIndustrialEngineering总学时:40总学分:2.5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四学期,3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工业工程本科相关课程:工效学、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教材:《基础工业工程》,阚树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推荐参考书:《工业工程导论》,汪应洛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业工程学科定义、发展简史、发展趋势、学科范畴、性质与特点、目标、意识、常用方法及应用领域,生产率概念、生产率管理及测定方法等内容,旨在是学生建立起工业工程总体概念,认识工业工程学科提点和目标,树立工程意识。对于基础工业工程部分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方法研究;作业测定;生产线平衡;应用工业工程制定劳动定额标准;应用工业工改进现场管理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对生产系统各要素和环节进行统筹分析、合理设计与配置和系统整体优化的基本方法和知识。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1.工业工程概论4课时1.1工业工程的发展简史1.2工业工程定义、目标和功能1.3工业工程学科的范畴与性质1.4工业工程的特点和意识1.5生产率概述2.方法研究10课时2.1方法研究的意义2.2生产过程与方法研究2.3方法研究的步骤2.4程序分析2.5操作分析2.6动作分析3.作业测定10课时3.1作业测定的意义与内容3.2时间研究3.3工作抽样109 3.4预定时间标准3.5标准资料法4.生产线平衡6课时4.1流水生产线的特点4.2流水生产线平衡的方法4.3流水生产线平衡实例分析5.应用工业工程制定劳动定额标准6课时5.1什么是劳动定额标准5.2劳动定额标准化的理论依据5.3制定劳动定额标准的方法与步骤5.4应用工业工程制定汽车装配劳动定额时间标准6.应用工业工改进现场管理4课时6.1进现场管理的重要性6.2工业工程与现场管理6.3“5S”活动6.4定置管理6.5目视管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工业工程概论,重点在于:(1)工业工程定义、目标和功能和(2)工业工程的特点和意识(3)生产率测定,难点在于:工业工程的意识以及工业工程的应用、生产率测定;第二章方法研究和第三章作业测定,重点在于:(1)方法研究的定义、特点、内容(2)程序分析方法(3)操作分析(4)作业测定;(5)工作抽样(6)模特法等预定时间标准;难点在于:(1)方法研究的内容(2)工艺程序分析(3)动作分析(4)作业测定方法;(5)工时消耗分类第四章生产线平衡,重点和难点在于:(1)流水生产线的平衡方法;第五章和第六章重点在于(1)“5s”活动(2)定置管理(3)目视管理难点:(1)定置管理(2)目视管理四、主要教学方法因本课程学时的限制,课堂讲授重点和难点问题,其它内容以学生自学和教师辅导为主。引导学生注意各章节的联系、各知识点的关联性、概念与概念和方法与方法间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考试要求。明确要求知识点间的综合运用,注意区别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复习相关课程的内容。五、典型作业练习教材课后习题。六、课程考核方式考试70%+平时成绩30%110 课程编号:1102102工业工程专业外语SpecializedEnglish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7学期,3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工业工程本科相关课程:生产计划与控制、工效学、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教材:《工业工程专业外语》,王爱虎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推荐参考书:《IntroductiontoIndustrialandSystemEngineering》,WayneC.Turner,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对本课程的讲解,采用互动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科技知识,增加专业词汇量,提高对本专业外文资料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学生能够进行专业英语的口头和书面的英汉互译,且意思贴切、表述清楚。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篇对工业工程的认识6课时第一节21世纪的工业工程教育第二节工业工程的真正价值第二篇基础工业工程15课时运筹学基于作业测量的劳动标准21世纪的工厂布局运作管理系统工程和工程管理第三篇现代工业工程第一节并行工程15课时第二节新产品开发第三节计算机集成制造第四节仿真建模与分析第五节准时化技术的分类第四篇工业工程前沿6课时第一节全面质量管理第二节敏捷制造第三节约束理论111 第五篇工业工程展望6课时第一节信息系统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衍变第二节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再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篇对工业工程的认识第一节21世纪的工业工程教育第二节工业工程的真正价值学习要求:通过这一篇的两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国工业工程专业的教育以及工业工程专业本身定义的内涵外延,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工业工程专业的一些专业词汇和典型的英语表达方法。第二篇基础工业工程运筹学基于作业测量的劳动标准21世纪的工厂布局运作管理系统工程和工程管理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工业工程的相关内容和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相关英语表达比较熟悉。第三篇现代工业工程第一节并行工程第二节新产品开发第三节计算机集成制造第四节仿真建模与分析第五节准时化技术的分类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得学生了解工业工程的现代的较为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其中应重点掌握并行工程的技术理念、新产品开发的相关流程以及仿真建模技术的概述性知识。同时掌握这些技术和方法的相关英文表达。第四篇工业工程前沿第一节全面质量管理第二节敏捷制造第三节约束理论学习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了工业工程专业现今非常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理念。重点掌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特点、主要内容以及其中的不足。掌握相关的英文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词汇。第五篇工业工程展望第一节信息系统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衍变第二节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再造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得学生了解信息系统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化过程,了解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果间的互动关系,并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将来发展予以展望。同时掌握相关112 的英文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词汇。四、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时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并组织好讲授、课后预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其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使他们增加专业词汇量,提高对本专业外文资料的阅读能力,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外语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提高学生了解科技前沿的能力,为今后论文查新及毕业后参加工作和继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五、典型作业练习请就课本相关专题课下查找相关的英文资料并翻译。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考试70%113 课程编号:1105104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总学时:54总学分:2.5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3学时/周(共18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工业工程、物流管理等本科相关课程:数据库管理系统教材:《管理信息系统》,徐敏奎、邱立新编著,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年推荐参考书:1.《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薛华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2.《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黄梯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管理信息系统》,甘仞初,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4.《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赵乃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斯蒂芬.哈格,机械工业出版,2004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它是在学习管理工程、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开发方法、步骤与工具,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开发、维护MIS的基本技能,训练其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不含数据库技术内容)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论(3学时)第一节信息与数据第二节管理信息第三节管理信息系统第四节管理信息系统实例MRPII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6学时)第一节计算机系统概述第二节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第三节数据通信系统概述第四节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第五节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第六节计算机网络安全第三章数据组织(6学时)第一节数据组织的层次114 第二节数据管理第三节数据结构第四节文件组织第七章MIS开发概论(4学时)第一节系统开发的概念及应遵循的原则第二节系统开发的方法第三节系统开发的组织与分工第四节MIS的开发策略第五节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第八章系统分析(6学时)第一节系统分析的目标与主要活动第二节整体规划和可行性分析第三节结构化系统分析第四节系统分析报告第九章系统设计(8学时)第一节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第二节子系统的划分第三节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第四节数据库的设计第五节代码设计第六节用户界面设计第七节系统配置原则与网络设计第八节系统设计说明书第十章系统实施、维护与评价(21学时)第一节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第二节程序设计第三节系统测试第四节系统转换第五节系统维护与评价第六节系统开发综合举例、练习(上机实验18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理解信息、数据的概念及其区别联系,掌握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各种结构,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掌握计算机的软硬件的基础知识,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功能;了解数据通信系统的构成、通信方式等基本知识;理解7层网络体系结构;理解网络实用技术及网络安全的概念,了解保证网络安全的措施。第三章数据组织115 掌握数据组织的四个层次及其关系,了解数据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了解数据结构和文件组织的常用类型。第四章MIS开发概论理解系统开发的概念及开发原则;掌握常用的系统开发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掌握两种常用的系统开发策略,了解网络规划技术的作用和使用步骤。第五章系统分析掌握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理解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内容和含义,掌握结构化系统分析的方法,掌握数据流程图的绘制方法,会编写简单的数据字典。第六章系统设计掌握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掌握U/C矩阵划分子系统的方法,掌握结构化模块设计的方法;理解函数依赖的含义,掌握E-R图的绘制方法;理解代码设计的方法和原则,了解用户界面设计、系统设计说明书的内容。第七章系统实施、维护与评价掌握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掌握系统测试的目的和方法,了解系统装换的方法和系统评价的含义。四、主要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上机实验相结合五、典型作业练习课后练习题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日成绩30%+考试70%116 课程编号:1106101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六学期,3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物流管理本科相关课程:西方经济学、数理统计教材:《计量经济学》,李子奈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推荐参考书:《计量经济学》,古扎拉蒂编著,林少宫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教学《计量经济学》,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建立和应用实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应用模型为一体;以经典内容为主,适当引入最新的模型方法;对于理论方法,强调的是思路而不是数学过程;对于应用模型,重点讲授它们产生与发展的方法论。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7学时第一节计量经济学2学时第二节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和要点4学时第三节计量经济学的应用1学时第二章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与方法21学时第一节线性回归模型概述1学时第二节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4学时第三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3学时第四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统计检验3学时第五节多元线性回归的置信区间1学时第六节异方差性2学时第七节序列相关性2学时第八节多重共线性2学时第十节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综合练习3学时第四章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与方法8学时第一节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提出1学时第二节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若干基本概念3学时第三节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识别4学时第五章单方程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12学时117 第一节生产函数模型6学时第二节需求函数模型3学时第三节消费函数模型3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绪论本章是本课程的纲,主要对计量经济学进行总体上的介绍,并对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和要点进行了简要的说明。本章的重点是第二节,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和要点。第二章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与方法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以单一现象为研究对象,模型中只包括一个方程,是应用最为普遍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本章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是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有两节,分别是第二节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和第四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统计检验。第三章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与方法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是相对于单一方程模型提出来的,旨在在讨论多个经济变量相互影响的错综复杂的运行规律,或者说讨论多个内生变量被联立决定的问题。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第四节联立模型的识别问题。需掌握模型识别的基本概念、模型识别的类型、模型的结构式识别条件、模型的简化式识别条件以及实际应用中的经验识别方法。第四章单方程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本章主要介绍了若干种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模型。包括生产函数模型、需求函数模型、消费函数模型以及投资函数模型、货币需求函数模型等经济学领域常见的函数模型。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生产函数模型、需求函数模型。四、主要教学方法理论与应用并重,既要重视理论方法,也要重视应用模型和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课堂讲授与讨论、综合练习相结合,必须十分重视综合练习。五、典型作业练习1-1计量经济学方法与一般经济数学方法有什么区别?1-2为什么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经济统计学的结合?试述三者之关系。1-3为什么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它在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1-4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的经济关系有哪两个基本特征?1-5试结合一个具体经济问题说明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主要步骤。1-6计量经济模型中为何要包括随机误差项?简述随机误差项形成的原因。1-7估计量和估计值有何区别?哪些类型的关系式不存在估计问题?1-8经济数据在计量经济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2-1线性回归模型有哪些基本假设?违背基本假设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是否就不可估计?118 2-2总体方差与参数估计误差的区别与联系。2-3根据最小二乘原理,所估计的模型已经使得拟合误差达到最小,为什么还要讨论模型的拟合优度问题?22-4为什么用决定系数R评价拟合优度,而不用残差平方和作为评价标准?22-5R检验与F检验的区别与联系。2-6最小二乘法和最大似然法的基本原理各是什么?说明它们有何区别?2-7为什么要进行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检验?2-8是否任何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两变量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4-1为什么要建立联立方程模型,联立方程模型适用于什么样的经济现象?4-2联立方程模型中的变量可以分为几类?其含义各是什么?4-3联立方程模型中的方程可以分为几类?其含义各是什么?4-4联立方程模型的识别状况可以分为几类?其含义各是什么?4-5简述结构方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的步骤。4-6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有哪些方法?其适用条件、统计性质各是什么?4-7如何对不可识别的方程进行简单的修改使之可以识别?5-1为什么要讨论计量经济分析的应用?体会经济理论与实际建模之间的关系。5-2试写出需求函数的常见形式,并对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5-3以投入要素之间替代性质的描述和对技术要素的描述为线索对已有的生产函数模型进行综述,并从中体会经济研究的方法论。5-4在选择模型类型、变量和函数形式时,各应考虑哪些因素?5-5技术进步有哪些类型?如何利用生产函数进行纵向技术进步分析和横向技术进步比较研究?5-6消费函数与需求函数的研究内容有何不同?熟悉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几种基本假说及由其导出的消费函数模型,能够解释各种消费函数的理论模型并推导出模型的一般形式。5-7弹性分析的意义和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5-8在估计生产函数模型时,为什么样本数据的可比性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5-9理解需求弹性和需求函数的齐次性条件;如何应用它们检验需求函数模型参数估计量?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日成绩30%+考试70%119 课程编号:1102110技术经济学TechnicalEconomics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3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工商管理、工业工程、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本科相关课程:概率与数理统计、统计学、会计学基础教材:《技术经济分析评价》,雷仲敏编著,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年推荐参考书:《工业技术经济学》,傅家骥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其在项目前期决策中的应用,对项目资金筹措、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风险分析与评价、技术创新分析与评价、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影响分析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投资环境分析与评价、价值工程、可持续发展分析与评价等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以达到能对项目进行公正、客观、合理评价的目的。(说明课程目的及教学基本要求,宋体五号)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学时分配内容合计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其他1绪论222经济学基础663科学技术学基础224管理学基础445财务分析与评价666国民经济分析与公共投资评价337风险分析与评价558价值分析与评价449技术创新分析与评价3310社会影响分析与评价331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3312投资环境分析与评价3313可持续发展分析与评价33★课程总结11●课程设计合计4848120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绪论重点:(1)经济效果的含义(2)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难点: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第二章经济学基础重点:(1)市场供需(2)资金等值计算难点:资金等值计算第三章科学技术学基础重点:(1)技术及其系统特征(2)技术进步的内容难点:技术进步的内容第四章管理学基础重点:(1)管理组织的类型(2)管理决策方法(3)企业经营管理要素难点:(1)决策分类与方法(2)企业经营管理要素第五章财务分析与评价重点:(1)技术经济财务分析报表(2)经济效果评价指标难点:(1)经济效果评价指标(2)多方案比选方法第六章国民经济分析与公共投资评价重点:(1)国民经济分析(2)公共投资项目评价难点:(1)国民经济分析评价指标(2)公共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第七章风险分析与评价重点:(1)盈亏平衡分析(2)敏感性分析(3)概率分析难点:(1)互斥方案的盈亏平衡分析(2)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3)风险估计方法第八章价值分析与评价重点:(1)价值工程(2)价值管理121 难点:功能分析第九章技术创新分析与评价重点:(1)技术创新过程(2)技术创新的战略模式难点:技术创新的战略模式第十章社会影响分析与评价重点:社会分析的基本方法难点:社会分析的基本方法第十一章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重点:(1)环境影响分析(2)生态影响分析(3)经济损益分析法难点:经济损益分析法第十二章投资环境分析与评价重点:(1)投资环境评价方法(2)投资环境评价指标难点: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第十三章可持续发展分析与评价重点:(1)可持续发展分析(2)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难点:可持续发展分析评价方法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述五、典型作业练习计算分析题六、课程考核方式考试70%+平时成绩30%122 课程编号:1106205配送与配送中心PDandPDCenter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四学期,2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物流管理本科相关课程:采购学、物流标准化、物流工程教材:《物流配送管理》,陈修齐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推荐参考书:1.《物流与配送》陈志群、王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物流配送》,丁立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配送与配送中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掌握物流配送以及配送中心的基本理论,对物流配送的要素及作业流程,配送中心的设立、作业管理、信息管理以及成本管理有一个系统地把握,并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掌握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配送中心的配送流程及其解决方法。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学时分配内容合计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其他1物流配送的概述222物流配送的要素及作业流程443配送中心概述444配送中心的作业管理775配送中心的信息管理446配送成本管理447电子商务配送448物流配送的新趋势22★课程总结11●课程设计合计3232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物流配送的概述重点:(1)陪送的含义和特点123 (2)配送合理化(3)配送的类型(4)配送的形成与发展及在我国的现状难点:(1)配送合理化的判断标志(2)配送合理化可采取的做法(3)现阶段我国物流配送发展的主要问题物流配送的要素及作业流程重点:(1)物流配送的业务流程(2)配送的业务模式(3)配送的组织(4)配送中心的一般作业流程(5)配送中心的特殊作业流程难点:(1)配送的一般流程及功能要素(2)共同配送模式(3)配送方法的确定(4)配送中心的一般作业流程(5)配送中心的特殊作业流程配送中心概述重点:(1)配送中心的概念及类型(2)我国商业物流配送中心的问题及对策(3)配送中心的地位和功能(4)配送中心设立的准备(5)配送中心设立的内容难点:(1)配送中心的定位(2)现阶段我国商业配送中心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基本对策(3)物流需求分析(4)配送中心设立的决策准备(5)配送中心类型选择(6)配送中心规模和数量的确定配送中心的作业管理重点:(1)进货作业管理(2)搬运作业管理(3)储存作业管理(4)盘点作业管理(5)订单作业处理(6)拣货作业(7)补货与出货作业管理(8)输配送作业管理(9)退调作业管理124 (10)配送中心的信息处理难点:(1)商品堆垛的要求(2)盘点结果的评估检讨(3)拣货作业(4)车辆输配送服务要点(5)输配送运行效率(6)物流信息的动态管理配送中心的信息管理重点:(1)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的结构(2)销售出库管理系统(3)采购入库管理系统(4)财务会计管理系统(5)经营绩效管理系统难点:(1)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的结构(2)销售出库信息系统的结构(3)采购入库信息系统的结构配送成本管理重点:(1)影响物流成本的因素(2)物流成本的核算(3)配送成本(4)配送服务与配送成本难点:(1)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2)物流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3)物流成本核算存在的难点问题(4)配送成本计算步骤(5)配送成本的控制电子商务配送重点:(1)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问题(2)物流对电子商务的作用(3)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4)电子商务条件下配送中心的条件(5)配送中心物理管理系统(6)配送流程(7)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的解决办法难点:(1)配送中心管理系统(2)配送流程(3)电子商务物流作业流(4)自建配送网络物流配送的新趋势125 重点:(1)家居配送(2)分拨配送(3)邮政物流难点:(1)家居配送的方案(2)家居配送面临的主要问题(3)分拨配送中心(4)发展邮政物流配送的策略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述五、典型作业练习分析题六、课程考核方式考试70%+平时成绩30%126 课程编号:1106209商品检测CommodityMeasurement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七学期,2课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物流管理本科相关课程:物流学导论、物流系统工程、运筹学教材:《商品检验概论》,李岩、夏玉宇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推荐参考书:《物流商品检验与养护》,王力平编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是无流管理本课的专业选修课。随着商品交换的增加,商品检验已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国家监督宏观质量的有效工具,又是保障消费者利益的根本方法;特别在物流流通渠道中,商品检测检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学习本课程,将使学生掌握商品检验的有关法规和国际惯例以及商品检验的具体方法和标准,从而能够将商品检验知识有机的融合到物流体系的整体规划设计中,形成更完善的物流思维体系。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商品检验概述4学时第一节商品检验的发展概况与作用1第二节商品检验机构的设置3第二章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6学时第一节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的依据9第二节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的分类及基本内容12第三节商品检验实验室的认可认证制度16第四节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的基本程序19第三章内贸商品检验依据、方式与基本程序6学时第一节内贸商品检验依据和方式24第二节内贸商品检验的基本程序25第三节商品质量管理27第四节商品质量监督46第四章商品检验方法4学时第一节检验方法的分类71第二节检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77第五章商品检验的抽样方法6学时第一节产品质量概念91第二节抽样检验方案92127 第三节抽样检验国家标准93第四节抽样检验的实施要点95第六章标准与标准化4学时第一节标准化102第二节标准及其级别103第三节标准分类107第四节产品质量分级108第五节标准方法108第六节标准物质129第七节检验中常用的标准溶液及其配制146第八节中国法定计量单位179附录我国商品检验检测相关法律2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商品检验的产生和发展、商品检验机构。第二章:进出口商品检验的内容、分类和认证程序。第三章:内贸商品检验的基本程序、国家统一检验制度。第四章:检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第五章:抽样检验方案的分类、抽样检验的实施要点。第六章:标准化的概念和意义、标准方法、标准物质。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四、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课堂教学五、典型作业练习中美商品检验机构的比较、进出口商品检验的认证程序、检验数据的分析方法和处理方法等。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日成绩30%,考试70%128 课程编号:1151050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FacilityLayoutandLogistics总学时:48总学分:2.5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六学期,3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工业工程本科相关课程:《运筹学》、《工业工程概论》、《工效学》教材:《设施规划与物流》,朱耀祥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推荐参考书:1.《现代物流设施与规划》,方庆官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2.《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董海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为培养工业工程人才适应各类工业设施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和改善的需要而设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物流在工业企业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人、机、物等基本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掌握工厂设计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以系统物流分析和系统布置设计为核心的规划与设计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导论(4学时)第一节设施规划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设施规划的原始信息和数据准备第三节设施布置类型和工业设施布置的传统方法第四节“设施规划与物流”课程的发展过程第二章物流、供应链基础(4学时)第一节物流和物流系统基础第二节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第三节物流分析的基本方法第四节企业的物流规划和建设第三章系统化设施布置规划方法(6学时)第一节决定设施布置需要的详细数据第二节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第三节系统化设施布置方法第四节Muther系统化设施布置规划第五节QuartermanLee对Muther的SLP的改进——FacPlan第四章设施选址及其评价(6学时)129 第一节设施选址的意义及其一般程序第二节影响场址选择的主要因素第三节场址选择案例第四节选址的评价方法第五章物料搬运和仓储设备(4学时)第一节引言第二节传送带和输送机械第三节超重机械第四节储存和拣货设备第五节工业用车辆第六节自动导引车第七节组成单元载荷的设备和容器第八节自动辨认与识别设备第六章物料搬运的原则与系统(6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物料搬运第三节在现代设施中以物流观点来看待物料搬运第四节基于需求的生产中有关MH的案例第五节MH的原则第六节单元载荷原则第七节物料搬运程式第八节MH系统设计的若干问题第七章仓储、库存及其系统(6学时)第一节引言第二节现代仓库的任务第三节仓储的功能和目标第四节进货与出货第五节仓库的规划第六节订单拣货作业第七节仓库的布置与管理第八章设施布置问题的模型、算法与量化技术(4学时)第一节设施布置问题模型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用于计算机辅助布置设计中的算法和量化技术第三节二次分配问题的模型与算法第四节模拟退火算法在设施布置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重点掌握设施规划的工作范围和设施布置的类型和设施布置的传统方法;第二章重点掌握物流及供应链概念以及各自的特点和分类;重点掌握物流分析的基本方法;130 第三章重点掌握系统化布置的几种方法和P、Q、R、S、T之间的关系分析;第四章重点掌握选址的几种评价方法;第五章重点了解各搬运设备;第六章重点介绍物料搬运的原则与系统,其中掌握MH的原则和单元载荷原则两个原则;第七章重点了解仓储的功能和目标以及仓库的规划;第八章重点掌握目前有几种设施规划布置的模型及算法。四、主要教学方法讲授五、典型作业练习书后练习题六、课程考核方式考试70%+平时表现30%131 课程编号:1105117生产计划与控制ProductionPlanningandControl总学时:48总学分:2.5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3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工业工程本科相关课程:现代制造系统、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教材:《生产计划与控制》李怀祖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推荐参考书:1.《生产计划与控制》叶春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生产计划与控制》潘尔顺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3.《生产与运作管理》刘丽文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一、课程目的及要求生产计划与控制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运行原理和对生产过程管理的基本要求,掌握企业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计划工作的原理与方法,学会运用分析方法研究企业的生产问题,做好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决策工作,从而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管理工作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本课程以理论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基础,工艺实习和生产实习为认识环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系统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锻炼环节,分工传授合理管理生产过程的专业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并对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内容有较系统的理解。具体包括:1.理解生产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产品生产过程分析与生产系统管理的概念,深刻理解不同生产类型的特征及其对生产管理的要求。2.深刻理解企业生产计划体系的分层构成及各层计划的任务,掌握年度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原理和方法。3.深刻理解生产控制的内容,掌握其他专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与生产管理的关系。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生产和生产系统第二节生产管理及其发展历程第三节工业企业生产系统的构成第二章企业制造战略2学时第一节制造战略的作用与制订方法132 第二节产品赢取订单要素的确定第三节制造过程选择第四节匹配分析第三章产品开发与设计4学时第一节产品开发的决策第二节产品设计第三节工艺设计第四节新产品的试制和鉴定第五节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第六节战略联盟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第四章生产过程的规划与设计4学时第一节生产过程的类型第二节产品设计和生产类型的关系第三节生产系统定位第四节生产技术选择第五节装配流程图第六节自制或外购决策第七节生产过程流程图第五章需求预测与生产计划6学时第一节需求预测第二节生产能力的测定第三节综合生产计划的编制第四节主生产计划的制定第五节物料需求计划(MRP)与制造资源计划(MRPII)第六章制造资源计划与企业资源规划2学时第一节物料需求计划第二节制造资源计划第三节企业资源计划第七章生产作业计划8学时第一节大量流水生产的生产作业计划第二节成批生产的生产作业计划第三节单件小批生产的生产作业计划第四节作业排序第五节项目型生产作业计划第八章生产过程控制6学时第一节生产过程控制概述第二节生产调度第三节生产进度控制第四节在制品控制133 第五节生产作业核算第九章生产绩效控制2学时第一节生产成本控制第二节生产率控制第十章设备管理4学时第一节设备故障与可靠性第二节设备维护与修理第三节设备的更新与改造第四节维修备件管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绪论:综述生产管理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理解生产系统的定义和内涵。了解生产与生产系统、生产流程与生产方式、生产管理的研究内容及与生产管理的关系、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二章企业制造战略:了解制造战略的基本概念、产品战略决策、竞争战略以及生产组织方式决策和制造战略的确定,以及产品赢取订单要素以及制造过程选择的概念,掌握用来分析制造过程选择与营销战略的协调性、评价此过程选择对赢单要素及企业竞争力的支持程度的匹配分析方法。第三章产品开发与设计:了解产品开发决策、产品设计、产品工艺设计、产品试制与鉴定的概念与内容,以及战略联盟的类型和构建。了解在生产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价值工程、并行工程、成组技术等先进产品设计技术。第四章生产过程的规划与设计:了解生产过程类型、产品设计与生产类型的关系、生产系统的定位、生产技术的选择、以及装配流程图与生产过程流程图。第五章需求预测与生产计划:了解预测基本概念。掌握预测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主要的定性分析方法有:一般预测方法、市场调研、小组共识、历史类比和德尔菲法。重点掌握定量预测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和因果预测,时间序列分析有简单移动平均法、加权移动平均法、时间序列分解和指数平滑法,掌握可用于时间序列分析和因果预测的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了解综合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计划的基本概念。掌握综合生产计划的直观试算方法、运输方法(图解法);掌握主生产计划的编制,熟悉主生产计划的评价和维护;掌握开环物料需求计划、闭环物料需求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MRPII)的体系图,掌握物料需求计划的数据处理和计算处理逻辑;掌握粗能力计划(RCCP)和细能力计划(CRP)的区别及编制技术。第六章制造资源计划与企业资源规划:了解生产计划领域最新的发展技术,MRPII和ERP,以及TOC、LP、MC等。第七章生产作业计划:了解车间作业计划的基本概念。掌握车间作业的排序问题、作业调度的方法和车间作业控制基本技术。了解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项目计划的Gantt图方法、关键路线方法(CPM)和项目计划和评审技术(PERT)。熟悉和掌握项目计划的两类优化问题:时间—成本优化和时间—资源的优化。第八章生产过程控制:了解生产过程控制的任务和业务实施程序,了解生产调度工作134 的概念和工作方法,掌握一些生产调度控制的常用工具,了解在制品的控制与日常管理,掌握生产作业核算的方法。第九章生产绩效控制:了解生产成本控制和生产率控制的概念和计算、分析方法,掌握基于作业的成本控制、生产率的测定与评价方法。第十章设备管理:了解设备故障理论及可靠性理论的应用,了解设备维护与修理过程中设备修理方式、计划预修和全面生产维修,了解设备更新和改造过程,了解维修备件管理的概念和内容。四、主要教学方法因本课程学时的限制,课堂讲授重点和难点问题,其它内容以学生自学和教师辅导为主。引导学生注意各章节的联系、各知识点的关联性、概念与概念和方法与方法间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考试要求。明确要求知识点间的综合运用,注意区别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复习相关课程的相关内容。本课程运用了大量工业工程专业先修课程的有关知识和方法。五、典型作业练习教材课后习题。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考试70%135 课程编号:1105107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ManagementSystem总学时:54总学分:2.5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四学期,3学时/周(共18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工业工程、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本科相关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教材:《VisualFoxPro9.0基础教程》,高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推荐参考书:1.《数据库系统概论》,萨师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新编VisualFoxPro程序设计教程》,高怡新、谷秀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VisualFoxPro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邵洋,人民邮电出版社4.《SQLSERVER2005基础教程与上机指导》,付玉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SQLSERVER2005中文版经典案例设计与实现》,周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开发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使学生了解系统安装、特点、技术指标;能设计数据库、对记录进行编辑、查询;能进行数据统计和报表制作,能熟练掌握程序设计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熟练掌握SQL语言,并能使用SQL语言对数据进行各种操作;能熟练使用表单设计器设计表单、使用菜单设计器设计菜单。最终学生应能利用本课所学知识设计一些实际的管理程序。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数据库系统及VisualFoxPro概述(2学时)VFP语言基础(12学时)表的创建和使用(6学时)数据库的创建和使用(6学时)查询和视图(8学时)对象模型和事件模型(4学时)表单(7学时)控件(5学时)报表和标签(4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数据库系统及VisualFoxPro概述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数据模型;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主流DBMS产品。熟悉VFP集成环境的使用,项目管理器的使用。第二章VFP语言基础136 掌握VF中各类型数据的表达方法,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掌握程序文件的创建、运行方法,熟练应用分支语句和循环语句,掌握过程和函数的定义及调用方法。第三章表的创建和使用掌握表的创建、维护和使用等基本操作;理解工作区的概念,掌握对自由表的排序和索引方法,掌握常用的统计命令。第四章数据库的创建和使用掌握数据库的创建方法和创建命令,掌握向数据库添加自由表的方法;理解参照完整性及VFP数据库的完整性概念。第五章查询和视图掌握用查询设计器创建查询的方法,创建或修改查询的命令,重点掌握SQL查询语句。了解视图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本地视图的创建、修改和删除方法。第六章对象模型和事件模型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编程思想,掌握有关对象、属性、事件的基本概念。第七章表单掌握如何使用表单向导和表单设计器设计表单,掌握管理表单的方法;了解如何向表单中添加控件,添加新属性和方法程序。第八章控件掌握常用控件的功能和用法,能熟练应用其构建用户图形界面,掌握这些控件的常用事件和相应的触发条件其常用的方法。第九章报表和标签掌握报表的类型,能创建、修改报表,掌握打印报表的方法及命令,了解标签的功能。四、主要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为主、上机辅导为辅,结合作业、测试、讨论、答疑等方式的教学方法。五、典型作业练习数据库相关概念、关系数据库的相关理论和概念、VFP9开发实践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日成绩30%+考试70%137 课程编号:1106104物流仓储与管理LogisticsStorageandManagement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七学期,3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物流管理本科相关课程:物流学导论、物流系统工程、运筹学教材:《仓储规划与技术》,张锋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推荐参考书:《仓储管理》,田源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物流仓储与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所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仓储管理的基本原理与主要内容,了解仓储管理在物流系统管理中的重要性,并且学会如何将仓储管理相关决策的制定放在整个物流体系中来考虑,形成从物流体系整体来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掌握仓储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如仓库运营、库场选址、库存控制模型等等,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实务性知识的重点讲解,从而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行业打好基础。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仓储4课时1.1仓储活动的产生与发展11.2仓储活动的意义和性质111.3仓储技术作业过程141.4仓储组织与管理161.5仓储协会24第2章仓库4课时2.1仓库及其分类262.2自动化立体仓库292.3保税仓库342.4仓库建设与发展36第3章仓储机械设施4课时3.1叉车383.2托盘413.3通用平托盘443.4货架493.5起重机543.6其他机械设备55138 第4章堆场2课时4.1集装箱堆场584.2散货堆场614.3带包装物品堆场64第5章商品验收入库4课时5.1商品接运655.2商品检验与验收675.3进口商品的检验73第6章商品保管概述4课时6.1商品保管的意义、任务与原则806.2库存商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846.3库存商品的损耗89第7章商品储存规划4课时7.1商品保管场所的选址937.2商品保管场所的布置957.3商品堆垛设计1017.4商品保管秩序的建立104第8章商品养护4课时8.1商品养护概述1068.2温湿度控制1088.3金属的锈蚀和防护1118.4仓库虫害与霉变的防治117第9章特种物资的保管2课时9.1水泥的保管1249.2易燃液体的保管1279.3火(军)工品的保管1289.4其他危险品的保管130第10章商品出库与发运4课时10.1商品出库14010.2货物托运14810.3商品配送153第11章仓储安全4课时11.1仓库的灭火与防火15911.2仓库排水防洪16611.3防盗和安全保卫171第12章仓储管理考核体系4课时12.1仓储管理指标概述17412.2仓储管理指标体系17612.3仓储管理指标分析182139 第13章迈向现代物流的仓储业4课时13.1仓储与现代物流18613.2仓储管理现代化18813.3仓储增值服务20213.4流通加工20613.5配送213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第1章:仓储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仓储技术作业过程概述。第2章:仓库分类、自动化仓库、保税仓库。第3章:托盘、货架。第4章:集装箱堆场、散货堆场。第5章:商品接运、商品检验与验收。第6章:库存商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第7章:商品保管场所的选址和布置。第8章:商品养护的措施、温度控制、虫害和霉变防止。第9章:金属、水泥、气体、液体和危险品的仓储。第10章:出库手续、托运的具体形式。第11章:仓储防水、防火、防盗和信息安全管理。第12章:仓储管理指标体系的设定依据和实施。第13章:先进仓储管理方法。四、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课堂教学五、典型作业练习说明针对不同商品的仓储措施、不同种类仓储的成本收益分析、介绍自动化仓库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日成绩30%+考试70%140 课程编号:1106103物流成本管理LogisticsCostManagement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六学期,3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物流管理本科相关课程:运筹学、物流管理学教材:《物流成本管理》,李伊松,易华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推荐参考书:《现代物流成本管理》,邓凤祥编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围绕物流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重点讲述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客户服务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库持有成本与其他物流成长,物流成本的控制,物流成本的预测与分析,物流作业成本管理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物流与物流成本的关系,物流成本的概念与主要管理理论学说,物流系统分析与目标规划,物流成本的构成、分类与计算,物流成本的系统化管理——包括采购成本管理、库存成本管理、包装成本管理、运输成本管理、仓储与物料搬运成本管理、仓库选址成本分析与决策、配送成本管理等知识。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物流成本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与作用第三节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四节相关的物流理论第二章物流成本管理概述4学时第一节物流成本的概念、构成与分类第二节物流成本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第三节物流成本管理的目的及方法第三章客户服务成本4学时第一节客户服务成本概述第二节客户服务第三节物流客户水平的衡量第四节物流客户服务水平的制定第四章物流成本的计算6学时第一节物流成本计算的特点和原则第二节物流成本计算程序141 第三节成本核算制度与会计科目第四节物流成本计算方法第五章运输成本4学时第一节运输与物流第二节运输成本的概念、构成及影响因素第三节降低运输成本的方法及措施第四节运输定价第六章仓储成本4学时第一节仓储活动概述第二节仓储成本的构成与计算第三节降低仓储成本的方法与手段第七章库存特有成本与其他物流成本4学时第一节库存特有成本第二节其他物流成本第八章物流成本的分析、预测与决策4学时第一节物流成本的分析第二节物流成本的预测第三节物流成本的决策第九章物流成本的控制4学时第一节加强运输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第二节严格控制成本开支范围第三节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制第十章物流作业成本管理4学时第一节物流作业成本第二节物流作业成本管理第十一章案例及分析6学时复习、机动2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绪论重点:物流成本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难点:相关的物流理论第二章物流成本管理概述重点:物流成本的概念、构成与分类难点:物流成本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第三章客户服务成本重点:物流客户水平的衡量难点:物流客户服务水平的制定第四章物流成本的计算重点:物流成本计算方法142 难点:物流成本计算程序、成本核算制度与会计科目第五章运输成本重点:运输成本的概念、构成及影响因素、降低运输成本的方法及措施难点:运输定价第六章仓储成本重点:仓储成本的构成与计算难点:降低仓储成本的方法与手段第七章库存特有成本与其他物流成本重点:库存特有成本难点:库存特有成本的计算第八章物流成本的分析、预测与决策重点:物流成本的预测、物流成本的决策难点:物流成本的分析第九章物流成本的控制重点: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制难点:严格控制成本开支范围第十章物流作业成本管理重点:物流作业成本难点:物流作业成本管理四、主要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讲练结合五、典型作业练习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物流成本的分类方法、库存成本的组成和计算、运输成本的构成和计算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日成绩30%+考试70%143 课程编号:1106106物流工程LogisticsEngineering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3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物流管理本科相关课程:《物流学导论》《物流系统工程》教材:《物流工程》,齐二石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推荐参考书:1.《物流工程及其应用》,宋伟刚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2.《物流工程》,邓爱民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物流工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为培养物流管理人才适应各类工业设施和服务设施的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而设置的。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物流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及发展状况,使学生掌握对各类设施、人员及物料进行系统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物流工程概述(3学时)第一节物流工程的发展概况第二节物流工程的内容及特点第三节物流工程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第四节物流工程研究的意义第二章设施规划与设计(6学时)第一节设施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概述第二节设施选址(厂/场址选择)第三节设施选址的评价方法第四节设施布置设计第五节系统化布置设计(SLP)第三章物流分析与物料搬运系统设计(6学时)第一节物料搬运系统设计概述第二节SHA的物流分析第三节SHA的物流搬运系统设计第四节物料搬运系统设计案例第四章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5学时)第一节仓储管理144 第二节库存控制第三节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策略第四节自动化仓储系统第五章运输管理(5学时)第一节运输管理概述第二节运输规划第三节运输成本与定价第六章物流管理与控制(7学时)第一节物流管理概述第二节物流质量管理第三节物流系统的成本分析第四节生产物流的计划与控制第七章现代物流工程与物流管理(6学时)第一节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第二节准时生产制物流系统模式第三节第三方物流第四节绿色物流第八章物流中心设计(4学时)第一节物流中心概述第二节物流中心系统化规划第三节物流中心模块化作业系统第四节典型信息模块介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重点了解物流工程的内容及特点和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第二章重点掌握设施选址的评价方法和系统化布置;第三章重点掌握SHA的物流分析方法和物流搬运系统的设计;第四章重点掌握在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策略;第五章重点掌握运输管理中的成本与定价技术;第六章重点掌握物流中的质量管理和成本分析方法;第七章重点掌握第三方物流和绿色物流及发展趋势;第八章重点掌握物流中心的系统化规划。四、主要教学方法讲授五、典型作业练习书后思考题六、课程考核方式考试70%+平时成绩30%145 课程编号:1103104物流管理LogisticsManagement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七学期,2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工业工程本科相关课程:运筹学、管理学、生产运营管理教材:《物流管理》,毛禹忠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推荐参考书:1.《物流管理学(第二版)》,王槐林、刘明菲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2.《物流学概论》,周启蕾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是一门以管理学、生产运营管理为理论基础,以数理统计学方法、运筹学方法、计算机信息处理等为手段的课程。它以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按质、量、时间要求提供所需产品或劳务为目的,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计划、组织和控制。本课程深入系统讲授物流管理理论与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的实践技能,并详尽分析在物流管理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案例企业的先进模式。通过学习本课程,将达到以下目的:了解物流管理学的概貌、发展历程;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分销物流学和以后的现代物流学的理论框架形成完整的认识;并掌握物流相关模型的分析和构建技术。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述2第一节物流基础知识第二节物流管理第三节现代物流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第四节我国物流发展前景案例现代物流——美国布里恩花卉物流系统复习思考题第二章物流战略2第一节物流战略的概念及内容第二节物流环境战略分析第三节物流战略设计第四节物流战略实施与控制案例一市两场、比翼双飞——上海浦东虹桥机场物流发展的战略选择第三章物流成本及物流成本管理4第一节概述146 第二节物流标准化技术第三节国际物流标准第四节条码、EDI与集装箱技术案例物流标准化——新杰货运服务有限公司的条码管理第四章物流标准化2第一节物流活动的组织第二节组织机构的选择第三节组织结构取向第四节组织机构的定位第五节跨职能管理第六节跨组织管理第七节战略联盟与物流外包第八节我国物流外包存在的问题案例物流组织重组-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伊藤忠合作第五章物流管理组织机构2第六章仓库管理4第七章物流运输与搬运管理2第八章物流配送、包装与流通加工管理2第九章物流市场竞争和营销管理2第十章物流管理信息系统4第十一章国际物流管理2第十二章物流与供应链管理2第十三章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管理方法2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第1章:物流的发展史。第2章:物流战略设计。第3章:物流成本构成和控制技术。第4章:物流标准化技术。第5章:战略联盟与物流外包。第6章:VMI的思想与运作、仓库布局、自动化仓库。第7章:运输决策。第8章:配送中心管理。第9章:物流市场营销管理。第10章:物流信息系统的结构、针对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第11章: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物流案例分析。第12章:物流与供应链的关系研究。第13章:电子订货快速反应系统的原理、先进物流管理思想。四、主要教学方法147 多媒体课堂教学五、典型作业练习构建库存控制模型,构建物流配送模型,构建物流选址模型,制定库存战略六、课程考核方式考试70%+平日成绩30%148 课程编号:1106203物流管理案例CaseStudyofLogisticsManagement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七学期,3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物流管理本科相关课程:物流学导论、物流系统工程、物流工程教材:《物流管理案例与实训》,鲁晓春编著,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推荐参考书:1.《现代物流管理集》,蒋长兵编著,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2.《现代物流管理概论》,翟学智编著,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在产品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中,现代物流管理能够通过对物流活动的有效整合与控制,实现整个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及最终用户的价值最优化。因此,现代物流管理逐渐成为我国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所重视的课题,通过大量丰富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把书本上的物流学理论与物流实践结合起来,明了企业中如何处理物流的实际问题。主要内容包括采购、仓储、库存、搬运、配送、运输与包装、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分析、物流运作管理、废弃物流等方面的案例。要求学生通过案例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掌握案例分析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分析物流问题的基本思路。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导论(2学时)物流案例分析方法第2章采购管理案例(4学时)案例1IBM公司采购管理案例分析案例2本田公司采购管理案例分析第3章仓储管理案例(3学时)我国旧有仓储设施改造模式案例分析第4章库存管理案例(3学时)友信国际股份有限公司VMI库存管理案例分析第5章配送管理案例(8学时)案例1上海联华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物流案例分析案例2发展中国家的分销配送计划案例分析案例3ATU公司配送中心案例分析案例4医药公司配送中心规划案例分析第6章物流搬运案例(3学时)149 Jasper公司的布置和物料搬运改进案例分析第7章运输与包装案例(2学时)我国铁路发展集装箱运输对策研究案例分析第8章物流信息系统案例(3学时)汽车制造公司物流信息系统案例分析第9章供应链管理案例(4学时)宝洁公司和沃尔玛的产销联盟案例分析第10章物流系统分析案例(2学时)尤斯摩尔洗涤用品公司的分销网络案例分析第11章IT企业的物流运作管理案例(6学时)案例1联想物流运作管理案例分析———信息化带来高效率案例2戴尔(Dell)公司的物流运作管理案例3连邦软件的物流运作管理案例分析第12章物流发展战略案例(2学时)某煤炭集团公司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研究案例分析第13章物流标准化案例(2学时)中国出版物物流标准化案例分析第14章行业物流案例(2学时)中国农业物流现状调查案例分析第15章废弃物与回收物流案例(2学时)美国钢铁企业的废弃物与回收物流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熟练掌握采购、仓储、库存、搬运、配送、运输与包装、物流信息系统案例分析,理解掌握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分析、物流运作管理、废弃物流案例分析四、主要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讲授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同时结合案例分析。五、典型作业练习进行物流案例分析时,提出解决方案可以从哪几个层面来考虑?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日成绩30%+考试70%150 课程编号:1106102物流管理专业外语SpecializedEnglish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选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3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物流管理本科相关课程:物流仓储与管理、物流工程、物流学导论等等。教材:《现代物流英语》,乐美龙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推荐参考书:《物流英语》,白世贞编著,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对本课程的讲解,采用互动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科技知识,增加专业词汇量,提高对本专业外文资料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学生能够进行专业英语的口头和书面的英汉互译,且意思贴切、表述清楚。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Lesson1SupplyChainManagement3课时Lesson2LogisticsManagement3课时Lesson3OceanShipping3课时Lesson4AirTransport3课时Lesson5RailTransport3课时Lesson6RoadTransport3课时Lesson7Containerization3课时Lesson8WarehousingandStorage3课时Lesson9InventoryControl3课时Lesson10InternetandWebService3课时Lesson11EBandEC3课时Lesson12MIS3课时Lesson13AirWaybill3课时Lesson14LetterofCredit3课时Lesson15LetterofIndemnity3课时Lesson16LogisticsTelecommunication3课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Lesson1SupplyChainManagement学习要求: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及其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物流管理专业的一些专业词汇和典型的英语表达方法。151 Lesson2LogisticsManagement学习要求: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并了解物流管理的当前发展趋势,同时掌握相关的英文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词汇。Lesson3OceanShipping学习要求: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海洋运输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了解海洋运输的发展前景。同时掌握相关的英文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词汇。Lesson4AirTransport学习要求: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空运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了解空运在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同时掌握相关的英文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词汇。Lesson5RailTransport学习要求: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铁路运输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了解铁路运输在过去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同时掌握相关的英文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词汇。Lesson6RoadTransport学习要求: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公路运输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了解公路运输在过去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同时掌握相关的英文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词汇。Lesson7Containerization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集装箱运输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了解集装箱运输在过去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同时掌握相关的英文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词汇。Lesson8WarehousingandStorage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企业仓储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了解仓储业在过去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同时掌握相关的英文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词汇。Lesson9InventoryControl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库存控制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了解库存控制及库存分析在过去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同时掌握相关的英文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词汇。Lesson10InternetandWebService学习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互联网对于物流发展的影响,以及在未来的发展中互联网所能够起到的作用予以基本的了解,同时掌握相关的英文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词汇。Lesson11EBandEC学习要求:首先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EBandEC,了解EBandEC对于物流发展的影响,以及在未来的发展中EBandEC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同时掌握相关的英文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词汇。Lesson12MIS学习要求:首先要求学生了解MIS的定义,了解MIS对于物流发展的影响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以及在未来的发展中EBandEC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同时掌握相关的152 英文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词汇。Lesson13AirWaybill学习要求:首先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空中运货单,掌握其制定过程及注意事项,同时掌握相关的英文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词汇。Lesson14LetterofCredit学习要求:首先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物流过程中的信誉,了解信誉对于物流过程的作用以及相关企业的习惯性做法。同时掌握相关的英文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词汇。Lesson15LetterofIndemnity学习要求:首先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物流过程中的补偿金,了解补偿业务对于物流过程的作用以及相关企业的习惯性做法。同时掌握相关的英文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词汇。Lesson16LogisticsTelecommunication学习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电信业对于物流发展的作用,以及在未来的发展中电信业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同时掌握相关的英文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词汇。四、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时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并组织好讲授、课后预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其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使他们增加专业词汇量,提高对本专业外文资料的阅读能力,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外语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提高学生了解科技前沿的能力,为今后论文查新及毕业后参加工作和继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五、典型作业练习请就课本相关专题课下查找相关的英文资料并翻译。六、课程考核方式考试70%+平日成绩30%153 课程编号:1106207物流规划案例CaseStudyofLogisticsPlanning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七学期,2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物流管理本科相关课程:《物流工程》、《物流管理学》、《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教材:《现代物流规划理论与实践》,冯耕中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推荐参考书:《现代物流案例分析》,张理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一是从理论上提出物流系统规划的总体研究思路和相关的技术方法,用以指导实践,二是给出实践上的案例,以供同学学习实践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角物流规划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善于用系统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能够从理论上把握物流规划的总体研究思路和相关方法,用以指导以后的工作实践。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物流规划概论(7学时)第一节物流及物流规划的概念第二节物流规划的分类第三节物流规划的作用及意义第四节物流规划的任务和主要内容第五节物流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实施策略第六节我国物流规划所面临的基本问题第二章物流规划中的工程技术方法(9学时)第一节物流系统规划技术方法第二节预测技术第三节物流运输规划第四节配送网点选址决策第五节物流系统评价的常用技术第三章区域(省级)物流规划实例(4学时)第一节案例背景第二节省级物流规划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三节S省物流需求分析第四节S省物流发展战略研究第五节S省物流发展总体规划第六节S省物流发展实施策略和政策建议154 第七节S省物流规划评价及案例启示第四章Y市现代物流产业园区规划实例(4学时)第一节案例背景第二节物流园区规划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三节Y市物流园区环境分析与战略设计第四节Y市物流园区功能规划第五节Y市物流园区组织结构设置规划第六节Y市物流园区基础设施规划第七节Y市物流园区信息中心规划第八节Y市物流园区规划评价及案例启示第五章港口物流规划实例(4学时)第一节案例背景第二节港口物流规划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三节盐田港物流系统诊断与分析第四节盐田港物流系统战略设计与总体规划第五节港口物流规划的评价和总结第六章企业物流规划实例(4学时)第一节案例背景第二节企业物流规划的研究目标及思路第三节企业物流系统诊断分析及物流战略第四节企业物流发展的总体规划及设计第五节企业物流规划的评价及案例启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重点掌握物流规划的分类、任务和主要内容,以及物流规划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二章重点掌握配送网点选址决策和常用的物流系统评价的技术;第三章重点掌握S省的物流发展的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以及启示;第四章重点掌握Y市物流园区的功能规划和结构设置规划以及此案例的启示;第五章重点掌握港口物流系统规划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以及相应的启示;第六章重点掌握企业物流规划的特点及其总体规划与设计以及案例的启示。四、主要教学方法讲授五、典型作业练习书后练习题六、课程考核方式考试70%+平时成绩30%155 课程编号:1106204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AnalysisandDesignofLogisticsSystems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七学期,3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物流管理本科相关课程:运筹学,物流系统工程,物流学导论,管理信息系统教材:《物流与供应链系统规划与设计》,刁柏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推荐参考书:1.《设施规划与物流中心设计》,林立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2.《物流中心运作与管理》,李万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3.《物流系统规划及其分析设计》,刘联辉,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一、课程目的及要求《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从物流与供应链系统的需求方的角度,探讨了如何规划与选择物流与供应链系统。本课程是一门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主要培养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后继课程奠定较扎实的基础,便成为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和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并着重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专业创新思维,使学生基本具备以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处理有关物流与供应链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基本概念21.1物流与物流管理1.2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1.3物流与供应链的关系1.4供应链管理软件与相关系统的关系第2章系统结构与模型62.1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2.2技术支柱2.3供应链管理软件功能描述第3章物流软件选择标准43.1企业如何建立物流IT系统3.2不同行业的物流系统建设第4章不同物流系统的特点10156 4.1仓库管理系统4.2运输管理系统4.3配送管理系统4.4供应链管理系统参考书3第3章物流系统模式与组织系统设计4第一节物流系统模式及其设计第二节物流管理组织设计案例: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韩国)农产品物流系统模式第5章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85.1条码技术及应用5.2EDI技术及应用5.3射频技术及应用5.4GIS技术及应用5.5GPS技术及应用5.6自动仓储技术及应用5.7自动分拣技术及应用第6章国内外优秀方案介绍86.1国外优秀物流/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6.2国内优秀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参考书3第2章物流战略规划4第一节物流战略概述第二节物流战略环境分析第三节物流战略方案的设计第四节物流战略实施与控制案例:中远集团物流战略规划第7章总结篇27.1软件技术趋势7.2物流软件的发展趋势7.3应用建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1章:供应链和物流管理软件与相关系统的关系。第2章:供应链和物流运作参考模型、供应链和物流管理软件结构描述。第3章:不同行业的物流系统建设。第4章: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系统。第5章:学习一个具体的供应链管理系统(金蝶K3的供应链管理模块),并对它的功能架构作分析与评价。第6章:条码技术、GIS技术和自动仓储技术。157 第7章:从第一视角团队解决一个企业物流项目。第8章:案例教学。第9章:物流发展趋势,物流相关软件发展展望。四、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课堂教学五、典型作业练习针对不同行业规划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系统流程。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日成绩30%+考试70%158 课程编号:1105320物流系统工程LogisticsSystemsEngineering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四学期,3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物流管理本科相关课程:物流学、系统工程学、运筹学、数理统计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等教材:《物流系统工程》,丁立言,张铎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推荐参考书:1.《物流系统工程》,周溪召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2.《物流系统工程》,吴清一、王转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是一门以物流学、系统工程学、运筹学和数理统计学等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信息处理为手段的优化定量课程。研究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把物流与信息流融为一体,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为物流系统的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优方案从而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与效益。(1)通过系统讲述物流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使学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定量方法与决策手段。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流管理理论水平,为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与科学化奠定理论与人才基础。(2)将系统思想应用于物流系统,使学生学会用系统的、科学的观念进行物流管理与决策,避免用孤立的、割裂的观点进行物流管理与决策的现象。要求学生掌握物流系统的基本概念、模型建立、预测、规划、控制、评价、决策和仿真等基本知识,学会用掌握的基本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程深入系统的讲授物流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应该达到:1.掌握物流系统工程的概况;2.掌握优化分析法以及物流系统分析中的敏感性分析法;3.掌握物流系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4.掌握时间序列方法、回归分析法和马尔科夫预测技术三种物流预测技术;5.掌握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和动态规划三种物流系统优化方法;6.掌握物流系统确定型存储控制模型和随机型存储模型两种模型;7.掌握物流系统的项目管理技术与网络流问题;8.掌握物流系统模拟的基本概念与方法;9.掌握物流系统决策中的非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效用决策三种决策方法;10.掌握物流系统排队中的指数服务排队模型、其他模型;11.掌握物流运输路线选择中的最短路线问题、分送式配送运输以及配送式运输;159 12.掌握物流中心选址决策中的重心法、微分法、成本分析法、混合整数规划法、运输规划法以及CFLP法。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物流系统工程概论2学时1.1系统与系统工程1.2物流系统1.3物流系统工程第2章物流系统分析6学时2.1物流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2.2物流系统分析的实质及相关知识2.3物流系统分析的适用范围2.4物流系统分析的要素和准则2.5物流系统分析的要点和步骤2.6物流系统分析举例2.7物流系统分析易犯的错误第3章物流系统模型建立4学时3.1物流系统模型3.2物流系统模型的建立3.3几种常用的物流系统数学模型3.4物流系统建立模型注意事项第4章物流系统预测6学时4.1概述4.2判断预测方法4.3时间序列预测技术4.4回归分析预测技术4.5预测结果分析第5章物流系统规划4学时5.1概述5.2物流调运规划5.3物流分配规划5.4其他应用问题第6章物流系统控制6学时6.1概述6.2物流系统存储控制6.3确定型存储模型6.4随机型存储模型第7章物流系统评价4学时7.1概述7.2物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160 7.3物流系统经济分析法7.4物流系统专家评价法第8章物流系统决策6学时8.1概述8.2层次分析法8.3风险型决策8.4贝叶斯决策8.5效用与决策分析8.6物流系统多目标决策8.7物流决策支持系统第9章物流系统仿真4学时9.1物流系统仿真基础9.2蒙特卡洛法9.3计算机仿真9.4物流系统仿真第10章物流系统动力学4学时10.1物流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10.2因果反馈环10.3物流系统动力学分析复习、机动2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1章物流系统工程概论本章重点:对物流和物流工程概念的理解本章难点:对物流工程的特点的理解第2章物流系统分析本章重点:物流系统的分析方法本章难点:输入因素PQRST、当量物流量的计算及物料分类第3章物流系统模型建立本章重点:物流系统模型的建立本章难点:物流系统建立模型注意事项第4章物流系统预测本章重点:时间序列预测技术、回归分析预测技术本章难点:预测结果分析第5章物流系统规划本章重点:物流调运规划本章难点:物流分配规划第6章物流系统控制本章重点:确定型存储模型本章难点:随机型存储模型161 第7章物流系统评价本章重点:物流系统专家评价法本章难点:可行性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第8章物流系统决策本章重点:层次分析法、效用与决策分析本章难点:物流系统多目标决策第9章物流系统仿真本章重点:蒙特卡洛法本章难点:计算机仿真第10章物流系统动力学本章重点:物流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本章难点:物流系统动力学分析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五、典型作业练习物流系统设计、系统动力学分析、计算机仿真、各种决策模型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日成绩30%+考试70%162 课程编号:1105301物流学导论IntroductiontoLogistics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二学期,3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物流管理相关课程:物流工程等相关专业课教材:现代物流导论,黄培,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第一版推荐参考书:1.《物流学导论》,汝宜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物流管理学》,霍红,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3.《物流学导论》,王莉,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4.《物流学》,崔介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课,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使学生全面掌握物流学基本概念和理论,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课程内容包括物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具体掌握物流活动的构成、物流系统模型、运输管理、搬运、包装、仓储管理、配送、采购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等内容,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当前物流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3学时)第二章物流系统规划(4学时)第三章物流运作系统(6学时)第四章物流作业技术(6学时)第五章物流信息系统(5学时)第六章企业物流运作(6学时)第七章物流成本与经济分析(6学时)第八章物流组织管理(4学时)第九章物流战略(4学时)综合案例学习(4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绪论了解物流概念的演变,物流的发展过程,理解物流的功能、作用与地位,了解中国物流的发展历程及现代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二章物流系统规划163 掌握物流系统的概念、特点、系统的组成要素,掌握物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掌握优化物流系统的方法。第三章物流运作系统理解物流运作系统的概念,掌握交通运输系统的特点、工作方式;掌握物流中心运作,能够进行物流园区的规划。第四章物流作业技术掌握物流活动的基本构成;掌握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等每一项作业技术的要点。掌握流通加工的概念、作用及其与一般生产加工的区别;了解流通加工的效果;掌握流通加工的类型;了解各种产品流通加工的形式。第五章物流信息系统理解信息在物流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物流信息的特点;了解物流信息基本工作;了解物流信息网络的基本条件;掌握信息基础平台的主要内容;理解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要点;掌握物流信息系统各项资源的要点。第六章企业物流运作掌握企业物流、供应物流的概念与过程;掌握供应物流三种模式的内涵、特点与应用;掌握销售物流的概念与过程;掌握销售物流三种模式的内涵、特点与应用;掌握企业生产物流的概念、过程与特点;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内涵;理解并掌握供应链管理的要点;了解供应链物流提出的前提条件;掌握供应链物流的特点;掌握国际物流的各种方式并理解其含义。第七章物流成本与经济分析理解物流成本在整个成本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掌握进行物流成本分析的方法,能解决成本数据不充分的问题,能进行物流系统经济核算与分析。第八章物流组织管理理解政府管理组织及体制的要点;理解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的发展阶段;了解物流联盟、物流整合的含义、意义及方法;了解物流质量管理、物流标准化的含义、特点;了解物流绩效评价的目的、特殊性,了解其评价的基本方法。第九章物流战略理解物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了解物流战略计划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物流战略联盟的含义和方法。四、主要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案例讲授相结合。五、典型作业练习课后练习题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日成绩30%+考试70%164 课程编号:1105202系统工程概论SystemEngineering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2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物流管理、工业工程、工商管理本科相关课程:线性代数、管理学、高等数学、概率统计、财务管理、运筹学教材:《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汪应洛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推荐参考书:1.《系统工程学》,张延欣、吴涛、五明涛、孙在东等著,气象出版社,1997年2.《系统工程原理》,谭跃进、陈英武、易进先等编著,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3.《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工程学》,喻漠南著,国防大学出版社,1991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培养学生用系统整体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学会用系统工程的各种技术、手段实现系统的最优化。学生应在全面掌握系统工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阅读相关的应用案例,尤其是系统工程在经济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案例。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系统与系统工程(6学时)第一节系统的概念第二节系统理论概述第三节系统工程第二章系统分析(6学时)第一节系统分析概述第二节系统目标分析第三节环境分析第四节系统结构分析第五节系统模型概述第三章系统分析常用方法(6学时)第一节直接分析建模法第二节投入产出法第三节层次分析法第四节德尔菲法第四章系统仿真(6学时)第一节系统仿真概述165 第二节蒙特卡罗法第五章系统评价(8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第三节系统综合评价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系统与系统工程掌握系统的概念、系统理论。第二章系统分析了解系统分析的基本思想,掌握系统目标分析、环境分析、系统结构分析的方法。第三章系统分析常用方法掌握直接分析建模法、投入产出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在经济管理中的求解方法及步骤。第四章系统仿真掌握蒙特卡罗法的求解思路。第五章系统评价熟练掌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五、典型作业练习教材各章后习题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日成绩30%+考试70%166 课程编号:1105115现代制造系统ModernManufactureSystem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六学期,3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工业工程本科相关课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教材:《先进制造系统》戴庆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推荐参考书:1.《现代制造系统》罗振璧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现代制造系统》周凯刘成颖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3.《制造系统》郑力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一、课程目的及要求现代制造系统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制造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获取有关工业机器人、装配自动化、自动检测与质量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基本知识与方法,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适应不断发展中的制造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的需要。本课程以理论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基础,工艺实习和生产实习为认识环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系统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锻炼环节,分工传授合理管理生产过程的专业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全面学习和掌握现代制造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定性分析问题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定量求解与分析的原理、方法和对计算结果的分析与判断,具体包括:1.理解制造系统的地位与作用。我国的制造企业正在进行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战略性大调整,新产品开发、制造系统的创新和管理与商务实践的革新成为三个基本要素,而制造系统经常成为实现新产品开发、管理与商务实践革新成功的瓶颈。可重组制造系统技术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影响。2.深刻理解现代制造系统学科的性质与特点,熟悉、掌握和运用现代制造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建立在多个学科基础上,以制造系统工程、成组技术、数字控制、柔性制造及其系统和质量工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制造系统与技术发展的规律和方法,其内容具有系统性、战略性、工程性和实用性的特征。突出全过程、全寿命、系统性特征,将设计与制造相结合,强调技术与经济、管理和社会科学的匹配与集成。3.深刻理解并把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图表、计算分析相结合,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概念、基本原理、计算公式、图视方法、图表和分167 析方法的同时,能够进行正确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本书从系统科学与工程的角度阐述现代制造系统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内容分5个部分:第1部分介绍现代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体系结构和数学模型;第2部分介绍现代制造系统分析与综合的主要方法和利用计算机对现代制造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的新技术;第3部分介绍现代制造系统计算机管理与控制的核心技术——计划控制、调度控制和过程控制;第4部分从信息与制造相融合的角度,阐述制造系统的信息集成问题,介绍制造网络系统和制造数据库系统等支持现代制造系统优化运行的信息环境,并讨论制造系统运行信息的获取问题,核心内容是随机市场环境下的制造信息预测技术;第5部分是现代制造系统实例分析。第一章先进制造系统总论4学时第一节制造与制造业的概念第二节制造业的发展与作用第三节我国制造业的现状第四节产品生命周期第五节先进制造系统的概念第六节先进制造模式的概念第七节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第八节制造过程学科第九节案例: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第二章先进制造系统的基本原理4学时第一节制造系统的类型第二节AMS的组成第三节AMS的性能原理第四节AMS的建模原理第五节AMS的决策属性第六节AMS的设计原理第七节AMS的运行原理第八节制造系统的信息化第三章先进制造模式6学时第一节制造模式的类型与作用第二节并行工程CE第三节敏捷制造AM第四节可重构制造RM第五节大量定制MC第六节成组技术GT第七节精益生产LP第八节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第九节虚拟制造VM168 第十节网络化制造NM第十一节智能制造IM第十二节几种制造模式的比较第四章先进设计技术8学时第一节先进设计技术的定义、内容与特点第二节计算机辅助CAX第三节面向X的设计DFX第四节模块化设计MD第五节产品数据管理PDM第五章先进制造装备及技术6学时第一节制造自动化简述第二节数控机床及技术第三节加工中心第四节虚拟轴机床第五节工业机器人第六节装配线第七节自动导向车AGV第八节质量检测及装备第九节柔性制造系统FMS第六章先进制造工艺技术4学时第一节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的内涵第二节快速成形制造RPM第三节高能束加工技术第四节超精密加工技术第五节微纳技术MNM第六节生物制造BM第七章绿色设计与制造6学时第一节绿色技术的产生与内涵第二节绿色产品第三节生态化设计第四节清洁化生产第五节再制造工程第八章典型产品的制造系统4学时第一节汽车制造系统第二节集成电路制造系统第三节计算机集成系统第九章制造系统的展望6学时第一节制造业面临的变化第二节未来制造系统的发展分析169 第三节未来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前几章是课程的基础内容,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现代制造系统的协同效应、系统组元间的交互作用及其他概念,以及现代制造的原理、系统思考、建模与优化、基础工程决策方法、信息技术基础等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外,要学会利用系统工程和概率与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深入理解制造系统的内涵与结构,掌握生产过程系统和自动化策略与自动化制造系统的技术分析原理与方法,即学会工业工程通过量化、计算与分析,引导出正确的结论或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强调理论结合实际,学生通过例题与计算题的计算实践和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学会与掌握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与工具。在讲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与掌握柔性制造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关系,根据市场要求分析现有FMS的优缺点,综合说明生产系统设计和运行的根据和特点,重点概念与术语包括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柔性制造系统、规划,物(料)流、物料传输系统。后几章介绍先进制造系统的基础内容和前沿内容。讲授的重点概念与术语有:计算机集成制造(CIM)、CAPP、PDM等等。重点问题有制造信息和控制系统的运行平台、模型和系统集成的概念以及相应的理论和技术。四、主要教学方法因本课程学时的限制,课堂讲授重点和难点问题,其它内容以学生自学和教师辅导为主。引导学生注意各章节的联系、各知识点的关联性、概念与概念和方法与方法间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考试要求。明确要求知识点间的综合运用,注意区别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复习相关课程的相关内容。本课程运用了大量工业工程专业先修课程的有关知识和方法。五、典型作业练习教材课后习题。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考试70%。170 课程编号:1106208运输经济TransportationEconomics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六学期,2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物流管理本科相关课程:经济学,会计学教材:《西方运输经济学》,荣朝和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推荐参考书:1.《运输经济学》,赵锡铎编著,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8年2.《运输经济学》,陈贻龙、邵振一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目的:运输经济学是要用经济理论与方法,去研究如何有效地在交通运输和其他经济活动之间分配资源,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已经分配用于运输部门的资源。学生在课程中要了解运输需求的估计和克服距离障碍所花费的代价问题,能够研究运输资源和其他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探求运输业发展运作中的内在经济规律,分析它的规模、比例、结构、与其他经济活动和经济部门的关系,以及市场和政府在运输活动所起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运输活动和运输业的具体技术经济与体制特点使用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1.正确认识运输经济问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2.基本掌握运输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具备初步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a)运输需求概述2学时1.1运输需求与支出的关系1.2运输需求生成的简单例子1.3网络上的运输需求生成1.4运输需求分析的复杂性b)货物运输需求2学时2.1货运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运输结构的变化2.2货物类别与运输距离2.3货运需求分析的计量模型2.4货运需求的价格弹性2.5货运需求的其他影响因素c)旅客运输需求3学时3.1人们的交通需要171 3.2客运需求的影响因素和需求模型3.3客运需求的价格弹性3.4有关私人交通的分析3.5城市公共客运与私人交通的关系3.6旅行时间价值d)运输需求与经济区位的关系2学时4.1生产地的区位决定4.2城市功能区与交通条件的关系4.3市场区位与国际贸易4.4地区间客货交流表(O-D表)e)运输成本的概念、分类与计算2学时5.1运输活动中的机会成本5.2运输成本的分类5.3简单的运输成本曲线5.4运输业的网络经济与运输成本5.5运输成本计算与计量中的其他问题f)固定运输设施的成本2学时6.1公路6.2铁路6.3航空设施6.4水运设施6.5管道g)移动载运工具的拥有成本3学时7.1小汽车7.2货运卡车7.3城市公共交通车辆7.4铁路机车车辆7.5水运船舶7.6飞机h)运营成本3学时8.1铁路运营成本8.2卡车运输成本8.3航空运输成本8.4水运的运营成本8.5小汽车的运行成本8.6公交车辆的运营成本i)运输业投资2学时9.1载运工具的投资分析9.2私人投资固定设施的分析172 9.3运输投资的社会经济评价9.4运输设施公共投资的案例分析j)运价原理2学时10.1运价的效率原则10.2有效率运输定价的应用10.3固定设施成本的分摊10.4运价效率原则的扩大10.5运价效率原则的其他补充k)运输市场结构3学时11.1运输领域里的垄断和市场操纵力11.2问题的复杂性11.3上下一体化的运输经营者11.4基本上不拥有固定设施的运输经营者11.5拥有部分固定设施的运输经营者11.6定期运输服务涉及的市场势力l)运输管制与放松管制2学时12.1运输管制的内容12.2管制的作用及其对不同运输方式的影响12.3放松管制的动向12.4从管制变化过程中应该汲取的教训12.5有关研究的进展m)运输业的外部性2学时13.1运输外部性的概念13.2外部性的内部化13.3外部性的币值估计13.4治理运输外部性的政策选择13.5可持续运输复习、机动2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1章运输需求概述重点:运输需求与支出的关系、运输需求生成的简单例子、网络上的运输需求生成、运输需求分析的复杂性。难点:运输需求分析的复杂性第2章货物运输需求重点:货运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运输结构的变化、货物类别与运输距离、货运需求分析的计量模型、货运需求的价格弹性、货运需求的其他影响因素。难点:货运需求的价格弹性、货运需求的其他影响因素。第3章旅客运输需求重点:交通需要、客运需求的影响因素和需求模型、客运需求的价格弹性、有关私人173 交通的分析、城市公共客运与私人交通的关系、旅行时间价值难点:进行分类分析,不同计算方法也会产生估计值的差异。第4章运输需求与经济区位的关系重点:生产地的区位决定、城市功能区与交通条件的关系、市场区位与国际贸易、地区间客货交流表(O-D表)难点:地区间的客货运输联系。第5章运输成本的概念、分类与计算重点:运输活动中的机会成本、运输成本的分类、简单的运输成本曲线、运输业的网络经济与运输成本、运输成本计算与计量中的其他问题难点:运输成本计算与计量中的其他问题第6章固定运输设施的成本重点:公路、铁路、航空设施、水运设施的成本难点:共同发生的成本费用的计算。第7章移动载运工具的拥有成本重点:货运卡车、城市公共交通车辆、铁路机车车辆难点:载运工具的折旧费提取和维修费用。第8章运营成本重点:铁路运营成本、卡车运输成本、公交车辆的运营成本难点:间接费用需要分摊第9章运输业投资重点:载运工具的投资分析、运输投资的社会经济评价难点: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项目评价方法有差别。第10章运价原理重点:运价的效率原则、有效率运输定价的应用、固定设施成本的分摊难点:研究固定设施成本如何在不同运输使用者之间进行合理分摊。第11章运输市场结构重点:运输领域里的垄断和市场操纵力、问题的复杂性、上下一体化的运输经营者、定期运输服务涉及的市场势力难点:自然垄断性和市场操纵力的影响分析第12章运输管制与放松管制重点:管制的作用及其对不同运输方式的影响难点:放松管制的动向、从管制变化过程中应该汲取的教训、有关研究的进展第13章运输业的外部性重点:运输外部性的概念、外部性的内部化、可持续运输难点:治理运输外部性的政策选择、四、主要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讲练结合五、典型作业练习第一章运输需求概述174 (1)仿照例1.1设想出一个城市与旅游地之间客运需求的模型,带入数据,并分别列出计算结果表和画出示意性草图。(2)运输市场应该怎样定义?为什么说有些日常所说的“运输市场”概念过于笼统?第二章货物运输需求(1)用实际数据计算我国解放后货物运量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2)自己构造一个包括运价和其他因素的货运需求函数,并在坐标平面上分别表现固定其中某一因素时的需求曲线位置。(3)用数据说明我国近年来铁路和公路货运平均运距的变化。第三章旅客运输需求(1)用图表反映我国解放后客运需求总量和运输结构的变化。(2)谈谈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公益性运输或普遍服务问题。(3)表T3.1和表T3.2分别是美国小汽车的需求弹性和美国汽油的需求弹性数值,可以看出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需求的收入弹性有差别,短期弹性与长期弹性也有差别。试分别根据这两个表中的数据,对美国小汽车和汽油的需求弹性进行分析。表T3.1美国小汽车的需求弹性价格或收入弹性变化的年数项目12351020价格弹性-0.20-0.93-0.75-0.55-0.42-0.40收入弹性3.002.331.881.381.021.00资料来源:R.平狄克、D.鲁宾费尔德(1995):《微观经济学》,第33页表T3.2美国汽油的需求弹性价格或收入弹性变化的年数项目12351020价格弹性-0.11-0.22-0.32-0.49-0.82-1.17收入弹性0.070.130.200.320.540.78资料来源:R.平狄克、D.鲁宾费尔德(1995):《微观经济学》,第32页第四章运输需求与经济区位的关系(1)读有关区位理论的著作,简述韦伯区位论中运费、劳动力费用及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变动的影响,并思考后来的区位模型对运输条件的考虑有哪些变化。(2)你所在的城市商品房价格做一个调查,并分析小区交通条件与房价的关系。第五章运输成本的概念、分类与计算(1)举例说明什么是运输活动中的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2)试针对各种不同运输方式分别划分它们的固定设施成本、移动设备拥有成本和运营成本。(3)试分析运输设施(或载运设备)折旧费按时间提取与按使用强度提取的差异。第六章固定运输设施的成本(1)例说明为什么运输业固定设施的投资大多是沉淀成本。175 (2)用可替代性分析运输业固定设施的机会成本。(3)试分析运输业固定设施成本的特点。第七章移动载运工具的拥有成本(1)什么要把载运工具拥有成本定义成与这些设备的使用强度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2)分析资本市场和运输市场是怎样分别影响载运工具拥有成本的。(3)调查某一种载运工具的租赁或转让市场价格,并分析其与载运工具拥有成本的关系。第八章运营成本(1)试对比不同运输方式运营成本的组成情况。(2)别画出铁路运输平均单位成本和总成本随运输量变化的趋势曲线,并做简要分析。(3)简述美国铁路公司“标准运输成本”的计算过程,并简要分析其原理。第九章运输业投资(1)某海运公司打算增购一只价值8000万元的货轮,预计使用寿命为30年,每年可为公司赢利500万元,试用折现值法分析银行利率分别是5%和8%情况下,该海运公司的投资决策。(2)国际航运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有些航运公司出售自己已经变得多余的船只,而另一些航运公司则乘机低价购入以扩大自己的船队,试分析这两种行为的动机。(3)分析私人投资移动载运工具与分析其投资于固定运输设施在方法上有哪些异同?第十章运价原理(1)运价的正确制定有什么意义?(2)经济学为什么在解释选择的时候强调尊重人们的偏好,这与效率原则有什么关系?(3)简述运输活动效率最大化的两个条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第十一章运输市场结构(1)用拉姆奇定价法分析麦基诺大桥公司采用市场分割定价战略的意义。(2)根据麦基诺大桥公司的案例分析运输业中的市场操纵力问题的严重性。(3)试评论确定麦基诺大桥合理价值的几种方法。第十二章运输管制与放松管制(1)简述美国运输管制的主要内容。(2)简述管制对美国几种主要运输方式所起的作用。(3)分别归纳不同理论对管制原因的解释。第十三章运输业的外部性(1)有人仿照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及外部成本之间的关系式(式13.1)得出社会效益、私人效益及外部效益之间的关系式为:社会效益=私人效益+外部效益。试分析该式是否正确;如认为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里。(2)为什么说运输业的外部效益主要是由于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或完善引起的?(3)为什么外部效益很容易被人们自发地内部化,而外部成本却不容易?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日成绩30%+考试70%176 课程编号:1161210运输与包装TransportationandPackage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四学期,2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物流管理本科相关课程:物流学导论、物流系统工程、运筹学教材:《运输与包装》,郑全成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推荐参考书:1.《国际货物运输保险》,黄敬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2.《货物运输与包装》,林自葵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运输与包装》是物流管理本科的一门专业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站在物流系统的角度,了解物流的两个重要的基本功能——运输和包装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通过对货物运输体系、运输合同与保险、货物运输业务、运输费用、联合运输、包装材料和容器、包装技术与方法、包装标志、包装管理等知识点的全面学习,学会将运输、包装问题放在整个物流体系中来考虑,形成从物流体系整体来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交通运输方式6学时第一节铁路运输第二节公路运输第三节水路运输第四节航空运输第五节管道运输第二章运输经济6学时第一节运输结构分析第二节运输需求与供给第三节运输市场第四节运输价格第三章物流运输4学时第一节物流运输基础知识第二节配送运输第三节物流运输组织第四章包装概论4学时第一节包装的基本概念177 第二节包装的分类第三节包装标准第四节包装标准化第五章包装材料与容器6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纸质包装材料与容器第三节木质包装材料与容器第四节塑料包装材料与容器第五节金属包装材料与容器第六节包装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第六章运输包装设计与技法6学时第一节运输包装结构设计基础第二节运输包装技法第三节缓冲包装技法第四节防潮包装技法第五节防锈包装技法第六节防霉包装技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第二章:运输合同的内容形式、保险的原理、运输保险的内容。第三章:运输费用的组成和计算。第五章:包装材料、包装容器。第六章:缓冲包装、防潮包装、防霉包装、防锈包装。四、主要教学方法因本课程学时的限制,课堂讲授重点和难点问题,其它内容以学生自学和教师辅导为主。引导学生注意各章节的联系、各知识点的关联性、概念与概念和方法与方法间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考试要求。明确要求知识点间的综合运用,注意区别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复习相关课程的相关内容。本课程运用了大量物流管理专业先修课程的有关知识和方法。五、典型作业练习教材课后习题。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日成绩30%+考试70%178 课程编号:1105120质量管理与可靠性QualityManagementandReliablity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七学期,3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工业工程本科相关课程:概率论、数理统计、管理学、生产计划与控制等教材:《新编质量管理学》,张公绪、孙静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推荐参考书:《现代质量管理学》,韩福荣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一、课程目的及要求“质量管理与可靠性”是工业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它是一门涉及管理、制造、服务、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是理论性较强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整个课程将使学生了解质量管理及可靠性的发展以及现代质量管理面临的环境。掌握现代质量管理以及可靠性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了解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动向。能应用现代质量管理的原理及方法,分析制造业、服务业、软件、高等教育等质量及质量管理的特点,进而运用相应的质量管理方法。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1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共5课时1.1质量的基本概念0.5课时1.2质量管理的产生和发展0.5课时1.3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1课时1.4全面质量管理2课时1.5质量管理基本原理1课时2质量体系与质量认证共7课时2.1ISO9000族标准简介1课时2.2ISO9001:2000质量体系要求2课时2.3质量体系建立2课时2.4质量审核与质量认证2课时3质量管理技术方法共12课时3.1常用工具1.5课时3.2质量功能展开1.5课时3.3统计质量控制6课时3.4质量检验与抽样检验3课时4质量的经济性与质量成本共9课时4.1质量效益与质量损失4课时179 4.2提高质量经济性的途径2课时4.3质量成本的基本概念1课时4.4质量成本管理2课时5顾客满意与顾客满意度共6课时5.1供应商的选择、评价与控制2课时5.2顾客满意及其测量2课时5.3顾客关系管理系统2课时6可信性工程基础共5课时6.1可信性的基本概念1课时6.2可信性分析方法2课时6.3可信性管理2课时7.6西格玛管理简介共4课时7.16西格玛的缘起0.5课时7.26西格玛管理的特点0.5课时7.3百万次机会不合格数(DPMO)1课时7.4各种质量水平对于过程能力指数的要求1课时7.5企业推行6西格玛应具备的条件和推行步骤1课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质量管理基本概念与原理1.掌握质量管理中的常用术语,如:质量、质量管理、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等的含义。2.熟悉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指导思想、四条工作原则、五项基础工作等。熟悉质量管理学科的三个发展阶段及21世纪的发展前景。3.了解质量问题的新形势,质量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第二章质量体系与质量认证1.掌握ISO9000族标准的构成、ISO9000族的核心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的两种推动方式等内容;掌握ISO9000族标准的管理思想,包括ISO9000族标准着重为满足顾客提供指南和要求、构筑体系的基础是过程、运作体系必须控制过程、质量体系是以职责、权限所构成的契约型结构等内容。2.熟悉质量体系策划与设计、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质量体系的试运行及改进等。3.了解质量体系文件的有关内容,ISO9000族标准的历史。4.掌握质量体系审核的准备与策划,主要内容有组成审核组、文件审查、初访和预审核、制订审核计划、编制审核文件;掌握现场审核工作的一系列内容,包括首次会议、审核方式和调查方式,不合格报告、有效性评价、末次会议等。5.熟悉质量审核、质量体系审核、质量认证等质量审核和质量认证工作中的基本术语,并熟悉质量体系审核与认证的程序。6.了解对审核结论的纠正措施跟踪与证后监督。第三章质量管理技术方法1.掌握质量管理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排列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控180 制图、检查表与分层法等七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掌握质量变异的描述及模型,包括频率分布与直方图、质量管理中常见的概率分布如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以及一些有用的近似公式。2.掌握质量功能展开的作法,包括用户的质量要求、要求质量的重要程度、质量表(质量屋子)、确定质量计划、相关矩阵——屋顶、确定设计质量、技术竞争能力评估等主要内容。了解质量功能展开(QFD)的基本发展状况及其的应用。3.掌握控制图原理,主要包括控制图含义、控制图原理的二种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控制图的判断准则,如判断稳态的准则,判断异常的准则等;掌握休哈特控制图的种类、用途,对x−R控制图、x−S控制图、x−R控制图、x−R控制图、ρ控制s图、Pn控制图等能了解其用途。4.了解统计过程控制(SPC)的含义、发展史及操作步骤。5.掌握两种质量诊断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两种质量诊断理论的依据、两种控制图诊断的典型情况、两种工序能力的指数及其诊断等。6.掌握计数型一次抽样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不合格品率的计数标准型一次抽样方案,百分比抽样的不科学性等;掌握计数调整型抽样方案的基本原理及实施程序。7.了解质量检验的概况、生产过程的质量检验、批生产质量检验等内容。第四章质量的经济性与质量成本1.掌握设计过程的经济分析,着重从新产品开发、寿命周期费用和质量改进等三个方面分析质量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掌握制造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主要包括不合格品率分析、返修分析;掌握使用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包括对交货期的分析,销售、技术服务网点设置分析、包修期分析等。2.熟悉质量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有质量成本的含义及其构成、最适宜的质量成本的确定及案例等。3.了解田口方法的简要内容,如三次设计、参数设计、容差设计等。4.掌握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设计的概述、实验设计的3条原则,重点掌握单因子实验设计、二因子实验设计、正交实验设计的原理及具体操作规程。第五章顾客满意与顾客满意度1.了解顾客满意导向。2.掌握顾客满意及顾客满意度的基本概念和含义。3.掌握美国用户满意指数模型ACSI4.了解顾客满意指数的度量与诊断第六章可信性工程基础1.掌握可信性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可信性工程要求、可靠性分配及预计、冗余技术、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元器件大纲、故障树分析等;掌握可信性试验的内容,包括环境应力筛选,可靠性增长试验;掌握可信性核计的工作内容。2.熟悉可信性的基本概念,如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等;熟悉可行性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的可信性工作、可信性大纲及可信性计划等。第七章西格玛管理简介1.了解6西格玛的概念和缘起。181 2.掌握DPMO值的计算以及四、主要教学方法讲课、研讨、讨论、案例、小组项目、实验等。五、典型作业练习1.短论文:以一具体问题为中心,如软件质量、高等教育质量、服务质量、设计质量管理、过程质量管理、软件质量管理、可靠性预测等,运用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的概念、研究和理论围绕其解决方法写3-4页的论文。2.以小组形式讨论(包括对所布置的内容进行讨论的小组会议)。小组要提供讨论问题的复印件、小组答案和过程,以及小组对通过讨论所学知识的主观评价。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日成绩30%+考试70%182 课程编号:1102109企业管理学(必修课)EnterpriseManagement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专科第四学期;本科第六学期;每周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专科生相关课程:统计学、会计学、高等数学、运筹学等教材:姜真,《现代企业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推荐参考书:1.《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周三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2.《现代工业企业管理》(第二版),戴可敏,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3.《管理学:全球化视角》(第十一版),(美)海因茨.韦里克;哈罗德.孔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一、课程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企业与企业管理(3学时)1.1企业与公司1.2企业管理的性质与职能1.3企业管理的对象与方法1.4企业管理的流程与框架1.5企业管理的法律环境第2章企业管理的发展(3学时)2.1西方企业管理的发展2.2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2.3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第3章企业组织管理(4学时)3.1组织及组织设计基础3.2企业组织结构设计3.3组织创新与变革第4章企业战略管理(4学时)4.1企业战略管理概述4.2战略分析方法4.3企业发展战略183 4.4基于行业生命周期的企业竞争战略第5章企业经营决策(3学时)5.1经营决策的内容5.2经营决策的原则与步骤5.3经营决策的方法第6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4学时)6.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6.2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6.3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6.4人员培训6.5绩效考评第7章企业生产运作系统设计(4学时)7.1生产运作分类7.2生产类型7.3生产过程的组织7.4先进的生产方式第8章物流管理(3学时)8.1物流管理概述8.2物流成本管理8.3物流供应链管理第9章市场营销管理(4学时)9.1市场营销管理概述9.2目标市场策略9.3产品策略9.4定价策略9.5分销渠道策略第9.6促销策略9.7市场营销新发展第10章企业设备管理(3学时)10.1设备管理概述10.2设备的选择、经济评价和使用10.3设备的磨损与故障10.4设备的维修10.5开展5S活动第11章企业质量管理(5学时)11.1质量与质量管理11.2质量管理实施中的几种重要方法11.3质量管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11.4ISO9000族标准简介184 11.5世界著名的质量奖简介第12章企业技术创新管理(4学时)12.1技术创新概述12.2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分析与管理12.3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模式12.4企业新产品开发管理第13章创业管理(4学时)13.1创业管理概述13.2创业计划13.3创业融资13.4中小企业管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1章企业与企业管理重点:企业与公司的特征;企业管理性质与职能;企业管理的对象与方法。难点:企业管理的本质,企业管理的职能,企业管理基本方法的综合应用。第2章企业管理的发展重点:管理发展的过程;各阶段的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难点:在了解国内外管理发展史基础上,把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规律,明确管理的重要意义。第3章企业组织管理重点: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及组织创新与变革。难点:组织创新与变革的原因分析。第4章企业战略管理重点:战略分析方法、企业发展战略以及基于行业生命周期的企业竞争战略。难点:运用合适的方法,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竞争战略作出正确的选择。第5章企业经营决策重点:决策的意义与特点;决策的方法。难点:按照决策的程序要求,运用相关的决策方法进行科学决策。第6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点:职务分析;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绩效考核方法。难点: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全面理解与掌握;招聘程序与方法;考核方法;培训方法。第7章企业生产运作系统设计重点:生产过程的组织及先进的生产方式。难点:生产过程时间与空间的组织方法;先进的生产方式。第8章物流管理重点:企业物流管理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基本含义及其成本控制方法;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原则及主要管理方法。难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的方法与技术。第9章市场营销管理重点:目标市场策略及市场营销组合策略。难点: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及市场营销组合185 策略的原理和方法。第10章企业设备管理重点:设备的选择、评价和使用;设备的磨损与故障。难点:设备磨损的规律及设备的故障率曲线;设备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及设备选择的方法;5S的含义及实际应用。第11章企业质量管理重点:质量管理意义;质量管理方法。难点:质量管理常用的统计方法;ISO9000族标准。第12章企业技术创新管理重点: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模式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管理。难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构成;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企业新产品开发过程与方法;价值工程。第13章创业管理重点:创业计划与中小企业管理。难点:创业计划书;企业生命周期与中小企业的管理与发展。四、主要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案例分析相结合。五、典型作业练习确定型决策练习:某企业销售机床每台售价10万元,单位产品变动成本6万元,固定成本400万元。1.求盈亏平衡点。400X0==100(台)10-6400S0==1000(万元)61-102.若该企业目标利润400万元,求保证实现目标利润时的产销量和销售额。400+400X==200(台)10-6400+400S==2000(万元)61-103.判断该企业经营安全状况。经营安全率=(X−X0)/X=(200-100)/200=50%判断:该企业经营状况为安全。六、课程考核方式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习题练习等占总成绩3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70%。186 课程编号:1102101管理学原理PrinciplesofManagement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学时分配: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城市管理专业均在第一学期开设,工业工程在第四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工业工程、城市管理、物流管理等本、专科学生相关课程: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学、运筹学等教材: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推荐参考书:1.《管理学:全球化视角》(第十一版),(美)海因茨·韦里克;哈罗德·孔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2.《管理学》(第七版),斯蒂芬.P.罗宾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3.《管理的实践》,(美)德鲁克著,齐若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4.王利平,《管理学原理》(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一、课程目的与要求:管理学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为研究对象。学习该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与基本方法。要求在系统学习管理的发展过程及相关理论基础上,充分认识管理的重要意义,明确管理的任务、职能及应遵循的原则,学会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培养和提高实际管理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管理与管理学(4学时)1.1管理的概念及基本特征1.2管理的职能与性质1.3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1.4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第2章管理思想的发展(4学时)2.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2.2中国现代管理思想2.3西方传统管理思想2.4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第3章管理的基本原理(3学时)3.1系统原理3.2人本原理187 3.3责任原理3.4效益原理3.5伦理原理第4章管理的基本方法(2学时)4.1管理的方法论4.2管理的法律方法4.3管理的行政方法4.4管理的经济方法4.5管理的教育方法4.6管理的技术方法第5章管理决策(4学时)5.1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5.2决策的类型与特点5.3决策理论5.4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5.5决策的方法第6章计划职能(3学时)6.1计划的概念与性质6.2计划的类型6.3计划编制过程第7章组织职能(3学时)7.1概述7.2组织原理7.3组织结构的类型7.4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章组织结构设计(4学时)8.1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8.2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8.3职权的划分8.4集权与分权8.5委员会第9章人员配备职能(4学时)9.1概述9.2主管人员的选聘9.3主管人员的考评9.4主管人员的培训第10章领导职能(3学时)10.1领导的性质与作用10.2理想的领导者与领导集体188 10.3有关领导问题的理论10.4领导艺术第11章激励(3学时)11.1激励的性质11.2激励理论11.3激励实务第12章沟通(3学时)12.1组织中的沟通12.2沟通的障碍及克服12.3冲突与谈判第13章控制职能(4学时)13.1概述13.2控制原理13.3控制过程13.4控制方法第14章创新职能(4学时)14.1创新及其作用14.2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14.3创新的过程与组织14.4企业技术创新14.5企业组织创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1章管理与管理学重点:管理的概念及特征;管理的性质及职能;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卡茨的管理者技能理论;管理学的研究方法。难点是:对管理概念、管理要点、管理意义、管理职能的综合的理解与运用。第2章管理思想的发展重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西方管理思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关管理理论。难点是:在对管理发展过程及相关理论了解基础上,把握管理的发展规律,认识管理的重要意义。第3章管理的基本原理重点:各管理原理,尤其是人本原理与效益原理。难点是:管理原理的内涵、作用与应用。第4章管理的基本方法重点:管理基本方法的概念、实质、内容与特点。难点是:管理基本方法的实质及特点。第5章管理决策重点:决策的定义与原则;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决策的方法。难点是:决策的概念、满意原则以及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的方法。189 第6章计划职能重点:计划编制过程、计划的实施。难点:计划的实施及目标管理。第7章组织职能重点:组织原理;组织结构的类型;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难点是,组织结构的类型、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第8章组织结构设计重点: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职权的划分;集权与分权。难点是:直式结构与扁平结构及各自特点;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直线、职能、参谋三种职权的矛盾及关系处理;集权的原因及弊端;判断分权程度的标准;制度分权与授权的概念以及两者间的区别。第9章人员配备职能重点是:主管人员的选聘;主管人员的考评;主管人员的培训。难点是:主管人员选聘的标准、考评的内容、培训的方法。第10章领导职能重点:理想的领导者与领导集体;有关领导问题的理论;领导艺术。难点是: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领导性格理论、行为理论、权变理论;领导艺术与领导效果。第11章激励重点:激励理论;激励实务。难点:激励过程;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卢因力场理论;波特和劳勒激励模型的内涵。第12章沟通重点:沟通的类型及特点;沟通的障碍及克服;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难点是:沟通障碍的因素分析及克服的途径与方法。第13章控制职能重点:控制基本原理;控制过程;控制方法。难点: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成果控制的内涵及各自的优缺点;控制过程的基本内容;预算及非预算控制的内容及方法。第14章创新职能重点:创新定义;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组织创新。难点是:创新与维持的关系;技术创新的内涵;制度创新的内涵;创新过程的基本内容。四、主要教学方法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五、典型作业练习1.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创新与维持的关系。3.双因素理论的内涵及应用。4.集权倾向产生的原因及弊端分析。5.有3个建厂方案:一是建大厂投资300万,使用期10年;二是建小厂投资120万,使用期10年;三是前三年先建小厂,投资120万,再根据销路情况决定是否扩建,扩建投资150万,扩建后使用7年。具体资料见下表:190 时间前三年后七年方案收益好P=0.7差P=0.3好P=0.7差P=0.3建大厂100-20100-20建小厂40304030先小后扩4030950试用决策树法选择一较优方案。如果前三年销路好、后七年销路好的概率为0.9,前三年销路差、后七年销路差的概率为0.9,其他条件不变,试再决策。六、课程考核方式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习题练习等占总成绩3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70%。191 课程编号:1102106生产与运作管理[1]ProductionandOperationsManagement总学时:64总学分:4课程性质:必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本科第六学期,专科第五学期。每周4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工商管理本专科相关课程:管理学原理、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会计学、组织行为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等教材:《生产与运作管理》,陈荣秋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版2006年推荐参考书:1.《生产与运作管理》,刘丽文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2.《运营管理》,(美)理查德·蔡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运营管理新概念与案例》,(美)RogerG.Schroeder,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生产与运作系统设计、运行、维护和改进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识别、运用。并注重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述(8学时)1.1社会组织的基本职能*1.2生产运作的分类1.3生产类型1.4生产过程的组织第二章生产运作战略(6学时)2.1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2.2企业战略和战略管理2.3生产运作战略的内容第三章生产和服务设施选址(6学时)3.1选址的重要性和难度3.2影响选址的因素和选址的一般步骤3.3选址的评价方法3.4案例讨论第四章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6学时)4.1布置决策4.2典型的布置形式192 4.3车间布置与库房布置4.4办公室布置第五章工作研究(6学时)5.1概述5.2工作设计5.3工作测量5.4人机工程5.5学习曲线第六章生产计划(5学时)6.1计划管理*6.2MTS企业年度生产计划的制定6.3MTO企业年度生产计划的制定第七章库存控制(5学时)7.1概述7.2独立需求的物料控制7.3非独立需求的物料控制第八章设备综合管理(6学时)8.1概述8.2设备的选择、评价和使用8.3设备的磨损与故障*8.4设备的更新与改造第九章质量管理(10学时)9.1概述9.2质量管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9.3ISO9000族标准简介第十章准时生产制与丰田生产方式(6学时)10.1丰田生产方式简介10.2JIT的实质10.3看板控制系统10.4组织准时生产的条件10.5精益生产10.6其他生产方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概述教学重点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社会组织及其基本职能;生产运作的分类;生产类型;提高单件小批生产的有效途径;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原则、要求。难点是零件在生产过程中移动方式中的平顺移动。第二章生产运作战略教学重点是:现代企业在产品竞争方面的特点;市场竞争战略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产品和服务对生产系统的要求;生产运作战略的内容;难点是如何理解生产运作战略内容。193 第三章生产和服务设施的选址教学重点是选址应考虑的因素、评价方法。难点是不同行业的选址是否有共性?第四章生产和服务设施的布置教学重点生产服务设施布置的概念、布置方法。难点是从至表法。第五章工作研究教学重点是工作研究的基本概念、内容、特点、实施步骤;学习曲线、工作环境的研究与设计。难点是学习曲线。第六章年度生产计划教学重点计划、生产计划、计划管理、生产能力的概念,生产计划的指标;假定产品、代表产品的含义及计算;MTS生产计划的确定。难点是MTS生产计划的确定。第七章库存控制重点是库存的概念、本质及作用;库存的两种(定量订货和定期订货)模型。经济批量的计算。难点是有折扣情况下的经济批量的计算。第八章设备管理重点是设备选择的原则,磨损曲线、故障率曲线。难点是磨损与故障的关系。第九章质量管理重点是质量、质量管理、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的含义;质量管理中常用的方法;ISO9000族的核心标准。难点是直方图的画法和应用。第十章准时生产制与丰田生产方式重点是生产方式、JIT、精益生产的含义;难点是看板管理系统。四、主要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观察实习认识为辅。五、典型作业练习作业计划安排、经济批量计算、直方图的画法及应用六、课程考核方式以闭卷笔试为主(占70%),作业、出勤、课堂发言为辅(30%)。194 课程编号:1101270生产与运作管理[2]ProductionandOperationsManagement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每周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市场营销本科相关课程:管理学原理、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会计学、组织行为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等教材:《生产与运作管理》,陈荣秋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版,2006年推荐参考书:1.《生产与运作管理》,刘丽文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2.《运营管理》,(美)理查德·蔡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运营管理新概念与案例》,(美)RogerG.Schroeder,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生产与运作系统设计、运行、维护和改进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识别、运用。并注重结合相关知识点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述(6学时)1.1社会组织的基本职能1.2生产运作的分类1.3生产类型1.4生产过程的组织第二章生产运作战略(3学时)2.1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2.2企业战略和战略管理2.3生产运作战略的内容第三章生产和服务设施选址(6学时)3.1选址的重要性和难度3.2影响选址的因素和选址的一般步骤3.3选址的评价方法3.4案例讨论第四章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4学时)4.1布置决策4.2典型的布置形式195 4.3车间布置与库房布置4.4办公室布置第五章工作研究(5学时)5.1概述5.2工作设计5.3工作测量5.4人机工程5.5学习曲线第六章生产计划(5学时)6.1计划管理6.2MTS企业年度生产计划的制定6.3MTO企业年度生产计划的制定第七章库存控制(5学时)7.1概述7.2独立需求的物料控制7.3非独立需求的物料控制第八章设备综合管理(6学时)8.1概述8.2设备的选择、评价和使用8.3设备的磨损与故障8.4设备的更新与改造第九章质量管理(8学时)9.1概述9.2质量管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9.3ISO9000族标准简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概述教学重点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社会组织及其基本职能;生产运作的分类;生产类型;提高单件小批生产的有效途径;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原则、要求。难点是零件在生产过程中移动方式中的平顺移动。第二章生产运作战略教学重点是:现代企业在产品竞争方面的特点;市场竞争战略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产品和服务对生产系统的要求;生产运作战略的内容;难点是如何理解生产运作战略内容。第三章生产和服务设施的选址教学重点是选址应考虑的因素、评价方法。难点是不同行业的选址是否有共性?第四章生产和服务设施的布置教学重点生产服务设施布置的概念、布置方法。难点是从至表法。第五章工作研究教学重点是工作研究的基本概念、内容、特点、实施步骤;学习曲线、工作环境的研究与设计。难点是学习曲线。第六章生产计划教学重点计划、生产计划、计划管理、生产能力的概念,生产计196 划的指标;假定产品、代表产品的含义及计算;MTS生产计划的确定。难点是MTS生产计划的确定。第七章库存控制重点是库存的概念、本质及作用;库存的两种(定量订货和定期订货)模型。经济批量的计算。难点是有折扣情况下的经济批量的计算。第八章设备管理重点是设备选择的原则,磨损曲线、故障率曲线。难点是磨损与故障的关系。第九章质量管理重点是质量、质量管理、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的含义;质量管理中常用的方法;ISO9000族的核心标准。难点是直方图的画法和应用。四、主要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观察实习认识为辅。五、典型作业练习经济批量计算、直方图的画法及应用六、课程考核方式以闭卷笔试为主(占70%),作业、出勤、课堂发言为辅(30%)197 课程编号:1102221项目管理ProjectManagement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4学期,每周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工业工程、财务管理专业本专科相关课程: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技术经济学、运筹学教材:《项目管理》,池仁勇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推荐参考书:1.《项目管理》,毕星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2.《项目管理》,戚安邦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有效的项目管理》,罗伯特.K.威索基等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4.《突出重围—项目管理实战》,周小桥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是项目管理蓬勃发展的时代,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在经济与管理学院相关专业开设项目管理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管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和理论方法在项目管理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与其他管理类课程相比,项目管理更接近实践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毕业后从事项目管理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具体说应达到如下要求:一是掌握项目管理的有关基本概念和理论;二是掌握项目管理中常用的技术方法;三是掌握项目管理中的一些实践经验和规律。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项目管理概述(3学时)1.1项目管理的发展及其应用(1学时)1.2项目概念与分类(1学时)1.3项目管理(1学时)第2章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6学时)2.1项目的组织形式及项目组织的选择(2学时)2.2项目经理(1学时)2.3项目团队(1学时)2.4项目冲突(1学时)2.5项目人力资源管理(1学时)第3章项目综合管理(5学时)3.1项目管理过程(1学时)3.2项目启动(1学时)3.3项目计划(1学时)198 3.4项目项目执行和控制(1学时)3.5项目收尾(1学时)第4章项目进度管理(6学时)4.1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1学时)4.2网络计划技术(4学时)4.3项目进度控制(1学时)第5章项目费用管理(3学时)5.1项目资源计划的编制(1学时)5.2项目费用估算(1学时)5.3项目费用预算与控制(1学时)第6章项目风险管理(3学时)6.1项目风险管理概述(1学时)6.2项目风险管理过程(2学时)第7章项目采购与招投标管理(2学时)7.1项目采购概述(1学时)7.2项目招投标实务与技巧(1学时)第8章项目合同管理(2学时)8.1项目合同管理概述(1学时)8.2合同管理(1学时)第9章项目管理软件(2学时)9.1项目工作任务管理(1学时)9.2项目管理网络计划(1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1章项目管理概述本章教学重点:项目管理的发展阶段,项目的概念,项目的基本属性,项目的生命周期,项目管理的阶段划分。本章教学难点:项目与运作的区别,项目三重约束间的平衡关系。第2章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本章教学重点:项目的组织形式及其优缺点,项目组织选择考虑的因素,项目经理的素质要求和能力,有效项目团队的特征,项目团队发展的阶段,项目冲突源和项目冲突的解决方法。本章教学难点:项目组织的选择,项目冲突解决方法的适用情况。第3章项目综合管理本章教学重点:项目管理的基本过程,需求识别与项目识别,项目目标的确定,项目计划的编制,项目控制的过程,项目收尾的主要工作内容。本章教学难点:需求识别与项目识别的区别,WBS(工作分解结构)方法,项目计划工作的重要性,项目收尾工作的重要性。第4章项目进度管理本章教学重点: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步骤,网络图的编制,网络计划的优化,项目进度报告的编制,项目变更控制。本章教学难点:网络图的编制及网络计划的优化。199 第5章项目费用管理本章教学重点:项目资源计划的编制方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费用估算与预算方法,挣得值分析法。本章教学难点:挣得值分析法。第6章项目风险管理本章教学重点:影响项目风险大小的因素,项目风险识别,项目风险评价,项目风险对策,项目风险监督。本章教学难点:四种项目风险的应对策略。第7章项目采购与招投标管理本章教学重点:项目采购的概念、过程与方法,项目招投标的概念、方法,招标文件的内容、格式,项目招投标实务与技巧。本章教学难点:投标策略。第8章项目合同管理本章教学重点:项目合同的特点、构成要素,项目合同的分类与选择,合同管理,分包合同管理,索赔管理。本章教学难点:项目合同的分类和选择。第9章项目管理软件(2学时)本章教学重点:利用项目管理软件对项目工作任务、项目资源进行管理,利用项目管理软件进行项目网络计划。本章教学难点:利用软件科学地安排项目工作任务。四、主要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手段。五、典型作业练习1.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有哪些几个步骤?2.什么是项目里程碑?3.项目进度控制报告包含哪些内容?4.什么是项目变更控制?5.已知某项目的任务明细表,请绘制网络图,计算有关时间参数和总工期。任务ABCDEFGH先行任务--AAB.CADD.E.F时间(天)22462124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加考试成绩(70%),一般采取闭卷方式。200 课程编号:1102222项目评价ProjectEvaluation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4学期,每周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工商管理专业本专科相关课程:技术经济学、市场营销、经济学教材:《项目评估》,王力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推荐参考书:1.《工程项目评估》,葛宝山等编著,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2.《投资项目评价》,成其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3.《工程经济学》,洪军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项目论证与评估》,戚安邦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任何项目都需要开展项目论证与评价工作,以确保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项目评价的一般方法与技术,了解项目评价的内容以及项目评价的基本程序。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项目评价概论(3学时)1.1项目评价与项目管理(1学时)1.2项目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1学时)1.3项目评价过程(1学时)第2章项目评价基础与评价指标(7学时)2.1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等值计算(2学时)2.2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指标及计算方法(3学时)2.3项目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评价(2学时)第3章项目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方法(6学时)3.1项目财务评价(2学时)3.2项目国民经济评价(2学时)3.3项目社会影响评价(1学时)3.4项目环境影响评价(1学时)第4章项目的比较选择与项目群评价(4学时)4.1项目方案比较分析概述(1学时)4.2项目方案比较分析的一般方法(2学时)4.3项目群评价与选择(1学时)201 第5章项目综合评价(3学时)5.1项目综合评价概述(1学时)5.2项目综合评价的定性与定量方法(1学时)5.3项目综合评价报告的撰写(1学时)第6章项目过程评价(3学时)6.1项目过程评价概述(1学时)6.2项目过程评价方法(1学时)6.3项目组织过程成熟度评价(1学时)第7章项目后评价(3学时)7.1项目后评价概述(1学时)7.2项目后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方法(1学时)7.3项目后评价的实施与管理(1学时)第8章公共项目评价(3学时)8.1公共项目及其特点(1学时)8.2公共项目的经济评价(1学时)8.3公用设施项目分析(1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1章项目评价概论本章教学重点:项目评价的发展,项目评价的原则,项目评价的基本内容,项目评价生命周期和项目评价过程。本章教学难点:项目评价的基本内容与原则。第2章项目评价基础与评价指标本章教学重点:资金等值计算,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指标,项目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本章教学难点: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指标的比较,项目风险评价。第3章项目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本章教学重点:项目财务评价、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项目社会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方法与指标。本章教学难点:项目财务评价、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区别,影子价格的涵义。第4章项目的比较选择与项目群评价本章教学重点:项目方案的类型,项目比较的一般方法,项目群评价方法。本章教学难点:项目群优化选择的数学模型。第5章项目综合评价本章教学重点:项目综合评价的内容,项目综合评价常见的定量方法,项目综合评价报告的撰写。本章教学难点: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第6章项目过程评价本章教学重点:项目过程评价的意义,项目过程评价的内容和方法,项目组织成熟的评价。本章教学难点:项目过程的评价方法。第7章项目后评价本章教学重点:项目后评价的概念与作用,项目后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方法,项目后评价的程序。本章教学难点:对比分析法,逻辑框架法,成功度分析法。202 第8章公共项目评价本章教学重点:公共项目的特点与分类,公共项目的成本与收益识别,公共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本章教学难点:成本—收益评价法、成本—效能评价法。四、主要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手段。五、典型作业练习1.项目评价的基本原则有哪些?2.某工程项目投资25000万元,经济寿命10年,每年收益3000万元,残值7000万元,ic=5%,项目的IRR是多少?此工程项目是否可行?3.某投资项目,设计年产量10万吨钢,吨钢售价900元,吨钢总成本费用650元,其中可变用占70%,固定费用占30%,销售税金占销售收入的8%,固定资产投资4872万元,流动资金占销售收入的25%,试计算投资利润率,并列表做出价格、成本、固定资产投资、产量各因素变化(±10%)时,对投资利润率的影响,画出敏感性分析图,并按因素敏感强弱排序。4.项目后评价有何作用?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加考试成绩(70%),一般采取闭卷方式。203 课程编号:1102109企业管理学(公共选修课)EnterpriseManagement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每学期均开设,每周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非管理类专业本、专科生相关课程:统计学、会计学、高等数学、运筹学等教材:姜真,《现代企业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推荐参考书:1.《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周三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2.《现代工业企业管理》(第二版),戴可敏,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3.《管理学:全球化视角》(第十一版),(美)海因茨.韦里克;哈罗德.孔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一、课程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企业与企业管理(3学时)1.1企业与公司1.2企业管理的性质与职能1.3企业管理的对象与方法1.4企业管理的流程与框架1.5企业管理的法律环境第2章企业管理的发展(3学时)2.1西方企业管理的发展2.2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2.3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第3章企业组织管理(3学时)3.1组织及组织设计基础3.2企业组织结构设计3.3组织创新与变革第4章企业战略管理(3学时)4.1企业战略管理概述4.2战略分析方法4.3企业发展战略204 4.4基于行业生命周期的企业竞争战略第5章企业经营决策(3学时)5.1经营决策的内容5.2经营决策的原则与步骤5.3经营决策的方法第6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3学时)6.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6.2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6.3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6.4人员培训6.5绩效考评第7章企业生产运作系统设计(4学时)7.1生产运作分类7.2生产类型7.3生产过程的组织7.4先进的生产方式第8章物流管理(3学时)8.1物流管理概述8.2物流成本管理8.3物流供应链管理第9章市场营销管理(4学时)9.1市场营销管理概述9.2目标市场策略9.3产品策略9.4定价策略9.5分销渠道策略第9.6促销策略9.7市场营销新发展第10章企业设备管理(3学时)10.1设备管理概述10.2设备的选择、经济评价和使用10.3设备的磨损与故障10.4设备的维修10.5开展5S活动第11章企业质量管理(5学时)11.1质量与质量管理11.2质量管理实施中的几种重要方法11.3质量管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11.4ISO9000族标准简介205 11.5世界著名的质量奖简介第12章企业技术创新管理(4学时)12.1技术创新概述12.2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分析与管理12.3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模式12.4企业新产品开发管理第13章企业财务管理(3学时)13.1财务管理概述13.2筹资管理13.3投资管理13.4财务分析第14章创业管理(4学时)14.1创业管理概述14.2创业计划14.3创业融资14.4中小企业管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1章企业与企业管理重点:企业与公司的特征;企业管理性质与职能;企业管理的对象与方法。难点: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企业管理的本质,理解企业管理的职能,学会企业管理基本方法的综合应用。第2章企业管理的发展重点:管理发展的过程;各阶段的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难点:通过了解国内外管理发展史,把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规律,明确管理的重要意义。第3章企业组织管理重点: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及组织创新与变革。难点:组织创新与变革的原因分析。第4章企业战略管理重点:战略分析方法、企业发展战略以及基于行业生命周期的企业竞争战略。难点:运用合适的方法,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竞争战略作出正确的选择。第5章企业经营决策重点:决策的意义与特点;决策的方法。难点:按照决策的程序要求,运用相关的决策方法科学决策。第6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点:职务分析;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绩效考核方法。难点: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全面理解与掌握;招聘程序与方法;考核方法。第7章企业生产运作系统设计206 重点:生产过程的组织及先进的生产方式。难点:生产过程时间与空间的组织方法,了解掌握先进的生产方式。第8章物流管理重点:企业物流管理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基本含义及其成本控制方法;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原则及主要管理方法。难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的方法与技术。第9章市场营销管理重点:目标市场策略及市场营销组合策略。难点: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及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原理和方法。第10章企业设备管理重点:设备的选择、评价和使用;设备的磨损与故障。难点:设备磨损的规律及设备的故障率曲线;设备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及设备选择的方法;5S的含义及实际应用。第11章企业质量管理重点:质量管理意义;质量管理方法。难点:质量管理常用的统计方法;对ISO9000族标准的全面理解。第12章企业技术创新管理重点: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模式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管理。难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构成;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企业新产品开发过程与方法;价值工程。第13章财务管理重点:筹资管理与投资管理、基本财务比率。难点:权益资金的筹资方式和借贷资金的筹资方式;项目投资评价方法;财务分析的方法。第14章创业管理重点:创业计划与中小企业管理。难点:创业计划书;企业生命周期与中小企业的管理与发展。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案例分析相结合。五、典型作业练习确定型决策练习:某企业销售机床每台售价10万元,单位产品变动成本6万元,固定成本400万元。1.求盈亏平衡点。400X0==100(台)10-6400S0==1000(万元)61-102.若该企业目标利润400万元,求保证实现目标利润时的产销量和销售额。207 400+400X==200(台)10-6400+400S==2000(万元)61-103.判断该企业经营安全状况经营安全率=(X−X0)/X=(200-100)/200=50%判断:该企业经营状况为安全。六、课程考核方式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习题练习等占总成绩3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70%。208 课程编号:1151150创业管理ENTREPRENEURSHIPMANAGEMENT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三学期,32学时,周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工商管理本科,同时适合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相关课程: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等教材:《创业学》,李志能郁义鸿罗博特.D.希斯瑞克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推荐参考书:1.《创业管理》,陈德智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2.《创业管理:基于过程的观点》,(美)罗伯特A.巴隆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3.《创业管理的12堂课:迈向企业家的全程培训》,刘常勇著,中信出版社,2002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从时代的要求出发,总结成功创业实践的感受和从事创业教育的经验,广泛汲取中外有关创业理论的精髓,探讨和总结创业活动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对创业的动力和前提研究;对创业商机的识别、把握和控制的研究;对创业的成功条件和失败风险的研究。并针对创业中的困难、障碍和风险提出见解和对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和互相交流,深刻认识创业是时代的需要,唤起创业意识,激起创业热情;了解创业的基本要素和创业过程;学会分析自身优势和可利用的资源,选择和确定创业方向;着重掌握创业的技巧和方法,主要是培养商机意识,捕捉商机的方法,做好创业策划,控制创业风险等;熟知创业失败的误区,从中吸取教训,远离创业误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创业相关的知识准备和理论基础,同时为提供一个虚拟的创业实践舞台,为学生日后走向真实的创业环境提供预先锻炼的机会。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创业管理的基础概念和理论3学时第一节创业的概念和分类第二节创业管理的发展历史第三节创业管理的过程第二章创业者的特征和素质4学时第一节创业者的定义第二节创业者的特征第三节创业者的素质第三章市场机会的发现和分析3学时第一节市场机会的概念第二节市场机会的来源209 第三节市场机会的分析和筛选第四章创业计划6学时第一节创业计划的概念和作用第二节创业计划书第五章创建公司2学时第一节创办公司的基本程序第二节创办公司的注意事项第六章创业投资6学时第一节创业投资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创业投资的基本要素第三节创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第四节创业板上市第七章企业生命周期4学时第一节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第二节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第八章中小企业管理4学时第一节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第二节中小企业的管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创业管理的基础概念和理论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创业的含义和创业活动的分类,理解每种创业类型的特征和各种创业类型间的关系。了解创业管理学科的发展历史,理解创业管理的含义,熟悉创业管理的一般流程。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第二章创业者的特征和素质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创业者的概念和内涵,理解创业者的特征,理解影响创业者素质的先天和后天的因素,理解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第三章市场机会的发现和分析重点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市场机会,市场机会的主要来源有哪些,掌握如何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发掘市场机会,了解如何筛选市场机会。第四章创业计划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创业计划的概念和作用,理解创业计划书的内容和格式,以及为什么需要有这样的内容和格式,熟悉创业计划书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能够撰写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第五章创建公司重点要求学生熟悉创办公司的各个步骤和流程,了解各个程序的先后顺序和重要程度。重点在于实际应用。第六章创业投资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创业投资的概念,掌握创业投资的特征,理解创业投资的要素,掌握创业融资的渠道。理解风险投资企业的运做特点,理解风险投资商对项目进行评估的程210 序和评估的标准,理解如何能够从风险投资商手中获得风险投资,理解上市对创业企业的利弊。第七章企业生命周期重点要求学生理解伊查克•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理解该理论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哪些阶段,每个阶段企业主要有什么样的特征。了解该理论以外的其他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第八章中小企业管理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创业企业管理的特点,理解如何按照创业企业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创业企业进行管理。四、主要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五、典型作业练习1.如果有一个创业机会可以低门槛进入,你是否决定创业?你的理由是什么?2.如果你没有资金,你能用什么方法启动你的创业计划。请根据你的创业设想提出融资计划。六、课程考核方式期末考试70%,平日成绩(包含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作业和出勤)30%。211 课程编号:1121010工商管理专业外语ENGLISHFORBUSINESSADMINISTRATION总学时:64总学分:4课程性质:必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和第六学期,各32学时,周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工商管理本科相关课程:大学英语和基础专业课,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税收学、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与分析等教材:《经济管理专业英语》,戴贤远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推荐参考书:1.A.ThompsonJr&JohnP.Formby,Economicsofthefirm:theoryandPractice6thEd.Prentice-Hall,NewJersey,1993.rd2.RudigerDornbusch&StanleyFisch,Macroeconomics3ed.McGraw—HillBookCompany,1984.3.PhilipR.Cateora&JohnM.Hess,InternationalMarketing,Irwin,Inc.,Homewood,Illinois,1998.4.WalterEnders&HarveyE.Lapan,InternationalEconomics,Prentice—Hall,Inc.,NewJersy,1987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学习,掌握英文相关专业术语,能以英文理解以前学过的专业课知识,既达到复习和巩固专业知识的目的;又同时能够达到阅读专业外文文献的目标。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1.TheConceptofUtility(2学时)2.HowmarketsFunction(2学时)3.OutlaysandComponentsofDemand(2学时)4.MacroeconomicPolicy(2学时)5.WhySample(3学时)6.BasicConceptofHypothesisTesting(4学时)7.Hotelcomputerapplication(2学时)8.OrderProcessing(2学时)9.PullingandPushingMarketingStrategiesinaMarket—OrientedSystem(4学时)10.TheManyfacesofPersonalSelling(2学时)11.MotivesforUsingDebt(3学时)12.Tradecredit(3学时)212 13.WhatisOBM?(3学时)14.AreaofApplication(3学时)15.ElementsoftheAccountingModel(3学时)16.AccountingReports(3学时)17.SourcesandUsesofBankFunds(3学时)18.InstrumentsoftheCapitalMarket(3学时)19.CompanyGoals:Survival,Growth,Profitability(3学时)20.StrategicConsiderationsforMultinationalFirms(3学时)21.AdvertisingAbroad—CreativeChallenges(4学时)22.EvaluatingAlternativesforInternationalOperations(3学时)23.ForeignDirectInvestment(2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TheConceptofUtility重点要求学生掌握Utility的概念,熟悉Utility的相对性。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2.HowmarketsFunction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市场是如何作用的,熟悉marketanalysis的相关方法。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3.OutlaysandComponentsofDemand重点要求学生掌握ComponentsofDemand,熟悉GNP从需求角度看由哪几部分组成。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4.MacroeconomicPolicy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熟悉有哪几类宏观经济政策,都是如何作用的。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5.WhySample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统计中抽样的理由,熟悉1980年美国人口普查所暴露出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6.BasicConceptofHypothesisTesting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假设检验的概念,理解假设检验的逻辑,理解重要性水平的概念,熟悉统计中的TypeIerror和TypeIIerror。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7.Hotelcomputerapplication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在酒店环境中的应用,理解整个操作流程。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8.OrderProcessing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定单处理的10个步骤,熟悉ORDER这个词在生产背景下的几重含213 义。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9.PullingandPushingMarketingStrategiesinaMarket—OrientedSystem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营销中的pullingstrategy和pushingstrategy的概念和含义,熟悉两种策略的使用。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10.TheManyfacesofPersonalSelling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营销中的personalselling的概念和含义,熟悉personalselling的几种形式。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11.MotivesforUsingDebt重点要求学生理解企业使用借款的理由,熟悉财务杠杆的作用。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12.Tradecredit重点要求学生理解Tradecredit的概念和作用。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13.WhatisOBM?(2学时)重点要求学生理解OBM的定义,熟悉组织行为学探讨的主题和主要的研究方法。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14.AreaofApplication(2学时)重点要求学生理解OBM的主要应用领域。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15.ElementsoftheAccountingModel(2学时)重点要求学生理解会计模型里的基本要素,理解几种基本的财务报告表格。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16.AccountingReports(2学时)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几种基本的财务报告表格,熟悉英文财务报告的形式,能读懂财务报告和编制简单的英文财务报表。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17.SourcesandUsesofBankFunds(2学时)重点要求学生理解银行资金的使用和来源。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18.InstrumentsoftheCapitalMarket(2学时)重点要求学生理解资本市场的常用融资工具,熟悉这些资本市场融资工具的特点和使用范围。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19.CompanyGoals:Survival,Growth,Profitability(2学时)重点要求学生理解三个主要的公司目标,即生存、成长和赢利。要求学生能朗读、翻214 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20.StrategicConsiderationsforMultinationalFirms(2学时)重点要求学生理解跨国公司发展的战略考虑,了解跨国公司为什么要国际化,公司走国际化路线应该通过哪几步。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21.AdvertisingAbroad—CreativeChallenges(5学时)重点要求学生理解企业在海外做广告时可能遇到的各方面的障碍和困难,理解企业在海外营销时在公司政策上的限制、法律和税务方面的限制、语言方面限制,熟悉企业在海外营销时遇到的文化差异、媒体限制和成本限制。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22.EvaluatingAlternativesforInternationalOperations(3学时)重点要求学生理解企业国际运做中可以选择的方法,包括间接出口、直接出口、特许经营、合资、直接投资;理解每种运做方法的优势和缺陷。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23.ForeignDirectInvestment(2学时)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外国直接投资的含义,了解世界近几十年的FDI主要流动方向,自学我国FDI的流入流出状况。要求学生能朗读、翻译全篇课文,理解内容,能用英文解释相关内容,自学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四、主要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与课堂讨论课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五、典型作业练习Whataremajorproblemsandbarriersofadvertisingabroad?Whycompaniesinternationalize?Whatarethemajorstepstobegintheinternationalizationactivities?六、课程考核方式1.期末闭卷考试,70%。2.平日成绩(课堂演讲、课堂讨论表现、出勤),30%。215 课程编号:1101115金融市场学FinancialMarketing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财务管理第三学期、国际贸易第七学期,48学时,3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财务管理、国际贸易本科相关课程:先行课程:西方经济学、经济数学、货币银行学等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证券投资学教材:《现代金融市场学》,张亦春主编,中国金融出版,2002年推荐参考书:1.《金融市场学》,刘园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2.《金融市场学》,杜金富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3.《金融市场学》,夏德仁、王振山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4.安东尼·M.桑托莫罗、戴维·F.巴贝尔著,郭斌译:《金融市场、工具与机构》,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5.J·奥林·戈莱比著,刘曼红等译:《国际金融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金融市场学》是一门以经济学和银行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同时又相对独立的现代金融实务课。通过学习《金融市场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金融市场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相互有机联系;了解和掌握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方式方法;了解和掌握金融市场的基本架构、基本功能和运行、发展的基本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分析、指导我国金融市场实践。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金融市场概述(4学时)第一节金融市场的地位和功能(掌握)第二节金融市场的主体和客体(掌握)第三节金融市场的构成与分类(掌握)第四节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掌握)第二章货币市场(6学时)第一节货币市场的内涵(掌握)第二节短期借贷市场(掌握)第三节同业拆借市场(掌握)第四节回购市场(掌握)第五节商业票据市场(掌握)第六节银行承兑票据市场(掌握)216 第七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掌握)第八节短期政府债券市场(掌握)第九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市场(掌握)第三章资本市场(4学时)第一节资本市场概述(掌握)第二节股票市场(自学)第三节债券市场(自学)第四节投资基金(自学)第五节创业板市场(掌握)第四章风险投资市场(4学时)第一节风险投资市场概述(掌握)第二节风险投资的运作方式(掌握)第三节各国风险投资市场概述(掌握)第四节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掌握)第五章外汇市场(6学时)第一节外汇与汇率(掌握)第二节外汇市场概述(掌握)第三节外汇市场的交易方式(掌握)第四节世界主要外汇市场(掌握)第六章保险市场(6学时)第一节保险市场概述(掌握)第二节保险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掌握)第三节保险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关系(掌握)第七章金融衍生工具市场(8学时)第一节金融衍生工具概述(掌握)第二节金融远期合约(掌握)第三节金融期货合约(掌握)第四节金融期权(掌握)第五节金融互换(掌握)第六节可转换公司债券市场(掌握)第七节存托凭证市场(掌握)第八章专题部分(8学时)第一节专题一:金融市场价格与价格形成机制。(了解)第二节专题二: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了解)第三节专题三: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了解)第四节专题四:新形势下的金融监管。(了解)第五节专题五:世界金融市场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了解)复习(2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217 第一章金融市场概述本章主要阐述金融市场的要素构成、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金融市场的主体结构及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及其发展趋势。力求对金融市场有一个概要的了解和总体的把握。重点是要了解和把握金融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其发展趋势、金融市场的总体结构和基本功能。第二章货币市场本章主要讲述货币市场的构成及其货币市场业务,应重点掌握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与汇票的关系;大额可转让存单与银行定期存单的区别;货币市场工具收益率的计算。第三章资本市场由于学生开设有《证券投资学》这门课程,本章自学为主,其重点是创业板市场的研究,尤其是美国NASDAQ市场的成功经验。难点是对全球不同创业板市场模式的区别与分析。第四章风险投资市场本章主要讲述风险投资市场的运作方式以及各国风险投资市场概况,并对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未来发展提供对策建议。重点是风险投资的内涵和时期划分以及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未来发展提供对策建议。第五章外汇市场本章主要阐述外汇市场具有什么功能,外汇市场的结构,外汇交易的种类及主要交易方式,以及对外汇市场的调控与管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即期外汇市场和远期外汇市场交易的主要特点。重点和难点都是外汇交易的计算,如:套算汇率、远期汇率的升贴水以及套利的计算。第六章保险市场本章主要阐述保险市场的概念和特征,保险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以及保险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关系。重点是影响保险供给与需求的因素和我国的保险市场现状与前景。第七章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本章主要阐述和研究金融远期、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金融互换、可转换公司债券、以及存托凭证等金融衍生工具,重点是把握各金融衍生工具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各种金融计算技术。难点是期权的定价原理以及金融互换等的计算。第八章专题部分本章主要阐述金融市场价格与价格形成机制、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新形势下的金融监管。以及世界金融市场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主要是根据学生所学的金融学课程方面的知识做一些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四、主要教学方法鉴于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主要采取讲授方式,以增加课堂知识含量,在讲授的同时根据不同章节的要求,辅以相应的练习课,主要是针对金融计算的练习。讲授过程中要穿插提问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五、典型作业练习第一章:借助网络全面了解金融市场未来发展趋势。218 第二章:货币工具收益率的计算。第五章:外汇市场中套算汇率、远期汇率的升贴水以及套利的计算。第七章:金融远期合约结算金的计算。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的计算。六、课程考核方式鉴于本课程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讲授中涵盖一些案例资料和案例分析,需要学生课后进行准备,课堂上进行讨论,因此,本课程的最终成绩由两部分组成:期中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课下案例资料准备及堂上讨论<含考勤>(30%)。219 课程编号:1101111跨国经营理论于与实务ThetheoryandPracticeon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Management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32学时,2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相关课程:先行课程: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等基础课后续课程:世界经济等专业课教材:《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毕红毅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推荐参考书:1.《跨国公司金融》何海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国际企业管理》,马春光,对外经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3.《跨国公司新论》,万晓兰、汪威毅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4.《国际投资学》,杨大楷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5.《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罗进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课程目的与要求《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重要性随着跨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充分体现,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跨国公司的基本理论、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管理、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以及跨国公司的文化管理等理论与实务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国际间接投资研究(4学时)第一节股票与海外上市(掌握)第二节国际债券(掌握)第三节国际信贷(了解)第四节外资与国内资本市场(了解)第二章跨国公司概述(2学时)第一节名称和定义(了解)第二节产生与发展(了解)第三节类型和特征(熟练掌握)第三章跨国经营环境研究(6学时)第一节自然环境(掌握)第二节文化环境(熟练掌握)第三节政治环境(熟练掌握)220 第四节经济环境(掌握)第五节法律环境(掌握)第六节跨国经营的环境评估(掌握)第四章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管理(4学时)第一节组织结构的内涵与外延(掌握)第二节组织结构的类型(熟练掌握)第三节组织结构的比较与选择(熟练掌握)第四节组织结构的演变和完善(熟练掌握)第五章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4学时)第一节财务管理决策权的配置(掌握)第二节资金的来源与供应(熟练掌握)第三节流动资产管理(掌握)第四节海外资金的返还和利润规划(熟练掌握)第六章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4学时)第一节海外子公司经理的来源(掌握)第二节子公司经理及雇员的素质要求(熟练掌握)第三节海外供职的得失(了解)第四节海外经理的培训(掌握)第七章跨国公司的所有权结构(4学时)第一节所有权结构的不同形式(熟练掌握)第二节合资子公司(掌握)第三节所有权结构的选择(熟练掌握)第四节管理合同(了解)第八章跨国经营风险管理(4学时)第一节政治风险的防范及克服(熟练掌握)第二节外汇风险的防范及克服(熟练掌握)第三节其他风险的防范及克服(了解)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国际间接投资研究本章重点阐述了国际间接投资的相关内容,是对本门课程的必要的补充。重点是我国股票与海外上市和国际信贷的相关内容。第二章跨国公司概述本章阐述了跨国公司的名称和定义、产生与发展和类型和特征,重点是把握各种不同类型的跨国公司及其特征。第三章跨国经营环境研究本章主要研究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并对环境进行了评估,重点是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的把握和环境评估方法。难点是环境评估。第四章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管理221 本章主要阐述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内涵与外延、类型等,以及组织结构的比较与选择和完善,重点和难点是组织结构的的类型划分和比较与选择。第五章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本章阐述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决策权的配置、资金的来源与供应、流动资产管理、海外资金的返还和利润规划。重点和难点是资金的来源与供应和海外资金的返还和利润规划。第六章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本章主要阐述海外子公司经理的来源、子公司经理及雇员的素质要求以及海外供职的得失和海外经理的培训。重点是把握子公司经理的来源、子公司经理及雇员的素质要求。第七章跨国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本章阐述了所有权结构的不同形式,重点是所有权结构的选择。第八章跨国经营风险管理本章阐述了跨国公司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重点是政治风险的防范及克服,难点是外汇风险的防范及克服。四、主要教学方法鉴于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高年级的学生主要采取讲授方式,以增加课堂知识含量,在讲授的同时根据不同章节的要求要穿插提问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五、典型作业练习投资环境的分析和案例研究六、课程考核方式鉴于本课程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讲授中涵盖一些案例资料和案例分析,需要学生课后进行准备,课堂上进行讨论,因此,本课程的最终成绩由两部分组成:期中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堂下案例资料准备及堂上讨论<含考勤>(30%)。222 课程编号:1101209证券投资学SecuritiesInvesting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七学期,32学时,2学时/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贸易、工商管理本科相关课程:先行课程: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专业基础课,金融市场学等专业课后续课程:无教材:《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王秀芳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推荐参考书:1.《券投资通论》,贝政新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2.《证券投资学》,吴晓求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3.《高级投资分析》,门明编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4.《证券投资学》,梁峰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5.《股票操作学》,张龄松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需要,另一方面作为金融中介的特殊性质,也使得潜在的风险不时地表现出来,成为干扰经济运行、造成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作为金融工作者来研究证券投资的内在规律、取得投资成功、有效地规避风险就显得异常重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们掌握必要的证券、证券市场和证券投资的理论与方法,为每一位有志于证券经营、管理、投资的同学提供一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帮助。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证券概述(4学时)第一节证券的概念及特征(掌握)第一节世界证券市场—说说历史(了解)第二节中国证券市场(了解)第三节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交易品种(熟练掌握)第二章证券(股票)市场相关运行规则(4学时)第一节证券的发行与上市(了解)第二节停牌与摘牌制度(掌握)第三节ST与PT制度(掌握)第四节关于股票指数(掌握)第五节除权与除息制度(熟练掌握)第三章证券投资的收益与风险(4学时)223 第一节证券投资的收益(掌握)第二节证券投资的风险(熟练掌握)第三节风险的衡量(掌握)第四节风险的规避与防范(熟练掌握)第四章证券投资基础分析(4学时)第一节宏观经济环境分析(熟练掌握)第二节行业经济信息分析(熟练掌握)第三节金融环境分析(熟练掌握)第四节政策法规环境分析(熟练掌握)第五节公司分析(掌握)第五章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基础(4学时)第一节波浪理论(掌握)第二节黄金分割理论(了解)第三节股市发展阶段与成长周期理论(掌握)第四节道氏价格波动理论(熟练掌握)第五节亚当理论(了解)第六节相反理论(了解)第六章证券投资技术分析之图形分析(4学时)第一节K线理论(熟练掌握)第二节切线理论(掌握)第三节形态理论(掌握)第七章沪深股市常用的技术指标(6学时)第一节移动平均线(MA)(熟练掌握)第二节相对强弱指标(RSI)(熟练掌握)第三节随机指标(KDJ)(熟练掌握)第四节趋向指标:(+DI、-DI、ADXetc.)(掌握)威廉指标(%R)(掌握)第六节平滑指标(MACD、DIF)(熟练掌握)第七节人气指标(AR)(掌握)第八节意愿指标(BR、CR)(掌握)专题:投资策略与理念:(2学时)根据市场情况分析证券市场的风云变幻,灌输正确的投资策略与理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证券概述本章主要阐述证券的概念及特征、世界证券市场和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状,以及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主要交易品种。重点和难点都是各种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内涵与外延。第二章证券(股票)市场相关运行规则本章主要阐述证券的发行与上市以及停牌与摘牌制度、ST与PT制度、除权与除息等股市运行中的制度以及股票指数的计算、意义等,重点和难点是除权与除息的区别和计算,224 以及对各国股票指数的认识。第三章证券投资的收益与风险本章主要阐述证券投资的收益与风险,以及风险的衡量与规避,重点是风险的分类与特点、衡量与规避策略,难点是风险的衡量。第四章证券投资基础分析本章主要阐述证券投资分析中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经济信息和公司分析等基本分析,对于宏观环境中的金融环境因素和政治因素等会单独分析。重点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司分析。第五章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基础本章主要阐述技术分析的基础理论,重点是波浪理论与道氏价格波动理论,难点是波浪理论与好友指数的把握。第六章证券投资技术分析之图形分析本章阐述的主要内容是K线理论、切线理论和形态理论等内容,重点和难点是K线和趋势线的应用,以及顶底部形态。第七章沪深股市常用的技术指标本章主要阐述移动平均线(MA)、相对强弱指标(RSI)、随机指标(KDJ)、趋向指标:(+DI、-DI、ADXetc.)等技术指标的原理和应用。其中重点和难点使指标的应用部分。四、主要教学方法鉴于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主要采取讲授方式,以增加课堂知识含量,在讲授的同时根据不同章节的要求,辅以相应的练习课,主要是针对金融计算和技术指标应用。讲授过程中要穿插提问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五、典型作业练习第二章:除权与除息的计算与相关规则。第三章:风险的衡量与案例分析。第四、五、六、七章:案例分析和图形分析。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的计算。六、课程考核方式鉴于本课程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讲授中涵盖一些案例资料和案例分析,需要学生课后进行准备,课堂上进行讨论,因此,本课程的最终成绩由两部分组成:期中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堂下案例资料准备及堂上讨论<含考勤>(30%)。225 课程编号:1107113城市道路与交通UrbanRoadsandTransportation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周2适用专业及层次:城市管理本科相关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教材:沈建武,吴瑞麟编著,城市道路与交通—(第二版)—高等学校城市规划系列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1。推荐参考书:《城市道路与交通——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包福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12-1。一、课程目的及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及道路工程设计的有关理论基本方法。掌握交通流基本知识和理论;以四阶段预测法为技术手段的交通量预测方法;城市客运、货运交通规划和道路网规划以及城市道路平、纵、横线型设计;平面交叉工程的设计方法与步骤;城市道路公用设施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进行那个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等基本技能。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城市交通与城市道路第二节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状况第三节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第二章交通流理论基础知识2学时第一节交通流基本概念第二节交通流理论第三节道路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第四节交通量、车速及交通密度调查第三章城市交通规划4学时第一节城市交通规划的目的、意义和基本内容第二节起讫点(OD)调查第三节远景交通量预测第四节城市道路上的客运、货运交通规划第五节轨道交通规划第四章城市道路网规划4学时第一节概述226 第二节城市道路的功能分类、分级第三节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第四节城市道路网规划主要技术指标第五节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第六节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第五章城市道路横断设计6学时第一节横断面设计原则及其布置类型第二节机动车道设计第三节非机动车道设计第四节路侧带设计第五节分车带、路肩、缘石及人行道铺装第六节横断面综合布置第七节横断面图的绘制第六章城市道路平面与纵断面设计2学时第一节设计车速第二节道路平面设计第三节道路纵断面设计第七章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4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无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口第三节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第四节环形平面交叉口第五节高架桥下的平面交叉口第八章道路立体交叉4学时第一节互通式立交的交通组织分析及图示第二节立交主线几何设计第三节立交匝道第四节辅助车道、变速车道、交织路段和集散车道第五节道路立交设计步骤第九章城市道路公用设施2学时第一节公共交通站点布置第二节城市公共停车设施第三节城市广场第四节城市道路照明第五节城市道路管线布置第六节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第十章交通管理与交通控制2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交通法规与违章227 第三节交通标志与标线第四节交通控制第五节智能运输系统概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本章重点掌握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的概念以及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对城市交通和道路的作用及在城市规划中的位置有一个初步了解。第二章本章重点讲授交通流理论的内容及交通流的估测;道路运行能力与服务水平测算。难点为交通流量、车速和交通密度的调查、交通流的估测。要求通过交通流的分析来定量描述道路的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第三章本章重点为远景交通量的测算方法及城市交通规划。难点为远景交通量预测需要考虑的因素和指标。要求通过预测远景交通量能够进行城市道路上的货运、客运交通规划和轨道规划。第四章本章重点为城市道路的功能分类、分级以及道路网的结构形式,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以及道路的景观设计。难点为城市道路网规划的主要技术指标的筛选和定量描述及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法。第五章本章讲授城市道路设计的细节内容,重点为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的原则、横断面的综合布置及绘图。难点是城市道路各项设计的理论依据及设计原则。第六章本章内容为前一章的延续,重点为城市道路的设计车速、平面设计与纵断面设计。其中难点是设计车速的因素及纵断面设计的依据及标准。第七章本章为道路平面设计中平面交叉口的设计,重点为有无信号灯控制平面交叉口和环形平面交叉口设计及高架桥下的平面交叉口。第八章本章为城市道路中立体交叉的设计,重点教授互通式立交桥的交通组织分析、立交主线的几何设计及各种撤到的设计。难点为立交组织分析、具体设计步骤及流程。第九章本章为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的辅助内容,重点教授主要城市道路公用设施的设计、步骤。其中城市道路管线布置和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是本章的难点。第十章本章的主要内容为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重点讲授交通标志和交通控制,及智能运输系统的理解及管理方法。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五、典型作业练习通过分析某一区域特性,具体设计、布置一组交通网。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228 课程编号:1107107城市地理学UrbanGeography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二学期周3适用专业及层次:城市管理本科相关课程:城市建设与发展史,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原理教材: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等编,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1推荐参考书:1.《城市地理学》,周一星等著,商务印书馆,2003-12-12.《中国城市地理》,顾朝林等著,商务印书馆,1999-11-1一、课程目的及要求课程目的:使学生了解城市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城乡地域划分的现状,了解中外城市化的发展历史。掌握城市化、城镇体系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城市化、城镇体系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研究方法,初步具备参与区域城市化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能力。要求:(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课程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与我国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发展现状紧密结合,把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落实到具体实例之中。(2)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相促进。我国城市地理学理论与城镇化实践均处于大发展时期,新的理论与方法、新的实践内容不断涌现,只有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才能把握城市地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三节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第四节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2学时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第二节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第三节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4学时第一节城市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节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第三节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229 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第四章城市化原理4学时第一节城市化定义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第三节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第四节城市化的近域推进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6学时第一节世界城市的发展史第二节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第三节中国城市发展史第四节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第五节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4学时第一节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第二节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第三节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4学时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第二节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第三节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第四节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6学时第一节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第二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第三节廖士景观第四节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验证及评价第五节核心与边缘理论第六节中国城市空间分布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4学时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流程和工作方法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4学时第一节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第二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第三节中心商务区第十一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4学时第一节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社会空间230 第三节城市感应空间结构第十二章城市问题4学时第一节城市环境问题第二节城市交通问题第三节城市住宅问题第四节城市社会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绪论重点介绍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学科的发展史,共包括四节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中外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的了解,以及对中西方研究热点的关注,进一步明确课程学习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意义。对城市地理学这门课程有个整体的宏观的了解。第二章本章主要讲授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重点讲解城市化地区、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的定义和特征,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第三章本章主要从理论上阐述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重点和难点为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城市的生长。第四章本章重点讲授城市化的基本原理。难点为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过程,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效果与问题、城市化水平预测等部分内容。第五章本章重点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城市的发展历史及城市化的历史进程。难点是当代世界及中国的城市化特征。第六章本章是城镇体系规划的三大支柱理论之一,教学重点为城市经济活动类型与城市发展,国内外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的优缺点。难点为城镇职能分类的具体方法。第七章本章是城镇体系规划的三大支柱理论之一,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及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难点讲授中国城市规模的分布情况,及城市规模发展的政策问题。第八章本章重点讲授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理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核心与边缘理论、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国城市空间分布,难点是不同的空间分布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第九章本章是城镇体系规划的三大支柱理论的综合应用。重点讲授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方法,为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奠定基础。难点为城镇体系规划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原则。第十章本章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内容之一,重点讲授自然环境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及中心商务区的界定结构及演变。第十一章本章重点讲授城市内部的市场空间、社会空间、感应空间的理论与实践内容。难点是对不同空间的认识和在城镇内部空间结构设计中的组织形式。第十二章本章重点介绍了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难点是城市问题的解决对策。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231 五、典型作业练习1.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城市体系如何与国际接轨?2.试用核心-边缘理论解释我国现阶段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232 课程编号:1107103城市发展与建设史Urban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History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二学期,周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相关课程:城市经济学,公共政策学教材:《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庄林德等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推荐参考书:《中国城市建设史》(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董鉴泓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对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了解不同时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特点,能够比较不同时代城市发展的特征,总结我国城市发展的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和评价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4学时1.1原始民居住点的形成及其特征1.2中国城市的产生1.3中国城市的形成1.4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1.5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蓬勃发展与变革思想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城市2学时2.1城市较快发展的背景与特点2.2西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2.3秦汉都城的建设布局第三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4学时3.1城市发展的特点(一)3.2城市发展的特点(二)3.3城市发展的特点(三)3.4城市建筑的特点3.5重要城市建设布局——曹魏邺城3.6重要城市建设布局——六朝都城建康城3.7重要城市建设布局——北魏洛阳城233 3.8重要城市建设布局——隋唐长安城3.9重要城市建设布局——隋唐洛阳城3.10隋唐时期的地方城市第四章五代宋元时期的城市4学时4.1城市发展背景4.2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4.3北宋都城开封建设布局4.4南宋临安城建设布局4.5宋代苏州、泉州和广州的建设布局4.6辽、夏、金地区的城市4.7元大都城的规划与建设第五章明清时期的城市4学时5.1经济和城市发展背景5.2城市发避孕药和建设特点5.3明代的南京城5.4明清时代的北京城5.5明清时期地区中心城市——西安、成都5.6明代的边防重镇——大同、宣府5.7清代皇家园林城市——承德5.8明清时期工商业、手工业城市——扬州、景德镇第六章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2学时6.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结6.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总结6.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总结第七章中国近代城市2学时7.1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7.2近代城市发展变化的类型与阶段7.3近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第八章由“租借”发展的大城市2学时8.1上海的发展8.2天津的发展8.3武汉的发展第九章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3学时9.1青岛的建设与发展变化9.2大连的建设与发展变化9.3香港的发展9.4哈尔滨的发展9.5外国独占城市的特征分析第十章因近代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城市3学时234 10.1新兴的工矿城市10.2因铁路修建而发展的城市10.3民主资本集中的地方10.4近代的重庆第十一章变化中的传统城市3学时11.1北京11.2南京11.3广州11.4济南11.5相对衰落的城市第十二章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地的城市3学时12.1概况12.2日本殖民时期的台湾城市12.3日本东北占领区的城市12.4日本其他占领区城市第十三章中国近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3学时13.1近代的区域发展与城市布局13.2近代城市的工业布局13.3对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13.4对外城市建设中的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13.5近代城市建筑面貌第十四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2学时14.1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简述14.2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及问题第十五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及其特点2学时15.1城市建设的恢复与城市规划的进步(1949~1952)15.2“苏联模式”城市规划的引入与发展(1953~1957)15.3城市规划的动荡与中断(1958~1978)15.4城市规划及其建设的迅速发展(1979以后)第十六章现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的前期2学时16.11950~1960年代新兴工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16.21960~1970年代的三线建设中内地城市的规划与发展16.3政治中心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第十七章改革开放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3学时17.1城市规划的恢复与城市建设的新启动17.2新兴城市与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实践17.3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的教学重点是古代中国城市的产生,难点是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235 第二章的教学重点是西汉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建设特点,教学难点是秦汉都城的建设布局。第三章的教学重点是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教学难点是隋唐长安城的建设布局。第四章的教学重点是五代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建设特点,难点是比较不同时期城市布局的特点。第五章的教学重点是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教学难点是明清时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布局。第六章的重点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总结,难点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总结。第七章的教学重点是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概况,教学难点是近代中国城市的规划特点。第八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由“租借”发展的大城市的特点。第九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的发展与建设特点。第十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因近代工商业与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城市的特点。第十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变化中的传统城市的特点。第十二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地的城市发展特点。第十三章的教学重点是近代的区域发展与城市布局,教学难点是近代城市建设特点。第十四章的教学重点难点是现代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及问题。第十五章的教学重点是现代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程,难点是现代中国城市规划特点。第十六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现代中国城市建设特点。第十七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与建设特点。四、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五、典型作业练习1.我国五代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有哪些主要特点?2.元大都城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特点是什么?北京为什么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都城?3.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大体可分为那几个阶段?各阶段发展的特征是怎样的?4.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有什么变化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分,期末闭卷考试占70分。236 课程编号:1107201城市工程规划UrbanEngineeringPlanning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城市管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相关课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筑工程基本知识教材:《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修订版),王炳坤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推荐参考书:《城市基础设施工程规划手册》,戴慎志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是一门系统阐述城市工程规划规律的课程,阐述城市规划中涉及的主要工程规划问题,说明在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中,相应的工程规划应考虑的范围、基本计算方法、经验公式、各种工程设施对规划的要求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把握城市工程规划的一般规律,规划的原则、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1学时第一章给水工程规划4学时1.1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内容、步骤与方法1.2给水工程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1.3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的组成及布置形式1.4城市总用水量的估算1.5水源选择和用地要求1.6净水工程的位置和用地要求1.7给水管网的布置1.8给水管网的水力计算第二章排水工程规划5学时2.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对象、内容及方法2.2排水系统的体制2.3城市排水系统的组成及平面布置2.4污水管道的布置与埋设2.5估算城市污水量2.6污水管道水力计算及步骤2.7雨水管渠与排洪沟237 2.8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和用地要求2.9城市垃圾的清扫与处理第三章城市消防规划2学时3.1城市消防规划的内容3.2消防站规划3.3城市消防给水规划3.4城市居住区消防规划第四章城市供电规划4.1概述4.2城市电力负荷的计算4.3城市供电电源的布置原则4.4城市供电平面布置图4.5城市电网发展与农村电气化4.6城市中的高压线路走廊4.7电力网的敷设第五章城市集中供热规划4学时5.1概述5.2热负荷的计算5.3集中供热的热源5.4热水供热管网5.5蒸汽供热管网5.6供热管道的布置与敷设5.7专用构筑物、建筑物第六章城市燃气规划4学时6.1概述6.2城市燃气的气源及燃气供应系统6.3城市燃气用量的计算6.4城市燃气的输配系统6.5调压站6.6水力计算6.7液化石油气第七章电信系统规划5学时7.1概述7.2市话网7.3网路的构成7.4电缆管道7.5直埋电缆与隧道电缆及水底电缆7.6与邮政服务有关的参考标准第八章城市管线工程综合3学时238 8.1概述8.2管线工程综合布置的原则与规定8.3管线工程综合的编制方法第九章城市用地的竖向规划5学时9.1概述9.2详细规划的竖向规划方法和步骤9.3城市用地和建筑竖向布置9.4道路和广场竖向设计9.5土方工程9.6城市道路中线坐标点的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的教学重点是城市给水网当当布置,教学难点是水源选择和用地要求。第二章的教学重点是城市污水管道的布置与埋设,教学难点是城市排水系统的组成及平面布置。第三章的教学重点是城市居民区消防的规划设计,难点是城市消防给水的规划设计。第四章的教学重点是城市供电平面布置图的设计和制作,教学难点是城市电力负荷的计算。第五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供热管道的布置和敷设。第六章的教学重点是城市燃气的输配系统设计,难点是城市燃气用量的计算。第七章的教学重点是城市电信网络的构成,难点是理解与邮政服务有关的参考标准。第八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管线工程综合布置的原则。第九章的教学重点是和难点是城市道路中线坐标点的计算。四、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结合案例教学。五、典型作业练习(宋体五号)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分,期末闭卷考试占70分。239 课程编号:1107101城市管理学UrbanManagement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三学期,周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城市管理本科相关课程:城市发展与建设史,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教材:《城市管理学》,钱振明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推荐参考书:《现代城市管理学》,马彦琳、刘建平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城市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了解城市管理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学习城市管理其它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城市管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4学时第一节城市管理概述第二节城市管理的一般原理第二章城市管理体制4学时第一节城市管理概述第二节中国城市管理体制第三节外国城市管理体制第三章城市管理职能4学时第一节城市的职能与城市管理第二节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第四章城市规划管理4学时第一节城市规划概述第二节城市规划的编制第三节我国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第五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4学时第一节城市基础设施概述第二节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第三节城市道路与交通管理第六章城市经济管理8学时第一节城市经济管理概述第二节城市产业发展及其管理240 第三节城市市场管理第四节城市土地管理第五节城市住宅管理第六节城市财政管理第七章城市环境管理6学时第一节城市环境管理概述第二节城市市容管理第三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第四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第八章城市社会管理6学时第一节城市社会管理概述第二节城市人口管理第三节城市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管理第四节城市社区管理第九章城市危机管理4学时第一节城市危机管理概述第二节城市危机管理的职能第三节危机监测与预报第十章城市的未来与未来的城市管理4学时第一节未来城市的可能形态第二节城市管理的新模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城市管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本章重点、难点是对城市、城市管理的认识,要求学生通过对城市、城市管理的含义、特征、基本内容以及现状的了解,并结合对城市管理的一般原理的理解,掌握城市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二章城市管理体制本章重点、难点是城市管理体制的认识,要求学生在城市管理的含义、特征、基本内容的学习基础上,了解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和外国城市管理体制。第三章城市管理职能本章重点、难点是城市的职能以及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城市的职能和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第四章城市规划管理本章重点、难点是城市规划的编制及实施,要求学生通过对城市规划的由来、作用以及发展的认识,了解城市规划的编制,理解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第五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本章重点、难点是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要求学生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分类以及作用的认识,理解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及产业化问题以及城市道路与交通管理。第六章城市经济管理241 本章重点、难点是城市经济管理的认识,要求学生通过对城市经济管理的学习,掌握城市产业发展及其管理,加深对城市市场管理、土地管理、住宅管理以及财政管理的认识。第七章城市环境管理本章重点、难点是城市环境管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城市市容、城市环境卫以及城市园林绿化等问题,深刻理解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城市环境建设管理与环境日常管理。第八章城市社会管理本章重点、难点是城市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以及社区管理,要求学生通过城市人口与城市人口管理的学习,掌握城市社会和城市社区管理。第九章城市危机管理本章重点、难点是城市危机管理的认识,要求学生通过城市危机管理的学习,认识城市危机管理的职能,掌握危机监测与预报。第十章城市的未来与未来的城市管理本章重点、难点是未来的城市管理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城市管理系统学习的基础上,了解未来城市的可能形态,深入认识城市管理的新模式。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五、典型作业练习现代城市管理包括那些主要内容,试举例说明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242 课程编号:1107105城市规划设计UrbanPlanningDesign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5学期,周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相关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地理学,城市管理学,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教材:《城市设计》(第二版),王建国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推荐参考书:1.《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王建国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2.《城市规划快速设计与表达》,夏鹏编著,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与群体建筑设计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在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1城市设计概述6学时1.1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1.2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1.3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及其任务1.4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1.5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1.6城市设计与社会诸要素的相关性1.7城市设计教育2城市设计研究的对象层次、类型构成及其价值判断4学时2.1城市设计的对象层次和内容范围2.2城市设计实践的三大类型2.3城市设计的目标和评价标准3城市空间要素和景观构成的设计10学时3.1土地使用3.2建筑形态及其组合3.3开放空间和城市绿地系统3.4步行街(区)3.5使用活动3.6交通与停车243 3.7保护与改造3.8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3.9标识4城市典型空间要素和景观设计10学时4.1城市街道空间4.2城市广场空间4.3城市中心区4.4城市空间轴线4.5城市滨水区的设计4.6历史地段4.7城市建筑综合体4.8城市光环境5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和调研技艺8学时5.1空间--形体分析方法5.2场所--文脉分析方法5.3生态分析方法5.4相关线--域面分析方法5.5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6城市设计的实施操作10学时6.1城市设计过程的组织6.2城市设计与公众参与6.3城市设计的机构组织形式6.4我国城市设计的机构组织6.5设计成果的表达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本章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城市设计的任务,以及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相互关系。第二章本章教学重难点是城市设计研究的对象、类型。第三章本章教学重难点是城市空间要素和景观构成要素,以及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城市绿地系统、步行街(区)交通与停车、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等设计。第四章本章教学重难点是城市街道空间、城市广场空间、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轴线、城市建筑综合体等城市典型空间要素和景观的设计。第五章本章教学重难点是有关空间——形体分析方法、生态分析方法、相关线--域面分析方法、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等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和调研技艺。第六章本章教学重难点是城市设计过程的组织、机构组织形式以及设计成果的表达。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为主五、典型作业练习1.某商业步行街区设计244 2.某居住小区设计3.城市滨水商业综合区设计4.商业办公综合区设计5.滨水景观带规划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245 课程编号:1107104城市规划原理UrbanPlanningPrinciple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4学期,周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相关课程: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管理学,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市政工程管理教材:《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01年推荐参考书:《城市规划原理》,李志伟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城市、居住等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的本质理解,培养宏观、全面的城市规划观念和思想方法,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城市规划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3学时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第二节城市的发展第三节城市化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3学时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第二节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第四节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践与展望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2学时第一节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原则第二节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第三节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第四节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第四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4学时第一节城市的系统构成第二节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第三节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第四节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第五章城市发展战略4学时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第二节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研究246 第三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纲要第四节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第五节结构规划和远景规划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4学时第一节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第二节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第三节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第四节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优化第五节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第六节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总体布局第七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4学时第一节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第二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第三节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第四节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第八章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6学时第一节城市水源与给水规划第二节城市排水与防治污染规划第三节城市能源规划第四节城市电讯规划第五节城市防灾规划第六节城市管线工程综合第七节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第九章居住区规划6学时第一节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第二节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第三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第四节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第五节城市旧居住区的再开发第六节居住区规划设计实例第十章城市公共空间6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商业区第三节城市中心第四节城市广场第五节城市设计第十一章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2学时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第二节建筑保护第三节历史地段的保护247 第四节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第五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第六节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第七节城市更新第十二章城市规划的实施2学时第一节城市建成环境的构成与演化第二节城市开发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城市规划中的开放控制第十三章城市规划的行政与法制2学时第一节城市规划的行政权力与法制建设第二节城市规划的行政行为第三节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中应遵循的性质法制原则第四节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是有关城市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二章本章需要重点掌握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演进以及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三章本章重难点是城市总体规划以及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第四章本章需要重点掌握城市用地的分类与构成,城市用地选择及其适用性评价。第五章本章需要重点掌握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第六章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方案优化以及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总体布局。第七章本章重难点是关于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第八章本章重难点有城市水源及给排水规划、能源规划、以及城市管线工程综合规划、城市防灾规划等内容。第九章本章重难点是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以及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第十章本章重难点是关于商业区、城市中心、城市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第十一章本章重点是关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地段和建筑保护等。第十二章本章重点是有关城市规划实施的内容。第十三章本章重点是有关城市规划的行政行为和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等内容。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为主五、典型作业练习1.简述城市的产生与发展过程2.简述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演进过程3.说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4.某居住小区设计5.城市商业综合区设计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248 课程编号:1107109城市基础设施管理UrbanInfrastructureManagement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周3适用专业及层次:城市管理本科相关课程:物业管理社区管理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材:张跃庆吴庆玲,城市基础设施经营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1推荐参考书:1.《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管理》,肖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12.《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王绍玉冯百侠,重庆出版社,2005-1-13.《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蒋建国,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1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主要让学生掌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经营及管理相关知识。通过国内外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不同模式,分析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改革途径。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概论4学时第一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第二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回顾第三节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内容第四节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第二章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模式4学时第一节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机构第二节投资管理模式的变迁第三节建设管理模式的变迁第四节经营管理模式的变迁第五节当代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第三章城市经营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4学时第一节城市经营第二节城市经营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的关系第三节城市经营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第四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融资改革4学时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模式第二节BOT项目融资模式249 第三节ABS项目融资模式第四节投融资改革的运作方案及保障机制第五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项目管理6学时第一节国内外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的经验与模式第二节项目区分理论第三节项目区分理论对投融资改革的影响和促进第四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历程(以上海为例)第五节公共民营合作制的项目实施和管理模式第六章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具体内容10学时第一节城市供电管理第二节城市供水管理第三节城市供气管理第四节交通运输管理第五节城市市容管理第七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4学时第一节城市环境卫生规划第二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内容第三节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与管理第四节城市环境卫生设备管理第五节城市卫生管理与评价第八章城市环境管理6学时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论第二节环境法制管理第三节环境管理制度第四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第五节城市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第六节城市环境监测第九章城市灾害管理4学时第一节城市与城市灾害第二节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三节城市灾害风险管理及指挥决策机制第四节城市灾害的监测与预警体系第十章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化管理2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本章重点讲授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对城市基础设施所涉及内容及其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有初步了解。第二章:本章重点讲授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模式,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模式变迁,及当代主要发展趋势;难点是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模式的变迁和发展趋势及经营管理模式变迁和发展趋势。250 第三章:本章重点和难点是城市经营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第四章:本章重点讲授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融资模式;投融资改革的运作方案及保障机制。要求学生掌握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的模式,及各种模式的优缺点。第五章:本章讲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项目管理,其中重点是项目分区理论对投融资改革的影响和促进及建设项目的管理历程。难点是国内外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的经验和模式比较。第六章:本章讲授城市基础设施的具体内容,其中重点和难点是城市管理的交通运输管理、市容管理。要求掌握城市供水、供电、供气、运输及市容的管理方法和模式。第七章:本章重点是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设置,以及城市卫生评价方法。难点是城市环境卫生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和评价标准的确定。第八章:本章重点为城市环境管理综合治理的定量考核、及城市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环境监测。难点是城市环境综合政治的定量考核方法及监测模式。第九章:本章重点讲授城市灾害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城市灾害风险管理及指挥决策机制。难点是城市灾害的灾害监测机制及预警体系的建立。第十章:本章作为了解内容,重点介绍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化管理的趋势,及网络化管理的优越性。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五、典型作业练习通过对比国内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的差别,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251 课程编号:1107102城市经济学UrbanEconomics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四学期3学分适用专业及层次:城市管理专业本科二年级相关课程:微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教材:《城市经济学(第四版)》,[美]阿瑟·奥沙利文编著,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推荐参考书:《城市经济学》,周伟林,严冀等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培养学生应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工具分析城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城市发展的动力,以及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并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城市发展的过程和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了解城市和城市经济的历史发展,世界范围内城市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的理论与实践;2.理解和初步掌握城市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国特定条件下城市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3.学会初步的城市经济研究方法和基本技能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导论2学时第二章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8学时2.1为什么城市会存在?2.2城市在哪里发展?2.3西方城市化历史2.4多少城市?2.5城市经济增长第三章土地出租与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12学时3.1地租与土地利用绪论3.2单一中心城市里的土地利用3.3土地利用的一般均衡3.4城郊化与现代城市3.5土地利用管理与分区制第四章贫困与住宅8学时252 4.1中心城市的隔离与贫困问题4.2贫困与其他方面4.3为什么住宅与众不同?4.4住宅政策第五章地方政府6学时5.1地方政府概述5.2通过投票和移居进行表决5.3地方税收及政府间补贴第六章城市交通6学时6.1汽车和公路6.2公共交通第七章教育与犯罪6学时7.1教育7.2犯罪与处罚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城市经济学的概念。第二章的教学重点是聚集经济的涵义,教学难点是企业区位模型。第三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土地利用一般均衡分析。第四章的教学重点是贫困的原因和住宅政策,教学的难点是城市的反贫困政策。第五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地方政府的税收政策。第六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公共交通的成本效益分析与比较。第七章的教学的重点是城市的教育政策和预防犯罪的措施,难点是教育和犯罪的经济学分析。四、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讲授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理解理论,运用案例教学增加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五、典型作业练习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分,期末闭卷考试占70分。253 课程编号:1107108城市资源学TheDisciplineofUrbanResources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三学期,周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城市管理本科相关课程:土地管理学,城市地理学教材:彭斌、朱海燕:《自然资源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0-8推荐参考书:1.《土地资源学教程》,朱德举等,海洋出版社,2003-7-12.《旅游资源学》,骆高远等,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杨云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4.《合理利用城市水资源》,袁铭道,中国环境出版社,1990-3-1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主要让学生掌握自然资源的特性,以及城市内部特有资源的类型、特点及评价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城市资源配置与利用、资源评价等问题。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述6学时第一节资源的含义与本质第二节资源系统的特征第三节资源分类系统第四节城市资源概述第二章城市土地资源4学时第一节土地及土地资源概念及特性第二节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及利用第三节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及调控模式第四节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及效率分析第三章城市生态资源4学时第一节城市生态资源概述第二节生态资源的功能(包括景观功能)第三节城市生态资源的价值估算第四章城市水文及水资源4学时第一节城市水资源分布特点第二节城市地区的水文效应254 第三节城市地区地表水系条件及利用第四节城市地区地下水条件及利用第五节城市水资源利用现状第五章城市人口资源4学时第一节城市人口资源分布及构成第二节人口资源与环境第三节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四节我国城市人口现状第六章城市旅游资源4学时第一节天然类旅游资源第二节历史遗址、古建筑类旅游资源第三节古典园林类旅游资源第四节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第五节其他旅游资源第七章城市资源评价4学时第一节资源评价的目的和意义第二节资源评价的指标选择第三节资源评价的方法第八章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2学时第一节资源安全第二节“可持续”的含义第三节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本章重点和难点是资源稀缺的本质,资源科学研究的原理与方法;资源的特征、形成原理和发展规律,以及城市资源的研究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资源科学研究的方法及研究对象的特点。第二章:本章重点讲授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调控模式;通过分析土地资源的特性,指定合理的开发利用程度,难点是利用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对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及效率进行分析。第三章:本章重点讲授城市生态资源的功能及价值估算;生态资源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生态资源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难点是生态资源的价值估算,即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方法。第四章:本章重点是城市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利用现状;城市地区的水文效应;地下水系、地表水系条件及利用;难点是城市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评价。第五章:本章重点和难点是城市人口资源分布及构成,以及城市化后给城市带来的人口问题。要求掌握城市人口构成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第六章:本章重点是城市旅游资源分布及主要类型;其中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要求了解城市旅游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第七章:本章重点为城市资源的评价。难点是城市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选择及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255 第八章:本章重点要了解可持续利用的含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城市资源可持续战略。为城市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五、典型作业练习城市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及重要程度。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256 课程编号:1107116房地产管理RealEstateManagement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6学期,周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相关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地理学,城市管理学,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教材:《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施建刚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推荐参考书:《房地产经营与管理》,隋凤琴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工作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管理与城市房地产4学分第一节管理的内涵第二节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房地产与房地产业第四节房地产开发的含义、特征、分类第五节房地产开发的主要阶段和主要参与者第六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人员与组织第二章房地产开发项目选择和土地使用权获取8学分第一节房地产开发项目选择的概念和程序第二节房地产建设项目选址第三节住宅项目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四节住宅项目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第五节现行的土地制度第六节土地使用权的获取第七节农地征用与工作程序第八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制度与政策第三章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决策和可行性研究8学分第一节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和决策概述第二节房地产投资决策方法第三节房地产投资不确定性分析第四节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第五节房地产市场研究257 第六节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第四章房地产规划设计与建筑工程基础知识8学分第一节城市规划管理第二节居住区规划设计与技术经济指标第三节基础设施建设第四节建筑工程基础知识第五章房地产开发的建设过程管理8学分第一节住宅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第二节住宅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第三节房地产开发工程的监理第四节住宅配套建设管理第六章住宅建设项目竣工备案和交付使用许可管理4学分第一节住宅工程竣工备案制度第二节住宅项目竣工交付使用许可制度第三节住宅交付时的“两书”提供第四节物业的交接与前期物业管理第七章房地产开发资金筹集与成本监控管理4学分第一节开发资金流动的特征与资金筹集的基本原则第二节开发资金筹集的渠道与方案编制第三节资金筹集的成本分析和风险分析第四节资金筹集方案的比较与开发成本控制第八章与房地产开发有关的其他管理4学分第一节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第二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内部审计管理第三节房地产税收管理第四节我国现行房地产税第五节节税、避税、偷税与税务代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本章重难点有房地产开发的含义、特征和分类,以及房地产开发的主要阶段和主要参与者。第二章本章重难点有房地产开发项目选择的程序、房地产建设项目选址、住宅项目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住宅项目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土地使用权的获取等内容。第三章本章重难点有房地产投资决策方法、房地产投资不确定性分析、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及房地产市场研究等。第四章本章重难点有居住区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建筑工程基础知识等。第五章本章重难点有住宅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与招标投标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监理等。第六章本章重难点有住宅工程竣工备案制度与交付使用许可制度、住宅交付时的“两书”提供等。258 第七章本章重难点有开发资金筹集的渠道与方案编制、资金筹集的成本分析和风险分析、资金筹集方案的比较与开发成本控制。第八章本章重难点有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为主五、典型作业练习1.简述房地产开发的主要阶段和主要参与者。2.简述房地产开发项目选择的程序。3.某综合开发项目市场调研案例分析。4.简述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一般过程。5.简述不同房地产项目评估方法选用的条件。6.以某房地产项目为例编写一份房地产评估报告。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259 课程编号:1107106公共政策学PublicPolicy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城市管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相关课程:城市经济学市政管理学教材:《现代公共政策学概论》,陈庆云戈世平张孝德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推荐参考书:1.《公共政策学》,张国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2.《中国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公共政策学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中很多内容。在兼顾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该课程有目的地从系统科学的角度,介绍公共政策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前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深入公共政策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公共政策观念。通过公共政策学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切实掌握认识和分析公共政策的基本方法,从而具备分析现实公共政策的基本能力。通过公共政策学的学习和训练,为进一步掌握从事政策分析和实际政策工作的系统化理论和完备的技术手段打下基础。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导论2学时1.1公共政策的基本内涵1.2公共政策的特征与功能1.3政策科学的历史沿革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2学时2.1公共政策主体体系2.2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3学时3.1公共政策系统3.2公共决策体制类型3.3中外公共决策体制比较第四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决策4学时4.1确定决策问题和决策目标4.2拟定决策备选方案260 4.3决策备选方案的选择4.4决策方案的调整第五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执行4学时5.1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与模型5.2公共政策执行的组织、对象与环境的再分析5.3公共政策执行是方案形成阶段矛盾的继续与深化第六章公共政策评价4学时6.1公共政策评价概说6.2公共政策评价的实际操作6.3关于当前我国公共政策评价的若干思考第七章公共政策的思维方法3学时7.1“思维”与“思维方法”7.2公共决策思维类型7.3公共决策思维方法举要第八章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3学时8.1系统、系统方法和系统分析8.2公共政策研究中的系统分析8.3系统分析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具体运用第九章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2学时9.1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9.2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的影响9.3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影响第十章公共政策案例及其分析3学时10.1案例分析方法与公共政策10.2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第十一章公共政策的理念转型及其挑战2学时11.1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11.2公共性与公共政策理念转型11.3公共政策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其发展趋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的教学重点是公共政策的内涵,难点是公共政策的历史沿革。第二章的教学重点是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教学难点是公共政策系统的内部关系。第三章的教学重点是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和类型。第四章的教学重点是决策备选方案的选择,教学难点是决策方案选择的方法。第五章的教学重点是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组织、对象与环境的再分析,教学难点是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模型。第六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公共政策评价的实际操作。第七章的教学重点是公共决策思维方法举要,教学难点是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第八章的教学重点是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的教学重点是系统分析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的261 具体运用,难点是系统分析学派和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比较。第九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第十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分析方法。第十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公共性与公共政策理念转型。四、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教学中紧密联系城市公共决策的实际。五、典型作业练习(宋体五号)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分,期末闭卷考试占70分。262 课程编号:1107115社区管理Sub-districtManagement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7学期,周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相关课程: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管理学,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市政工程管理教材:《社区管理》,娄成武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推荐参考书:1.《社区管理》,汪大海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城市社区管理》,吴开松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3学时第一节社区概念第二节社区管理第三节社区管理学第二章社区环境3学时第一节社区环境概述第二节我国的社区环境建设第三节社区环境管理第三章社区管理主体2学时第一节社区管理主体概述第二节社区管理主体建设第三节加强社区管理主体建设的基本途径第四章社区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选择2学时第一节社区管理体制第二节管理模式第五章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社区民主建设2学时第一节社区民主政治参与和自治第二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第三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第四节社区民主制度建设的管理创新263 第六章社区文化建设4学时第一节社区文化概念第二节社区文化的类型与功能第三节社区文化的建设与管理第四节社区教育管理第七章社区卫生与体育管理2学时第一节社区卫生服务概论第二节我国社区卫生管理第三节社区体育第八章社区治安管理2学时第一节社区治安管理概述第二节社区治安管理的内容与功能第三节完善社区治安管理的途径第九章社区服务2学时第一节社区服务概述第二节社区服务的兴起与发展第三节社区服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第十章社区社会保障2学时第一节社区社会保障概述第二节我国社区社会保障的现状和完善措施第三节城市社区社会救助与再就业工程第十一章社区管理方法4学时第一节社区管理方法概述第二节社区管理的行政方法第三节社区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第四节社区管理工作模式方法第十二章社区智能化建设与管理2学时第一节社区智能化的概念第二节智能化社区建设规划与技术第三节智能化社区硬件建设案例介绍第四节智能化社区软件建设第五节智能化社区网络管理第十三章社区发展与社区管理创新2学时第一节社区发展第二节社区管理创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本章重难点有社区概念和社区管理内容第二章本章重难点有社区环境和社区环境管理第三章本章重难点有社区管理主体建设及社区管理主体建设的基本途径264 第四章本章重难点有社区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第五章本章重难点有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六章本章重难点有社区文化概念、类型与功能、以及社区文化的建设与管理第七章本章重难点有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我国社区卫生与社区体育管理第八章本章重难点有社区治安管理的内容与功能、以及完善社区治安管理的途径第九章本章重难点有社区服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第十章本章重难点有社区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我国社区社会保障的现状和完善措施第十一章本章重难点有社区管理方法第十二章本章重难点有社区智能化建设与管理第十三章本章重难点有社区发展与社区管理创新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为主五、典型作业练习1.加强社区管理主体建设的基本途径有哪些?2.如何提高我国的社区环境建设水平?3.简述我国社区社会保障的现状和完善措施。4.简述我国社区服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5.简述我国的社区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265 课程编号:1107204市政管理学MunicipalManagement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城市管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相关课程:城市经济学公共政策学教材:《市政管理》——21世纪公共行政学系列教材,王翠文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推荐参考书:《现代市政学》——公共管理系列教材,王佃利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是一门系统阐述市政及其活动规律的课程,涉及市政客体、市政主体及其运行、市政管理内容及规律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把握市政主体是怎样对市政客体进行管理的,搞清楚谁管、管什么、怎么管等基本问题,比较系统地理解市政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市政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要学生了解市政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市政主体是怎样对市政客体进行管理的,搞清楚谁管、管什么、怎么管等基本问题,掌握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市政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行政建制2学时1.1城市及其发展1.2城市行政建制第二章市政管理体制4学时2.1西方国家的市政管理体制2.2中国市政管理体制2.3市政职能第三章城市规划4学时3.1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理论发展3.2中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3.3城市规划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向3.4土地规划第四章城市交通和住房规划管理3学时4.1城市交通规划266 4.2城市住房规划第五章城市经济管理3学时5.1城市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5.2城市公共经济管理第六章城市的社会管理4学时6.1城市社区管理6.2城市人口管理6.3城市文化管理第七章城市环境管理4学时7.1城市生态系统危机7.2城市环境规划7.3当代城市环境管理的内容第八章城市安全管理4学时8.1城市灾害管理8.2城市危机管理研究8.3市民的安全管理第九章城市发展管理4学时9.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9.2城市竞争力9.3城市经营9.4城市更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城市的行政建制。第二章的教学重点是市政职能,难点是西方国家的市政管理体制。第三章的教学重点是我国城市的规划管理体制,难点是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第四章的教学重点是城市的住房和交通规划设计,难点是交通的规划。第五章的教学重点是城市公共经济的管理政策选择,难点是理解城市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第六章的教学重点是城市人口的管理,难点是城市文化的管理。第七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城市环境规划的原则。第八章的教学重点是城市安全管理机制,难点是对城市危机管理的研究。第九章的教学重点是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难点是如何提高城市竞争力。四、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结合案例教学。五、典型作业练习(宋体五号)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分,期末闭卷考试占70分。267 课程编号:1107112土地管理LandManagement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周3适用专业及层次:城市管理本科相关课程:管理学管理城市管理学城市资源学房地产管理教材:陆红生,王秀兰等编,土地管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推荐参考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中国法律出版社一、课程目的及要求该课程将土地管理理论、相关法规和土地管理实践融为一体,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相关法规来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等问题。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土地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土地、人口、环境第三节第三节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第四节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2学时第一节人本管理原理第二节系统管理原理第三节动态管理原理第四节管理效益原理第三章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6学时第一节土地管理的目标与任务第二节土地管理的内容体系和原则第三节土地管理体制第四节土地管理活动过程第四章土地权属管理10学时第一节土地制度和土地产权第二节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第三节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确认第四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管理第五节土地征用第六节土地纠纷的调处268 第五章土地利用管理8学时第一节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第二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第三节农用地利用管理第四节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管理第五节土地用途管制第六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七节土地利用监督与调控第六章城市土地市场管理6学时第一节城市土地市场管理概述第二节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第三节城市土地价格管理第七章土地信息管理简述12学时第一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第二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程序第三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上机实习6学时)第八章国外土地管理简介2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本章重点掌握土地的基本概念、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难点是理解土地意义,特征及土地、人口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第二章本章内容是整个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重点掌握人本管理原理、系统管理原理、动态管理原理、管理效益原理的基本内容,尤其是相对封闭原理是课程的重点之一。第三章本章重点内容是土地管理目标、土地管理的任务、土地管理的组织结构以及土地管理的方法。难点是土地管理目标的设置及土地管理的方法。第四章本章重点及难点是我国土地制度及其特点,及我国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主体、客体及内容;土地权属的确认;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及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土地征用的程序、征地补偿与安置标准。第五章本章的重点及难点是农用地利用管理;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放利用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体系、内容和作用;土地用途管制的动态调整。第六章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的“三维立体结构”,调控与管理的政策工具;我国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政策和制度以及城市地价的动态监测方法。第七章本章作为了解内容,简单讲述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及系统建立程序。掌握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第八章:本章重点了解各国土地管理特点,分析中国未来土地管理发展趋势。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42学时,上机实习(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6学时五、典型作业练习结合本课程所授内容,分析我国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269 课程编号:1107114物业管理PropertyManagement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6学期,周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相关课程: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管理学,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市政工程管理教材:《物业管理教程》,齐坚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推荐参考书:1.《物业管理》,季如进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2.《物业管理》,杨永康编著,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物业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培养学生在物业管理过程中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分第一节物业概述第二节物业管理概述第三节物业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物业管理的法律基础4学分第一节物业管理法律基础知识第二节物业管理的产权理论第三节物业管理的委托——代理理论第四节物业管理的民事法律行为诉讼第三章物业管理公司4学分第一节物业管理公司的设立第二节物业管理公司的机构设置与人员培训第三节物业管理公司制度与内部管理机制第四章业主自治管理4学分第一节业主自治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业主自治组织的形式、管理契约及其设立第三节业主自治组织的运作第五章物业管理招投标及合同4学分第一节物业管理招投标概述第二节物业管理招投标文件及其投标原则270 第三节物业管理服务合同概述第四节经营性物业管理计划的制定第六章早期介入与前期物业管理4学分第一节物业管理的早期介入第二节前期物业管理第三节物业接管验收第四节室内装修管理第七章物业综合管理2学分第一节物业综合管理概述第二节物业的环境管理第三节物业的安全管理第八章房屋维修管理4学分第一节房屋维修管理概述第二节房屋维修及维修管理内容第三节房屋维修工程的组织与管理第四节房屋维修标准和考核指标第九章物业设备管理4学分第一节物业设备管理概述第二节物业设备管理内容第三节物业设备的维修、保管与管理第四节物业设备成本管理技术介绍第十章物业租赁管理3学分第一节物业租赁概述第二节租约管理第三节租赁营销管理第十一章物业风险管理与保险3学分第一节风险管理理论第二节保险理论第三节物业风险管理第四节物业管理企业的保险决策第十二章物业管理企业的财务管理2学分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物业管理中的资金分类与收缴管理第三节物业管理费的构成及确定第十三章物业信息管理2学分第一节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概述第三节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第十四章不同类型物业的管理4学分271 第一节居住物业的管理第二节商业物业的管理第三节工业物业的管理第十五章物业管理的质量体系简介2学分第一节ISO9000族标准概述第二节质量管理原则与GB/T19001-2000标准简介第三节物业管理企业如何推行ISO9000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本章重难点有物业和物业管理的内容第二章本章重难点有物业管理的产权理论和物业管理的委托——代理理论。第三章本章重难点有物业管理公司的设立、机构设置与人员培训、公司制度与内部管理机制等内容。第四章本章重难点有业主自治管理的基本概念、组织形式、管理契约及其设立、以及业主自治组织的运作。第五章本章重难点有物业管理招投标文件、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等内容。第六章本章重难点有物业管理的早期介入与前期物业管理。第七章本章重难点有物业的环境管理和安全管理。第八章本章重难点有房屋维修及维修管理内容、房屋维修工程的组织与管理、房屋维修标准和考核等内容。第九章本章重难点有物业设备管理、以及物业设备的维修、保管与管理。第十章本章重难点有物业租赁与租约管理。第十一章本章重难点有物业风险管理、物业管理企业的保险决策。第十二章本章重难点有物业管理费的构成及确定。第十三章本章重难点有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第十四章本章重难点有居住物业的管理、商业物业的管理、工业物业的管理。第十五章本章重难点有物业管理企业如何推行ISO9000。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为主五、典型作业练习1.如何组建一家物业公司?2.如何组织和管理一个大型的房屋维修工程?3.简述客户的租赁历史对物业管理者或业主最后决策的影响?4.简述物业管理费的定价方式与标准?5.室内装修管理的难点和措施有哪些?6.业主公约与公共契约有何区别?7.简述业主自治管理的必要性。8.简述我国物业管理委托代理的法律特点。9.物业管理企业如何进行投保决策及保险公司的选择?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272 课程编号:1107111行政法学AdministrativeLaw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城市管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相关课程:城市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市政管理学教材:《行政法学》(第二版)罗豪才,湛中乐主编,2006年出版推荐参考书:《行政法学》(修订本)——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罗豪才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行政法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行政法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行政法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救济及监督行政等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行政法学研究动态及研究方向,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用行政法基本理论与行政法律分析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行政现象和行政案件。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1.1行政法的概念1.2行政法关系1.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1.4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5行政法学的发展及其学科体系第二章行政法律关系主体2学时2.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概述2.2国家行政机关2.3被授权的组织和被委托的组织和个人2.4公务员2.5行政相对人第三章行政行为概述2学时3.1行政行为的含义与特征3.2行政行为的内容与效力3.3行政行为的分类3.4行政行为的成立与合法要件3.5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第四章抽象行政行为1学时273 4.1抽象行政行为概述4.2行政立法行为4.3其他抽象行政行为第五章具体行政行为5学时5.1行政命令5.2行政征收5.3行政许可5.4行政确认5.5行政监督检查5.6行政处罚5.7行政强制5.8行政给付5.9行政奖励5.10行政裁决第六章行政合同2学时6.1行政合同概述6.2行政合同的种类与作用6.3行政合同的缔结、变更和解除第七章行政指导2学时7.1行政指导的概念与特征7.2行政指导的种类、意义与作用7.3建立、健全我国的行政指导制度第八章行政程序法3学时8.1行政程序法概述8.2行政程序法的历史发展8.3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第九章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3学时9.1行政违法9.2行政责任9.3行政责任的种类与方式第十章国家赔偿与国家补偿3学时10.1国家赔偿法概述10.2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10.3行政赔偿10.4国家赔偿的方式、标准和费用10.5国家补偿第十一章行政复议3学时11.1行政复议概述11.2行政复议法律关系274 11.3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和管辖11.4行政复议的程序第十二章司法审查4学时12.1司法审查概述12.2司法审查的原则12.3司法审查的对象与范围12.4司法审查的主体及其管辖12.5司法审查参加人12.6司法审查的标准12.7司法审查的法律适用12.8司法审查的审理程序12.9司法审查的判决、裁定和决定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行政法的概念。第二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掌握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特征。第三章的教学重点是行政行为的内容和成立的合法要件,难点是行政行为成立的合法要件。第四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抽象行政行为的内涵。第五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掌握各种具体行政的性质和特点。第六章的重点和难点是行政合同的缔结、变更和接触的要件。第七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行政指导的意义和作用。第八章的教学重点是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难点是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制度。第九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行政责任和行政责任的界定。第十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第十一章的教学重点是行政复议的法律关系,难点是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第十二章的教学重点是司法审查程序,难点司法审理程序。四、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教学中紧密联系我国行政法的实践。五、典型作业练习(宋体五号)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分,期末闭卷考试占70分。275 课程编号:1101101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总学时:64总学分:4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课学期及学时分配:第三学期64学时(每周4学时,1~16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本科专业相关课程: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教材:《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微观部分)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推荐参考书:1.《微观经济学》(第四版)[美]曼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微观经济学》[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经济学》(上册)[美]斯蒂格利兹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微观经济学》金祥荣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5.《微观经济学》梁小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6.《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张维迎著,上海三联书店,19967.《中级微观经济学》史晋川、陈理元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8.《经济学的世界》(上册)高希均、林祖嘉合著,上海三联书店,20009.《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加里·S·贝克尔,上海三联书店,199510.《经济学》(16版)萨繆尔森诺德豪斯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一、课程目的与要求微观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奠定学习其他经济学专业课程及其相关学科课程的理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能够熟练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认识、分析、解决现实经济中的问题。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引论(2学时)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经济学发展简史第五节微观经济学的含义第二章需求、供给、价格(8学时)第一节需求理论第二节供给理论276 第三节供需均衡第四节价格对经济的调节第五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第六节需求的收入弹性与需求的交叉弹性第七节弹性理论的应用第八节蛛网模型第三章效用论(6学时)第一节效用论概述第二节无差异曲线第三节预算约束线第四节消费者均衡第五节价格变化与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第六节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第七节不确定性和风险第四章生产论(6学时)第一节厂商第二节生产函数第三节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第四节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第五节等成本线第六节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第七节规模报酬与规模经济第五章成本论(6学时)第一节成本的概念及其分类第二节短期成本分析第三节长期成本分析第四节收益与利润最大化第六章厂商均衡理论完全竞争市场(6学时)第一节厂商和市场的类型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第三节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第四节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第五节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第六节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第七节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第八节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第七章厂商均衡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6学时)第一节垄断第二节垄断竞争277 第三节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第四节寡头第五节寡头厂商之间的博弈:博弈论初步第六节不同市场的比较第八章分配论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4学时)第一节分配论概述第二节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第三节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第四节买方垄断情况下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第九章分配论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4学时)第一节生产要素供给理论概述第二节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第三节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第四节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第五节欧拉定理第六节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第七节社会收入分配与分配政策第十章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6学时)第一节一般均衡第二节经济效率第三节交换的帕累托条件第四节生产的帕累托条件第五节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第六节社会福利函数第七节效率与公平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及其政府的作用(6学时)第一节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第二节外部影响及其对策第三节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第四节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重点: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区别难点: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第二章重点:需求与供给的均衡理论难点:收入弹性与交叉弹性、蛛网模型第三章重点:序数效用论278 难点: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第四章重点:生产函数难点: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第五章重点:短期成本分析难点:收益与利润最大化第六章重点: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难点: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第七章重点:不同市场的比较难点:寡头厂商之间的博弈第八章重点:分配论概述难点:买方垄断情况下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第九章重点:社会收入分配与分配政策、基尼系数难点:工资率的决定欧拉定理第十章重点:效率与公平难点:帕累托最优、社会福利函数第十一章重点: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外部影响及其对策难点: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五、典型作业练习:教材每章后所附“复习与思考”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作业考察30%,期末闭卷考试70%279 课程编号:1101102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三学期48学时(每周3学时,1-16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本科专业相关课程: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教材:《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宏观部分)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推荐参考书:1.《宏观经济学》[美]多恩布什、费希尔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宏观经济学》[美]布兰查德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经济学》(下册)[美]斯蒂格利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经济学》(下册)[美]萨繆尔森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经济学原理》(下册)[美]曼昆著,上海三联书店,19996.《经济学原理中国版》卢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宏观经济学》黄亚钧、袁志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宏观经济学》汪祥春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9.《经济学的世界》(下册)高希均、林祖嘉合著,上海三联书店,200010.《西方经济学学习与教学手册》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一、课程目的与要求宏观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和宏观视角,为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要求使学生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宏观经济学所运用的基本分析方法,能熟练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经济中的问题。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4学时)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第四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第六节名义GDP和实际GDP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6学时)第一节均衡产出280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第三节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第四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第五节乘数论第六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第七节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第八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6学时)第一节投资的决定第二节IS曲线第三节利率的决定第四节LM曲线第五节IS-LM分析第六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实践(4学时)第一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第二节财政政策效果第三节货币政策的效果第四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第五节经济政策目标第六节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第五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6学时)第一节总需求曲线第二节总供给的一般说明第三节长期和短期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特殊含义第四节古典总供给曲线第五节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第六节常规总供给曲线第七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第六章失业与通货膨胀(4学时)第一节失业的描述第二节失业的经济学解释第三节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描述第五节通货膨胀的原因第六节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第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第七章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6学时)第一节汇率和对外贸易281 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平衡第三节IS-LM-BP模型第四节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第五节开放经济条件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第六节调整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政策第七节南-北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第八节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措施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6学时)第一节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第二节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第三节增长核算第四节新古典增长理论第五节内生增长理论第六节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第七节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第八节经济周期理论的简要回顾第九节乘数-加速数模型第十节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第九章宏观经济学流派(6学时)第一节古典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第二节货币主义学派第三节理性预期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四节新凯恩斯主义西方经济学第五节应用西方经济学时应考虑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重点: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难点:国民收入账户体系第二章重点: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难点: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第三章重点:IS-LM分析难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第四章重点:财政政策效果与货币政策的效果难点: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第五章重点: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难点: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六章重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难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第七章重点: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难点:IS-LM-BP模型(6学时)282 第八章重点: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与政策难点:内生增长理论第九章重点:宏观经济学流派发展变化难点:应用西方经济学分析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五、典型作业练习:教材每章节后的“复习与思考”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作业30%,闭卷考试70%283 课程编号:1101104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总学时:64总学分:4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3学期64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贸易本科相关课程:经济学教材:《国际贸易》薛荣久主编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年推荐参考书:1.《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赵伟主编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2.《国际贸易学》张相文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3.《国际贸易》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目的:本课程为学生讲授国际贸易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掌握和实际贸易问题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尽量引导学生针对实际贸易现象进行科学的经济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建议。要求:1.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统计指标;2.理解主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结论;3.理解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和类型,掌握各主要历史阶段的国际贸易政策的倾向与特点;4.了解关税措施、各种非关税措施和各种鼓励出口措施的基本内容;5.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各种组织形式基本内容;6.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7.了解国际贸易发展战略。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导论(6学时)第一节国家贸易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国际贸易理论综述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6学时)第一节亚当·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第二节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第三节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8学时)284 第一节新古典贸易思想第二节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第三节“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第四节特定要素模型第四章现代贸易理论(10学时)第一节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二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三节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第四节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6学时)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第二节各主要历史阶段的国际贸易政策第六章关税措施(6学时)第一节关税概述第二节关税的种类第三节关税的征收与减免第四节关税保护度第五节关税减让谈判第七章非关税措施(6学时)第一节非关税措施概述第二节控制数量的非关税壁垒第三节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节绿色贸易壁垒第八章出口促进、管制与贸易制裁(4学时)第一节出口促进第二节出口管制第三节贸易制裁第九章区域经济一体化(4学时)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第十章世界贸易组织(4学时)第一节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第二节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第三节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第十一章国际贸易发展战略(4学时)第一节开放经济与经济发展第二节外向战略的模式选择第三节我国目前的外贸发展战略选择285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国际贸易问题,关心中国的经济发展,要求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主要对象和学习方法,掌握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分类,了解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异同及经营国际贸易应具备的条件。第二章给学生介绍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让学生了解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影响,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第三章通过本章学习,能够在掌握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新古典贸易理论和贸易实践的交互发展,从整体上把握贸易理论的推进过程,进而能够从更广泛的视角来全面认识当代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诱因、过程和规律。第四章向学生介绍部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让学生了解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原因。第五章本章介绍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和类型,掌握各主要历史阶段的国际贸易政策的倾向与特点。第六章本章介绍关税措施的基本内容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关税的种类,了解海关税则和税基分类,了解关税的经济效应。第七章本章介绍非关税措施的基本内容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非关税措施的种类,了解非关税措施的经济效应。第八章本章介绍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措施的种类。本章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种鼓励出口及出口管制措施的基本内容,了解各类经济特区的特征。第九章本章介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和理论。本章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特征,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般理论,掌握关税同盟理论。第十章本章介绍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内容。本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及其与GATT的关系,掌握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了解中国入世后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入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第十一章本章主要阐述各国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问题。具体阐述发展模式的形成、特点和重新选择;对外贸易战略的形成、类型以及各国的不同选择;开放经济的地域模式的选择及其意义。通过本章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能够进一步认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指明正确的道路。四、主要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理论部分注重对当前贸易现象的阐述与分析,在内容处理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实务部分注重应用性和操作性,力求与外贸公司的实际业务操作紧密相连,强调案例分析和单证操作。五、典型作业练习教材后面的习题包括重要名词和思考题掌握。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考勤与作业测试,占30%,期末采取闭卷考核,占70%。286 课程编号:1101105国际经济技术合作InternationalEconomicCooperation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七学期48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相关课程: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教材:《国际经济合作》,卢进勇杜奇华著,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年推荐参考书:1.《国际经济合作实务》(第二版),储祥银编著,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年2.《国际经济合作教程》,叶京生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学习,掌握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掌握国际经济合作相关理论,学会用以解决当前国际经济合作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掌握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工作的方针、政策、做法,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执行,为发展我国国际经济合作,搞好经济建设,奠定理论业务基础。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国际经济合作概述2学时第一节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第二节国际经济合作的方式第三节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国际经济合作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第五节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第二章国际直接投资10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与理论第三节国际投资环境第四节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第三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学时第一节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概况述第二节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第三节中国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第四章中国对外投资2学时第五章国际证券投资10学时第一节概述287 第二节国际债券投资第三节国际股票投资第四节投资基金第五节国际证券市场第六章国际技术贸易6学时第一节技术贸易内容第二节技术贸易的形式第三节技术的价格与支付第四节中国的技术贸易第七章国际工程承包5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国际工程承包实施第三节国的国际工程承包第四节国际BOT融资第八章国际租赁3学时第一节国际租赁概述第二节国际租赁的分类第三节国际租赁的实施第九章国际发展援助2学时第一节政府贷款第二节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学生作业演讲及复习2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国际经济合作概述掌握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熟悉国际合作的产生与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方式和基本特征。了解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概况。第二章国际直接投资掌握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与理论。熟悉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及企业建立方式、决策的方法,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经营策略及组织结构。了解国际直接投资的环境因素和分析方法。第三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掌握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熟悉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效果和作用。了解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第四章中国对外投资熟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中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可能性和条件。了解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五章国际证券投资掌握国际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的区别和联系,国际债券投资、国际股票投资、投资基金等主要的国际间接投资方式。熟悉国际证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我国利用国际证券融288 资概况。了解世界主要的证券交易市场和中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第六章国际技术贸易掌握国际技术贸易的内容,国际技术贸易的方式,国际技术贸易的价格和支付。熟悉我国的技术引进及技术出口状况及相关法律规定。了解许可协议的主要条款及国际技术转让合同。第七章国际工程承包掌握国际工程承包招标与投标的方式与程序、国际工程承包报价和施工索赔,国际BOT融资含义、变形、融资协议、运作程序。熟悉FIDIC条款的主要内容,国际BOT融资作用。了解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中国参与BOT融资的概况。第八章国际租赁掌握融资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售后回租租赁、维修租赁、综合租赁等租赁方式的不同特点。熟悉国际租赁业务的基本程序。了解现代租赁的概念及其与传统租赁的区别,了解国际租赁合同的基本条款。第九章国际发展援助掌握国际上开展多双边援助的主要机构,以及国际发展援助的主要方式。熟悉国际发展援助协议及其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参与国际发展援助的概况。四、主要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和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五、典型作业练习1.辨析:招标人开标时,必须选择出合格的中标人。2.简答:你如何评价发展中国家以优惠政策引进外资的做法?3.论述:引进技术时采用总付方式对引进方的利弊及可采用该方式的条件。4.案例分析:改革开放之初,70%以上的外资是通过合资方式进入中国的。1997年后形势逆转,外商独资企业首次超过合资企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种变化更加明显,2001年合资企业占全部外资的比重下降为不足30%,而外商独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说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289 课程编号:1101106世界经济WorldEconomy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三学期3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相关课程: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教材:《世界经济新论》,庄起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推荐参考书:1.《世界经济学》,张幼文,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2.《国际经济学》,保罗.克鲁格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学习,掌握世界经济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掌握世界经济相关理论规律,学会用以解决当前世界经济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借鉴各国经济过程中存在的经验教训,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执行,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方针、政策、做法,搞好经济建设,奠定理论业务基础。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2学时第一节世界经济的萌芽第二节世界经济的形成第三节世界经济的深化发展第四节世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第二章世界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和可持续发展2学时第一节世界增长的极限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第三章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2学时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第四章世界性经济问题4学时第一节债务危机第二节泡沫经济第三节经济的自由主义与保护主义第五章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6学时第一节基本经济特征第二节自由的市场经济模式——美国经济290 第三节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日本经济第四节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经济第六章迅速崛起的市场经济国家4学时第一节形成及基本经济特征第二节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七章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6学时第一节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第二节苏东国家的改革第三节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路径选择第八章成长中的市场经济国家4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学生作业演讲及复习2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掌握三次科技革命形成的原因;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的软化;熟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新经济形成和发展以及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了解社会生产力发展与世界经济形成与发展(包括萌芽时期、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的相互关系。第二章世界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和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增长极限理论;熟悉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了解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三个因素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第三章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掌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及表现形式,欧盟主要经济政策及其经济影响;熟悉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运行中的相同性和差异性;了解世界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发展,经济全球化中改革与开放的协调问题。第四章世界性经济问题掌握债务危机形成的原因和经济影响,经济的保护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特点和经济影响;熟悉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案;了解历次泡沫经济的特点及成因。第五章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掌握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熟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了解美国、日本、德国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第六章迅速崛起的市场经济国家掌握新兴工业国(地区)的发展模式与金融危机;熟悉新兴工业国(地区)的基本经济特征,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了解新兴工业国(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七章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掌握激进改革和渐进改革的理论和方案;熟悉苏联和东欧80年代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291 及其评价;了解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缺陷,俄罗斯东欧和中亚各国所有制、物价、金融和贸易等体制的改革。第八章成长中的市场经济国家掌握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发展与运行的特点;熟悉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四、主要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和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分析现实世界经济问题的能力。五、典型作业练习1.辨析:行政性分权与经济性分权都是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我国的行政性分权改革有利于经济发展。2.简答:日本低效率的企业仍难于淘汰,请说明其制度层面的原因。3.论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工程以前苏联的叛乱和解体告终,请对其改革过程的演进及结果做出你的评价。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292 课程编号:1101107国际税收InternationalTaxation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限选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6学期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专科相关课程:《国家税收》《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教材:《国际税收》,朱青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推荐参考书:1.《国际税收》,王传纶编著中国人民在学出版社1999年2.《国际税收》,苑新丽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3.《国际税收》,梁蓓编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国际税收概念、所得税的税收管辖权、国际避税地、国际税收协定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了解国际双重征税、国际避税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掌握避免双重征税的方法及防范国际避税的主要方法。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国际税收导论(4学时)第一节国际税收的含义第二节国际税收的产生及其发展第三节国际税收的研究内容第二章所得税的税收管辖权(4学时)第一节所得税税收管辖权的类型第二节税收居民的判定第三节所得来源地的判定第三章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方法(7学时)第一节所得国际重复征税问题的产生第二节避免同种税收管辖权重叠所造成的所得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第三节不同税收管辖权重叠所造成的所得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第四章国际避税概论(3学时)第一节什么是国际避税第二节国际避税地第三节转让定价第五章国际避税方法(6学时)293 第一节国际避税的主要手段第二节跨国公司的国际税收筹划第三节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避税问题第六章转让定价的税务管理(4学时)第一节转让定价法规第二节转让定价审核、调整的原则和方法第三节预约定价协议第七章其他反避税法规与措施(4学时)第一节对付避税地的法规第二节防止滥用税收协定第三节限制资本弱化法规第四节限制避税性移居第五节限制利用改变公司组织形式避税第六节加强防范国际避税的行政管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国际税收导论重点掌握国际税收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第二章所得税的税收管辖权重点掌握税收管辖权的三种类型及每种类型的判定标准。第三章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方法重点掌握经济性国际重复征税和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第四章国际避税概论重点掌握国际避税的成因,国际避税地的特点及转让定价的含义与判定标准。第五章国际避税方法重点掌握国际避税的主要手段。第六章转让定价的税务管理重点学习转让定价审核、调整的原则与方法,了解预约定价协议的基本内容。第七章其他反避税法规与措施重点掌握对付避税地法规的基本内容、防止滥用税收协定的相关方法、限制资本弱化法规、限制避税性移居的措施、限制利用改变公司组织形式避税的措施和防范国际避税的行政管理的措施四、主要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案例讨论,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国际税收问题的能力。五、典型作业练习教材每章的课后练习题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294 课程编号:1101108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Finance总学时:64总学分:4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64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相关课程: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教材:《国际金融》,师玉兴编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推荐参考书:1.《国际金融》,王中华编著,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年2.《国际金融》,刘舒年编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学习,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掌握国际金融宏观理论,学会用以解决当前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掌握我国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做法,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执行;掌握国际金融与国内经济的相互关系,为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搞好经济建设,奠定理论业务基础。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10学时第一节国际收支的概念与国际收支平衡表第二节国际收支调节第三节西方国际收支理论评价第四节国际储备的概念、构成与作用第五节国际储备的管理第六节我国的国际收支调节与国际储备管理第二章外汇汇率与汇率制度12学时第一节外汇与汇率概述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第三节汇率变动及其经济影响第四节西方国家汇率理论评价第五节汇率制度第六节外汇管制与人民币汇率第三章外汇交易10学时第一节外汇市场概述第二节外汇交易第三节进出口报价295 第四节外汇风险管理第四章国际金融市场6学时第一节国际金融市场概述第二节欧洲货币市场第三节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第五章对外贸易信贷4学时第一节国际贸易短期融资的主要形式第二节保付代理业务第三节出口信贷第六章国际租赁与国际项目融资6学时第一节国际租赁与国际项目融资的概念第二节国际租赁与国际项目融资的作用第三节具体的操作模式第四节资产证券化业务第七章国际金融风险管理5学时第一节国际金融风险管理概述第二节利率风险的管理方式第三节90年代后,历次重大金融风险的分析第八章国际金融组织5学时第一节国际清算银行第二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节世界银行集团第四节巴赛尔协议第九章国际货币体系3学时第一节国际货币体系概述第二节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三节牙买加会议后的国际货币体系第四节欧洲货币体系学生作业演讲及复习3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重点是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原则、内容,国际收支失衡的不利影响及调节措施,国际储备的概念、国际储备的形式及作用。难点是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的区别、西方国际收支调节的理论.。第二章外汇汇率与汇率制度重点外汇与汇率的概念、决定汇率的基础和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汇率变化的经济影响。难点西方国家汇率理论、外汇管制。第三章外汇交易重点外汇市场的概念、类型、功能及特点。难点外汇交易的内容与做法、买入价与卖296 出价的运用原则,进出口报价。第四章国际金融市场重点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欧洲货币市场与衍生金融市场的概念与构成。难点国际金融市场的营运方式及其发展的新趋势、离岸金融市场的类型。第五章对外贸易信贷重点保付代理业务、福费廷业务的特点及相互区别。难点对外贸易短期及中长期融资的做法;对外贸易中长期融资的类型。第六章国际租赁与国际项目融资重点国际租赁与国际项目融资的概念,主要形式和模式。国际租赁与国际项目融资的作用。难点具体的操作模式以及资产证券化业务。第七章国际金融风险管理重点国际金融风险的种类和形成;90年代后,历次重大金融风险的情况。难点防止利率风险措施的方法。第八章国际金融组织重点国际金融组织的宗旨、业务活动。众多国际金融组织在二战后出现的原因,以及他们的性质。难点巴赛尔协议的主要内容。第九章国际货币体系重点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不同时期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难点欧洲货币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四、主要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和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分析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五、典型作业练习1.名词解释:国际收支汇率风险巴塞尔协议布雷顿森林体系2.简答: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防止利率风险的主要措施?3.论述:从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分析人民币汇率的走势。评价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是否是适度的。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297 课程编号:1101109国际贸易实务PracticeofInternationalTrade总学时:64总学分:4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四学期周4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日语、俄语等专业本科及专科相关课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外贸函电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税收世界经济教材:《国际贸易实务》,黎孝先编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推荐参考书:1.《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张素芳编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2.《实用国际贸易》,周振邦编著,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3.《进出口业务概要》,周耀宗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4.《国际商务经典案例》,袁永友编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5.《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评析》梁树新、张宏编著,山东大学出版社6.《国际贸易单证流转实务》,尹哲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7.《国际商务单证》,余世明、丛凤英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国际结算单证英语》,周玮主编,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9.《全国外销员资格考试辅导》,余世明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0.《国际贸易法规与惯例》,金淑云、辛玉兴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11.《对外经贸实务》,《对外经贸实务》杂志社,月刊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分析研究国际贸易适用的有关法律与惯例和国际商品交换过程的各种实际运作程序与方法,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和吸收国际上一些行之有效的贸易习惯做法,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操作技能和“生意经”。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合同条款第一章商品的名称、品质、数量和包装(8学时)第一节商品的名称第二节商品的品质第三节商品的数量第四节商品的包装第二章贸易术语与商品价格(8学时)第一节贸易术语与国际贸易惯例第二节主要国际贸易术语第三节商品的价格298 第三章国际货物运输(8学时)第一节运输方式第二节装运条款第三节运输单据第四章国际货物运输保险(4学时)第一节海上货物运输保险承保的范围第二节我国海运货物保险的险别第三节伦敦保险协会海运货物保险条款第四节我国陆运、空运货物与邮包运输保险第五节海运货物保险操作第五章国际货款的收付(10学时)第一节支付工具第二节汇付和托收第三节信用证付款第四节银行保函第五节各种支付方式的选用第六节国际保理第六章检验、索赔、定金罚则、不可抗力与仲裁(3学时)第一节商品检验第二节索赔第三节定金罚则第四节不可抗力第五节仲裁第二篇合同的商订和履行第七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3学时)第一节订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步骤第二节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合同生效的要件第三节合同的形式及其基本内容第八章出口合同的履行(9学时)第一节备货与预验第二节落实信用证第三节安排托运第四节制单结汇第九章进口合同的履行(2学时)第一节签订进口合同及申请开立信用证第二节派船接货及投保货运险第三节审单付汇第四节报关、验收和拨交货物第五节索赔299 第十章违约及其救济原则(1学时)第一节一般原则第二节对卖方违约的救济方法第三节对买方违约的救济方法第三篇贸易方式第十一章贸易方式(8学时)第一节经销与代理第二节寄售与展卖第三节招标投标与拍卖第四节对销贸易与加工贸易第五节期货交易与套期保值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商品的名称、品质、数量和包装1.表示商品品质的方法2.计量单位和计量方法3.运输包装和销售包装4.名称、品质、数量及包装条款的基本内容及注意事项第二章贸易术语与商品价格1.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2.主要国际贸易术语3.商品的价格4.合同中的价格条款第三章国际货物运输1.海洋运输船舶的经营方式2.集装箱运输和国际多式联运3.装运条款4.海运提单第四章国际货物运输保险1.海上风险与损失2.外来风险和损失3.我国海运货物保险的险别4.海运货物保险操作第五章国际货款的收付1.汇票2.汇付和托收3.信用证付款第六章检验、索赔、定金、不可抗力与仲裁1.合同中检验条款的主要内容2.合同中索赔条款的主要内容300 3.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的主要内容4.合同中仲裁条款的主要内容第七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1.发盘2.接受3.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合同生效的要件4.合同的形式及其基本内容5.《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八章出口合同的履行1.备货与预验2.审证和改证3.安排托运4.制单第九章进口合同的履行1.申请开立信用证2.审单付汇3.报关与验收4.进口索赔第十章违约及其救济原则1.各国法律对违约的不同规定2.违约的救济方法3.对卖方违约的救济方法4.对买方违约的救济方法第十一章贸易方式1.经销协议的基本内容2.销售代理协议的基本内容3.寄售协议的主要内容4.我国开展的展卖方式5.招标投标的基本做法6.拍卖的出价方法7.对销贸易的种类及其特点8.加工贸易9.套期保值四、主要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半双语教学、案例式教学、模拟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参与式教学、五、典型作业练习判断、选择、名词解释、简答、案例分析、操作、计算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综合评估301 课程编号:1101110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Economics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6学期、周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三年级相关课程:国际贸易理论、宏观经济学教材:《InternationalEconomics》,Robert·J·Carbaugh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推荐参考书:1.《InternationalEconomics》,DennisR.Appleyard/Alfred.J.Field,Jr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2.《InternationalEconomics》,PaulR.Krugman/MauriceObstfeld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3.《InternationalEconomics》,DominickSalvatore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4.《InternationalEconomics》,ThomasA.Pugel/PeterH.Lindert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教授国际经济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对国际经济发生的一些现实问题加以理解分析。深刻领会并掌握国际贸易关系和国际货币关系理论的应用。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与结合理论的分析。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国际经济综述2学时1.1经济活动的全球化1.2国际贸易为什么重要1.3全球化与经济周期1.4国际竞争力第一部分国际贸易关系第2章现代贸易理论基础2学时2.1现代贸易理论的发展历史2.2生产可能性曲线2.3成本不变情况下的贸易模式2.4生产率和比较优势2.5贸易限制2.6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的贸易2.7扩展到多种产品和多个国家的比较优势302 2.8退出壁垒第3章国际均衡2学时3.1无差异曲线3.2贸易基础及贸易收益的重新表述3.3贸易均衡条件3.4相互需求理论3.5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3.6贸易条件的估算第4章贸易模型的扩展与应用2学时4.1要素禀赋论4.2贸易会使穷人变的更穷吗4.3规模经济与专业化4.5需求重叠理论4.6产业内贸易4.7产品生命周期理论4.8动态比较优势:产业政策4.9环境限制政策与国际竞争力第5章关税政策3学时5.1关税的概念、种类5.2有效保护率5.3关税升级5.4关税的福利效应: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5.5关税的福利效应:小国模式5.6关税的福利效应:大国模式5.7谁为进口限制付费5.8关税如何加重出口商的负担5.9贸易限制的理论第6章非关税贸易壁垒2学时6.1进口配额6.2关税税率配额:双重关税6.3有序销售协定6.4国内含量条件6.5补贴6.6倾销6.7其他非关税贸易壁垒第7章贸易法规与产业政策2学时7.1贸易法规与产业政策7.2斯母特—郝利法案7.3关税和贸易总协定303 7.4世界贸易组织7.5贸易补救法律条款7.6知识产权保护7.7战略性贸易政策7.8经济制裁第8章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3学时8.1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特征8.2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问题8.3呼吁国际经济新秩序8.4稳定商品价格8.5商品协定的发展历程8.6经济增长与贸易政策8.7东亚经济第9章区域贸易协定3学时9.1区域贸易协定的类型9.2区域化的推动因素9.3区域贸易协定的效应9.4欧洲联盟9.5北美自由贸易区9.6亚太经济合作组织9.7区域贸易协定和多边主义9.8转型经济第10章国际要素流动和跨国企业3学时10.1跨国企业10.2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10.3向外国购买者供应商品的两种方式10.4国际贸易理论和跨国企业10.5国际劳动力流动10.6国际合资企业10.7对跨国企业的争议10.8美国与墨西哥的分工生产第二部分国际货币关系第11章国际收支3学时11.1复式计帐11.2帐户的归并11.3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11.4经常项目余额的宏观含义11.5国际投资头寸11.6国际债务平衡表304 第12章外汇3学时12.1外汇市场12.2外汇交易的类型12.3银行同业交易12.4外汇期权12.5汇率决定12.6有效汇率12.7套汇12.8套利12.9外汇市场投机第13章汇率的确定3学时13.1自由市场上汇率的确定13.2实际收入和汇率13.3实际利率和汇率13.4通货膨胀、购买力平价和汇率13.5其他的市场基本因素对汇率的影响13.6市场预期和汇率13.7汇率决定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13.8联邦储备与用来确定汇率的货币分析法13.9汇率的超调与预测第14章固定汇率制下的国际收支调整3学时14.1价格调整14.2利率调整14.3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14.4收入调整14.5封闭经济中的收入决定14.6货币政策第15章汇率调整和国际收支3学时15.1汇率变动的成本和价格效应15.2汇率下浮(货币贬值)成功的条件15.3汇率调整的弹性分析法15.4汇率调整的吸收分析法15.5汇率调整的货币分析法第16章汇率制度3学时16.1汇率实践16.2固定汇率制16.3浮动汇率制16.4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16.5管理浮动汇率制305 16.6爬行钉住汇率制16.7外汇管制第17章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3学时17.1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政策17.2政策工具17.3汇率政策和整体均衡17.4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内部均衡的影响17.5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外部均衡的影响17.6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政策协调及政策冲突17.7伴随着失业的通货膨胀17.8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第18章国际银行:储备、债务和风险3学时18.1国际储备的本质18.2国际储备需求18.3国际储备供给18.4外汇、黄金、特别提款权18.5国际储备的借入工具18.6国际放贷的风险18.7国际债务问题18.8债务削减和债务豁免18.9金融危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重点理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贸易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扩大开放、国际竞争力、就业等的影响。难点在于对不同观点的辨证分析。第二章重点理解现代贸易理论主要关注的贸易基础、贸易方向和贸易收益的决定方向。难点在于对定性数量化的分析。第三章重点理解国际均衡产生的条件,难点在于将宏观经济学理论应用于解释国际贸易理论。第四章重点理解HECKSCHER-OLIN理论,难点在于对贸易条件假设的理解和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解。第五章重点理解关税理论对贸易的影响,难点在于对保护效应、消费效应、再分配效应、收入效应和贸易条件效应的衡量。第六章重点理解非关税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难点在于准确理解关键概念和术语。第七章重点理解美国的一些贸易政策与法规,难点在于如何根据不同时期的贸易形势变化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第八章重点理解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难点在于理解出口导向型政策和进口替代政策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贸易模式。第九章重点理解关税同盟和经济一体化的动态和静态效应,难点在于理解贸易创造306 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第十章重点理解国际要素是如何流动的,难点在于理解移民、技术转移、劳动力流动性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第十一章重点理解国际债务平衡表和有关国际收支的概念,难点在于对经常帐户、资本流动的掌握。第十二章重点理解外汇的供需和外汇市场有关的多个概念,难点在于掌握外汇交易的类型、外汇期权以及如何套汇以及投机等。第十三章重点理解汇率是如何确定的,以及利率与汇率的关系,难点在于掌握汇率决定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和确定汇率的分析方法。第十四章重点理解固定汇率制下的国际收支调整,难点在于掌握封闭经济中的收入决定和货币政策以及国际收支的自发调整。第十五章重点理解汇率变动的成本和价格效应,难点在于掌握汇率调整的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货币分析法。第十六章重点理解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和管理浮动汇率制,难点在于对外汇管制、稳定汇率、法定汇率贬值和升值的掌握。第十七章重点理解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政策工具、汇率政策和整体均衡,难点在于掌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内部均衡的影响、政策协调及政策冲突。第十八章重点理解国际储备的本质、需求及供给,难点在于掌握特别提款权和国际储备的借入工具和国际放贷风险与债务问题。四、主要教学方法借助于多媒体和板书,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五、典型作业练习每一章后的思考题。六、课程考核方式百分之百的闭卷笔试。307 课程编号:1101113货币银行学EconomicsofMoneyandBanking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三学期周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专科相关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货币银行学》曹龙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推荐参考书:1.《货币金融学》戴国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2.《金融学》朱新蓉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3.《货币金融学》沈伟基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一、课程目的与要求:《货币银行学》是研究货币流通、金融活动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既是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延伸、深入和具体化,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将紧密结合我国金融实践的具体特点,全面讲授货币金融的一般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并能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金融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掌握货币信用的基本理论及其与经济的关系、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及主要业务、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业务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及操作,在此基础上掌握货币供求理论。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4学时)第一节货币的职能第二节货币的发展形态第三节货币的定义及层次第四节货币制度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6学时)第一节信用第二节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第三节利息与利率第四节利率理论第五节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第三章金融市场(8学时)第一节金融市场概述第二节货币市场308 第三节资本市场第四节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第四章金融机构体系(4学时)第一节金融机构概述第二节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第三节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第五章商业银行(8学时)第一节商业银行概述第二节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第三节商业银行的风险及防范第四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第五节金融创新与金融工程第五章中央银行(5学时)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及其组织形式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作用第三节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管理第四节支付清算制度第五节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第七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4学时)第一节货币需求理论第二节货币供给第三节货币供求均衡第八章货币政策(5学时)第一节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第四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第九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4学时)第一节通货膨胀及其治理对策第二节通货紧缩及其治理对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4学时)本章重点介绍货币的职能、历史上的货币制度以及货币的定义。重点掌握货币的定义及各层次划分的标准及意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货币层次划分的要求及我国、美国等国的关于货币划分知识。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6学时)本章较为全面地阐述有关信用、利息和利息率的基本知识和理论。首先简要介绍信用的产生和发展,着重介绍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并借助于资金流量表分析整个社会的资金309 流量的来源及运用情况;其次介绍主要的信用形式及其特征作用和信用工具。重点掌握信用类型、利率决定理论及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的思路与进程。难点是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的理论。第三章金融市场(8学时)本章在简要介绍了金融市场的定义、构成要素、功能和分类之后,着重介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本章难点是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论述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发展的必要性、规范建设及发展趋势。第四章金融机构体系(4学时)本章在介绍金融机构的类型和功能的同时,又重点介绍了我国和西方国家全融机构体系的构架。本章内容对于我们学习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有关内容作了必要的铺垫。第五章商业银行(8学时)本章重点掌握商业银行的历史发展、商业银行的职能、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和经营风险以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商业银行的业务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以及表外业务。难点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以及银行业务经营的发展,经历了由资产管理到负债管理进而发展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过程。第六章中央银行(5学时)重点掌握中央银行的产生的经济基础及其组织形式,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作用。难点是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与跨国商业银行的统一监管问题以及我国银行的监管。第七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4学时)本章重点掌握马克思、古典货币理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及现代货币数量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与途径,货币供求失衡的影响及调节。难点是各学派关于货币需求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八章货币政策(5学时)本章重点掌握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货币政策效应五个方面。难点是结合我国近几年货币政策的实践,深入理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第九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4学时)本章重点掌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两种经济现象的含义、类型、成因、影响及其治理方法。难点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深入理解治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对策建议。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阅读参考资料与练习为辅。五、典型作业练习1.基本概念;2.简述基本理论知识;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述分析。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终闭卷考试,成绩占70%。310 课程编号:1101116西方经济学WestEconomics总学时:64总学分:3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二、三学期64学时(每周4学时,1-16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工业工程本科、经济类、管理类等本科双专业相关课程: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教材:《西方经济学》(第三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推荐参考书:1.《西方经济学学习与教学手册》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现代西方经济学》宋承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4.《经济学》[美]萨繆尔森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经济学》[美]斯蒂格利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6.《经济学原理》[美]曼昆著,上海三联书店,19997.《经济学原理中国版》卢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经济学的世界》高希均、林祖嘉合著,上海三联书店,20009.《西方经济学导论》梁小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一、课程目的与要求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西方经济学所运用的基本分析方法,分清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联系与区别,并能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认识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问题。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稀缺性:经济学研究的基础2.生产什么:选择与资源配置3.如何生产更多的产品:资源利用4.经济制度与资源配置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2.宏观经济学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311 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经济学的一般研究方法2.实证分析方法3.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于联系第四节经济学发展简史第二章需求、供给、价格(6学时)第一节需求理论1.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2.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3.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第二节供给理论1.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2.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3.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第三节价格理论1.均衡价格2.均衡价格的形成3.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第四节价格对经济的调节1.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2.价格如何调节经济3.价格调节的不完善性4.价格政策第三章弹性理论(6学时)第一节需求的价格弹性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2.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3.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4.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5.需求的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第二节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供给弹性1.需求收入弹性2.需求交叉弹性3.供给弹性4.弹性理论的应用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6学时)第一节需要与效用1.需要与效用2.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312 第二节边际效用分析与消费者均衡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3.消费者均衡4.消费者剩余第三节无差异曲线分析与消费者均衡1.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及特征2.消费可能曲线3.消费者均衡4.收入效用与替代效用5.价格消费曲线与收入消费曲线第五章生产理论(6学时)第一节生产与生产要素1.生产与生产要素2.生产函数第二节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3.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第三节规模经济与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1.等产量线2.等成本线3.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4.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第六章成本与收益(6学时)第一节成本的概念及其分类1.经济成本与机会成本2.明显成本与隐含成本3.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第二节短期成本分析1.短期成本的分类2.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第三节长期成本分析1.长期总成本2.长期平均成本3.长期边际成本第四节收益与利润最大化1.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2.利润最大化原则313 第七章厂商均衡理论(6学时)第一节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1.完全竞争的含义与条件2.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3.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均衡4.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长期均衡第二节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略)第三节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略)第四节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1.完全垄断市场的含义与条件2.完全垄断市场的短期均衡3.完全垄断市场的长期均衡4.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与垄断利润第八章分配理论(2学时)第一节工资的价格决定第二节利润的价格决定第三节地租的价格决定第四节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第九章市场失灵及其政府的作用(6学时)第一节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及其对策第二节外部影响及其对策第三节公共物品导致的市场失灵及其对策第四节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及其对策第十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3学时)第一节国民收入的衡量1.国民生产总值2.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它总量1.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2.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3.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4.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1.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2.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3.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第十一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一节总需求分析(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1.总需求的构成314 2.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3.消费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4.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5.乘数理论第二节总需求分析(二):IS-LM模型1.IS曲线2.LM曲线3.IS-LM模型第三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总需求曲线2.总供给曲线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4.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5.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第十二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第一节失业理论1.失业与充分就业2.自然失业3.周期性失业4.隐蔽性失业5.失业的经济损失第二节通货膨胀理论1.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2.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3.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4.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理论5.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6.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第三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1.凯恩斯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2.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3.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第十三章经济周期理论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基本知识1.经济周期的含义2.经济周期的阶段3.经济周期的分类第二节现代经济周期理论1.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概况315 2.乘数——加速数相互作用理论第十四章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经济增长理论概况1.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2.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现状3.经济增长的源泉第二节经济增长模型1.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3.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概况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2.宏观经济政策工具3.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与演变第二节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2.内在稳定器3.赤字财政政策4.财政政策的挤出效用第三节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的基础知识2.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3.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政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1.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2.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4.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5.实证分析方法中假设与理论的关系第二章1.需求的含义与需求定理2.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区别3.供给的含义与供给定理4.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的区别5.供求原理6.均衡价格的定义及其形成7.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316 第三章1.需求弹性的含义与弹性系数的计算2.需求富有弹性与缺乏弹性的含义3.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第四章1.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3.消费者均衡的原则4.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含义。难点: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第五章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含义及适用的条件3.规模经济的含义及原因4.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的含义5.要素投入组合的最优原则第六章1.机会成本与经济成本2.短期与长期的含义3.短期成本分析4.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第七章1.市场的分类及其含义2.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3.完全垄断市场的厂商均衡第八章1.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2.社会收入分配与分配政策、基尼系数第九章1.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2.外部影响及其对策3.效率与公平第十章1.国民生产总值的与国内生产总值含义2.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3.国民收入核算种五个总量的关系4.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第十一章1.总供给一定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2.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317 3.乘数的含义与计算4.IS-LM模型的含义5.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的含义6.不同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的影响第十二章1.充分就业的含义2.自然失业的含义与分类3.紧缩性缺口与膨胀性缺口的含义4.凯恩斯对需求不足失业的解释5.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6.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第十三章1.经济周期的含义及其四个阶段2.经济周期的分类3.经济周期理论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关系第十四章1.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经济增长的源泉2.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3.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4.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第十五章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2.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3.货币政策的运用与货币政策工具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五、典型作业练习:教材每章后所附“复习与思考”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作业考察30%,期末闭卷考试70%318 课程编号:1101117金融学Financing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四学期周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本、专科相关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金融学》朱新蓉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推荐参考书:1.《货币金融学》戴国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2.《货币金融学》沈伟基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一、课程目的与要求:《金融学》是研究货币流通、金融活动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延伸、深入和具体化,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将紧密结合我国金融实践的具体特点,全面讲授货币金融的一般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金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我国的金融宏观环境、金融方针和政策。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并能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金融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掌握货币信用的基本理论及其与经济的关系、金融市场的基本运作及主要业务、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业务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及操作,掌握货币供求理论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成因和治理对策。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4学时)第一节货币的职能第二节货币的发展形态第三节货币的定义及层次第四节货币制度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6学时)第一节信用第二节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第三节利息与利率第四节利率理论第五节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第三章金融市场(8学时)第一节金融市场概述第二节货币市场319 第三节资本市场第四节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第四章金融机构体系(4学时)第一节金融机构概述第二节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第三节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第五章商业银行(8学时)第一节商业银行概述第二节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第一节商业银行的风险及防范第四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第五节金融创新与金融工程第五章中央银行(5学时)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及其组织形式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作用第三节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管理第四节支付清算制度第五节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第七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4学时)第一节货币需求理论第二节货币供给第三节货币供求均衡第八章货币政策(5学时)第一节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第四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第九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4学时)第一节通货膨胀及其治理对策第三节通货紧缩及其治理对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4学时)本章重点介绍货币的职能、历史上的货币制度以及货币的定义。要求通过学习能正确理解货币的定义、货币层次的划分及含义,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重点掌握货币的定义及各层次划分的标准及意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货币层次划分的要求及我国、美国等国的关于货币划分知识。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6学时)本章较为全面地阐述有关信用、利息和利息率的基本知识和理论。首先简要介绍信用320 的产生和发展,着重介绍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并借助于资金流量表分析整个社会的资金流量的来源及运用情况;其次介绍主要的信用形式及其特征作用和信用工具。重点掌握信用类型、利率决定理论及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的思路与进程。难点是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的理论。第三章金融市场(8学时)本章在简要介绍了金融市场的定义、构成要素、功能和分类之后,着重介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本章难点是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论述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发展的必要性、规范建设及发展趋势。第四章金融机构体系(4学时)本章在介绍金融机构的类型和功能的同时,又重点介绍了我国和西方国家全融机构体系的构架。本章内容对于我们学习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有关内容作了必要的铺垫。第五章商业银行(8学时)本章重点掌握商业银行的历史发展、商业银行的职能、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和经营风险以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商业银行的业务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以及表外业务。难点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以及银行业务经营的发展,经历了由资产管理到负债管理进而发展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过程。第五章中央银行(5学时)重点掌握中央银行的产生的经济基础及其组织形式,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作用。难点是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与跨国商业银行的统一监管问题以及我国银行的监管。第六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4学时)本章重点掌握马克思、古典货币理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及现代货币数量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与途径,货币供求失衡的影响及调节。难点是各学派关于货币需求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七章货币政策(5学时)本章重点掌握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货币政策效应五个方面。难点是结合我国近几年货币政策的实践,深入理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第八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4学时)本章重点掌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两种经济现象的含义、类型、成因、影响及其治理方法。难点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深入理解治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对策建议。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阅读参考资料与练习为辅。五、典型作业练习1.面玲珑基本概念;2.简述基本理论知识;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述分析。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终闭卷考试,成绩占70%。321 课程编号:1101107国际贸易地理InternationalTradeGeography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必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周2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贸易本科相关课程:教材:俞昆一,马翠媛,新编世界经济贸易地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1推荐参考书:1.《国际贸易地理概述》于志达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32.《国际贸易地理》孟庆超吕向生主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一、课程目的及要求课程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包括世界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因素分布、特点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当前经济特点、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国际贸易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航线和港口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经贸地理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实际问题,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世界生产分布和贸易地理2学时第一节生产、地理环境与对外贸易第二节世界生产分布第三节世界贸易第二章世界工业生产分布和贸易2学时第一节世界能源工业生产和贸易第二节世界钢铁工业生产和贸易第三节世界电子信息工业生产分布和贸易第四节世界汽车工业生产分布和贸易第三章世界农业生产分布和贸易4学时第一节世界农业发展概况第二节世界粮食生产分布和贸易第三节世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分布和贸易第四节世界畜牧业生产分布和贸易第五节世界水产业生产分布和贸易第六节世界林业生产分布和贸易322 第四章世界贸易运输2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国际海上运输第三节铁路运输第四节集装箱运输第五节国际多时联合运输第六节其他运输方式第五章世界旅游地理2学时第一节世界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第二节世界旅游流的规律、流向和分布第三节世界旅游地理分区第六章世界经济性特区2学时第一节世界经济性特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经济性特区的类型和特点第三节经济性特区的地理分布第七章亚洲4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韩国第三节日本第四节东盟国家第五节印度第六节西亚石油输出国第八章欧洲4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俄罗斯第三节德国第四节法国第五节英国第六节意大利第九章非洲2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埃及、尼日利亚、肯尼亚和南非第十章北美洲2学时第一节加拿大第二节美国第十一章拉丁美洲2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和阿根廷第十二章大洋洲2学时323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澳大利亚第十三章中国对外贸易2学时第一节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二节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第三节香港、澳门、台湾的对外贸易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重点讲授生产、地理环境等与对外贸易的作用,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和生产分布的变化,以及世界贸易的变化。难点是生产、地理环境因素与对外贸易的相互作用关系;战后世界贸易结构变化。第二章本章重点讲授世界能源工业、钢铁工业、电子信息工业和汽车工业的生产分布和贸易情况。难点是石油的分布与石油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能源工业布局的规律;钢铁工业的生产布局及贸易状况。第三章本章重点要了解世界农业的构成,各部门的生产及发展状况,掌握各农业部门及各农产品的生产布局条件和分布规律,以及各种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出口国及贸易对象。难点是世界粮食作物的生产及分布规律,及目前的粮食问题。第四章本章重点讲授运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及作用,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国际贸易海洋运输的主要航线及港口,主要海峡和运河。本章的难点是国际铁路干线及大陆桥运输,运输在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第五章本章重点了解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概况,理解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掌握世界旅游资源的地区分布、世界旅游流流向和分布以及世界旅游地理分区。难点是世界旅游流流向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分析。第六章本章重点是世界经济性特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经济性特区的类型、特点及地理分布。难点是经济性特区的发展过程及发展条件。第七章本章重点内容为亚洲各国的自然、经济特点及对外贸易发展状况。主要是韩国、日本、东盟国家、印度和西亚石油输出国。难点是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自然、经济条件。第八章本章重点内容为欧各国的自然、经济特点及对外贸易发展状况。主要是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难点是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自然、经济条件。第九章本章重点内容为非洲各国的自然、经济特点及对外贸易发展状况。主要是埃及、尼日利亚、肯尼亚和南非。难点是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自然、经济条件。第十章本章重点内容为北美洲各国的自然、经济特点及对外贸易发展状况。主要是美国、加拿大。难点是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自然、经济条件。第十一章本章重点内容为拉丁美洲各国的自然、经济特点及对外贸易发展状况。主要是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和阿根廷。难点是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自然、经济条件。第十二章本章重点内容为大洋洲各国的自然、经济特点及对外贸易发展状况。主要是澳大利亚。难点是澳大利亚对外贸易发展的自然、经济条件。第十三章本章重点内容是中国在国际经贸中的地位、作用和市场的主要特点,以及经贸发展成就、问题和对策。难点是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324 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五、典型作业练习论述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325 课程编号:1101202国际商务谈判InternationalBusinessNegotiation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6学期,每周2学时,共16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专科相关课程:国际市场营销教材:《国际商务谈判》,白远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推荐参考书:1.《国际商务谈判》,张祥编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5年2.《实用谈判学》,田志华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3.《涉外商务谈判》,成志明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4.《现代商务谈判》,李品媛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商务谈判越来越重要。通过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国际商务谈判在国际商务中的重要性。要提高国际商务水平,不仅要理解并掌握国际商务规则,而且要掌握国际商务谈判技巧及谈判策略的应用。因此,要求学生站在国际商务的层次,认真学习并掌握国际商务谈判的有关内容。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国际商务谈判概述4学时1.国际商务谈判的几个基本概念2.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特征3.国际商务谈判坚持的原则4.国际商务谈判的职能5.国际商务谈判的动因6.国际商务谈判的主要类型7.国际商务谈判的内容8.国际商务谈判的成败评价标准第二章国际商务谈判思想及谈判力4学时1.传统的国际商务谈判理念2.“双赢”的国际商务谈判理念3.国际商务谈判力及相关因素4.如何实现“双赢”的国际商务谈判5.波音与空客案例分析第三章合作原则谈判法与信任法则4学时326 1.合作原则谈判法的定义及构成2.信任法则3.知识产权谈判案例分析4.美日汽车贸易谈判案例分析第四章国际商务谈判程序与组织4学时1.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要素2.国际商务谈判的程序3.国际商务谈判的模式4.国际商务谈判的组织5.美日半导体谈判案例分析第五章国际商务谈判过程4学时1.选择交易对象、进行背景调查2.国际商务谈判开局3.国际商务谈判磋商4.国际商务谈判结束5.乔费尔的大计实现了案例分析第六章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讨价还价4学时1.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价格2.国际卖方价格谈判3.国际买方价格谈判4.客观比较报价,报价要为谈判做准备5.如何进行讨价还价第七章国际商务谈判的策略与技巧4学时1.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策略2.国际商务谈判策略的类型3.国际商务谈判的应对策略4.日本瓦那公司的谈判案例分析第八章国际商务谈判者的素质要求4学时1.国际商务谈判者的思维2.国际商务谈判者的心理3.国际商务谈判者的伦理4.谈判者性格类型与谈判模式5.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礼仪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重点理解国际商务谈判的概念、特征、原则、职能、动因,难点在于对国际商务谈判重要性的认识;第二章重点理解国际商务谈判的思想和谈判力,难点在于如何树立“双赢”的谈判思想和怎样提高谈判力;第三章重点理解合作原则谈判法与信任法则,难点在于如何养成诚信的商务习性。327 第四章重点掌握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程序和如何组织国际商务谈判,难点是对谈判基本要素的理解和如何优化谈判结构;第五章重点理解和掌握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难点在于对背景调查的深刻认识和如何开局与磋商;第六章重点掌握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讨价还价,难点在于掌握买卖双方是如何讨价还价的;第七章重点掌握国际商务谈判的策略与技巧,难点在于理解不同地位、作风、性格等的应对策略;第八章重点掌握对国际商务谈判者有那些素质要求,难点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国际商务谈判素质。四、主要教学方法案例分析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五、典型作业练习课本每一章的思考与讨论题及案例研究。六、课程考核方式百分百的闭卷笔试。328 课程编号:1101202人员推销与商务谈判Personalselling&BusinessNegotiation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6学期,每周2学时,共16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市场营销专业本、专科相关课程: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教材:《人员推销与商务谈判》(第6版),罗纳德B马克斯编著,人民大学出版,2002年推荐参考书:1.《推销谈判技巧与口才》,赵汉磊编著,海南出版公司,2006年2.《谈判》,埃米尼亚、佤瓦拉编著,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3.《商务谈判策略》,吴建伟编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商务谈判》,樊建廷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一、课程目的及要求21世纪的成功推销员将是理解客户、擅长规划,并能针对客户需要,找出有效解决办法的人。专业推销员从事的是“人的事业”,因为他们的主要目标是与客户建立长期有效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专业推销员的商务谈判才能要求越来越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如何做好推销工作,以及认识到商务谈判在商务中的重要性。要提高商务水平,不仅要理解并掌握商务规则,而且要掌握商务谈判技巧及谈判策略的应用。因此,要求学生站在更高的商务层次,认真学习并掌握人员推销与商务谈判的相关内容,提高自我推销与谈判技能。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人员推销的作用与推销生涯2学时1.推销的作用2.人员推销过程3.一些有关推销的错误观点4.销售人员的职责营销理念5.21世纪的推销6.销售类型7.销售职业的报酬8.推销职业的个性需要9.销售人员的传统印象10.你的第一项推销工作:推销你自己第二章迈向专业化的销售2学时1.销售人员法律约束与道德规范329 2.道德行为的重要性3.法律与推销4.道德责任第三章有效沟通2学时1.沟通过程2.趋同行为3.非语言沟通4.个性化的沟通异议的处理5.沟通准备6.忽略异议7.阐释异议8.处理异议的技巧9.处理异议的策略第四章关系推销过程的建立2学时1.关系推销理论2.关系推销的原理3.访前准备4.初次会晤5.设法进入6.建立关系7.引起注意8.交易性推销与关系推销的比较9.关系推销的理论说明10.关系推销策略第五章推销的识别问题2学时1.讨论的过程2.提问的价值3.过渡阶段4.确认缺少的信息5.提问的技巧6.提问的过程7.提问的进一步指导8.销售人员技能9.让别人听懂你的意图10.多次拜访第六章促成购买决定的技巧2学时1.关于促成购买决定方面的谬误2.促成购买决定的必要性3.销售人员为何不做“促成购买决定”的努力330 4.什么时候实施“促成购买决定”5.试探性促成购买决定6.促成购买决定的不同方式7.对拒绝的应付8.持续成交邀请9.告辞与回访10.获得终生客户第七章自我管理与销售人事管理2学时1.时间安排2.客户分析3.销售活动计划4.拜访效果分析5.个人电脑在自我管理中的运用6.为什么学习销售管理7.招聘和选拔8.激励和评估销售人员9.自动监控系统10.其他激励方法销售工作评价第八章商务谈判概述2学时1.商务谈判的几个基本概念2.商务谈判的基本特征3.商务谈判坚持的原则4.商务谈判的职能5.商务谈判的动因6.商务谈判的主要类型7.商务谈判的内容8.商务谈判的成败评价标准第九章商务谈判思想及谈判力2学时1.传统的商务谈判理念2.“双赢”的商务谈判理念3.商务谈判力及相关因素4.如何实现“双赢”的商务谈判5.波音与空客案例分析第十章合作原则谈判法与信任法则2学时1.合作原则谈判法的定义及构成2.信任法则3.知识产权谈判案例分析4.美日汽车贸易谈判案例分析第十一章商务谈判程序与组织2学时331 1.商务谈判的基本要素2.商务谈判的程序3.商务谈判的模式4.商务谈判的组织5.美日半导体谈判案例分析第十二章商务谈判过程3学时1.选择交易对象2.进行背景调查3.成功地寻找潜在顾客4.商务谈判开局5.商务谈判磋商6.商务谈判结束7.乔费尔的大计实现了案例分析第十三章商务谈判中的讨价还价3学时1.商务谈判中的价格2.卖方价格谈判3.买方价格谈判4.客观比较报价,报价要为谈判做准备5.如何进行讨价还价第十四章商务谈判的策略与技巧2学时1.商务谈判中的策略2.商务谈判策略的类型3.商务谈判的应对策略4.日本瓦那公司的谈判案例分析第十五章商务谈判者的素质要求2学时1.商务谈判者的思维2.商务谈判者的心理3.商务谈判者的伦理4.谈判者性格类型与谈判模式5.商务谈判的基本礼仪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重点理解人员推销的作用、营销理念的建立以及人员推销过程,难点是在于对一些有关推销的错误观点的认识;第二章:重点是对迈向专业化的销售的理解,难点是如何迈向专业化销售;第三章:重点理解有效沟通的过程,难点在于如何实现有效沟通;第四章:重点理解关系推销过程的建立,难点是交易性推销与关系推销的比较;第五章:重点理解推销的识别问题,难点是对信息的处理与分辨;第六章:重点理解促成购买决定的技巧,难点掌握是什么时候促成购买决定?第七章:重点在于认识自我管理与销售人事管理的重要性,难点在于如何实现科学合332 理的管理;第八章:重点理解商务谈判的概念、特征、原则、职能、动因,难点在于对商务谈判重要性的认识;第九章:重点理解商务谈判的思想和谈判力,难点在于如何树立“双赢”的谈判思想和怎样提高谈判力;第十章:重点理解合作原则谈判法与信任法则,难点在于如何养成诚信的商务习性。第十一章:重点掌握商务谈判的基本程序和如何组织商务谈判,难点是对谈判基本要素的理解和如何优化谈判结构;第十二章:重点理解和掌握商务谈判的过程,难点在于对背景调查的深刻认识和如何开局与磋商;第十三章:重点掌握商务谈判中的讨价还价,难点在于掌握买卖双方是如何讨价还价的;第十四章:重点掌握商务谈判的策略与技巧,难点在于理解不同地位、作风、性格等的应对策略;第十五章:重点掌握对商务谈判者有那些素质要求,难点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国际商务谈判素质。四、主要教学方法案例分析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五、典型作业练习课本每一章的思考与讨论题及案例研究六、课程考核方式百分百的闭卷笔试。333 课程编号:1101202商务谈判BusinessNegotiation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6学期,每周2学时,共16周适用专业及层次:工商管理专业本、专科相关课程:市场营销教材:《商务谈判》,樊建廷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推荐参考书:1.《商务谈判概论》,李扣庆编著,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2.《实用谈判学》,田志华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3.《经济谈判》,许晓明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4.《现代商务谈判》,李品媛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务谈判越来越重要。通过商务谈判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商务谈判在商务中的重要性。要提高商务水平,不仅要理解并掌握商务规则,而且要掌握商务谈判技巧及谈判策略的应用。因此,要求学生站在更高的商务层次,认真学习并掌握商务谈判的相关内容。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商务谈判概述4学时1.商务谈判的几个基本概念2.商务谈判的基本特征3.商务谈判坚持的原则4.商务谈判的职能5.商务谈判的动因6.商务谈判的主要类型7.商务谈判的内容8.商务谈判的成败评价标准第二章商务谈判思想及谈判力4学时1.传统的商务谈判理念2.“双赢”的商务谈判理念3.商务谈判力及相关因素4.如何实现“双赢”的商务谈判5.波音与空客案例分析第三章合作原则谈判法与信任法则4学时334 1.合作原则谈判法的定义及构成2.任法则3.知识产权谈判案例分析4.美日汽车贸易谈判案例分析第四章商务谈判程序与组织4学时1.商务谈判的基本要素2.商务谈判的程序3.商务谈判的模式4.商务谈判的组织5.美日半导体谈判案例分析第五章商务谈判过程4学时1.选择交易对象、进行背景调查2.商务谈判开局3.商务谈判磋商4.商务谈判结束5.乔费尔的大计实现了案例分析第六章商务谈判中的讨价还价4学时1.商务谈判中的价格2.卖方价格谈判3.买方价格谈判4.客观比较报价,报价要为谈判做准备5.如何进行讨价还价第七章商务谈判的策略与技巧4学时1.商务谈判中的策略2.商务谈判策略的类型3.商务谈判的应对策略4.日本瓦那公司的谈判案例分析第八章商务谈判者的素质要求4学时1.商务谈判者的思维2.商务谈判者的心理3.商务谈判者的伦理4.谈判者性格类型与谈判模式5.商务谈判的基本礼仪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重点理解商务谈判的概念、特征、原则、职能、动因,难点在于对商务谈判重要性的认识;第二章:重点理解商务谈判的思想和谈判力,难点在于如何树立“双赢”的谈判思想和怎样提高谈判力;第三章:重点理解合作原则谈判法与信任法则,难点在于如何养成诚信的商务习性。335 第四章:重点掌握商务谈判的基本程序和如何组织商务谈判,难点是对谈判基本要素的理解和如何优化谈判结构;第五章:重点理解和掌握商务谈判的过程,难点在于对背景调查的深刻认识和如何开局与磋商;第六章:重点掌握商务谈判中的讨价还价,难点在于掌握买卖双方是如何讨价还价的;第七章:重点掌握商务谈判的策略与技巧,难点在于理解不同地位、作风、性格等的应对策略;第八章:重点掌握对商务谈判者有那些素质要求,难点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国际商务谈判素质。四、主要教学方法案例分析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五、典型作业练习课本每一章的思考与讨论题及案例研究六、课程考核方式百分百的闭卷笔试336 课程编号:1101203国家税收NationalTaxation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专科相关课程:《会计学》《财政学》《国际税收》教材:《税法》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推荐参考书:1.《国家税收》杨秀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2.《国家税收》王诚尧,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3.《税收学教程》胡怡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2月第5版4.《中国税制》许建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1版5.《税法教程新编》吴佩江,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税收概念、税收职能、税收原则及税收负担等税收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我国现行税制中各个主体税种的立法原则、政策精神及课征制度的基本内容,掌握主要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及缴纳方法。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篇税收理论(共18学时)第一章税收概论(6学时)第一节税收及其产生发展第二节税收职能第二章税收负担及其转嫁(4学时)第一节税收负担的概念与分类第二节税负转嫁与归宿第三章税收制度(8学时)第一节税收制度的含义第二节税收原则第三节税制结构的分类第二篇税法实务(共30学时)第一章增值税(8学时)第一节增值税概述337 第二节增值税的纳税人、征税范围及税率第三节增值税的计算第四节增值税的申报与缴纳第二章消费税(5学时)第一节消费税概述第二节消费税的纳税人、征税范围及税率第三节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第四节消费税税款的缴纳第三章营业税(3学时)第一节营业税概述第二节营业税的基本内容第四章企业所得税(7学时)第一节企业所得税概述第二节企业所得税基本内容第五章个人所得税(7学时)第一节个人所得税概述第二节个人所得税的基本内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篇税收理论第一章税收概论税收的概念及其形式特征,税收产生的前提条件、税收的两大职能。第二章税收负担及其转嫁税收负担的分类、税收负担转嫁形式、影响税收负担转嫁的因素。第三章税收制度税收制度的含义、税收制度的三大原则、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其分类方法。第二篇税法实务第一章增值税重点掌握我国现行增值税应纳税额计算的基本方法。第二章消费税重点掌握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尤其是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和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第三章营业税重点掌握我国现行营业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第四章企业所得税重点掌握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及税收优惠。第五章个人所得税重点掌握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四、主要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338 五、典型作业练习税法计算题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339 课程编号:1101205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Finance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六学期3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本科相关课程: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教材:《国际金融》,师玉兴编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推荐参考书:1.《国际金融》,王中华编著,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年2.《国际金融》刘舒年编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学习,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掌握国际金融宏观理论,学会用以解决当前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了解当代国际金融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8学时第一节国际收支的概念与国际收支平衡表第二节国际收支的调节第三节国际储备的概念、构成与作用第五节国际储备的管理第六节我国的国际收支调节与国际储备管理第二章外汇汇率与汇率制度8学时第一节外汇与汇率概述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第三节汇率变动及其经济影响第四节汇率制度第五节外汇管制与人民币汇率第三章外汇交易6学时第一节外汇市场概述第二节外汇交易第三章进出口报价第四章国际金融市场6学时第一节国际金融市场概述第二节欧洲货币市场340 第三节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第五章对外贸易信贷4学时第一节国际贸易短期融资的主要形式第二节保付代理业务第三节出口信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重点是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原则、内容,国际收支失衡的不利影响及调节措施,国际储备的概念、国际储备的形式及作用。难点是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的区别。第二章外汇汇率与汇率制度重点外汇与汇率的概念、决定汇率的基础和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汇率变化的经济影响。难点外汇管制。第三章外汇交易重点外汇市场的概念、类型、功能及特点。难点外汇交易的内容与做法、买入价与卖出价的运用原则,进出口报价。第四章国际金融市场重点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欧洲货币市场与衍生金融市场的概念与构成。难点国际金融市场的营运方式及其发展的新趋势、离岸金融市场的类型。第五章对外贸易信贷重点保付代理业务、福费廷业务的特点及相互区别。难点对外贸易短期及中长期融资的做法;对外贸易中长期融资的类型。四、主要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和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分析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五、典型作业练习1.名词解释:国际收支国际清偿力欧洲货币市场保付代理业务2.简答: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一国货币汇率升值会有什么不利影响?3.论述:从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分析人民币汇率的走势。评价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是否是适度的。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341 课程编号:1101211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InternationalTradeandPractice总学时:64总学分:4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6/5学期64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相关课程:市场营销/国际金融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吴国新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推荐参考书:1.《国际贸易》薛荣久主编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年2.《国际贸易实务》黎孝先主编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年3.《新编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邹根宪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4.《国际贸易学》赵春明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目的:为适应对外开放和发展国际贸易的需要,必须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既懂管理又知晓国际贸易的人才。要求:学生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政策和实际业务问题,达到具有洞察国际贸易形势和应变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外贸业务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国际贸易基础知识(4学时)第二节国家贸易的含义分类第二节对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6学时)第一节自由贸易理论第三节保护贸易理论第三章国际贸易政策(6学时)第一节贸易政策概述第二节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演变第四章关税政策概述(4学时)第一节关税概述第二节关税的种类第三节关税税则和通关手续第五章非关税政策措施(4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非关税措施的种类及有关内容342 第六章区域经济一体化(4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第三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第七章国际贸易合同的标的(6学时)第一节商品的名称和品质第二节商品的数量和包装第八章国际贸易术语(8学时)第一节贸易术语概述第二节六种主要的贸易术语第三节其他七种贸易术语简介第四节报价与合同价格条款第九章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6学时)第一节国际货物运输方式与装运条款第二节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第十章国际货款的结算(8学时)第一节结算工具第二节结算方式—汇付与托收第三节结算方式—信用证第十一章国际贸易合同的一般交易条件(4学时)第一节商品的检验与索赔第二节不可抗力与仲裁第十二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4学时)第一节合同的含义、内容与形式第一节合同的磋商第二节合同的履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本章着重介绍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以及其它的国际贸易学有关的基础知识,要求掌握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了解国际贸易学体系的整体框架结构。重点为基本概念及有关常见指标。难点通过所学概念及指标析国贸现实情况。第二章重点掌握古典贸易理论和现代贸易理论及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学派及其主张。重点掌握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比较成本理论、绝对成本理论、H-O理论,难点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内涵及理论意义。第三章重点掌握自由、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要点;难点掌握当前贸易自由化的表现形式及国际贸易政策的特点。第四章掌握关税的基本知识和进口关税的各种分类方式,并了解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重点为关税的含义及特点(理解)及种类,难点为反倾销税、反补贴税、的现实实施情况第五章本章重点掌握相对关税非关税的特点与常见种类,难点是结合所学内容会分343 析当前国际贸易现象。第六章本章重点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其各种形式,难点为当前三大一体化组织产生发展原因及发展趋势。第七章本章重点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的规定方法,难点是在实际业务中如何对待进出口商品的品质、数量和包装等问题。第八章本章重点掌握贸易术语的含义、作用以及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掌握各个贸易术语的特点以及在交货地点、风险、责任、费用方面的界限划分,难点是运用并分析相关贸易术语的含义及法律意义。第九章本章重点是海洋运输方式的有关内容及装运条款的规定,难点是对装运单据的性质比较。重点是熟悉掌握我国海运货物保险条款的有关内容,并且常见保险单据的使用,难点为海上货运保险保险人所承保的风险、损失的判别。第十章本章重点掌握结算的三大工具汇票,对于基本法方即汇付、托收和信用证相关特点及在业务中具体流程,难点是对不同结汇方式优缺点比较并会分析有关案例。第十一章本章重点掌握商品检验、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有关内容,以及如何在合同中订立检验、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条款。难点是分析有关案例。第十二章本章重点掌握合同磋商的一般程序及必经的法律环节发盘和接受的概念特征,并会运用分析。难点是对合同履行的各环节,从而了解合同履行的复杂性。四、主要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理论部分注重对当前贸易现象的阐述与分析,在内容处理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实务部分注重应用性和操作性,力求与外贸公司的实际业务操作紧密相连,强调案例分析和单证操作。五、典型作业练习除了教材后面的习题包括重要名词和思考题掌握之外,重点对实务部分内容加大重点内容的训练,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操练。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考勤与作业测试,占30%,期末采取闭卷考核,占70%。344 课程编号:1101210商业银行经营管理CommercialBankManagement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七学期周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相关课程: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教材:《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庄毓敏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推荐参考书: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戴相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2.《商业银行管理》(美)皮得.S.罗斯著唐旭等译1998年一、课程目的与要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以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和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介绍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和提供的金融服务,重点研究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网上银行业务、资本金管理、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和业绩评价以及商业银行的法律责任等。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投资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能够了解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趋势,为更好的从事金融、投资理财业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1章商业银行导论(4学时)1.1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1.2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1.3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1.4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与政府监管第2章商业银行资本管理(2学时)2.1商业银行资本构成2.2资本充足与银行稳健2.3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2.4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现状与分析第3章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2学时)3.1存款种类及构成3.2存款定价3.3非存款性的资金来源3.4负债成本管理3.5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分析345 第4章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管理(2学时)4.1现金资产管理的目的与原则4.2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与流动性供给4.3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4.4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第5章企业贷款管理(5学时)5.1企业贷款的种类5.2企业借款理由的分析5.3借款企业的信用评价5.4企业贷款定价5.5贷款政策管理5.6我国商业银行企业贷款管理分析第6章个人贷款管理(3学时)6.1个人贷款的种类和内容6.2个人贷款的新颖分析6.3个人贷款的风险管理6.4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的产生与发展第7章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管(4学时)7.1商业银行证券投资概述7.2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收益与风险7.3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一般策略7.4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与合第8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4学时)8.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8.2资产负债管理方法8.3利率风险管理8.4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践第9章商业银行的其他业务管理(3学时)9.1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及管理9.2商业银行新兴表外业务及管理第10章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与评价(3学时)10.1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10.2商业银行损益表10.3商业银行的现金流量表10.4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10.5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评价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1章商业银行导论(4学时)通过本章学习概括了解现代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性质、职能及其经营管理原则、346 组织形式和各国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重点掌握现代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内部组织形式、“三性”原则的内容、衡量标准及其关系。难点是“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对国际银行业统一监管的内容与标准。第2章商业银行资本管理(2学时)本章重点学习商业银行资本的构成、功能、意义,资本重组与银行稳健的关系,银行资本管理理论及其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的现状与分析。了解现代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一般方法、理论;难点是结合国际经济一体化,如何加强对现代商业银行跨过分支机构、业务的监管,以确保经济、金融的稳健发展。第3章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2学时)本章重点掌握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存款负债的种类、构成、影响因素,存款价格的确定方式,特别是边际成本法的计算与应用,负债成本的分析。难点是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及其规模的现状,对其负债结构与成本进行分析,并提出增加存款、降低成本的措施。第4章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管理(2学时)本章重点掌握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的目的和原则,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与流动性需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难点是如何预测、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需求,并保证满足其流动性需求的供给。第5章企业贷款管理(5学时)本章重点学习企业贷款的种类、借款理由的分析、借款企业的信用分析、贷款定价、贷款政策等基本知识。了解现代商业银行的贷款程序、贷款管理的全过程及国际通用的“五级贷款”分类法。难点是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企业贷款的发展现状、问题及不良贷款的发现与化解措施。第6章个人贷款管理(3学时)本章主要学习商业银行个人贷款的种类内容、信用分析的方法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分析我国消费贷款的发展及存在问题。重点掌握个人贷款业务的种类、定价方法、信用分析及风险管理的内容;难点是如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我国的实际,促进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第7章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管(4学时)重点掌握证券投资的目的、收益及风险,一般投资策略;难点是投资收益率的计算与投资风险的测度方法。第8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4学时)本章主要学习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及其形成的不同管理方法,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主要内容。重点掌握负债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及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管理方法;难点是线性规划法、资金缺口(利率敏感性管理)法、持续期管理法的理论及其运用。第9章商业银行的其他业务管理(3学时)本章全面介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性质、特点及种类及管理方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种类和内容,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途径及影响,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难点是有针对性的分析影响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加快创新,促进其快速发展。商业银行347 资产证券化运作的程序及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第10章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与评价(3学时)本章将学习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内容及编制方法;银行损益表的结构、内容及编制方法;现金流量表结构、内容及编制方法;银行财务分析几种常用的财务比率指标和分析方法,银行的盈利能力分析。重点掌握商业银行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的分析方法,银行盈利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阅读参考资料与练习为辅。五、典型作业练习1.基本概念;2.简述基本理论知识;3.计算与分析;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述分析。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终闭卷考试,成绩占70%。348 课程编号:1101211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InternationalTradeandPractice总学时:64总学分: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7/5学期64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相关课程:市场营销/国际金融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吴国新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推荐参考书:1.《国际贸易》薛荣久主编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年2.《国际贸易实务》黎孝先主编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年3.《新编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邹根宪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4.《国际贸易学》赵春明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目的:为适应对外开放和发展国际贸易的需要,必须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既懂管理又知晓国际贸易的人才。要求:学生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政策和实际业务问题,达到具有洞察国际贸易形势和应变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外贸业务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国际贸易基础知识(4学时)第四节国家贸易的含义分类第二节对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6学时)第一节自由贸易理论第五节保护贸易理论第三章国际贸易政策(6学时)第四节贸易政策概述第五节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演变第四章关税政策概述(4学时)第一节关税概述第二节关税的种类第六节关税税则和通关手续第七章非关税政策措施(4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非关税措施的种类及有关内容349 第八章区域经济一体化(4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第三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第七节国际贸易合同的标的(6学时)第一节商品的名称和品质第二节商品的数量和包装第八章国际贸易术语(8学时)第五节贸易术语概述第六节六种主要的贸易术语第七节其他七种贸易术语简介第八节合同价格条款第十章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6学时)第一节国际货物运输方式与装运条款第二节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第十章国际货款的结算(8学时)第三节结算工具第四节结算方式—汇付与托收第三节结算方式—信用证第十一章国际贸易合同的一般交易条件(4学时)第三节商品的检验与索赔第二节不可抗力与仲裁第十二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4学时)第一节合同的含义、内容与形式第三节合同的磋商第四节合同的履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本章着重介绍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以及其它的国际贸易学有关的基础知识,要求掌握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了解国际贸易学体系的整体框架结构。重点为基本概念及有关常见指标。难点通过所学概念及指标析国贸现实情况。第二章重点掌握古典贸易理论和现代贸易理论及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学派及其主张。重点掌握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比较成本理论、绝对成本理论、H-O理论,难点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内涵及理论意义。第三章重点掌握自由、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要点;难点掌握当前贸易自由化的表现形式及国际贸易政策的特点。第四章掌握关税的基本知识和进口关税的各种分类方式,并了解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重点为关税的含义及特点(理解)及种类,难点为反倾销税、反补贴税、的现实实施情况第五章本章重点掌握相对关税非关税的特点与常见种类,难点是结合所学内容会分350 析当前国际贸易现象。第六章本章重点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其各种形式,难点为当前三大一体化组织产生发展原因及发展趋势。第七章本章重点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的规定方法,难点是在实际业务中如何对待进出口商品的品质、数量和包装等问题。第八章本章重点掌握贸易术语的含义、作用以及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掌握各个贸易术语的特点以及在交货地点、风险、责任、费用方面的界限划分,难点是运用并分析相关贸易术语的含义及法律意义。第九章本章重点是海洋运输方式的有关内容及装运条款的规定,难点是对装运单据的性质比较。重点是熟悉掌握我国海运货物保险条款的有关内容,并且常见保险单据的使用。难点为海上货运保险保险人所承保的风险、损失的判别第十章本章重点掌握结算的三大工具汇票,对于基本法方即汇付、托收和信用证相关特点及在业务中具体流程,难点是对不同结汇方式优缺点比较并会分析有关案例。第十一章本章重点掌握商品检验、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有关内容,以及如何在合同中订立检验、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条款。难点是分析有关案例。第十二章本章重点掌握合同磋商的一般程序及必经的法律环节发盘和接受的概念特征,并会运用分析。难点是对合同履行的各环节,从而了解合同履行的复杂性。四、主要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理论部分注重对当前贸易现象的阐述与分析,在内容处理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实务部分注重应用性和操作性,力求与外贸公司的实际业务操作紧密相连,强调案例分析和单证操作。五、典型作业练习除了教材后面的习题包括重要名词和思考题掌握之外,重点对实务部分内容加大重点内容的训练,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操练。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考勤与作业测试,占30%,期末采取闭卷考核,占70%。351 课程编号:1101212保险学PrinciplesofInsurance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保险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保险学理论为基础,研究经济中商品风险规律的一门科学。《保险学》是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3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相关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教材:《保险学》,钟明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推荐参考书:《国际贸易保险》姚新超编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学习,掌握保险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掌握保险的理论,学会用以解决当前国际保险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掌握我国涉外保险工作的方针、政策、做法,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执行;掌握国际保险和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为发展国际贸易,搞好经济建设,奠定理论业务基础。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保险概述2学时第一节保险的要素和特征第二节保险的职能和作用第三节保险的分类第四节保险基金第二章保险合同4学时第一节保险合同的概述第二节保险合同的民事法律关系第三节保险合同的订立,变更和终止第四节保险合同的履行第五节保险合同的争议和处理第三章保险的基本原则4学时第一节最大诚心原则第二节保险利益原则第三节损失补偿原则第四节代位求偿原则第五节重复保险分摊原则第六节近因原则第四章海上保险的概述2学时352 第一节海上保险的定义,范围与特点第二节海上保险的种类第三节海上保险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第五章海上保险合同4学时第一节海上保险合同概述第二节海上保险合同的要求第三节海上保险合同的种类第四节海上保险合同的订立与履行第五节海上保险合同的转让,解除与终止第六章海运货物保险实务4学时第一节投保第二节海上保险单据第三节索赔第七章集装箱保险4学时第一节集装箱保险的风险及关系人第二节集装箱保险的性质与特点第三节集装箱保险条款第四节全程联运保赔协会集装箱赔偿范围第八章财产保险4学时第一节财产保险概述第二节企业财产保险第三节利润损失保险第四节机器损坏保险第五节家庭财产保险第六节机动车辆保险第九章人寿保险与年金保险4学时第一节保障型的人寿保险第二节储蓄型人寿保险第三节分红保险第四节投资型人寿保险第五节人寿保险合同的条款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保险概述掌握保险的要素的基本要素,保险的基本职能,保险,重复保险,共同保险的概念。保险基金的运动规律和特点,保险在宏观和微观方面的作用。第二章保险合同掌握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代理人的概念,保险合同的特点,定值保险与不定值保险合同的区别,保险合同有效的条件,那些原因可以解除保险,投保人和保险人不履行保险合同义务会有哪些后果。353 第三章保险的基本原则掌握保险的主要原则,如实告知,重要事实,明示保证,默示保证等概念。保险利益成立的要件,补偿原则的具体运用。第四章海上保险概述掌握海上保险的概念,范围和特点。海上保险的种类,以及海上保险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第五章海上保险合同掌握海上保险合同的要素,合同的种类,合同的立订和履行程序,以及合同的转让和解除与终止的基本程序。第六章海上保险保障的范围掌握海上保险保障所面临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如何屏蔽。海上保险保证的损失,海上保险保障的费用的算定。第七章海运货物保险实务掌握如何投保,海上保险的单据,以及如何索赔的方法。第八章财产保险掌握财产保险的分类;企业财产保险,利润损失保险,机器损坏保险,家庭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的概念及特点。第九章人寿保险掌握人寿保险的条款及分类,储蓄型人寿保险,分红保险。投资型人寿保险的概念及特点。比较传统的寿险和投资型寿险的特点。四、主要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和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分析现实国际保险问题的能力。五、典型作业练习案例分析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354 课程编号:1101212国际保险InternationalInsurance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七学期3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相关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教材:《国际贸易保险》姚新超编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推荐参考书:《保险学》,钟明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学习,掌握保险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掌握保险的理论,学会用以解决当前国际保险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掌握我国涉外保险工作的方针、政策、做法,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执行;掌握国际保险和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为发展国际贸易,搞好经济建设,奠定理论业务基础。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保险概述2学时第一节保险的要素和特征第二节保险的职能和作用第三节保险的分类第四节保险基金第二章保险合同4学时第一节保险合同的概述第二节保险合同的民事法律关系第三节保险合同的订立,变更和终止第四节保险合同的履行第五节保险合同的争议和处理第三章保险的基本原则4学时第一节最大诚心原则第二节保险利益原则第三节损失补偿原则第四节代位求偿原则第五节重复保险分摊原则第六节近因原则第四章海上保险的概述2学时第一节海上保险的定义,范围与特点355 第二节海上保险的种类第三节海上保险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第五章海上保险合同4学时第一节海上保险合同概述第二节海上保险合同的要求第三节海上保险合同的种类第四节海上保险合同的订立与履行第五节海上保险合同的转让,解除与终止第六章海上保险保障的范围4学时第一节海上保险保障的风险第二节海上保险保障的损失第三节海上保险保障的费用第七章海运货物保险实务4学时第一节投保第二节海上保险单据第三节索赔第八章集装箱保险4学时第一节集装箱保险的风险及关系人第二节集装箱保险的性质与特点第三节集装箱保险条款第四节全程联运保赔协会集装箱赔偿范围第九章伦敦保险协会海运货物保险4学时第一节协会货物保险条款简介第二节协会海运货物保险条款的承包风险第三节协会海运货物保险条款的除外责任第四节协会海运货物战争险,罢工险条款以及恶意损害险条款第五节协会海运货物保险条款的其他内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保险概述掌握保险的要素的基本要素,保险的基本职能,保险,重复保险,共同保险的概念。保险基金的运动规律和特点,保险在宏观和微观方面的作用。第二章保险合同掌握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代理人的概念,保险合同的特点,定值保险与不定值保险合同的区别,保险合同有效的条件,那些原因可以解除保险,投保人和保险人不履行保险合同义务会有哪些后果。第三章保险的基本原则掌握保险的主要原则,如实告知,重要事实,明示保证,默示保证等概念。保险利益成立的要件,补偿原则的具体运用。第四章海上保险概述356 掌握海上保险的概念,范围和特点。海上保险的种类,以及海上保险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第五章海上保险合同掌握海上保险合同的要素,合同的种类,合同的立订和履行程序,以及合同的转让和解除与终止的基本程序。第六章海上保险保障的范围掌握海上保险保障所面临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如何屏蔽。海上保险保证的损失,海上保险保障的费用的算定。第七章海运货物保险实务掌握如何投保,海上保险的单据,以及如何索赔的方法。第八章集装箱保险掌握集装箱保险的风险及关系人,集装箱保险的性质和特点。第九章伦敦保险协会海运条款简介掌握协会海运货物保险条款的承包风险,协会海运货物保险条款的除外责任,协会海运货物战争险,罢工险条款以及恶意损害险条款,协会海运货物保险条款的其他内容四、主要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和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分析现实国际保险问题的能力。五、典型作业练习简答,论述,案例分析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357 课程编号:1101219国际航运代理与报关实务PracticeofInternationalTransportForwarderandCustoms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选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六学期周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及专科相关课程: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外贸函电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税收教材:1.《国际航运代理理论与实务》,孙家庆编著,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2年2.《海关报关实务》,谢国峨编著,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推荐参考书:1.《中国海关实务》,郭燕编著,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年2.《国际货运代理与业务》,李玉如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3.《国际货运代理法律及案例分析》,孟于群、陈震英编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4.《国际商务经典案例》,袁永友编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5.《国际商务单证》,余世明、丛凤英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6.《对外经贸实务》,《对外经贸实务》杂志社,月刊一、课程目的及要求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国际航运代理的基本理论、实务性知识和操作规范;系统掌握海关监管与报关的基本制度、基本知识、基本流程及操作规范。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篇国际航运代理第一章国际航运代理业务概述(2学时)第一节国际航运代理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国际航运代理的含义、分类与特征第三节国际航运代理的基本素质与业务范围第四节国际航运代理的设立条件与程序第二章国际航运代理协议(2学时)第一节国际航运代理协议概述第二节国际航运代理协议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第三节国际航运代理的法律地位与责任第四节国际航运代理协议基本条款第五节国际航运代理关系确立的基本程序358 第三章国际航运费收与计算(2学时)第一节国际航运费收概述第二节远洋班轮运价第三节国际集装箱运价第四节国际航线港口费用第四章海上国际货运单证及其应用(3学时)第一节托运业务单证及其应用第二节箱管业务单证及其应用第三节交付业务单证及其应用第四节货物配载业务单证及其应用第五节理货业务单证及其应用第六节其他货物业务单证及其应用第七节海上国际集装箱进出口业务主要货运单证流转程序第八节海上国际集装箱EDI电子报文及其流转程序第五章国际航运代理业务操作流程(3学时)第一节国际海上货运代理出口业务流程第二节国际海上货运代理进口业务流程第三节国际船舶代理业务流程第四节特种货物运输代理业务第六章无船承运人及其业务(2学时)第一节无船承运人概述第二节无船承运人身份的识别第三节无船承运人提单及其应用第四节集中托运与分拨业务第五节国际集装箱货物国内中转运输业务第六节国际多式联运业务第七章国际航运经纪人及其业务(2学时)第一节国际航运经纪人及其法律地位第二节租船程序第三节租船业务实例及其分析第二篇报关实务第一章我国海关报关管理制度(2学时)第一节我国报关管理制度的形成和作用第二节专业报关企业的管理第三节代理报关企业的管理第四节自理报关企业的管理第五节报关员管理第六节常用报关单位管理的证书表样第二章进出口货物的国家管制制度(3学时)359 第一节进出口许可证制度第二节进出口配额制度第三节机电产品进口审查制度第四节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制度第四节进出口货物付收汇及出口退税的管理制度第三章常用报关单证的填制(2学时)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规范第二节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的常见差错第三节出口收汇核销单的填制第四章进出口货物的基本通关程序(2学时)第一节海关通关制度第二节进出口货物的申报第三节进出口货物的查验第四节进出口货物的征税第五章特殊贸易方式进出口货物的报关(3学时)第一节来料加工进出口货物的报关第二节进料加工进出口货物的报关第三节补偿贸易进出口货物的报关第四节保税仓库、保税工厂及保税区进出口货物的报关第五节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货物的报关第六节特殊进出口货物的报关第六章我国海关关税的征收(2学时)第一节关税的征收对象、计征方法和纳税义务人第二节关税税则、税目和税率第三节完税价格的审定第四节海关关税应纳税额计算实例第七章无纸报关(2学时)第一节H883工程系统第二节EDI通关系统第三节金关工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篇国际航运代理第一章国际航运代理业务概述1.国际航运代理的特征、业务范围2.国际航运代理的设立条件与程序第二章国际航运代理协议1.国际航运代理协议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2.国际航运代理的法律地位与责任3.国际航运代理协议基本条款360 第三章国际航运费收与计算1.远洋班轮运价2.国际集装箱运价3.国际航线港口费用第四章海上国际货运单证及其应用1.托运业务单证及其应用2.箱管业务单证及其应用3.交付业务单证及其应用4.货物配载业务单证及其应用5.理货业务单证及其应用6.海上国际集装箱进出口业务主要货运单证流转程序7.海上国际集装箱EDI电子报文及其流转程序第五章国际航运代理业务操作流程1.国际海上货运代理进出口业务流程2.国际船舶代理业务流程第六章无船承运人及其业务1.无船承运人身份的识别2.无船承运人提单及其应用3.集中托运与分拨业务第七章国际航运经纪人及其业务1.国际航运经纪人及其法律地位2.租船程序第二篇报关实务第一章我国海关报关管理制度1.专业报关企业的管理2.代理报关企业的管理3.自理报关企业的管理4.报关员管理第二章进出口货物的国家管制制度1.进出口许可证制度2.进出口配额制度3.机电产品进口审查制度4.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制度第三章常用报关单证的填制1.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的常见差错第四章进出口货物的基本通关程序1.进出口货物的申报2.进出口货物的查验3.进出口货物的征税361 第五章特殊贸易方式进出口货物的报关1.来料加工进出口货物的报关2.进料加工进出口货物的报关3.补偿贸易进出口货物的报关4.保税仓库、保税工厂及保税区进出口货物的报关第六章我国海关关税的征收1.关税的征收对象、计征方法和纳税义务人2.完税价格的审定3.海关关税应纳税额计算实例第七章无纸报关1.H883工程系统2.EDI通关系统3.金关工程四、主要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参与式教学、五、典型作业练习名词解释、简答、案例分析、操作、计算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综合评估362 课程编号:1101225国际商业文化InternationalBusinessCulture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七学期周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相关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教材:1.《InternationalBusinessCulture》,CharlesMitchell,2.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0推荐参考书:PassporttotheWorldSeries,24country-specificbooksonthebusinesscultureofcountries,Novato,CA:WorldTradePress,1996-1999一、课程目的及要求使学生了解各国和各地区的商业文化差异,掌握从商业文化角度进行跨国交易的方法,避免出现因无知而导致的失礼言行影响商务活动的正常进行。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Chaprer1UnderstandingCulturalDifferences(2hour)Chaprer2BasicCulturalTypes(2hour)Chaprer3TheImpactofCulture(2hour)Chaprer4TheGlobalizationofBusiness(2hour)Chaprer5CustomsEtiquetteandProtocol(2hour)Chaprer6CommunicatingAcrossCultures(2hour)Chaprer7Non-VerbalCommunication(2hour)Chaprer8WrittenCommunication(2hour)Chaprer9CulturalLandminesforWomen(2hour)Chaprer10GiftGiving(1hour)Chaprer11HumoracrossCultures(1hour)Chaprer12Cross-CulturalMeetings(2hour)Chaprer13Cross-CulturalNegotiations(1hour)Chaprer14CorporateCulture(2hour)Chaprer15CorporateEthics(1hour)Chaprer16TheCross-CulturalTeam(2hour)Chaprer17Cross-CulturalMarketing(2hour)Chaprer18Cross-CulturalConsultants(2hour)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63 Chaprer1CulturalComponentsChaprer2BasicCulturalTypesChaprer3RegionalDifferences;TheEffectsofCultureShockChaprer4MovingTowardaWorldStandardChaprer5TheNameGame;BusinessCardEtiquetteChaprer6TheGlobalBusinessLanguageChaprer7Non-VerbalCommunicationTypesChaprer8WritingRightsandWrongs;InternationalFAX;InternationalE-mailChaprer9WomeninGlobalBusinessChaprer10whereGiftGivingMatters;TheEtiquetteofGiftGivingChaprer11HumorinBusinessChaprer12PreparingfortheMeetingChaprer13Cross-CulturalNegotiationsTipsChaprer14TheIdealCorporateCultureChaprer15CorporateEthicsCodesChaprer16TheCross-CulturalTeamEvolutionChaprer17TheGlobalConsumer;InternationalWebsiteMarketingChaprer18ChoosingaConsultant四、主要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半双语教学、案例式教学、模拟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参与式教学五、典型作业练习思考题、案例分析、操作题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或开卷考试+平时综合评估364 课程编号:1102218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Economics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第三学年、第五学期适用专业及层次:经济类和管理类各本科专业,相关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教材:《产业经济学》史忠良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推荐参考书:1.《产业经济学》芮明杰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产业经济学》苏东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产业经济学》毛林根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产业经济学教程》杨公朴、夏大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5.《产业组织理论》[法]泰勒尔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一、课程目的及要求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产业分析技能,能够理解和分析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政策、产业发展,以及产业布局与规划等方面的问题。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产业经济学概述(2学时)第一节产业的形成与分工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四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五节产业经济学的体系框架第六节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第二章产业结构理论(4学时)第一节产业分类法第二节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第三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第四节产业关联及其效应第三章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优化(4学时)第一节主导产业及其选择第二节产业结构优化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4学时)第一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365 第二节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第三节SCP框架分析第五章规模经济与有效竞争(2学时)第一节规模经济与经济规模第二节有效竞争第三节企业规模结构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4学时)第一节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二节产业发展模式第三节产业发展战略第四节产业衰退与产业调整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发展(2学时)第一节全球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第二节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安全第八章产业布局原理(4学时)第一节产业布局的理论依据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第三节产业布局与区域分工第九章产业集聚理论(2学时)第一节产业集聚及其基本特征第二节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第三节产业集聚政策第十章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4学时)第一节产业政策概述第二节产业政策的制定第二节产业政策的实施第三节产业政策的效果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五、典型作业练习:教材各章节后“思考题”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作业30%,闭卷考试70%366 课程编号:1103110价格理论与策略TheStrategyandTacticsofPricing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五学期适用专业及层次:市场营销专业本专科相关课程:市场营销学、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教材:《企业定价决策》,胡其辉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推荐参考书:1.《定价:创造利润的决策》(第3版),(美)肯特.B.门罗(KentBMonroe)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2.《企业价格策划》,李建平编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成本、供需、竞争、促销等影响企业定价工作的各项因素及影响机制,理解价格因素与消费者购买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价格变动与销售业绩之间的定量关系,学会对价格及其他财务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掌握不同场合下企业定价的工作程序、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定价策略和技巧。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企业定价理论(3学时)第一节价格的本质第二节商品价格的种类第三节商品差价第二章企业定价环境分析(3学时)第一节企业定价宏观环境分析第二节企业定价微观环境分析第三章企业定价的基础(2学时)第一节产品成本第二节利润和税金第四章企业定价的目标和程序(2学时)第一节企业定价目标第二节企业定价原则第三节企业定价程序第五章企业定价的信息和预测(3学时)第一节市场价格信息第二节企业定价信息管理367 第三节企业定价预测第六章定价方法(3学时)第一节成本导向定价法第二节市场需求导向定价法第三节市场竞争导向定价法第七章定价策略(3学时)第一节新产品定价策略第二节心理定价策略第三节产品生命周期定价策略第四节地理定价策略第五节折扣和让价策略第六节其他定价策略第八章企业价格变动策略(2学时)第一节企业价格变动的市场环境分析第二节企业价格变动的机会分析第三节企业价格变动策略第九章国际市场的企业定价策略(3学时)第一节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第二节出口商品定价策略第三节进口商品定价策略第十章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决策(4学时)第一节转移价格的理论基础第二节转移价格的实践第十一章企业定价决策与管理(4学时)第一节企业定价决策机制第二节定价决策的程序和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重点:价格的本质,各种商品价格。难点: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如何调节经济活动。第二章重点:企业定价的各种环境分析。难点:如何在具体企业中实施环境分析。第三章重点:产品各种成本,边际利润的概念。难点:边际利润的理解和计算。第四章重点:企业定价的目标和程序。难点:企业如何选择定价目标,各目标适用什么条件。368 第五章重点:企业价格信息的含义及对他的预测。难点:企业价格信息的预测方法,并能计算。第六章重点:企业的三大主要定价方法。难点:能根据基本定价原理进行计算。第七章重点:企业定价实施过程中运用的小技巧。难点:如何对这些策略进行灵活应用,并随机应变。第八章重点:企业价格变动的机会和风险,灵活掌握运用各种企业价格变动策略和工具。难点: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下的价格变动机会分析。第九章重点:国际市场价格的特点,出口商品的定价策略。难点:贸易价格的构成及换算方法。第十章重点:转移价格的概念及计算。难点:不完全竞争外部市场条件下产品转移价格的制定。第十一章重点:企业定价决策的程序和方法。难点:三种定价决策的定量方法。四、主要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应用小组活动以及案例讨论的方式,强调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把理论与企业实际联系起来分析问题,把课堂中有限的知识无限拓展,并要求学生真正走到市场中研究价格,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企业定价决策的相关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五、典型作业练习1.根据所学定价原则,你认为下列几个企业最适合选择哪几种定价目标?为什么?A农场B酒店C百货大楼D汽车制造厂E航空公司F电力公司2.边际利润为什么不是企业的现实利润?3.某种品牌的洗衣粉每袋从15元降到10元后,需求量由原来的1000万袋增加到1900万袋,试计算原价格条件下的需求弹性系数,并说明运用降价策略能否增加收益?4.案例题六、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也可采用撰写调研分析报告或调研问卷的方式考查。369 课程编号:1103105经济预测与管理决策EconomicForecasting&DecisionMaking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市场营销专业必修课/工商管理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6学期,每周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本、专科相关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市场调查教材:《经济预测与经济决策》,张宝法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第1版推荐参考书:1.《市场调查与预测》,林根祥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武汉,2005年第1版2.《经济预测与决策技术》,冯文权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2002年第4版3.《管理预测与决策方法》,宁宣熙主编,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1版4.《市场预测与管理决策》,胡玉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96年第1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向学生系统阐述有关经济预测与管理决策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使学生对经济预测和管理决策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及其应用有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阐述经济预测和决策方法在经济和管理等领域的综合应用,加深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经济预测和决策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经济预测概述(2学时)第一节经济预测的概念第二节经济预测的精度与价值第二章市场预测(2学时)第一节市场预测的种类第二节市场预测的内容第三节市场预测的步骤第四节市场预测的方法第三章经济预测的定性分析方法(4学时)第一节市场调查预测法第二节专家判断预测法第三节集合意见法第四节转导法和类比法第五节预警分析法第六节主观概率预测法370 第四章回归分析预测法(4学时)第一节回归分析概述第二节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法第三节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第四节非线性回归预测法第五章时间序列预测法3(6学时)第一节时间序列的模式分析第二节算术平均方法和几何平均方法第三节移动平均预测法第四节指数平滑预测法第五节季节指数法第六章马尔柯夫预测法(3学时)第一节马尔柯夫预测方法概述第二节马尔柯夫预测方法第三节马尔柯夫预测方法的应用第七章计量经济预测法(3学时)第一节计量经济模型概述第二节弹性系数预测法第三节投入产出预测法第八章管理决策的概述(2学时)第一节管理决策的概念第二节管理决策的程序第三节管理决策的原则第九章管理决策的分析方法(6学时)第一节确定型决策的分析方法第二节非确定型决策的分析方法第三节贝叶斯决策第四节多阶段决策的分析方法第五节效用曲线决策的分析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经济预测概述重点:经济预测的概念和经济预测的精度计算难点:经济预测的精度计算第二章市场预测重点:市场预测的种类、步骤和方法难点:市场预测的方法选择第三章经济预测的定性分析方法重点:市场调查预测法、专家判断预测法、集合意见法、预警分析法难点:集合意见法、专家判断预测法371 第四章回归分析预测法重点: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法、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非线性回归预测法难点:回归系数估计、预测区间的估计第五章时间序列预测法重点:几何平均方法、移动平均预测法、指数平滑预测法、季节指数法难点:移动平均预测法、指数平滑预测法、季节指数法第六章马尔柯夫预测法重点:马尔柯夫预测方法、马尔柯夫预测方法的应用难点:市场占有率预测和期望利润预测第七章计量经济预测法重点:弹性系数预测法、投入产出预测法难点:投入产出模型第八章管理决策的概述重点:管理决策的概念、程序第九章管理决策的分析方法重点:确定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的分析方法、贝叶斯决策、多阶段决策的分析方法难点:贝叶斯决策、多阶段决策的分析方法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五、典型作业练习1.一企业对其产品2006年的市场销售量进行预测。预测着邀请了三部分人员:经理人员、业务主管、销售员。三部分人员预测的综合意见如下表所示。假设认为这三类人员的估计值对预测者的重要性为3:2:1,利用集合意见法(分别利用PERT技术和概率法综合)进行预测。人员销售状态估计值(万元)主观概率最高销售额12000.251最可能销售额10500.5最低销售额9300.25最高销售额10800.252最可能销售额9500.5最低销售额8400.25最高销售额10000.253最可能销售额8500.5最低销售额7800.252.已知某公司14年来得年利润额(Y),年销售额(X1),年经营费用(X2)的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372 单位:万元时间(年)1234567利润额(Y)12.316.015.721.217.918.815.4销售额(X1)263.3275.4278.3296.7309.3315.8318.8经营费用(X2)93.193.992.589.291.796.5100.0时间(年)891011121314利润额(Y)19.020.018.421.824.125.630销售额(X1)333.0340.2350.7367.3381.3406.5430.8经营费用(X2)103.9102.5102.5102.1101.5101.299.0(1)求出利润额对销售额和经营费用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2)计划未来一年的销售额450万元,经营费用控制在100万元,那么未来一年实现的利润可望为多少?3.已知某银行储蓄所2002年到2005年四年、16个季度中吸收居民存款额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元年份20022003季度12341234存款额214206223225217224228233年份20042005季度12341234存款额225237241236243247239248利用一次指数平滑法和二次指数平滑法对2006年第2和第3季度的存款额进行预测(分别取平滑系数0.1和0.5进行比较,选出比较合适的平滑系数)。4.某一产品在一市场上近六年24各季度的销售状态如表1所示(S1为场销;S2为滞销)。季度123456789101112销售状态S1S1S2S1S2S2S1S1S1S2S1S2季度131415161718192021222324销售状态S1S1S2S2S1S1S2S1S2S1S1S2(1)试求出一部转移概率矩阵;(2)根据历史资料分析,该产品连续畅销时可获利10万元;由畅销转滞销可获利3万元;由滞销转畅销可获利3万元;连续滞销时可获利4万元。假设目前处于畅销状态,下一季度的期望利润是多少?若目前处于滞销状态,下一季度的期望利润是多少?5.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根据2000年重型汽车和中型汽车需求量预测,制定了以下三个车身开发目标方案。(1)全面引进技术,进口设备。(2)全部依靠自己的力量,改造生产线,实现决策目标。(3)自行改造为主,技术引进为辅。373 表1某股份公司损益矩阵表单位:万元高需求中需求低需求Θ1Θ2Θ3全面引进440403759231300全部自制364503545034500引进和改造相结合438404059234300六、课程考核方式不安排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进行。课程总成绩依据下列权重评定:作业占15%;平时表现(考勤、课上回答问题情况)占15%;期末考试占70%。374 课程编号:1103107零售业管理RetailingManagement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7学期,每周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本、专科相关课程: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教材:《零售学》,肖怡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推荐参考书:1.《营销管理》,菲利普·科特勒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版2.《零售学》,陈己寰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3.《零售学精要》,MichaelLevy,BartonA.Weitz,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1版4.《零售学》,姚礼萍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零售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熟悉零售竞争战略与扩张战略,掌握并能运用商品规划、采购管理、价格管理、促销管理、服务管理、商店设计与商品陈列、特许连锁经营管理等零售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零售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零售概述(2学时)第一节零售与零售业第二节西方零售业的重大变革第三节中国零售业的现状与挑战第二章零售业经营业态(4学时)第一节百货商店第二节超级市场第三节专业点与专卖店第四节其他店内零售业态第五节无店铺零售第三章零售竞争战略与扩张战略(6学时)第一节零售竞争战略第二节零售扩张战略第三节商圈分析第四节商店位置选择第四章零售商品管理(4学时)375 第一节零售商品的规划管理第二节零售采购管理第五章零售店面设计(4学时)第一节零售店门面设计第二节零售店橱窗设计第三节商品陈列设计第四节店内环境设计第六章零售业营销管理(8学时)第一节零售业顾客分析第二节零售业价格管理第三节零售业促销管理第四节零售服务管理第七章零售业绩的考核与评价(2学时)第一节零售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内容第二节零售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指标体系第三节零售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步骤与方法第八章特许连锁经营(2学时)第一节特许连锁经营概述第二节特许连锁经营的开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零售概述重点:零售及零售业的基本概念;零售组织发展规律第二章零售业经营业态重点:零售业态的涵义;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业店与专卖店、便利店、仓储式商店、购物中心及无店铺零售等零售业的多种形式难点:零售业态的涵义第三章零售竞争战略与扩张战略重点:零售扩张战略组合;商圈分析的方法和要点;商店选址的原则和方法难点:商圈分析的方法第四章零售商品管理重点:商品经营范围的确定;商品结构优化;品类管理与单品管理以及自有品牌开发;商品采购流程难点:商品结构优化;商品采购流程第五章零售店面设计重点:商场设计的方法和手段;货位布局和商品陈列第六章零售业营销管理重点:影响零售定价的主要因素;定价政策;初始价格的确定和价格调整;促销及其组合因素;零售促销策略设计;零售广告的特点和媒体选择;销售促进的手段以及零售公共关系的特点和形式;零售服务设计以及服务质量改进376 难点:促销及其组合因素;零售服务设计以及服务质量改进第七章零售业绩的考核与评价重点:零售业经营业绩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零售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步骤与方法第八章特许连锁经营重点:特许连锁经营的形式、特征和发展历程;特许连锁经营的利弊和开展特许连锁经营的策略难点:开展特许连锁经营的策略四、主要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强化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在学习零售理论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原理进行案例分析。五、典型作业练习1.在一般情况下,百货商店、专卖店、便利店、标准超市等零售业态采取什么商品政策和商品结构策略?并分析这些商品策略对其有什么好处和不利?2.近代西方零售业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革,每一次变革都对零售业带来了什么影响?3.比较便利店、传统超市、食品超级商店和仓储店的战略组合,它们都还存在发展机会吗?说明理由。4.为什么说零售商店的选址是重要的?一般来说,零售商点选址有哪些类型?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考虑选址的问题?5.一些发达国家一直在对商业网点的有序发展进行调控。如美国“沃尔玛”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在全球有4000多个门店,但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却没有多少门店,主要原因就是当地的议会经过听证程序,认为不符合当地商业发展需要,因此不予发放项目许可。日本国会几年前专门通过了《大型零售商店选址法》,对开设大型零售企业规定了详尽而明确的听证程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发展很快,不少大型商业设施也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在商业网点建设中,存在着布局不够合理、结构比例失调、业态功能雷同等现象,导致同业竞争过度,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商将进一步扩大在我国商业领域的投资,竞争将愈加激烈。你对我国商业网点的布局和商圈的选址有什么看法?为什么?6.试分析不同零售业态的零售商以什么为其竞争优势的来源?7.广告作为一种和顾客交流的方式,零售商更喜欢选择报纸、广播、电视中哪一种?为什么?8.自有品牌与制造商品牌有何不同?试分析零售商开发自有品牌句什么优势?9.对于一家高档服装专卖店,你认为它应该采取早降价还是迟降价或者保持一贯价格进行销售?如果是一家大众服装店呢?10.为什么零售商越来越多地使用促销手段?你身边有不使用任何促销手段的零售商吗?他们是怎样将商店信息传递给顾客的?11.请策划一个大型综合超市开业促销活动,如何安排四种促销手段,每种手段分别希望达到什么促销目的?12.零售商在涉及顾客服务水平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377 13.如果顾客抱怨在付款台前等候的时间太长了,你将如何分析这个问题并采取什么解决措施?14.何谓零售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其具体包括哪些方面指标?15.为什么说特许连锁经营是连锁企业低成本的扩张方式?与直营连锁和自由连锁有何区别?16.加盟总店和加盟店为什么会出现纷争和冲突,你若作为总部的管理者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17.特许连锁经营的费用包括哪些类型?企业在确定加盟费时要考虑哪些因素?18.连锁企业实施特许连锁经营有哪些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六、课程考核方式不安排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进行。课程总成绩依据下列权重评定:作业占15%;平时表现(考勤、课上回答问题情况)占15%;期末考试占70%。378 课程编号:1103207项目可行性研究ResearchonProjectFeasibility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6学期,每周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市场营销专业本、专科相关课程: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经济学教材:《工程经济学》,刘玉明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推荐参考书: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赵国杰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2.《技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张金锁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2版3.《项目评估》,曹玲编著,南海出版社,2001年第1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方法、财务分析和国民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能够以市场为前提、经济为目标、技术为手段,对多种技术实践活动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够对各类工程项目进行财务分析和国民经济评价,能够对不同方案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和比较研究,掌握项目融资管理实务知识,具备撰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项目可行性研究(3学时)第一节可行性研究概述第二节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第二章可行性研究的基本要素(5学时)第一节项目投资第二节成本费用第三节折旧与摊销第四节销售收入、利润与税金第三章项目的财务评价(7学时)第一节财务评价概述第二节财务评价的基础数据与参数确定第三节财务评价报表的编制第四节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和分析第四章多方案间的比较和选择(2学时)第一节投资方案间的关系第二节互斥型方案的选择379 第三节独立型方案和一般型方案的比较选优第五章现金成本(4学时)第一节资金筹措概述第二节工程项目的资金筹措方式第三节项目融资方案分析第六章费用效益分析(4学时)第一节国民经济评价概述第二节费用与效益的识别第三节费用与效益的估算第四节国民经济评价基本报表及评价指标第七章不确定性分析(4学时)第一节不确定性分析概述第二节盈亏平衡分析第三节敏感性分析第四节概率分析第八章项目后评价(3学时)第一节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原理第二节项目后评价报告的编写格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项目可行性研究重点:可行性研究概念和主要内容第二章可行性研究的基本要素重点:项目投资、成本费用、折旧与摊销、销售收入、利润与税金难点:项目投资估算第三章项目的财务评价重点:财务评价概述、财务评价的基础数据与参数确定、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和分析难点: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和分析第四章多方案间的比较和选择难点:独立型方案和一般型方案的比较选优第五章现金成本重点:项目融资、资金成本第六章费用效益分析重点:国民经济评价、费用与效益的识别、费用与效益的估算、国民经济评价指标难点:费用与效益的估算、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计算第七章不确定性分析重点: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难点:敏感性分析第八章项目后评价重点: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原理380 四、主要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为主,重点讲解各知识要点,使学生掌握基本原理;2.采用案例教学,把知识点融合在案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五、典型作业练习1.某建设工程在建设初期的建安工程费和设备工器具购置费伟50000万元。该工程建设贷款10000万元,第1年为3000万元;第2年为5000万元,第3年为2000万元,建设期贷款年利率为6%。按本项目实施进度计划,项目建设期为3年,投资分年使用比例为:第1年为30%;第2年为50%,第3年为20%,投资在每年平均支用,建设期内年平均价格总水平上涨3%。建设其他工程费用为3860万元,基本预备费率为10%。试估算该项目的建设投资。2.已知3个互斥方案A、B、C,个个方案的期初投资与收支情况如表所示。基准收益率为15%,试分别用净现值法和内部收益率法进行方案选优。方案期初投资/万元年收入/万元年支出/万元寿命期/年A300018008005B3650220010005C45002600120053.某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含投资方向调节税)为600万元,其中自有资金500万元,其余向银行借款,借款利率为10%。投资于建设期初全部一次投入。项目建设期为2年,第3年开始投产,假设项目投产后项目生产能力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100%,项目寿命期为15年。正常生产年份生产某产品5000吨,市场价格预计为2200元/吨。正常年份的经营成本为400万元,其中变动成本为150万元,固定成本(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投资借款利息)为250万元。该项目在投产期初投入流动资金200万元,于项目结束时回收。项目从投产期开始每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60万元,期末有残值100万元。要求计算:(1)静态全部投资回收期和动态的全部投资回收期;(2)项目的全部投资财务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六、课程考核方式不安排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进行。课程总成绩依据下列权重评定:作业占15%;平时表现(考勤、课上回答问题情况)占15%;期末考试占70%。381 课程编号:1103109消费者行为学TheortConsumerBehavior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必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根据不同专业计划确定开课学期,每周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适用本科营销、广告学等专业相关课程:市场营销学教材:《消费者行为学》,符国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推荐参考书:1.《消费者行为学》龚振,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2.《消费者行为学》江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3.《市场营销教学案例》万后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是专业课。本课程研究消费者在实施购买行为时所表现的客观规律,不同类型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行为特点,社会环境因素对消费者决策和行为特征的影响机制,不同群体及社会阶层的消费特点差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正确分析消费行为过程不同阶段的基本特点,正确识别消费者的决策规律,能够针对产品和顾客的特点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工作。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消费行为研究概述3课时(1)消费者与消费者行为(2)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意义(3)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历史(4)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消费者决策过程:问题认知与信息搜集3课时(1)消费者决策的类型(2)问题认知(3)信息搜集第三章消费者决策过程:评价与购买3课时(1)购买前的评价(2)购买过程(3)店铺的选择第四章消费者决策过程:购后行为4课时(1)产品的使用与闲置(2)消费者的满意与不满382 (3)消费者不满及其行为反应(4)重复购买与品牌忠诚(5)产品与包装的处置第五章消费者的购买动机3课时(1)消费者的需要与动机(2)早期动机理论(3)现代动机理论(4)动机与营销策略第六章消费者的知觉2课时(1)消费者的知觉过程(2)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知觉(3)购买风险的知觉与预防第七章消费者的个性、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2课时(1)消费者的个性(2)消费者的自我概念(3)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第八章社会阶层与消费者购买行为3课时(1)社会阶层概述(2)社会阶层的划分(3)不同社会阶层消费者的行为差异(4)社会阶层与市场营销战略第九章社会群体与消费者购买行为4课时(1)社会群体概述(2)角色与购买行为(3)群体压力与从众第十章家庭与消费者购买行为3课时(1)家庭与住户(2)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人员角色(3)家庭购买决策(4)家庭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第十一章口传、流行与创新扩展2课时(1)口传过程与意见领袖(2)流行与消费者行为(3)创新的扩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基本框架2.消费者信息收集过程和特点3.消费者的评价规则4.品牌忠诚的形成383 5.如何根据不同的动机确定不同的营销策略6.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知觉及其风险预防7.自我概念与消费方式8.不同社会阶层消费者的行为差异9.参考群体的影响机制10.家庭购买决策的特点11.流行与消费者行为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实地考察与调研、操作性实训五、典型作业练习与一家出售耐用消费品的商家合作,在产品售出后立即向其中一部分顾客寄送感谢信。两周后再接触收到感谢信和未收到感谢信的顾客,并测量他们的购买满意程度。报告并讨论调查结果。六、课程考核方式笔试384 课程编号:1103108销售管理SalesManagement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必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6学期,周2适用专业及层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相关课程:市场营销学教材:《销售管理》,熊银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推荐参考书:1.《销售管理》,[美]拉尔夫.W.杰克逊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2.《2001中国年度最佳营销案例》,沈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3.《市场营销案例》,江明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营销管理》,王方华,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5.《销售管理》,马克.W.约翰斯顿、格雷格.W.马歇尔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销售管理是通过计划、人员配备、培训、领导以及对组织资源的控制,以达到企业的销售目标、利润目标和顾客满意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它是一门研究销售管理的基本规律,基本业务技术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销售经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销售业务管理、销售人员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实务。本课程注重企业营销实际应用,着重培养学生从事销售管理与推销工作的科学思维方式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简述销售管理的概念、销售程序过程中的活动及其影响因素,系统介绍销售计划制定、销售区域与销售组织设计、销售网络管理、销售人员招聘和培训、报酬和激励方案设计以及销售评价与控制等方面的内容。教学目的:1.了解销售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2.掌握销售管理的内容和销售程序的形成、执行及销售过程的评估和控制;3.学会运用销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销售管理概述2学时1.1销售的性质与作用1.2销售管理的基本原理1.3销售管理与营销管理1.4从销售员向销售经理的转变第2章销售计划管理2学时2.1销售目标管理2.2销售预测385 2.3销售配额与预算第3章销售组织2学时3.1销售组织的基本原理3.2销售组织的类型3.3销售组织的改进与团队建设第4章销售区域管理4学时4.1销售区域管理的步骤4.2销售区域设计4.3销售区域战略管理4.4铺货与串货4.5销售辖区的时间管理第5章销售人员的招聘与选拔2学时5.1成功的销售人员特征5.2工作分析及选拔标准的确定5.3选拔程序第6章销售人员培训2学时6.1销售培训内容与方式6.2销售培训的程序与方法6.3销售培训效果分析第7章销售人员的报酬3学时7.1销售报酬的作用与类型7.2销售报酬模式的选择7.3销售报酬水准的确定7.4销售报酬制度的实施与改进第8章销售人员的激励2学时8.1激励的一般原理8.2销售激励组合8.3销售文化激励第9章销售人员的绩效考评3学时9.1销售绩效考评概述9.2销售人员绩效考评的内容与方法9.3销售效率雷达图分析法第10章销售程序与模式2学时10.1销售方格理论10.2销售模式第11章销售技术2学时11.1开发客户的方法11.2有效处理异议的技巧11.3促成交易的技术386 第12章销售会议2学时12.1销售会议的筹划12.2销售会议集训的方法12.3主持销售会议的技巧第13章销售竞争管理2学时13.1销售竞争的特点13.2销售竞争的策略13.3提高销售核心竞争力第14章销售评价与控制2学时14.1销售评价14.2销售绩效考评方法14.3销售控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掌握销售管理的基本原理。第二章:掌握销售工作的目标设置。第三章:掌握销售组织的基本原理。第四章:熟知有关铺货、串货实务。第五章:了解成功销售员的因素,熟悉招聘工作程序。第六章:熟悉培训工作有关实务。第七章:能够正确设计销售人员报酬模式。第八章:掌握销售人员的激励工作特点。第九章:掌握销售人员业绩考评的常用方法和基本原则。第十章:掌握几种销售模式及其适用场合。第十一章:掌握开发客户、处理异议的工作方法。第十二章:了解销售业务会议的有关实务。第十三章:能够对竞争态势进行分析和确定有效的对策。第十四章:掌握销售进程评价和控制的工作方法。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实地考察与调研、操作性实训。五、典型作业练习案例分析王宇是青岛大亚物流公司的一名新员工,他刚刚从某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应聘到公司。大亚公司目前的主要业务是出口货运代理,公司的客户长期以来以山东半岛地区的为主,货运业务相对集中于肉制品、果蔬类及一些出口土特产品。毕业前夕王宇在公司实习时,看到公司的冷库、仓储设施闲置率很高(公司的硬件设施建设的很好),就询问总经理原因,总经理的答案是不乐观的:随着物流产业竞争的加剧,大亚在青岛乃至山东省的客户在不经意间缓慢减少,公司现在面临一个急迫的问题,就是必须一方面改善经营,提高在山东传统市场的竞争力,一方面必须走出去开拓新的客户。前几天总经理找王宇谈话,欲派王宇赴河北省会石家庄开拓业务,王宇起初以为公司可能同时派一个老业务员去,自387 己只是去做助手,但想不到的是,总经理只要他一个人去单打独斗。他心里忐忑不安,自己虽然已经利用毕业实习的时间在公司工作了近两个月,但所做的事情都是内勤性质、抄抄写写,接接电话,给别人打下手,没想到一正式上班就要独挡一面。他担心自己力不胜任,于是和经理说了自己的忧虑,请求另派一位有点经验的和自己一道去,总经理有点惊讶地说:“我们公司科班出身的不多啊,你在高校培训了整整四年,怎么还要别人带你?我还指望你带别人呢。”当然,经理也免不了对年轻人一番鼓励,说自管去创,失败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因为公司业务性质不是卖货,不会出现什么被骗货款等事情。王宇只好开始着手准备工作,他反复思忖这样几个问题:我临行前应该准备那些资料?到达石家庄后我首先应该做什么调查工作?石家庄的那些类型的企业可以作为我的潜在客户?我从什么途径得到这些潜在客户的有关信息?试围绕以上若干问题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谈谈你对以上四个问题的看法。六、课程考核方式闭卷笔试388 课程编号:1131200公共关系学PublicRelation总学时:32总学分:32课程性质:全校公共选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三学年第二学期,每周2节适用专业及层次:全校各专业相关课程: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教材:《公共关系学》,居延安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版推荐参考书:《公共关系学》,熊严伟编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公共关系学》是经济与管理类43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程。它是研究组织在经营活动中如何与公众进行双向传播沟通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本课程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认识公共关系在现代经营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进行传播和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和完善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和素质,提高实际的公共关系活动能力,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逐步用到今后的工作实践中。由于公共关系不是一门纯理论性的学科,所以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联系实际去理解和思考公共关系的主要概念和原理;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公共关系操作的内容,如公共关系组织形象的设计,公众对象的分类,公共关系的媒介的选择以及公共关系业务的具体方式等,努力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公共关系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每周2学时,共16周,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6学时)第一节公共关系概念1.公共关系的种种定义2.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公共关系学1.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2.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内容3.公共关系的学科性质4.公共关系的误区第三节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1.公共关系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2.公共关系适应体制改革的需要3.公共关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389 4.公共关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5.公共关系适应社会稳定的需要第二章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6学时)第一节现代社会以前的公共关系1.西方准公共关系的实践活动2.中国古代准公共关系的实践活动第二节公共关系的产生1.公共关系产生的条件2.公共关系在美国的产生3.公共关系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三节公共关系的发展1.公共关系在西方的发展2.公共关系的发展趋势第四节中国公共关系1.中国公共关系落伍的原因2.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阶段3.中国公共关系发展的特点第三章公共关系的职能(4学时)第一节收集信息第二节决策咨询第三节宣传沟通第四节协调关系第五节全员公共关系第四章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4学时)第一节社会组织的形象1.组织的概念及分类2.组织形象的设计第二节主体型公共关系1.企业2.商业服务业3.政府4.事业团体第五章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4学时)第一节公众及其分类1.公众的概念2.公众的分类3.公众心理的分析第二节对象型公共关系1.员工公众390 2.股东公众3.顾客公众4.社区公众5.媒介公众6.政府公众第六章公共关系的媒介——传播(4学时)第一节传播概念与特征1.传播的概念2.传播的特征第二节传播的形式1.人际传播2.大众传播第三节传播媒介的运用1.语言交流方式2.文字传播媒介3.电子传播媒介第七章公共关系工作程序(4学时)第一节公共关系调查1.公共关系调查的目的2.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3.公共关系调查的方法第二节公共关系策划1.确立公共关系目标2.制定公共关系计划与方案3.公共关系策划的常见思路和常用方法第三节公共关系实施1.选择和应用传播沟通媒介的原则2.确定与选择公共关系活动的方式第四节公共关系评估1.公共关系形象效果检测2.公共关系工作总结3.公共关系社会效益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绪论重点:公共关系的特征;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难点:公共关系的内涵第二章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重点:公共关系的发展阶段及主要思想;中国公共关系学的产生与发展难点:中国公共关系学的发展特征391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职能重点:公共关系的职能;难点:危机公共关系第四章主体——组织重点:组织形象的内涵;主体型公共关系的工作内容难点:组织形象的设计第五章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重点:公众的分类;对象型公共关系的工作内容。难点:公众类型的划分第六章公共关系的媒介——传播重点:传播的主要形式与应用;难点:传播效果的控制第七章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重点:公共关系四步工作法难点:公共关系方案的策划四、主要教学方法讲授、研讨相结合,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组织课堂讨论,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通过教师在明确讲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的同时,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交锋。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公共关系学活动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五、典型作业练习1.公共关系的定义和特征2.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3.学习公共关系学的意义4.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5.公共关系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贡献6.中国公共关系学的落伍分析与特征7.组织形象的内涵与设计8.主体型公共关系的工作内容9.公众的类型与划分10.对象型公共关系的工作内容11.传播的过程及要求12.传播的主要形式及应用13.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1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设计青岛科技大学组织形象。六、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课堂闭卷考试为主,试卷成绩占70分,平时成绩占30分。试卷的主要题型为填空10%、选择题10%,名词解释9分,判断题12分,简答题30分,案例分析题9分,设计题20分。平时成绩以学生作业、课堂发言及考勤情况三部分组成。392 课程编号:1102212人力资源管理HumanResourceManagement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6学期,周2适用专业及层次: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工商管理专业除外)相关课程: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教材:《人力资源管理》,李燕萍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推荐参考书:《人力资源管理》,余凯成、程文文编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2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专业管理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重点掌握关于职位分类与定员定编、人力资源计划、人员录用与调配、人员考核方法和激励方式、工资与福利、人员教育和训练、劳动关系等方面的实际工作原则、方法和技巧,学会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为走上社会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打下基础。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每周2学时,共16周,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如下:第一章绪论(5学时)第一节人力资源1.人力资源的概念2.人力资源的构成3.人力资源的分类4.人力资源的特点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1.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2.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3.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4.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第三节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与发展1.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2.中国人事制度的演变第二章人力资源规划(4学时)第一节组织结构1.组织结构的类型393 2.组织结构的设计第二节工作分析1.工作分析的基本概念2.工作分析的内容与作用3.工作分析的程序与方法第三节人力资源规划1.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和内容2.人力资源规划的供需分析3.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第三章人员招聘(4学时)第一节招聘概述1.招聘的定义2.招聘的作用3.招聘的原则4.招聘的方式第二节招聘过程1.招聘的工作程序2.甄选的工作程序3.面试与录用第三节人员测评与选拔1.人员功能测评的方法2.心理测试3.人员的选拔第四章绩效考评(6学时)第一节绩效考评综述1.绩效考评的含义2.绩效考评的意义3.绩效考评的原则第二节绩效考评的内容与标准1.西方国家的绩效考评的内容2.绩效考评的内容3.考评重点的选择第三节绩效考评的种类和方法1.绩效考评的种类2.绩效考评的方法第四节绩效考评的实施1.绩效考评的程序2.绩效考评的层次3.绩效考评的结果的表达方式394 4.影响绩效考评的因素5.绩效考评中常见的错误6.绩效考评的结果处理第五章薪酬(6学时)第一节薪酬管理概述1.薪酬的概念2.薪酬的功能3.薪酬的水平第二节国内外薪酬制度比较1.美国2.日本3.中国第三节薪酬的构成1.工资2.奖励3.福利第四节薪酬制度的设计1.设计的基本原则2.设计的程序和方法3.实例方案分析第六章培训与开发(4学时)第一节培训概述1.培训的含义与作用2.培训的原则和内容3.培训的形式第二节职业生涯管理1.职业生涯管理的涵义2.职业生涯选择理论3.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4.组织在职业生涯管理与职业发展中的任务与作用5.职业生涯开发的具体方法第七章劳动关系管理(3学时)第一节劳动合同1.劳动合同的定义和特点2.劳动合同的内容3.劳动合同的签定与变动、解除第二节劳动合同与劳动关系管理1.劳动合同的管理1.劳动关系的管理395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绪论重点:人力资源的构成和特点,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难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第二章人力资源规划重点:组织结构的类型,工作分析的内容和程序,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难点:组织结构的设计,工作分析的方法和人力资源供需分析第三章人员招聘重点:招聘的方式和过程难点:人员测评与选拔第四章绩效考评重点:绩效考评的内容和方法难点:绩效考评的实施第五章薪酬重点:薪酬管理的作用和构成难点:薪酬制度的设计第六章培训与开发重点:培训的原则和形式难点:职业生涯管理第七章劳动关系管理重点:劳动合同难点:劳动关系的管理四、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案例相结合,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组织课堂案例讨论,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通过教师在明确讲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的同时,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交锋。五、典型作业练习1.名词解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绩效考核等。2.简答题:劳动合同的内容,绩效管理的工作程序等。3.案例分析题:人员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薪酬制度的案例与分析4.应用设计题:绩效考核标准设计、职业生涯设计。六、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课堂闭卷考试为主,试卷成绩占70分,平时成绩占30分。试卷的主要题型为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应用设计题。平时成绩以学生作业、课堂发言及考勤情况三部分组成。396 课程编号:1103103市场调研MarketResearch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3学年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营销、广告专业本科学生相关课程:市场营销学、统计学、数据库管理教材:《市场调查方法与技术》简明、金勇进、蒋妍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推荐参考书:1.《当代市场调研》小卡尔·迈克丹尼尔、罗杰·盖兹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6月2.《市场调研》中国营销总监职业培训制定教材朝华出版社2004年10月3.《市场调查分析》黄孝俊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市场调研作为企业获得市场信息的主要工具和改善营销状况的基础手段,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起来的,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已经成为企业提高决策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合理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目前,市场竞争日趋加剧,企业必将面临更加巨大的生存压力,因此了解、掌握市场调研的基本知识,搞好市场调研工作,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营销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市场调研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包括掌握市场调研的一般概念、市场调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前言(2学时)第一章市场调研概述(4学时)1.市场调研的概念2.市场调研业的发展第二章研究程序(2学时)第一节市场调研的科学基础第二节市场调研的程序第三章调查方案设计(2学时)1.调查方案设计的涵义及其原则2.调查方案的内容3.调查方案的投标4.市场调研委托合同书397 第四章次级资料的收集(2学时)第一节次级资料及其收集第二节次级资料的来源与分类第五章原始资料的收集(6学时)第一节访问法第二节观察法第三节定性研究方法第四节试验设计第五节资料收集的误差与偏差第六章问卷设计方法(4学时)第一节问卷设计概述第二节问卷的基本结构第三节问卷设计的过程第七章市场调查的组织形式及抽样设计(2学时)1.市场调查的组织形式2.抽样设计——抽样组织方式第八章调查的实施(2学时)1.调研人员的能力要求2.访问员的培养3.访问员的训练方法4.督导员的培养第九章调研资料处理与分析(2学时)1.调研资料的处理2.调研资料的分析第十章市场调研报告的撰写(4学时)第一节市场调研报告的写作要求第二节市场调研报告的基本结构第三节调研成果的口头报告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市场调研概述本章重点:市场调研的概念、分类、特点、研究内容;市场调研行业的特点和结构;市场调研中的道德问题。难点:市场调研行业的特点和结构第二章研究程序重点:市场调研程序难点:界定研究的问题第三章调查方案设计重点:调研方案设计的含义、内容难点:调研方案的投标398 第四章次级资料的收集重点:次级资料的优缺点、次级资料的收集难点、次级资料的评价第五章原始资料的收集重点:获得一手资料的方法和资料收集的误差和偏差难点:人员访问、电话访问、焦点小组访谈和深度访谈的技巧和方法第六章问卷设计方法重点:问卷设计的过程难点:确定问卷的内容、确定问题的措辞、确定问题的顺序第七章市场调查的组织形式及抽样设计重点:抽样方法、样本容量的确定难点:样本容量的确定第八章调查的实施重点:调研人员的能力要求、访问员的培养难点:访问员的培养第九章调研资料处理与分析重点:调研资料的处理难点:依据调研资料制表、制图第十章市场调研报告的撰写重点:市场调研报告的写作标准、市场调研报告的基本结构难点:调研报告的写作方法四、主要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师受讲课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和必要的课外实习活动五、典型作业练习通过各种方式查以下资料:1.调研行业的现状2.国际著名的调研公司你了解哪几家?列举其中一家的详细资料,如工作流程,工作方法,主要成果等。3.国内著名的调研公司你了解哪几家?列举其中一家的详细资料4.青岛市著名的调研公司你了解哪几家?列举其中一家的详细资料其他作业见教案中各章练习题六、课程考核方式一般以闭卷方式进行399 课程编号:1103106营销策划与案例分析MarketingCaseandMachinate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4学年第一学期3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相关课程:市场营销学、销售管理、渠道管理、人员推销与商务谈判、零售业管理、价格理论与策略教材:推荐参考书:1.《现代市场营销案例分析》苗锡哲编著青岛出版社2001年2.《渠道无疆》杨东龙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3.《中国著名企业营销案例评析》郭朝阳编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OO2年4月4.《营销管理咨询实务》主编王璞中信出版社2003年6月5.《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孙全志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期刊类1.《市场营销》(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销售与市场》(河南)3.《市场营销案例》远方出版社网上文献与其它文献:《中国营销传播网》http://www.emtk.com.cn中国市场营销管理网http//www.vmc.com.cn一、课程目的及要求现代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关于企业营销管理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的同时,能够比较熟练地分析企业内外环境,为企业找出问题,抓住机遇,做出科学、准确、合理的营销决策,我们用案例研究法(CaseStudyMethod)进行教学。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工具,使学生设身处地去处理或解决企业市场营销所面临的问题,或者说使学生有机会处于决策者的地位来考虑和解决问题。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对企业营销问题的真实描述,包括管理人员在制定营销决策时所依据的事实、观点甚至是偏好。案例研究法是把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问题交给学生去分析研究,以做出营销诊断,找出各种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从中筛选出最佳方案。显然,在市场营销的教学中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下以极小的风险来培养和发展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因为要解决企业市场营销所面临的问题,必须有一个严谨求实的态度。400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导言2学时第一部分营销理论框架2学时第二部分案例写作通用框架2学时案例分析通用框架2学时选择经典案例进行分析10学时第三部分营销策划理论框架2学时营销策划案例4学时第四部分选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课堂讨论8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案例分析、营销策划难点:营销策划掌握: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营销策划理论框架和基本结构。熟悉:营销计划的内容、案例分析框架、成功营销策划的组成要素了解:中外典型的营销案例和经典的营销策划方案四、主要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相结合。五、典型作业练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熟悉或者感兴趣的企业,选择营销中的相关问题,广泛搜集资料,经过汇总材料,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议。选择一个主题,尝试进行策划,集体对策划方案进行分析。六、课程考核方式营销策划与案例分析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考核方式应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该课程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如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学生的考核成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平时大作业,学期论文,以及期末考试。既注重期末考试成绩,更注重平时大作业和实训成绩。在考核成绩中,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50%。401 课程编号:1103101市场营销学Marketing总学时:48总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一学年第2学期每周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适用于非营销专业本科学生相关课程:消费行为学、市场调研、销售管理、渠道管理、人员推销与商务谈判、零售业管理、价格理论与策略教材:《市场营销学》(第三版),甘碧群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推荐参考书:1.《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2.《现代市场营销管理》江林张险峰任锡源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3.《市场营销概论》方光罗编著,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性,了解分析市场营销环境,研究市场购买行为,制定市场营销组合决策,组织和控制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应用市场营销原理解决企业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基本要求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上的应用边缘学科。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组织。对于当代的学生,学习市场营销学十分必要,它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也有利于学生利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将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营销工作朝着科学性的方向发展。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前言2学时第一章导论6学时第二章通过质量、服务和价值建立顾客满意3学时第三章战略规划与营销管理过程3学时第四章市场营销环境分析6学时第五章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2学时第六章组织市场消费行为分析2学时第七章市场调研与预测4学时第八章市场细分和选择目标市场4学时402 第九章产品策略6学时第十章价格策略3学时第十一章渠道策略2学时第十二章促销策略3学时机动2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市场营销概论重点:市场营销学的含义、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市场营销观念及其发展等难点:市场营销创新第二章通过质量、服务和价值建立顾客满意重点:顾客满意的含义及其顾客满意的重要性难点:价值链和价值让渡系统的概念第三章战略规划与营销管理过程重点:掌握企业总体战略规划的步骤和经营单位的战略规划的步骤。难点:熟悉市场营销的管理过程。第四章市场营销环境重点:宏观环境分析中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和微观环境中的竞争者分析难点:SWOT分析法和波特的压力模型第五章消费者行为分析重点: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和消费行为决策过程难点:消费行为模式、消费行为类型、消费动机和消费心理第六章组织市场消费行为分析重点:组织市场的含义、特点难点:影响组织市场购买行为的因素及其决策过程第七章市场调研与预测重点:市场调研的含义、市场调研的程序难点:市场调研的方法、市场需求预测方法第八章市场细分和选择目标市场重点:市场细分的含义、作用和依据;选择目标市场的策略;市场细分和定位的难点:市场细分和定位的方法第九章产品策略重点:各阶段的特点和营销策略、BCG法难点:品牌策略第十章价格策略重点:四种竞争态势及对定价的影响、各种定价方法的计算公式、了解产品价格的决定因素难点:价格需求弹性、边际贡献定价法第十一章渠道策略重点:分销渠道类型及判断;影响分销渠道选择的因素分析403 难点:分销渠道宽度策略;分销渠道管理第十二章促销策略重点:影响促销策略的因素、广告媒介及其选择原则、专业推销技巧难点:影响促销组合的因素、人员推销管理、广告效果评价四、主要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应引入“案例教学法”五、典型作业练习(见教案中各章练习题)六、课程考核方式一般采取闭卷方式考试404 课程编号:1103204服务营销MaketingService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安排,每周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专业本专科相关课程:市场营销学、非赢利组织营销教材:《服务营销学教程》,李怀斌、于宁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推荐参考书:1.《服务营销》,泽丝曼尔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2.《服务管理与营销》,格罗鲁斯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服务营销》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服务营销的特点和服务市场的基本特征,掌握服务产品开发的基本规律,掌握服务价格、渠道、促销等营销组合策略,理解人、服务过程、有形展示在服务营销中的重要作用,学会服务企业的管理方法。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服务营销概述4学时第一节服务的性质第二节服务营销第三节服务营销导向第四节服务营销组合第二章服务营销环境分析2学时第一节服务营销环境的系统结构第二节服务环境要素分析第三节服务营销环境的整体分析方法第三章服务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2学时第一节服务市场的特征第二节服务对象细分第三节服务目标市场选择第四章服务定位与差别化2学时第一节服务定位与差别化的关系第二节服务定位的层次、程序和方法第三节服务差别化的途径第五章服务产品与品牌2学时405 第一节服务产品与品牌第二节基本服务与扩展服务第三节服务产品组合与服务产品创新第六章服务定价与收费2学时第一节服务收费价格概述第二节基本服务价格第三节扩展服务价格第四节其它定价策略第七章服务网点与渠道2学时第一节服务网点的位置决策第二节服务渠道选择与评估第三节渠道发展与创新第八章服务促销与沟通2学时第一节服务促销与沟通概述第二节服务促销与沟通工具第三节服务沟通与促销策略第九章内部营销4学时第一节服务人员与顾客的关系第二节服务人员的条件第三节内部营销第十章服务的有形展示2学时第一节有形展示概述第二节服务环境计划第三节有形展示的其他重要类型第十一章服务流程与再造4学时第一节服务流程与再造第二节服务流程设计与再造方法第三节服务利润链流程再造第十二章服务营销管理4学时第一节服务营销策划第二节服务营销组织设计第三节服务质量管理及评估方法第四节关系营销及客户关系管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服务营销概述重点:服务的性质、服务营销组合难点:服务营销的现状、服务营销导向第二章服务营销环境分析重点:服务营销环境的系统结构、服务环境要素分析406 难点:服务营销环境的整体分析方法第三章服务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重点:服务市场的特征、服务对象细分、服务目标市场选择难点:服务对象细分、服务目标市场选择第四章服务定位与差别化重点:服务定位与差别化的关系、服务定位的层次、程序和方法难点:服务差别化的途径第五章服务产品与品牌重点:服务产品与品牌、基本服务与扩展服务难点:服务产品组合与服务产品创新第六章服务定价与收费重点:服务收费价格概述、基本服务价格难点:扩展服务价格、其它定价策略第七章服务网点与渠道重点:服务网点的位置决策、服务渠道选择与评估难点:渠道发展与创新第八章服务促销与沟通重点:服务促销与沟通概述、服务促销与沟通工具难点:服务沟通与促销策略第九章内部营销重点:内部营销难点:服务人员的条件、服务人员与顾客的关系第十章服务的有形展示重点:有形展示概述难点:服务环境计划、有形展示的其他重要类型第十一章服务流程与再造重点:服务流程与再造难点:服务流程设计与再造方法、服务利润链流程再造第十二章服务营销管理重点:服务营销策划、服务质量管理及评估方法难点:服务营销组织设计、关系营销及客户关系管理四、主要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努力形成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对称平衡的最佳教学模式。教师讲授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五、典型作业练习1.查找、阅读有关服务营销及客户关系管理的文章2.思考题:(1)简述题:服务质量的组成;盖普斯模型、内部营销、服务营销组合、影响服务营销质量的因素、407 关系营销和传统的交易营销有哪些区别?六、课程考核方式1.闭卷考试,7%。2.平时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出勤率),30%。408 课程编号:1103104渠道管理DistributionChannelsManagement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安排,每周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市场营销专业本专科相关课程:市场营销学、零售学教材:《营销渠道管理》,徐蔚琴、谢国娥、曾自信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推荐参考书:1.《分销渠道设计与管理》,李飞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2.《营销渠道管理》,庄贵军、周筱莲、王桂林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营销渠道管理》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营销渠道是指产品或服务转移所经过的路径,由参与产品或服务转移活动以使产品或服务便于使用或消费的所有组织构成。通过本书的学习希望达到下述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全面掌握营销渠道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营销渠道策划和管理的基本操作程序与基本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应用这些概念、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胜任一般性的一销渠道管理工作。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论2学时第一节营销渠道的概念及分销理论第二节营销渠道的功能及流程第二章渠道管理的基本要素4学时第一节渠道成员的选择第二节渠道的设计与建立第三节渠道的控制第三章营销渠道基本成员4学时第一节制造商在渠道中的地位及行业概况第二节批发商在渠道中的地位及行业概况第三节零售商在渠道中的地位及行业概况第四节消费者在渠道中的地位及其行为分析第四章渠道管理中的关系营销4学时第一节关系营销概述第二节营销渠道中的关系管理第五章营销渠道战略2学时409 第一节营销渠道战略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第二节营销渠道战略与营销战略、公司战略的关系第六章设计营销渠道2学时第一节营销渠道设计的概念和目标第二节营销渠道设计的程序第七章选择渠道成员2学时第一节渠道成员选择的选择及其重要性第二节渠道成员选择的途径第三节渠道成员选择的原则和标准及策略第八章渠道成员的管理4学时第一节激励渠道成员第二节渠道成员的评价与调整第三节渠道冲突管理第九章渠道绩效评估4学时第一节衡量渠道绩效的主要指标第二节衡量渠道绩效的财务方法第三节衡量渠道绩效的顾客满意度方法案例讨论4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概论重点:营销渠道的功能及流程难点:营销渠道的概念及分销理论第二章渠道管理的基本要素重点:渠道成员的选择及控制难点:渠道设计第三章营销渠道基本成员重点:各渠道成员的地位及作用难点:消费者行为分析第四章渠道管理中的关系营销重点:关系营销难点:关系管理第五章营销渠道战略重点:渠道战略难点:渠道战略与公司战略的关系第六章设计营销渠道重点:设计营销渠道的程序难点:设计营销渠道的目标第七章选择渠道成员重点:选择渠道成员的方法410 难点:选择渠道成员的策略第八章渠道成员的管理重点:渠道成员的激励难点:渠道冲突管理第九章渠道绩效评估重点:绩效评估方法难点:绩效评估的财务方法四、主要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案例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努力形成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对称平衡的最佳教学模式。教师讲授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五、典型作业练习1.3-4个案例作业2.为实习的单位设计营销渠道六、课程考核方式1.闭卷考试,70%。2.平时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出勤率),30%。411 课程编号:1103206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安排,每周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市场营销专业本专科相关课程:市场营销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客户关系管理》,马刚、李洪心、杨兴凯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推荐参考书:1.《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与实务》,杨路明、巫宁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2.《客户关系管理方法论》,王广宇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客户关系管理》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CRM是电子商务应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以质量、价格、管理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竞争。《客户关系管理》全面地解决了针对企业外部以及内部的客户问题,实现了对客户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客户关系管理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掌握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践技能。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论4学时第一节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变第二节客户关系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内涵第四节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第五节客户关系管理的原则、目的和建立基础第二章客户分析6学时第一节客户的概念第二节客户的分类第三节客户关系第四节客户的满意度第五节客户流失分析与客户保持第六节客户的忠诚度第七节客户价值第八节客户盈利率分析第九节客户服务412 第三章客户关系管理的营销策略4学时第一节关系营销第二节数据库营销第三节一对一营销第四章客户关系管理的数据信息分析4学时第一节客户信息的来源和分类第二节CRM的客户信息第三节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分析第五章数据仓库5学时第一节数据仓库基本概念第二节数据仓库的基本原理第三节多维数据库与OLAP分析第四节数据仓库模型设计第五节数据仓库的应用第六章数据挖掘5学时第一节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数据挖掘算法第三节数据挖掘实施方法第四节CRM中数据挖掘的基本应用第七章CRM扩展与应用组合4学时第一节CRM与业务流程重组第二节CRM与ERP第三节CRM与SCM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概论重点: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内涵难点:客户关系管理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意义第二章客户分析重点:客户满意度、客户忠诚度与客户价值难点:客户价值、对客户分类的管理第三章客户关系管理的营销策略重点:关系营销、数据库营销难点:关系营销的实施第四章客户关系管理的数据信息分析重点:客户数据类型、客户关系指数模型难点:联机分析处理第五章数据仓库重点:多维数据库与OLAP分析、数据仓库模型设计难点:数据仓库模型设计413 第六章数据挖掘重点: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数据挖掘算法难点:数据挖掘算法第七章CRM扩展与应用组合重点:业务流程重组、ERP的理解及其与CRM的关系难点:业务流程重组、ERP的理解四、主要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努力形成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对称平衡的最佳教学模式。教师讲授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辅之以多媒体课件。五、典型作业练习(1)查找、阅读有关客户关系管理的文章(2)思考题:(3)名次解释:客户关系管理、数据挖掘、客户、关系营销、数据仓库(4)简述题:联机分析处理的特点是什么?关系营销和传统的交易营销有哪些区别?什么叫做客户价值?客户价值与客户满意度、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描述数据仓库的产生过程。描述基于划分的聚类和基于层次的聚类算法的思想。六、课程考核方式1.闭卷考试,70%。2.平时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出勤率),30%。414 课程编号:1121030工商管理案例分析CaseAnalizationofBusinessManagement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七学期,每周2节适用专业及层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四年级相关课程:管理学原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等管理专业课程。教材:《工商管理案例分析》,徐倩自编讲义,2006年推荐参考书:1.《现代管理案例精析》,王德清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2.《企业管理案例精选精析》,徐国良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工商管理案例分析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主要改变灌输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以模拟工商企业功能运行的典型案例,顺应案例教学的特点,立足于全面传授工商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熟知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工商企业是怎样对工作进行实践管理的,尤其在具体的实践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具体的案例背景影响。掌握管理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尤其对现实事件的分析方法和内容,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前言工商管理案例教学(2学时)1.管理案例教学的特征2.管理案例教学的作用3.管理案例教学的程序和要求第一章管理学基础(6节)案例1陈书友的悔恨理论重点: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案例2管理理论真能解决实际问题吗?理论重点: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案例3红光电缆厂推行目标成本管理理论重点:管理方法第二章管理的基本职能(6学时)案例4吉利公司经营策略的重大失误理论重点:决策的定义、类型、原则和程序415 案例5明鑫集团调整组织结构理论重点:组织结构的类型和组织结构设置的原则和要求案例6麦当劳公司的控制系统理论重点:控制的类型、方式、原则和要求第三章组织行为(6学时)案例7究竟是谁错了理论重点:领导的职责、中心、方法和艺术案例8制定沟通的策略理论重点:沟通的形式、方式、要求和原则案例9黄工程师为什么要走理论重点:激励的基本理论和激励的主要方法第四章企业管理(12学时)案例10巨人集团多元化经营的陷阱理论重点:企业环境与能力分析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案例11谁也担任海外经理理论重点:企业人事任用案例12灵化集团的“四优管理法”理论重点:企业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案例13“华旗”倒旗留下的思考理论重点:企业公共关系案例14海尔品牌疲倦思考理论重点:企业品牌管理案例15巨龙集团创新之举理论重点:企业创新管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管理学基础重点: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主要理论和主要方法难点:目标管理方法的使用第二章管理的基本职能重点:决策的原则和程序,组织结构设置的原则和要求;控制原则和要求难点:运用管理基础理论对组织结构的分析第三章组织行为重点:领导的职责和方式;沟通的要求和原则;激励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难点:领导、沟通、激励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问题第四章企业管理重点:企业环境与能力分析;企业总体战略、竞争战略、经营战略的选择;人事任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企业公共关系;企业品牌与企业创新管理难点:企业环境分析与企业战略的选择;绩效与薪酬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企业品牌的塑造与企业创新的选点。416 四、主要教学方法课程采用互动式的授课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不断拓展思路、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教师主要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组织课堂案例讨论,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学生主要通过查阅分析资料、小组讨论发言、撰写分析报告等方式,主动归纳分析问题,运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重点是通过老师对各类讨论的引导与组织,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交锋,同时通过有计划、有重点地案例的讲座,引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理论、数据分析、专业术语、品德培养等方面的重视。五、典型作业练习1.简答题:各章节主要基本知识2.案例分析题:各章节典型案例分析六、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50分:①考勤成绩占10分,请假2节课扣3分,旷课2节课扣10分,请假超过10节课或旷课超过6节课取消参加考试资格。②小组发言占10分,以准备材料、讨论记录为准,由组长评定,报老师审核。③大组发言10分,由教师评定,其它同学发言由老师酌情加分。④案例分析报告20分,由教师评定。考试成绩占50分:教师布置案例分析占35分;自己提交案例及分析报告占15分。417 课程编号:1102225绩效与薪酬管理PerformanceandSalaryManagement总学时:32总学分:3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七学期,每周2节适用专业及层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三年级第二学期相关课程: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专业课程教材:《企业薪酬与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奚玉芹编著,机构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1版推荐参考书:1.《绩效评价》,徐倩编著,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年,第1版2.《薪酬管理》,李严锋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掌握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薪酬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的基本理论,了解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关于绩效评价与薪酬管理的热点问题,并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小组练习、案例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掌握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的基本职能,能进行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应用基础理论分析、设计、操作绩效评价方案和薪酬方案等。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周2学时,共16周,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绩效管理概述(4学时)第一节绩效与绩效管理的定义第二节绩效管理的目的和作用第三节绩效管理的流程和工作程序第四节绩效管理的原则第二章绩效标准(4学时)第一节绩效标准的主要内容第二节确定绩效标准的原则和程序第三节确定绩效标准的方法第四节常用绩效标准的实证分析与设计第三章绩效评价(4学时)第一节绩效评价的定义第二节绩效评价的类型第三节绩效评价的方法第四节绩效评价的信度与效度第五节绩效评价的频度与结果应用418 第四章绩效管理(5学时)第一节绩效主体的管理第二节绩效过程的控制第三节绩效反馈第四节绩效改进第五节绩效诊断第五章薪酬管理概述(3学时)第一节薪酬和薪酬管理的定义第二节薪酬管理的功能和目的第三节薪酬管理的原则第四节影响薪酬的因素第六章薪酬管理的基本理论(4学时)第一节主要薪酬理论第二节岗位分析第三节岗位评价第四节薪酬的主要形式第七章薪酬体系的设计(6学时)第一节薪酬体系设计的原则第二节薪酬等级第三节薪酬调查第四节薪酬水平第五节薪酬结构第六节薪酬级差第七节薪酬体系设计方案的实证分析第八章福利保险管理(2学时)第一节福利管理第二节保险管理第三节公积金管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绩效管理概述重点:绩效管理的定义、目的、流程和原则难点:绩效管理的工作程序第二章绩效标准重点:确定绩效标准的原则、程序和方法难点:绩效标准的设计第三章绩效评价重点:绩效评价的类型、方法与结果应用难点:绩效评价的信度、效度和频度第四章绩效管理419 重点:绩效主体的管理;绩效过程的控制;绩效反馈与改进难点:绩效过程控制和绩效改进第五章薪酬管理概述重点:薪酬管理的定义、目的和原则难点:影响薪酬的分析因素第六章薪酬管理的基本理论重点:主要薪酬理论;岗位评价;常用的薪酬形式难点:岗位评价第七章薪酬体系的设计重点:薪酬等级、薪酬调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级差难点:薪酬体系的整体设计第八章福利保险管理重点:福利、保险管理四、主要教学方法讲授、研讨相结合,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组织课堂讨论,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通过教师在明确讲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的同时,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交锋。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公共关系学活动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五、典型作业练习1.名词解释: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岗位评价等。2.简答题:绩效管理的工作程序、薪酬体系包括的内容等。3.案例分析题:绩效管理、薪酬体系方案的案例分析等。4.应用设计题:绩效标准和薪酬方案的设计等。六、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是课堂闭卷考试为主,试卷成绩占70分,平时成绩占30分。试卷的主要题型为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应用设计题。平时成绩以学生作业、课堂发言及考勤情况三部分组成。420 课程编号:1103205网络营销On-linemarketing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6学期,每周2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本、专科相关课程:电子商务教材:《网络营销及案例分析》,宋文官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推荐参考书:1.《多对一营销:后网络经济时代的营销制胜模式》[美]卢恩著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2.《网络营销技术》赵晓鸿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网络营销调研究技术》时启亮王莹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网络营销与管理(第二版)》钱旭潮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第二版)》冯英健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网络营销导论》刘向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一、课程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以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网络营销的基本内容,掌握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网络营销工具的使用以及各种网络营销策略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初步对企业实施网络营销提出自己的观点。基本要求如下:1.了解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掌握网络营销的特点,掌握网络营销市场细分方法。2.熟悉网络营销工具的相关知识,掌握E-mail、新闻组、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3.了解网络市场调研的程序和要求,掌握网络信息的搜集、网络市场调研的特点和过程。4.掌握网络营销的有关产品概念和定价的特点,掌握网络营销的产品选择策略和定价策略。5.了解网络营销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的流程和功能,掌握渠道冲突的解决方法。6.掌握网络消费者的特点和购买动机,以及购买的过程。7.了解网络促销的特点、与传统促销的区别,分析网络竞争对手,掌握网络促销的组合方式,初步确定网络促销方案。8.了解网络广告基础知识,掌握网络广告的形式、计价方式、广告的效果监测及效果评价。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现代营销的延伸(4学时)421 第一节现代营销与网络营销第二节市场细分与选择第二章网络营销工具(6学时)第一节E-mail营销第二节新闻组第三节搜索引擎第三章网络市场调研(4学时)第一节网络信息搜集第二节网上市场调研第四章网络营销策略(6学时)第一节网络营销产品策略第二节网络营销价格策略第五章网络营销渠道(4学时)第一节网络直接销售第二节网络间接销售第六章网络消费者(2学时)第一节网络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第二节网络消费者的购买过程第七章网络促销(4学时)第一节网络促销与传统促销第二节网络促销的实施第八章网络广告(2学时)第一节网络广告的形式第二节网络广告的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现代营销的延伸重点:现代营销与网络营销关系构成难点:市场细分与选择第二章网络营销工具重点:网络营销工具选择难点:网络营销工具的应用第三章网络市场调研重点:网络市场调研与传统市场调研的比较优势难点:网上市场调研策划与实施第四章网络营销策略重点:网络营销产品营销策略难点:如何制定网络营销价格策略第五章网络营销渠道重点:网络直销企业成功案例422 难点:网络间接销售的方案策划第六章网络消费者重点:消费者的网络购买动机分析难点:网络消费者人群购买力分析第七章网络促销重点:网络促销与传统促销同异性分析难点:网络促销实施方案制第八章网络广告重点:网络广告类型及与传统广告同异性分析难点:网络广告的评价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五、典型作业练习1.试论述网络经济下企业竞争关系的变化。2.网络消费者的总体特征有哪些?3.简述市场营销调研的步骤。4.网络市场细分的标准有哪些?5.网络广告对传统媒体广告的冲击表现在哪些方面?6.试述网络营销组织的创新。7.什么是企业网络营销外部环境,其构成如何?8.如何以网络营销4P策略为××公司电子商务设计网络营销策略方案?六、课程考核方式不安排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进行。课程总成绩依据下列权重评定:作业占15%;平时表现(考勤、课上回答问题情况)占15%;期末考试占70%。423 课程编号:1103202国际营销InternationalMarketing总学时:32总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5学期周2节适用专业及层次:市场营销本科相关课程: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教材:《国际市场营销学》王涛生等编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推荐参考书:(《国际市场营销学》,闫国庆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国际营销》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为培养学生的国际市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的。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及要求是:学习者应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及其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全面了解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发展趋势,初步掌握进入国际市场经营和制定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导论(4学时)第一节国际营销概述(2学时)第二节企业国际化经营(2学时)第二章国际营销环境分析(上)(3学时)第一节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概念(1学时)第二节国际营销环境的分析方法(1学时)第三节国际营销的人口经济环境(3学时)第三章国际营销环境分析(下)(3学时)第一节国际营销的社会文化环境(1学时)第二节国际营销的政治法律环境(1学时)第三节国际营销的技术环境(1学时)第四章国际目标市场策略(3学时)第一节国际市场细分(1学时)第二节目标市场进入策略(1学时)第三节目标市场定位(1学时)第五章国际市场产品策略(4学时)第一节国际产品组合策略(1学时)第二节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策略(1学时)第三节国际产品的品牌策略(2学时)424 第六章国际市场定价策略(3学时)第一节影响定价的因素(1学时)第二节国际市场产品定价方法(1学时)第三节国际产品定价策略(1学时)第七章国际营销渠道策略(4学时)第一节国际营销渠道模式及类型(1学时)第二节国际营销渠道决策(2学时)第三节国际中间商选择与管理(1学时)第八章国际营销促销策略(4学时)第一节国际广告战略(1学时)第二节国际人员推销策略(1学时)第三节国际营业推广策略(1学时)第四节国际公共关系策略(1学时)第九章国际市场营销管理(4学时)第一节国际市场营销的组织(2学时)第二节国际市场营销计划(1学时)第三节国际市场营销控制(1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导论重点:是介绍国际营销的特点以及企业进行国际营销的动机。难点:企业国际营销的发展阶段。第二章:国际营销环境分析(上)重点:国际营销环境的概念和类型;SWOT分析方法;人口经济环境的概念及影响因素;难点:正确掌握SWOT分析方法,把握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经济环境。第三章:国际营销环境分析(下)重点:社会文化环境、国际市场政治法律环境以及国际技术环境的影响因素,难点:文化环境的评估方法;跨文化意识。国际法律环境的复杂性。第四章:国际目标市场营销策略重点:国际市场细分标准;国际目标市场策略;市场定位。难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模式。第五章:国际市场产品策略重点:国际产品生命周期及其规律性,国际品牌策略。难点:国际产品的差异化及标准化策略。第六章:国际市场定价策略重点:影响国际市场产品定价的因素;定价方法及策略。难点:掌握不同市场条件下应采取的定价策略。第七章:国际市场营销渠道策略重点:国际市场渠道类型,影响渠道设计的因素。425 难点:国际渠道组织分类及国际中间商管理。第八章国际营销促销策略重点:重点:国际促销的四种方式及其特点;影响促销方式选择的因素。难点:广告策略的标准化和差异化选择,国际推销人员的选择、激励和评估。第九章:国际市场营销管理重点:国际营销组织的结构类型,国际营销计划的制定。难点:国际营销组织结构类型的选择,国际营销控制方法。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理论和案例讲授式与项目模拟训练相结合方法。五、典型作业练习作为大作业,在本学期内,给每个班级分配一项营销项目策划任务。每个班级为一个模拟营销部门,每个班级划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要求和课程进度,完成本小组的项目策划内容,上交作业。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426 课程编号:1103115国际市场营销学InternationalMarketing总学时:64总学分: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5学期周4节适用专业及层次:国际贸易专业相关课程: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材:《国际市场营销学》王涛生等编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推荐参考书:(《国际市场营销学》,闫国庆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一、课程目的及要求《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为培养学生的国际市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的。设置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学习者应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及其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全面了解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发展趋势,初步掌握进入国际市场经营和制定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导论(6学时)第一节市场营销(2学时)第二节国际市场营销(2学时)第三节企业国际化经营(2学时)第二章国际营销环境分析(上)(5学时)第一节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概念(1学时)第二节国际营销环境的分析方法(1学时)第三节国际营销的人口经济环境(3学时)第三章国际营销环境分析(下)(5学时)第一节国际营销的社会文化环境(2学时)第二节国际营销的政治法律环境(2学时)第三节国际营销的技术环境(1学时)第四章国际市场调查与研究(5学时)第一节国际市场调查理论(1学时)第二节国际市场调查实物(3学时)第三节国际市场预测(1学时)第五章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4学时)第一节消费者市场需求特征及消费模式(1学时)第二节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2学时)427 第三节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1学时)第六章国际目标市场策略(5学时)第一节国际市场细分(1学时)第二节目标市场进入策略(3学时)第三节目标市场定位(1学时)第七章国际市场竞争战略(5学时)第一节国际市场竞争分析(1学时)第二节国际竞争战略(2学时)第三节不同国际市场竞争地位下的竞争战略(2学时)第八章国际市场产品策略(6学时)第一节国际产品组合策略(2学时)第二节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策略(2学时)第三节国际产品的品牌策略(2学时)第九章国际市场定价策略(6学时)第一节影响定价的因素(2学时)第二节国际市场产品定价方法(2学时)第三节国际产品定价策略(2学时)第十章国际营销渠道策略(6学时)第一节国际营销渠道模式及类型(2学时)第二节国际营销渠道决策(2学时)第三节国际中间商选择与管理(2学时)第十一章国际营销促销策略(5学时)第一节国际广告战略(2学时)第二节国际人员推销策略(1学时)第三节国际营业推广策略(1学时)第四节国际公共关系策略(1学时)第十二章国际市场营销管理(6学时)第一节国际市场营销的组织(2学时)第二节国际市场营销计划(2学时)第三节国际市场营销控制(2学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导论重点:是介绍国际营销的特点以及企业进行国际营销的动机。难点:企业国际营销的发展阶段。第二章国际营销环境分析(上)重点:国际营销环境的概念和类型;SWOT分析方法;人口经济环境的概念及影响因素;难点:正确掌握SWOT分析方法,把握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经济环境。第三章国际营销环境分析(下)428 重点:社会文化环境、国际市场政治法律环境以及国际技术环境的影响因素,难点:文化环境的评估方法;跨文化意识。国际法律环境的复杂性。第四章国际市场调查与研究重点:国际市场调研的类型、步骤和方法。难点:样本抽样、撰写调研报告。第五章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重点:消费者市场需求特征和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难点:影响消费者购买因素分析第六章国际目标市场营销策略重点:国际市场细分标准;国际目标市场策略;市场定位。难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模式。第七章国际市场竞争战略重点: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分析模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难点:不同国际市场竞争地位下的竞争战略第八章国际市场产品策略重点:国际产品生命周期及其规律性,国际品牌策略。难点:国际产品的差异化及标准化策略。第九章国际市场定价策略重点:影响国际市场产品定价的因素;定价方法及策略。难点:掌握不同市场条件下应采取的定价策略。第十章国际市场营销渠道策略重点:国际市场渠道类型,影响渠道设计的因素。难点:国际渠道组织分类及国际中间商管理。第十一章国际营销促销策略重点:国际促销的四种方式及其特点;影响促销方式选择的因素。难点:广告策略的标准化和差异化选择,国际推销人员的选择、激励和评估。第十二章:国际市场营销管理重点:国际营销组织的结构类型,国际营销计划的制定。难点:国际营销组织结构类型的选择,国际营销控制方法。四、主要教学方法课堂理论和案例讲授式与项目模拟训练相结合方法。五、典型作业练习作为大作业,在本学期内,给每个班级分配一项营销项目策划任务。每个班级为一个模拟营销部门,每个班级划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要求和课程进度,完成本小组的项目策划内容,上交作业。六、课程考核方式:平时作业战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42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