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市总体规划

瑞昌市总体规划

ID:41390248

大小:695.06 KB

页数:61页

时间:2019-08-23

上传者:无敌小子
瑞昌市总体规划_第1页
瑞昌市总体规划_第2页
瑞昌市总体规划_第3页
瑞昌市总体规划_第4页
瑞昌市总体规划_第5页
资源描述:

《瑞昌市总体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共和国建立后,瑞昌隶属九江专区。1983年7月,九江地区、九江市合并为九江市,瑞第一部分规划的前期研究及规划要点昌县属九江市,1989年撤瑞昌县设立瑞昌市。1.1.3行政区划1规划的前期研究2瑞昌市全市总面积1423km,现辖27个乡(镇、场、街道),其中8个镇,9个乡,1.1概况2个街道办事处,2个林场,1个农场,5个管理区,共206个村民委员会,2049个村民瑞昌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邻九江,南接德安、武宁,西毗湖北小组。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43.06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1.19万人。2阳新,北与湖北武穴隔江相望,全市面积1423.11km。瑞昌市位处长江经济带和大京九1.1.4自然条件经济带上,邻近我国交通大动脉长江和京九铁路的交汇点九江,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上通汉渝,下达宁沪;铁路南进南昌,北通武汉;公路四通八达,九界、九武瑞昌市具有气候、土地、矿产、植物、江岸以及旅游等多种资源优势,有利于社会两条省道与316、105国道交织贯通,瑞九瑞沙公路与昌九、九景高速公路互联成网,经济发展,有利于城镇发展与建设,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地处武汉三小时经济圈和南昌三小时经济圈内。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43.06万人,全市1、气候条件国内生产总值30.7亿元,财政总收入3.4亿元。瑞昌市区所在地湓城,位于市境东部,瑞昌地处中亚热带北缘的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东距九江市30km,南距南昌市200km,西距武汉210km,北距码头镇长江岸边22km。霜期长,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全年平均气温17.5℃,瑞昌具有东亚季风特征,全市历年平均风速为2.2米/秒。一般夏季盛行偏南风,春秋冬季盛行东北风。年平均日照总时1.1.1地理位置数1900小时左右,日照率为42%。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5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700瑞昌位于江西省北部偏西,长江中游南岸,东邻九江,南接德安,西毗湖北阳新,北毫米左右。年平均无霜期为240~260天。但因季风气候影响,南北冷暖空气对峙,造与湖北武穴市隔江相望。介于北纬29°23’~29°51’,东经115°6’~115°43’之间。市成水、热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灾害性天气出现。2域境内东西长60.55km,南北宽51.55km,总面积1423km。2、地质地貌地质:市境属华东地层区九江地层小区,出露地层有: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1.1.2历史沿革石灰系、二迭系、三迭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组成物质主要为浅海相碳酸岩和碎屑岩,岩性为多类灰岩、页岩、砂岩等。瑞昌、寓祥瑞荣昌之意。瑞昌,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瑞昌就有先民定居。瑞昌市境地处九岭东西向构造带之瑞昌——阳新东西向构造拗褶带东段,东西向构西周时期,县地属楚;秦朝时属九江郡;汉朝属豫章郡;三国时期属武昌郡柴桑县;两造甚为发育。构造形迹以褶皱为主,断裂为辅,而且具多期活动特征。晋南北朝时期,县地属江州寻阳郡柴桑县;隋朝时县地先属寻阳县再属彭蠡县,后属湓市区所在地地处赛湖至桂林桥范镇断陷盆地中段,东南城区出露第四系全新统亚城县;唐朝时县地属浔阳县。瑞昌建县始自五代南唐升元3年(939年),升赤乌场为瑞沙、亚沙土,城北出露地层为第三系砂砾岩。城区东北部约黄金路以东出露存有花岗闪昌县,县治设在桂林桥。北宋、南宋时县属江南路江州,元朝时县属江州路,明清时县长岩,城区第四系下伏地层为第三系红砂岩,第四系、三迭系地层中含有丰富的地下水。属江西布政司九江道九江府。民国初,县属浔阳道,后属江西省第九行政区。中华人民1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本地区受冰川侵蚀的程度不一。上部覆盖层厚度变化很大,多溶洞断裂发育,地下工程泉井:境内地下暗河十分发育,泉眼、水井出露普遍。地质情况较复杂。1.1.5资源条件地貌:瑞昌境内以低山丘陵构造地貌为主,近江、滨湖有小块冲积平原。幕阜山脉分支的青山、大德山屹立中部,青山、梅山等屏障西南,构成全市中高周低和西南高东1、土地资源北低的地形。经过长期构造运动和侵蚀、堆积等内外营力作用,自西南向东北逐渐演变2土地利用状况:瑞昌市土地总面积1423km,其中耕地247354亩,占17.8%,居成现代相对稳定的“丘陵——低山——丘陵——岗丘——沿江滨湖平原”的层状地貌格民点用地占3.59%。有山有水有田有地,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局。根据不同地势高度,可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地貌区:滨河、滨湖平原区、丘陵地区、土壤,按土壤发生原理,采用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四级分别可归纳为8个土类,2低山——丘陵地区,山间盆地。全市总面积1423km,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低山占37%,13个亚类,40个土属,92个土种。8个土类分别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棕壤、海拔100-500米的丘陵占46%,海拔100米以下的平原占12.3%,水面占4.7%。红壤土、红色石灰土、石灰(岩)土、黄壤。瑞昌市区地处瀼河北岸河谷冲积平原,“岗丘——沿江滨湖平原地带”,其西部逐渐2、生物资源过渡至低丘地带,北部有丘陵余脉插入,东部向赛湖倾斜,总体成因为侵蚀堆积型地貌。全市现有林地面积81205ha,其中森林面积45926ha,疏林面积2824ha,活立木蓄市区海拔高程在16~35m,其间可分为15~18m,20~25m和30~35m三个夷平面,地积量132.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4%,堪称绿色“宝库”。森林植被有常绿阔叶林、面坡度呈连续舒缓状,坡度在1~3之间。竹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与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和灌丛七大类,并3、水文条件保留有南方红豆杉、银杏、青檀和宝华玉兰等古老珍稀植物。从总量看,瑞昌水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700毫米,境内地表水发育,以瑞昌市境内现存木本植物37科78属,约435种,主要有马尾松、柳杉、水杉等。青山为分水岭,从东、西、南三个方向流出,分别注入长江、修河和湖北富水,全市有动物资源有兽类、鸟类、爬行、两栖类、鱼虾类、贝螺类,珍贵动物有中华鲟、白九河一湖,河流的常年径流量10.75亿立方米,加之长江过境,有可靠水源。全市有小(二)鳍豚、江豚、白鹇等,畜禽类良种有乐园猪、肇陈鸡和瑞昌黄牛。型及以上水库69座,总蓄水量10206万立方米,水面达6690ha。但问题是水资源的时3、矿产资源空分布不平衡,各个城镇水源及供水的具体条件有较大差异。瑞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金属矿产以金、银、铜为主,铁、锡、铅、锌、钼、钴、河流:市境北缘,长江西来,上由黄金乡进入市境,下至码头镇注入九江境内,江镁储量也很大。黄金生产名列全省榜首,享有“万两黄金市”之誉,现已探明净黄金储面宽1130~1810米。水深江底吴淞高程6~12米,以江中心为界,流长14.5km,水面量达8.0吨,矿点56个。储量在2号以上的矿点就有7个,且埋藏浅、品位高(5.3克/211.78km。吨左右)。非金属矿产主要有大理石、白云石、方解石、滑石、石灰石、云灰岩、煤、硫、境内主要河流有9条,直流流入长江的有长河、乌石河、横港河、南阳河;属富水镁质粘土、瓷土等。以大理石为主的石材资源储量巨大,已探明储量3.5亿立方米,主2水系的有乐源河、小坳河。河流总长199.1km,控制流域面积1283.34km。要分布于南义、夏畈、黄金、横立山等乡镇。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石灰石储量25亿立湖泊:境内主要湖泊为赤湖、赛湖。赤湖位于市域东北部,距市区约7km,经彭方米以上,全市大部分乡镇均有蕴藏,尤其是码头镇储量大,质量好,目前已成为亚东2家湾闸口与长江沟通。常水期高程16米左右时湖水总面积可达68.9km。湖底高程11水泥厂年产150万吨水泥的原料基地。与金属矿伴生的硫矿储量也很大,仅武山铜矿区、米以上。洋鸡山金矿区已探明储量就有1246万吨。夏畈镇的镁质粘土,范镇、南义的瓷土资源溪港:境内除河流以外,还有很多源短水浅的小溪港。2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有待开发,前景看好。105国道交织贯通,瑞九、瑞沙公路与昌九,九景高速公路互联成网,距九江机场仅454、农业资源公里,距昌北机场约200公里,距武汉天河机场约200多公里。瑞昌农业资源丰富,特产富饶,著名土特产苎麻、山药、山竹、猕猴桃、中药材闻2、供电工程名遐迩;水产丰富。近年来瑞昌大力发展苎麻、高山蔬菜、特种水产、药材及林果业,目前瑞昌使用华中电网供电,至2006年底,全市有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电站6座(其中厂专用变电站3座,分别为武山铜矿110kv变、江洲造船厂110kv变、亚东水泥厂110kv变),35kv变电站6座,10kv开闭所1座,全市年供电量54571万度,1.1.6社会经济年消费电力52545万度。3、邮电通信200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7.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06年末邮政支局有20个,邮政业务总量1584万元;电信营业所25个,电信业58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5%,第二产业增加值176270万元,比上年增长28.04%,务总量4338万元,本地电话用户67449户,计算机互联网户5254户。第三产业增加值7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8.0%,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9:57:24。4、文化、卫生、教育产业瑞昌市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加大,这充分显示了瑞昌市第二产业结2006年末全市有文化院1座,博物馆1座,图书馆1座,馆藏图书6.5万册;卫生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日益壮大。瑞昌经济结构正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新进展,机构203个(其中村卫生所167个),床位1078张,卫生技术人员1630人(其中村卫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生所人数492人);各类学校187所,在校学生63936人,专任教师4154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发展总量不够,水平较低,与一个市的地位不相符,有加速发展的必要。1.2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一、二、三产业比例较适合市情,但深层次矛盾不少。农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商品率低;工业产品结构层次较低,现有工业多属初级产品生1.2.1上一轮瑞昌市总体规划概况产和一般加工工业,技术含量不高;商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相对缓慢,有市无场和有场无市的现象同时并存。随着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瑞昌市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城市·体制改革滞后,开放程度偏低,科教创新乏力。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新任务迫切需要明确城市发展建设的重点和目标,以推动新形势下工·发展环境欠佳,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为瑞昌市早日建成现代化的中等城市打下坚实基础。瑞昌市上一轮总体规划编制于1995年,该规划对瑞昌市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按照《中1.1.7公共设施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要求,瑞昌市总规已到了修编年限,为此,瑞昌市人1、交通运输民政府根据新的城市发展条件和要求,特委托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新瑞昌市地处长江南岸,北襟长江“黄金水道”,东距沿江开放港口城市九江32km,一轮《瑞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水上运输上通汉渝,下达宁沪,南武(南昌至武汉)铁路贯穿全境,连通鹰厦线和浙赣线。1.2.1.1战略目标直接京广线和京九线。公路是瑞昌市目前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九界、九武两条省道与318、江西省重要的农、工、贸基地以及机电、轻纺、建材等工业基地和旅游胜地;经济3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发达、社会全面发展的中等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近期:14万人(其中湓城区10万人)远期:21-25万人(其中湓城区15-17万人)1.2.1.2城镇体系B.用地规模瑞昌城镇体系层次与规模结构22近期:15km(其中湓城区10.1km)人口规模城镇层次城镇名称数量远期:23.63km2(其中湓城区16.68km2)(万人)4、城市规划格局主中心湓城15-171中心城A.湓城区副中心码头6-81①以武九铁路为界,分为东西两个组团,西组团以旧城为中心,是近期规划期内行中心镇南义、横港、肇陈、白杨、范镇、高丰、夏畈1-27政、文化、经济中心;东组团是远期瑞昌市新的市中心区。流庄、武蛟、黄金、南阳、洪岭、九源、峨嵋、一般镇0.2-0.516②城市主干道由外环路及五横三纵(五横为桂林路、浔阳路、赤乌路、瀼溪西路及乐山、青山、和平、花园、乐园、大德、横立山杨林湖大街,三纵为黄金大道、人民路及龙泉路)道路组成,规划红线35-80米,结合现小计25状与地形,呈方格网布局形式。③城市以“东进北移”为主要发展趋势,依托老城区向东向北沿九瑞路及瑞码路发1.2.1.3市域经济区划展,西部、南部控制发展。全市分为三个经济区:分别是湓码经济区、范横南经济区、夏肇经济区。B.码头区与湓城区形成哑铃状城市结构,规划区分为西片、中片、东片三个片区,西片以建1.2.2上轮城市总体规划要点材工业和军工业为主,中片为码头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片为港口、仓储及工业区。1、城市性质该规划经市人大批准后,建设部99年3月及省政府2000年7月分别作了批复,对“长江中游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赣西北的重要工贸城市”。城市规模进行了适当缩减,并将码头区列入远景规划,缩减后的城市用地范围和城市规主城区湓城的职能是“全市的行政、经济与文化中心,是瑞昌市域城镇体系的主中模如下:心城”;码头区是“瑞昌市区的副中心,是新兴的港口、工业城镇”。1.人口规模2、规划期限近期(2000年):10万人近期:1995-2000年远期(2010年):15万人远期:2001-2010年远景(2050年)可发展至25万人远景:2011-2050年2.用地规模3、城市规模22近期(2000年):9.27km,人均建设用地92.7m;A.人口规模22远期(2010年):13.52km,人均建设用地90.15m。4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3.规划建设用地范围3、缺少对老城区发展条件和新旧城区发展关系的论证,老城区发展措施有待进一东起安定湖至赛湖农场总场东侧,向南至赛湖二分场西侧;南沿长河至王家埒村北步深化。河堤,经过玻璃灯具厂南侧,沿瀼河至工业气体总厂东侧转北;西从工业气体总厂东侧4、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尤其是商贸用地规划在布局、规模、标准等方面不适向北,经市三中、湓城砖瓦厂、大路村、向东北过山坳后,经龙泉河岔河口,至万家、应新时期发展要求。大屋余;北从大屋余南,绕人民机械厂北界,沿老瑞码路往南至人民机械厂路口向东过5、在结合自然生态环境考虑城市景观特色方面有待加强。2铁路,沿金矿尾矿坝北侧,绕天子山东转南至九瑞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3.52km。6、规划的部分道路断面过大,80米宽的道路有3条,不符合中等城市的道路交通特点。1.2.3上轮总体规划实施评析1.3本次规划编制的背景分析1.2.3.1积极作用1.3.1国际背景从规划实施的效果看,上轮总体规划对瑞昌城市发展和建设起到了许多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加入WTO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有劳动力优1、对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脉络的把握基本准确,制订的相关规划目标和措势的制造业)潜能迅速释放,瑞昌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工业基础和投资环境,必将在施较好的指导了城市各项建设。新一轮经济增长期迅速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2、对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发展预测基本准确,在此基础上制订的城区土地使用规划较好满足了城市用地扩展。1.3.2国内背景3、功能分区基本合理,尤其对城市东部新区的发展判断较为准确,较好地指导了1、继“沿海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之后,城市新区的发展。国家从统筹区域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促进中部快速崛起”的战略举措,加大了对中部4、路网结构基本合理,并已部分形成路网骨架。地区大型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此同时,江西省提出了加速昌九工业走廊发展步伐和加强1.2.3.2阶段性局限沿江产业开发战略,杭瑞高速公路建成必将使瑞昌接受大武汉城市圈的辐射,这些都为随着近几年瑞昌城市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发展条件和社会、经济、瑞昌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空间发展目标的调整,瑞昌城市发展和建设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上轮总规由于阶段性局2、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城市化推动工业化的互动机制是今后较长时期内城市建限,部分规划目标和措施也需要修正、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面临的首要背景,这既是瑞昌市城市发展的背景,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通1、缺少宏观层次的社会、经济发展论证,尤其是在发展条件、发展目标及目标与过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工业化发展;而工业化发展的目的又是促进瑞实施的关系方面缺少必要的分析。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非农职业人口比例,建设现代化的生活环境。2、中心城区发展缺少“区域化”观点,规模预测、空间结构、用地扩展等方面缺3、近几年江西省工业化进程非常迅猛,码头及九江的长江岸线是全省工业发展的少更大区域范围的论证,由此造成城乡的部分脱节,不利于各类用地的控制。黄金岸线,已列入全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是江西省发展大运量现代制造业的黄金区5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域。有重要地位,历代名人在此演绎了许多生动故事,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发展旅游业4、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不仅是市域经济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解决就业,的优良条件,同时对发展城市文化事业,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促进城市化发展的主力。瑞昌市在近几年一系列文件中已明确提出“激活二个增长点(招3、自然旅游资源:瑞昌市生态环境优良,地貌特征独特,省级森林公园、众多溶商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个私强市”、“以招商引资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等。洞群、水体湖面等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自身优良的旅游资源和邻近庐山的区位条件,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又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可将瑞昌市旅游开发纳入庐山旅游体系之中,形成瑞昌经济新的增长点。5、全国范围内制造业的梯度转移为瑞昌市吸引资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随着二十4、矿产资源:瑞昌市金属矿(金、银、铜为主)和非金属矿(以大理石等建材原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沿海地区已逐步渡过了工业发展制造业的启步阶段,工业结构从料为主)的储量巨大,为发展冶金工业和建材工业提供了良好基础,尤其是依托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以及相互结合型转变。内地城市在劳动力、土地、资源现有基础的建材工业发展优势巨大。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显露,近几年瑞昌市招商引资的发展也说明了产业转移的趋势。1.3.3.3充满活力的发展基础1.3.3自身的有利条件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瑞昌市的工业发展经历了二个黄金时期:一是“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瑞昌投资建设了机械、造船等大中型企业6家,为瑞昌工业发展奠定1.3.3.1区位条件了初步基础,并带动了瑞昌地方工业的发展,这些企业部分至今仍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优良的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是瑞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瑞昌市具备较好的水运、瑞昌市工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出现在近年,随着“工业立市,招商富市”战略的推铁路、公路交通系统。客运分面:距武汉机场仅3小时车程,距九江机场1小时车程。进,“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的建设目标初步实现,十五期间,瑞昌城市建设成效水运方面:北临长江,沿江岸线条件良好,已初步建成散货、油品港口设施。铁路方面:显著,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量比前十年的总和还要多。道路基础设施的条件的改善为瑞昌武九线通过市域,使瑞昌纳入京九线、京广线、鹰厦线、浙赣线便利的铁路交通网中。招商引资创造了优良条件,硬件条件的完善和软件政策的配套为瑞昌经济第二次腾飞奠公路方面:瑞昌的经济区位条件较优越,东距江西省第二大城市九江仅30km(一小时定了坚实基础。近几年瑞昌市在招商引资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排在了全省前列,目前已出行圈),东南距南昌市200km(二小时出行圈),西距武汉210km(三小时出行圈),初步建成了黄金工业园北园,黄金工业园南园和西园的建设也已经启动,发展势头强劲。优越的区位条件使瑞昌同时处于这三个城市的辐射范围内,可较好的利用三个城市的优由此判断,瑞昌市已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这为城市人口扩张和用地扩展提供了首势发展自身经济(杭瑞高速公路建成后,杭瑞高速与黄黄高速连接线将由瑞昌跨越长江要动力,并初步创立了“新兴工业城市”的品牌。至湖北武穴,瑞昌的交通条件将进一步改善)。1.3.4自身的制约条件1.3.3.2资源优势1、城市化水平较低,2006全市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25.99%,低于全国平各项资源优势形成了瑞昌市独特的发展环境。均水平,不能有力支持工业化发展,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和建设。1、优越的港口资源:码头区是长江入赣第一镇,具有良好的长江岸线,其建港条2、内陆小城市普遍存在的资金、技术卡口在瑞昌市也同样存在,制约了工业的发件是江西省最好的。码头区优越的港口资源不仅是瑞昌,更重要的是江西省发展工业经展。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中二、三产业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依托外资和民济的宝贵资源,同时平坦的用地条件为发展现代制造业提供了空间保证。营企业的大中型企业还比较少,缺少上规模的支柱型产业。2、历史文化优势:瑞昌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商铜采冶遗址在世界铜冶炼史中占6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3、城市建设资金缺乏制约了城市各项建设事业,虽然城市经营工作补充了部分城2.1.3集约化原则建资金,但根本出路仍在发展工业和招商引资。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前提下,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集约化的经验,结合瑞昌现状条4、一些重要资源如耕地、水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的限制,基础设施的不配套,件,加强集聚经济的形成,统筹布置城乡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如就业压力、收入分配、体制机制等等)的不断增多并趋于复杂,对经济快速增长带来新的压力。2.1.4可持续发展原则2本轮规划要点注意保护耕地,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环境污染整治的力度,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2.1规划原则2.1.5整体效益原则2.1.1统筹发展的原则依据群体最优的指导思想,以区域的眼光,从区域的角度处理瑞昌市与大九江的发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在区域协调展关系,调整城镇布局与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内外协调发展。中准确把握瑞昌自身的定位,充分研究和利用国内外发展背景给瑞昌带来的机遇与挑2.1.6提高综合竞争力原则战,主动将城镇功能及其基础设施优势与九江市大的发展需求对接;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规划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依据瑞昌市不同地区和城镇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加强地区布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划定并严格控制区域绿地,加强土地、水、能源的节和城镇间的协作,进行城镇体系的结构调整和产业空间重组,提高瑞昌市综合竞争力。约与综合利用,降低工业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可居的城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通过合理规划,强调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2.2规划依据鼓励国内民营企业的成长。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1.2动态性原则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6号;3、《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规划要立足于现实,充分考虑瑞昌现状中的复杂性、实际发展水平和发展中的不确4、《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定性。加强各级政府与各利益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关系,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同时,规5、《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划应采取适度灵活的、适应未来发展的规划对策。从动态发展的角度,确定城市在不同6、《九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发展阶段的发展方向、职能分工与发展规模。使规划的长远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做到“高7、《瑞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起点、远目标、重实际、可操作”。8、《瑞昌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7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9、关于修编《瑞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几点说明和建议;2.5本次规划的技术路线和重点10、国家、建设部、省市其它相关法律、法规;11、瑞昌市有关部门的相关计划和规划。2.5.1规划的技术路线以《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3规划期限《瑞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九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瑞昌1、近期规划:2006-2010年;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为基础,对上一层次及已有的规划进行落实和补充,综合2、远期规划:2011-2020年。瑞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充分利用瑞昌自身的发展优势,合理分析瑞昌发展的限制因素,协调瑞昌工业强市的发展要求与一市两区的协调发展关系,在对现状空间布局和用地使用状况予以充分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与瑞昌市新的职能相协调的规划方案。2.4城市规划区根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满足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有效控制2.5.2规划的重点土地变化、区域性重大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变化,本次规划区分为三个层次:市域规划从新时期瑞昌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角度出发,根据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通过本区、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建成区。轮总体规划修编,帮助城市建立核心竞争力,并在综合分析各项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本规1、市域规划区2划着重解决的以下问题:为全市行政区划范围:用地范围1423km。1、如何适应新时期城市化发展要求,立足于长江中游和赣西北区域,尽早树立港2、城市规划区口工业城市的品牌;考虑码头区与瑞昌市湓城区、九江市区在产业分工、空间结构等方面考虑到远景瑞昌城市发展方向是向北与码头区共同构成瑞码城市发展区,因此城市的关系,从瑞昌市一市二区的角度将码头区纳入“大九江”发展框架内。规划区范围包括湓城办事处、桂林办事处、赛湖农场行政辖区范围、南阳乡部分用地和22、如何确定城市近期、远期不同阶段的用地规模和空间结构,为城市高效发展提码头镇行政辖区共177km。供空间保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区内一切建设活动,应纳入城市规3、规划如何突出“工业强市”的观念,如何适应“招商引资”的要求,在用地布划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局和设施配置方面保证工业用地发展需求;瑞码公路两侧用地须严格控制,以满足道路建设及沿线重点地段建设的需要。4、如何从经营城市的角度完善规划思路,使规划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3、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5、如何从规划实施的角度提高规划的实际效用,解决好道路系统、旧城改造、规城市规划建成区范围是根据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共2划实施保障等具体问题;30km。6、如何突出“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创造特色鲜明的港口工业城市环境。7、如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8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治污率达到70%;由罐装煤气逐步过渡到集中供气,集中供气率达60%;按现代化标准3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配置垃圾收集、处理,公厕、环卫管理等设施;按现代化标准配置人防、消防、防洪等3.1城市发展总体目标与战略各类防灾设施;按现代化标准配置各类通信、信息管网设施;按现代化标准配置各类电力设施。3.1.1总目标4、建设现代化标准的各类交通设施实现该目标的主要策略是:加强对外公路、铁路设施建设。解决好交通性道路和生本次规划总目标为:立足于发展经济和创新环境,把瑞昌市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活性道路的关系。中心城区出行时间控制在10分钟,中心城区到码头区出行时间控制施先进、交通便利、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创建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的品牌。加在20分钟;路网结构合理,按照相关标准配置各类停车场;设置完善的公交设施。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争当九5、建设现代化标准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江市对外开放和高层次承接的“排头兵”,把瑞昌市建设成为“商周铜城,港口新市,实现该目标的主要策略是:建设全市文化活动中心,中心按现代化标准配置文化宫、休闲花园”。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等设施;建设全市体育中心;按现代化标准配置各类教育设施;按现代化标准配置各类医疗、保健、福利设施;满足社区发展要求,配置相应的社区服3.1.2二级目标务设施。1、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供空间保障6、创造特色鲜明的生态山林城市环境这是城市规划尤其是近、中期规划的首要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策略是:实现该目标的主要策略是:依托当地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创建具有文化内涵的城选择交通、生产区位条件较好的土地用于工业招商,优先储备这类土地;建立基础设施市环境;创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融合的山林城市特色,将郊区森林公园、生态林地建设的科学机制并逐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配置为第二产业服务的各类商贸、流通、信与市区的公园绿地形成整体,以强化特色;创建自然环境和人工建设交相辉映、相得益息、金融、综合管理设施;围绕物资交易和运输,建设体系化的专业和综合相结合的物彰的城市景观系统。流中心;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并配置相应服务设施;最大可能避免工业用地对城市综合环境质量的影响;处理好新区和老城的发展关系,合理配置各类服务设施。3.1.3总体发展战略2、建设优美、怡人的城市环境实现该目标的主要策略是: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按现代化标准明确环保目标和1、对外开放战略22配置环保设施;人均居住用地不小于25m,人均居住面积不小于20m,住房成套率不瑞昌市位处长江经济带与大京九经济带,应以九江市为依托,积极实现对外开放,2小于80%;人均公共绿地不小于7m,城市绿地率不小于35%;形成郊区生态绿地、公主动接受九江、武汉、南昌等城市的经济辐射,扩大“外贸、外经、外资”,三外并举,园、绿带、游园相配套的绿地构成,结合自然地形和人工——自然融合的要求,形成城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多层次参与经济协作和市林地游憩系统。水平分工,促进瑞昌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逐步实现与国际市场基本接轨。3、建设现代化标准的各类基础设施2、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实现该目标的主要策略是:保护水源地,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污水有序排放,9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全面加快工业化进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结构培育优势,集聚发展,扶优扶中大部分乡镇区由于规模太小(一般在0.3万人以下),达不到基本的城市生活环境要求,强,着力培育建材、纺织、食品加工和机械四大支柱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不能纳入城市化发展区,这部分镇区人口不计入城市化人口。强化农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3.2.1.2发展目标大力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以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提高第三产业的知识含量和集1.城市化水平预测约效益,加快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构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商贸、根据《瑞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旅游为后发的产业格局。为50%,规划预测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为60%。3、梯度推进,整体发展战略2.城市化发展目标以瑞昌市区为中心,以瑞码经济走廊为重点,带动整个市域的发展,依托瑞南线,■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瑞肇线,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和干线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优势,对沿线地区进行重点开发■中心城市形成“一市两区”主次组团式空间结构,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创建优美建设,形成市域二级发展轴线,以带动新一轮经济的发展。城市环境,提高经济辐射能力。4、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建设小城镇,使其成为城镇气息浓厚、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各具特发展紧凑型城市,集约使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通过政府行为引导,坚持以湓城色的区域中心。和码头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落脚点,并以优化资源配置■全市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三级城镇规模、三片经济区域、点轴发展形态的等级规为手段,大力推进工业向城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大户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注重模有序、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统筹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同时,要统筹城乡建设、统筹3.2.1.3发展战略城乡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促进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城市和农村共同繁荣、依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城镇化发展趋势以及瑞昌市域城镇发展的基础与发和谐发展。展条件,制定城镇发展总体思路为:中心带动,点轴发展;东优西拓、梯度推进;整体协调、持续发展。3.2分目标与战略1、接轨大九江发展战略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九江市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将在更为广阔的空3.2.1城市化发展目标与战略间内组织发展和建设,城市区域化趋势日渐明显。瑞昌应配合九江都市区的发展思路,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接受九江中心城区的辐射效应,依托长江岸线的优势,优化城镇空间3.2.1.1发展现状布局,主动对接。2006年全市总人口43.06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1.19万人,占总人口比例25.99%。2、东部重点发展战略从一般的概念界定,城市化人口包括常住城区(常住一年以上)从事非农职业的人口,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交通条件较好,是瑞昌市经济较发达区域。采取东部重点发展该部分人口在瑞昌市区和码头区有近16.6万人,全市城市化水平38.55%左右。城市化战略,可以充分利用其资源、区位优势,打造瑞昌市社会经济“发展引擎”,带动全区人口主要分布在市区(约12.4万人)和码头区(约4.2万人),其余乡镇规模较小,其实现跨越式发展。10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3、点轴拓展发展战略系紧密程度、资源共享情况,进行城镇地域群体组织,合理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形成由“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建制镇”构成的城镇体系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3.2.2产业发展目标与战略加强中心集聚改善分散格局。重组城镇体系结构,使乡镇工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创造集聚优势,形成各自区域内经济“增长核”,以带动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3.2.2.1发展现状4、建设基础设施网络,构筑良好的发展环境200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7.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遵循科学规划,适当超前,加大投入,量力而行的原则,以打通对外干道为重点,58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5%,第二产业增加值176270万元,比上年增长28.04%,以建立适应经济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增加值7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8.0%,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6%、86.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承载力。12%,分别拉动0.3、14.7、2.0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7130元,同比增长17.6%,一、通过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市域交通的可达性;通过水资源开发利用、电力网、信息网、二、三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2:53:25调整为19:57:24,由此可以看出,我市第二、旅游网组织,提高市域优势资源的共享性;通过社会服务设施的合理布置,提高市域居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加大,这充分显示了瑞昌市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民的生活服务质量。第三产业日益壮大。5、坚持协调发展,繁荣社会公共事业瑞昌市是江西省重点工业县市之一,工业发展水平在九江市名列前茅,在江西省也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属中上游水平。瑞昌目前的工业发展基础主要在二个发展时期形成的,一是“三线建设”生等社会事业,努力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时期,国家从总体生产力布局角度安排了一批中央、省、九江所属的大中型企业,主要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是机械和造船工业,如位于码头区的江洲造船厂、九江船用机械厂,设于城区的人民机3.2.1.4发展措施械厂、油嘴油泵厂、航海仪器厂等;另一个建设高潮是近几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瑞昌1、城乡居民点建设一体化,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城镇工业小区集中,耕地向市吸引了不少外资来瑞昌投资,主要有设于码头区的亚东水泥厂,设于城区的食品、轻种植大户集中。纺类工业。两次建设高潮为瑞昌工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逐步形成了瑞昌市的2、继续扩大中心城市规模,使之成为功能完善,经济实力较强,具有吸引力和辐支柱工业。目前,从产值、利税、从业人员数量等评价因素分析,瑞昌市的优势产业主射力的赣西北经济中心。要有:机械、建材、冶金、纺织、食品等工业。城区内部主要是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3、培育地方特色中心镇。将南义、肇陈二镇培育为地方中心镇,进行重点发展增3.2.2.2发展目标加其综合功能,促使乡镇经济相对集中,使之成为服务周边乡镇的小区域中心。1、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5.5亿元上升到80亿元,年均增长25.7%;财4、努力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扩大小城镇规模,加强工业小区和居住小区建设,政总收入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22.7%,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7:69:24,工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城镇投资,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城镇的第二、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力争进入全省经济“十强”县(市)。(江西省国规划期末,每个城镇都要建成城镇气息浓厚,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对人们安居乐业有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吸引力的多功能大小区域中心。2、第二产业的发展目标:从培植“港口工业城市”这一瑞昌品牌出发,强化发展5、调整行政区划,加快集聚。改变目前城镇小、散、弱的状况,根据镇乡之间联工业的观点,突出“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坚持“依托优势,突出重点,培植支柱,形11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成规模”的发展思路,围绕做强做大建材、机械制造、矿山冶炼、纺织服装四大支柱产等须满足工业园区发展的需要。业,大力培植骨干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型产业,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快2、第三产业发展战略速扩张,逐步把瑞昌市建设成为赣西北新型的港口工业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一、二产业发展的重3、第三产业发展目标:依托交通和区位优势,立足于区域特色,以物流业、房地要保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瑞昌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产业和旅游业为突破口,逐步把瑞昌市建成赣西北重要的商贸城市。■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按照“城内大商场、城中特色街、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思路,构建安全、3.2.2.3发展战略便捷、畅通、高效的城市商贸流通体系。依托水运、铁路、公路交通设施,立足于区域1、第二产业发展战略物资流通发展一大批商贸、物流设施,结合各类交通设施和区域资源,建设专业性和综■依托优势,突出重点,逐步形成码头沿江产业带和四大产业群合性相结合的市场群,商贸流通业的建设在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作为从产业发展基础、资源优势、招商引资态势等发展条件看,瑞昌市今后的工业发展产业发展,并为工业发展服务。应紧紧围绕培植支柱,形成规模的目标,在码头区重点发展运量较大的建材、机械、能■立足于新、老城发展关系,发展公共服务中心体系源、化工等工业,形成沿江产业带;在湓城区紧紧围绕已初步形成的建材、纺织、机械、结合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新区的发展,对应于城市功能分区和等级结构,配置完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形成规模效益。整的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包括市中心和次中心、专业中心和综合中心等。■形成“瑞码”工业发展重点区域■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规划的中远期重点形成“瑞码发展走廊”,使该区域成为赣西北重要的工业基地之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承接庐山风景区的辐射,以生态为本、文化为核、自然一。为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全力打造个性鲜明、内涵丰富、体■接轨大九江,形成沿江产业带验独特的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旅游业正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充分利用长江岸线的资源优势,在码头区,重点形成建材工业区和机械工业区;城要增长点,瑞昌市发展旅游业具有二大优势,一是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峨嵋溶洞群幽区依托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重点形成食品加工、纺织等轻工业区。险奇特,规模宏大,被称为“江南第一洞”;青山省级森林公园葱郁古朴,景点繁多,■保证用地,设施先行,为工业发展创造条件与庐山遥相呼应,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岭殷商铜采冶遗址在世界铜采冶史中占有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新时期发展工业的首要条件,投资环境包括“软、硬件”二重要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次,瑞昌市距九江市和个方面。“软件”方面包括城市品牌,行政效率、政策保障、制度环境等方面。本规划庐山仅30km,可以纳入大庐山旅游体系之中,可以依托庐山旅游的延伸发展瑞昌旅游着重从“硬件”方面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满足各类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需业。要。保证用地就是在用地布局中在综合考虑环境保护、城市功能关系的前提下,从交通为了发展旅游产业,应尽早编制全市旅游规划,围绕瑞昌旅游“一日游”目标在城条件、用地完整性、开发成本等方面为工业发展提供用地保证。在近期使城市的有限资区设置为旅游服务的各类设施,包括住宿、餐饮、旅游商品、导游组织等设施。源侧重于满足工业发展需求。设施先行一是基础设施先行,在道路、给水、排水、供电等方面为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二是服务设施建设,城市应大力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包括物流、批发贸易、金融保险等设施,该类设施的选址、用地规模12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3.2.3社会发展目标与战略经营策略为:建设交通、促进流通、培育市场、盘活土地。1、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促进商品流通3.2.3.1社会发展目标首先是加强区域性交通设施建设,近中期重点建设瑞码一级道路,使市区到码头的建立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以提高人的素质和科技水平为重点,同时有计划地控制出行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为建设瑞码发展带打下基础;结合长江航运发展,扩建人口增长,妥善安排劳动力就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防治环境污码头区及服务区,发挥长江水运优势,促进产业发展;提高瑞昌——南义,瑞昌——肇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规划到2020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陈公路等级加快瑞昌西部农业、物流和旅游发展。控制在7‰以下;在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高中普及率达到100%,成人其次是加大市区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该项建设应与土地储备计划密切配合,既保文盲率控制在5%以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城镇待业率控制在3证招商引资的硬环境,又能主动控制土地市场变化。%以下,各类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城镇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各类标准。2、改善产业结构,培育完善的市场群3.2.3.2社会发展的战略配合城市交通建设,加快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物流设施建设,全市形成市区、码头、南义、肇陈四大物流基地。市区和码头主要建设工业物流中心,农产品物流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农村劳动力和外来中心,南义镇和肇陈镇主要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劳动力的供给,引导流动人口逐步本地化,实现劳动3、优化土地资源,盘活城市土地力的稳定储备。土地是城市最大的存量资产,也是政府的第二财政。市区、码头和各中心镇要建立2、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建立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土地供应机制,加大职业培训与教科学的土地储备交易计划,储备计划以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企业改制、其它土地育的投入,增强劳动力的可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结置换等为基本前提,进一步培育土地市场体系、在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前提下构的需求。加大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力度,采取不饱和供地方式控制土地市场价格。3、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集中,全面改善村镇在社会基础服务4、创造城市特色,树立城市品牌设施方面的配套建设。各级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应从实际出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善城市环境创建“新兴工业城市”这一瑞昌品牌。城市的生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建立多级与多层次服务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态建设、土地配置、环境建设、景观体系、标志性特色空间等都充分满足“新兴工业城4、加强城镇化进程中体制改革和城市新建小区的“社区建设”,增强市民的地方认市”的品牌要求,力争在不长的时间内使瑞昌成为江西省和长江中游著名的新兴工业城同感。市。5、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6、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3.2.5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战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3.2.5.1新农村建设的思路3.2.4城市经营战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农村经营城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城市的重要手段,按照城市发展的思路,提出城市小康建设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13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工业积累反哺农业,通过城市增长支援农村。深化农村财税、3.3.2瑞昌在长江中游和九江都市区的区域地位金融、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促进长江中游包括湖北省东段、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的长江流域,长江中游沿岸的农产品加工增值,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发展外向型农业、生态农业和都市农业,全城市可分为四个等级结构:第一层次是武汉市;第二层次包括宜昌、荆州、黄石、九江、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安庆等;第三层次是经济实力较强的中等城市;第四层次是其它县市和中心镇。瑞昌是3.2.5.2新农村发展战略长江中游中等规模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根据城市经济实力和规模应居于第三层次。1、建设无公害粮食、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瑞昌长江沿线距九江的距离仅30km,远期和远景瑞昌市将会与九江市形成依托长江发加快建立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批发市场等农业中介组织体系;发展观光农业,展的九瑞协调区。九江至瑞昌段的长江岸线也是江西省首要的黄金岸线,是江西省通江开发建设观光农园、民俗观光村、农业公园、教育农园等。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达海的物流设施区。“九江西利用长江这一黄金水道积极呼应浦东开放开发和长江经济化农业生产布局,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带建设”(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树立“城市化带动农村、企业化改造农业、组织化提根据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瑞昌市是江西省的三级城镇,2020年发展为中等城市,高农民”的城乡统筹新理念,把“三农”融入城市化发展之中。同时也是九江市域副中心城市。远期和远景随着九江市规模的扩大(人口>110万人),3、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九江向西发展是其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届时九江与瑞昌沿长江岸线和九瑞快速路将形体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成更紧密的联系,远景很有可能将瑞昌市纳入九江都市区范围。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4、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把“三农”3.3.3城市主导职能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1、建材、能源、化工、冶金等资源型工业。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2、机械等技术密集型工业。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3、纺织、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工业。4、区域商品流通业。3.3城市性质与职能定位3.3.4城市主要发展优势3.3.1在区域中的地位1、优越的交通条件,包括水运、铁路、公路等。1、瑞昌市是长江中游港口工业城市。2、坚实的工业发展基础,主要是建材、物流等产业。2、瑞昌市是江西省西北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基地。3、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港口资源。3、瑞昌市是瑞昌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4、初具规模的外向型加工工业。14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3.3.5城市性质的确定达48万人,远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55万人左右。综合以上分析,本次规划确定瑞昌市城市性质为:长江中游和赣西北港口工业城市和重要的物流基地、九江市域的副中心城市。4.2城市人口规模本规划的“城市人口”是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生活并享受城市各种服务半年以上4人口与用地规模的所有人口,也就是指规划区内的户籍人口和暂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城市人口分湓城区和码头区两部分,其中湓城区人口包括湓城、桂林居委会和赛湖农场的户籍人口和4.1市域总人口湓城区暂住人口,码头区人口包括码头区的户籍人口和码头区暂住人口。根据瑞昌市的特点,暂住人口主要是市域内其他乡镇在湓城区、码头区从事非农工作的人口。4.1.1户籍总人口4.2.1现状城市人口200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43.0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02‰。90年代以来,瑞昌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保持在7‰—11‰左右,人口机械增长率在1996年以后出现上升1995年总体规划以来,瑞昌市区城市人口规模由1995年的7万人增至2006年的势头,保持在3‰—7‰左右,人口综合增长率维持在8‰—15‰,预计近几年瑞昌市的12.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0‰;码头区由2.0万人增至4.2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人口增长仍将维持这样的增长态势。根据《瑞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到70‰以上。这一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省同类城市发展水平。随着长江经济带和昌九城划纲要》,结合瑞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确定瑞昌市域近远期人口综合增长率为12‰(其市密集带的发展,依托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和较坚实的制造业基础,瑞昌城市工业化水中自然增长率为7‰,机械增长率为5‰)。则:平和城市化水平将领先于全省的平均水平,预计瑞昌市区人口增长率近期仍将保持一个4P近(2010)=43.06×(1+12‰)=45.16万快速发展的趋势。10P远(2020)=45.16×(1+12‰)=50.9万从城市化水平的增长情况来看,近几年瑞昌市的城市化水平展现稳步上升的趋势。预计到2010年底,瑞昌市域户籍总人口可达45万人,远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51城市化水平的增长率保持在40-50‰左右,2006年底,瑞昌市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8.55%,万人左右。高于江西省的平均水平。4.1.2暂住人口4.2.2市区人口发展机制及要素分析暂住人口指暂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主要是九江学院的师生等外来人口。预计到1、1995年总体规划以来,瑞昌市区城市化人口由1995年的7万人增至2006年的2010年底,瑞昌市域暂住人口可达2-3万人,远期2020年市域暂住人口4万人左右。12.4万人,年平均增长约5000人,年平均增长率为50‰;码头区由2万人增至4.2万人,年平均增长约2000人,年平均增长率为70‰,说明“九五”、“十五”时期瑞昌市4.1.3市域总人口区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有所增强,中心职能在增长。根据瑞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瑞昌市区将建设成为九江西域次交通枢纽和次流通中心,参与九江市域总人口为户籍总人口与暂住人口之和,预计到2010年底,瑞昌市域总人口可15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城市功能的协作和配套,完善功能分工,重点发展商贸和服务业,码头区可利用港口和码头区人口:4台资工业园壮大城市规模,因此,瑞昌一市两区的人口吸引能力和规模今后将有进一步P近(2010)=4.2×(1+50‰)=5.1万10的发展P远(2020)=P近×(1+50‰)=8.3万2、瑞昌市自然条件优越,具有昌九城市密集带和九江都市圈内的优越区位,城区4.2.3.2城市化水平预测发展已初具规模,随着便捷的交通及沿线建设的工业组团将使瑞码城市和产业带不断发随着今后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加上户籍制度的改革,瑞昌的展,瑞昌的对外吸引力大大增强,因此规划时应考虑相应的人口机械增长因素。城镇化水平将会有较大幅度提高。预计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为48%,全市城镇化人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瑞昌政府正积极引导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向城镇口将达到23万人;2020年,城市化水平为60%,全市城镇化人口将达到33万人,预测转移,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城镇投资、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城镇的第二、如下表。三产业。预测人口规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政策的影响。瑞昌市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一览表4、瑞昌市区沿江滨湖、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配置良好,远期城市规模应以自然生名称现状2006年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态和环境容量作为衡量城市规模的标准,本次规划提出的“主次组团式空间结构”城市总人口(万人)43.064855发展模式,就是结合城市用地条件和城市环境容量科学综合考虑的结果,因此,本次规城镇化水平(%)38.554860划人口应充分考虑城市各城区的有机衔接及规模能力,以便长远控制、协调发展。市域城镇人口(万人)16.623335、随着国家户籍制度的改革,根据瑞昌市人口转移过程及模式分析,瑞昌市域内今后城市的人口增长仍应采取以城区为主,重点镇为辅的梯度发展模式。4.2.3瑞昌市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综合以上两种预测方法,并依据其他发展规划得出2010年瑞昌市区城市人口推荐值为20万人。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形势下,2020年瑞昌市区城市人口规模推荐值为4.2.3.1综合增长率法29万人。根据以上分析,参考瑞昌市近年来人口增长情况及人口发展规划,考虑到瑞昌市的现状城市人口(2006年底):16.6万人,其中湓城区12.4万人,码头区4.2万人;城镇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且在规划期内仍将采用点轴开发为主的非均衡增长模近期城市人口(2010年底):20万人,其中湓城区15万人,码头区5.2万人;式等因素,规划预计未来一、二十年间瑞昌市区人口将保持较高的平均综合增长率,尤远期城市人口(2020年底):29万人,其中湓城区20万人,码头区9万人。其是近期招商引资势头迅猛,因此规划近、远期湓城区采用50‰和40‰的平均综合增长率、码头区采用50‰平均综合增长率。规划基数以2006年底总城市化人口16.6万人4.3用地规模计,(其中湓城区人口12.4万人,码头区人口4.2万人)。故得湓城区人口:4.3.1现状4P近(2010)=12.4×(1+50‰)=15.07万P远(2020)=P近×(1+40‰)10=22.3万2湓城区现状建设用地1157.47ha,人均93.35m/人,码头现状建设用地377.08ha,人16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222均89.78m/人,湓城区与码头区合计现状建设用地1534.55ha,人均92.44m。从人均现92.44m,可采用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2级和3级,考虑到瑞昌市城市发展的实2状建设用地指标看,瑞昌市现状人均用地指标偏小,其中居住用地比例大,占总用地的际,本次规划采用3级指标,人均用地增长控制在15m以内。222252.50%,人均48.53m,绿地比例偏小,占总用地的2.92%,人均2.7m,工业用地占总至201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18.68km,其中湓城区城市建设用地13.84km,人均22用地的25.96%,人均24m。用地面积控制在92.3平方米;码头区城市建设用地4.84km,人均用地面积控制在96.9622平方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30.3km,其中湓城区城市建设用地20.9km,人均瑞昌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湓城区、码头区)用地面积控制在105平方米;码头区城市建设用地9.36km2,人均用地面积控制在104平方米。2序号代码用地名称面积(ha)比例(%)人均(m/人)1R居住用地805.6652.5048.53瑞昌市远期2020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湓城区、码头区)2C公共设施用地130.438.507.86占建设用地的人均用地面积3M工业用地398.3825.9624.002序号代码用地名称用地面积(ha)比例(%)(M)4W仓储用地17.481.141.051R居住用地1073.4235.4437.015T对外交通用地18.291.191.102C公共设施用地320.5410.5811.056S道路广场用地102.26.666.163G绿地321.1510.6011.077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13.060.850.794M工业用地626.3420.6821.608G绿化用地44.882.922.705W仓储用地152.665.045.266T对外交通用地14.830.490.519D特殊用地4.170.270.257S道路广场用地490.5816.2016.92合计城市建设用地1534.55100.0092.448U市政设施29.20.961.01注:现状城市人口为16.6万人,其中湓城12.4万人,码头4.2万人。合计A城市建设用地3028.72100.00104.44注:2020年城市总人口为29万人,其中湓城20万人,码头9万人。4.3.2用地规模预测城镇人口预测量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相乘即可求得规划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公式如下:U=P×A/10000式中,U代表规划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ha),P代表规划期城镇人口(人),A代2表规划期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m/人)。只要先预测规划期的城镇人口数,再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的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即可得出规划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瑞昌市现状人均用地为17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湓城区,副中心为码头区,城市非农业人口16.6万人(2006年);二级城镇包括了南义、第二部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肇陈,横港等7个建制镇,人口规模在3000人左右,三级城镇为流庄、武蛟等基层乡镇,人口规模大多在3000人以下,其发展亟待加强。5市域城镇体系规划4、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专业化特点不明显,缺乏有机的职能分异和地域分工,各城镇间纵向联系明显,横向联系较弱,规模较小的集镇经济职能较弱,小城镇的职能多5.1市域城镇体系的现状为资源加工型。5、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受自然地形,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主要交通干线影响。瑞昌市域城镇体系有较长期的孕育史。解放前发展水平低下,交通闭塞,是一个典现状城镇的空间分布呈现近水陆交通干线,东西部差异大的特点,东北部的沿江滨型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县。县城构成城镇发展的生长点。公元939年,(南唐升元三年),湖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城镇密集,三条公路干线将各部分与中心城区联系起来。始置瑞昌县,县治初设在桂林桥,是在一个军事战略要地的基础上形成的。历经263年后,至湓城,湓城地理位置及城镇发展条件较桂林桥略胜一筹,“枕山抱水,溪带环流”,“地势平衍,既舒且博”,“壤溪之滨,可通舟楫”,由此取代了桂林桥。但直到本世纪5.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三十年代,县城人口最大规模只达六千人左右,仍是一个小县城。中心极核弱而小,自然影响市域城镇体系的发展,范镇、横港、高丰、南阳等地,这些片区中心核虽在19295.2.1城镇体系总体框架年已作为区公所所在地,但成长较为缓慢。直到1947年全县仅有两镇(湓城、码头)。解放后社会经济条件有了巨大变大,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发展曲折起伏,依托市域公路网络形成“三级城镇体系,三片经济区域,点轴发展形态”的总体框50年代大跃进工业大起大落,60年代中期,一批驻市大中型工业企业陆续建立,但在架。“靠山、分散、隐蔽”方针及“不搞集中城市”思想指导下,工业化与城镇化脱节,城1、三级城镇体系镇发展缓慢。形成市域中心——地方性中心镇——一般建制镇的城镇等级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有了显著发展,市域城镇数量陆续增加。19892、三片经济区域年增置白杨、南义,1991年增置横港,1993年增置肇陈、范镇,1994年增置高丰、夏围绕市域中心,地方性中心镇组织东部瑞码城市经济区、中部城市经济区、南部城畈。市经济区。目前城镇体系现状特征是:3、点轴发展形态1、市域城镇体系日渐发育,城镇化进程加快,但总体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即以瑞昌市区作为核心,并沿瑞昌——码头区沿线、武九铁路沿线组织市域一级城2、城镇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城市化总体质量不高。主要原因有:一是农业释放劳镇发展轴带,依托瑞肇公路,瑞南公路分别形成市域二级城镇发展轴。动力缓慢;二、三产业整体实力不强,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城镇发展基础薄弱,缺乏5.2.2城镇体系职能等级结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建设相对落后。3、城镇体系首位分布特征显著,城镇规模等级自然分异明显,一级城市主中心为1、等级结构18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一级市域中心城市:主中心----湓城区、副中心----码头区5.2.3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二级地方性中心镇:南义镇、肇陈镇规划期采用“点——轴发展”和“极核——重点发展”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战略,三级一般建制镇:横港镇、白杨镇、范镇、高丰镇、夏畈镇形成两级发展轴带。2、规模结构1.一级城镇发展轴带一级市域中心城市:一级市域中心城市包括湓城区和码头区两部分,规划近期城市为瑞昌——码头区公路、武九铁路沿线,经过瑞昌市区、白杨镇、码头区、黄金乡。人口为20万人,远期城市人口29-30万人。其中,湓城区近期人口规模为15万人,远2.二级城镇发展轴带期人口为20万,码头区近期人口规模为5万人,远期人口规模为9万人。用地规模按2瑞南公路沿线,经过范镇、横港镇、南义镇;人均小于105m控制。瑞肇公路沿线经过高丰镇、肇陈镇。二级地方性中心镇,南义,肇陈2个片区中心镇,人口规模发展到1万人左右,有23.核心为瑞昌市区和码头区,节点为片区中心镇南义和肇陈。浓厚的城市氛围,城镇用地规模按人均100-105m控制。城镇体系规划一览表三级一般建制镇:横港镇、白杨镇、范镇、高丰镇、夏畈镇各发展到0.3万人左右,有一定的城市气息,城镇用地规模按人均105-110m2控制。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序3、职能结构城镇名称人口号所依据城镇等级等级职能类型建设用地区域形态市域主中心----瑞昌市区:长江中游新兴的工业城市,赣西北重要的工贸城市。(万人)发展轴市域副中心-----码头区:瑞昌的北大门,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1瑞昌市区一20市域中心城市综合中心型一级轴沿瑞码线发展二级地方性中心镇----2码头区一9市域副中心城市工交型一级轴沿瑞码线发展南义:瑞昌市南部中心镇,南部城市经济区的片区中心,工交商贸型城镇。地方中心、肇陈:位于市域西北边远山区,中部城市经济区的片区中心,瑞昌西部中心镇,旅3南义二级轴沿瑞南公路发展工交商贸型游工贸型城镇。二1.0地方中心镇地方中心、三级一般建制镇----4肇陈二级轴沿瑞肇公路发展旅游工贸型横港:旅游工贸型城镇5白杨工矿型一级轴沿瑞码线发展范镇:工贸型城镇6夏畈工交商贸型一级轴沿瑞码线发展高丰:工矿型城镇夏畈:工交商贸型城镇一级轴、二7高丰三0.3-0.5一般建制镇工矿型沿瑞肇线发展级轴白杨;工矿型城镇8范镇工贸型二级轴沿瑞南线发展9横港旅游工贸型二级轴沿瑞南线发展19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5.2.4城镇经济发展分区瑞昌市城市经济区的区域特征和发展方向区名区域特征发展方向与途径瑞昌市城市化发展水平,城镇组合特点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根据城市发展特征,①是全市人口、城镇、工业的密集区。总充分发挥瑞码主副中心城的作用,尽快提高城镇发展条件与水平,城镇联系的基本地域,将瑞昌分为三个城市经济区,用以因地制人口占全市56.8%,土地占36.75%,经济该区域经济实力与整体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宜地指导各区的城镇发展。详见下表。发达,交通便捷。现代化;形成建材、纺织、机械、食品加工东部瑞码城市②是市域城镇体系主、副中心所在地,有四大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瑞码城市与产业瑞昌市城市经济区基本情况经济区白杨、夏畈、高丰等建制镇,城镇规模一带,使该区域成为赣西北重要的工业基地之般较大。一;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土地总2006年末③瑞码沿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南阳一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区名范围面积总人口中心城镇交通干线带则较落后。2(km)(人)①是全市人口密度较疏的地区,工业发加速培育南义中心镇,并积极发展乡镇;以湓城、桂林、赛湖、白杨、武蛟、长江、九界公路、九东部瑞码城市主城区展、城镇发展中等发展程度。本区土地占改善交通条件,扩大贸易流通为主导,充分码头、夏畈、黄金、南阳、横立523220963武公路、瑞沙公路、经济区码头区南部城市经济全市30.06%,总人口占20.91%。发挥工贸及农林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山武九铁路区②是青山风景区所在,是全市的旅游中势,大力发展城镇工业小区,提高农业产业心。化和现代化水平,形成以工贸和高效农业、南部城市经济范镇、横港、青山、南义398119467南义瑞南公路旅游业为特色的城镇片区。区①工业、交通以及城镇发展是全市的后进着力发展交通,尽力提高瑞肇公路等级,改中部城市经济洪下、大德山、花园、肇陈、洪50290267肇陈瑞肇公路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市35.27%,总人口占善路况,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采取扶植政区一、乐园、高丰中部城市经济22.15%。策促进本区农业与乡镇工业的发展;重点发区②交通不便、路况差、等级低。交通是影展肇陈中心镇。响本区经济与城镇发展的“瓶颈”。5.3市域土地利用规划5.3.1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1、市域内森林面积大,比例高,农业用地少。2、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地矛盾较为突出。耕地减少的原因是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及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已不容忽视。3、城镇建设用地近几年增加较快,占用了不少耕地。20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5.3.2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原则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区域、重要的防护绿地以及国道、省道两侧划定的禁止建设控制区。禁止建设区应1、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用地模式永久性保护,除国家和省的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外,严禁在区内进行任何类型的开发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以生态化为基础的产业园区用地规模,改变用地布局分散活动。和用地单位效益低下的格局,城市行政、居住、文化、商业和公共基础设施用地集中联2、限制建设区片;增加城市生态建设用地,使城市建成区与农地、水域良好结合,实现城市发展的最包括一般农业用地、山林地、园地、河道防护绿地等,近期应保持现状土地使用性终目标——建立绿色宜居型港口工业城区;整合全市土地资源,建立一体化区域土地利质,严格控制非农建设项目的开发,有条件的经过论证后方可转化为建设用地。用格局。3、适宜建设区2、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指规划期内按照规划要求建设的用地空间,包括中心城区、镇中心区、村建设用地、一是通过改善土地利用的环境条件,拓展现有用地的增值空间,然后进行合理的布独立工矿用地与区域交通用地。局调整,提升现有用地的单位产出效益;二是合理开发非城镇建设用地,通过对新增用5.3.3.2管制原则及措施地在环境条件方面的构建,增加建设用地的潜在效益,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经营策略,实现单位用地的高产出。1、禁止建设区的管制3、控制好建设用地的投放速度禁止建设区是区域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基地,原则上禁止任何与保护的功能无关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确定并划定建设用地与不可建设用地的类型与范围,形的建设活动。成集约用地的发展模式,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建立城市发展的动态监控机制,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严禁进行村镇建设,禁止建房、建厂、建依据人口与就业岗位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变化,调控城市建设用地投放总量和建设窑、建坟、采矿、采石、挖砂、取土、开挖鱼塘;严禁排放污染物,堆放固定废物等破时序,并适时调整规划应对方案。城镇建设用地的投放与城市发展重点紧密结合,积极坏基本农田的行为。推动以中心城区和重点城镇为主建设,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一切与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和农业生产活4、实现土地管理与经营的信息化与制度化动。禁止堆置、存放、倾倒工业废渣、垃圾、粪便、油类等,禁止排放废水及其它废弃信息化、制度化是现代土地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策略。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土地物;禁止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以及与水源保护相关的植被和其它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管理系统和以制度化为基本模式的土地经营与管制系统是瑞昌市建立集约化城区和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内除必须建设的设施外,不得增建其它工程设施,必须的体化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根本保障。设施建设后,要做好生态恢复工作。防护绿地、大型市政设施通道控制带内以发展绿化种植和生态农业为主。5.3.3土地空间管制江河水库及生态敏感脆弱区要严格限制进行各种建设活动,确因需要而进行建设活动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保护措施,建设完成后,要做好生态恢复工作。5.3.3.1空间管制分区积极鼓励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机结合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禁止建设区工作,大力开展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植草工作。提高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25指禁止开发建设的用地空间,包括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具有特殊生态价值的21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度以上的坡地要积极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2、限制建设区的管制5.4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限制建设区为自然条件较好区域,该区域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进一步划分控制等级,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应尽可能避免在此类区域。5.4.1综合交通规划限制建设区内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进行严格限制,不宜安排城镇开发建设项目,确有必要开发建设的项目应符合城镇建设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并应严格控制项目的性5.4.1.1综合交通规划质、规模和开发强度。一般农田用地区鼓励各种农业设施的建设,促进各类中、低产田1、以公路建设为重点,积极发挥铁路、水运的优势,建立开放式、快速畅通的交及其它一般农田向基本农田转化,提高其产出、产量和农业经营水平。通体系主骨架。构建综合、高效、便捷的市域交通网,实现市域内各城镇至市域中心基地表水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不准新建、扩建有污染的建设项目及排污口,改建项目本达到1小时可达,形成市域1小时交通圈。必须符合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要对现有的污染源进行治理,排放污染物必须限期达到规2、妥善安排与大区域交通的衔接,协调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协调与各城镇及中心定的要求;开展旅游、养殖、水上运行等活动,必须保证水质达到规定的要求。村的联系。形成一个由一、二、三级公路、铁路、水路组成的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网。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非核心区内的建设,应当与周围景观环境相3、近期交通建设全面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远期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协调,在环境容量允许的前提下适当开发建设,防止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与影响。禁止开5.4.1.2公路网规划山炸石、取土制砖、修墓、乱砍滥伐、倾倒废物等各种破坏景观资源的行为。地质环境不宜区内可鼓励进行生态建设和农业生产活动,保留原有自然地貌形态,规划建立以三条干线为主,乡村公路为脉络的城乡公路网络系统,实施县市公路二加强植物绿化。级化,县乡公路油路化,村村通公路工程。至规划期末实现:山林绿化区要严格保护自然山体景观,严禁破坏山体景观和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所1、市域交通主干道,由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组成三条主干线系统。有开采活动,鼓励植树造林和山体绿化等活动。2、城镇间联系通道,由现状和规划的县道组成,路基宽12-18米,路面宽10-153、适宜建设区的管制米,远期部分建成二级公路。适宜建设区是城市发展主要空间,该区域内的建设行为也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在3、中心村与城镇之间的联系道路,由路基宽8-10米,路面宽6-7米的硬质三级公保障生态资源的情况下,确定合理的开发强度,必须明确划定城市规划区和城市建设用路组成,规划每个中心村一般要有两个对外出入口,中心村通往基层村为四级混凝土及地范围,加强城市规划和城镇规划的执行力度,各级城镇的规划建设必须严格控制在城以上道路。镇建设区范围之内,严格控制用地规模,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5.4.1.3港口建设要依据《环境保护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近期完成码头港口前期工作,重点建设金丝作业区,建设一座3000吨级、年吞吐法规进行管理。加强污染治理和控制,建立征收环境补偿金制度。增大环保投资,提高量为30万吨的杂货进出口泊位一个;码头区作业区重点完善客运码头的基础设施,形废弃物处理率,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污染。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成中等规模,改善黄沙货场设施。严格限制一户一宅的建设形式,住宅建设应逐步转向集中统一建设,农村居民点逐步向远期将码头港建设成为瑞昌北大门,长江中游重要港口之一。镇区集聚。22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5.4.2区域性供水及防洪排涝规划实现电缆化。形成以220kV为核心,110kV为网架,35kV为骨架,6-10kV为支架的供电格局。5.4.2.1区域性供水5.4.4电信邮政规划瑞昌水资源较为丰富,规划期内要建立有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体系,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全市工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近期重点完善城市防洪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资源共享”的思路,加快现代化信息网络工程建设,继续完成城防堤三期工程、城区排泄泵站的建设;加快横港、芦泉、幸福三建设,提高国民经济的信息化程度。座中型病险水库的加固工程,加强下雷、芦泉、水段、木梓湾、东垅等5座小(一型)电信业要坚持“少局所,大容量”的发展方向,通过大容量的端局下挂模块或接入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及32座小(二型)水库的整治工作;改善幸福、石门、横港、大技术,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的乡镇,并延伸到行政村和自然村。实现100%的自瀼水库四大灌溉片区的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和平,青山、峨嵋、横立山、乐山节水灌溉然村实行通话。工程;着力解决部分农村人畜用水因难问题;基本完成乌石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工程,扩大移动通信建设,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建设宽带传输网,扩建公众多媒体通启动横港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工程;城镇供水,规划远期建制镇自来水普及率100%。信网,促进智能网建设。根据各城镇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水源以长江、河流及地下水、湖泊水库为主。稳步发展邮储、集邮、包裹,报刊发行行业,全方位多层次发展邮政业务,全面完5.4.2.2防洪排涝规划成农村分支机构的改造工程和信报箱安装工程。1、提高区域各段堤防及涵闸的标准,增设部分堤段,增强排洪防涝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求。5.5市域旅游发展规划2、整治水环境,清理部分河渠底部淤泥,使河渠泄洪畅通,防止血吸虫滋生。3、合理分布各种抗旱设施、排涝设施,确保各城区、镇、尤其是重点镇,重要的5.5.1规划原则农业基地和大型基础设施所在地不受灾害。1、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4、采取退田还湖、综合经营等手段,基本解决北片沿湖四乡镇长期内涝问题。2、大打“庐山”、“铜文化”牌,充分利用庐山风景区在国内处的知名度,努力使5.4.3供电规划瑞昌的旅游开发成为庐山——九江旅游热线的进一步延伸,与之接轨扩大客源市场,成为九江旅游圈中的旅游城市。瑞昌按照统一电网,开拓市场,加快城乡电网改造的思路,以电网受电为主,就地3、构建鲜明的旅游地形象。以生态旅游开发为重点,改造原有旅游地,创建高档平衡为辅,简化电压等级,减少变压层次,合理布局网架,着力加强中低压配电网及电次、高品位的新旅游地,形成特色和优势,争取在规划期内使瑞昌在江西省内形成一定网调度管理,提高供电质量和水平。知名度与吸引力。规划期内,市域供电电压等级为220kV,110kV,35kV,10kV,供电电源220kV由省网提供,220kV高压走廊预留40米,110kV高压走廊预留35米,10kV线路逐步23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5.5.2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5.6市域社会设施规划1、旅游业的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5.6.1文化设施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坚持集约经营、社会齐上、整体推进、超前发展、保护环境原则,加大力度,加快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优势。1、规划在市区配套完善青少年宫、文化馆、电影院、图书馆、展览馆、档案馆、2、制定面向21世纪高瞻远瞩的旅游业发展战略,形成若干支撑产业全局的重点骨科技信息中心、广播电视演播中心。干项目。2、中心镇配置图书室、科技站、文化馆、电视台、广播站、电影院。3、依托庐山、九江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条件,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3、一般建制镇配置科普文化站、图书室及体育运动场、广播站。乡集镇设科普文4、加强旅游市场促销,扩大客源范围,占领更大市场份额。根据不同客源市场特化站、广播站。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产品促销,加快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与优化组合。4、村镇规划要统筹安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重要的文化设施的建设用地要在详细规划中明确其用地范围,在暂无资金建设的情况下,任何部门不得将文化设施规划建5.5.3发展重点设用地改作它用。发展重点的选择:“一山”“、一洞”“、一园”:5.6.2体育设施一山:青山省级森林公园一洞:峨嵋溶洞群1、积极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建立和健全群众性体育组织。在规划期内要使80%的一园:铜岭殷商铜采冶遗址展示园企事业单位和100%的乡镇建立体育机构,各类各级学校体育达标率95%以上。以景区景点生态环境和交通设施为重点,加快通往景区道路、旅游步道建设,努力2、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人均公共体育用地应达到0.3-0.5平方米,争取中改善旅游业基础条件。建设铜岭商周铜矿遗址旅游区井巷保护房及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心镇30%达到省体育先进镇标准。加快铜岭商周铜矿遗址、青山森林公园、峨嵋溶洞群、龙泉寺城隍庙宗教文化旅游区、3、高标准建设湓城区的体育设施,远期完成综合体育馆、游泳池、训练场等“两郎君山城市森林公园等一批重点景区景点的路、电、讯、水等配套工程建设,保护珍贵场一池一馆”体育设施建设,形成区体育运动中心。野生动植物资源(如肇陈大禾塘村近6000亩野生红豆杉)。形成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4、村镇规划要统筹安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要求在全市所有乡镇新建或保留健休闲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和景区景点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身场地(如运动场)。5.6.3教育设施5.6.3.1指导思想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现代化学校,促进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建设现代化新瑞昌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24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5.6.3.2规划原则:第一等级:湓城区、码头区。对这一地区,必须在规划中考虑新设大中专院校,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预留高等教育园区。在这一等级中,应增建、扩建中学,新建中学规1、以国家和上级教育、建设行政部门对城市学校设置的要求为依据,科学地确定模按24~36班考虑,保证学校用地面积,完善各项教育设施,提高教育质量。根据规各类学校教育设施的标准和规模,合理进行学校布局,提高教育结构层次,完善教育管划学生人数和现有学校具体情况,逐步调整、配套、完善旧城区现有学校,加快新区配理服务体系。套教育设施建设,保证发展地区的教育设施用地。2、坚持近远期相结合,以近为主的原则。改善各类学校办学条件,调整布局、配第二等级:中心镇。这一等级的教育规划应根据当地人口结构,积极发展教育,每套建设,提高教育设施标准和使用效益,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需要。8-10万人设1所高中,形成规模化教育。适当增加初中,集约化配置学校数量。3、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把城市学校教育设施规划第三等级:一般建制镇。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设施,力求做到既方便学和创建文明城市、教育强区结合起来,以超前意识调整规划区域内各级城区、城镇的教生就近入学,又集约利用教育资源,普及义务教育。育设施,循序渐进,不断深化,改善教育环境,提高办学标准,促进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优良风气。5.6.4卫生设施5.6.3.3教育设施设置的标准5.6.4.1指导思想1、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扩大中心小学规模。小城镇人口8000人,农村人树立“大卫生”观念,全面贯彻落实党在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动员全社会力量,口5000人,服务半径不超过2.5km,保留一所小学,对原有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小学采加快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地发展,使之适应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取撤销合并,联办等办法进行调整;对6个班,150人以下的小学,实行联村办小学;应正在转变的医疗模式,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以提高人民健康为中心,对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的山区,根据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情况,适当保留小学和教学点。针对主要卫生问题,统筹卫生资源,优先发展基本卫生服务,重点加强农村卫生、预防2、大力发展初中段教育,加强设施改造。乡镇按2-2.5万人口配一所初中的要求,保健和中医工作;依靠科技与教育的进步,不断深化卫生改革,走内涵与外延相结合而应撤销一些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的初中。以内涵建设为主的发展道路。3、按每8-10万人口左右配一所高中。应根据规划学生人数和现有学校具体情况,逐步调整、配套、完善现有普通高中,扩大办学规模,增建、扩建高中,特别是要提高5.6.4.2布局的原则湓城区、码头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标准,以适应新区人口和产业的发展要求。1、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血防灭螺和中医药工作,4、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建好成、职教中心,构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巩固和完善三级卫生网。人教育共同发展比例合理的教育体系。2、市区形成医疗、预防、保健、科研配套,技术比较先进的医疗卫生中心。城区5、力争与省内高校合作创办高等教学机构,共同培养地方急需各类管理、科技人医院要有重点的增强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功能建设,以增强政府保障广大人民健才。康的责任能力。5.6.3.4教育设施布局3、规划远期在每个建制镇建1个综合医院,在一般集镇建1所卫生院。针对乡镇卫生院目前资源不足,利用率低的情况,实行因地制宜,分类建设,凡经批准的中心卫教育设施总体分三级布置:25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生院都要有计划上档次,以发挥其技术辐射作用;一般卫生院要保持稳定,以内涵建设瑞昌市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应尽快制定殷商铜采冶遗址的专项保护规划,明确殷为主,健全业务功能,优先发展产科和急救服务,重叠设置的卫生院应有步骤的合并或商铜采冶遗址保护范围,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转变为防保型;对人口稀少的山区,以设巡回医疗站为宜。以城市街道为单位设置卫生5.6.7殡葬事业院,并积极创造条件建成社会卫生服务站,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工作,原则上只设门诊和观察室,不设病床。城区现有殡仪馆一所,各乡镇集中公共墓地建设有待发展。各乡镇应利用荒坡地设4、健全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不同层次,合理布局,置公共墓地,集中建成布置整齐有序、花园式、幽静庄重的公墓。具有综合功能的区域卫生服务网络,缩小地区之间基本卫生服务的差距。重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5.7市域环境保护规划5、建立全市现代化急救、灾情、疫情信息通讯网络,加强传染病和地方病监控。6、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创建卫生城镇为重点,农村以改水、改厕为重点,5.7.1环境保护措施5.6.4.3医疗机构的布局1、加强各城镇环境监控管理,建立环境目标责任制,加强地方环境法规,加强环1、市级医疗机构,市区人民医院以加强内涵建设为重点,成为辖区的医疗、预防境行政执法,提高执法水平,继续开展执法检查,强化环境执法监督。保健中心,提高湓城区配套卫生设施建设标准,以适应新区人口和产业的发展要求。2、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从浓度和总量上加以控制,制定2、中心镇(街道)综合医院,成为所在片区的医疗、预防保健中心。削减计划,实行限期治理,逐步把污染负荷控制到总量要求之下。3、乡镇(街道)卫生院,调整服务结构与布局,重点加强现有三级卫生院建设和3、加强污染源的监督管理,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从实行“总量控制”、环境影贫困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城市卫生资源的优势,积极支援乡镇卫生院建设。响评价和“三同时”排污许可证等制度入手,严格控制能耗大、污染严重的项目建设;5.6.5福利设施建立环境准入和淘汰机制,坚决关闭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企业,坚决防止污染向乡镇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新型产业体系。1、市区新建老年服务中心,社会福利院,加强社会保障福利设施建设。4、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从排污费等规费征收入手,全面推动城市污染集中治理设2、中心镇及小城镇逐步建设老年服务中心,配设老年公寓完善现有的福利院,提施建设。提高居民环保意识,构筑公众环保监控网。高供养条件和水平。5、合理调整功能布局,改变目前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污染控制难的局面,统一规3、一般乡镇设置中心福利院或“老年之家”,逐步淘汰规模小,质量差的村办福利划,合理布局,控制发展。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对布局不合理、污染严重的小砖瓦、小院。水泥、小化工等企业予以搬迁。5.6.6文物古迹6、城镇总体布局时进行合理功能分区,以减少污染源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加强防护绿地和道路绿化建设,以减少工业废气、噪声及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岭殷商铜采冶遗址在世界铜采冶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7、实现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的目标,使农业生态环境步入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方26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向。物的综合利用率,特别是工业废弃物。5.7.2环境综合整治1、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保护市区、各中心镇等水厂的饮用水源,对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污染企业要限期搬迁。加强对地下水的开采管理、合理利用与必要补给,使地下水供取平衡,同时确保回灌水质。疏浚河道,改善河网配水;完善城市排污管网体系,加强城市生活和工业截污管网建设,改善局部水环境。切实强化湓城区和码头区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治理。远期该区域的污水处理率要达100%,治理率为100%。2、空气环境综合整治城镇建成区实行严格的烟尘控制办法,达到烟尘控制区要求。控制SO2排放量。推广轻质燃油锅炉、固硫型煤,逐步禁止生活锅炉燃烧散煤;提高城市气化率,逐步实现以液化气、石油气、轻质柴油为主要燃料。加强城镇建设施工的管理,提高绿化率;加强汽车尾气管理,推广无铅汽油的使用。大力推广以电、燃气为主的清洁能源,气化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90%,将酸雨检出率由现在的60%降到30%左右。3、城市噪声防治加强城市路网建设,提高路面质量,城区逐步实现禁鸣汽车喇叭;加强机动车的维修管理,减少机动车的整车噪声;加强道路绿化,以减少交通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加强城市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控制夜间建筑施工。加强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和污染治理,减少娱乐服务行业的噪声污染;合理规划布局城镇集贸市场。4、城镇固体废弃物综合整治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对有毒害的废弃物实行定点无害化处理。改善居民燃料结构,减少生活用煤产生的垃圾;推广净菜上市,减少生活垃圾。提高固体废弃27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7建设用地布局规划第三部分湓城区用地布局及基础设施规划7.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6土地使用空间管制7.1.1现状6.1禁止建设区22湓城区现状建设用地有11.57km,人均用地面积为93.35M,以铁路为界分为老城全面考虑城市建设发展、耕地保护、区域整体生态保护的要求,本规划划定的禁建区和新城区两片。近几年,瑞昌市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以市民广场为中心的区主要是北部的山体和长河南部的农业用地(含赛湖农场的部分农田),该区域是要永新城区初现雏形,行政中心的建设也已经启动。久保留的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禁止建设区主要有水源保护地、山地、农田、重要的防湓城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护绿地以及在重要交通干道和市政设施走廊两侧划定的禁止建设的控制区等。2序号代码用地名称面积(ha)比例(%)人均(m/人)6.2限制建设区居住用地610.8752.7849.261R其居住用地577.24根据湓城区的土地使用和发展情况确定湓城区限建区范围如下:城市建设用地外东中中小学用地33.63西两翼的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北面的用地,是规划期内原则上不用于建设的地域,也是公共设施用地111.369.628.98城市远景扩展的预留空间,本规划确定其为限建区。行政办公用地30.29商业金融用地30.456.3适宜建设区2C其市场用地7.08中教育科研用地34.92适宜建设区是规划的新增建设用地范围。是规划期内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空间文化娱乐用地3.60医疗卫生用地5.026.4已建区3M工业用地269.823.3121.764W仓储用地6.940.600.56已建区是现状建成区范围。5T对外交通用地16.491.421.336S道路广场用地82.367.126.647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11.020.950.898G绿化用地44.463.843.599D特殊用地4.170.360.34合计城市建设用地1157.47100.0093.35注:湓城区现状城市人口为12.4万人28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7.1.2存在的问题综合以上各因素比较:用地扩展方向的优劣排序为:东、西、北、西南1、市区现状居住用地混杂,城市型居住用地与农村型用地犬牙交错。老城区居住根据与城市现状设施的关系评价,近期向东和向北扩展较优、中远期向西扩展条件建筑质量普遍不高,城市私人建房情况比较普遍,缺乏统一的规划,缺乏有一定规模的较成熟。居住区。居住用地不集约,土地利用效率不高。2、随着新区用地范围的扩大,原有教育设施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7.3空间结构规划3、现状公共设施主要分散布置在赤乌路、人民路、浔阳路两侧,公共设施的规模比较小,没有形成系统,人均公共设施用地偏少。7.3.1空间结构规划目标4、市区内工业企业如宝钢集团人民机械厂、江西汇尔油泵油嘴厂,对城市有一定1、建立人工与自然的良好关系;的污染。2、新增用地建设的经济性;7.2用地发展方向分析3、新增用地与城市现有设施的良好关系;扩展方向比较4、有特色的结构模式;5、有利于工业用地的发展;比较因素东西北西南6、有利于远景空间结构的形成。标高在14.5-16之标高大多在22-45标高大多在20-35地形条件标高在17-18之间。间。之间。之间。7.3.2湓城区总体布局结构地势较低,内涝问平均坡度为5-8%,平均坡度为4-6%部题较严重,建设用有一定的土方平衡分用地较平坦。用地形平坦,用地建设总体空间结构为组团结构,由“双心、二片、一轴、一带”组成。用地建设经济性地平均需填高1m量,用地建设经济地建设经济性一经济性较好左右。用地建设经1、双心:商业中心位于老城区、行政文化中心位于新区。性较好。般。济性一般。2、二片:西片区是湓城区的商业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突出居住职能,兼有少量的农田和鱼池,自然植被较好、自然环植被较好,自然环农田和鱼池,自然条生态条件工业职能;东片区职能:全市的行政中心,突出工业职能,兼有少量的居住职能。条件一般。境优美。境优美。件一般。3、一轴:为城市发展轴。地质条件一般较好较好一般4、一带:二片之间由武九铁路及绿化隔离带分隔。较充分的利用城市不能较好的利用城与城市现有设施和与城市现状结构及现有道路和基础设市现有设施,偏离不能较好利用城市现空间结构的关系尚设施的关系施,与城市现状结城市近期发展重有设施。好7.4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规划构关系较好。心。用地完整性用地完整性最优用地完整性较优用地完整性一般用地规模偏小7.4.1用地布局的原则发展门槛防涝问题地形限制地形限制河流分隔、防洪问题1、合理的功能分区:村民住宅区改造、城市型居住区、工业园区、城市生态区、29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城市中心区、区域性的专业市场要合理布局,既要满足各自用地功能上的要求,又要相湓城区规划用地平衡表2互协调,整体互动。序号代码用地名称面积(ha)比例(%)人均(m/人)居住用地758.9436.2637.952、一市两区、协调发展:以上一层次规划为依据,以上一轮规划为基础,统筹安1R居住用地727.4236.12其中排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要协调好湓城区与码头区的关系,合理中小学用地31.521.89公共设施用地237.4411.3511.87地配套公共设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环境品质。行政办公28.061.163、保护环境、创造特色:把瑞昌的生态绿地系统纳入到所在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商业金融116.234.622C文化娱乐8.890.75中,严格控制绿化开敞空间,形成郊区生态绿地、公园、绿带、游园相配套的绿地结构,其中体育20.281.01结合自然地形和人工——自然融合的要求,形成城市绿地游憩系统;高度重视城市生态医疗卫生15.51.18教育科研用地48.483.77环境,按现代化标准明确环保目标和配置环保设施;同时尊重当地的人文风貌,保护具绿地238.1911.3811.91有特色的祠堂、民居和其它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3G防护绿地82.052.01其中公共绿地156.147.134、节约用地: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对现状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尽可能保护,并与4M工业用地461.8322.0723.09城市长远的生态绿地的保护相结合,与区域的生态绿地保护相结合。5W仓储用地32.11.531.61对外交通用地9.360.450.476T铁路用地5.70.36其中7.4.2用地布局长途客运站用地3.660.19道路广场用地330.7215.8016.54道路用地306.417.377S其中广场用地10.410.47社会停车场用地13.910.59市政设施24.21.161.21供应设施用地5.631.128U邮电设施用地1.640.09其中环卫设施用地13.820.27其他设施用地3.11合计A城市建设用地2092.78100.00104.64水域和其他用地26.009E水域26.00其中其他0.00合计注:规划人口为20万人。30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3.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规划有两种形式:一是尊重当地人的居住习惯,基本保留各村现状的居民7.4.2.1居住用地规划点用地,逐渐完善道路和市政基础设施,美化环境;另一种是新增的居住用地,以中高1.居住用地现状档的小区为主,在现状的基础上逐渐向外扩展,满足当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增长的需要。市区现状居住用地混杂,城市型居住用地与农村型用地犬牙交错,城市没有较明确规划有三个居住片区:以铁路为界,铁路以东为城东居住片区;铁路以西,龙泉路以东的边界,很难分清城市型居住用地与农居,且居住质量普遍不高,城市私人建房情况比为旧城居住片区;龙泉路以西为城西居住片区。对旧城居住片区,规划期内应分期分批较普遍,缺乏统一的规划。现状设施不配套,标准低、规模小、分布散,与瑞昌镇社会改造,达到二类居住用地标准。经济发展严重脱节,既制约了当地人居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改善,又不利于当地社会经济4.中小学规划的整体发展。目前中小学基本集中在老城区,随着老城区人口的扩张,以及新区用地范中小学在城区内均匀分布,随着老城区人口的扩张,以及新区用地范围的扩大,原围的扩大,原有教育设施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有教育设施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2.规划原则按照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规划小学生数量按80学生/千人计算,中学生数面向21世纪,为居民创造优美、舒适、安定、方便、现代化的新型居住环境;湓量按40学生/千人计算,到2020年共有小学生1.6万人,中学生0.8万人。按45人/城区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住宅建设应把握生态、景观原则,保证自然通风、采光、视班布置小学,50人/班布置初中,共需小学355班,中学160班。野条件,保证绿地比例。同时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停车位置、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改小学、初中原则上在居住区内就地平衡。规划设置小学10所,每所小学24-40班,进能源供应和电信网络,营造居住舒适、生活方便、出行和通讯便捷、景观优美、设施学校用地面积1.7-2.5ha。规划在扩建现有规模较小的中学的基础上,共设4所中学,齐全、符合卫生、健康要求的现代化居住区。中学的规模和档次适当拉大,30班至60班不等。九江学院为规划的高等教育、职业教疏解旧城区人口,进行土地置换,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重,改善旧城区的生活环育用地,包含附属中学。(规划的中学含高中部)境,提高居住质量。同时注意旧区历史文化的保护。7.4.2.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需考虑停车设施,各类停车设施的布局既应依据居民出行的方便进行安排,也应从保证住宅区的安静安全和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考虑。1、公共设施规划原则居住用地应与其它功能用地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协调进行,成片建成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开发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立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服务设施系统,设计必要的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综合考虑用地布局,注重与工业用地的联系,解决两者服务与影响的关系。企业、社会、民间等多种主体投资。对于依靠市场调节的商业服务设施,政府或行业协根据瑞昌市居住用地的现状及发展预测,规划居住用地为758.94ha,占城市建设用会应加强协调、引导工作,及时提供市场变化状况的信息,避免重复建设;对于公益性地的36.26%,人均用地指标为37.95平方米。的公共配套设施,政府制定必要的投资策略,利用公共财政扶持或非政府组织投资的激居住区南北向住宅日照间距、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遵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励、管制机制,按规划进行配套建设。(GB50180-93)修订稿。中小学、幼儿园用地及建筑面积按《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便居民工作、学习和生活。严格限制现有公共设施用途变更(GBJ99-86)和《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执行。和土地流转;通过对已有设施的改造与完善,提升服务水平;新建设施应适度超前并留31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有发展余地。业金融网络。居住片区级商业金融设施分别集中设置在三个居住片区中心内,按《城镇居住区规2、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划设计规范》的标准设置。按照湓城区的规划布局结构,建立“市级公共中心——副公共中心——片区级公共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结合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按《城镇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标中心”的分级公共中心组织体系。准配置,按1—1.5万人配置1处小区级商业服务中心。市级公共中心:旧城的发展受用地的限制较大,因此新的市级中心跳出旧城,在城湓城区具有良好的港口和交通区位条件,需要有集中的批发零售市场区。规划在西市新区寻求发展,同时通过新的城市中心的建设带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拟将新的城市益路与南环路,东环路与南环路以及浔阳路与黄金北路交叉口各布置一个集中的批发零中心布置在城东片区,突出其行政办公功能,同时融商业金融、贸易服务、文化娱乐为售市场,包括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蔬菜瓜果水产交易市场、建材市场等,逐步发展一体。为湓城的物流功能地域。副公共中心:市级副公共中心位于城西区旧城中,通过环境的逐步改善和基础设施5、文化设施规划布局的逐渐完善,将旧城逐步发展为城市的商业中心。重点突出商业服务功能,同时兼顾文随着瑞昌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需要大力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建设多层次的文化娱乐、休闲体育、教育科研等功能。化娱乐设施。建立市级—居住区片区级—社区级(居住小区)三个层次的城镇文化娱乐居住片区中心:居住片区一级的商业、文化、体育设施。设施体系。3、行政办公设施规划布局市级文化设施布置广场的南侧。有科技馆、文化馆、广电中心、展览馆、图书馆、市区现有行政办公设施较多,基本在老城区沿赤乌,建设等主要道路散点分布,青少年宫等。由于行政机构分布较为分散,不便于部门间的往来交流,不符合现代化的行政管理体制。6、体育设施规划布局近中期在城东新区启动建设新行政中心区,并引导城市其他的行政办公等设施集中规划建立市级—--社区级(居住小区)两级体育设施体系。于此,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可成为带动城市向南发展的动力,成为新区建设的亮市级体育设施位于湓城西路与龙泉路交叉口。点和增长点。部分行政办公用地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在原址改建、扩建或在其它位置另在新建居住小区及旧城区改造过程中,按国家标准设置小型运动场地。行择址新建。其他行政办公设施结合二、三级公共中心设置。规划体育设施用地20.28ha,人均1.01平方米。4、商业金融设施规划布局7、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布局现状金融、商业服务网点主要分布在赤乌路与人民路、瀼溪路与东湖路等主要生活按每千人3床的总指标配置医疗卫生设施,形成由“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性道路上。市场类型多、数量多,但用地面积较小,有的分布不当。—卫生站”构成的三级配置体系,各级医院的配置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建立由“市级、居住片区级、居住小区级”构成的多级商业服务设施。按4-5万人设一所综合医院,本区有4所(其中2所为小型医院)。新建或改建社规划在现状基础上,将赤乌路与人民路交叉地带原有将商业金融设施进一步集中,区,按照每1-2万人(约3000户)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集中的商业中心;同时在新的城市行政中心周围地区建设新的商业服务设施,集中8、教育设施规划布局布置银行、信用社、宾馆、商场及各类专业商店、饭店等商业金融设施;规划湓城西路、教育设施建设应结合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以发挥教育事业的先导性、全局赤乌路、人民北路、浔阳西路等全市性的商业街道,与商业金融中心一起构成市级的商性、基础性作用,合理配置城镇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和辐射范围。32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与城镇空间布局调整相结合,加快教育设施布局结构调整,形成与城镇空间结构、产业为适应未来不可预见的迅速增长的工业开发的用地要求,规划在城区东南部预留工2发展和人口分布相协调的教育设施布局。业发展备用地1km。在保留、扩建城区现有教育科技设施的基础上,规划在城西区建设教育园区(含中规划工业用地461.83ha,人均23.09平方米。学);作为瑞昌市未来的科技教育发展提供必需的智力支持。7.4.2.4仓储用地规划9、体育设施1、布局原则在老城区的西面规划体育中心一处,作为瑞昌市体育活动的基地。仓储用地的建设要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根据需要配置足够的仓储用地。7.4.2.3工业用地规划仓储用地布局要与便利的对外交通相联系,城市内部服务性仓储用地应强化与城市1、现状道路的联系,便于货物的储运、中转和流通。现状工业主要在城北、城东集中开发。老城区内尚有部分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混2、仓储用地规划杂在一起,其中大部分的工业是二类工业,对城市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污染,小型工业的从现有状况看,仓储设施不上等级,不上规模,多在厂区范围配有少量的仓储设施,生产模式占有相当的比重,对城市用地和空间向北扩展阻碍较大,因此需进行搬迁改造,不计入仓储用地。可结合开发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搬迁至新的工业开发区内。规划结合工业区和批发市场建设,在城北工业区北部黄金北路与九码路交叉处,规2、布局原则划一处大型综合仓储区。南环路东段北侧规划一处综合仓储区。充分考虑城市的生态环境,既发展工业,又满足城区环境保护的要求。规划城区的危险品仓库结合市域规划在城区规划建设用地以外安排。合理安排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的相对关系,既要减少干扰,又要密切联系,方便居民上下班,减少上下班出行交通。7.5土地开发强度导控处理好工业区与城区内外交通的关系,使工业企业能便捷地使用城市道路系统,而不会对城市交通产生不利影响。7.5.1制定开发强度导控的目的3、布局规划规划工业用地分两片布置:城北工业园区和黄金工业园区,工业园是瑞昌今后工业1、从全市区的角度平衡总开发量和人口分布发展的主要基地,在区域范围内的工业梯度拓展之际,以发展高科技的二类工业为主,2、为各地块建设管理的指导性指标提供依据保留现有的一、二类工业,取缔污染较严重三类工业。目前,湓城区城北工业园区已基3、为确立全市区基础设施容量提供依据。本形成。工业园区的工业开发是中心城区集聚人口的主要途径,中心城区是工业园区发7.5.2确定开发强度的依据展的依托。城区居住、公共设施的设置要考虑到为工业开发区服务的要求。控制旧城范围内的工业用地,不予发展扩大,远期逐步置换为其它居住或公共设施1、各地块现状建设情况用地,或改造为都市型工业用地(具有无污染、制作原料运量小、劳动力密集等特点),各地块现状条件、开发条件、用地类别、可能性等因素等,开发强度的确定主要以此部分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结合布置。此为依据。33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2、国家土地利用政策5、全面整治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加强绿化种植,重新铺装人行道,拆除违章建筑,根据国家近期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国家相关部门对城市土地及用地政策提出了新的整饰建筑立面,改善城市面貌。要求,突出表现了节约用地和合理用地等方面,本次规划强调了适当提高开发强度要求。6、严格按规划实施,成街成片改造,并通过土地级差和容积率优惠等措施,鼓励3、土地开发强度分区开发商投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和道路绿化工程。建筑高度湓城区用地码头区用地开发等级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面积面积高强度区>2.535%25%≤750.21km20km27.7住房需求与建设标准22中高强度区1.5~2.4935%30%≤601.68km1.28km227.7.1规划目标中等强度区1.0~1.4930%35%≤456.96km2.03km22中低强度区0.5~0.9925%40%≤306.97km3.89km零强度区<0.055%70%≤102.72km21.98km21、住房发展目标■建立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与普通商品住宅并存的住房体系,保障各类人群的住房需求。7.6旧城更新规划■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地区价值,吸引有效需求,扩大区域性市场份额。7.6.1旧城更新的原则■实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小康水平,近期达到人均30平方米、远期达到人均35平方米;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提高住宅舒适性和安全性,推动智能住宅和生态住宅建设。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调整和完善旧城功能,优化用地结构。采取“拆、疏、迁、2、社区发展目标建”,对旧城环境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旧城的更新,梳理道路与交通体系,增加公园绿■以人为本建设新型社区,使之成为实现服务社会化和保障社会化的基本单位,至地与公共开放空间,改善城市公共与生活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旧城土地价值。2020年,社区居民民主决策和管理参与度达到90%,社区基层组织健全度、重大事件公示率、社区服务覆盖率、社区管理人员配置率均达到100%。7.6.2旧城更新的要求与标准■建设优美社区和生态社区,改善社区环境,提高住区公共设施和公共绿化配置水平,2020年社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社区文体娱乐设施、停车设施完善,充分考虑老1、改造旧居民点和旧居住街区,旧城区内住宅建筑密度控制在35%以下,绿地率年人、儿童和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特殊需要。大于25%。2、开发公共空间,增加公园绿地面积,设置沿街、街头和住宅街坊内的不同规模7.7.2居住区建设标准和不同等级的绿地,提高旧城区的生活环境质量。3、提高道路的通达性,增加停车设施,合理组织和疏散交通,建立完善的交通系1、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统。■居住区建设必须严格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公建配套标准进行配套设施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标准。建设,坚持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合理布局,同步建设”的原则。34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切实保证各级各类学校用地。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侵占学校用地,禁止将现有学校教学用地挪作非教学用。在旧城区要结合旧城改造,大力改造和完善现有学校的办学条件,7.8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形成完整的教育设施网络。■现有学校应整合教育资源,规划建议根据2020年人口发展规模,部分重点中小7.8.1规划目标与原则学规模可适当扩大,学校数量要根据规模变化作相应调整。■新区规划的学校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满足学生人均用地指标,以保障中小学阶段1、加强地下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进一步从立体空间上合理有序地组织城的义务教育水平。市功能,将城市中的部分职能转移到地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由地下人防设施、居住区按规划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结合社区建设布局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幼儿地下市政设施以及地下商业设施等组成的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体系。园。2、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功能、形态与城市的职能和总体形态相协调,各种地2、居住区公园绿地下空间设施的功能与其所处地区的城市功能相协调。主要布置在居住区中心,以改善城市景观,各居住小区需设置小区级公园绿地以及3、通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人防工程体系及城市综合防灾空间体系的建规划要求的绿化隔离带,在各居住区外围靠近交通干线和工业区的地带设置绿化隔离设,提高城市防灾抗灾能力。带,旧城改造居住区绿地率不宜低于25%,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宜低于35%。4、妥善处理好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护好地下历史遗产和3、居住区道路与停车场考古文化遗址,尊重地下空间产权与公众利益。居住区道路与城市主、次干道的接口不宜太多,不宜承担城市主、次干路的功能,7.8.2地下空间的开发引导不宜将城市客、货交通引入居住区内部。在新建居住区内应按相关规范配建停车场与停车位,每个停车位用地按25-30平方米计算。1、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功能为地下人防工程设施、地下停车场和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控制发展商业等地下公共服务设施。7.7.3经济适用房与普通商品住房建设2、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原则上控制在地表以下的浅层范围,并根据地下空间功能和1、经济适用房与普通商品住房面向中低收入的城市居民,包括在城市化过程中进地貌特征确定不同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深度。入城镇的农业人口,住房需求量较大。经济适用房与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要求、面积标3、对各类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确定不同使用功能的分区和面积。控制地下商业准、定价标准和认购标准由政府给予统一控制,套型建筑面积应不大于90平方米。住空间的开发,地下商业功能的用房不得设置在地下10米及地下2层以下,人流集中的宅开发要严格按照“国六条”的规定执行。商品住宅总建筑面积中,套型面积90平方娱乐场所不得设置在地下10米及地下1层以下。考虑战时需要,应结合特勤消防站设米以下的住宅(含经济适用房)的建筑面积必须占总建筑面积的70%以上。置地下消防车库,建立与人防市级指挥所联网的战时消防指挥中心。22、经济适用房以中密度的多层和中高层住宅为主,要确保配套公共设施和居住区4、凡总建筑面积达7000m的民用建筑项目,均应按地面总建筑面积的2%修建防空环境建设品质,由于居住者对公交系统有较大依赖性,需要加强周边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地下室。提高出行便利程度。5、规划新建的居民住宅小区、各类开发区、单位大院内的民用建筑按一次性规划建筑面积的2%修建地下空间。35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道路红备注上轮规序类道路名称线宽起址点划红线号别(米)宽(米)8湓城区道路系统规划13鸡公岭路30北起檀山凹、南至北环路14人民北路40北起北环路、南至赤乌中路已建部分30米458.1现状存在的问题15人民南路40北起赤乌中路、南至南环路已建部分30米4516黄金北路55北起檀山凹、南至五里桥转盘801、市区道路网断头路较多。东西向交通干道只有赤乌路一条,使得城市的交通流17黄金南路80已建北起五里桥转盘、南至南环路8018东环路35北起湓城路、南至南环路量不均衡,导致城市东西向的交通都集中在赤乌路上。人均道路面积只有6.6平方米,19九码路35北起檀山凹、南至浔阳东路远远不能满足城市交通的需求。20湖滨路35北起浔阳东路、南至南环路21工业路40/30北起北环路、南至赤乌中路302、交通流量分布不均匀:从路网上看主要集中在人民北路、人民南路、赤乌路和城22杨林中路24北起杨林湖大街、南至南环路市浔阳路上,城市主要的交通事故都是发生在这两个路段上;从片区上看,主要在湓城区23铁东路30北起北环路、南至瀼溪东路次24天华路20西起铁东路,东至九码路和赛湖区。干25桂林西路30西起西环路、东至站前路40道3、静态交通设施不够完善,现有状停车场很少。26桂林东路24西起铁东路、东至洋鸡山路3527湓城东路30西起铁东路、东至九码路28建设路24西起龙泉路、东至铁东路3029公园路30西起黄金南路、东至24路8.2道路系统规划30东益路24西起洋鸡山路、东至湖滨路31杨林湖大街24西起黄金南路,东至湖滨路408.2.1道路等级32柴桑东路24西起瀼溪南路、东至市府东路33西益路24北起北环路、南至南环路34电力路24北起北环路、南至赤乌中路瑞昌镇的道路等级分成三级: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35兵马垅路24/20北起北环路、南至赤乌中路道路红备注上轮规序类36三贤路16北起瀼溪西路、南至南环路道路名称线宽起址点划红线号别37站前路20北起北环路、南至湓城西路30(米)宽(米)38洋鸡山路20北起北环路、南至湓城东路1城北环路35西起西环路、东至九码路3539洋鸡山路30/24北起湓城东路,南至南环路2市湓城西路30西起西环路、东至站前路40赛湖路24北起湓城东路、南至南环路3主赤乌西路40西起西环路、东至白龙转盘3541三径路24北起浔阳东路、南至南环路4干赤乌中路35西起白龙转盘、东至铁路二桥4042城一中西路16北起赤乌西路、南至瀼溪西路5道赤乌东路40西起铁路二桥、东至湖滨路43市柴桑西路16西起龙泉路、东至三贤路6浔阳西路40西起赤乌东路路、东至五里桥转盘50支7浔阳东路55西起五里桥转盘、东至安定湖8044罗湖路14北起赤乌中路、南至南环路路8瀼溪西路40西起西环路、东至铁路一桥9杨林湖大街40西起铁路一桥、东至黄金南路8.2.2交通设施10南环路35西起西环路、东至湖滨路11西环路40北起北环路、南至南环路12龙泉路45北起北环路、南至南环路451、长途客运站36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设置2处长途客运站。一处设置在城市西南角,一处设置在黄金南路与杨林湖大街9.3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交叉处。城市绿地由外围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公共绿地组成。规划形成以外围自然山体、2、停车场水域为背景,生产防护绿地为网络,公共绿地为中心的绿地系统结构。依据《城镇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划按人均拥有公共停车面积0.8~1.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公共停车设施。大型公共设施要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每个停车场控9.4城镇绿地布局制用地3000平方米左右。1、生产防护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由河流防护绿地和道路防护绿地组成,该绿地对城市生产生活功能9湓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组织影响较大,应作为永久性绿地予以保护。境内河流两侧各控制不少于10m宽的防护绿地。9.1绿地系统规划原则铁路两侧布置不少于50m宽防护绿地。1、城镇发展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任何开发活动均浔阳东路北侧规划40m宽防护绿地。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受能力之内进行。规划生产防护绿地40.21ha。2、城市布局应与自然环境条件充分协调,突出湓城区河网密布的环境特色,形成2、公共绿地山明水秀的绿色生态空间。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系统。3、承接区域绿地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布局,完善与深化城市内部绿地系统的布局。全镇规划城镇大型公共绿地8处:城北公园、柳湖公园、人民公园、城南公园、城4、规划形成空间连续的,点、线、面相结合与多种绿化形式相结合的复合式城市东公园,另有居住区级公共绿地3处。绿地系统。采用合理的服务半径,分布各级公共绿地和绿化网络,并结合水系设置小型公共绿地,逐步改善片区环境。10湓城区市政设施规划9.2规划绿地指标10.1给水工程规划21、至规划期末,规划区绿地面积为238.19ha,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91m。22、城市居住区建设应设置公共绿地,其公共绿地面积不得少于2.5m/人,其中小10.1.1给水工程现状222区级不得少于1.5m/人,居住组团级不得少于1.0m/人,且单块绿地不得少于500m。2目前瑞昌市的水源主要是地下水,该市有取水深井4眼,另有1眼供水高峰时期使3、宾馆酒店、商业、商住、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建筑面积在2万m以上的,3用。日用水量约1.5万m,2001年建3万吨水厂一座(二期工程供水能力6万吨),水绿化率不得低于35%;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下的,绿化率不得低于30%。大力提倡厂占地8亩,处理工艺是一级消毒处理,水质符合勘察报告生活饮用水标准,管网呈枝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状,未形成全市统一供水管网。37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10.1.2给水工程规划过龙泉水库泄洪渠和一条排水干渠向南排入长河。城东区黄金工业园北园和浔阳路两侧雨水和污水就近排入安定湖,城东其他区域污水和雨水通过黄金大道两侧排水干管排入10.1.2.1用水量预测长河。根据预测,湓城区用水量近期将达到8万吨,到规划期末将达到13万吨/日.10.2.2污水量预测湓城区近期人口规模将达到15万人,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为550L/人·d,(其中居民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为250L/人·d,工业用水量标准为250L/人·d,其它用水量标准规划污水量近期取给水量的70%,则市区近期污水量约为5.8万t/d。规划期末污水为50L/人·d),则近期市区日用水量为8.3万吨。量取给水量的80%,则规划期末污水量约为10.4万t/d。规划期末市区人口规模20万人,远期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为650L/人·d(其中居民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为350L/人·d,工业用水量标准为250L/人·d,其它用水量标准10.2.3排水规划为50L/人·d),则规划期末市区用水量为13.0万吨/d。规划区内的排水体制以分流制为主,对于现状已建成的合流制的区域,可采用截流10.1.2.2水源及给水工程设施规划式合流制。根据近远期湓城区的用水需要,规划水厂具体安排如下:雨水就近排入长河和城东的安定湖。城东新区由于地势比较底,遇暴雨易内涝,规1、近期完善水厂建设,城市水源选在张家畈,取地下水同时以长河水为水源,期划在长河和安定湖共设排涝泵站5处,泵站的规模视实际情况而定。末供水能力8万吨/d,占地0.53ha。生活污水采用树枝状管网布置,直接排入市政管网,而工业及特殊污水则应经过处2、远期增设由码头区供水,码头水厂日供水能力为20万吨,向本区供水力13万理后,符合现行《工业“三废”排入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污水排入城吨/d。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I8-86)或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后,方可10.1.2.3管网规划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或附近水体。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沿城市污水主干管统一集中汇集至污水处理厂,局部地势较低处考虑提升泵站。1、近期由张家畈水厂向老城区向黄金工业园西园和南园延伸给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城南,处理后的废水排放至长河。污水处理厂用地面积为10ha,近期日2、规划期末管网布置采取主次干管成环的原则,同时沿铁路线形成两个相对完整处理能力为4万吨/d,远期处理能力为10万吨/d。的东西供水区。3、各区的供水管网规划见给水工程规划图。10.3城市电力设施规划10.2城市排水设施规划10.3.1用电现状10.2.1现状市区现有主要电源点为裕丰220KV变电站,其主变容量远期规划为2×120MVA,近期投运一台120MVA主变压器,主要供码头水泥厂;有110KV变电站6座(其中厂目前瑞昌市没有污水处理厂,市区采用雨污合流排水体制,城西区的雨水和污水通38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专用3座)。供管区有两条10KV线路,其中黄金车线供市区及黄金工业园,黄金线为规划用电负荷预测表220KV变电站与城西开关站联络线,九江供电所管辖瑞昌110KV变电站的10KV赤乌用地面积用电负荷指标用电负荷用地分类线,化垅线主要担负瑞昌区域公用用户的供电任务。(ha)(kW/ha)(万kW)区域内共有35KV变电站7站,其中3座为企业变电站,均由瑞昌110KV站35KV居住用地758.94100-400(180)13.66线供电。公共设施用地237.44300-1200(400)9.50存在问题:工业用地461.83200-800(300)13.851、城区10KV线路未能改造成全部地埋。仓储用地32.150-100(70)0.222、因瑞昌市地形特殊,为节约资金,避免架设长距离平行线路,未能实现一产一对外交通用地9.36250-300(270)0.25线。道路广场用地330.72170-200(180)5.953、城区线路主网架设于六七十年代,虽然加以改造过,但工业、居住的发展,负市政设施用地24.20300-1200(800)1.94荷重、线径小的矛盾日益突出。其它用地238.19(50)1.194、移民建镇及工业园的建设需改造原有共用线路。合计2092.7846.5710.3.2用电负荷预测10.3.3供电设施依据下表的计算,预测湓城区2020年的用电最大负荷为47万KW。近期由裕丰220KV变电站、瑞昌110KV变电站、新建黄金工业园南园110kV变电站出10KV电力线对本区供应。远期要在城东新建110KV变电站对本区供电。市区内电压等级采用110kV-10kV-0.4/0.24kV三个等级。10.4信息设施规划10.4.1信息设施现状1、规划市区近期电话装机容量为2.5万门。2、现有的2处邮政局所:老城区在赤乌中路新增邮政所1处,赛湖邮政所1处。39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10.4.2信息工程规划10.4.3广播电视建设10.4.2.1电话装机预测作好有线电视网改造,对城区各级有线电视专用网线路和设施进行系统优化和智能2化更新改造,通过对主干网络光缆化和用户配线的综合技改进一步提高播出节目的质根据湓城区总体规划,规划期末总人口为20万人,建设总用地21.4km。规划采用量,并逐步增加网络中传播节目的套数。广播、电视站在切实作好广播电视转播和网络居住用地按每居民户装机一部和其他用地按单位用地装机密度指标测算电话装机数量:系统技术保障的基础上应加强新闻采访、编辑工作,及时将本地有关社会政治和经济以用地面积(ha)装机密度指标电话装机数(门)及群众文化生活方面的新闻,采编汇集,提供省广播、电视台选用,做好新闻宣传和文公建用地237.44120(门/ha)28492化传播工作,促进瑞昌市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工业用地461.8310(门/ha)4620市政设施24.2010(门/ha)240充分发挥有线电视专用网传输信息量大且稳定的优势,实现数据信息与视频信息同步传输,在完成传递大量有线电视节目和部分广播电台节目的同时,充分利用该系统网居民户数=居住建筑总面积/户均面积,居住用地容积率取1.6,户均面积取100平络开通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图文电视、电视购物等信息商务活动,在有线电视专用方米,得出居民总户数为:7274200*1.6/120=9.7万户。网实现宽带综合业务数据服务。按上述计算可得出规划区电话需求量约为13万门。城区各类有线电视线路规划拟下地与电信管路同路分孔敷线,近期可考虑在新建城10.4.2.2电信设施规划区和旧城改造区域内开始实施,对尚未改造的旧城区可继续采用架空或墙挂方式敷线,建筑内部的用户线原则上采用穿管埋墙敷线。新建电信分局,使交换机终局容量达到13万门,为本规划区服务。规划将城市主干道敷设主干通信电缆通道。建成以光缆为主的环状网,加强传输网络的可靠性,普遍实现光纤到大楼(FTTB)、光纤到路边(FTTC)、部分实现光纤到用10.5环境保护规划户(FTTH)建成全部范围内的综合数字网(IDN);建立智能网络系统(IN);进一步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10.5.1环境保护阶段目标电信管道原则上敷设在路东、路南。电信管孔与城市道路同步建设。近期为控制阶段,环境污染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工业园10.4.2.3信息网络建设规划区体系基本形成,重点工业污染源得到全面整治,第三产业和生活污染得到有效治理,1、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高起点、跨跃式发展,以宽带接入作为普遍服务,规划重要江河、饮用水源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功能区全面达标;城镇空间布局上各功能组团期末接入网的光纤化率达到60%以上,使全区网络系统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的智能化处于环境功能明确,区域重大生态建设的基础设施布局基本确立并开始建设,环境保护与经全省先进水平,实现电信网、移动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业务的协调发展。济发展逐步协调,城镇生态质量有所改善,初步奠定生态城市的基本格局。2、完成移动通信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转换,实现宽带化、个人化、综合化。大力规划远期为改善和全面控制阶段,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得到全面控制,环境质量优发展互联网,建设无线接入网。广播电台覆盖率和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良,饮用水源保护区得到全面保护,城市片区间功能协调互补,景观和谐优美,基本建3、全面推广使用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网络安全基础设施G-PKI。成区域性自然生态屏障和城市生态调控地带,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取得协调发展,40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全面建成生态城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单位:等效声级Leq(A)类别昼间夜间备注10.5.2规划措施050400类标准适用于高级别墅区、宾馆、医院155451类标准适用于居住、文教机关260502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合区10.5.2.1大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365553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470604类标准适用于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2020年烟尘控制应做到各种炉、窑、灶排放的烟气黑度,以排放台(眼)计算,95%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同时各种炉窑、工业生产设施排放的烟尘浓度,以排放台(眼)计算,90%以上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10.5.2.4环境保护区划分扩大气源,提高城市气化率,以满足气化要求,规划2010年达90%,2020达95%。一级环保区:主导功能适用于度假高级宾馆和公共绿地,噪音执行0标准,大气排严格控制汽车尾气污染,到2010年汽车尾气必须80%达标;对超标较严重的车辆应放执行一级标准。尽快淘汰,对柴油汽车、拖拉机应控制进城的时间和数量;2010年以后,采用无铅汽油二级环保区:主导功能适用于居住、文教为主,以及机关、事业单位集中的区域。为燃料,禁止使用有铅汽油。噪音执行1标准,大气排放执行一级标准。加强消烟除尘,排烟脱硫,严格按烟尘和S02的总量控制目标控制其排放量,加强三级环保区:主导功能适用于居住、商业与工业混合区,以及商业区。噪音执行2脱硫的力度。标准,大气排放执行二级标准。加强酸雨监控,主要控制高空排放S02。四级环保区:主导功能适用于工业区、已经形成的工业集中地带、专业市场。噪音10.5.2.2水污染防治执行3标准,大气排放执行三级标准。建设城市排水系统,新建和改建的城市排水体系采用雨污分流制。10.5.2.5综合治理措施工业废水排放应达标,新建企业的“三废”治理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政策。与1、在宏观上强调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控制,改变市区工业用地和其他用生活污水性质相同的工业废水可直接排入城镇污水管网,工业有害污水以及其他单位有地混杂的情况。二、三类工业尽量布置在工业区内,严格控制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的害污水,必须按国家环境保护法的要求“谁污染,谁治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工业企业在规划区内兴建。入水体或城镇污水管网统一处理。2、提倡清洁化生产,加强产前的科学化管理,把污染防治落实到生产的全过程,10.5.2.3噪声控制达到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的末端处理量。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达到废物少量化。根据国家有关环境噪声控制的规定:城区内分为五类区域,昼夜的最大噪声值均不3、加强治理城区河道淤塞现象,强调沿河绿化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水污染防治得超过下表规定。法》、《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88》等有关文件。4、工业用地和对环境有污染的其它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设置30-50米宽的防护林带。城区过境交通干道和居住区之间也应设置20-30米宽的绿化隔离林带。5、改变城区燃料结构,普及城市液化石油气,消灭城区高烟囱现象。41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居民提供方便。10、加强对市容市貌管理的建设,对城区广告、标语、画廊、招牌等进行整顿,用10.6环卫规划霓虹灯美化街道两侧建筑立面。10.6.1规划原则1、为便于行政辖区范围的管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实施对垃10.6.3规划措施圾、粪便从收集、运输到处置的全过程规划和管理。2、适当保持城区已有环卫规划的完整性和尽量考虑原有环卫设施的延续性。1、规划在城区外围设一个环卫站,占地6000平方米,供作业休息,环卫车辆停放;3、鼓励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设备标准化和监控自动化。在东西两片各设置大型垃圾中转站1处。按每平方公里1处设置小型的垃圾中转站。4、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尽量考虑应用新工艺、新技术、2、设置供居民日常使用的生活垃圾容器,收集点服务半径不超过70米。在繁华地选用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垃圾处理技术装备水平。段及公共场所应设置废物箱,其间距为:商业大街25~50米,交通干道50~80米,车站、广场、体育场、影剧院、游憩园等公共场所,应根据人流密度合理设置。10.6.2规划目标3、逐步改造现状厕所,废除旱厕。公厕间距:流动人口高度密集区的间距不大于600米,旧城区改造地段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座,新建居住小区设置1~2座,商业繁华1、2010年,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粪便(指人产生的粪便)无害化处理地段300~500米,交通要道500~800米设置一座。率达100%。4、加强市容管理队伍建设,对建成区内的广告牌、标语等建立审核制度。2、2010年以前公共场所杂乱垃圾逐步实现容器化,居民区垃圾逐步实现分类袋装5、近期在污水管道系统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应建立化粪池等设施,严禁粪便直接化,垃圾清运率和密闭化程度达80%;2020年以前达100%。排入雨水管道或河内,中、远期应排入城镇污水管道系统。3、完善生活垃圾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管理,特别是加强生活垃圾的源头减226、规划新建垃圾收集中转站,每一座占地面积100m~150m。垃圾收集中转站要作量化和分类收集管理,2010年分类收集率达30%,2020年达80%。好绿化隔离和密闭措施。4、2010年道路清扫机械化率达到40%,2020年达到60%以上。7、近期仍以徐家山垃圾处理厂作为市区的垃圾处理厂,远期垃圾处理厂与九江市5、2010年以前粪便机械化清运率达到98%,2020年以前达到100%。的垃圾处理场统一考虑。6、2010年以前水冲公厕达100%,二类以上公厕达60%,其中一类公厕25%;2020年二类以上公厕达100%,其中一类公厕35%。7、医疗等特种垃圾单独密闭收集运输,单独专门处理处置率均达100%,严禁将其混入生活垃圾内;建筑渣土、洋垃圾单独清理,密闭运输均达100%,在指定场所处置。8、在城区各组团内新建室内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不超过800米,每处用地面积为200-600平方米。9、新建和改造的公共厕所均不低于二类标准,公共建筑内适当扩大厕所面积,为42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11综合防灾规划11.3消防规划11.1防洪规划11.3.1现状概况与存在问题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加强对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1、消防站数量不足,消防装备质量不高,远远不能满足城市消防的需要;维护,构建科学的城市防灾体系。市区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防。2、消防供水不能满足要求;城市道路部分干线网络不够完善,交通不畅,影响了市区的局部区域地势较低,建设中视实际情况设置排涝泵站。消防队的快速出警。规划区内的防洪堤设计要美化、亮化,抓好城市排水系统配套工程建设,着重搞好龙源水库排洪港、老护城河、老长河等主要排洪渠道的河道整治及疏竣工程,畅通排水11.3.2规划原则及目标渠道,提高城市排涝保障能力。1、规划原则: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积极推进消防工作社11.2地质灾害防护规划会化,注重提高和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功能,使消防队伍向多功能方面发展,充分满足城市消防的需要。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诱发,谁负责,谁受益,2、规划目标: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化学危险品设施的布局、数量和规模,消谁治理”的原则;除规划区范围内的火灾隐患,充分保证城市消防供水,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城市消防通信2、建立健全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实行地质灾害部门负责制。同时,加强指挥系统设备和技术水平,建成以消防救援为主体的城市安全综合救援体系。制度建设,建立地质灾害预警制度,制定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确保有灾治灾,无灾防灾,长期防治,综合治理;11.3.3消防措施3、加强建设区地质勘探工作,新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率达100%。同时应减少对自然坡地的大规模改造,1、合理布局油库、液化石油气库、爆炸物品仓库、燃气储配站和其它化学危险品保持地貌原始受力平衡状态,保持地面稳定;对岩溶地貌,规划严禁在此地区进行角度仓库区。规划要求产生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易燃易爆企业、储罐、化学仓库、煤气性开挖,防止产生滑坡及坍塌。对于开挖边坡角度不大的,应进行护坡、挡土墙及防坍站等易产生次生灾害的设施应远离市中心,并布局在市区下风向。塌等工程措施处理;对于软土地区,规划建筑的体量不宜过大,同时进行相应建筑工程2、尽快编制汽车加油站布点专项规划,对现状加油站按照有关规范规定进行改造措施处理,以防止不均匀沉降所带来的事故。或拆除。4、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做好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工作,控制和减少泥石流、矿山3、城市广场、运动场、绿地和其它开放空间在满足其自身的功能使用要求外,还地面沉陷、滑坡、崩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同时,逐步组织实施处在地质灾害危险应兼作城市综合防灾当中的疏散避难场所,并与城市防震减灾等规划中的应急避难场所区的居民搬迁。结合。4、加强消防重点单位的消防设施建设,建立相应的火灾预警、报警联动装置自动化管理系统,适应消防监督管理和扑救火灾快速反应的需要。43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5、按国家标准配置消防站,规划在湓城共设有3消防站,消防指挥中心位于新建根据“就近、可通达、易实施、平震结合”的原则,结合城市用地布局,将城市绿地、的湓城消防站,建设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公园、学校操场、广场作为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的有效人均用地标准为1.5~2.0平6、为保证救灾用水,城市主干道上的供水管道最小管径一般不小于DN400毫米,方米,长期避难场所人均用地标准为2.0~3.0平方米。避难场所应建设必要的市政、治城市次干道上的供水管道最小管径一般不小于DN300毫米,且尽可能按环状管网布设安和医疗救助等配套设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进行抗震救灾,将部分地下空间作为抗震并同步实施市政消火栓。市政消火栓间距应不大于120米,在中心区和城市消防重点地救援物资储备场所。区市政消火栓间距为80~100米。进行必要的物资储备,如粮食、药品、医疗器械、通讯器材、施工机械等,以备震灾、火灾和其它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应急需要。11.4防震规划容易引发次生灾害的大型易燃、易爆、剧毒物品仓库一律布置在市区外围。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快速反应、分级负责、统由于瑞昌市目前还无法提供地震断裂带的有关资料,因此本规划中无法图示出地震一指挥、部门分工”的原则,不断完善城市整体的防震减灾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断裂带的分布以及禁建区的范围。建议瑞昌市尽快进行有关的工程勘测,明确地震断裂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的位置,按国家的有关规范的要求划定禁建区。若地震断裂带的分布与本规划的城市据国标BG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瑞昌市地震基本烈度6度,建筑建设用地有矛盾,应按规定的程序调整总体规划。按烈度6度设防。建设用地选址应尽量避开地震断裂带和砂土液化区;重大建设工程、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应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11.5人防规划防。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平常使用与战时利用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具体的防震措施:注重效益。在城市用地组织上,合理安排各项用地,选择对抗震有力的地段,尽可能避开软弱根据疏散要求,确定本区域远期人口疏散率50%,城市掩蔽人员15万人,每人1地基和滑坡体,避免地震时发生次生灾害。平方米的掩蔽面积,主要掩蔽体位于城市周围山体的地下掩体和建筑防空地下室内。要提高生命线工程如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的抗震能力,以利于抢险救灾工作顺根据民防工程要求,本区需设一个区级指挥所,位于行政中心内。利进行及居民生活的尽快恢复。新建给排水工程、码头、电力工程、大型厂矿、高层建为保证战时隐蔽人员能在断水情况下,获得最低标准的生活用水,应设地下蓄水池,筑、油库、污水处理厂等要进行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按规范建设。现有的供电、给水、其水源来自城市日常供水体系与消防用水结合考虑。同时还需设地下仓库、工程抢修、通信、医疗救护、堤防、消防、粮食储备及物资保障系统等生命线工程要进行抗震鉴定,医疗救护、消防车停放、指挥通信、专业队员掩蔽等配套工程建筑。并采取抗震加固措施。逐步设置和完善人防预警系统设施,利用山头高地建设防空与广播、电视发射相结在城市建设时,各类建筑应选技术上、经济上合理的抗震方案进行施工,对于目前合的警报系统。抗震性能差的建筑应分批分期进行改造。结合防震规划,统一设置城市对外疏散通道和安全避难系统。预留多个城市对外出口,以便灾时与外界保持便捷联系;城市疏散道路系统应形成环线,保证救灾时有效供给和人流疏散;城市疏散通道应保证一定宽度,以便灾时两侧房屋倒塌后还能保持有效的车流、人流通行。44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前的发展要求,又要为市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和建立框架。12近期建设规划3、以拓展为主,改造为辅的规划原则12.1近期建设的目标与原则重点是拓展城市用地,进行工业园区的建设,以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针对旧城中中心商业区环境整治的要求,进行城市局部的旧城改建。12.1.1近期建设规划目标4、节约用地和合理用地的原则近期建设规划应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确定合理的发展规模与速度,着重于提高1、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土地使用效率,集约用地、紧凑布局,避免遍地开花、面积扩展得过大。2、建设现代化标准的各类基础设施与交通设施。5、突出重点与合理控制的原则3、建设现代化标准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既要优先安排、重点建设城市工业园区的公共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城市功能,4、创造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生态山林城市环境。为瑞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同时对近期内没有能力改造的地段应加以控制,使其向合理方向发展。12.1.2近期建设重点与要求6、点、面结合的原则1、完善和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既要规划控制好近期发展用地(即“面”),又要合理布局建设项目(即“点”),使2、加强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建设。点、面结合,相得益彰。3、突出城市工业园区的建设,改善城市投资环境。4.、提高城市道路、市政设施水平。12.2城市近期用地布局12.1.3近期建设规划原则12.2.1居住用地1、可操作性原则规划近期居住用地面积554.21ha,占近期城市建设用地的38.86%。规划除了增加可操作性是近期建设规划追求的目标之一;而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如原有部分中小学用地规模之外,主要结合居住人口和用地配套建设新的中小学。“十一五”规划)相协调,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符合资源、环境、财力的实际条件,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尽可能少地拆迁,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12.2.2公共设施用地是可操作性原则的根本。2、可持续性原则规划在城东围绕市政府广场集中布置大规模的行政办公用地,形成新的行政办公中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是现状与未来的衔接性规划,它既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也心,在老城区通过旧城改造,增加商业金融用地,强化老城区的商业中心职能。到2010要有利于市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近期建设规划应实现近、远期的有机结合,处理好2年全市公共设施用地200.66ha,人均13.38m。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条件的关系,注重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而言,近期建设的项目安排与用地规划既要结合当45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12.2.3工业用地规划对外交通设施用地9.36ha,占近期城市建设用地0.66%。工业用地是本次近期规划的重点,规划建设黄金工业园南园、西园、北园。12.2.8特殊用地市区内保留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如:宝钢集团人民机械厂、江西汇尔油泵油嘴现状的拘留所,近期保留控制其发展,远期搬迁。特殊用地面积为3.79ha,占城市厂,虽然对城市有一定的污染,但由于其规模大,近期内不易搬迁,现在主要是限制其建设用地的0.27%。发展。市内城市干扰较大的企业,近期内由于资金等原因,不能搬迁,但应禁止其发展,湓城区近期建设用地平衡表远期逐步进行用地置换。对城市干扰较大的企业和已经衰败的企业,近期内则需进行搬规划(2010年)迁,如华东刀剪厂。序号代码用地名称2用地面积(ha)占百分比(%)人均指(m)2规划工业用地面积327.63ha,人均21.84m,占近期城市建设用地的22.97%。居住用地554.2138.8636.951R居住用地512.89其中12.2.4道路广场用地中小学用地41.32公共设施用地200.6614.0713.38规划打通市区现状断头路,新开部分新路,新增行政中心广场、以及部分停车场地。行政办公用地24.56规划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为191.87ha,占近期城市建设用地的13.45%。商业金融用地90.502C其中12.2.5绿地文化娱乐用地17.72医疗卫生用地16.90教育科研用地50.98市区现状绿地较少,仅有市区柳湖公园与人民公园。近期内重点在黄金工业园南园3M工业用地327.6322.9721.84建设行政广场,工业园区厂房四周建设防护绿地。老城区及城市其他建成区应加强绿化,4W仓储用地12.120.850.81提高绿化覆盖率。5T对外交通用地9.360.660.626S道路广场用地191.8713.4512.7912.2.6市政公用设施用地7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28.061.971.878G绿化用地98.656.926.58近期水厂规划进行扩建;在城东南角设污水处理厂;在市区新增邮政所,并保留现9D特殊用地3.790.270.25状市政设施用地(如变电站、电信局等)。合计城市建设用地1426.35100.0095.05规划市政公用设施用地面积28.06ha,占近期城市建设用地的1.97%。注:近期人口规模为15万人。12.2.7对外交通设施用地规划保留现状对外交通用地(包括火车站、长途客运站等),同时新建1座客运站(位于赤乌路白龙转盘附近)。46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风貌。第四部分码头区用地布局及基础设施规划3、码头作为一个小镇而言,对外交通可称方便,但作为一个港口工业城市,交通系统远不能满足要求。目前码头与市区湓城联系仅有一条曲折的公路,路型、桥梁等都13土地使用空间管制达不到2级标准;与九江市的交通由于道路等级低、路面质量差,一般要经过瑞昌市绕行,还没有一条通畅的沿江道路可直达九江。13.1禁止建设区4、现状港口布局零乱,未体现深水深用、合理布局的原则。现有码头的靠泊能力小,一般只能靠60~500吨级的货船。港区除少数货主专用码头配有少量的装卸机械外,本规划划定的禁建区主要是西部的山体,该区域是要永久保留的生态用地。交通部门所有码头无任何装卸机械,全部货物靠人力装卸。港区除货主有少量的仓库、13.2限制建设区堆场外,交通部门几乎没有像样的仓库和正规的堆场。全港只有几条简易的便道进港。根据码头区土地使用和发展情况确定限建区范围如下:城市建设用地外向东、东南5、现状工业对环境的污染严重,亟待改善。延伸,该区域规划期内原则上不用于建设,它是城市远景扩展的预留空间。码头区现状建设用地平衡表213.3适宜建设区用地代码用地名称用地面积(ha)百分比(%)人均用地(m/人)2居住用地194.7951.6646.38适建区是规划的新增建设用地范围,面积5.6km。是规划期内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RR2二类居住用地141.82空间R3三类居住用地52.9713.4已建区公共设施用地19.075.064.54C1行政办公用地7.75其2已建区是现状建成区范围,面积3.77km。CC2商业金融业用地10.84C5医疗卫生用地0.2314建设用地布局规划中C9其他公共设施用地0.25M工业用地128.5834.1030.6114.1现状建设存在的问题S道路广场用地19.845.264.72T对外交通用地1.800.480.431、现状岸线利用极不合理,现有两个油库及油码头对沿江开发造成一定的障碍。W仓储用地10.542.802.51油码头上下游各需有一定的安全距离不能开发利用,这对充分利用岸线带来很大的浪费G1绿地0.420.110.10及不安全因素,因此狗头矶的油码头及油库,要限制其发展,远期应移走,使下游的岸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2.040.540.49线能充分利用。总用地城市建设用地377.0810089.782、目前镇区的规模小,各种基础设施不配套,水平很低,不足以支撑现代化的工注:码头区现状城市人口为4.2万人业港口。镇区道路没有形成系统,镇上除少数新建建筑外,一般建筑质量差,没有特色47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14.3用地规划14.2镇区空间结构规划和功能分区码头区规划用地平衡表2序号代码用地名称面积(ha)比例(%)人均(m/人)居住用地314.4933.6034.9414.2.1规划指导思想1R居住用地300.4732.1033.39其中中小学用地14.031.501.561、充分利用长江岸线发展港口、工业及物流功能公共设施用地83.108.889.232、处理好老城与新区的关系行政办公4.200.450.47商业金融39.314.204.373、切实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市场用地5.770.620.644、充分考虑长江产业带、瑞码发展区对本规划区的影响2C文化娱乐3.620.390.40其中体育4.510.480.50医疗卫生4.520.480.5014.2.2总体空间结构教育科研21.002.242.33其他公共设施用地0.170.020.02总体空间结构为沿长江布局的带状结构,由“一心、一带、二片、二轴”组成。绿地82.958.869.223G公共绿地64.956.867.441、一心:中心位于老城区东侧其中防护绿地18.001.931.672、一带:生活居住功能片与东片为港口工业功能片之间由50m宽的绿化隔离带4M工业用地164.5117.5818.283、二轴:一轴为长江南岸的港口工业发展轴;一轴为垂直长江的公共设施发展轴5W仓储用地120.5612.8813.406T对外交通用地5.470.580.614、二片:西片为生活居住功能片;东片为港口工业功能片道路广场用地159.8617.0817.76道路用地156.8416.7617.437S14.2.3岸线利用其中广场用地1.840.200.20社会停车场用地1.190.130.13市政设施5.000.530.56由于码头区被确定为江西省沿江工业开发的重要地段,岸线十分宝贵。现状狗头矶8U供应设施用地2.800.300.31其中以西的岸线水深条件好(水深10-8m),可是由于紧靠老城区没有腹地,无法适应现代化其他设施用地2.200.240.24合计A城市建设用地935.94100.00103.99港区的用地需求,规划将其逐步调整为生活岸线。中心绿轴以东岸线虽然水深条件欠佳,水域和其他用地87.068.519.67但通过改造亦可满足现代化港区的要求,并且拥有广阔腹地,因此规划预留600-700m9E水域10.391.021.15其中其他76.677.498.52的沿江用地作为港口用地。合计注:规划人口规模为9万人48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14.3.1居住用地要逐步搬迁。并在海后码头集中建设危险品码头。危险品码头要与镇区保持一定的安全间距。主要依托现有镇区向南、向东扩展。在中心绿轴的西面,重点布局居住用地,是码14.4土地开发强度导控(同湓城区)头主要的居住功能区,可容纳6.5~7万人。在绿轴的东面,布置为港口工业配套的居住用地,可容纳1.5~2万人。结合居住用地的分布,配套了3所中学、4所小学。居住14.5旧城更新规划(同湓城区)2用地总面积314.49ha,人均34.94m。14.6住房需求与建设标准(同湓城区)14.3.2公共设施用地14.7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同湓城区)公共设施用地采用集中布置和沿街布置2种方式,在新的中心区集中布局形成块状的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在老城区沿街布置,形成带状的商业服务中心。公共设施总用215码头区道路交通规划地83.10ha,人均9.23m。1、行政办公用地布置在现集镇的东南面,规划的中心区,集中布置了行政办公用15.1城市道路与交通地,作为码头区今后的行政中心。2、商业设施用地布置在中心区,同时根据小城镇的特点,沿街设置商业用地。15.1.1道路3、文化娱乐设施用地结合沿江景观带,布置在行政中心南侧。4、体育设施用地结合沿江绿化带布置,在中心区的北面。采用方格网的布置形式,形成主干道、次干道二级路网。5、规划布置了2所医院,其中,中心区广场南面新建综合医院1所,作为码头未主干道6纵4横,断面采用40m、30m两种形式。来的医疗中心,保留现状的医院。次干道采用24m的断面。详见道路交通规划图。6、教育科研用地15.1.2广场在中心区广场的北侧布置了1处教育科研用地。在东部组团、牛头岭北,预留了一处职业技术学校用地。1、公共广场在新中心区临江规划有一个公共广场,是居民集会、休闲、交往的场所。14.3.3工业用地及仓储用地2、停车场工业用地分二片布置:西片主要安排大型的建材工业。东片结合港口的布置,安排在主要出入口和大型公共设施的附近布置有社会停车场。外围停车场兼有加油、洗大运量的建材、机械、能源、化工等工业,东部港口工业区是今后码头区乃至九江市的车等综合服务功能。一个工业基地。老城区现有的小型工业将逐步搬迁。现在的油库属危险品库,处在规划的中心区,49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15.2对外交通规划16绿地系统规划15.2.1铁路16.1规划绿地指标至规划期末,码头区绿地面积为82.95ha,人均绿地面积达到9.11平方米。规划考虑到码头这个港口工业基地在全市、全省的重要地位,预留了铁路专用线,城市居住区建设应设置公共绿地,其公共绿地面积不得少于2.5平方米/人,其中向东与九江港联系,向南可与瑞昌市联系,专用线可从夏畈车站引入。小区级不得少于1.5平方米/人,居住组团级不得少于1.0平方米/人,且单块绿地不得15.2.2公路少于500平方米。宾馆酒店、商业、商住、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码头区的对外交通主要有二个方向:①向南与市区湓城的联系:与湓城区的联系至绿化率不得低于35%;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下的,绿化率不得低于30%。少要有两条公路以保证交通安全可靠。首先拓宽改造现有的瑞码公路,提高通行能力,适应码头在近期建设过程的交通运输需要,瑞码公路按一级路标准建设;其次新建一条瑞昌至码头的公路,这条路尽量靠东,位于港口工业区内,一是方便与九江的联系,另16.2公共绿地一功能是利用这条公路的路基作为东部防止赤湖水患的堤防。②向东主要是与九江港区码头区目前几乎没有公共绿地,居民严重缺乏休闲、娱乐的场所。联系。瑞昌港的发展,离不开与九江港的联系,在建港初期,在各方面接受九江港的辐规划的公共绿地主要布置在东西向的沿江绿化带和南北向中心绿化带上。沿江绿化射,起辅助作用,今后两港有可能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形成有特点、有分工的港群。带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亲水的开敞空间,而南北向的绿化带则是形成一个比较幽静的空因此规划了一条40m宽的主干道,直通九江港。间。居住区和工业区内应结合地形条件规划建设小公园、街头小游园。规划布置了两个长途汽车站,一处保留现状,另一处位于南入口处。现状2条河流的两侧形成10-15m宽的绿化带。15.2.3水运16.3防护绿地1、客运:客运中有三部分。A、轮渡:与对岸湖北省武穴市联系,应该设有专门的生产防护绿地,由河流防护绿地和道路防护绿地组成,该绿地对城市生产生活功能轮渡码头,可以考虑利用规划保留的客运码头;B、汽渡:也是与武穴市联系,应建专组织影响较大,应作为永久性绿地予以保护。门的汽渡码头;C、客运码头:规划中留有客运码头的用地。规划生产防护绿地18.00ha,在通江大道西侧控制35m宽的绿化带作为高压走廊,2、货运:目前货运码头布局分散,功能混乱,其规模很小基本上是零乱的堆场。在污水处理厂周围留20m宽的绿化隔离带,境内河流两侧各控制不少于10m宽的防护规划将取消,用地调整为沿江公共绿地。本规划重点发展东部港区。绿地,铁路两侧布置不少于20m宽的防护绿地,东部工业区与西部居住用地间设50m宽的隔离带。50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17码头区市政工程规划17.2排水工程规划17.1给水工程规划17.2.1排水现状目前码头区污水排放系统不完善,采用雨污合流,污水就近排入镇区河道内,造成17.1.1供水现状水环境污染,影响城镇居民生活和环境卫生。自来水厂位于码头区镇区内,水源取自长江水。水厂日供水能力为5000吨/日,主17.2.2排水规划原则要是供应镇区居民生活用水,以及部分厂矿企业用水。亚泥、石油公司、江东造船厂等大型企业,都有自备水厂。1、统一规划,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2、现状排水管网仍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新建和改建排水管网采用雨污分流制。17.1.2用水总量预测3、与生活污水性质相同的工业废水可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统一进行处理。根据预测,码头区用水量近期将达到3万吨/日,到规划期末将达到6.5万吨/日。4、工业有害污水以及其他单位有害污水,必须按国家环境保护法的要求“谁污染,码头区近期人口规模将达到5万人,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为600L/人·d,(其中居谁治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水体或城市污水管网统一处理。民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为250L/人·d,工业用水量标准为300L/人·d,其它用水量标准17.3.3污水量预测为50L/人·d),则近期市区日用水量为3万吨。规划期末市区人口规模9万人,远期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为700L/人·d(其中居民污水量按总用水量的80%计,各阶段污水量为: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为350L/人·d,工业用水量标准为300L/人·d,其它用水量标准为近期(2010年):2.5万吨/日50L/人·d),则规划期末市区用水量为6.5万吨/d。远期(2020年):5.2万吨/日17.1.3水厂位置与城市管网布局17.3.4污水处理厂位置与排水规划根据码头区的现状水厂的供给能力和规模,结合以及城市规划期末城市用水需要,城市排水系统:老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新建和改建的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厂采取水厂原址扩建的方法来满足城市的未来发展。近期的供水能力为5万吨/日,远期设在东部工业区东侧。建设中视实际需要设污水提升泵站。的供给能力是需要满足湓城区和码头区的共同需要,为20万吨/日。雨水就近排入河道现状的河沟;河沟入赤湖和长江处设机排泵站。污水统一采用暗根据城区性质和功能分区,沿城区道路走向布置供水管网。主干管成环布置。具体管或暗渠。排水管网布置详见《排水工程规划图》。布置详见《给水工程规划图》。51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17.3供电工程规划按以上电力需求和瑞昌市电网规划对本镇及周边电力需求的基本预测,以及瑞昌市电网发展规划,拟定规划期码头区城区电网电压等级为:17.3.1现状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10kV高压送电电压10kV中压配电电压码头区的电源主要来自区域电网。现有35KV变电站一座,容量为8150KVA*2,主要380V低压配电电压供应居民生活用电。2006年码头区的用电最大负荷已达到2.33万KW,现状变电站已不配电线路敷设:规划码头区城区电网仍将以10kV架空线为主建设中压配电线路,能满足用电负荷增长的要求。大型工业企业自备变电站。网内设置部分开闭所以增加中压配电网运行的灵活性。城区内各类型10kV变配电所原则上不再沿街杆上设置,在公共设施和居住区域宜采用箱式变或室内(附设)方式建设,17.3.2用电量预测在工业和仓储区域宜进入地块内设置,建设方式不限。规划拟定码头区城区规划期主要用电指标和电力需求如下:有关电力供电规划布置详见《电力规划图》。码头区规划用电负荷预测表用地面积用电负荷指标用电负荷用地分类17.4信息工程规划(ha)(kW/ha)(万kW)居住用地314100-400(180)5.6517.4.1现状概况公共设施用地83300-1200(400)3.32工业用地238200-800(300)7.14码头区城区现有电信分局一处,交换机装机容量0.5万门。目前,安装用户电话0.3仓储用地5750-100(70)0.40万部,话机普及率为10部/百人。对外交通用地5.5250-300(270)0.1517.4.2发展目标道路广场用地160170-200(180)2.40市政设施用地5300-1200(800)0.40根据《瑞昌市电信网规划》和瑞昌市城市体系规划安排的瑞昌市电信网发展目标,其它用地73.5(50)0.37结合码头区城市总体规划安排的码头区近、远期发展规模,按目前我国电信发展的趋势,合计93619.83综合考虑码头区城区电信发展的现状,规划拟定码头城市总体规划期城区电信发展目标如下:数据项目年度电话主线普及率(线/百人)电话主机用户数(万户)17.3.3电网规划2010年402.02020年565.0电源:规划码头区城区电网所需电力能源仍由华中电网经瑞昌市电网馈入,近期码头35kV变升压为110kV变。远期在东部新建一所110KV变电站,主供港口和工业区。52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17.4.3信息网络建设(同湓城区)17.7环卫规划17.7.1现状现有垃圾填埋场一处,在镇域范围内,不在镇区。有垃圾车和洒水车各一辆。环卫17.5广播电视工人18人。17.5.1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17.7.2规划原则码头区现有有线电视站一座,用户3400户,入户率100%。主要线路由梁公大道从1、从码头实际出发,近、远期相结合,工程设施以近期为主,用地应充分考虑远瑞昌接入。码头区有线电视专用网已与市网实现联网。期需求。2、为便于大型设施的统筹建设,应合理确定垃圾处理设施布局和规模,进行区域17.5.2广播电视建设(同湓城区)性村镇设施规划和垃圾集中处理。3、为便于行政辖区范围的管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实施对垃圾、粪便从收集、运输到处置的全过程规划和管理。17.6环境保护规划4、适当保持城区已有环卫规划的完整性和尽量考虑原有环卫设施的延续性。5、鼓励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设备标准化和监控自动化。17.6.1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6、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尽量考虑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码头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质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大气方面,水选用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垃圾处理技术装备水平。泥厂、采石场带来的污染,加上镇区绿地面积少,裸露泥过多而造成空气中粉灰含量较高。17.7.3规划目标(同湓城区)17.6.2规划目标(同湓城区)17.7.4规划措施(同湓城区)17.6.3规划措施(同湓城区)53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排涝按10年一遇洪水设防。考虑到港口工业区的重要地位,港18综合防灾规划区宜采用50年一遇洪水设防。18.1消防规划18.2.2规划原则18.1.1现状与存在问题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河网水池调节径流,削减洪峰,以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码头区目前没有消防站和专职消防队伍。大型企业自备有消防队。18.2.3规划措施(同湓城区)18.1.2城镇消防要求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家《建筑防火规范BJ16-87》及部标准《城镇消防站布局与技术装备标准GNJ1-82》。以防为主,专业与群众队伍相结合。与城镇建18.3防震规划(同湓城区)设同步协调发展,配置消防队伍、消防装备,严格建筑物消防审查。18.4地质灾害防护规划(同湓城区)18.1.3规划措施1、规划设置了2个消防站,一处位于交通路西侧,一处位于东部工业区内,用地面积1-1.5ha。三级消防站按规范应配备3辆以上消防车,一辆50米登高车,一辆抢险19码头区近期建设规划救护照明专勤车。各企业应建立消防专职队伍,严格执行有关消防制度。19.1近期建设原则2、消防栓间距应小于或等于120米。主要公共设施附近需要单独设置消防栓。连接消防栓的给水水管管径不小于DN100毫米。1、依托现有城镇基础设施,采取道路先行的开发政策,使得城镇道路建设和用地3、消防栓沿道路设置,靠近路口。当路宽大于等于50米时,宜双侧设置消防栓,开发相结合。消防栓距高层建筑墙体应大于5米。2、改变现状沿街、沿路条状开发方式,提倡块状集中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做4、旧区改造和新区开发中应执行消防通道规定,宽度不得小于3.5米,距建筑物到建设一片,完善一片。外墙不得小于5米。3、启动码头工业园建设,接轨九江沿江工业园。18.2防洪规划19.2近期建设用地布局综合考虑今后镇区的城镇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新区和老区的关系,以及港口工业18.2.1防洪标准区等因素,规划考虑规划期内新区建设步骤应从建成区开始,向南、向东滚动发展,使根据《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中建制镇防洪规划要求,码头区防洪标准为:按20新区以老城区为依托,尽快形成规模。54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近期(2000-2010年)是码头区城镇建设的重要时期,规划近期人口5.2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525ha,人均100.99平方米。码头区近期建设用地平衡表2序号代码用地名称面积(ha)比例(%)人均(m/人)居住用地208.3039.6840.061R居住用地195.53其中中小学用地12.77公共设施用地45.878.748.82行政办公4.20商业金融29.792C市场用地3.08其中文化娱乐3.62医疗卫生5.00其他公共设施用地0.170.030.03绿地41.247.867.933G公共绿地32.10其中防护绿地9.144M工业用地142.1927.0827.345W仓储用地29.795.675.735T对外交通用地3.990.760.77道路广场用地48.979.339.426S道路用地46.95其中广场用地2.02市政设施4.660.890.90供应设施用地1.277U其中邮电设施用地0.23其他设施用地3.16合计A城市建设用地525.00100.00100.96水域和其他用地80.218E水域3.54其中其他76.67合计注:近期人口规模为5.2万人。55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4、各类各项建设都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一管理,保证城市各项建设活动能够按第五部分规划的实施照城市总体规划协调、有序地进行。5、本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法定程序无权变更。市政府根据城市经20规划的实施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应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报江西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涉及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等方面的重大20.1促进城镇体系的建设变更,需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报江西省政府批准。1、加强本规划的权威性,并有效地指导各城镇相关的下层次规划。2、为了区域内各城镇的协调发展和规划的实施,本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20.3积极推进总体规划有关内容的落实协调,共同执行国家有关基本农田保护的政策和措施。1、根据本规划的原则、要求与指导思想,着手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尤其是城市3、确保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这类用地主要包括:杭瑞高速公路,区域性主次中心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着手进行市政各专项工程规划的编制,调整、深化、完善已干道用地,区域供水设施用地,区域防洪设施用地,区域垃圾处理厂用地,区域电力、编制的城市各层次的其他规划。电讯、燃气设施用地等。2、结合下一层次规划,确定总体规划中有关强制性内容或刚性内容在空间上的定4、强化各类生态区、生态廊道,风景旅游区的保护和控制措施,严禁在生态区和位,并制定严格的控制政策。生态廊道内建设与生态保护无关的设施。控制风景旅游区内的建设项目和规模,旅游服3、重要设施通道定位:以本规划中有关设施规划内容为基础,交通设施、高压走务设施主要集中在相关的建制镇和集镇区内。廊设施通道进行定位。5、确保各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区域不受干扰。4、开展并滚动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明确近期城市发展的重点和建设时序。6、本规划突出了未来集中发展的要求,中、远期结合行政区划及相关政策的调整,5、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市规划实施中的作用,根据土地价值规律和产业集聚规引导人口、产业设施向湓城、码头区集中,鼓励乡镇和行政村进一步合并。律,完善政府土地利用引导和调控机制,有效地提供城市发展建设用地。在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总体规模的前提下,注重实际发展过程中可建设用地的供给与需求间的配置。建20.2健全规划管理制度议应尽快建立与“土地使用预计效益”、“就业岗位提供”、“环保达标要求”、“土地开发强度”等标准相关的建设用地供应的“底线条件”系统。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1、本规划一经批准,由瑞昌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瑞昌市各级政府和职能部地利用效益。门必须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城镇总体规划的重要性,切实保障城市总体规划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指导和调控作用。2、加强城市规划法规建设,健全规划实施的法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管理20.4建立空间信息平台的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整合、补充与完善市域内空间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空间信息技术标准,使各层次、3、明确各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规范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审批程序、标准各地区、各类型的空间规划在一个统一标准的技术平台上进行操作,为各级政府沟通协与制度,依法行政,保证规划实施的合法、公平和效率。56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调和重大决策提供更可靠的空间信息保障。对已编制的各规划中的空间要素进行统一协化、多元化经营,共同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调与定位确认。建立空间信息资源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建设和维7、切实落实公众参与原则,推进公众参与的法制化和制度化,让公众通过法定的护。程序和渠道有效地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加强对城市规划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总体规划及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规划意识,提高维护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20.5建立实施评价监控运作机制通过对人口、用地、交通、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发展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价,对规划进行校核;通过公众参与和运作机制的建立,在宣传与实施过程中,调整、完善与落实规划的要求与内容;确保政府对规划及其实施进行动态监控。1、建立城市规划、发展改革、土地管理、建设管理、环境保护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城市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应计划、生态环境保护互动一体的城市发展调控体系。2、关注国家财税制度改革(物业税与财产税)与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政策,研究其对城市布局和产业布局带来的深刻影响,在规划实施中积极应对,并适时研究和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保持城市规划在新的发展环境下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3、强化政府土地储备等集中统一管理措施的实施力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有计划、可持续地投放土地,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使用制度。4、在完善规划审批制度和规划公开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的监督检查制度。要积极发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的作用,认真查处和纠正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加大对违法建设行为的整治力度。发挥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各基层社区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公众在城市规划实施全过程中的监督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建立起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5、加强政府对城市发展宏观调控的作用,完善规划决策体制和制度,建立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机制和专家论证制度,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公示与听证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克服城市建设发展的盲目性。6、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吸引社会与民间资本和资金,实现城市基础设施产业57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4.3用地规模.................................................................................................16说明书目录第二部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85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8第一部分规划的前期研究及规划要点.......................15.1市域城镇体系的现状............................................................................181规划的前期研究..........................................15.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81.1概况......................................................................................................15.3市域土地利用规划................................................................................201.2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35.4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221.3本次规划编制的背景分析.......................................................................55.5市域旅游发展规划.................................................................................232本轮规划要点.............................................75.6市域社会设施规划.................................................................................242.1规划原则...................................................................................................75.7市域环境保护规划.................................................................................262.2规划依据...................................................................................................7第三部分湓城区用地布局及基础设施规划...................282.3规划期限...................................................................................................86土地使用空间管制.......................................282.4城市规划区...............................................................................................86.1禁止建设区.............................................................................................282.5本次规划的技术路线和重点...................................................................86.2限制建设区.............................................................................................283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96.3适宜建设区.............................................................................................283.1城市发展总体目标与战略.......................................................................96.4已建区.....................................................................................................283.2分目标与战略.........................................................................................107建设用地布局规划.......................................283.3城市性质与职能定位.............................................................................147.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84人口与用地规模..........................................157.2用地发展方向分析.................................................................................294.1市域总人口.............................................................................................157.3空间结构规划.........................................................................................294.2城市人口规模.........................................................................................157.4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规划.........................................................................2958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7.5土地开发强度导控.................................................................................3311.2地质灾害防护规划...............................................................................437.6旧城更新规划.........................................................................................3411.3消防规划................................................................................................437.7住房需求与建设标准.............................................................................3411.4防震规划................................................................................................447.8地下空间开发利用.................................................................................3511.5人防规划................................................................................................448湓城区道路系统规划.....................................3612近期建设规划..........................................458.1现状存在的问题.....................................................................................3612.1近期建设的目标与原则.......................................................................458.2道路系统规划.........................................................................................3612.2城市近期用地布局...............................................................................459湓城区绿地系统规划.....................................37第四部分码头区用地布局及基础设施规划...................479.1绿地系统规划原则.................................................................................3713土地使用空间管制......................................479.2规划绿地指标.........................................................................................3713.1禁止建设区...........................................................................................479.3城市绿地系统结构.................................................................................3713.2限制建设区...........................................................................................479.4城镇绿地布局.........................................................................................3713.3适宜建设区...........................................................................................4710湓城区市政设施规划....................................3713.4已建区...................................................................................................4710.1给水工程规划.......................................................................................3714建设用地布局规划......................................4710.2城市排水设施规划...............................................................................3814.1现状建设存在的问题...........................................................................4710.3城市电力设施规划...............................................................................3814.2镇区空间结构规划和功能分区...........................................................4810.4信息设施规划.......................................................................................3914.3用地规划...............................................................................................4810.5环境保护规划.......................................................................................4014.4土地开发强度导控(同湓城区).......................................................4910.6环卫规划...............................................................................................4214.5旧城更新规划(同湓城区)...............................................................4911综合防灾规划..........................................4314.6住房需求与建设标准(同湓城区)...................................................4911.1防洪规划...............................................................................................4314.7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同湓城区).......................................................4959 瑞昌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15码头区道路交通规划....................................4919.1近期建设原则.......................................................................................5415.1城市道路与交通...................................................................................4919.2近期建设用地布局...............................................................................5415.2对外交通规划.......................................................................................50第五部分规划的实施.....................................5616绿地系统规划..........................................5020规划的实施............................................5616.1规划绿地指标.......................................................................................5020.1促进城镇体系的建设...........................................................................5616.2公共绿地...............................................................................................5020.2健全规划管理制度...............................................................................5616.3防护绿地...............................................................................................5020.3积极推进总体规划有关内容的落实...................................................5617码头区市政工程规划....................................5120.4建立空间信息平台...............................................................................5617.1给水工程规划.......................................................................................5120.5建立实施评价监控运作机制...............................................................5717.2排水工程规划.......................................................................................5117.3供电工程规划.......................................................................................5217.4信息工程规划.......................................................................................5217.5广播电视...............................................................................................5317.6环境保护规划.......................................................................................5317.7环卫规划...............................................................................................5318综合防灾规划..........................................5418.1消防规划...............................................................................................5418.2防洪规划...............................................................................................5418.3防震规划(同湓城区).......................................................................5418.4地质灾害防护规划(同湓城区).......................................................5419码头区近期建设规划....................................546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