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配合手法治疗偏头痛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偏头痛

ID:4139416

大小:155.75 KB

页数:2页

时间:2017-11-29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偏头痛_第1页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偏头痛_第2页
资源描述: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偏头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针刀配合手法治疗偏头痛68例临床观察中华骨科康复中心医师王同强【摘要】目的:探讨针刀治疗偏头痛的治疗机理;方法:在与头痛相关的枕部病灶点行针刀治疗;结果:治疗68例,痊愈59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2例,有效率97%;结论:针刀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关键词】针刀松解、偏头痛、枕后腱弓、枕大神经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疑难病,其头痛时间长,疼痛剧烈,临床表现复杂,反复发作,治疗较困难,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过去对其病因病理也没有从根木上清楚地认识,只是笼统地诊断为头痛、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或肌紧张性头痛等,疗效欠佳,且易复发,

2、多数病人靠服用止痛药维持。笔者通过对针刀医学理论的系统研究和长期实践,认为顽固性头痛、偏头痛最根本的病因病理机制是由于颈枕部的软组织长期慢性积累性劳损,枕大、枕小神经穿过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在枕后形成的枕后腱弓时受骨—纤维管卡压所至。笔者针刀治疗偏头痛6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8例中,男12例,女56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6岁,单侧头痛51例双侧17例;单侧伴后头痛32例,单侧伴前头痛18例。病程最长36年,最短3天。1.2临床表现和体征:(1)患者有长期伏案工作史或生活习惯。(2)早期有枕部、耳后

3、、耳下部不适感,以后逐渐出现闷胀或酸痛,直至疼痛。疼痛可扩展至前额、颞顶部。(3)伴随症状可有耳鸣、耳胀、眼部憋胀、头闷、颈部僵硬不适感,许多患者可有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有精神不振和四肢无力。(4)疼痛呈现慢性迁延过程,时轻时重,寒冷、劳累、情绪激动可加重,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程进展,呈现逐渐加重趋势。(5)体征;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出口处、颈后四小肌、夹肌处有固定性压痛点,并向枕顶部或颈臂部放射,部分病人头顶、颞侧有大小不等压痛点,在痛点处可触及硬性等条索或结节。1.3诊断标准一侧或双侧头痛、头晕、头昏,头痛多在受凉劳累后发生,女性多在经期发作

4、,精神因素常为诱因,颈部不适,枕后上颈线,下颈线之间,天柱穴、风池穴处有压痛点枕大小神经出口处有压痛点,按压压痛点头痛减轻或加重。2.治疗方法2.1针刀治疗:2.1.1定点:将枕外隆突与C2棘突连线的中点与患侧颞骨乳突的尖作一连线,将此连线分为三等分,在中内1/3及中外1/3交界处的区域内寻找压痛、硬结或条索作为进针点,用龙胆紫作一点状进针标记。2.1.2操作:患者反坐靠背椅,头颈前屈450度左右置于椅背上,术区按西医外科手术要求备皮、常规消毒、铺巾,医者戴一次性帽子、口罩和无菌手套。选用4号针刀,针刀垂直于枕骨骨面,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快速

5、刺入皮下组织,缓慢深入到达枕骨骨面,在治疗点0.5cm范围内提插针刀,切割粘连、增生、增厚、紧张、挛缩的筋膜和腱纤维3-4下即可,出针按压3分钟以防出血,无菌纱布或创可贴外敷治疗点。7天治疗一次,1次为一疗程。2.2手法治疗:病人俯卧位,上胸部下垫枕使头稍前屈,以扩大寰枕间隙距离,以利手法操作。先在每个压痛点上轮流做按揉、弹拨、点压手法3遍,每遍2-3分钟,然后由助手双手挽住病人两肩向下(足端)牵拉用力;医生左手托扶病人下颌,右手放于病人头枕部向上(头顶)用力拔伸,和助手做对抗牵引以不使病人下移。需维持此对抗牵引,然后医生突然加大牵引力度并立即

6、回复至原牵引力,如此反复2-3次后结束手法治疗。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1)头痛等症状完全消失半年无复发为痊愈。(2)头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为显效。(3)治疗后症状减轻为有效。(4)3~5次治疗症状无改善发作同前为无效。3.2结果:治疗68例,痊愈59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2例(有的因怕针中途放弃治疗),有效率97%。4.讨论偏头痛的病因比较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有血管学说、神经学说、血管三叉神经反射学说等。有些疾病引起的头痛可表现为偏侧头痛,但偏头痛不一定表现为偏侧头痛,可以表现为不同部位的头痛,如额部、枕部、顶部或

7、全头。本病属中医学“偏头风”、“脑风”、“头痛”范畴,多因情志、劳倦等,致脏腑功能失调,升降失常,经脉瘀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针刀治疗是将针刺疗法和手术松解法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新医疗方法;一方面可利用针的作用,疏通气血、活血化瘀,“通则不痛”;另一方面可利用刀的切割松解作用,松解粘连,祛除卡压,改善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以松至通,通则不痛”。由于生活习惯和工作姿势的影响,极易产生颈部的筋膜劳损,使颈部肌筋膜在枕部附着区域发生无菌性炎症,结缔组织增生、组织间结疤粘连,卡压了与眶上神经及颞神经有广泛交通的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引起上述神经

8、分布区域内的疼痛、麻木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在以往的诸多治疗方法中,多以扩张血管、放松肌肉为主,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但对椎枕部肌筋膜粘连、增生对枕大、小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