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文以载道”

谈谈“文以载道”

ID:41501436

大小:7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6

谈谈“文以载道”_第1页
谈谈“文以载道”_第2页
谈谈“文以载道”_第3页
谈谈“文以载道”_第4页
资源描述:

《谈谈“文以载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部20世纪的文学艺术发展史似乎已经雄辩地将"文以载道"的说法抛到陈腐的观念垃圾场去了,何况到了世纪的门外,我们面对的是更加无垠更加宽阔的天空,我们拥有的是无穷无尽的创造的自由——没有了框框,没有了教条,更没有沉重的使命。同时我们还拥有无比强大的解构能力,一切崇高的事物都在解构的手术刀面前纷纷瓦解,化为卑微的碎片。经典的美学体系和文学大厦也一样地遭受严重的质疑和否定。在这一点上,也许我们还得感谢真正的解构主义的先驱——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法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构模式:将爱情解构为性欲,将花朵解

2、构为种子和泥土,将本来源自“超我”的艺术努力,他把它归之于“本我”的升华,即性欲化为文字图景后的变体。一句话,无非就是,把人解构成动物,把人性解构为物性。于是,人性轰然倒塌,化成了一片废墟。到了20世纪末,这种废墟已经延伸到人类所创造的几乎所有原先引以自豪的领域,人们自愿与古老的伟大的经典斩断了联系,很快地,一部艺术通史被化为了一部艺术断代史,一部道德通史也被化为一部道德断代史。每一个人都愿意沉溺于自由创造的幻觉之中,对一脉相承的经典进行了肆意的个人阅读和解构。同时,“艺术就是自由”成了纯粹自明

3、性的真理,我们在无边的原野上自由地飞翔。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将文学道路的第一条途径确认为“轻逸”,几乎让那些所谓“纯艺术”的信徒们顶礼膜拜,虔诚感恩。一切思想、精神和道德义务都由之得以消减,文学艺术回归到了赤子的状态,玲珑妙曼的无邪状态。任何固有观念的模子都被打碎,自然,首当其冲的就是"文以载道"。于是我们的耳边没有了号角的鸣响,只有内心涌上来的一阵阵自由的狂喜。于是文学成了全新的未被开拓的庞大原野。没有任何的禁区,精神领域成了快感和冲动的野马奔驰的地方。按说,这既是思想高度解放的时代,应该是文学

4、与艺术合唱的繁荣的先声。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冲动受到了审美规律的惩罚,轻逸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的压力。而游戏精神在亵渎了文学的同时,也亵渎了每一个作家的“自我”,放纵成了深刻的现实,羞耻感已经逃逸出生命之外。一切借艺术名义而获得的价值感荡然无存,因为此时,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已经混沌一片。文学的审美需求已经告别了康德式的纯粹,美感已经完全被快感所替代。而文学艺术的悲哀在于:与永恒握手言欢的大作品没有了,即大师没有了,曾经象神祗一样地照亮人类内心黑暗和前行道路的巨人没有了。我们变得那么地空空荡荡,文学的原

5、野成了真正地不生乔木的荒原,文学的赤子也成了真正的文学侏儒。文学肌体受到了严重的损伤,曾经严重信奉的自由精神成了戕害人性,复归物性的路途。自由的光辉渐渐淡去,成了虚妄无比的一阵烟雾。其实,真正的自由是真实的,但那决非文学先天性的拥有,而是逐渐赢得的,它是人类与上帝摔跤而赢回来的奖励和荣誉。反之,当自由成了宿命的时候,已经没有了自由,就象到处都是你的方向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没有了方向。所以,我们面临的事实是:文学已经蜕变为娱人耳目的文化消费。文学已经失去了为我们提供精神信仰的责任和能力。一切心灵之美

6、和深层之美都让位于感官之美和浅层之美。二人性是弱的。每一代人的文化自信必须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文化继承带来的充盈感;二是文化创造带来的满足感。但后者必须有赖于前者,创造必须有赖于继承。而我们对古代典籍的阅读,其实就是对创造、甚至是对自由的某种保障。经典文本携带着某些重要的文化信息,它是人类智慧的见证,从中我们可以寻索到自我的道路和文学创造的道路。说白了,这也是对“文以载道”这一观念的信赖。而且我们也很少有比文字更好的亲近古人的方式了。这是“文以载道”这一观念在继承的层面上产生的意义。而更重要的,

7、自然是如何在创造的层面上确立它的意义。由于我们太喜欢并且执著于怀疑,我们对前人文化观念的某种不信任感在使我们不断地失去了深层的根基。这种不信任感是致命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种观念本身进行重新的定位和省察。“文以载道”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北宋大儒周敦颐的《通书•文辞》当中,他说:“文,所以载道也。”强调了“道”的第一性,而“文”仅仅被视为一种负载大道信息的工具。这一说法被后人诟病至今,被贬为文学功利主义的代表学说。而“道学家”的称谓成了伪君子、伪道德的代名词,充满贬义,而“卫道士”更是几

8、乎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其实,人心的这种疑惑也是致命的,如果对真正的“道”的存在失去了信心,而对“道”充满信仰并加以维护的人又被我们一致地斥为异端,这种境况是可悲的。在中国文艺史上,关于文道关系的讨论渊源流长,早在南朝梁代的著名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中就已经明确提及:“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在唐朝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云:“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为能也。”于是,也提出类似的说法“文以明道”。也许,这些说法并无所谓,重要的是对“文”与“道”本身的定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