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和精神(I)

应有格物致和精神(I)

ID:42022578

大小:867.01 KB

页数:49页

时间:2019-09-06

应有格物致和精神(I)_第1页
应有格物致和精神(I)_第2页
应有格物致和精神(I)_第3页
应有格物致和精神(I)_第4页
应有格物致和精神(I)_第5页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和精神(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杨振宁(1922-),美籍华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51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促成了此后几十年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关注。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       李政道(Henry Lee,1926-),男,192

2、6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美国华人物理学家。1976-1986年在美国80多所大学培养了700多名中国物理学学者。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名誉科学博士”;暨南、复旦、清华等10多所大学名誉教授。第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华人得主——丁肇中       丁肇中(Samuel Ting,1936-),男,1936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市,祖籍山东日照。美国华人物理学家。1974年在高能加速器的质子碰撞实验中,发现了原子核中的一种新粒子“J”粒子,这是

3、基本粒子科学的重大突破,1976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88年4月获意大利最高科学荣誉奖——德卡斯贝里科学奖,1996年获中国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第四位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朱棣文       朱棣文(1949-),男,1949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祖籍江苏太仓。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他是第一位可以控制、移动一粒原子的人。1997年10月因利用激光冷却气体,使冷却的原子陷在原子捕捉器内的方法获得技术上的突破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五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华人得主——崔琦       崔  琦(

4、DanielC.Tsui,1939-),美籍华人物理学家。男,1939年生于河南宝丰,祖籍河南宝丰。因发现电子在强磁场、超低温条件下相互作用,能形成具在某种特异性质的量子流体,获1998年诺贝尔奖。首位诺贝尔化学奖华人得主--------李远哲       李远哲(Lee YuanTseh,1936-),男,1936年生于台湾新竹,祖籍台湾新竹。美国华人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气态化学动力学、分子光束和激光化学。1986年10月获诺贝尔化学奖;1986年获全美华人成就奖。诺贝尔文学奖的

5、黑马得主-------高行健高行健(1940-),男,1940年生于中国江西。1986年因剧作《彼岸》被禁演而萌生出国念头,于1987年定居法国。2000年因他的大作《灵山》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由此,他比曾获提名的老舍、巴金、北岛等名家更有幸而成为百年来华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灵山》简介高行健在《灵山》中有一段描述:你如果不是命运的机缘,也许就在这小镇上出生,长大,成亲,也娶上个这样的美人,也早给你生儿育女。这部没有故事情节的小说,像一面夜空,这样的句子,恰如夜空里闪烁的星星。这面夜空繁星满天,处

6、处闪耀。《灵山》--单从语言上就是一部罕见的伟大小说。应应有有精精神神丁肇中这是一篇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的议论文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作者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丁肇中简介点击进入丁肇中教授追星当追这样的星丁肇中教授比“天王”们可耀眼得多丁肇中教授故居(山东日照)可别小看这个破屋预习课文整体感知什么叫“格物”和“致知”? 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从探察

7、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题即是论点)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阅读2-5自然段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出自《大学》。《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8、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作者对《大学》中“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证明的?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代表性。举例论证作者认为王阳明“格”竹子为什么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