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慈善文化资源对高校慈善文化培育的借鉴与启示

中外慈善文化资源对高校慈善文化培育的借鉴与启示

ID:42033141

大小:4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06

上传者:U-991
中外慈善文化资源对高校慈善文化培育的借鉴与启示_第1页
中外慈善文化资源对高校慈善文化培育的借鉴与启示_第2页
中外慈善文化资源对高校慈善文化培育的借鉴与启示_第3页
中外慈善文化资源对高校慈善文化培育的借鉴与启示_第4页
中外慈善文化资源对高校慈善文化培育的借鉴与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外慈善文化资源对高校慈善文化培育的借鉴与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中外慈善文化资源对慈善文化培育的借鉴与启示一.中国传统慈善文化思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传承着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尊老爱幼、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优秀的慈善文化。中国传统慈善理念起源于家庭,推及于社会,主张通过仁者爱人來实现少孝、中爱、老慈,进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博大精深的传统儒释道思想也在不同的理性层面为中华慈善精神与实践提供着充足的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有灵之光。1从慈善的文化源头看,儒、释、道等思想是慈善在中国生成的重要文化源头。如大慈善家熊希龄所言「'吾国立国最古,文化最先,五千年来养成良善风俗者,莫不由于儒、释、道Z学说所熏陶”。2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倡导“礼乐”和“仁义”,主张“仁爱”,这是中华民族利他文化的重要起源。《礼记•礼运》的一段描述可谓是对儒家仁爱思想最经典的诠释:“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墨家主张的“兼爱”、“非攻”思想是中华民族I専爱思想的重要源头。道家主张的“行善积德”的善恶因果论,则将宗教思想注入到利他与I■専爱的文化之中。而“予乐为慈,拔苦为悲”的佛家思想更是将这种慈善的美德传播到普通大众那里。丿力经漫长岁月的传递,这些传统慈善文化逐步积淀为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守望相助的利他道德情感和道德价值。1.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民本思想、诸了百家的仁爱学说构成了传统慈善文化的理论基础。《尚书》B:“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木,本固邦宁”。民木思想萌芽于殷商时期,对民的重视始于商代,商汤的赈恤饥寒的措施可视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滥觞。而到周朝已非常注意惠民保民的政策,周Z所以能将商取而代Z,是因为能够在“天命无常,唯德是亲”思想观念中崇尚人的道德,体恤人民的疾苦。周统治者能够理性地爱民保民。这在周礼(《周礼•地官司徒》)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赈灾,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及至春秋时期,敬畏民心、注重民事已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思想。这深刻地影响着后來的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仁爱”思想。随着儒家民本思想的推及于社会生活,使得历朝历代I余日昌:《屮华传统美徳从书一慈善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页。2周秋光,曾桂林:《屮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统治者谨奉“民为邦木”的占训,通过施粥、赈谷、调粟等多种慈善救济措施赈 恤灾民,唐宋以后还通过各种慈善机构如慈幼局、养济院、普济堂等发展慈善事业。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所倡导的“仁”的伦理精神在口常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人的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家文化认为,“仁”的本质首先要善待与自己有血亲关系的父母家人,即“孝悌”。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即“泛爱众”。它充分反映了儒家由此及彼、心怀天卜•的仁爱原则。儒家认为善即为仁,而仁就是爱人。孔了的“仁”是将人的伦理规范和道徳情感高度结合。要想达到“仁”的真正实现,就必须首先从“修身”做起,即在道德人格方面的全面提升。孔了的“仁者爱人”,“泛爱众”(《论语•学而》);“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了欲善而民善矣,君了Z德风”(《论语•颜渊》)等仁爱思想不仅深深影响了每一个有善心的人,'更丰富和强化了慈善文化的内涵。为慈善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思想支撑。孟了的“仁爱”思想是在继承孔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來的。他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了•离娄上》),5孟了透过“仁者爱人”的表层现象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慈善观。孟了主张先天性善,提出人性的人心固有四个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是引导人们扬善抑恶的力量Z源。在孟了看來,所有的仁爱Z行,慈善Z举都发□人们内心深处,所谓“仁,人心也”,这种内在求善的精神追求,使仁爱上升为一种趋善的道徳价值,是其慈善思想中的独特之处。总的來讲,不论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还是孟了的“不忍人Z心”;不论是韩愈的“博爱”还是张载的“民胞物与”以及儒家爱民、惜民的仁爱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这就为后世慈善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最可靠的文化支撑和思想支撑,也正是在这种人本思想的影响下才衍生和发展了这个伟大民族的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邻里互助、乐于助人等优秀传统美德,发展了中华民族独特:伟大的精神文明。1.道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道家是以老圧为代表而形成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老庄的哲学屮崇尚自然和清静无为,但道家并没有在虚无缥缈的哲思中追求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们依然口上而下地思考着人生中的现实问题。从《道德经》和《庄了》这两部经典的3单玉华:《慈善意识相对弱化及其伦理成因》,《郑州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34-35页。°孔丘:《论语》,吴兆基编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117页,185页。5孟子:《孟子》,任大援,刘丰注译,甘肃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页。关于道家思想的著作中我们仍然能窥见其人木主义的一面,从“德善”、“天道”等抽象的思辨中无不流露出道家在迷恋口然的同时对人口身的关怀,而这种关怀 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传统慈善事业的重要思想源头。作为道家学派的鼻祖,老了的哲学玄z又玄。他认为天地万物源于“道”,这个“道”虽然恍兮惚兮,神秘莫测,但依然可以明赏罚,判善恶。于是老了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不信者吾亦信之,徳信。圣人在天下……”(《老了•第四十九章》)6老了哲学中这种圣人心系人民的善恶观对后世君主的治国方略以及人们道德的养成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后世的慈善观念也曾从这些思想里获取了丰厚的营养,成了现代慈善道徳思想的基础。老子同时以“慈”为宝,体现了他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爱护。“慈”的另一层含义是“助”,这是慈爱Z情的必然结杲。一如“慈母Z于弱了也,务致其福(《韩非了•解老》”7庄了在老子思想的基础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徳,道兼于天”(《庄了•天地》),即人们的善行是顺应天道门然的,而这种善行能得到天的眷顾,“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了•养生主》)。将人的行为和天道对应起來高扬人的善行,这跟佛教的善恶观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I大I果报应的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历代社会不同阶层的民众,也对后世人们慈善观念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在屮国传统慈善理念屮,有许多观点发端于宗教思想,其屮佛教的“慈悲”思想影响深远。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佛教教义及典籍中意蕴丰富的慈善思想,主要表现为慈悲观、修善积德观以及因缘业报观。慈悲观是佛教慈善渊源中最重要的内容。佛家言“同体大慈无缘大悲”、“慈爱众生如己身”,即《大度智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怎,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要求佛教徒应怀慈悲Z心,以“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善待众生,以正、焙、智、善的慈航普渡众生,广行善举。善恶观念是屮国佛教文化中关于心性论的一对范畴,“善恶是根,皆因心起”,佛教制定了一系列的清规戒律约束众徒,佛教教义中的三福、五戒、十善十恶说丰富了慈善思想。至于行善的方法,佛家强调的是“布施”,布施是佛教菩萨行屮的重要行为,布施包括财施和法施,真布施完全出于布施者的同情心、怜悯心和慈悲心。"佛教还讲爱语、善言和利行,以言行和劝谕,笃行种种善举,这种口利利他、白觉觉人的行6李聃:《老子》,范永胜译注,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116页。了周立升:《老子的智慧》,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2页。7沈瑜,李国军,董轶普:《慈善文化探究》,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愿精神引导人们慈心向善,慈心行善,使得人们行善积德、乐善好施。这种发慈悲Z愿而生救世Z心实际上是劝导人们止恶从善,避恶趋善,上升到慈善的伦理价值层面,就是通过规范人们的心理动机和行为倾向,敦促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个 人生活中内省口律,克制私欲,去恶从善,培养高尚人格。基于善恶观,中国佛教还提出“因缘业报说”,这种业报轮回Z说,给人的伦理启示是:今生修善德,來时升入天界,今生造恶行,來世堕入地狱。这种善业善报、恶业恶报的业报轮回使得人们更注重口身修养,积善积德,广结善缘,使得民间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持续不衰。中国传统慈善思想源远流长,诸子百家及各流各派关于慈善的论说都蕴含着救人济世、福利众生以及与人类道义想通的道德规范和普世价值。通过对中国慈善思想的源头一一儒家、道家和佛教等思想的梳理,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对善的向往,对人的关爱是古今中外人们一直不懈的追求。当然,慈善的传统核心价值取向是利他主义。我们继承和发展传统慈善文化,重要的是弘扬传统慈善文化中的道德伦理本质,即救人济世、福利民众的道德准则和普世价值。“爱出于心,恩被于物”,慈善是人的爱心与良知的结合,在利益至上、拜金主义、享圧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泛滥的今天,弘扬传统慈善文化对于发展慈善事业、推进社会道德建设貝有重要的意义。二、国外慈善文化思想1.西方慈善文化的特点以欧洲为主的西方慈善文化在漫长的丿力史发展中积淀了许多优秀的特点。西方优秀慈善文化的特点如下。(1)以7専爱”为基本特征,凸显慈善互助。西方的慈善文化发端于宗教。美国著名哲学家亨利•爱伦•莫(HenryAllenMoe)曾对宗教和慈善的关系作过精辟的概括。他说:“宗教乃慈善之母,不论是从思想上、述是产生过程上,莫不如此”。西方慈善文化的主要源于基督教,T専爱”、“富人原罪”等宗教教义构成了最原始的慈善源动力,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是I■専爱,基督教以I•専爱为根基孕育并促生了现代西方慈善文化的内蕴。“博爱”价值观建立在普遍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基础上。一方面,这种傅爱精神超越了血缘亲情,不分民族、肤色、阶层、性別、文化和国家等界限的普世主义的爱;另一方面,这种超越功利主义的博爱完全放弃了对道德冋报的期待,达到了“为爱而爱”、“为道德而道德”的精神境界。°西方慈善文化观认为:作为个体人对正义、和平与集休福祉负有不可 推卸的责任。基督教的慈善思想推崇善良、公止、同情与友爱,要求信徒尊奉超性美德“信德、望德与爱德”。其中,信是核心,体现对上帝的超功利的爱。爱是基础,是发自内心的圣洁情谊,是与认知无关的天启的内在律令。爱的影响遍及一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扎根,影响着西方人的慈善思想与行为方式。(2)突出“口律”性,强调外在力量的约束。西方基督教文化将慈善视为一种他律要求,把人的善行看作是对上帝的启示,具有他律性,强调了慈善的责任和道义精神。早期基督教的思想充分表达了对富人及财富近乎苛刻的慈善态度,“富罪文化”贯穿于西方慈善伦理思想发展全过程,如耶稣的箴言:“把你的所有的全部给予贫困者”,鞭策人们为了免堕地狱升入天堂而不断行善,无偿的将自己的财富分发给穷苦人。(3)注重责任,奉行志愿精神。“志愿服务”意味着在没有金钱或其他物质补偿的情况下贡献时间和劳动力,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即帮助一个如果得不到帮助将会发生非常严重后果的人,被许多人认为是慈善的最基木形式。在西方,被奉为全人类最高境界的伦理美德是实施公益行为的慈善服务,"因为时间被视为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正如希腊哲学家泰奥弗拉斯托斯的一句名言:“时间是一个人可以花费的最宝贵的东西”。志愿精神來源于基督教爱的本质,即“爱人如己”的博爱情怀和牺牲精神,这种爱不分尊卑,不分长幼,不分男女,人人平等。西方人志愿精神主要表现为自愿、非酬和利他这三个要素,这三要素恰恰成了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原动力,这种□发的无私的门愿精神完全值得我们学习,它在提升民众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将会发挥积极地作用,激励公民的奉献精神,使公民能在行使这种道徳权利的过程中体验到内心和精神的无限满足,从而感受到生命的温暖和价值。1.西方现代慈善理念和慈善伦理现代中国的慈善理念主要受社会主义伦理文化、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和西方伦理文化三种伦理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基督教的慈善传统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慈善活动需要人们无偿的奉献财物、时间和精力,因此当代西方慈善文化注重对个人慷僦这种美德的培养,通过慈善行为的具体实践,体验行善过程屮的精神愉悦,进而转化为内在品德。慷慨注重的是一种心甘情愿的给予,而非冋报,其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财和物给予适当的人,而从不指望从适当的或不从不适当的人那里得到任何的回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具备慷慨⑷潘乾,尹奎杰:《论西方慈善文化中的理性精神》,《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第48页。11RobertL.Payton,Michael.Moody:《understandingPhilanthropy:ItsMeaningandMission》,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2013年版,第72页。 品质的人即是具备德性的人,因为德性强调行善而不是受到善的对待。12现代曲方慈善伦理在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下耍求慈善行为的动机是每个人的道徳责任,要求人们树立起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义务观,这种责任义务观念往往带有美好强烈的愿望,以“人”为终极目的,是纯粹善良意志的体现。在这里,责任是出于最高层次的道德规范。慈善行为是个人责任义务的体现,也是对他人尊重的体现,责任意识和内在义务强调个人奉献,追求行善,而不是功利的回报。在西方慈善理念中,个人Z个人Z所以行善,是个人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体现现代公民的主体地位。西方慈善事业通过社会慈善组织为慈善大众化提供了公共平台,超越了施舍与恩赐的狭隘思想,强调捐赠者与被捐赠者之间的人格平等,凸显了人本观念和权利观念13。西方社会的根本精神突出公平和止义,强调个人口由、独立、价值和尊严,这也是西方社会民主精神的体现,与之相适应的慈善伦理精神就表现为个人自我奋斗和慈善行为的口觉,在个人精神和独立价值观念的影响卜,西方社会特别推崇通过个人艰苦奋斗去获取社会财富,而依靠继承得來的财富并不值得骄傲和炫耀。正如西方著名慈善家卡耐基先生所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不仅仅体现的是一种财富观念,更衍生出一种高尚的慈善理念。三、中西方慈善文化对慈善文化培育的借鉴和启示1•重视慈善文化中的“善”的教育如前所述,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人先天性善,人性的人心固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善端,能够引导人们扬善抑恶。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行善的潜在能力,每个人的内在都有恻隐之心,这也揭示了每个人都冇帮助他人、关爱他人的心性和能力,这是合乎人性的自然之道。善在佛教典籍中被用來判断一个人的心性是否纯净,强调耍修成善果必须不断反省自己的内心和言行,弃恶扬善,涵养德行,恢复心底的纯洁与清净。当然,佛教教义中也冇具体的行善的办法。道教一贯主张普度众生,慈爱万物,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耍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慈善文化培育木身就是对道德和人性的教育,重视慈善文化中“善”的教育和对善的信仰,能够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体系,培养高尚的情操,避免曲于过失、冲动、心理扭曲而造成的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塑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2.宣扬慈善文化中的“博爱”思想"亚里士多徳《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笫97页。门姚俭建:《法治思维与慈善伦理的契介:现代慈善文化的价值取向》,《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第76页。 人类的爱是相通的,爱可以超越种族,可以超越血缘,可以超越国界。“博爱”思想是指在爱口己亲人、朋友、同学等熟人基础上,由亲及疏,将人类甚至一切生物和自然作为爱的对象,把这种普遍的爱升华为一种崇高的人文关怀,自觉地意识到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自觉实践对他人的关怀与帮助。“博爱”精神是西方慈善传统的核心与根基。在慈善文化培育中宣扬“博爱”精神,有助于超越个体的局限,在与他人的对象性关系中认识自我,克服极端个人利益主义,以平等主义立场和态度对待他人,换位思考,克服小我,以对象的境况和感受反观口身,培养“爱无差等”的宽广胸怀,提高和净化内在的爱情感和心灵。1.弘扬慈善文化中的志愿精神“志愿精神”在西方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础,在美国,志愿者的宗旨是:“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做任何需要我们做的事”。有人甚至把“给予的自由”列为四大口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的基础。英国政府与志愿部门之间签署的《政府与志愿及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屮强调:志愿行动是民主社会的基本要素,一个独立而多样的志愿社区部门对于社会的福祉至关重要。在加拿大,志愿部门己成为与政府和市场部门相并立的三大部门之一,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支柱。志愿精神是一种互相帮助、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提倡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弘扬志愿者精神有助于弥补社会精神生态的不断恶化,让人们意识到志愿服务是一种义务和责任,在参与志愿服务的活动过程屮,不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还能体会到付出劳动所收获的精神快乐。让做志愿者成为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以做志愿者为乐。2.构建一种贯通中西的新型慈善价值观慈善文化的形成有着共同的社会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爱出于心,恩被丁•物”、“施予惠政”、“救人济世”等思想,以及西方文化传达的“仁慈”、“宽恕”、“感恩”、“利他”、“平等”、“奉献”、“互助”等慈善观念都是人类慈善发展史中积淀的重要精神资源。面对慈善文化发展的现状,需要积极的借鉴和吸收符合现代道德认同感的慈善价值观。因此,构建-•种贯通中西的新型慈善价值观是现代慈善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然,在慈善文化培育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慈善文化的封闭性和内敛性特点,比如慈善的施恩、慈善的“施由亲始”以及慈善是富人的责任等等观念,注重发展社会责任意识,发展现代公益慈善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