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码诠释:《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符码诠释:《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ID:42291530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2

符码诠释:《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_第1页
符码诠释:《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_第2页
符码诠释:《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_第3页
符码诠释:《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符码诠释:《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秦馀小学校周信东选用教材: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说明:本课教学录像(实录)为2016年12月13日在苏州市太仓经贸小学古诗教学专题研讨时执教的示范课。在本人主持的省级课题“小学语文‘类文本’教学的理论建构及实践研究”整体框架下,开发了一些古诗词教学的课例,并先后发表了一些课例阐述课题理念下的古诗教学,其中代表性的一篇是《小学教学》2013年7、8合刊刊发的《探究性朗读:古诗教学的一种选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实录》,主要谈“兴发感动”类古诗教学策略;一篇是2014年7、8合刊刊发的《符码诠释:古诗教学的另一种

2、选择——<寻隐者不遇>教学实录》,谈“符码(意象)组合”类古诗教学策略。教学理念:1.让学习真正发生。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掌握的,比如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可以借助教师提供或工具书、网络搜索的资料完成,放手学生自己学习展示。课堂上是以教材为例子,在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通过教师陌生化问题激发思辨,在愤悱之时,教师给予适当帮助,让他们豁然开朗,得到提升。2.突出“类”的学习。教材文选有“类”,尤其是文体类别各有其独特的特征,“类”教学有助于学生找到一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实现教学高效。古诗主要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类,有兴发感动与意象营造之别,不同类别的古诗教学方法不同。《寻隐

3、者不遇》属意象营造类,因此重点是发现意象(符码),积累解读古诗的方法。3.课程化阅读延展。教材是例子,是课程实施的凭借。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与开发者,要充分利用教材例子,设计微型课程,延展教材实施的深度与厚度。《寻隐者不遇》作为“不遇诗”的代表,在揭开“遇”与“不遇”的奥秘后,延展阅读会使学生获得高效吸纳;本诗作为利用意象的典型作品,延展阅读也可以使学生更多地获得解读古诗的密码;诗歌中的画面、事件、情感的发现,也可以作为解读古诗的突破口。本课设计将从这三个角度拓展延伸,立体地向学生呈现多首古诗。教学目标:A基础性目标: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能背诵

4、古诗,并能够正确默写古诗。B核心目标:1.学习利用增补的方法完整理解古诗意思;2.懂得并积累古诗中“松、药、云”等符码,并学习透过符码读懂诗人的情感;3.了解“不遇诗”中隐含的“遇”,积累不遇诗。C衍生性目标:在不断揭开古诗奥秘的惊喜中,激发学生爱上古诗,爱上传统文化。教学重难点:即核心教学目标1.学习利用增补的方法完整理解古诗意思;2.懂得并积累古诗中“松、药、云”等符码,并学习透过符码读懂诗人的情感。前置学习要求:1.把全诗读正确,并努力会背诵。2.借助下面的注释,自己尝试说说诗的意思。童子:书童,诗中指隐者的徒弟。言:说。只:就。云深:云雾迷蒙。3.资料搜索:百度关键词

5、“不遇诗”,看看还有哪些诗人写作哪些寻访不遇的诗。教学过程:一、句式辅助,读好节奏1.谁来读一读这首诗?2.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古诗的节奏吗?(注意五言诗“二一二式”节奏停顿)3.这首诗才20个字,虽然是五年级的,但对于我们四年级同学来说也太简单了,能不看书背一背吗?练习几遍。【设计意图:古诗朗读尤其注重节奏,而且节奏、重音位置基本固定,并与句式有密切关系,一般五言句是三拍(“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言句是四拍(“二二二一式”或“二二一二式”)。因为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加上课标重视古诗词积累,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基础,因此达到正确有韵律地朗读直至背诵并不难。】二、情景对话

6、,理解诗意1.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不知道呢?请大家对照注释,自己练习说一说。2.交流讨论:教师提示:对诗句的理解,不仅停留在字面上,还要想象当时的情景,比如谁在松树下问童子?问什么?童子是怎么说的?听童子这么一说,如果是你,怎么办?小结:联系上下文,增补古诗中省略的内容,这是解释古诗常用的方法,说出来就更加连贯通顺了。3.能换成第一人称“我”的口气,再说一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吗?4.这么一说,仿佛是你自己写的诗了。同桌一个做诗人,一个做童子,练习对话说说这首诗。【设计意图:从开始停留在字面上的直译古诗,到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述,到根据上下文补充省略的内容说得通顺连贯,再到以诗人角色自

7、居,自觉进入情境描述诗的内容,整个理解诗意的过程,始终依据学情一步步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对话以追问和评价的方式进行,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相互补益,逐步把握了全诗。】5.沉醉其中再来读这首诗感觉又不一样了。指导不同的朗读语调,一种读出童子的可爱;第二种读出诗人的情感变化,就仿佛是诗人真实的经历一般。【设计意图:虽然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但学生更易趋向于同龄童子的口吻读诗,身份上有些混淆,不过也能反映出学习活动的愉悦和主动。教师适时评价引导,更贴近诗歌原旨。】三、诗文默写,提笔练字1.诗理解了,又会背了,请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